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3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4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解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述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述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述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天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天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解析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天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天。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解析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测试,并且命题解析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天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D

2.B

3.C

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明确题目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然后精读文本,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对应之处,对文章内容有所理解,找出各选项与文中不同之处,联系前后文选出正确解析。

(2)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各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进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分析材料论点,即文章中的观点。然后根据论点分析选项,看是否支撑材料观点。

(4)本题考查对论证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网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问“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题模式为,从论证结构和方法两方面加以总结,并举出例子简要说明。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饰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饰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饰选文中的重要语句,监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A.“后孔子时代的佛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米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解释而形成的”,可见并非“都”“发展”,选项A曲解文意,以偏概仝表述绝对。

B.““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所取代”错。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中的表述是“‘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诺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见选项有两个问题,其一为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群书”;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C“这种理解怡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是这样的“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诺.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米,‘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述了‘孝’的德性”,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酒,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史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

故解析为:D。

2.B.“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原文表述为“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故解析为:B。

3.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这里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文本相关的信息是“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学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可见并没有谈到“安宁”,那么“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这种选择自然是与文本无关的,所以A项不能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的观点,B项,表述对天地自然的敬是。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能作为材料二孝道观的论据,文中确实提到了传承文化,但并非主要观点,文中相关信息仅有这么一处“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进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传承文化是“孝”的内酒之一。

口.“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共哀,祭则致共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不能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材料二中虽然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可见这里父子的内容仅是以比方、喻体的形式出现,本体“孝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论点重点,可见口项孝顺父母宗亲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不能作为论据。

故解析为:C。

4.(1)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

(2)因果论证法:从现象看本质(孔子践腹德性的活动表述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述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或结果探究原因(“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子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

(3)比喻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达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阳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举例(类比)论证: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也有所表述。对比论证:“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孝”的理解不同………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足对天道的传承〞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观点。

5.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总结出第一点,积极方面的作用足:“‘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白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从材料三第二和三两段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解析闸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达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经祝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通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现代文阅读Ⅱ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衡

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

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从此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

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炭,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斗。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这也看出他纯朴天真的一面。

项羽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歌词,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的这些矛盾、冲突、故事,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

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述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第三种就是古树。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地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主的旅游城,但并没有否定这种商业化的做法。

B.第八段末对姑娘和小男孩的描写,暗示项羽故里对他们仅具有游乐价值。

C.第九段“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D.文中的青桐和古槐就像历经沧桑的老者,用年轮无声地叙述着历史,用挺拔的身姿迎接美好的未来。

7.下列对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写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四种景物,与题目和开头呼应。

B.点出青桐古槐与项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结构完整。

C.揭示了游人把这两棵古树当作项羽的象征加以礼敬,和评价“成为项羽故里的一脉魂”的原因。

D.卒章显志,凭借凭吊这两棵古树表述了对项羽的欣赏和敬仰之情。

8.本文题为“秋风桐槐说项羽”,借桐槐塑造出项羽怎样的英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对项羽曾有“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项羽的死是高贵的”“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等评价,对此评价你是否认同,结合文本与《鸿门宴》,谈谈你的看法。请分点评析。

6.B

7.A

8.有责任、有担当;勇敢刚烈、纯朴真实;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具有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

9.①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勇冠三军,在灭秦中是当之无愧的主力。②嗜杀暴虐,战后屠城之事常有发生。③对部下将领舍不得封赏,致使许多人跑到了刘邦那里。④勇而少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当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后,便怒不可遏,企图一举消灭刘邦;但他疏于对项伯的戒备,听不进范增的建议。⑤无知愚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鸿门宴”上竟被刘邦、樊哙的一席花言巧语哄骗。⑥拒不反思错误。即使被刘邦打败,也认为是天命,而不是自己的过错。

欣赏文本的形象;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从阅读效果上进行考虑。本题要结合选项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学生要细读文章内容,对表现人物形象部分进行圈画并概括。注意作答时要结合文本。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中相关段落分析所给观点,辨明是非,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见解陈述理由。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仅具有游乐价值”理解错误,第八段说“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校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的度突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校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所以段末对姑娘和小男孩的描仍是对“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的解说。

故解析为:B。

7.A“实写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四种景物”错误,文章最后一段“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意在卒章品志,借四种极具文化内涵的意象表述对项羽的敬仰之情。

