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课件_第1页
内经选读课件_第2页
内经选读课件_第3页
内经选读课件_第4页
内经选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宝命全形宝命,珍惜生命的意思;全形,保全形体。宝命全形,即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养生。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和方法。[篇解]上古,即远古,是人类生活的最早时代的泛称。天真,即先天之真气。本篇讨论先天真气在人体生长衰老和生殖功能盛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保养先天真气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道理,故名“上古天真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101 (一级)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1、春秋:指年龄。2、时世异也?人将失之耶:将,犹“抑”也,还是之意。意即是时代不同造成的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3、知道:即懂得养生之道。4、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法,效法,取法,引申为遵循、顺应。阴阳,指天地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注释]5、和于术数:即适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和,调和,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古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诸如导引、按跷、呼吸吐纳、七损八益等。是对养生方法的总称。张介宾注:“修身养性之法。”导引图6、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规律。7、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地过度劳作。妄,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之意。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8、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协调共存,即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9、天年:天赋年寿,即人的自然寿命。《尚书》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10、以酒为浆:指把酒当作饮料(汤水)饮用,形容嗜酒无度。浆,泛指饮料。一说,指汤水。11、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即因欲望过度竭尽了精气,因嗜好过度而散尽了人体的真元之气。耗,通好,嗜好之意。12、不知持满:即不懂得保持精气盈满。持,守也,保持之意。13、不时御神:指不善于调养自己的神气(精神活动),即妄耗神气。时,善也。御,掌握,引申为治理、调养。14、务快其心,逆于生乐:即贪图一时的欢乐,而违逆了生命的长久康乐。务,引申为贪图。生乐,指生命健康长寿而带给人的快乐。本段原文通过“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对养生的不同态度与后果的对比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内经》重视“精、气、神”的观点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分析]在上古时期,人的寿命能够超过百岁,并且不出现衰老之象,是因为上古之人懂得养生之道,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握并运用各种养生方法,能够保持形神和谐健全。而今时之人,年半百即衰,就是因为不懂得养生之道,恣情纵欲,以致精气耗竭,真元匮乏。可见,只要懂得养生之道,掌握并正确运用养生方法,就能够使人保持身体健康、祛病延年。1、养生的重要意义:保精养神,益气全形形与神俱,尽终天年2、养生的法则(重要原则),可归纳如下:法于阴阳——顺应四时,养生避邪和于术数——锻炼身体,强筋壮骨食饮有节——节制饮食,滋补气血起居有常——按时作息,颐养天年不妄作劳——劳逸结合,保全形气以酒为浆——损脾胃而伤气血生化之源醉以入房——损肾而伤精气之本起居无节、以妄为常——损精神而伤形神之气精亏气耗,神衰形弱——形神相失,半百而衰

3、指出了失于调摄是导致早衰的根本原因:[原文]10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校注]1、圣人:对精通世事、智慧超常者的敬称。《辞海》谓道德智能极高的人。此处指对养生之道有高度修养的人。2、虚邪贼风:即四时不正之气。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虚邪:一指外邪,外界致病因素的泛称。因邪乘虚而入,故名。二指反当令之风向而致病的邪气。即虚风。)3、避之有时:即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可以及时预防虚邪贼风对人体的侵袭。4、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惔,安静之意。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5、真气从之:即正气调和之意。从之,顺从、调和。6、精神内守:即精气和神气能够守持于内。精神,一指正气。即正气守持于内。二指精气和神气。7、志闲而少欲:即思想安闲清静而少有嗜欲。8、心安而不惧:指心中安定而没有恐惧之感。9、形劳而不倦:即形体虽劳,但不过分疲倦。10、气从以顺:即真气调达而和顺。气,即真气。以,而之意。11、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即各自欲望都能够满足,愿望都能够达到。12、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即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味道甘美;随便穿著什么衣服,都感到舒适;在任何风俗环境下生活,都感到快乐。任,任意、随意。13、高下不相慕:即无论社会地位尊贵或卑贱,都能安于本分,不互相倾慕。高下,指社会地位而言。慕,倾慕、羡慕。张介宾注:“高忘其贵,下安其分,两无相慕。”14、朴:质朴、淳朴之意。即淳朴敦厚的品性。15、嗜欲不能劳其目:即各种嗜好、欲望都不能引起他注目(烦劳他的耳目)。目,泛指感官知觉。16、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淫乱邪说不能迷惑他的心绪。17、愚智贤不肖:即指愚者、智者、贤者、不成才者。不肖,不成才的人。18、不惧于物:指不为外界物欲所惊扰。19、德全不危:即全面符合养生之道,而不受早衰的危害。德全,指修养而有得于心。[分析]1、本节提出了养生的具体要求,旨在保全人体的精、气、神,从而揭示了中医养生学的奥秘。同时,也体现出中医学预防为主的科学思想。2、提出养生基本原则:对外环境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说明外界的致病因素,因时因地而异;对人体本身要“恬惔虚无,精神内守”——说明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是常见的内伤致病因素,因人而别。

