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历史讲义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学生版)_第1页
选择性历史讲义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学生版)_第2页
选择性历史讲义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学生版)_第3页
选择性历史讲义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学生版)_第4页
选择性历史讲义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情况。时空线索知识点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时期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_人头税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规定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劳动。正卒役期一般是两年。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隋唐时期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推行募役法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清朝 内容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意义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微点拨】1.租庸调制,受田的成年男子(21—59岁)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称之为“租”(即土地税);一定数量的布或帛,称之为“调”(即户税);不愿服役者可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称之为“庸”。2.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取消一切租庸调及杂役,分夏秋两次征收。3.募役法,王安石变法时期将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称“免役钱”,原本免役的僧侣、官户等,也需要缴纳“助役钱”。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官府也因此增加了财政收入。

4.一条鞭法,顾名思义就是简化赋、役征收手续。一是把田赋和繁杂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二是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又依照田亩征收;三是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为一条后,一律征银。5.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固定下来的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称为“摊丁入亩”。【知识拓展】两税法的背景及评价(1)背景:①安史之乱,朝廷财政负担骤增②均田制崩溃,租庸调制难以维系③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的赋税负担沉重④纷纷破产逃亡,导致国家户口不实⑤社会矛盾严重激化(2)评价:积极影响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相对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简化规范了税制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巩固唐朝统治消极影响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又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地方官吏把苛捐杂税并入两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两次征收容易使得地方官员变相剥削百姓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1)背景:①商品经济发展②白银流通量增加③土地兼并及统治危机(2)内容: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政府统一征收征收白银(3)意义:①简化手续,政府统一征收,限制豪强地主等层层盘剥,减轻农民负担②按田亩多少征收,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缓和了矛盾,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③赋役征银,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清朝赋税制度变革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固定丁银数量;丁银摊入地亩;按资纳税;赋役合一;逐渐推行。(2)意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社会稳定,增加了国家税收;赋役合一征银,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总结】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1.趋势(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废除。(2)征税种类: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3)征税类型:由劳役地租、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发展,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服役方式:农民由必须服徭役农民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2.特点(1)赋税结构上:以农业税为主,商业税比重较轻。

(2)征税依据上:历代王朝都编订户籍,作为依据。

(3)赋税政策上:国家重农抑商,对商业征收重税。3.变化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

(2)统治者维护统治、缓和社会危机的需要;

(3)农民反抗斗争,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4.变化的影响(1)推动生产力进步,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2)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3)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4)农民依附关系松驰,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图解历史】唐代租庸调制两税法征收体系【即学即练1】先秦时期,齐国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征收赋税;鲁国根据耕地的多少征收赋税;楚国根据土地产出的多少相应的征收赋税。这些举措()A.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C.使得铁犁牛耕在全国得到普及 D.有效地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即学即练2】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即土地所有人向政府呈报占有土地的数量,政府根据呈报数额征收田租。这反映了()A.秦朝准确核查了全国土地的总量 B.秦朝实行沉重的赋税征收政策C.全国范围内土地私有制得到确认 D.秦始皇好大喜功导致财政困难【即学即练3】秦汉实行分成租制,不论田亩多少,只看实际收获量,田租按比率缴纳,秦为“什一之税”,汉曾“十五税一”后为“三十税一”。到了三国时期,定额租制全面确立,即每亩征收的田租数额固定不变。这一转变()A.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B.促进了土地单产的提高C.进一步激化了人地矛盾 D.推动了犁耕技术的成熟【即学即练4】唐初不少部曲和奴婢因征战有功而获得解放,有的上升为均田农民,有的上升为契约佃农。唐朝政府规定均田制下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均田制的推广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 B.封建政权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C.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 D.唐初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的需要【即学即练5】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项改革最重大的意义是()A.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简化税制便于赋税征收 D.改变了赋税征收标准【即学即练6】据史书记载:“南宋两税(农业税)在财政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北宋仁宗时尚占百分之五六十,而南宋则下降为20.4%(绍兴末年)和15.3%(淳熙末年),工商税上升至百分之七八十。”两宋时期税收比重变化是因为()A.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B.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工商业环境较为宽松【即学即练7】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A.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 B.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C.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 D.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即学即练8】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即学即练9】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B.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知识点2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关税制度时期内容古代(1)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2)存在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近代(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3)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国民政府首先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4)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定》。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现代 (1)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2)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颁布了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3)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4)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重新修订发布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2.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演变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微点拨】1.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其作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保护生产,调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2.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包括:普通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在中国有所得的外籍人员(包括无国籍人员)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

