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解析)2020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自我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
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
事”说和“因文生事”说。
“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
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以文运事”是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
性”“削高补低”。
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
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
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
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
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
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所叙之事”乃“文之料”,
“以文运事”即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文”的色
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文”的眼
光看待《史记》的。
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要尊重“事”,又强调要注意运用“文”的技巧。《史记》之所以没有
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
着我之色彩。“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
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但当它作为“文”
时,便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它不必按照事实发生的前后顺序平铺直叙,对于历史事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见
识判断其轻重缓急,对于历史人物,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文中赋予情感,历史事件千头万绪,写可
以以“文”的方式对其加以统摄。
对于小说中的“因文生事”,金圣叹则在“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说明小说中“文”与“事”
之区分:
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饮酒,其珠玉锦绣之心
也。……凡若此者,是皆此篇之文也,并非此篇之事也,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
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第二十八回回前评)金圣
叹认为武松饮酒是“文”,他对武松之饮酒大加评论,认为饮酒之时的酒今,酒题等等都是“因文生事”的
“文”,而非事,醉后打蒋门神才是所生之“事”。
“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
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需借助于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
“绝世奇文”。
——摘编自曾小霞《“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
材料二:
“史书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金圣叹认为,“虽是史公高才,也毕
竟吃苦事”。其中“运”是算计,金圣叹在《水浒传》二十八回回评道:“是故司马迁之为文也,吾见其有事之
1
巨者,而隐括焉;又见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阀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而轶去
焉;无非为文计,不为事计也。”所谓“张皇”“隐括”“附会”“轶去”等即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算计。绝对
客观的史著是不存在的,但历史不管如何代言,虚拟,毕竟难以任意飞翔,仍有一个“真实”的底本在,所以
“史公高材,也必定是苦事”,“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
小说则不然,它是一种创造。是“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都由我”且按照“未必然之事而必定然之文”的方
法创造一个世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
“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
这个“笔性”是指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金圣叹某些章节的具体评论来加以分析。如“鲁达遇着金老,却
要转入五台山寺。夫金老则何力致鲁达于五台山乎?故不得已,却就翠莲身上,生出一个赵员外,所以有个赵
员外者,故是鲁达入五台山之线索,非代州雁门县有此一个好员外,故在鲁达文中出现也”,赵员外是鲁达向五
台山过渡的人物而已。对赵员外这个人物的“虚构”就是因文生事的“生”,而此“虚构”又必须遵循“笔