因此,只有既随时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原文]103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注释]1、材力:即精力,指生殖机能而言。2、天数:即自然赋予人类的寿数。3、天癸至:指肾气充盛而产生的促进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达到充盛。至,极也,此处有充盛的意思。4、真牙生而长极:指智齿生出,发育健全。真牙,即智齿。长极,指身体发育完全、成熟。5、焦:干枯之意。一说通“憔”,憔悴之意。6、地道不通:指月经停止来潮。即绝经。7、形坏而无子:指形体衰弱,并且丧失了生殖能力。8、精气溢写:精气盈满而能外泻。写,通“泻”。9、阴阳和:指男女媾合。10、肌肉满壮:肌肉发达健壮。11、颁白:即斑白,指头发黑白相杂。12、形体皆极:指身体各部分都衰弱了。13、筋骨解堕:指筋骨松懈无力。解,通懈。14、行步不正:走路步履蹒跚。

[分析]1、本段通过对人体生长壮老等生命过程的论述,突出了肾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提示了保养肾中精气对祛病抗衰、延年益寿的重要意义。2、文中“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句的涵义此句的意思是肾主藏精,贮藏来自五脏六府的精气,所以五脏精气充盛,才能泄精。这说明肾主藏精的功能,不仅藏先天之精,而且接受来自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并且只有五脏精气充盛,肾才能够泄精。这种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相互为用的辨证关系,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补先天以促后天、养后天以滋先天的治疗法则提供了理论根据,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自学要点]了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四时养生的法则和意义。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掌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原则和“治未病”的含义。理解《灵枢·天年》对生命形成过程、人体生长壮老已生命规律的认识,了解寿夭的原因和神的重要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篇解]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应:即对应、相应。象:即表象、现象、征象。例如人体的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大,广也。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学习要求]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掌握阴阳的可分性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原文]

201一级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注释]1、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2、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纲纪,即纲领。3、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父母,本原、根本的意思。4、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生,新生。杀,消亡。本始,即本原和起点。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府,居舍、藏物的场所。6、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本,指阴阳。求,推求。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积,汇聚。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8、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9、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互文。阴阳既为生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②生与长,杀与藏,为临文避复修饰格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阴杀阳亦杀,阴阳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10、阳化气,阴成形:即阳主化气,阴主成形。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这是对于阴阳的功能而言。阳气主动,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谷不化。13、月真(chēn)胀:此指胸膈胀满。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17、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即卫气布散于腠理,精血津液濡养于五脏。18、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即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所化生的糟粕内归于六腑。[分析]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降的阴阳特性。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的。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2、提出临床诊治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之异。(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3、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说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地气上为云4、论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反常所导致的病证。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句,论述了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清气,属阳当升。若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而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若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膈胀满的月真胀证。

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医家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原文]

