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民事诉讼中的罚款制度目录TOC\o"1-3"\h\u3667引言 引言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应当遵守法庭纪律,遵循诉讼规则,配合法院工作,诚信地参与民事诉讼。为了保障民事诉讼行为的顺利进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如训诫、责令退出法庭、拘传、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这些强制性措施的运用,使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能在诉讼过程中遵守纪律诚信诉讼,营造一个良性和谐的诉讼环境。近年来,有些地方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时常发生滥用罚款制度等强制措施的情形。如何让强制措施得到监管,让强制措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立法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一、民事诉讼中罚款制度概述(一)罚款的定义罚款,是指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人所采取的,强令其在规定期间内缴纳一定数额金钱,以此来惩罚行为人并预防其继续实施妨害行为的强制措施。罚款作为民事诉讼强制措施之一,其基本功能是排除妨害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行为。为提高罚款的实际效果,2012年立法机关再次提高罚款处罚的数额,现行《民事诉讼法》于2012年正式颁布,其中将对个人做出罚款的最高数额提高至10万元,对单位做出罚款处罚的最低数额为5万元,最高数额提升至100万元。[[][]常怡.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二)罚款的立法修改《民事诉讼法》中的罚款既是一种程序保障的强制措施规范又是人权保障功能的综合制度。一方面,为了推进民事诉讼顺序进行,对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罚款与其他几种强制措施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妨害行为情节严重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另一方面,罚款是一种比较严厉的处罚措施,它直接剥夺相对人的财产权,财产权又是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使用时应当充分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要根据妨害诉讼行为的性质、对诉讼进程影响的大小、行为人承受经济的能力情况等案件的具体情形来综合判定,不能恣意做出罚款决定。这体现在立法上就是对罚款的规定须明确具体又十分谨慎。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从适用情形、适用主体、适用程序、罚款数额、救济程序等五个方面构建了一个结构全面但内容简化的罚款制度。纵观历次《民事诉讼法》针对罚款的修改,修法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对罚款数额的变动上。在这次修改《民事诉讼法》之前,罚款数额已经经历了几次变动,数额呈上升趋势。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首次确定了罚款数额,在其他各方面规定并不成熟,这部法律中没有区别对待单位和个人,而且将罚款的上限为200元,并没有设置罚款的下限;1991年《民事诉讼法》为了凸显维护诉讼秩序重要性,以及考虑到公民人均收入的实际增长,将对个人罚款的上限提高1000元,并将单位和个人区别对待,首设针对单位的罚款,对单位做出罚款处罚的最低数额为1000元,最高处罚数额为3万元;2007年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修正时,再次提高罚款数额,对单位和个人的处罚的数额标准相当于1991年《民事诉讼法》确定罚款数额的10倍,短短几年时间,人们就觉得之前规定的罚款数额过低,以至于使立法者希望通过罚款保障民事诉讼活动以及促进民事执行顺利进行的立法目的大打折扣。同时这也是促成2012年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再次大幅度提高罚款的上限下限的动机之一。[[][]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从2012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中在罚款方面调整可以看出,立法机关对罚款这一强制措施尤为青睐,同时也可以看出立法者希望通过适用罚款措施来维护诉讼秩序的决心。新《民事诉讼法》对罚款制度的修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将对个人的罚款上限,提高至人民币10万元;同时将单位的罚款下限提高至人民币5万元,上限提高至100万元。第二、使适用罚款的妨害诉讼行为更为清晰。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逾期提供证据、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或企图通过诉讼或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三)民事诉讼中罚款的适用条件及程序1、罚款适用的情形在适用情形上,我国《民事诉讼法》采用了原则性的表述与具体列举相结合的立法体例,没有直接就定义了罚款措施所适用的具体妨害诉讼行为的情形。