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37年8月14日,《申报》在《上海大炮声又响了矣》的时评中指出:“从卢案发生以来,我们抱定大事化了,小事化无本旨,与彼周旋。岂知,我们退一寸,他们便进一尺,遂使我们到退无退路的地步。”据此可知,这一时评A.批评了国民政府的抗日政策 B.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指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认为日本侵华始于“卢案”2.有学者认为,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从一个封建的东方农业国转变为深受西方明影响的工业化国家,但并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其主要的历史依据是A.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同时组建常备军B.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C.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并扶持高等教育D.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3.根据下图信息判断(注:图片外圈的文字为TheUnitedNationsFightForFreedom),该旗帜代表()A.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华约组织 D.联合国4.中世纪前期,与儒家文化圈的经济属性相比,西欧同样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是从两者的存在基本组织形态而言,西欧最明显的特征是A.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 C.庄园经济 D.合作经济5.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正式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这一做法可能使A.中央集权面临着新的挑战B.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C.农民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D.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6.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B.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C.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7.下表显示的是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关于“国家计划”成分在经济中的比重的数据。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我国年份国家计划安排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实行指令性工业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由国家管理人体物商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1978年81.3%95.7%97.2%1998年7.6%6.1%8.3%A.经济体制调整得以完成 B.资源逐渐转由市场配置C.国有企业负担有所减轻 D.所有制形式日益多元化8.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9.一位历史学家说:“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位改革家分别是A.丘吉尔和斯大林 B.罗斯福和列宁C.罗斯福和邓小平 D.杜鲁门和戈尔巴乔夫10.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的500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苦难的群雄战乱。同时,也孕育了一场漫长的“除旧立新”。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在动荡中渐变,在渐变中发展的社会转型期。提出这种看法的着眼点是A.井田制渐趋瓦解,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B.国家形态从封邦建国制走向大一统帝国C.完成了一次结构性和全方位的社会变革D.礼乐文化经历了战乱后在思想领域消失11.希腊城邦的公共建筑包括宗教建筑、娱乐建筑和行政建筑,三者的用途通常彼此交错。比如雅典城邦市政广场的母亲神圣殿同时又是公共档案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会议的决议都存放于此。露天剧场又并非只是观看戏剧的娱乐场所,也常用作政治活动的空间,如举行公民大会等。其目的在于A.增强公民参政的意识B.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C.宣扬神权至上的观念D.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12.在12世纪西欧法学家眼里,“罗马法的救令和解答,无论是单个的或整体的,都构成了在罗马法学家自己心目中绝没有构成的一种书面理性,他们将罗马法连同《圣经》、教父著述以及教会的法律一起视为神圣的典籍”。据此可知,罗马法A.沿用到了12世纪 B.与教会法融为一体C.是理性主义的起源 D.具有普世法律价值13.关于雅典民主制的实质认识是A.雅典的民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之间的民主B.轮番而治与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C.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权利D.妇女与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激化了社会矛盾14.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有些工场手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世纪50—70年代,英国各行各业都存在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与机器大工业的并存A.导致英国工业化进程缓慢 B.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C.源于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D.体现工业化模式的多样性15.《诗经·鲁颂》记载,周成王对周公说:“建尔元子(长子),俾(使)侯于鲁。大启(开辟)尔宇(疆土),为周室辅。”这直接反映了A.察举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16.孙中山在1919年指出,“民族主义之范围,有以血统、宗教为归者,有以历史习尚为归者,语言文字为归者,复乎远矣。然而最文明高尚之民族主义范围,则以意志为归者也。如瑞士之民族,则合日尔曼、意大利、法兰西三国之人民而成者。……又美利坚之民族,乃合欧洲之各种族而熔冶为一炉者也。”这说明孙中山A.主张建立民族国家 B.承认了民族平等C.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D.发展了民权主义17.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 B.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C.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 D.世界上没有优越的文明中心18.地理大发现之后,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则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白银的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材料反映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资本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C.农业变革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 D.新航路开辟改变了经济结构19.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B.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C.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20.英国1851年的原棉消费量大约相当于1820年的5倍多,但棉产品出口的比例却变化不大:国内咖啡的人均消费量从1793年到1850年上升了927%,茶上升了58%,糖上升了72%。这些现象可以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A.工业革命完成 B.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贫富差距加大 D.