202一级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注释]1、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凡药物饮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2、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为阳中之阳,薄为阳中之阴。3、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认为壮火是病理之火,即亢盛的阳气。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认为少火是生理之火,即和平的阳气。气,正气。之,作使、令解。此句意思是:药食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能使人体正气虚衰,药食气味温和的少火之品能使人体正气盛壮。4、壮火食气,气食(sì)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即药食的纯阳作用消蚀人体的正气,而人体的正气赖药食的温和作用来滋养;药食的纯阳作用耗散人体的正气,药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正气。“壮火食气”的“食”字,是消蚀的意思,“气食(sì)少火”的“食”字,音义同饲,供养。5、涌泄:泛指呕吐泄泻。[分析]1、论述了人体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薄:阳中之阴——发泄:麻黄、桂枝味厚:阴中之阴(纯阴)——泄:大黄、芒硝薄:阴中之阳——通:泽泻、木通气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附子、干姜2、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亢盛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和平的阳气,即生理之火。壮火、少火的理论,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节选第二单元阴阳应象[原文]203一级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注释]1、风胜则动:风邪太过,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晕目眩。2、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肿,痈肿。3、燥胜则干:干,干燥,干涸。燥邪过胜伤人,就会导致人体内外津液干涸的病证。4、寒胜则浮:浮,浮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聚水成为浮肿。5、濡泄:濡泄,又称湿泄。由湿邪伤脾所致的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6、五气:五脏之气。即五脏的功能。7、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即七情太过,损伤脏腑气机;六淫外邪伤人,首犯形体机表。喜怒,泛指七情过激。寒暑,泛指六淫外邪。8、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暴怒则肝气横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弛缓而神逸,故伤阳。阴,指肝。阳,指心。9、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指逆行之气上行,邪气亢盛,充斥脉体,正气损伤。厥气,逆行之气。去形,神气浮越,脱离形骸。10、痎虐:疟疾的总称。[分析]1、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和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总结出五气偏胜(即六淫)致病的基本特点。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感而即发,若:风邪太过,则肢体振掉动摇;火热太过,则腐肉成脓,发为痈肿;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皮毛干燥,尿少便干;寒邪太过,则损伤阳气,气化失司,聚水而成浮肿;湿邪太过,则脾失健运而腹泻便溏。2、论述了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提出了“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的情志致病规律。若伤阴、伤阳,则人体内阴阳逆乱,平衡失调,导致“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的病理状态。由此提示我们,要做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必须外防邪气,内调情志。故本段经文最后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句的含义:本句原文的意思是:在属阴的季节,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证。反之,在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4、论述感受四时邪气所致的病证(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在冬季感受寒邪,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外感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则寒邪内伏,至春季阳气生发之时,逢阳化热。若复感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则发为温病。后世医家据此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奠定了“伏邪温病”理论的基础。(2)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春季感受风邪,风属木,木气通于肝。若当时发病即是外感病;若当时不病,邪气留连,伏藏于体内,至长夏脾土当令之时,木郁乘土,则发为飧泄。临床常见:腹痛,飧泄,泻后痛减,证属木郁乘土,治以疏肝健脾,宜用痛泻要方加减。(防风、白术、陈皮、白芍)(3)夏伤于暑,秋为痎虐痎虐,疟疾的总称。夏季伤于暑邪,立即发病的,则表现为暑病。若不立即发病,暑邪留连于体内,至秋季又外感秋凉之气,引动体内郁热,寒热交争,则发为痎虐。(4)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指夏末秋初的湿盛时节。若此时伤于湿邪,当时即病,则发为湿邪困脾的濡泻等证。若当时不病,湿邪蕴积于体内,郁而化热,至冬季又外感寒邪,外寒引动内热,上乘于肺,则发为咳嗽(热嗽)。若湿伏体内,聚而成痰饮,至冬季又感受寒邪,内引痰饮,则发为咳嗽(寒嗽)。[原文]204一级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注释]1、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阴阳是人体气血的根本。男女,根本。2、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古代浑天说认为天体运转是自东向西旋转,称右旋。日月星辰不断地自左向右旋转,才有昼夜、四时的变迁。《内经》受此影响,认为左右为阴阳升降之道路。3、能始:即原始、本始的意思。能,通“胎”。[分析]进一步概括了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本句的意思是:阴为阳而镇守于内,阳为阴而役使于外。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此句原文阐明了阴阳双方依存互根、相互为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对人体来说,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功能表现,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分割。[原文]205二级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注释]1、法阴阳:取法阴阳的规律。法,取法。2、喘麤为之俛仰:指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后仰之状。麤,同“粗”。俛,同“俯”。3、烦冤:即烦闷不舒。4、能:音义同“耐”。5、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6、数慄而寒:即频频战慄而恶寒。数,频繁、多次之义。慄,战慄。7、更胜:即阴阳胜负交替。更,更换之义。8、形能:即形态。指疾病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而言。能,同“态”。[分析]1、本节阐述了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和预后。阳气偏胜,则身体发热、无汗而喘;阳极阴竭,故齿干、烦闷,腹满,预后不良。阴气偏胜,则身体恶寒,汗出,身寒战慄,四肢厥冷;阴极阳衰,故腹部胀满,预后凶险。阴阳失调2、指出阳胜病“能冬不能夏”,阴胜病“能夏不能冬”的观点:即阳胜的病人,在夏季会因暑热而更加损伤阴液,使病情加重;若在冬季,则可借助冬季之寒凉,来驱散体内之热邪,使病情稍有好转,故阳胜的病人“能冬不能夏”。阴胜的病人,在夏季可借助夏季之暑热助体阳,以驱散寒邪,使病情稍有好转;若在冬季,则冬寒会更伤阳气,使病情加重,故阴胜的病人“能夏不能冬”。

这是因为自然界阴阳之气在一年四时有盛衰消长的运动,而人体内的阴阳与之相互通应。因此,阴阳偏胜偏衰的病人,体内阴阳失衡,不能与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相适应,而往往因四时变更使病情加重或死亡。《内经》这一理论反映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属于阳证的疾病,一般在白天或夏天加剧,夜间或冬天减轻;属于阴证的疾病,一般在夜间或冬天加剧,白天或夏天减轻。临床诊治应当把疾病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分析。3、指出阳胜病、阴胜病的预后转归原文指出若阳胜病、阴胜病出现“腹满”一症时,表明脾胃之气衰败,则预后不良。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病虽重,若脾胃之气尚存,当有可生之机;若脾胃之气衰败竭绝,必不免于死。这对于临床上判断疾病的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原文]206二级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注释]1、二者:指阴阳。2、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精气的做法。3、节:节次、阶段的意思。4、阴萎:即阳事不举,又叫阳萎。5、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即懂得七损八益之道,则阴阳调和,故身体强壮。不懂得七损八益之道,则阴阳难调,故易衰老。[分析]本段原文指出调摄阴阳二气必须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遵照房中养生术中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可以使人体精气充实,耳聪目明,身体轻巧强健;用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则阴阳二气不能调和,反会损耗精气,过早衰老。强调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是智者养生的关键。《马王堆汉墓帛书》载七损八益