先原则性的概括说明罚款适用于“违反法庭规则的人”和“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以及适用于“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或者“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的”行为,然后列举出若干的可适用罚款措施的具体妨害行为。比如《民事诉讼法》第65条9、第110条10、第111条11、第112条12、第113条13、第114条14、第241条15,以及《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13条16。对于违反法庭规则、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人,适用罚款是比训诫、责令退出法庭更为严厉的强制措施,违反法庭规则的行为超出了情节轻微的程度,已经严重干扰了法庭正常的审判活动,对其采取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的措施,不能和其违法行为的危害性相适应。[[][]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基础理论篇[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2、罚款的对象从上述《民事诉讼法》规定来看,罚款适用的对象包括个人和单位。对个人的罚款可以直接向当事人本人做出,《民事诉讼法》第114条17明确规定罚款适用于单位。人民法院对有上述妨害诉讼行为的单位,既可以对单位罚款,也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主要责任人员罚款,必要时还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司法机关提出予以纪律处分的司法建议。实践中,很多具有协助人民法院调查取证、冻结划拨财产等义务的单位,往往出于各种动机,消极协助或拒不协助,妨害人民法院工作,需要分别不同情况对该单位实施罚款,或者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罚款的强制措施。3、罚款的数额民事诉讼法》第115条19明确规定了对单位和个人的罚款数额。本条主要针对对单位和个人的罚款额度进行了调整。早期的1991年《民事诉讼法》曾规定,对个人作出罚款处罚的最高数额为为人民币一千元以下,没有设置下限。对单位做出的罚款处罚最高金额为三万元,最低金额为人民币一千元。后来在十多年的实行过程中很多人提出,上述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罚款金额规定过低,远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足以起到法律的威慑作用。顺应这种呼声,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时,对罚款金额做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将上限提高到原来的十倍,将对个人做出的罚款处罚的最高金额提高至人民币一万元;而将对单位做出罚款处罚最低金额提升至,为人民币一万元,最高的罚款金额修改为三十万元。但从司法实践来看,修改后的罚款额度规定仍不能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特别是对那些标的较大的民事案件更是如此,行为人拒不协助执行生效的判决裁定那个所带来的利益和因此受到的罚款严重不成比例,一些行为人根本不在乎罚款数额。针对这种情况,普遍认为,为了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树立司法权威,很有必要对罚款上限再作提高。最后将罚款的数额修改为对个人做出最高的罚款处罚金额为人民币10万元;同时提升了对单位的罚款金额的上限和下限额度,对单位最低罚款为人民币5万元,最高罚款100万元。4、罚款措施的救济对罚款决定的复议,一般由受理复议申请的上级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复议决定书应当写明当事人基本情况,申请复议的请求和理由,上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后认定的相关事实,做出复议决定的理由,作出复议决定的法律依据,复议决定的内容等;结尾部分又作出决定的审判组织署名,写明做出决定的时间,并加盖做出决定的人民法院院印。在复议过程中,之前作出的罚款决定继续有效。罚款作为一种严厉的强制措施,其救济程序非常重要。民事诉讼法规定,是否做出罚款处罚决定,应当经过院长审批这一环节,如果罚款相对人对罚款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做出罚款决定的上级人民院提出复议的申请,然而这种复议程序并不是一种完善的制度,在复议过程不吸收不满功能,罚款相对人不能提出辩解的意见,这种不透明的复议过程做出的复议结果很可能让相对人难以接受。二、我国罚款制度的实践效果及其原因分析(一)罚款的实践效果与立法的预期有一定的差距罚款确实能够起到保障诉讼和执行顺利进行的作用但罚款的实践效果其实与立法的预期有一定的差距,从客观上讲,有些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事实上是不可能适用罚款的,但是在立法仍加以规定,这就架空了罚款排除这些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作用。[[][]谢绍静,占善刚.比例原则视角下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罚款数额为切入[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3):77—81.