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枣儿》同步训练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枣儿》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竹匾(biǎn)蓦然(mù)雕塑(sù)
B.咀嚼(jiáo)掸(dǎn)土跌(diē)倒
C.囫囵(lùn)钢盔(kuī)踌躇(chú)
D.翘(qiáo)首凝(níng)视沮(jǔ)丧
D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A项,“蓦”应读“mò”;
B项,“嚼”应读“jué”;
C项,“囵”应读“lún”;
D读音正确。
故解析为:D
本道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解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馋鬼蹲坑竹杆钢盔
B.羡慕情愿呼唤嫩白
C.童谣骗人沉默光滑
D.凝视温和灰尘塞进
A
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A杆(竿)。BCD书写正确。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对汉子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音字形的识记本题考查对同音字字形的识记,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B.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C.金钩钩,银钩钩,骗人是小狗。
D.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B
逗号;问号;叹号
ACD正确。B项中“脏啥”后面应为逗号,因为这句话并不是问句,而属于一种否定的说法。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平时学习和测试中经常涉及到的,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测试时一般会以填上空和选择两种形式出现,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4.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生活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子代表了新旧两个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D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ABC理解正确。D.这个剧本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目的并不是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理解文本内容,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文本内容,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
5.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在北京到处都能听到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
B.中国到底要造多少艘航母?真正解析让广大军迷喜出望外。
C.读书跟吃东西一样要细嚼慢咽,慢慢品味,不能囫囵吞枣。
D.缺乏自信的人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做事也是蹑手蹑脚。
D
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A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B喜出望外: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C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ABC使用正确。
D“蹑手蹑脚”形容动作很轻,与自信无关。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要从成语的意思、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考虑,同时结合语境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校师生认真讨论和聆听了校长激动人心的学业测试动员报告。
B.由于该县深居内陆,使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倒数第二名。
C.辩论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口语交际方式。
D.大会期间,全国各地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都参与了报道。
C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不合逻辑
A.语序不当,“讨论”和“聆听”互换位置;
B.主语缺失,删去“由于”或“使”;
C没有语病;
D.分类不当,应将“网络、媒体等”改为“网络等媒体”。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人: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怎么了?
男孩: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嗯?
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儿吃。
男孩:(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那,咱们喊喊?
男孩:喊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其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
(2)“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作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结尾的表述效果。
(1)小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特点。
(2)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作简要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作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剧中作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舞台提示不是可有可无的。
(3)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这样结尾,既呼应开头,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关注戏剧舞台说明;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戏剧
(1)结合小男孩的语言进行分析,从小男孩要把巧克力分给老人吃,给爹留枣,相信娘说的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并且大声喊等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孩子。
(2)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据此可知这部分内容属于舞台说明,结合语境分析,老人听到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后,老人非常可怜、同情男孩,上前抚着男孩的头老人对男孩的疼爱和安慰。老人听到男孩说“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这样的话后,对男孩纯真的希望而感动,这是老人没有想到的,他原本想着男孩对爹回来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当男孩说要把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都留给枣儿叔时,老人感觉小男孩真懂事,还能体察自己,因此老人紧紧搂住男孩。据此可总结出:选文中的几处舞台说明,都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本义是出远门的人由于离家时间长,忘记了回家的路。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枣儿的爹不回来并不是因为不认识回家的路,而是因为他在城里又找了别的女人,又有了一个家;老人的儿子不回来也不是也认识回家的路,而是他被城里现代化的生活所吸引,在城里扎下了根,不愿再回到贫穷、落后的村里。据此可知“不认识回家的路”还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二人翘首远望的时间很长。这句话还与开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相呼应。“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说明二人呼唤的次数之多,强调了男孩和老人对渴盼亲人回归的感情,从而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故解析为:⑴小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特点。
⑵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做简要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作舞台说明。作用:剧本中的舞台说明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选文中的几处舞台说明,都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舞台提示不是可有可无的。
⑶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⑷这个结尾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⑴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舞台提示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既要掌握舞台提示的有关知识和作用,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言外之意的能力。言外之意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8.阅读话剧《讨渔税》(节选),完成小题。
讨渔税(节选)
京剧《讨渔税》,又名《打渔杀家》《庆顶珠》,是戏曲传统剧目之一。京剧、汉剧等许多剧种都有这个剧目。剧情梗概:梁山好汉阮小七在起义失败后化名萧恩,重操旧业,与女儿桂英以打鱼为生,他本想平安度日,却因恶霸丁员外勾结贪官吕子秋一再勒索渔税、欺压渔民而忍无可忍,奋起反抗,杀死丁员外。演出全本时,尚有官兵捉拿萧恩父女,萧恩自尽,桂英投水遇救,最后桂英与梁山好汉花荣之子花逢春成亲。
(丁郎上)
丁郎:离了家下,来到河下。哪只是萧恩的船哪?——萧恩哪,萧恩!