八益: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时,四曰畜气,五曰和沫,六曰窃气,七曰寺(待)赢,八曰定顷(倾)。七孙(损):一曰闭,二曰泄,三曰渴(竭),四曰勿,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原文]207 一级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注释]1、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从阴分而引阳分之邪,从阳分而引阴分之邪。引,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2、用之不殆:运用上述诊治方法,就不会发生延误病情的危险。殆,危也。[分析]1、指出根据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确定治法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诊治疾病时,即要辨其阴阳各自的盛衰变化,以阳病治阳,阴病治阴;又要注意阴阳之间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阴阳互治。2、“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句的涵义:阴,泛指内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部等;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引,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本句的意思是:针刺阴分可以引阳分之邪,针刺阳分可以引阴分之邪。因为人体的阴阳气血是内外上下交相贯通的,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所以针刺阳分或阴分,能够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虚实盛衰。[原文]208一级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注释]1、审清浊而知部分:审察颜面色泽清浊,可测知疾病部位。2、苦:疾病的痛苦。3、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此喻脉象,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4、尺寸:概言尺肤和寸口。[分析]本段原文指出阴阳学说在诊法中的运用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诊法原则此句意思是: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因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即阴阳偏胜或偏衰的结果。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必须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自学要点]了解阴阳化生五行的基本观点掌握“四时五藏阴阳”的系统结构了解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了解阴阳升降出入运动理论,对分析生命运动、养生保健、临床治疗等的指导意义[主要内容]讨论了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特点论述了五脏六腑之间及其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论述了脏腑随自然环境和四时阴阳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规律内经教研室《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篇解]

灵兰,“灵台兰室”之简称。相传为黄帝藏书之所。

秘典,重要珍秘的经典书籍。本篇论述内容至关重要,作者认为必须把它视为值得秘藏于灵台兰室以保传下去的典籍,如文中所说“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故篇名为“灵兰秘典论”。

[学习要求]掌握十二脏腑的功能特点掌握十二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心的主导作用背诵原文

[原文]301一级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注释]1、十二藏:即指十二脏腑而言。张介宾注:“藏,藏也。六藏(包括心包络),六府,总为十二。分言之则阳为府,阴为藏。合言之,则皆可称藏,犹言库藏之藏,所以藏物者。”2、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3、贵贱:比喻十二脏腑功能不同,有主要、次要之分。4、神明:是指心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5、相傅:指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大事的宰相、相国。6、治节:治理调节。比喻肺佐心以调气血、行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7、将军之官:肝属风木,性动而急,如将军之勇。8、中正之官:胆正直刚毅,不偏不倚,故为中正之官。9、膻中:其有二解,一谓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这里指心包络。10、仓廪:指贮藏粮食的仓库。《礼记·月令》曰:“谷藏曰仓,米藏曰廪。”11、受盛:指接受容纳之意。盛,以器受物。12、化物:指小肠将饮食物分清别浊,变化物质的功能。13、作强:指精力充沛,动作强劲,偏指体力。唐容川说:“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14、伎巧:指人的智慧技巧能力,即智能。伎,同技。15、决渎:疏通水道的意思。决,通。渎,水道。张介宾注:‘‘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16、州都:指水液汇聚的地方。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17、气化:此指肾气(阳)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18、殁世不殆:即终身没有危险。殁,通没。殁世,终身之意。殆,危险。19、使道:指十二藏相互联系的通道。[分析]本段经文以古代官制作比喻,形象地论述了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阐明了十二脏腑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心为五脏六腑的主宰1、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为“君主之官”。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为“相傅之官”。肝犹如将军,智勇兼备,主深谋远虑,为“将军之官”。胆主决定判断,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物,为“中正之官”。膻中为心包络,犹如内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乐,为“臣使之官”。脾胃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为“仓廪之官”。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功能,为“传导之官”。小肠具有将胃消化的食物分清别浊的功能,为“受盛之官”。肾藏精充脑养骨,使人运动强劲,动作精巧,神强聪慧,为“作强之官”。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为“决渎之官”。膀胱能贮藏全身升清降浊后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为“州都之官”。2、十二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十二脏腑的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故原文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3、强调了心的主导作用原文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文中以心为君主及与诸官主次的关系,强调了心为诸藏主宰的观点。因为心主神明,能调节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也调节机体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协调,使人健康长寿。若心的功能失常,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使”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神志和气血失常,以致全身功能失调而发病,影响人体健康。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内经教研室[篇解]六节,古人以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为一节(六十日),六个甲子为一年,故曰“六六之节,以成一岁”。简称“六节”。藏,有广义、狭义之分。象,表现、形象、征象。本篇首先讨论了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等运气学说,其次讨论藏象学说内容,故以“六节藏象论”名篇。

狭义,专指五脏。①指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现象②指形象,即内脏的解剖状态③指脏所通应的自然之象藏广义,泛指居于体内的诸多内脏,包括五脏六腑。象二者的关系是“以藏定象”,“从象测藏”[学习要点]掌握藏象的概念掌握五脏的性能及与四时的通应关系掌握五脏与五体、五华的关系[原文]302一级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校注]1、生之本:即生命的根本。生,生命。2、神之变:即藏神之处。变,居处之义。与下文“魄之处”、“精之处”、“魂之居”等例同。3、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属火,位居膈上,主宣达阳气,故为阳中之太阳,与夏热之气相应。4、魄:指形体固有的感觉、运动及其他本能的行为。诸如寒、温、痛觉等。