故解析为:A。

8.由“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可知,项羽作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勇冠三军,在灭秦中是当之无愧的主力,体现其有责任、有担当;由“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沧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这样一种青桐吉树的形象象征了项羽的豪壮,作战英勇顾强,有一种勇敢刚烈的人格:由“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可知,项羽宁肯自刎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选择,体现其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又纯朴而真实:由“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述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可知,项羽受到百姓的喜爱,在百姓心日中形象高大,影响力大,体现

其具有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

9.易中天认为“项羽死得壮烈,死的英雄”“项羽的死是高贵的”“项羽的悲刷是时代的悲刷”可以从以下方面水谈: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勇冠三军,在灭秦中是当之无愧的主力。

他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鸿门宴”上竟被刘邦、樊哙的一席花言巧语哄骗,而失掉了杀害刘邦的机会。他杀人如麻,嗜杀暴虐,战后居城之事常有发生,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文言文阅读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B.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C.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D.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后,另取一个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以表其德。

B.具臣,指有相当才能的臣属,古代臣子类属含义相近的还有“能臣”“干臣”。

C.大夫,西周之后先秦诸侯国时期位于卿之下、士之上,后以之为一般官职之称。

D.《史记》,二十四史之一,又名《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格粗野,刚直好勇。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却被孔子的伟大人格感化,并拜孔子为师,跟其周游列国。

B.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

C.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子路来管理其军政事务。

D.子路遵守礼仪,至死不渝。卫国政乱中,子路舍身取义,挺身而出,临死之前仍不忘整理帽缨,最终玉碎当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14.孔子之前曾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后闻听卫国政变,断言“嗟乎,由死矣!”子路果真死掉。你认为孔子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0.A

11.B

12.C

13.①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子路,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门人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②依靠别人的力量却伤害他,这是不符合仁义的;失去了自己的同盟,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去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14.孔子由子路的性格推断其命运,他深知子路性格直率、刚强易折、逞勇好胜;尽忠职守、临危不避、有勇而无谋。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是对断句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对常见的文学常识积累掌握能力。考查内容一般包括官职、天文、历法、乐律、地理、科举、姓名、宗法等,常考官职以及科举。要多注意平时的积累,另外联系上下文。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4)本文主要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重点字词的翻译,包含实词虚词等,一般采用直译、组词、替换等。二是重要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判断句等,一定要根据句式调整语序。

(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解析。

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性情鄙野,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过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子路,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门人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武吗?”孔子说:“君子最崇尚的是义,义是至高无上的。君子如果只好勇武却不崇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小人只好勇武却不崇尚义,就会偷盗抢劫。”

子路听到什么道理,没有行动,只怕又听到别的道理。

孔子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过了我,别的不行。”“像仲由这种性情,不会得到善终。”“穿着用乱麻作絮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学问吧,已经登上了正厅,还没能进入内室呢。”

季康子问道:“仲由称得上仁德吗?”孔子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辅佐大臣吗?”孔子回答说:“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可是,我告诉你:恭谨并且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并且清正,就可以亲近民众;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进入卫国国都。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是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与子路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系帽的带子。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于是结好帽带而被杀死。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要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子路的死讯。

10.如本题中,“得过”是“得罪过"的意思,后面要跟宾语,句子结构才完整,所以应该是*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排除AB。句中的“卒”是“死”的意思,根据句意对应的主语是"灵公”,所以应该是“灵公率”,如果不这样断句,主语就是承接前面的“灵公太子蒉聩”,所以排除D。

故解析为:C。

11.B.“具臣,指有相当才能的臣属”错误,“具臣”指备位充数之臣,孔子认为仲由还没有能力当大臣,只能当具臣。

故解析为:B。

12.C项,“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错,原文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故解析为:C。

13.(1)“稍”,慢慢地;“诱”,诱导;“儒服’,穿着儒服;“委质”,带着拜师的礼物;“因”,通过。

(2)“恭”,恭谨;“执”,驾驭;“宽”,宽厚;“比比”,亲近;报”,报效。

14.本题要求分析孔子之前曾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后闻听卫国政变,断言“嗟乎,由死矣!”子路果真死掉。你认为孔子的判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说明。“子

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才会有之前的预言。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子路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子路之死本可避免,毕竟此时他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责任,但是子路还是义无反顾地进城、讨叛,最后以卵击石,玉碎当场。这件事可见子路尽忠职守,临危不避。这也印证了孔子对他的预言:有勇而无谋、无礼,最终难免为乱。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古代诗歌鉴赏