(二)原因分析立法者寄予厚望的罚款制度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立法目的。其中一种原因是,罚款规定的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导致法官面临各种各样的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困惑重重。并且很多规定在实践中根本无法实施。比如当事人不具备相应的经济承受能力,仍对其做出罚款的处罚决定,很可能会导致被罚款的行为人产生过激行为,因此,在法官遇到当事人不具备相应的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会尽量不作出罚款的处罚。承办法官的怕麻烦的心理只是其中部分原因,法官们避免使用罚款措施的根源在于罚款制度本身的缺陷,作出罚款需要院长审批,而审批环节罚款手续复杂且周期长,罚款在促进诉讼顺利的作用根本不会实现,并且会严重会影响诉讼效率。承办法官普遍认为采用罚款措施,会产生无法控制的不利后顾,并不会给自己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带来可预期的好处。在案多人少的压力下,承办法官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在遇到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可以作出罚款处罚决定的情况下,很可能就不做出罚款的处罚,因为即使做出罚款决定,也不能产生预期的目的。目前罚款措施在实践中的运行现状,最主要的根源在于罚款的制度设计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罚款要经过院长审批。在承办法官或执行员,在审理或执行过程中,遇到当事人存在妨碍诉讼进行的行为时,认为可以对其作出罚款的处罚决定时,却完全无法及时作出罚款决定。在司法实践中,一般院长在做出罚款处罚决定之前,往往会从实质上了解案件的情况,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判断。但是如果院长没有及时处理,或者对案件的实际情况没有进行全面地了解,不能正确的做出罚款决定的情况下,无论是等待还是申请复议均背离了罚款的推进诉讼顺利进行的目的。对部分基层法院的法官来说,在面临案多人少的司法背景下,放弃罚款这种费时费力且结果和时间都不可控制的措施往往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因此,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将罚款的决定权下放给承办法官或执行员,同时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决定权下放是否会发生罚款适用失控的问题。事实上,虽然将罚款的决定权下放给承办法官或执行员,但在实践中,罚款的决定权仍然由法院控制,只是与之前相比较赋予了承办法官或执行人员能够独立做出罚款的决定权,但是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法官或执行人仍应当向审判长、院长等做案件汇报,这些制度还会继续存在,另外,法院之间、法院自身都有一套自我约束机制,可以通过自我约束,不但不会导致罚款决定权失权,反而能够促进民事诉讼程序的进行,提高办案效率,防止罚款的滥用。三、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之完善(一)民事诉讼中罚款数额的设定要遵循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宪法上规定的基本原则,这里的平等并不是绝对的平等,其内涵强调针对同一性质的事项不能肆意实行差别待遇。概括讲,平等原则强调相同的事物不应该有差别待遇。而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罚款制度的设计并不符合平等原则的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别对待单位和个人,同一形态的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实施主体不同,适用的罚款的数额标准却大不相同,这种规定不符合禁止差别待遇的要求。自从1991年首次设定区分单位和个人的制度设计之后,历次修正民事诉讼法时并没有对这一点改动,但是各种官方文件中都不曾记载此种区分。据此可以大胆揣测立法者做出这种区分,可能认为单位的经济能力强于个人,分开规定单位和个人的罚款数额更可以实现罚款的制裁目的。但这种区分的立法基础从法理到逻辑上根本站不住脚,因为,罚款作为秩序罚要结合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人行为的性质、对诉讼影响的大小、行为人的经济状况等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判定。另一方面,在罚款数额设计上也不符合平等原则。同一性质同一处理是平等原则的另一方面的内容。行为人在不同场合实施性质相同违法行为,需要作出罚款时,处罚的数额应大致相同。证人履行出庭作证义务为例,在大陆法系各国,在诉讼法中证人违背作证义务所作出的罚款数额基本相同。(二)民事诉讼中罚款数额的设定要遵循比例原则1、比例性原则概述比例性原则,又称均衡原则或相称性原则,它要求行政权力所采取的措施与其所达到的目的之间合比例。“换句话说,比例原则是指为实现某种行政目的而采取的行政手段,手段实施的实然结果应当和应然目的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不能一味的追求目的,而不择手段,另外手段和目的必须同时具有合法性。”