5、阳中之太阴:当为“阳中之少阴”。6、主蛰: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的功能。7、阴中之少阴:当作“阴中之太阴”。8、罢极之本:罢,通疲。罢极,疲困之意。意为肝是耐受疲困的根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9、阳中之少阳:当作“阴中之少阳”。10、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11、器:中空的器皿。以此比喻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像器皿一样,盛装食物,吸收食物中的精微物质,排泄其中的糟粕。本句意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藏是饮食物储藏、消化、运输的根本,是产生营气的场所,所以称为器。12、至阴:即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分析]藏的主要生理功能五脏与体表组织的关系提出了“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的著名观点1、藏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为藏神之所。这是因为心具有主血脉,主藏神的功能。血液在心的统领下,沿脉道运行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肢体百骸。心又是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的所在,是聪明智慧的源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即“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2)“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肺为气的根本,是藏魄之处。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既主呼吸之气吸清吐浊,又主一身之气的生成输布,故肺为气之根本。肺为藏魄之处,魄,主要指形体的感觉和本能动作而言。故曰“附形谓之魄”。形,形体,由精而成,精由气而化,形由气而生,故魄以气为基础。肺为气之本,所以也是藏魄之处。肾为人体摄纳、封藏功能的根本,是藏精之处。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后天之精,为饮食水谷所化生,亦藏于肾。由于肾是全身精气归藏之所,故为“精之处”。精为肾之本,只宜封藏,不宜耗泄,是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资源,故称之为“封藏之本”。(3)“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是耐受疲劳的根本,为藏魂之所。肝藏血,血养筋,筋连属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能够耐受疲劳,所以说肝为罢极之本。肝为藏魂之处,魂是在神的支配下的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或动作,以肝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盈,则魂有所舍,夜寐安和。(4)“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上述脏腑均与饮食物的受纳、贮藏、消化吸收、传导排泄有关。饮食物被摄入后,必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输布,小肠的分清别浊,大肠的传导变化,三焦的气化作用,膀胱贮藏与排泄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即能受纳腐熟水谷,又是化生精微(营气)之处,所以称之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5)“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2、指出五脏与体表组织的关系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说明了五脏与五体关系五脏的荣华所在此句意思是十一脏腑的功能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并非指胆是十一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君之上,只是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内经》中类此而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法并不罕见,如“肺者,藏之长”,“胃者,五藏之本”等。

3、提出了“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的著名观点对该句经文的理解主要有五个方面:①春生之气为万物化源,胆应于春,气主升发,脏腑之气皆赖之以生,故曰:“凡十一藏取决于胆”。②胆居相火,温煦诸脏,相火源于肾,寄居于胆而布于三焦。少阳相火温煦,才能延续生命。③精神活动系于五脏,而决断在胆,若胆虚,则数谋虑而不决,必影响神魂魄意志,而致“五神藏”不安。④少阳主枢,通达阴阳。人身表里,脏腑上下的气机枢转,均有赖于少阳枢机作用。⑤胆贮藏胆汁,助肝疏泄,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精神活动,从而使十一藏功能协调。总之,十一藏的功能离不开胆,即十一藏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素问·五藏别论》

[篇解]

别,分别、区别之意。本篇虽论五脏六腑的功能,但在论述内容与其他论述脏腑的篇章有所不同,故名曰《五藏别论》。[原文]

304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校注]

1、方士:王冰注:“谓明悟方术之士也。”此指通晓方术的人。即指医生。2、敢问更相反:敢,谦辞,自言冒昧之意。更相反,更,改也。高士试注:“方士之中,更易其说,彼此相反。”即指上文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腑的说法。3、道:此指道理。4、女子胞:即子宫、又名胞宫。位于少腹之中,主月事及孕育胎儿,为奇恒之腑之一。5、地气之所生也:秉承地气所生(一是属阴,二是藏精气)。6、皆藏于阴象于地:指奇恒之府具有贮藏阴精的功能,好象大地蕴藏万物一样。

7、藏而不泻:写通泻,输泻的意思。主藏精气,不主输泻水谷。

8、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言异于寻常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种组织器官在形态上中空类六腑,在功能上贮藏阴精又似五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与一般脏腑不同,故名曰“奇恒之府”。

9、其气象天:意为传化之府的功能就象天体的运转不息一样,传化不已。10、传化之府: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因这五者输泻不藏,主管对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所以名为传化之腑。11、魄门:魄与粕,古通用。魄门即肛门。

12、满而不能实:满,精气盈满;实,水谷充实。五脏贮藏精气,宜于盈满,而无水谷的充实。

13、实而不能满:六腑主传化物,有水谷的充实,而无精气的盈满。

[分析]一、

论述了“奇恒之府”的概念和功能

1、概念:奇者,异也;恒者,常也。言异于寻常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为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

2、功能:“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能够贮藏阴精。

二、论述了传化之府的概念和功能。

1概念:传化,传导变化、排泄之意。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因其功能主传化物,所以名为传化之府。

2功能:“其气象天,写而不藏”,主输泻传导。三、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的区别名称脏器属性应象功能功能特点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阴象地贮藏精气藏而不泻传化之府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阳象天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四、魄门亦为五藏使的含义