性”,这里所谓的“笔性”就是文章情节构造的内在逻辑与张力,也是为了某个意图的实现而根据已知现有
的情节创造出下一个情节或人物的材料组织安排方式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安排不能超出可理解的范围,须符合
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的内在规律。
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在
“算计”与“削高补低”这一点上,史书与小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由此我们只能说金圣叹只是部分地解决了
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摘编自论文《“因文生事”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圣叹在评点小说时已经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他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的理论中窥见一
斑。
B.“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中的“事”同名但内容不同,它们只有在事件真实方面才存在着一致性。
C.金圣叹认为《史记》面对史实是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的,但其中也有的主观剪裁和虚拟。
D.“以文运事”中运是“算计”,体现出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而又受“真实”底本的约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小说中,“事”因“文”生发;其中“文”的内涵是一致的。
B.金圣叹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但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C.酒生李小二夫妻并非真谓林冲有这样一个相识,这是按照“笔性”的原则为林冲逃了一命虚构出来的人物。
D.“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不管有多大的区别,两者都离不开对“事”进行有目的地加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以文运事”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史书中写奴婢言语,“开口即之乎者也,非文即理”,说出不近情理之言。
B.冯梦龙云:“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依附)其人”,小说的问题不在于事真事假,而在于理真。
C.钱锺书云:“史家追叙真人实事,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付度之,揣摩之,入情合理。”
D.金圣叹认为《三国演义》太拘泥于史实,实是“官府传话奴才”,虚构上远不如《水浒传》。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这一理论,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秤砣
阿来
还在故事起始处,秤和主人就已经苍老了。
秤本来是头人家的。解放了,剥削阶级的财产要被没收。头人家的两杆,大的一杆,归了生产队;小的这
一杆,就到了现在这主人的手上。
这秤过去在头人家里称过金银、宝石与鹿茸。到了他的手里,也就是村民之间互相倒换救急的茶叶盐巴之
类的东西了。秤的新主人没有因此抱怨过,他说:“越是这样,就越是要公平啊。”
有一天,他把秤固定在他家东南向的窗户跟前,每天一个固定的时候,太阳光会透过窗户照射到屋子里,
2
他把秤杆水平状态的投影刻在了墙上。以后,有人再要淘换东西找他过秤,就一定得是晴天,一定得是最早的
阳光投射进他们家窗户的那个时候。他这么孜孜以求一杆秤的公平,人们虽然不以为然,但还是不想冒犯他。
久而久之,面对这样一种仪式,前来称量东西的人也会生出非常虔敬的心情。
那时,工作组进村来都是驻到村民家,秤砣家也驻进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在会上大讲秤砣如此这般地使用
一杆秤,对于破除小农经济思想具有多么多么重要的作用。回到家里,他那张严肃的脸显得更严肃了,他说:
“工作同志,以后,你不要再讲我这杆秤了,弄得人家都来笑话我。”
“你为了坚持原则不是从来不怕人说三道四吗?”
“我做的我受。不要因为别人说我的好话,来让别人笑话我。”
年轻人当时就无话可说了。接着,秤砣有些艰难地开口了:“工作同志,你是不是还欠我粮票?”
“我欠你粮票?”小伙子惊得差点蹦起来。
按秤砣的算法,小伙子真的差他粮票。差多少?三两。工作组住在农民家里,每天要向主人交五毛钱,一
斤二两粮票。十天半月,就跟主人家算一次账。其实不是小伙子少交了粮票,而是秤砣算错了账。算错账的根
子还在那杆宝贝秤上。
第一次算账,秤砣就发现他少交了二两,但他没有说话,他不好意思把这么小的事说出来,更怕会让对方
感到尴尬。第二次,又少了三两,他继续隐忍不发。第三次,对上了。他想,年轻人已知错了。但是,小伙子
在会上夸夸其谈,太多的好话让他成了别人的笑柄,他并不想从任何一个地方得到表扬,他只是觉得,这么一
杆秤落在自己手里,那他就要像一杆秤的主人。一杆秤让他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不要失去这
份敬意。这个年轻人让他成为了笑柄,他很生气,又找不到表示自己不高兴的有力方式。于是,他终于忍无可
忍把这个不公正的甚至关涉到人性中贪欲的事情说了出来。
粮票的数量很少,但关乎一个人的品格,特别是当一个人把很小的东西赋予很多崇高意义的时候,这绝对
不是一个小问题了。
“我怎么会差你粮票?”年轻人又算了一遍,更加肯定自己是正确的。
秤砣坚定地说:“告诉你吧,我在心里都算了一百遍了。”
“那把你的算法让我听听看。”
他就算了一遍。那个年轻人惊叫起来:“什么,你说一斤是十六两?”