【知识拓展】中国实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意义(1)是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2)调节国民个人收入,有利于缓解人们对财富两极分化的不满情绪。(3)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知识总结】用唯物史观认识“改订新约”运动1.积极意义:(1)南京国民政府用不太长的时间,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新约,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但减少了他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2)在一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顺应、升华了民众的反帝情绪,强化了民族意识。(3)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2.局限性: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仍未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图解历史】中国古代海关——泉州市舶司遗址

清代上海海关大楼赫德英国人赫德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之久(1861—1911)。“改定新约”运动1928年12月,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在南京与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签订了《中英关税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徽,由商神手杖与金色钥匙交叉组成。商神杖是古希腊商神赫尔墨斯的手持金杖,人们视为商业及国际贸易的象征。钥匙则是祖国交给海关部门的用来把守通关大门的权力象征。个税起征点的变迁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说明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学即练10】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即学即练11】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A.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B.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C.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D.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即学即练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了外国拥有的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运权;清理了外国在华的企业和房地产;处理了外国在华文教.卫生和宗教事业。这体现的外交理念是()A.“另起炉灶” 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学即练13】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800元,而2018年全国人大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一变化表明()A.国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 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D.国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考法0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古代中国税收的特点正是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剥削阶级往往以赋税为名进行横征暴敛。我国古代税收立法虽然也规定了课征的比例,但有法不依,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巧立名目法外征收往往又使税收立法流于形式,征税随意性大,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摘编自《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根据史料,概括古代中国税收的特点。史料表明古代税收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法制的特点;古代征税有法不依的情况非常普遍,随意性大,因此往往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典例1】1.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A.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 B.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C.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D.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2.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开始部分征收货币赋税;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这种变化()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B.刺激了土地的兼并买卖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3.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4.从春秋的“初税亩”到明朝的“一条鞭法”再到清初的“摊丁入亩”,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特点的是()A.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B.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C.税种由简化单一演变为繁杂多项D.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地租为主考法0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宋代募役法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敷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雇直既已用足,又率其数增取二分,以备水旱欠阁,虽增毋得过二分,谓之免役宽剩钱。——《宋史·食货上五》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免役法(募役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影响。史料“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说明当役人户输钱雇役;不在服役之列的要交“助役钱”“……随户等均取”说明雇役费用由当役人户与原免役人户按户等与类别分担。【典例2】1.免役法又名“募役法”、“雇役法”,是宋代王安石新法之一。该法废除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这一做法()A.彻底解决了北宋的财政危机B.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D.改变了农业税征收标准2.在兵制方面,宋朝基本不再采用征兵制,而采用雇佣性质的募兵制度;在征调徭役方面,北宋中期采用雇募法,不再单纯使用无偿征调农民等服役的办法;在官府征调工匠服役方面,由单纯的轮差制度改为差雇制度,国家给服役的工匠一定报酬。这反映出宋代()A.取消了制度层面的强制措施B.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国家治理C.法律制度已经相当健全成熟D.