李俊:啊,萧兄,岸上有人唤你。
萧恩:哦,有人唤我。(一望,下船)哦,原来是丁郎哥.到此何事?
丁郎:催讨渔税银子来啦!
萧恩:嗳,这几日天旱水浅,鱼不上网。改日有钱,送上府去就是。
丁郎:话倒是两句好话。可是,有了钱可想着给我们送去,别让我们一趟一趟地白跑,跑坏了鞋还得自个儿掏钱买。
萧恩:难为你了。
(萧恩上船)
李俊:做什么的?
萧恩:催讨渔税的。
李俊:待我来问他几句。
萧恩:不要与他置气。
李俊:晓得了。——呔!回来!
丁郎:喝,出来挡横儿的啦。——回来啦,你有什么话说的?
李俊:我来问你,你前来做甚?
丁郎:奉了我家员外爷之命,前来催讨渔税银子。
李俊:我来问你,这渔税银子,可有圣上旨意?
丁郎:没有。
李俊:户部公文?
丁郎:也没有。
李俊:凭着何来?
丁郎:乃是本县的太爷当堂所断。
李俊:敢是那吕子秋?
丁郎:要你叫“太爷”!
李俊:你回去对他们言讲,从今以后,渔税银子免了便罢……
丁郎:要是不免呢?
李俊:如若不免,在大街之上,撞着于俺,有些个不便哪!
丁郎:喝,口气不小哇!你这么横,你叫什么名字?
李俊:混江龙李俊。
丁郎:混江龙李俊就是你呀!好,你等着我的。
李俊:不错!你要怎样?
萧恩:(劝阻)不要与他置气呀。
丁郎:你接着我的吧!
李俊:哼!
(1)请你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萧恩:。
丁郎:。
李俊:。
(2)剧中所表现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3)从李俊的质问中,你发现这渔税银子有什么问题?
(4)这个片段的精彩之处在于人物的对自,试加以分析。
(1)一再忍让,委曲求全,表现出了他的懦弱;典型的狗腿子形象,蛮不讲理,凶狠;一身正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2)贪官勒索渔税银子,逼迫渔民无法生存,表现了地主恶霸与渔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3)渔税银子既无圣上旨意,又无官府的公文,纯粹是胡乱收取,增加渔民负担,揭露了渔税银子收得无理的现象。
(4)节选部分中丁郎的话蛮不讲理,充满威胁;李俊的话绵里藏针,话中有话。两人在对话中交锋,剑拔弩张,各不相让,表现了丁郎的凶恶和李俊的强硬。
把握戏剧中的矛盾冲突;体味戏剧人物语言(动作性、个性化、形象化);枣儿;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戏剧
(1)萧恩称呼丁员外为丁郎哥,就是想和丁员外套近乎,因为他害怕丁员外会因为自己暂时交不上渔税而为难自己,他还向丁员外承诺改日有钱就亲自送到丁员外府上,不让丁员外再跑,当李俊要和丁员外理论时,他劝李俊不要和丁郎置气,他这是怕得罪丁员外。萧恩面对丁郎不合理的收税不反抗,一再忍让,一味委曲求全,表现了他的懦弱。而丁员外仗着自己是吕之秋的人,对像萧恩这样的老百姓能欺则欺,而对吕之秋却毕恭毕敬,连别人称呼名字都不愿意,他自己叫老爷,也要别人叫老爷,而李俊和他理论是,虽然他没有理,但他仗着吕之秋的势力威胁李俊,他就是典型的狗腿子形象,蛮不讲理,还凶狠、霸道。李俊敢于和恶势力理论,敢于向不合理的税后发起挑战,而且他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萧恩这样的渔民,因此他是一个一身正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
(2)恶霸丁员外勾结贪官吕子秋一再勒索渔税、欺压渔民,虽然渔民一忍再忍,贪官和恶霸欲壑难填,最终渔民忍无可忍,奋起反抗,杀死丁员外,官兵捉拿萧恩父女,萧恩自尽,桂英投水。因此剧中表现了地主恶霸与渔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3)从“这渔税银子,可有圣上旨意”“没有”“户部公文”“也没用”“凭着何来”“乃是本县的太爷当堂所断”可以看出,这渔税银子既无圣上旨意,又无官府的公文,纯粹是胡乱收取,增加渔民负担,揭露了渔税银子收得无理的现象。
(4)结合人物语言分析,李俊和丁员外的对话其实也并不多,但从“凭着何来?乃是本县的太爷当堂所断”可以看出丁郎蛮不讲理从“混江龙李俊就是你呀!好,你等着我的”“你接着我的吧”可以看出丁员外仗势欺人,话语中充满威胁的意味。从“你回去对他们言讲,从今以后,渔税银子免了便罢……”和“如若不免,在大街之上,撞着于俺,有些个不便哪”可以看出李俊的话绵里藏针,话中有话。两人在对话中交锋,剑拔弩张,各不相让,表现了丁郎的凶恶和李俊的强硬。
(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剧本情节的基础上再结合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剧本,理清故事情节,然后再通过语句的表面意思分析其深层含义。
(4)本题考查赏析剧本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修辞、表述方式、写作手法、内容、情感、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赏析,这是一个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本题要从人物形象方面进行赏析。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面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儿,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中国年度小小说》,略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述效果。
①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3)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说话。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1)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的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2)①(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3)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在到小木屋之前,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术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4)①沉着镇定。