秤砣把年轻人拉到那杆秤前,指着秤杆上一枚枚金花,一一数来。年轻人明白过来,也不想解释现在的秤
早已是十两一斤了,就大笑说:“对,对,我马上补给你三两粮票。”
秤砣露出满意的神情:“你这个孩子,谁要你还几两粮票。我只是要你不要算错了账。”接着,秤砣改换了
话题:“好了,我要到镇上去一趟,用豆子换些大米。”
秤砣就带着豆子,还有他那杆秤上路了。他的心情很好,他想,这也不是个不学好的年轻人。而今天,自
己已经给这个年轻人很好的教训了。秋天的太阳把地上的一切都晒得暖洋洋的。他一步步走过那些干净的温暖
的石头,草丛,木桥,穿过落尽了叶子的桦树投在地上的稀疏的影子,那些豆子在袋子里互相轻轻碰触着发出
愉快的声响。真的,秋天里,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干净,那样的从里至外,闪闪发光。
换完豆子,他来到了镇上的人民食堂。他点了肉菜,还点了三两米饭。算账的时候,麻烦出现了。在他一
斤十六两的盘算里,人家该找他十三两粮票。但他点了三遍,人家居然只找了他七两。于是,就起了争吵。看
热闹的人们围拢过来,听清事情原委,相继大笑。
秤砣拿出了他的宝贝秤,冲到柜台跟前,一声一声数那老秤杆上的金色星星。数到十六的时候,他头上汗
水都出来了。但人们爆发出了更大的笑声。血轰轰地冲上了头顶,他狂吼一声掀翻柜台,举起秤就往那收款员
身上砸去。没抽到几下,细细的秤杆就折断了。于是,他举起了那个光滑油腻的秤砣,砸在了那家伙挂满自以
为是的表情的脸上。直到警察出现,叫人把那满脸血污的家伙送到医生那里,他才慢慢清醒过来。
有人把一杆新秤拿到他面前,给他细数上面的金色星星。是十颗,而不是十六颗。警察忍住了笑说:“跟我
们走,秤早就是十两一斤了。”
秤砣就举着自己的秤给警察押着往派出所去了。他突然说:“我多要了他三两粮票。”
“你说什么?”
“那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告诉我?”
然后,他举起了那个秤砣,对准自己的额头重重拍了下去,然后,就晃晃悠悠地倒下了。当然,他没有死
3
成。只是从此再也不给人称秤,也不学得能给什么人主持公道了。
从此,他就是机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了。后来,人们也就将秤砣这个称呼给慢慢淡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秤砣为村民们称一些不太值钱的家常东四却从不抱怨,反向觉得“越是这样,就越是要公平”,他对公平的
不懈追求也渐渐感染了大家。
B.年轻人明知秤早己是十两一斤了,却没有向秤砣指出来,反而认错补交粮票,表现了他性格和善,为人大
度。
C.本文主人公拥有村里唯一的一杆秤,村民淘换东西都仰仗他称重,因而敬称他“秤砣”后来秤断了,人们也就
不再这样称呼了。
D.经历了多收粮票、砸伤收款员等事件后,秤砣觉得自己不再具有为人主持公道的资格,他也变成为一个普
通的老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一开始就交代“秤和人就已经苍老了”,不仅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也暗示了人物命运变化与他的
“苍老”有关。
B.文中描写秤砣一定得是晴天最早的阳光投射进窗户才背称东西的细节亦庄亦谐,生动表现了秤砣追求“公平”
的痴迷状态。
C.在人民食堂,围观者的阵阵哄笑让秤砣很丢脸,从而刺激他拿秤砣砸伤收款员,此处情节的发展自然真
实,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
D.小说讲述了一个乡下老人的平凡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主旨:一个有信仰的人,不要因为挫折和错误而放
弃坚守,唯有执着方能不凡。
8.从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的角度看,画线文字起到什么作用?(4分)
9.小说中秤砣这一人物既有悲剧性也有喜剧感。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
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请对秤砣身上“有价值的”一面和“无价值的”一面分别作
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臣闻利或生害,害亦生利。国家奄有天下,园囿八荒,而万机百揆之中,最难消息者,唯吐蕃与默啜耳。
今吐蕃请和,默啜①受命,是将大利于中国。若图之不审.,则害亦随之;如防害有方,则利亦随之。
今钦陵②所论,唯分裂十姓地界,抽去四镇兵防,此是.钦陵切论者。若以为可允,则当分明断决之;若以为
不可允,则.当设策以羁縻之。终不可直拒绝以阻其意,使兴边患也。
臣窃料此事,关陇动静之机,岂可轻举措哉?使彼和望未绝,则其恶意亦不得顿生。请借人事为比:设如
人家遭盗,一则攻其内室,一则寇.其外落,主人必不先于外寇而忧在内室矣。何则?以.内患近而外患远也。今
国之外患者,十姓四镇是也;内患者,甘、凉、瓜、肃是也。关陇之人,久事屯戍,向三十年,力用竭矣。脱.
