第11讲+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高效课堂精研】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1讲+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高效课堂精研】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1讲+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高效课堂精研】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1讲+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高效课堂精研】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1讲+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高效课堂精研】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7【Ⅰ】2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4月浙江选考12·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

4月浙江选考9·社会习俗的变化11月浙江选考12·大众传媒的发展11月浙江选考28·大众传媒的发展江苏7·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北京19·大众传媒的发展4月浙江选考10·新文化运动的目的11月浙江选考10·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018【Ⅱ】2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1月浙江选考15·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11月浙江选考14·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天津13·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江苏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高频考点3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9【Ⅰ】29·新文化运动的【Ⅲ】29·陈独秀的主张江苏10·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月浙江选考10·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4月浙江选考12·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4月浙江选考16·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海南9·近代建筑变革2020【Ⅰ】29·20世纪20年代度量衡的混乱【Ⅱ】28·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20216月浙江选考10·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湖南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0226广东8·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思想的影响;月浙江选考10·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湖南9·五四运动【甲卷】46·府院之争一、清政府的自救(融合选必1)1、清末新政(1901-1905)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创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3)改革内容:①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②改革兵制:扩练新军。③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④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补“清末新政”

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打击甚大,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史料

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特点。涉及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政治变革。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渐进地推进;内容十分广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史料一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是增加了经济自由。按照列强的观点是传统或中世纪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自由。……清末新政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互相影响着的两个运动:由于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清末新政有转移矛盾、拒绝革命的动机。……“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史料二清末新政不废弃君主专制,幻想通过细枝末节的修补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新政启动后,地方各级官员大多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新政实施的费用由中央向地方摊派,地方官员借机大肆搜刮,民众苦不堪言,这使清朝统治者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的紧张激化,各地的农民起义日益高涨,这成为辛亥革命重要的社会基础。

——戴鞍钢《新政困局与辛亥革命》根据史料一、二,概括清末新政的影响。积极影响:新政推动自由经济发展;促进民主革命;促进法律现代化。消极影响:客观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没有达到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主观目的。2、“预备立宪”(1906-1911)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此路不通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补立宪运动(1)目的:对外取悦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使中国成为立宪政体的国家。(2)地位: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良运动。(3)结果:1911年,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裁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国戚手中,时人讥称“皇族内阁”,舆论对此倍感失望。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部分立宪派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汉族官僚更加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1901年1906年9月1908年8月1911年5月1910年(1)过程(2)影响①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权贵牢牢把握政权,很多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②“皇族内阁”的成立,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释皇族内阁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内阁由13人组成。13名国务大臣之中,汉族仅4人,满族9人,而皇族竟有5人,故人称“皇族内阁”。释立宪派

立宪派是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他们既反对暴力推翻清王朝,又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外务大臣:梁敦彦农工商大臣:溥伦邮传大臣:盛宣怀理藩大臣:寿耆民政大臣:善耆度支大臣:载泽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大臣:荫昌海军大臣:载洵司法大臣:绍昌(2016·全国卷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链接高考(2016·海南高考,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链接高考(2017·海南高考,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链接高考(2011·海南高考,1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链接高考“师夷长技”无果而终“戊戌新政”昙花一现立宪运动加速灭亡敢问路在何方?辛亥革命终结帝制探究:必要性:为什么要爆发革命?(政治基础)可能性:为什么能爆发革命?(具备了哪些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军事基础二、辛亥革命政治基础:

①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日益腐朽。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1、背景(1)必要性政治基础:②“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使得清朝统治危机加深,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条件。预备立宪:中国清朝政府实行的一次从1905年至1911年、目的在于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国家的运动,后因“皇族内阁”,立宪派多数人士转为支持革命,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新政废除科举考试练新军官派赴日留学在中央机构增加满人权力谋求削弱地方督抚权力宣称立宪,但久不召开国会士子原有的出路中断从军新阶层:军官(在日本军事学校留学,接受革命思潮)新阶层:留学生(受日本战胜俄国刺激,民族意识高涨,转而排满)各省大员(督抚不满)各省士绅(咨议员)不满革命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新阶层:士兵(出身好,文化高,易接受新思想)材料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1869-189450+500+1.4214.11895-1900100450016.77501901-19113405600315101912-19196002)可能性①经济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1905,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大会现场。③组织基础: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的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来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内容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触动专制政体存在的社会基础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民族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补充【三民主义的内容】补充和发展前提核心