面对困难,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就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述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1)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找到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件和结果,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这篇小说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发生在儿子14岁时,因为儿子贪玩,父子俩在森林中迷了路,后来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第二件事是眼下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据此分析理解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2)①这句话描写的是父子俩在森林里迷路之后看到的周围漆黑的环境,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结合语境分析,父子俩在森林里迷路路,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而周围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这样的情景儿子非常的害怕。据此可知这句话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长舒一口气和脸上满是汗珠是对父亲的动作和外貌描写,结合语境分析,历尽千辛万苦,父亲终于带儿子走出了森林,此时父亲终于松了一口气,因此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3)此题答看到或没看到皆可,关键是要文中找到充分的理由。比如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理由: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见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两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4)在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结合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情、外貌分析父亲的形象,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这说明父亲是一个沉着镇定的人。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这说明父亲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当儿子陷入巨额债务危机时,父亲卖房帮儿子走出困境,这说明父亲是一个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的人。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5)结合标题的语言特点及小说的人物、主旨进行分析,这个标题把父亲比作是一盏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结合小说情节分析,这篇小说写了两件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述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这两件事中儿子都是在父亲的引领下走出困境,因此这个标题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而结合小说人物分析,文中的父亲就像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结合小说主旨分析,这个标题表述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故解析为:故解析为:⑴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了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⑵①(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⑶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在到小木屋之前,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术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⑷①沉着镇定。面对困难,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就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述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述了……情感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表述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语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⑸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三、综合题
10.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黔东南州某校团委开展了“走近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的结对子的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健康快乐成长。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学生拟写的活动主题词,作为主持人,你觉得哪一个更贴切?简要说明理由。
①让世界充满爱②明天更美好③手拉手,心连心
(2)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某教育机构对我省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表,请你从中提炼两则信息。
抑郁频度经常有时很少没有
百分比7.9%52.9%35.5%3.7%
解决方式对父母说对同学说对老师说不说
百分比23.6%35.5%5.9%35%
(3)为了开展好本次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1)③。理由:因为它紧扣主题,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此次活动的内容。
(2)示例:①很多留守儿童有抑郁情绪;②留守儿童解决抑郁情绪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对同学说。
(3)示例:①给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②开展“我与留守儿童心连心”演讲比赛;③开设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课。