本句意为肛门也为五脏行使排泄的功能,水谷所化生的糟粕不能久留体内。指出了魄门的生理与五脏之间的密切关系。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常度。而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协调内脏的升降之机。所以魄门的功能常能反映内脏脏腑的状况。这对于临床辨证、治疗、预后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若魄门久藏不泻,则见腑气不通的承气汤证;若门户不约,洞泻不止,则为脾肾阳虚的泄泻,宜用四神丸、真人养脏汤;若二便同时失禁,说明五脏精气败绝,预后不良。可用于判断病危者的预后。五、论述了五脏总的功能和特点

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也”,特点是“满而不能实”。五脏主藏精气,如心藏脉,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营,肾藏精等,五脏的精气盈满,并且能够保持运行流畅,才能灌注营养全身组织器官,故其特点是“满而不能实”。只有经常保持五脏精气盈满,身体才能强壮。否则精气妄泄于外,就会出现五脏精亏,故五脏病以虚证多见。临床上应请注意保藏精气。但五脏藏精,只宜盈满,不宜壅实留滞,若留滞则出现气机壅滞之证。六、论述了六腑总的功能和特点

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其功能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六腑主传化物,传导变化、输泻水谷及其糟粕,还有五脏代谢后的浊气。六腋主管消化吸收食物、排泄糟粕,应经常保持通畅状态,即腑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否则传导功能失常,则会出现阳明腑实或蓄水证等,故六腑为病多见实证。七、脏腑藏泻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由于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也”,其功能特点为“满而不能实”,五脏主藏精气宜盈满,又要保持运行流畅,不能壅实留滞,否则即病。故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如补脾之时配以和胃消导之品,养心宜佐以和血活血之品,补肺应配伍宣肃之品等。

由于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也”,其功能特点为“实而不能满”。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传化物包括水谷及其糟粕,还有五脏代谢后的浊气。为使六腑传化功能正常,应处于一种“虚实”的状态,即“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这种实是暂时的,水谷和糟粕在六腑中不可久留,胃肠不能同时充满,需要按时排空,因而在临床上六腑以满而不通为其病理特征,如食积、便秘、癃闭、黄疸、水肿等实证病变,故以通降去实为其治疗大法,如攻下通便、疏利膀胱、清泻三焦等,所以后世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说法。历代医家据此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诸如大黄牡丹皮汤、承气汤、大柴胡汤等,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

《素问·经脉别论》[篇解]

别,区别、分别之意。由于本篇主要论述了经脉在精气输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诊断经脉变化可以决死生,与一般论述经脉的篇章有所不同,故篇名叫做经脉别论。[原文]

305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内经教研室1、食气:指谷食而言,因谷食能化生成精气,故曰食气。2、淫气:淫,浸淫满溢,此处为滋养濡润之意。肝主筋,谷食之气散于肝而濡养于筋。3、浊气:指谷食之气中浓稠部分。归心,布散流注于心。4、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经气”和“脉气”是同义词,指经脉之气。“流经”指经脉之气沿脉运行首先到肺。[注释]5、肺朝百脉:朝,会合之意。百脉,指全身经脉皆会合于肺。即经气由肺通向全身经脉,而百脉又都流注于肺,故曰“肺朝百脉”。6、输精于皮毛:“输精”指由肺布散精气。皮毛,在此指代全身。肺将精气由经脉输布,内而脏腑,外而皮毛全身。7、毛脉合精:毛脉,指气血。因肺主气,外合皮毛,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和。8、行气于府:府,指经脉而言。指精气行于经脉之中。9、府精神明:言经脉中精气的正常运行而不紊乱。10、留于四藏:“留”通“流”。“四脏”,指心、肝、脾、肾。指精气流行输布于心、肝、脾、肾四脏。11、气归于权衡:权衡,即平衡。指精气化为气血入于脉,其输布要保持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13、游溢精气:指精气满溢。游,浮游之意。游溢,浮游淫溢之意。14、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指水饮入胃,肠胃吸收人体所需的部分化为精微,经脾的升清作用,上达于肺,由肺宣散至全身。15、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既可将脾升清上输的水液布散于全身,又可将浊液下输通过三焦的通道下输到膀胱。内经教研室16、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精,指水所化生的精气。五经,五脏的经脉。指水精之气布散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通灌于五脏的经脉之中。17、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揆度,测度。指测度脉象的变化,要以配合四时阴阳的变化和五脏阴阳的特性为法则。[分析]1、结合原文论述谷食入胃后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营养输布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此段经文概要地叙述了谷食入胃后在体内的消化转输过程。谷食入胃后,其所化的一部分精微物质输散到肝,滋养全身的筋膜。谷食入胃,其所化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微物质,注入于心,流注于脉中,经肺输送到全身的血脉。再把营养输送到皮毛,气血相合,汇于经脉之中,通过经脉的转输再流注到心、肝、脾、肾四脏。在整个精气输布过程中,保持平衡的协调状态,并突出了肝、脾、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肺朝百脉的理论,更突出了肺在精微物质输布中的重要作用。