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2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22.“往者,忧世之士亦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民国建立后,他们认为“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民族资产阶级认为其“无效”的原因是A.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B.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D.中国民族工业的软弱23.据蒋孟引《英国史》载: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中18岁以下的童工有9.5万人,占全部工人的43.3%;女工11.9万人,占全部工人的54.3%。1839年,在英国的419560名工人中,除了23%是成年男工外,其余都是女工和儿童。这一记载表明A.女工与童工的用工成本相对低廉B.资本家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C.成年男工独立意识增强觉醒较早D.工业革命带给英国巨大就业机会24.从图一(汉郡国并行图)到图二(元行省分布图)的变化,最能够反映出:A.郡县制仍然是地方一级制度 B.地方势力是中央集权的隐患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D.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消除25.1923年11月,孙中山指出,“欲起沉病,必赖乎有主义、有组织、有训练之政治团体,本其历史的使命,依民众之热望,为之指导奋斗,而达其所抱政治上之目的”。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A.改组国民党 B.实现国共合作 C.完善革命理论 D.发动民众力量26.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旨在A.缓解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B.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干预C.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D.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27.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D.反映出早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8.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唐代诗人分布》和《宋代词人分布》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A.民族融合利于社会文化繁荣B.地域的差异逐渐影响文化特点形成C.宋代经济文化发展优于唐代D.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29.下图为创作于1952年9月的一幅漫画《鸟儿与草人》。该漫画反映了A.农村生产关系正发生重大变革B.农业合作化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C.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D.国民经济彻底恢复30.维新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荀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可以用来说明慈禧太后意图A.以有限变法谋富强 B.还政予光绪帝全权C.借口变法实施政变 D.与维新派达成共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有两个问题的争议最为激烈,一是对德国的处置问题,二是有关中国山东归属问题。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四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的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以前的边界归还。这样我们就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的国家。——《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材料二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和约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因此,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其他国家统治。——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材料三顾维钧(巴黎和会中国政府全权代表)曰:“……至于青岛问题关系四万万人民的大问题,本全权之责任亦极重,今试述其大纲原则:胶州租借地,胶州铁路及其他一切权利,应直接交还中国。青岛完全为中国领土,当不容有丝毫损失。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以文化言,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本全权绝对主张大会应斟酌胶州租借地及其他权利之处置,尊重中国政治独立,领土完整之根本权利,且相信中国,有和平之诚意“。材料四日本代表当时提出日本政府要求书一件,内容如下:“日本政府以为胶州湾租借地、及铁路,并德人在山东所有其他一切权利,德国应无条件让予日本。盖自欧战开始,德国以胶州湾为海军根据地,大为国际贸易航行之障害。日本为远东和平起见,根据一九一一年日英同盟条约,致最后通牒于德国,要求交出胶州湾,以便将来归还中国,德国不依限答复,日本乃与英国出军占领胶州湾、及胶济铁路。自是德国在山东之权利,悉为日本占有。德国在远东军事上政治上之根据地,因以破坏。商业交通,乃得恢复无阻。日本为削除德国此种势力,牺牲不少,不能任德国势力复活,故日本对德要求,实正当而且公平……”——材料三四均摘自《北洋军阀史》一四八《巴黎和会》问题(1)德国处置问题与山东问题的形成缘由有何不同?(2)顾维钧将山东作为“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的依据是什么?(3)简要评论日本拒绝归还山东的理由。(4)你如何看待巴黎和会上这两大争议?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2)材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33.材料:民国初年,军间混战,政府更迭频繁,军和党派对教育横加干涉,经费没有着落,教育事业没有规划,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在艰难前行。为寻找拯救中国教育的金匣良方,蔡元培等人游历欧洲数年,深深被欧洲先进的教育理念折服。他认为,法国大学区制蕴含的教育独立思想就是改善中国教育状况的一剂良方。1927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区组织条例》,改省教育厅为“大学区”,将全国各地划分为若干个大学区,学区由教育家主持与管理,每区设大学1所,负責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制把批育行政权力全部视到大学方面,对中小学教育重视不够,所以得不到教育界内部人士的支持。这些改革,虽然加速中国教育向现代转型,但是,在当时特定时间、特定政治环境下,改革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仅持续不到两年就偃旗息鼓——摘编自王列盈《民国时期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失败原因探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大学区制教育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大学区制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卢沟桥事变以后,“我们抱定大事化了,小事化无本旨”,一退再退,“遂使我们到退无退路的地步”,这一时评批评了国民政府的抗日政策,不满于对日妥协,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B项错误;1937年8月,抗日战争处于防御阶段而不是相持阶段,C项错误;材料并未明确日本侵华始于“卢案”,D项错误。2、B【解析】1868年,日本开始了以学习西方为目的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建立了近代军队和近代教育体制,但在政治方面,日本依然保留了天皇制,根据1889年宪法,天皇享有大权,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在日本建立起来了,这与西方普遍的民主政体截然不同,故选B;ACD无法明显体现与西方文明的不同,不能反映“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排除。3、A【解析】“TheUnitedNationsFightForFreedom”意为联合国家为自由而战,且图中包括英、美、苏等国的国旗,故选A。4、C【解析】