甘、凉有不虞,岂堪广调发耶?臣实病之。不知朝廷以为何如。夫善为国者,当先料内以敌外,不贪外以害
内。
今议事者,舍近患而靡恤,务远患而是贪。臣愚驽,罔识厥策。必以四镇殷重,事不可依,何不言事以答
之?如钦陵云,四镇诸部与蕃界接,惧汉密近兰鄯,此为汉患,实在兹辈,斯亦国家之所要者。今宜报钦陵
云:国家非吝四镇,本置此以扼蕃国之尾,分蕃国之力,使不得并兵东侵。今若顿委之于蕃,恐蕃力强,易为
东扰。必实无东意,则宜还汉吐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即俟斤部落,当以与蕃,如此,足塞钦陵口,而和事未全
绝。如后小有乖,则曲在彼。兼西边诸国,款附岁久,论其情义,岂与吐蕃同日而言?今未知其利害未审其情
实迳有分裂亦恐伤诸国之意非制驭之算。待筹损益,知其利便,续以有报。如此,则亦和未为绝,更使彼蕃悬
情上国,是亦诱人之方。伏愿省择,使无遗算,以惠百姓也。
(唐·郭震《论去四镇③兵疏》)
4
④
会吐蕃乞和,其大将论钦陵请罢四镇兵,披十姓之地,乃以元振充使,因.觇虏情。还,上疏曰:“吐蕃倦
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
必怨。设欲大举,固不能,斯离间之渐也。”帝然其计。后数年,吐蕃君臣相猜携,卒诛钦陵,而其弟赞婆等来
降,因诏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骑往迎。授主客郎中。
(节选自《新唐书·郭震传》)
①默啜:唐时东突厥可汗。②钦陵:唐朝时期吐蕃将领,政治家、军事家。③四镇:指唐时由安西
都护府统辖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④郭元振,本名郭震,字元振。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图之不审.审:审慎,周密
B.一则寇.其外落寇:敌寇
C.脱.甘、凉有不虞脱:倘若
D.故未归.款.归款:投诚,归顺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此是.钦陵切论者②唯命是.从
B.①则.当设策以羁縻之②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①以.内患近而外患远也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D.①因.觇虏情②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今未知其利/害未审其情/实迳有分裂/亦恐伤诸国之意/非制驭之算
B.今未知其利害/未审其情实/迳有分裂/亦恐伤/诸国之意非制驭之算
C.今未知其利害/未审其情实/迳有分裂/亦恐伤诸国之意/非制驭之算
D.今未知其利/害未审其情/实迳有分裂/亦恐伤/诸国之意非制驭之算
13.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郭震反对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3分)
①利或生害,害亦生利②吐蕃请和,默啜受命③贪外以害内
④舍近患,务远患⑤顿委之于蕃⑥即俟斤部落,当以与蕃
A.①③⑥B.②⑤⑥C.②③④D.③④⑤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震认为,当前形势大好,更应审慎行事,若对吐蕃和东突厥之事处置不当,可能会使利害形势发生逆
转。
B.吐蕃大将钦陵要求朝廷从西域四镇撤军,并求取十姓地界。对此,郭震认为四镇具有战略价值,不可轻易
放弃。
C.郭震善于分析双方形势,提出缓兵之计,这样既可以让后辈小人乖顺,也可以避免伤害西边诸国之心。
D.唐蕃双方的博弈不仅在战场,更在外交中政治智慧的较量。如果外交策略得当,亦可削弱对方力量,收到
奇效。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善为国者,当先料内以敌外,不贪外以害内。(4分)
(2)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6~17题。
夜坐
陆游
药裹①关心处,篝灯照影时。
文书用遮眼,枣栗可无饥。
5
素业存家圃,颓龄迫耄期。
盖棺尤事已,唯负国恩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杜甫《郭十五受判官》诗句:“才微岁老尚虚名,卧病江湖春复生。药裹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
成。”“药裹”指药袋,包裹着的药品。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典,写诗人总是关心药袋子,置于笼中灯照着影子,塑造了孤独多病、孤灯照影的诗人形象。
B.颔联以记叙入诗,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诗人夜里孤坐读书、用枣栗充饥的形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颈联中“耄期”指高年,八九十岁曰耄。写出了诗人年龄已大,但功业却留存在田圃间的无奈。
D.本诗语言凝练,前两联描写、叙事,后两联感事抒怀,内容上关联紧密,结构上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1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本诗都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之憾,但抒发感情的方式与本诗尾联有所不同,请
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借凭吊明月寄托自己的人生感慨。
(2)《劝学》中,“,”两句通过写“木”“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
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古人认为猿猴极具灵性。猿类的叫声,常被诗人在诗词中借用,抒发的情感,比如唐人诗句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典籍里的中国》让“遥不可及”的文化典籍变得“触手可得”,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活了起来,加