2、结合原文论述水饮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转输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段说明了水饮入于胃的消化转输过程。水饮入于胃,将其营养物质上输于脾,再由脾的运化,把精气输布到肺,经肺的宣降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布达全身,其清者输布于全身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其浊者下达膀胱,如此把水精之气布散全身,流注于五脏六腑。在这个过程中,肺、脾、肾三脏是关键,需要肺的宣降,脾的运化转输,肾的气化作用。了解这一过程,有利于分析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病机,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3、气口决死生的道理

原文曰:“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其理由有三:其一,与肺的循行有关。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循行之终始,中焦脾胃是人体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营血具行于脉中,手太阴肺的寸口脉与肺相连。营卫气血的盛衰变化皆能在寸口中反映出来。同时胃气的强弱也直接影响寸口脉的变化。胃气充足,五脏精气充沛,在寸口脉上表现为和缓有力,节律规整,称脉有胃气。若脉气败,精气衰,正不胜邪,可见真藏脉。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脉有无胃气可作为判断死生之依据。

其二,与肺的功能有关。肺主气,朝百脉,全身经脉会聚于肺,气口得以成为脉之大会,因此,十二经脉的变化,随时可从气口变化上测知。其三,五脏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气血运行于脉中,肺主气,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手太阴肺之气口与心肝脾关系密切,肾之阴阳与气口亦有关。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通过测知气口可以决死生。

内经教研室

4、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应的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应。本节原文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气的敷布、津液的代谢以及气口决死生的诊病方法等方面反映了这一特征外,又论及人体五脏阴阳变化,必须随自然界四时寒暑变迁,作出相应调节,使内外环境协调统一,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状态,正如经文说:“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篇解]本,即本原、根本。引申为推求之意。神,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神,指精神活动,是心的主要功能,并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心神。广义的神,指心神,肝、肺、脾、肾等脏所主的魂、魄、意、志,以及思、虑、智、忆等精神思维活动。本篇论神以广义之神为主,且篇首即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理论观点,故篇名以“本神”命之。《灵枢•本神第八》[原文]401 (一级)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1、本于神:治病首先必须以病人神气盛衰为根本和依据。

2、淫泆离藏:淫泆,指七情过度,任情放恣。离藏,指五脏精气散失不藏。全句意为若人的七情过度,任情放放恣,则五脏精气就不能安藏而耗散流失。3、魂魄飞扬:即魂魄不安而飞扬。4、志意恍乱:思想混乱,茫然无主。5、智虑去身:智谋和思考决断能力丧失。

6、德气:即天之德和地之气。[注释]7、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两句为互文。成瑾《箬园日札》:“夫天亦何尝无气,地亦无偿无德,经分属之,亦互文见义耳。”应作天之在我者德也、气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也。德,指自然法则、规律;气,指成形物质。说明自然赋予了形成人类生命的物质与自然法则。8、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始有生化之机,产生生命。这是古人的自然观和生命观。9、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即产生生命的原始物质叫做精。10、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相搏,指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相结合。张介宾注:“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者,交结也。”神,生命活动。本句意为父母生殖之精相结合就会产生一个新的生命活动。

11、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是神支配下的意识活动,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等。意为在神的支配下进行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叫做魂。12、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生理本能,如感知和动作等。意为伴随着精出入运动而发挥先天本能的感觉和动作的生命活动形式,叫做魄。13、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任,担任、主管。意为用来担当认识、分析和处理外界事物的思维能力,叫做心。14、心有所忆谓之意:忆,追忆。意为心感知事物后,根据记忆产生意念但尚未成定见之时的思维叫做忆。15、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念积累之后形成志向的思维活动称之志。存,积累。志,志向。16、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对已形成的认识进行反复思考的过程称为思。存变,反复思量。17、因思而远慕谓之虑: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深思远虑的推想,称为虑。远慕,即深谋远虑。18、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为经过深思远虑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就叫做智。智智慧、明智。19、节阴阳而调刚柔:节阴阳,即节制房事。调刚柔,即调节性情。意为要节制房事调和刚柔的性情,以保持阴阳的平衡状态。20、僻邪:即致病的邪气。僻,不正之意。21、长生久视:即长生久活。指寿命绵长,不易衰老。视,活之意。内经教研室原文提出了“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原则。提出人的生命源于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本篇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其与五脏的关系。论述了关于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分析]大凡运用针刺的一般法则,必须以病人的神气状况做为根本,即一定要本源于病人的神气。因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也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治疗技术的施用及取效与否,除了治疗措施正确外,更主要的取决于病人神气的盛衰。如果病人气血精神竭绝,神机衰败,则高超的治疗技术也将无能为力。此句说明了神的盛衰,决定治疗的效果和预后,强调了神在诊治疾病中的重要性。1、原文提出了“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原则:

2、提出人的生命源于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德,指法也、规律。气,指成形的物质。流,流动。薄,相交。天地自然具有孕育生命的法则与物质。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能有生命的产生。这是古人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本段指出生命源于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作用。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神的产生,以及从认识事物到正确处理事物的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思维过程。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产生与存在以形体为基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统属于心,并以五脏所藏之精为物质基础。这些认识对临床诊断治疗心身疾病,以及中医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3、本篇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其与五脏的关系:4、论述了关于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应四时之气变化来适应气候的寒温变化。和喜怒而安居处——调和七情,起居有常。节阴阳而调刚柔——节制房事而调和刚柔的性情。如此,则阴阳平衡,就能够达到健康长寿而不衰老。内经教研室[原文]402