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时期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它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这是西欧最明显的特征,故C正确;ABD三项的经济形态不同程度存在于西欧,但不属于最典型的特征,排除。5、D【解析】税收是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南京国民政府放弃对地方农业土地税的管理,意味着中央政府对全国农业失去了调控的能力,在30年代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丧失了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契机,故此题正确选项为D选项。A选项迷惑性比较大。南京国民政府把土地税划拨地方管理,其目的就是为了换取地方支持,加强中央集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省是支持中央的。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挑战是地方军阀派系、国共对峙。各省对土地税的征收、对农业的发展、管理政策不一,国民政府的做法使得中央失去发展农业、振兴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权。6、A【解析】

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实施对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原族群受到了分封制的猛烈冲击,打破了原族群的隔绝状态,有利于各族群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故A项正确;B项的错误在于“彻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了分封制有利于各族群的交流,有利于原族群的发展,C项错误;D项的错误在于“完成”,不符合史实,故排除。7、B【解析】

从1978年和1998年的数据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少了,说明资源逐渐由国家计划转由市场配置,故答案为B项。1992年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基本建立,排除A项;C、D两项从表格中不能体现,均排除。8、C【解析】

1384年为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根据材料中政务繁多的情形,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C项正确;A项是秦朝时期设立;B是汉代设立中朝,以应对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D是清朝时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从材料1384年时间可以判断是明朝初期。结合明朝初期政治可知答案。9、C【解析】

“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是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C正确;丘吉尔没有体现出“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A错误;列宁不是“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B错误;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D错误。10、C【解析】

根据材料“这是一个在动荡中渐变,在渐变中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可知着眼点指的是这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C说法全面并符合题意,故选C;A项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变革的体现,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也仅仅从政治一个方面体现,具有片面性,排除;D消失说法有误,排除。11、A【解析】

根据材料中雅典城市将法律、法令、决议存放于母亲神的圣殿里以供公民查询,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增强公民参政意识,故A项正确。将法律、法令、决议存放于母亲神的圣殿的目的不是宣扬神权也并非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故B、C排除。D项,题干现象旨在激发公民参政积极性,并非强调对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排除。12、D【解析】

题干信息“将罗马法连同《圣经》、教父著述以及教会的法律一起视为神圣的典籍”可知,体现了罗马法的敕令和解答充满了理性,到十二世纪仍然被西欧法学家所大力推崇,被视为神圣的典籍,这说明罗马法具有普世法律价值,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价值,没有沿用到12世纪,A项错误;体现的是罗马法具有普世法律价值,而不是与教会法融为一体,B项错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的理性主张是理性主义的起源,C项错误。13、A【解析】

雅典民主制的本质是一种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民主制度。只是城邦公民内部之间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故A正确;轮番而治与抽签选举属于雅典民主运作的方式,排除B;直接民主是民主的形式,不是实质,排除C;妇女与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并没有激化社会矛盾,排除D。故选A。14、B【解析】

19世纪50—70年代正是工业革命开始阶段,这一阶段存在大量手工工场,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B正确;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积累了技术,促进了工业革命发展进程,排除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是自然经济抵制的结果,排除C;工场手工业不属于工业化模式,排除D。15、B【解析】

“建尔元子(长子),俾(使)侯于鲁”意思是说封长子为鲁国的诸侯。这里体现出的是分封制,故B正确;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排除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内在制度,排除C;王位世袭制属于王位继承的制度,不符合分封制度特点,排除D。故选B。16、A【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借用欧洲国家的民族意志阐述建立民族国家的重要性,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平等的信息,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反帝主张,而且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是1924年新三民主义中,故C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主义,不是民权主义,D排除。17、C【解析】