深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尚书》到《天工开物》,再到新近播出的《论语》节目,不仅一本本
典籍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还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由于中华典籍________,可能很
多人一生都难以通读一次。这档节目的出现,不仅让典籍“活”在了藏书馆里,更让其“活”在了年轻人的心中。
《典籍里的中国》注重情节推进,借助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故事情节,在________的叙事中还原历史、吸引
受众。在《论语》节目中有这样一幕:当年迈的孔子泪流满面地呼唤颜回、仲由的名字时,颜回和仲由缓步登上
高台,化作了天空中的点点繁星。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谓________,响彻心扉。孔门师生间的真挚情
感以及孔子的精神世界,在节目中也得到了________的体现,唤起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传承。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卷帙浩繁引人入胜余音绕梁淋漓尽致
B.汗牛充栋引人入胜一唱三叹淋漓尽致
C.卷帙浩繁扣人心弦一唱三叹酣畅淋漓
D.汗牛充栋扣人心弦余音绕梁酣畅淋漓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一本本典籍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还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B.一本本典籍不仅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还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C.不仅一本本典籍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更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D.一本本典籍不仅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更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6分)
6
地球上的生物需要适应地球的自转,而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可以通过生物钟来预测和适应昼夜变化。获
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以果蝇为模式生物,分离出了一个调控生物钟的基因。他们苦心
孤诣地观察细胞中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变化,鉴定其他相关蛋白所包含的成分,揭示了果蝇生物钟的调控机制。由
此,科学家们认为,(),也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而进化的结果,它调控着10%~40%的基因表述。研究
生物钟对了解人类生命活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对治疗由于生物节律失常造成的人类疾病有着不可估
量的应用价值。
就我们人体而言,如果外部环境与生物钟发生冲突,个体不良行为与生物内在节律背道而驰,那么,我们的
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时差综合征”。当乘坐飞机跨越多个时区,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的
情况,有时候我们虽然很疲惫,但是晚上还是会失眠。生物钟的正常工作对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继三位诺奖
获得者开拓性的研究之后,生物钟生物学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指导着人们健康生活。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生物钟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有的现象
B.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生物钟是所有生物都有的现象
C.生物钟是所有生物都有的现象,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D.生物钟是所有生物中包括我们人类在内都有的现象
2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时差综合征”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一文中,王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
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B.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这种现象的蔓延是发人
深思的。
C.傍晚,什么动物“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叫。
D.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作“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回顾2021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内卷、倦怠、躺平的现象。有学者认