发展: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辛亥革命前的各次起义形势图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孙中山.黄兴萍浏醴起义1906年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浙皖起义1907年⑤军事基础: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紧急调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导致湖北防务空虚。川汉铁路粤汉铁路⑥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1)政治根源:①《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日益腐朽。②“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使得清朝统治危机加深,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5)思想基础: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三民主义)偶然性:(1)四川爆发保路运动。(2)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必然的革命,偶然的辛亥链接高考(2021·广东高考·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链接高考(2018·江苏高考·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链接高考(2018·浙江高考·27)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

)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C、呼呼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2、过程: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1911.10.10武昌起义1911.11.2714省宣布独立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占领武汉三镇。②结果A、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B、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思考:武昌起义后为什么要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

——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危机①建立民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新的共和政体产生。中华民国五色旗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

1911.10.10武昌起义1911.11.2714省宣布独立1912.1.1中华民国成立1911-1912南北和谈1912.2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2)中华民国的建立②南北议和南北议和: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在武昌打响第一枪,在之后的时间里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呈土崩瓦解的状态,截止11月末清政府所控区域只有东三省、直隶、河南,清朝政权已是名存实亡,清政府无奈派袁世凯同南方革命党人和谈。帝国主义向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为袁助威。同时,立宪派也纷纷为袁出谋划策,进行活动。在内外胁迫下,革命势力作出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革命势力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终于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袁世凯具备孙中山缺少的财力、武力。在立宪派心中袁世凯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袁)“在中国有信誉……是唯一可望从目前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是中国人民中最受信任的代表”。

——据《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整理结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帝国主义列强军事进攻政治讹诈清政府任命施压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拥护支持依靠打击革命党人

立宪派/旧官僚辛亥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袁世凯具备孙中山缺少的财力、武力。在立宪派心中袁世凯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立宪派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英国等列强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促进议和统一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但不能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史学界对“篡夺”这一说法已经进行修正,因为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是经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投票同意的,在法律上是合法的。清帝退位和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1)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史学素养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但不能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史学界对“篡夺”这一说法已经进行修正,因为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是经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投票同意的,在法律上是合法的。(2)1912年2月15日,南方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包括人身、居住、言论、出版、机会、结社、请愿等自由和权利)。第三章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第四章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第五章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六章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原则意义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否定君主专制制度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否定封建等级制度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B、内容评价:①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①内容不全:没有具体规定人民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②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权力,使得行政权力的划分极其混乱,造成后来的“府院之争”。③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④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约法就要捆住袁世凯手脚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以致约法最后成了一纸空文(也没有履行妇女参政的承诺)②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③推动中国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是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④否定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局限:积极: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材料三:“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袁伟时《昨天的中国》材料四:辛亥革命后,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实业,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法令条例。……“只要资本实业”“于民生主义,国计前途,大有裨益”的,政府即予以批准,“力为保护”。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积极:(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政治民主化)(3)经济上,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工业化)(2)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启蒙化)材料一: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为什么是“比较完全意义”?(1)“反帝”有限:①目标: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结果:未改变半殖民地的性质(2)“反封建”有限:仅仅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未改变半封建的性质。(地主阶级统治,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思想文化)材料四: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礼服成,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3月5日(4)社会生活上,促使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生活文明化)

材料一:辛亥革命“基本是一场失败,不是一个创造”,仅是“政体的变革”。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材料三: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

历史局限性:(1)革命果实落到袁世凯手中(2)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3)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性质: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积极:(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政治民主化)(2)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启蒙化)(3)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工业化)(4)社会生活上,促使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生活文明化)历史局限:(1)革命果实落到袁世凯手中(2)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3)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的实力反帝反封建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实现情况: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功:失败:实现程度:不彻底反帝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反封建帝制推翻,封建制度没有推翻,经济基础还在(自然经济占主导)袁世凯上台。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根本表现)革命果实被袁世凯骗取了。(直接表现)思考:辛亥革命成功了吗?4.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材料:革命家吴玉章回忆录中这样记载:“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体现:①纲领——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农民——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群众基础。