汤因比主张抛弃以自己国家、文明、宗教为中心的历史研究路径,反映了其主张坚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的历史研究方法,C正确;历史研究需要有研究中心,A偷换概念,排除;汤因比是立足于文明史观,而非全球史观,排除B;D只是材料表象,排除。18、C【解析】

“地理大发现”和“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早期的全球化,而材料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部分原因是“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故选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A错误;B项“资本”不是材料主旨,且资本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主次地位没有体现,排除;D项中“新航路开辟”不是材料主旨,且“经济结构”的相关内容也没有直接涉及,排除。19、C【解析】

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雄。这一转变适应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C正确;材料和国人信仰无关,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想式微,故B错误;D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一一本质”。本题的现象是清末人们推崇“排满驱荷”的郑成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非常严重。20、B【解析】

工业革命后,英国国内大量生产、消费棉产品,销售,咖啡、茶、糖等副食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明显增长等现象,可以用来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B项正确;19世纪中期英国日用商品人均消费量的增多,不能用来说明工业革命的完成,也不能体现贫富差距加大,AC两项错误;19世纪中期,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在对外贸易中并不处于“入超”地位,D项错误。21、D【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22、B【解析】

材料“民国建立后,他们认为‘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体现的是民族资产阶级认为民国建立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因此可以推出来民国以前发展工业“无效”的原因主要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故选B;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和民族工业的软弱都不是民族工业发展“无效”的主要原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排除CD。故选B。23、B【解析】

使用女工和儿童,可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压榨他们劳动的剩余价值,而所付工资远远低于成年男工,从而有利于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故答案为B项;英国当时使用童工也有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排除A项;这一现象与成年男工独立意识增强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解决就业问题,排除D项。24、C【解析】

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图二的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故C正确;元朝时期郡县不是地方一级制度,排除A;图片二的信息不能说明地方势力是中央集权的隐患,排除B;中央与地方一直存在矛盾,并没有消除,排除D。故选C。25、A【解析】

材料是孙中山对国民党走向腐化的批判,因此其主要目的是为改组国民党,A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B排除;完善革命理论主要体现在新三民主义的发展上,C排除;材料与发动民众力量无关,D排除。故选A。26、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采取措施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在经济危机冲击的背景下,通过这些措施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针对经济采取的措施,主要目的不是缓解社会矛盾,排除A项;B项反映的是政府的做法,而不是目的,排除;政府的目的只是应对危机,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7、D【解析】

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讲中学为道,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前后有冲突的论述,主要目的在于回避顽固派的攻击,反映出早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答案为D项;其目的不是为了适应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排除A项;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郑观应作为早期维新派,已经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没有鄙夷外夷的观念,排除C项。28、B【解析】

材料地图可见唐代诗人主要分布于关中一带,这与当时政治经济重心分布有关,而宋代政治重心分别在开封和杭州,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因此宋代词人分布于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由此可见地域差异逐渐影响文化特点的形成,选项B正确;材料中民族融合并不明显,选项A排除;材料仅仅是唐代诗人和宋代词人的分布情况简介,无法由此推断两个朝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优劣,选项C排除;宋代词人的分布区域既受到政治重心的影响,也受到经济重心的影响,不能得出文化重心南移结论,选项D排除。29、A【解析】

根据漫画,一只鸟儿落在田间衣帽破烂的草人身上,路上正行走着几位衣着光鲜、笑逐颜开的农民,他们推着白行车,牵着牲口,手里提着新买来的东西。鸟儿对草人说:“我过去一直以为你是农民,现在农民可不像你这个样儿了。”这幅漫画反映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故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工业化建设始于1953年,排除B、C两项;国民经济彻底恢复的时间是1952年底,排除D项。30、A【解析】

据材料“荀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可知,慈溪强调如果能够富强,不内部牵制,说明慈溪以有限变法谋富强,A项正确;慈溪没有意图还政予光绪帝全权,B项错误;维新政变的原因是光绪帝变法触及了保守派的利益,C项错误;材料所述慈溪意图是通过变法谋富强,而不是与维新派达成共识,D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德国处置问题因德国战败而产生,处置德国反映的是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关系;而山东问题却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后遗症,日本夺取德国曾经取得的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却无视中国对德作战的战胜国地位。(2)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而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正统思想。(3)日本以“维护远东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