为:“我们是一个‘追赶超’型的国家。中国人都是很勤奋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也是勤奋工作的结
果。我们完全赞成和鼓励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同时,我们反对常态化的过度劳累。”
逃离倦怠,远离喧嚣,保持身心健康,追求个体生活的质量,需要关注四个关键词:适度、降噪、停顿
和滋养。外在的世界即便再嘈杂,我们还是应该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得清爽明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上述关键词中任意两个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
演讲稿,参加学校组织的“逃离倦怠,呼唤健康”主题演讲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
24.(60分)
8
9高三期末语文试题解析
1.B。B.“存在着一致性”错误。“以文运事”的“事”指的是本真之事,“因文生事”的“事”是虚构,是逼真之
事。可见,它们在事件真实方面不是一致的。
2.A。A.“内涵是一致的”错误。史作和小说中“文”的内涵不一致,史作中的文指的是文采,小说中的文指
的是小说创作中的艺术构思。
3.C.A.不符合“以文运事”内涵中要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B.体现“因文生事”的内涵;D.谈的是《三国
演义》在虚构艺术上不如《水浒传》。
4.①首先提出“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并阐释其内涵;
②接着以《史记》《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
③最后指出“事”与“文”的关系。
5.①材料一侧重阐释“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与“文”的区别,并指出“事”与“文”的关系;
②材料二侧重讲“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运”和“生”的含义,并指出两者都离不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
工。
6.C。C.“后来秤断了,人们也就不再这样称呼他了”错误。结合“头人家的两杆秤,大的一杆,归了生产
队,小的这一杆,就到了现在这主人的手上”分析,因为他孜孜以求一杆秤的公平,受到敬重,后来秤断了,
他不给人称重,也不觉得能给什么人主持公道了,这个称呼慢慢淡忘了。
7.D。D.“一个有信仰的人,不要因为挫折和错误而放弃坚守,唯有执着方能不凡”错误。文中的老人放弃
的不是信仰,而是“一斤等于十六两”的错误观点。
8.①干净明亮的环境烘托出秤砣敞亮的心境,豆子的声响格外显出他愉快的心情;
②为下文激烈的矛盾冲突蓄势,形成情节的张弛起伏。
9.“有价值的”一面:掌秤严格认真,执着追求公平;爱惜名誉,唯恐别人笑话。
“无价值的”一面:守着一杆过时的秤,落伍于时代;在小事上过于较真,狭隘偏执。
10.B
11.D
12.C
13.D
14.C
15.(1)(4分)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该首先料理内患来抵挡外敌,不应该贪求首先平息外患来伤害内部。
(2)(4分)陛下如果能够每年派和亲使团(去吐蕃),钦陵(一定会)屡屡不服从。那么,他的部下一定
怨恨(他)。
参考译文:
(一)《论去四镇兵疏》
微臣听说利有时会生出害,害也可以生出利。朝廷占有了全天下,把八方作为自己皇家园林,而各种
大大小小的国家政务中,最难处理的,只有吐蕃和突厥默啜罢了。现在吐蕃请求议和,默啜可汗遣使请降,
接受我朝册封,这将对我们大大有利。但如果谋划不够慎重,那么弊害也将随之而来;如果防范有方,那
么好处也会随之而来。
现在钦陵所谈论的,就是想从我朝割走突厥十姓地界,让我朝撤走四镇防守的军队,这是钦陵最迫切
讨论的问题。如果认为可以应允,就应当明确决断答复他;如果认为不能应允,就应当想办法笼络牵制他。
终归不能直接拒绝阻断他和谈的想法,让他有理由兴起边患。
微臣私下里揣度这件事,关陇是动静的关键,怎么可以轻率地拿出举措呢?假使他和谈的愿望还未断
绝,那么他的恶意也不能马上产生。请允许我假借人之常情做比方:假设有人家遭遇了强盗,一部分盗贼
攻击内室,一部分侵犯他家外面的院落,主人一定不会首先担心外面的强盗,而是首先担心内室。为什么
呢?因为内患在近处而外患相对较远。现在朝廷的外患,是十姓四镇这样的地方;内患,是甘、凉、瓜、
肃这些地方。关陇一带的人们,长时间从事屯田戍守的差使,近三十年来,力气已经用尽了。倘若甘州、
凉州有出乎意料的事发生,怎么能承受大面积的征调呢?微臣实在担心这件事啊。不知道朝廷认为怎么样。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该首先料理内患来抵挡外敌,不应该贪求首先平息外患来伤害内部。
现在朝中议事的官员,舍弃甘、凉、瓜、肃这些近在眼前的忧患不去忧虑,却贪求处置比较遥远的忧
患。微臣愚笨驽钝,不理解他们的策略。如果朝廷认为四镇非常重要,他们提出的要求不能依从,何不分
析一下情况来答复他。比如钦陵说,四镇诸部与吐蕃接壤,担心汉密靠近兰鄯,这是汉密的大患,确实在
这些地方,这也是国家最看重的。现在应该回复钦陵说:国家不是舍不得这四镇,本来设置四镇是用来扼
住吐蕃的尾巴,分散吐蕃的兵力,让他不能合兵东侵。现在如果马上把四镇交给吐蕃,恐怕吐蕃国力增强,
容易向东侵扰。如果确实没有东侵的想法,就应该归还我们吐浑诸部和青海故地。到那时,即便是俟斤部
落也应当交给吐蕃。像这样的话,足以堵住钦陵的嘴,并且和谈之事没有全部断绝。如果以后略有违背,
那么理亏的一方是他们。加上西域诸国,诚心归附已多年,若论情义,怎么能跟吐蕃同日而语呢?现在不
知利害不明,没有详查事情的确切情况,一旦直接割弃四镇,也恐怕会伤害西边诸国的感情,这绝非控制
驾驭的策略。等到考虑过损失收益,掌握了便利条件,再进一步回复他。这样的话,那么不仅和议不断,
还可以让吐蕃感念我朝,这也是吸引人的办法。惟愿我皇审慎选择,使算无遗策,来让我朝百姓享受您的
恩惠呀。
(二)《新唐书郭震传》