[[][]谢邵静、占善刚:比例原则视角下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罚款数额为切入》[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比例原则的核心是在手段和目的寻求一种平衡。比例性原则包含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称性原则三个方面。适当性原则是对手段价值的衡量,手段必须具有能够促进目的实现的功能,否则这种手段就是不适当的;必要性原则手段实施必定对相对人造成的影响,既有有利方面的,也包括对相对人造成的损害,该原则要求必须把手段对当事人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相称性原则既要求将手段对当事人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同时又要有助于目的的实现,在手段和目的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尽管三个方面的原则都是关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但彼此着重点是不同的:适当性原则侧重于手段与目的是否合适;某必要性原则侧重于选定手段的标准;而比例性原则侧重目的的正当性。对于比例原则来说,这三个方面关系密切,逻辑上层层递进,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而有立体的体系。在民事诉讼法领域,比例原则可以说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中,从立法到实践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比例原则的指导,在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设计中的价值尤其突出。2、比例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罚款中适用罚款,是指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人所采取的,强令其在规定期间内缴纳一定数额金钱,以此来惩罚并预防其继续实施妨害行为的强制措施。这种制裁措施带有明显的行政特征,国家的公权力直逼公民权利,因此罚款制度从设计到实施过程中都离不开比例原则的指导。从本质上讲,罚款是法院对行为人做出的一种强制性惩罚措施,关系到罚款相对人的财产权利或是经济利益,是一种很严厉的强制措施。因此,人民法院做出罚款决定前,要充分考虑是否有必要进行罚款以及罚款的数额等问题,这一自由裁量过程正是比例原则恰当运用。(三)在立法上尽量明确列举罚款适用的具体情形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罚款的情形应当细化规定,比如在专门的法条中列举适用罚款的具体情形,从而明确使用罚款的具体标准。包括根据妨碍诉讼行为的严重性程度大小而其作出罚款的金额也有所不同,同时还包括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罚款的金额大小与妨害行为严重性之间的关系。分别规定不同妨害行为罚款的上下限,能够控制法官决定罚款金额时的范围,从而引导法官正确处理妨害行为。(四)区分制裁当事人和案外人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了罚款适用的对象,从法条中可以看出罚款适用的对象为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既包括当事人也包括案外人在内,对当事人和案外人不作任何区分,而适用同一条法律规定的情形还是很少见的,而且这种立法体例也是不合理的。民事诉讼中设置罚款措施的目的就是通过排除妨碍诉讼行为,维护审判和执行秩序,而将当事人和案外人不作任何区分,一视同仁,实在是难以实现此立法目的。个人建议可以把当事人和案外人分别对待,分别处罚。当事人作为民事纠纷的主体,与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剥夺其财产权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订立宾馆合同范例
- 装修工程无合同范例
- 武汉晴川学院《装饰工程预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轻工大学《基础护理综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电动皮卡采购合同范例
- 转让热熔胶机合同范例
- 泰国沥青采购合同范例
- 花店承包企业合同范例
- 保温大棚采购合同范例
-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幼儿音乐技巧与创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Unit 1 What's he like Part B Let's learn(说课稿)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2023年全国乙卷笔试部分讲解课件 【高效课堂+精研精讲】 高考英语复习
- 国开2023年春《人文英语4》机考网考期末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 教师追悼会家属答谢词(三篇)
- 初三英语中考模拟试卷
- 酒店业轻资产运营模式案例研究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分享
- 员工食堂承包合同、考核细则、考核评分表
- 优秀管理者评选方案
- SnO2材料气敏性能研究进展
- 爆破设计与施工(第3版)岩土爆破设计题(含答案)概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