鲁港①

柯茂谦②

十年回首付沾襟,断甲沉沙齿齿深。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

人歌鬼哭都堪泪,木落江空正独吟。遗老萧条渐无语,酒旗飐飐出芦林。

①鲁港:地名。1275年,南宋主力与元军在鲁港交战,宋军主帅贾似道听闻前线溃败,未见元军便鸣金收兵,仓皇逃跑。鲁港之败,宋军主力覆没,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②柯茂谦:南宋遗民。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十年后诗人作为前朝遗民凭吊鲁港,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回首让人热泪盈眶,泣下沾襟。

B.颔联,没有听到击鼓进军的号角,只听到鸣金收兵的锣声,生动地描绘了宋军毫无斗志,狼狈溃败的惨状。

C.“木落江空”是凄凉的深秋景色,也是阴冷的内心世界的反映。“独吟”表现出诗人的孤寂之感。

D.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前朝遗民苟活无语,只好躲入芦苇荡中的村酒店里借酒浇愁,以此表述对贾似道误国的强烈谴责。

16.这首诗虚实结合手法突出,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D

16.首联回顾十年前的战败(虚)和眼前所见破碎的铠甲(实),不免热泪沾襟。(2)颔联回顾鲁港战败的惨状,未见敌军就鸣金收兵(虚),颈联诗人深秋独行江畔,为当年的惨败而悲歌(实)。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注意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背景,找准诗歌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述的情感。然后比对选项找出正确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首先结合诗句阐释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再分析表述的思想感情。

15.D项,“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说法错误。尾联上句直抒胸脑,下句以苏结情。故解析为:D。

16.“十年回首什沽襟,断甲沉沙齿齿深”,大意为,十年前的战败想起来就流泪,沙土中将士断甲齿纹很深。柯茂道作此诗时,距鲁港之败巴有十年。诗人先从鲁港之败给自己造成的巨大精神痛苦写起,虽已改朝挨代,历经十年,回首往事,仍不免热泪沾襟。而又只能如此,可见流苦而又无可茶何,这足盛写。如今凭吊当年战场,但见破碎的铠甲巴半埋在水边沙际,这是实写。“齿齿深”,谓这一片片段甲,经过十年大浪淘沙,巴渐次沉陷沙中,四問泥沙在河水冲刷下都已四陷成了一个个的深痕如齿疼然。这些深陷沙中的断甲,俠人仿佛见到了当年士兵慘死的景象,衣现了诗人深深的悲病。颔联“可惜俠船如使马,不闹声站但声金”,怎恩是:可恨奸臣使船述跑比马快,不网战鼓只听收兵敲锣声。本联斥贾似道不战而选的罪行,“使船如使马”极言船行之快,但冠以“可惜"二字,可知快船飞驰为是逃帘。第四白,听不到选攻的战政,只听到退却的锣声,古时以鸣金作为收兵的信号,“金”,锣也。本联虚写,当时贸似道见前军潰乱,未见元军即吗金收兵,元军乘梦进攻,遂致惨败。颈联“人歌鬼买都地泪,木落江空正独吟”总恩是:生者悲歌,死者痛哭,都落泪,树叶落,江面空,我独自叹息。本联实写,五六句与三四句对照。其中第五句写士兵,“人歌”写生省为此惨败而悲歌,“密哭”写死者为冤死鲁港而痛哭,诗人认为这一切都该载入史册,用以感生者,吊死者挞权奸。第六句则滑诗人自己也在“木落江空"的深秋,独行江畔,回首往事,心潮起伏。

17.(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名篇名句默写

(1)孟子认为,只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么天下就很容易治理了。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

(3)《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1)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名句;名篇

注意对句子的理解和易错字:幼、礼、晋、贰

故解析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明确测试的篇目,对句子准确理解,做题时留意诗歌的出处以及语境,这需要平时多积累,重要的一点避免易错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Ⅰ