图表信息;活动设计;主题活动
(1)结合本次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分析,本次活动主题是“走近留守儿童”,活动形式是通过同学之间的结对子。①让世界充满爱只是表述关爱的主题,但没有突出活动形式;②明天更美好表述对未来充满信心,没有突出活动形式;③只有手拉手,心连心既与主题吻合,也与形式契合。
(2)这是某教育机构对我省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表,认真观看图表,关注图表中的数据,要对各个数据进行对比。从图表来看,经常和有时有抑郁情绪的留守儿童分别占7.9%,52.9%,这说明很多留守儿童有抑郁情绪;当这些儿童有抑郁情绪时,35.5%的同学会选择给同学倾诉,由此可知:留守儿童解决抑郁情绪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对同学说。
(3)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走近留守儿童,目的是: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健康快乐成长。设计活动时重点要参照这两个因素,另外也要考虑可操作性,比如针对很多留守儿童有抑郁情绪的情况,可以设计开设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课的活动形式,设计给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开展“我与留守儿童心连心”演讲比赛,是经验和成绩的展示,促使以后更好地做好这项活动。
故解析为:⑴③。理由:因为它紧扣主题,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此次活动的内容。
⑵示例:①很多留守儿童有抑郁情绪;②留守儿童解决抑郁情绪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对同学说。
⑶示例:①给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②开展“我与留守儿童心连心”演讲比赛;③开设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课。
⑴本题考查设计活动主题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⑵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题目要求审清图意,要结合有关数字,关键词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表述图意要力争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⑶本题考查对活动形式的设计能力。此类题型属开放性试题,做题时要根据活动主题,展开想像,设计相应的活动形式,力求各种形式能突出主题,具有可操作性。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枣儿》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竹匾(biǎn)蓦然(mù)雕塑(sù)
B.咀嚼(jiáo)掸(dǎn)土跌(diē)倒
C.囫囵(lùn)钢盔(kuī)踌躇(chú)
D.翘(qiáo)首凝(níng)视沮(jǔ)丧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馋鬼蹲坑竹杆钢盔
B.羡慕情愿呼唤嫩白
C.童谣骗人沉默光滑
D.凝视温和灰尘塞进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B.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C.金钩钩,银钩钩,骗人是小狗。
D.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4.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生活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子代表了新旧两个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5.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在北京到处都能听到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
B.中国到底要造多少艘航母?真正解析让广大军迷喜出望外。
C.读书跟吃东西一样要细嚼慢咽,慢慢品味,不能囫囵吞枣。
D.缺乏自信的人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做事也是蹑手蹑脚。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校师生认真讨论和聆听了校长激动人心的学业测试动员报告。
B.由于该县深居内陆,使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倒数第二名。
C.辩论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口语交际方式。
D.大会期间,全国各地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都参与了报道。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人: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怎么了?
男孩: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嗯?
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儿吃。
男孩:(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那,咱们喊喊?
男孩:喊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其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
(2)“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作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结尾的表述效果。
8.阅读话剧《讨渔税》(节选),完成小题。
讨渔税(节选)
京剧《讨渔税》,又名《打渔杀家》《庆顶珠》,是戏曲传统剧目之一。京剧、汉剧等许多剧种都有这个剧目。剧情梗概:梁山好汉阮小七在起义失败后化名萧恩,重操旧业,与女儿桂英以打鱼为生,他本想平安度日,却因恶霸丁员外勾结贪官吕子秋一再勒索渔税、欺压渔民而忍无可忍,奋起反抗,杀死丁员外。演出全本时,尚有官兵捉拿萧恩父女,萧恩自尽,桂英投水遇救,最后桂英与梁山好汉花荣之子花逢春成亲。
(丁郎上)
丁郎:离了家下,来到河下。哪只是萧恩的船哪?——萧恩哪,萧恩!