二级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支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校注]1、血舍魂:比属倒装句,即魂舍于血。2、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分析]1、论述了五脏藏精、藏神的功能及五神以五脏精气为基础的机理。2、论述了五脏虚实病证特点及病机。3、原文强调了脾肾二脏的重要性。

1、论述了五脏藏精、藏神的功能及五神以五脏精气为基础的机理:原文曰:“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说明了五脏各有所藏(血、脉、营、气、精)、各有所舍(魂、神、意、魄、志)。2、论述了五脏虚实病证特点及病机。原文云:“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肝能贮藏血液,肝气虚的病人则表现惊恐,肝气盛则出现善怒。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营气不足,四肢肌肉失养,故四肢不用。心气虚,心血不足,营血亏耗,心神失养则心志不足而悲。肺气虚,肺失宣降故见鼻塞,少气不足以息。肾气虚,阴气或阳气衰于下,则发生热厥或寒厥。3、原文强调了脾肾二脏的重要性。

五脏虚实证候各有特点,均是临床常见病证,但其中强调了脾肾二脏的重要性,脾肾之病均可以直接影响诸脏,出现“五脏不安”。这一理论观点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这一论述为后世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说提供了理论依据。《素问•营卫生会篇第十八》[篇解]营卫,指营气和卫气而言。生会,即生成与与会合。由于本篇主要讨论了营卫二气的生成和会合,故篇名曰:“营卫生会”。内经教研室[学习要求]掌握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掌握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掌握汗血同源的道理了解营卫与睡眠的关系[原文]404(一级)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注释]1、营安从生?卫于焉会:互文。营卫之气在哪里产生,在哪里会和。2、老壮不同气:老年人和壮年人营卫之气的盛衰不同。《灵枢•卫气失常》:“五十以上为老,三十以上为壮。”3、阴阳异位: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二者运行道路不同,故曰“异位”。4、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水谷精气中之精纯柔和周行者为营,慓疾滑利捍护者为卫。此清和浊,指营卫之气的性能而言。营为水谷之精气所化,其性精专柔和,故能入脉为营;卫为水谷之悍气所化,其性慓悍滑利,故充实于皮肤分肉为卫。5、营周不休:营运周行不止。6、五十而复大会:营卫二气别行两道,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但在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之后,便会合一次。五十,指营卫在一昼夜中,各在人身运行的周次。7、阴阳相贯:营气循行主要沿十二经脉之序,阴阳表里迭行相贯。张介宾注:“其十二经脉之次,则一阴一阳,一表一里,迭行相贯,终而复始”。阴阳,此指阴经和阳经。8、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指卫气昼行于阳经则人寤而起动,夜行于阴经则人寐而静止。张志聪注:“气至阳则卧起而目张,至阴则休止而目暝”。起、止,言寤与寐。9、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即中午是阳气最盛之时,半夜是阴气最盛之时。10、太阴主内,太阳主外:营卫之气的循行,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经复会于手太阴经,故曰太阴主内。卫行脉外,起于足太阳经复会于足太阳经,故曰太阳主外。11、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12、与天地同纪:纪,规律。指营卫二气日夜运行不息,如同天地日月的运转一样,是有规律的。[分析]1、营卫二气的生成及其区别。2、营卫二气的运行。3、原文提出营卫二气“五十而复大会”。内经教研室

经文指出营卫二气皆由水谷精微化生。其中“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水谷精气中之精纯柔和周行者为营,慓悍滑利捍护者为卫。此清和浊,指营卫之气的性能而言。营为水谷之精气所化,其性精专柔和,故能入脉为营;卫为水谷之悍气所化,其性慓悍滑利,故充实于皮肤分肉为卫。1、营卫二气的生成及其区别:2、营卫二气的运行卫二气的运行规律:营气沿十二经脉之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营卫二气周而复始有规律运行,如环无端。两者虽各行其道,但于夜半子时会合于手太阴肺。卫气昼夜调节运行的规律是:卫气循脉而行,昼行三阳,夜行三阴。3、原文提出营卫二气“五十而复大会”五十,指营卫二气在一昼夜中各在人身运行的周次。大会,指营气与卫气的会合,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二者虽别行两道,但在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之后,便要会合一次,于夜半子时会于手太阴肺。“五十而复大会”说明了人之营气与卫气的运行与昼夜阴阳变化息息相关,是人体适应昼夜变化而形成的一种人体生理日节律。[原文]405二级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代,故昼不精,夜不瞑。内经教研室[注释]1、气道:营卫之气运行之道。2、昼精: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精,精明。3、五脏之气相抟:五脏之功能不相协调。4、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卫气内扰,克伐营气)。[分析]1、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的道理。原文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即老年人营卫之气不足,运行不畅,尤其是卫气不能按时出表入里,营气不足,故白天精力不足,夜里睡眠不安。2、论述少壮之人“昼精夜瞑”的道理。原文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即少壮之人气血盛,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