劳役地租完成向货币地租的过渡考法03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张居正“一条鞭法”的特点张居正(1525—1582年)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史料,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史料“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表明张居正改革合并了税种;“计亩征银”说明力役货币化;“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说明简化了环节。提示:【典例3】1.明朝万历年间,政府规定并广泛推行:统一役法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泛等项徭役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从长期来看,政府这一举动()A.彻底改变了明朝的货币体系 B.使其在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C.有利于中外商业贸易的发展 D.推动了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2.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朝廷颁布新的赋役法∶把各州县的田赋、赋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田折算缴纳,史称"一条鞭法"。据此可知,"一条鞭法"的实施()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使古代赋税制度开始简化考法04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现代中国的关税制度1.海关是国家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为了适应对外交往及商品交换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各国关税制度都是以维护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共荣共进为根本目的。2.现代中国的关税制度,对调节商品进出口、弥补市场缺陷、促进资源配置、增加财政收入、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国现代关税制度作为整体经济制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将有力地维护和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出境环境。【典例4】1.1992年前,我国进出口平均关税税率高达47.2%。之后则逐年降低关税水平,到2002年关税总水平已降至12%,2010年之后基本保持在9.8%左右。这一时期关税税率的调整()A.标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B.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完成C.是履行加入WTO承诺的义务需要D.是落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2.1993年底,中国大幅度地调整了进口关税,降幅为8.8%,即将进口关税水平由39.9%降至36.4%。以后又陆续调低关税,到1997年,进出口总税率已调低到17%多一点。这一调整()A.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B.表明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C.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D.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题组A基础过关练1.中国古代某一赋役制度规定,各州县以白银为单位通算每年的正、杂役费用,然后按照丁、粮两项标准将其分摊到每家户头上,最终与该户的田赋(亦折银)合并征收。该赋役制度是()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2.刘邦一入关中便废除秦朝苛法;高后元年,“驰商贾之律”;文帝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税”。以上史料可以用来说明汉初()A.儒家仁爱思想的普及 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C.适应时代的治国之道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弃3.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和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对农民来说最大的积极意义是()A.增加了绢布负担 B.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C.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废;则向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人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赋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A.减免征税 B.按人征税C.加征商税 D.按地征税5.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明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征银。这一变化表明()A.农本商末理念日益盛行 B.经济控制逐步加强C.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题组B能力提升练1.《管子》中记载,春秋时期“履亩而税”的主要内容是废公田,转而就私田征税,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取额定之比率。由此可见,“履亩而税”实质上是()A.允许土地被兼并 B.破坏土地私有制C.彻底废除井田制 D.对生产关系调整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A.单一税种,没有差等 B.统一征缴,耗时费力C.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D.沿用旧制,鲜有改革3.更赋,是汉朝的制度,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更赋的实行()A.成为了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的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4.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项改革最重大的意义是改变了赋税征收标准,这一改变()A.大大增加了当时政府的财政收人 B.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5.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直接反映出清代()“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年代出现次数次/年康熙朝1201.97雍正朝463.54乾隆朝641.07嘉庆朝100.40A.赋役制度的改革B.人身关系的变化C.土地制度的变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利用其特权扩大侵略权益,在重要职能机构安排英员,而海关总税务司这一价值重大的机构,英人全力以争,以期在对华贸易中维护自身的利益。清前期的海关制度多是前代市舶制度的继续。海关全部事务由海关监督管理,此职多由内务府和户部满旗司员派充,有时由各省督抚或将军兼任,未形成制度化和专业人才所掌管的近代海关。加之此时粤海关自身监督不力,各职员从中收受贿赂,中饱私囊,故建立一支近代化的海关管理机构势在必行。英国人赫德从1863年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任职期间,制定出各项海关管理制度,同时将各地的海关行政和人事任免集中于手中,对各地分关实行直接的统一领导,大量雇用有技术有经验的洋员,并颁布《通商各口募用外国人帮办税务章程》。重新制订征税规则,税率有长期的统一标准,保证关税的稳定征收。同时,建立新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仿照英国财政部的国库制度、吸收西方先进的会计制度而制定的。人员录取采用考核之法,赫德坚持“考试任用实为海关人事制度之核心”,在全球公开选拔招考。——摘编自周瑶《赫德与晚清海关》(1)根据材料,指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背景。(3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历史作用。(9分)题组C培优拔尖练1.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