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背景:汉朝初期,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还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宋朝(1)措施(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1)措施: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唐朝(1)措施: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2)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3)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4.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5.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知识点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流行,朝廷官职主要由世家大族担任。3.科举制(1)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2)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②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制的演变1.唐朝末年战乱的启示:中央集权相对较弱时,地方势力会膨胀起来;地方势力的膨胀危及皇权。2.宋代加强中央权力的启示:过分集权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3.元朝的地方并不是完全由行省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就归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青海一带是宣政院的辖地。4.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5.科举考试的公平与公正,恰恰是由国家主持的统一考试来保证。与科举制一脉相承的现代高考制度之公平精神与社会效益亦源于统一考试。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2.西汉完全照搬了秦朝的政治制度。(×)3.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进行管理。(×)4.宋初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宰相一直拥有实权。(×)主题一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1.汉唐地方制度。材料:(1)材料中图1体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两幅图说明当时的制度下存在什么问题?提示: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存在问题:汉唐时期都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弊端。2.北宋地方制度。材料:本朝(北宋)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2)据材料概括,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举措有哪些。提示:①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3.元朝行省制度。材料: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宋濂《元史》(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与宋代相比,在地方行政区设置方面有什么特点。提示:元朝在地方行政区设置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创新体现在行省制度的创立上。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中央官制。材料: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1)材料体现了汉代中央官制的哪些变化?实质是什么?提示:变化: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实质:加强皇权。2.秦唐中央官制。材料:下面图1与图2分别是秦朝三公九卿制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结构图。(2)据材料,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秦朝三公九卿制相比,有何明显变化?二者的特点、作用又有何相似之处?提示:明显变化:秦朝时,丞相作为中枢权力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唐朝时,宰相权力已被分割。相似之处:特点体现在中央官员相互牵制,彼此制约,皇权至上;作用体现在二者都加强了皇权。3.宋代中央官制。材料:“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权。”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中央官职的设置特点。提示: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古代三大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有何相同点?对这些制度的演变有何认识提示:1.三大制度: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2.相同点:都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3.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有何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1.特点:(1)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加严密。(2)地方制度经历了从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管理日渐完善。2.作用:(1)有利于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巩固,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政治稳定。(2)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提示:1.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2.影响:(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矫正了许多流弊,消除了分裂之祸,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显然有其进步作用。(2)由于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根本弱点,“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的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转化成它的对立面,出现了明显的弊端:“冗兵”“冗官”“冗费”与日俱增,使北宋陷入“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的措施有何异同提示:1.相同点: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2.不同点: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如何正确认识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提示:1.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隋唐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4.三省六部官吏绝对听命于皇帝,虽能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例1](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C主题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材料:有民谣唱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1)导致这一选官制度出现弊端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察举制的主要环节是主管官员推荐,他们往往借以培植亲信,发展个人势力;一些人为了谋取推荐机会弄虚作假,从而造成被推荐的人才德素质低下。2.九品中正制。材料: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如下: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曹魏至东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变化的制度因素是什么。隋至北宋时期选官标准侧重点有何变化?提示:制度因素:九品中正制;变化:由魏晋时期重门第,到隋以后重才学。3.科举制。材料: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的最大合理性在于……“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3)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有何历史借鉴价值?提示:要有人才流动的机制;客观公平的理念;人才激励机制。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提示:1.公开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平等竞争。2.考试制度日趋完备。明经、进士是唐代最重要的两科。3.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录取标准。科举制的作用提示:1.积极作用:(1)它确立的选官形式和程序,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2)使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4)科举制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2.消极作用: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影响提示:1.演变规律:(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品德才学。(2)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2.影响:(1)科举制度是影响我国最为深远的选官制度,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积极性占主导地位,明朝之后消极影响更为突出。(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例2](2018·全国卷Ⅲ)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答案]B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实行三公九卿制 D.实行行省制度解析:西汉统治者认为秦由于未分封同姓子弟而造成孤立,最终败亡,为此采取郡、国并行制。B、C、D与之不符。2.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B)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 D.改革科举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地方制度。漫画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以加强中央集权。3.《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D)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解析:材料不是体现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大,故B项错误;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表明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D项正确。4.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C)A.尚书省 B.中书省C.门下省 D.御史台解析:注意关键词“审定”“驳正违失”,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审议,故选C。5.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D)A.西周 B.秦朝C.唐朝 D.宋朝解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掌行政权、枢密院掌军事,后又增设三司分割了宰相的财权。6.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依据下图展示,空格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B)A.世卿世禄 B.才能道德C.文化文章 D.门阀地位解析:世卿世禄对应①西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战国秦朝的选官制度是军功爵制,根据个人所立下的军功授予爵位,能否立军功,关键是个人的才华,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选官的标准是道德,故B项正确;文化文章对应④唐宋明清的科举制,故C项错误;门阀地位对应③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故D项错误。7.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B)A.禅让制 B.九品中正制C.世官制 D.科举制解析: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首领选举制度,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B项正确;世官制是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8.《范进××,是“杯具”还是“洗具”?》QQ新闻网认为范进在此制度下由一赤贫之民一跃官至御史巡抚,使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该制度是(D)A.封邦建国制 B.三省六部制C.察举制 D.科举制解析:材料叙述的是选官制,可排除A、B两项,察举制后来被世家大族所垄断,没有公平可言,可排除C项。9.中央集权制是国家政体的一种形式,它规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特殊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遂废诸侯改为郡县,以一威权,以专天下,其意主以自为,非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