③政党——同盟会组织涣散,在革命胜利时已四分五裂,普遍倾向妥协,起不到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

④军队——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武装。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取的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启示:材料中反映出什么历史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史实?材料:

革命家吴玉章回忆录中这样记载:“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观: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取的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合作探究(2021·湖南高考·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山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链接高考(2019·天津高考·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链接高考(2018·浙江高考·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君主立宪制B、总统制C、责任内阁制D、君主制链接高考(2015·海南高考·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链接高考(2013·海南高考,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链接高考(2020·全国卷Ⅲ·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链接高考(2021·浙江高考·11)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链接高考(2013·海南高考·30)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查《临时约法》,原为临时政府而设,自公布施行以来,于兹已二十阅月矣,其于国家之根本组织,固系因《约法》施行之结果而粗具规模;然于国家之政治刷新,要亦因《约法》施行之结果而横生障碍。综计临时期内,政府左支右绌于上,国民疾首蹙额于下,而关于内治外交诸大问题,利害卒以相悬,得失仅以相等,驯至国势日削,政务日隳,而我四万万同胞之憔悴于水深火热之中者且日甚。凡此种种,无一非缘《约法》之束缚驰骤而来……夫以吾国幅员之广漠,人户之众多,交通之隔绝,革命而还,元气凋丧,欲持急起直追之策,以谋闾阎一日之安,纵遇事假以便宜,犹恐有所未逮;何况《临时约法》限制过苛。因而前参议员干涉太甚,即无内忧外患之交迫,必且穷年累月莫为功。——袁世凯《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1913年10月16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文件出台的背景,并概括指出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看法。(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看法。(5分)(2)评析:反民主;目的是废除《临时约法》;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阻碍民主共和进程。(1)背景:袁世凯控制了政权;得到立宪派、旧官僚和列强的支持。看法:《临时约法》限制过苛,制约了总统权力,阻碍政府施政和国家发展。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名词解释:北洋政府】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1912年1916年1928年袁世凯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时期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京就职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杀1914年5月《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12月《修正大总统选举法》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1、时间:1913年7月-9月2、交战双方:革命军VS北洋军3、结果:由于敌强我弱、仓促应敌、作战缺乏统一指挥和战略协同,以革命派的失败告终。4、性质: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力量为捍卫共和民国而进行的第一战。二次革命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1)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5月袁签订《中日民四条约》1916年3月

袁世凯取消帝制1916年6月袁世凯病逝1、时间:1915年12月-1916年7月2、交战双方:护国军VS北洋军3、代表: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4、结果:一举埋葬袁家王朝,再造共和。5、性质: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独立领导的一次革命运动,粉碎了袁氏复辟帝制的阴谋。袁世凯称帝,年号“洪宪”护国战争1915年12月(1)袁世凯复辟帝制“二十条”与“中日民四条约”

“二十一条”分为五号,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等。在日本胁迫下签订的“中日民四条约”,由《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其附件与《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及其附件组成,是袁世凯政府与日方因“二十一条”多次谈判最终确定的修正案。1917年5月“府院之争”1920年7月

直皖战争直胜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奉胜1、时间:1917年8月-1924年1月2、目的:捍卫《临时约法》和国会3、结果:孙中山联合地方实力派发动两次护法战争,皆以失败告终。表明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4、意义:既是旧民主革命的最后一幕,又延伸到新民主革命的发轫阶段。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护法运动1917年6月张勋复辟1917年7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直胜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1922年4月(2)军阀混战“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双方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是否对德宣战问题等斗争激烈,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张勋复辟