中国的四大名绣早已名扬海内外,精致、雅洁、诗情画意。苗绣则不然,它把神秘的气息,朴拙的造型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发展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苗绣的身份很特殊。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明传承不能通过书写来完成,因此,这份责任只能落在口传文化和各种形象记载上。苗绣,承担起这份重要的使命,着一根小小绣花针的绣娘们就是重要的传承人。苗绣,它既是苗家山乡村寨的女人们几乎天天要做的女红,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实用品,又是重要的艺术品。绣娘们的一双巧手既绣出了苗家人平凡的世俗生活,也绣出了苗家人对生命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对未来的渴望,苗绣把苗族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展示得绮丽多姿,五光十色。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包括对神话、对宇宙天体的解读,林林总总,。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显然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18.责无旁贷;无所不有;不谋而合

19.苗绣则不然,它以神秘的气息、朴拙的造型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开拓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20.①用排比从四个不同角度描述了苗绣的特点,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突出了它的与众不同。②用拟人手法更好地抒发了对苗绣的喜爱之情,增强语言的亲切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

(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首先要重视平时对成语的积累,其次,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不当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述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

18.第①空,根据前文"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明传承不能通过书写来完成,因此,这份责任只能

落在口传文化和各种形象记载上”可知,苗绣对文明传承的责任是无法推卸的,可选用“责无旁贷”。〞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第②空,语境指苗绣包含的内容很多,可选用“无所不有”。“无所不有”,什么都有。

第③空,前文说“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可知,苗绣的艺术特质与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是一致的,且事先没有

商量过,可选用“不谋而合”。“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19.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介词残缺,“它神秘的气息”句“它”后加介词“以”或“用”。

二是搭配不当,“扩充…视野"搭配不当,改为“开拓..视野”。

20.画波浪线的句子”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运用拟人的手法,“相见恨晚”赋子“苗绣"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对苗绣的喜爱,增强语言的亲切感。“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以四个偏正结构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感,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感受到苗绣丰富的艺术特色,而且字里行间透出对

苗绣艺术特色的赞美以及赞叹。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Ⅱ

提到动画修复,人们的刻板印象是修复师对胶片进行清洗、扫描、调色,随着深度学习和AI算法的兴起,。

“传统的人工修复多是去掉胶片上的脏,点、划痕、抖动等,它只是让画面更干净,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处理方式。,填充画面缺少的细节,为动画修复提供了更多可能,比如运用超分辨率和智能插帧算法,完成视频从低清到高清的转换并生成中间帧内容。此外,以往人工处理耗时较长的一些修复过程,AI算法结合强大的算力可以加速数万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尽管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影像胶片修复可以通过AI算法消除和矫正胶片上的划痕、噪波、霉斑等,实现增强视频画质的效果,但动画的修复并不是一味提升画质就可以了,修复过程需要有专业的艺术指导和人工辅助,才能尽量保留原影片的艺术风格和美感,防止AI“误伤”艺术效果。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9个字。

22.根据上文,概括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动画修复的原因。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行概括,表述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1.动画修复逐渐转向人工+智能的修复模式;人工智能技术却可以做到‘无中生有’;但AI技术还无法完全代替人工

22.人工智能技术因能填充(优化)画面细节、提高修复效率、增强视频画质而被应用于动画修复。

压缩语段;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信息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材料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再按题目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整合解析。

21.第①空,结合上文人们对动画修复的“刻板印象”及“随着深度学习和Al算法的兴起”可知,此处应填入动画修复发生的方式转变;而此句位于文章首段,有总领下文的作用,此句所述之“修复方式转变”应综合全文进行概括,全文第二段讲动画修复中人工技能技术的应用,第三段讲动画修复过程中

人工智能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人工,从而确定此句可填入'动面修复逐渐转向‘人工智能的修复模式”这样的内容。

第②空,根据前文信息"传统的人工修……只是让画面更干浄,是一种錦上添花的処理方式”可知,此处应填入与“传统的人工修复”方式不同的人工智能修复方式及达到的不同效果;再根据后文填充画面缺少的细节”、所举的例子及前文的-锦上添花”可知,人工智能修复方式产生的效果可概括为“无中生有”。故此句解析为:但人工智能技术却可以做到“无中生有”。注意这句话是技术人员所说话中的内容,要用単引号。

第③空,此句为第三段的首句,是全段内容的概括。第三段主要是说动画修复过程不能完全依赖人工智能技术,还需要有专业的艺术指导和人工辅助,再根据前句“尽管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可知,此句应填入含有转折意思的语句,故此处可填入“但AI技术还无法完全代替人工〞这样的内容。