李俊:啊,萧兄,岸上有人唤你。
萧恩:哦,有人唤我。(一望,下船)哦,原来是丁郎哥.到此何事?
丁郎:催讨渔税银子来啦!
萧恩:嗳,这几日天旱水浅,鱼不上网。改日有钱,送上府去就是。
丁郎:话倒是两句好话。可是,有了钱可想着给我们送去,别让我们一趟一趟地白跑,跑坏了鞋还得自个儿掏钱买。
萧恩:难为你了。
(萧恩上船)
李俊:做什么的?
萧恩:催讨渔税的。
李俊:待我来问他几句。
萧恩:不要与他置气。
李俊:晓得了。——呔!回来!
丁郎:喝,出来挡横儿的啦。——回来啦,你有什么话说的?
李俊:我来问你,你前来做甚?
丁郎:奉了我家员外爷之命,前来催讨渔税银子。
李俊:我来问你,这渔税银子,可有圣上旨意?
丁郎:没有。
李俊:户部公文?
丁郎:也没有。
李俊:凭着何来?
丁郎:乃是本县的太爷当堂所断。
李俊:敢是那吕子秋?
丁郎:要你叫“太爷”!
李俊:你回去对他们言讲,从今以后,渔税银子免了便罢……
丁郎:要是不免呢?
李俊:如若不免,在大街之上,撞着于俺,有些个不便哪!
丁郎:喝,口气不小哇!你这么横,你叫什么名字?
李俊:混江龙李俊。
丁郎:混江龙李俊就是你呀!好,你等着我的。
李俊:不错!你要怎样?
萧恩:(劝阻)不要与他置气呀。
丁郎:你接着我的吧!
李俊:哼!
(1)请你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萧恩:。
丁郎:。
李俊:。
(2)剧中所表现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3)从李俊的质问中,你发现这渔税银子有什么问题?
(4)这个片段的精彩之处在于人物的对自,试加以分析。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面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儿,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中国年度小小说》,略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述效果。
①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3)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说话。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三、综合题
10.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黔东南州某校团委开展了“走近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的结对子的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健康快乐成长。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学生拟写的活动主题词,作为主持人,你觉得哪一个更贴切?简要说明理由。
①让世界充满爱②明天更美好③手拉手,心连心
(2)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某教育机构对我省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表,请你从中提炼两则信息。
抑郁频度经常有时很少没有
百分比7.9%52.9%35.5%3.7%
解决方式对父母说对同学说对老师说不说
百分比23.6%35.5%5.9%35%
(3)为了开展好本次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解析解答部分
1.D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A项,“蓦”应读“mò”;
B项,“嚼”应读“jué”;
C项,“囵”应读“lún”;
D读音正确。
故解析为:D
本道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解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A
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A杆(竿)。BCD书写正确。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对汉子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音字形的识记本题考查对同音字字形的识记,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3.B
逗号;问号;叹号
ACD正确。B项中“脏啥”后面应为逗号,因为这句话并不是问句,而属于一种否定的说法。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平时学习和测试中经常涉及到的,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测试时一般会以填上空和选择两种形式出现,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4.D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ABC理解正确。D.这个剧本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目的并不是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理解文本内容,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文本内容,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
5.D
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A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B喜出望外: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C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ABC使用正确。
D“蹑手蹑脚”形容动作很轻,与自信无关。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要从成语的意思、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考虑,同时结合语境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6.C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不合逻辑
A.语序不当,“讨论”和“聆听”互换位置;
B.主语缺失,删去“由于”或“使”;
C没有语病;
D.分类不当,应将“网络、媒体等”改为“网络等媒体”。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7.(1)小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特点。