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组织讨逆军镇压,以“再造共和”姿态回京就任国务总理,黎元洪辞去总统职位,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材料一各军阀控制北京政权的时间: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材料二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张鸣《共和中的帝制》阅读材料,说明军阀割据形成后具有怎样的特点?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人民困苦。派系主要代表支持国家控制区域直系皖系奉系冯国璋思考1:哪个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较强?为什么?日本东北三省皖、浙、闽、鲁、陕合作探究思考2: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发展,北洋政府有何举措?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紧侵略中国。英美直隶及长江中下游苏、赣等段祺瑞日本张作霖加入一战,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思考1】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民主共和——封建专制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思考2】民国初年的民主共和之路为何如此艰难?政治: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思想:皇权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思考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资产阶级因为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北洋时期的政治1.内政上各派争权2.军事上割据混战派系代表支持国占据区域直系冯国璋英、美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皖系段祺瑞日本皖、浙、闽、鲁、陕奉系张作霖日本东北三省【思考1】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的原因?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3)分散性的自然经济为其提供经济基础4)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策略【思考2】哪个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较强?为什么?【思考3】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发展,北洋政府有何举措?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紧侵略中国。加入一战,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强权人物的消失产生了离心力,令国家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造成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府院之争(1917)(1)背景:段祺瑞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是否参加一战对德国宣战问题(2)矛盾焦点:黎元洪(总统府)段祺瑞(国务院)斗争。(3)表现:(4)实质:英美和日本在华利益之争(5)结果:张勋复辟(1917)后迅速失败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要求中国与之采取一致行动对德宣战,并答应借给军费,黎元洪表示同意。而日本支持段祺瑞参战,答应借巨款给段祺瑞,以扩充其势力。因日本支持段祺瑞,中国若参战必有利于日本,美国遂指使黎元洪伙同国会反对参战。段祺瑞召集亲信召开督军会议,决定参战,并要挟黎元洪和国会同意参战案,但未能得逞,于是要求黎元洪下令解散国会。黎元洪利用人们反段要求,在国会的支持和美国公使"允为后盾"的情况下,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段祺瑞被罢职后,离京赴津,以天津为基地,组织脱离北京政府的各省督军在天津成立"军务总参谋处",扬言另组临时政府,段黎矛盾白热化。黎元洪在段祺瑞的压力下内外交困,只好同意张勋入京"调停国事",后演为张勋率辫子军入京复辟。张勋复辟1917年6月,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张勋复辟最终失败(12天)。◎张勋◎“辫子军”与北京警察在街头◎溥仪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1917-1918护法运动原因: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过程:1917.8南下议员召开广州“非常会议”,成立军政府,孙中山开展“护法运动”结果:军阀护法为名,争权夺势为实,排挤孙中山。1918孙辞职离去。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貉。

——孙中山法国海军还专门声明:外籍劳工,他们只要华工。…存放在威海档案馆里的一份英国陆军1918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张玮《历史的温度》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地及后方劳动力出现匮乏情况。在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后,英法两国要求中国向欧洲派遣华工。北洋政府认为,参战华工可以获得协约国所支付的工资,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蔡元培等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华工赴欧。一战期间,中国派至英法的华工约有14万人之多,华工们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救伤兵、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一战结束后约11万参战华工回到祖国,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有1万余华工留在法国工作、生活。

——王平贞等《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原因:①大战中欧洲国家的劳动力匮乏;②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③英法等协约国的要求;④北洋政府希望通过华工赴欧的参战来改善中国国际地位;⑤蔡元培等有识之士的推动。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开始步入国际舞台;②揭开了北洋政府“废约”“修约”外交的序幕;③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促使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④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⑤战后,华工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促进了中欧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派华工赴欧参战的原因。(6分)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9分)3.外交上参加一战关联选修一、政党政治的尝试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思考】

民国初期为什么会出现政党政治?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出现的条件: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2)辛亥革命发生,清政府灭亡;3)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的原因(1)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国初年的中国不具备实行政党政治的经济基础。(2)政治:①军阀操控政权,封建专制势力强大;②照搬西方模式,缺乏实施政党政治的坚实民众基础和阶级基础;(3)思文:①由于长文化教育水平的落后,国民缺乏参政素养;②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1、方式:考试和甄别2、考试: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3、甄别: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②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弊端:女子不得参加考试1、措施:①设置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②颁布《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③甄别审查一般在职人员;2、特点:①中西合璧;②考试选拔为主;③实现孙中山主张;④立法形式确立;⑤女子参加考试,更开放,公平3、局限: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无法禁绝1、依据: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2、内容:①以考试为主,建立考试院;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运行机制3、作用:①发扬了传统科举制度的优势,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是政治思想史上的创新;②奠定近代文官基础,影响深远;4、局限:只停留在纸面上(2019·浙江嘉兴选考模拟)1915年5月26日,《政府公报》发表了国歌:“中国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仓颠,江河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国歌发布不久,“共和五族开尧天”一句被改为“勋华揖让开尧天”(注:“勋华”是上古尧、舜二帝的别称;尧让位给舜称“揖让”)。这种改动(