22.首先要根据文段概括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动画修复的原因:第二段中提到,与传统的人工修复多是让画面更干净、“锦上添花”相比,人工智能修复技术能够'填充画面缺少的细节”,由此可得第一个原因是能"填充优化)画面细节”。后文又提到“人往人工处理耗时较长的一些修复过程,AIl算法结合强大的算力可以加速数万倍”可知,其原因是能"提高修复效率”。第三段虽主要是讲动画修复过程需要人工辅助,但其中提到的“影像胶片修复可以通过A算法消除和矫正胶片上的划痕、噪波、霉斑等,实现增强视频画质的效果”,可见能“增强视频画质”也是原因之一。题目比一般的概括题多了一个要求,即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行概括,也就是要从为什么要在动画修复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组织解析,最后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下·高县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很看重每一个十年的人生意义,逢“十”都有特定的叫法,如十岁叫幼学,二十岁叫弱冠,三十岁叫而立,四十岁不惑,五十岁叫知天命……最重要的年华是在哪个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的确,十年能让一个人厚积薄发而一举成功,也能让一个人从单纯幼稚变得成熟懂事,亦能让一个平庸的人依然平庸,甚至能让一个奋斗的人堕落成消极厌世。抓住十年,往往定格人生。国家亦此。

请选择一个“人生的十年”(或“国家的十年”),谈谈你的体会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

写作主题——“人生的十年”(或“国家的十年”)。材料第一段指出古人对人生每一个十年的看重,逢“十”都给出不同的称呼,揭示出人生阶段的不同特点:如0到10岁是对世界发生兴趣、感到好奇并进行初步探索的“幼学”阶段,11到20岁是成长成熟、青春勃发的“弱冠”阶段,21到30岁是成家立业、奋斗开拓的“而立”阶段,31到40岁是进一步认识世界、以智慧的眼光处理问题的“不惑”阶段,41到50岁是了解人生规律、理性审视自我的“知天命”阶段……材料第一段重在引导考生选择其中一个“人生的十年”来进行写作,写出这“十年”的特点。

材料第二段叙述了“人生的十年”的意义或作用:积累和成长的十年促使人走向成功,原地踏步甚至沉沦后退的十年却能致人失败。这实际上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度过、如何践行自己所选择的十年。所以,段尾总结为“抓住十年,往往定格人生”,说明每一个人生阶段的“十年”都有重要意义。

写作时,考生首先要选择一个“人生的十年”,重点论述对此十年的理解。可以是回首,也可以是展望。回首往事,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展望未来,不因没有目标而彷徨。如果能够由个人联想引申到国家,体现出思维的跃层和升华则更好,如个人的十年要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等。也可以抓住国家命运的关键十年如改革开放阶段、科技腾飞阶段、网络发展阶段、民族复兴阶段……来进行写作。如选择规划从现在开始的人生十年,可以先阐明这个十年的重要性所在,再进一步论述自己将以努力学习、勤勉奋进、敢于担当的姿态度过这十年,以期创造更辉煌的业绩,收获更成功的未来。最后升华主题,总结全文。

立意:

1.十年拼搏,奋发有为。

2.十年树人,成长成才。

3.十年奋斗,青春无悔。

4.十年,我与祖国共成长。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解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述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述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述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天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天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解析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天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天。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解析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测试,并且命题解析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天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现代文阅读Ⅱ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衡

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

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从此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

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炭,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斗。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这也看出他纯朴天真的一面。

项羽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歌词,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的这些矛盾、冲突、故事,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

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述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第三种就是古树。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地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主的旅游城,但并没有否定这种商业化的做法。

B.第八段末对姑娘和小男孩的描写,暗示项羽故里对他们仅具有游乐价值。

C.第九段“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D.文中的青桐和古槐就像历经沧桑的老者,用年轮无声地叙述着历史,用挺拔的身姿迎接美好的未来。

7.下列对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写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四种景物,与题目和开头呼应。

B.点出青桐古槐与项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结构完整。

C.揭示了游人把这两棵古树当作项羽的象征加以礼敬,和评价“成为项羽故里的一脉魂”的原因。

D.卒章显志,凭借凭吊这两棵古树表述了对项羽的欣赏和敬仰之情。

8.本文题为“秋风桐槐说项羽”,借桐槐塑造出项羽怎样的英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对项羽曾有“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项羽的死是高贵的”“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等评价,对此评价你是否认同,结合文本与《鸿门宴》,谈谈你的看法。请分点评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下·微山月考)文言文阅读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