恰逢吐蕃请和,首领钦陵要求朝廷回撤西域四镇的守兵,并赐十姓突厥之地给他。朝廷派郭元振充任
使者前去谈判,趁机察看敌情。郭元振回来后,上疏道:“长期以来的徭役让吐蕃人困苦不堪。他们都希望
大唐和吐蕃之间能够实现和平。因为首领钦陵打算分裂四镇归为己有,专制其国,才没有归顺的念头。假
如陛下每年都向吐蕃派去和亲使团,钦陵一定会屡屡拒绝。这样,他的部下自然无不怨恨。即使钦陵想寇
犯唐境,也坚决不能够了。这是离间之计逐渐发展的结果。”这些谋划得到了朝廷的赞同。几年之后,吐蕃
君臣相互猜忌,部属果然诛杀了钦陵。他的弟弟赞婆等前来投降,于是武后下诏派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
蒙令卿率领人骑前往迎接。授予他主客郎中一职。
16.B。B.“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理解错误,颔联记叙了诗人夜晚读书的状况,没有借助环境烘托。
17.(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除了直抒胸臆,还有借景抒情,借梦抒情。
①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表述了渴望
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
②由夜晚风雨的声音,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借助梦境表述了他壮
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2)本诗尾联是直抒胸臆。盖棺论定,万事已矣!“唯负国恩私”,直接点明诗人一生只辜负国家的恩宠,
表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愧疚之情。
18.①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9.解析A。解答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卷
帙浩繁:形容书籍或篇章多而纷繁。根据语境,此处强调的是中华书籍数量和种类极多,故选用“卷帙浩
繁”。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根据后文中的“吸引受众”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叙事有吸引力,故选用“引人入胜”。余音绕梁:歌唱停
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
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根据语境,此处应用“余音绕梁”。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
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根据语境,此处强调充分体现,
故选用“淋漓尽致”。
20.B。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应与“关乎科技、医
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调换位置;二是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应放在“一本本典籍”后边。综
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
21.用形容人的“高冷”一词来形容历史故事,并且说历史故事“活了起来”,将历史故事人格化,
生动形象地写出《典籍里的中国》对传播历史故事的作用,表述了对这个节目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解答题干点明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应先在句子中找到用于描写人的名词、形容词、动
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桂林旅游学院《普通话与教师口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检索竞赛》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内江市2025年五下数学期末经典试题含答案
-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评价2025年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等级考调研(二模)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影视非线性编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长沙市岳麓区重点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化学试题含解析
- 汝州市2024-2025学年五下数学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学位英语4000词(开放大学)
- 【中职专用】备战中职高考数学冲刺模拟卷六答案
- 天然气管道清管技术规范与操作实践考核试卷
-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附答案解析
- 金融知识与服务考核试卷
- 小组工作中的角色分工
- GB/T 9799-2024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钢铁上经过处理的锌电镀层
- 高三下学期一模英语读后续写 科学课的启示 讲义
- (正式版)JTT 1499-2024 公路水运工程临时用电技术规程
- 沪科黔科版(贵州上海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第8课 趣味陶瓷DIY教学课件含微课视频
- 儿童通信知识科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