)A、有助于凸显新文化运动的旨趣

B、直接宣告了洪宪帝制的倾覆C、试图抹杀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D、引发了护国运动的革命高潮链接高考(2021·四川乐山二模)1915年,北洋政府推行“烟酒公卖”政策,要求各省区将地方所收烟酒税费解送中央财政。1919年,各省区烟酒税费总收1400余万元,实际送至财政部的仅为260万元。1923年,各省区烟酒税费总收近1600万元,财政部实收约90万元。这反映出当时()A、地方政府的离心趋势增强

B、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加剧C、烟酒公卖不适应中国国情

D、军阀割据阻断国内交通链接高考(2018·安徽芜湖一模)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却称赞内阁制:“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其态度的变化是(

)A、为了维护民主共和B、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C、模仿法国政治体制D、形成灵活的立法机制链接高考67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和近代机器工业的冲击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农副产品的日益商品化)表现: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纺织分离、织耕分离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和粮食作物的商品化)特点: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影响:

积极:政治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经济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冲击了中国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

消极: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68

(2016·江苏单科·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BC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晚晴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840-1912)原因: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表现∶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大都是鸦片战争后开辟的同上口岸贻来牟机器磨坊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民国初年的社会经济(一)列强侵略势力的消长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请根据变化趋势,判断①是哪个国家并说明理由?①—日本;理由:①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日本加强对中国侵略;②一战期间借欧洲列强忙于欧战,加紧对中国侵略

材料一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时间国别减少比例1915年与1914年相比欧洲列强约1/5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英国1/2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法国1/3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德国完全停止出口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短暂的春天)?材料二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①内部原因:A、中华民国建立,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C、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②外部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2)发展的表现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②以荣宗敬、荣德生开办的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③重工业和新兴民族工业——化学工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萧条下去。(3)结果:

荣宗敬荣德生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厂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①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②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五四运动)。③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材料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中国近代史》①时间短暂,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②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③民族资本力量比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薄弱。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从工业化布局看:中国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从工业化结构看:以轻工业为主,尤其是面粉、纺织业比较发达,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发展的条件看:“先天不足”,缺乏西方工业化所具备的资本原始积累条件,且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从发展的水平看: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不可能独立发展。从发展的前途看:深受外国侵华力量的影响。与本国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占绝对优势。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发展不平衡)。(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问题引领、重难点突破】时期原因表现产生(19C60\70s)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企业的诱导。发昌机器厂(上海)、继昌隆缫丝厂(南海)、贻来牟机器磨坊(天津)初步发展(1895-1911)①甲午战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④收回利权运动的影响①面粉业、棉纺织发展尤为迅速;②出现一批实业家张謇短暂春天(1912-1919)①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及民国的建立;②民国政府政策及提倡使用国货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速发展;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迅速萧条(1919-1927)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②军阀混战较快发展(1927—1936年)①1927年,全国基本统一;②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与措施。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推动除纺织与面粉业外,新兴部门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一定程度发展。日益萎缩及陷入绝境:(1937—1949)战争的破坏;日本与美国的侵略;官僚资本主义压榨思考1: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因素推动因素:①列强的侵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②历届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措施;③革命的推动;④反帝爱国运动;⑤实业救国思潮推动,实业家们的爱国精神。阻碍因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帝、封、官的压迫和束缚;②近代政局长期动荡。③先天不足(缺乏资本、人才、市场和思想观念准备);④后天畸形(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发展不平衡)思考2: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名词概念】概念: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时间:19世纪末提出,盛行于20世纪初代表:南张(张謇)北周(周学熙)地位: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例题

(2019·江苏高考)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评价:爱国性、进步性、局限性实业救国1)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2)政治: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中共的成立奠定基础;3)思想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2.影响(2020·浙江高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其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是()A、实业部

B、参议院C、钱业公会

D、工业建设会链接高考(2021·山东高考)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BCD链接高考(2019·江苏高考)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链接高考链接高考(2019·海南高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链接高考(2017.浙江高考)近代文人包天笑早年曾中秀才,1905年起任上海《时报》副刊《余兴》的编辑。《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当时沪上小说盛行,《时报》设小说专栏,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如雨果《悲惨世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传诵一时。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上述材料集中表明()A、白话文运动始于20世纪初B、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C、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D、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2015·海南单科·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2)因素: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6分)(1)状况: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6分)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1915)器物制度思想西学东渐(思想近代化)历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1.原因

材料二袁世凯大力倡导节烈、忠孝等旧道德……无疑是为其在文化上复古、在政治上复辟服务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对北洋政府提倡旧道德地反弹。……北洋政府的一些政策,客观上对新文化运动地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北洋政府主导的国语运动。

——谷银波《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政治上:①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②日美加紧侵略中国;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文化上: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②民主共和理念不断传播;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材料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北洋时期的尊孔复古逆流

在民国初期的政治舞台上,有两股复辟势力在蠢动:一股是以袁世凯称帝为宗旨的北洋军阀集团;另一股是以康有为、张勋为代表的清王朝遗老遗少。两股势力在捧谁(袁世凯还是溥仪)作皇帝方面虽有争斗,但尊孔复古、借孔子的亡灵搞复辟则是完全一致的。1912年6月,流亡海外的康有为说:“今在内地,欲治人心,定风俗,必宜遍立孔教会。”10月,康门弟子陈焕章在上海发起成立孔教会,以后在全国各地设立若干分会,劳乃宣、张勋等都参加了孔教会。1913年2月,发行《孔教会杂志》,采用孔子纪年。9月,在曲阜召开第一次全国孔教大会,举行大规模的祀孔典礼,决定孔教会总会迁北京。随后,推康有为任孔教会总会长,张勋任名誉会长,陈焕章为主任干事。孔教会成立后,北京政府教育部立予批准,称赞孔教会“阐明孔教,力挽狂澜,以忧时之念,为卫道之谋,苦心孤诣,殊堪嘉许。”1913年10月的《宪法草案》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教育纲要》规定各学校均应“尊孔尚孟”。袁世凯则发布了《通令尊崇孔圣文》,吹捧“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为了与政治上的复辟活动相配合,1914年2月,袁世凯通令全国,举行祀孔典礼。9月28日,袁世凯头戴平天冠,身穿绣有四团花的古怪祭服,下围有褶的紫缎裙,由侍仪官和侍从武官为前导,在孔庙举行了声势烜赫的祀孔盛典。各地文庙,也由地方长官主持祭孔。一时之间,尊孔读经的逆流遍及全国。孙中山斥责袁世凯“祭天祀孔,议及冕旒,司马之心,路人皆见。”概况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民主、科学《新青年》北京大学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2)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Democracy民主(德先生)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个性解放、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共和、宪政等,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Science科学(赛先生)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反对迷信武断、愚昧盲从、偶像崇拜等封建落后思想。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随即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延揽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李大钊3、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陈独秀陈独秀---运动的发起人,最早提出“民主”与“科学”蔡元培---北大校长,提出“兼容并包”的方针李大钊---在中国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鲁迅---批判封建礼教最猛烈的代表胡适---最早在中国提倡白话文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科学(赛先生science)4、旗帜“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4、内容①思想革命(核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

孙中山:中国自革命以后,成立民权政体,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作主的,所以现在的政治又可以叫做‘民主政治’。——张磊《孙中山思想研究》

辛亥革命以后,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民主=民主制度民主=民主制度+民主思想

他们(洋务派)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结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他们只有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化学等概念,而没有科学的概念……中国人不久必要成为现代被淘汰的国民。——梁启超洋务运动时期的科学=科学知识、技术

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的是指社会科学而言。……我们的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科学=科学精神(理性)、近代自然法则(实验)②道德革命(前提):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陈独秀

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争你们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