(2)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作简要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作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剧中作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舞台提示不是可有可无的。
(3)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这样结尾,既呼应开头,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关注戏剧舞台说明;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戏剧
(1)结合小男孩的语言进行分析,从小男孩要把巧克力分给老人吃,给爹留枣,相信娘说的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并且大声喊等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孩子。
(2)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据此可知这部分内容属于舞台说明,结合语境分析,老人听到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后,老人非常可怜、同情男孩,上前抚着男孩的头老人对男孩的疼爱和安慰。老人听到男孩说“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这样的话后,对男孩纯真的希望而感动,这是老人没有想到的,他原本想着男孩对爹回来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当男孩说要把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都留给枣儿叔时,老人感觉小男孩真懂事,还能体察自己,因此老人紧紧搂住男孩。据此可总结出:选文中的几处舞台说明,都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本义是出远门的人由于离家时间长,忘记了回家的路。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枣儿的爹不回来并不是因为不认识回家的路,而是因为他在城里又找了别的女人,又有了一个家;老人的儿子不回来也不是也认识回家的路,而是他被城里现代化的生活所吸引,在城里扎下了根,不愿再回到贫穷、落后的村里。据此可知“不认识回家的路”还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二人翘首远望的时间很长。这句话还与开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相呼应。“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说明二人呼唤的次数之多,强调了男孩和老人对渴盼亲人回归的感情,从而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故解析为:⑴小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特点。
⑵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做简要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作舞台说明。作用:剧本中的舞台说明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选文中的几处舞台说明,都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舞台提示不是可有可无的。
⑶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⑷这个结尾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⑴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舞台提示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既要掌握舞台提示的有关知识和作用,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言外之意的能力。言外之意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8.(1)一再忍让,委曲求全,表现出了他的懦弱;典型的狗腿子形象,蛮不讲理,凶狠;一身正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2)贪官勒索渔税银子,逼迫渔民无法生存,表现了地主恶霸与渔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3)渔税银子既无圣上旨意,又无官府的公文,纯粹是胡乱收取,增加渔民负担,揭露了渔税银子收得无理的现象。
(4)节选部分中丁郎的话蛮不讲理,充满威胁;李俊的话绵里藏针,话中有话。两人在对话中交锋,剑拔弩张,各不相让,表现了丁郎的凶恶和李俊的强硬。
把握戏剧中的矛盾冲突;体味戏剧人物语言(动作性、个性化、形象化);枣儿;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戏剧
(1)萧恩称呼丁员外为丁郎哥,就是想和丁员外套近乎,因为他害怕丁员外会因为自己暂时交不上渔税而为难自己,他还向丁员外承诺改日有钱就亲自送到丁员外府上,不让丁员外再跑,当李俊要和丁员外理论时,他劝李俊不要和丁郎置气,他这是怕得罪丁员外。萧恩面对丁郎不合理的收税不反抗,一再忍让,一味委曲求全,表现了他的懦弱。而丁员外仗着自己是吕之秋的人,对像萧恩这样的老百姓能欺则欺,而对吕之秋却毕恭毕敬,连别人称呼名字都不愿意,他自己叫老爷,也要别人叫老爷,而李俊和他理论是,虽然他没有理,但他仗着吕之秋的势力威胁李俊,他就是典型的狗腿子形象,蛮不讲理,还凶狠、霸道。李俊敢于和恶势力理论,敢于向不合理的税后发起挑战,而且他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萧恩这样的渔民,因此他是一个一身正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
(2)恶霸丁员外勾结贪官吕子秋一再勒索渔税、欺压渔民,虽然渔民一忍再忍,贪官和恶霸欲壑难填,最终渔民忍无可忍,奋起反抗,杀死丁员外,官兵捉拿萧恩父女,萧恩自尽,桂英投水。因此剧中表现了地主恶霸与渔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3)从“这渔税银子,可有圣上旨意”“没有”“户部公文”“也没用”“凭着何来”“乃是本县的太爷当堂所断”可以看出,这渔税银子既无圣上旨意,又无官府的公文,纯粹是胡乱收取,增加渔民负担,揭露了渔税银子收得无理的现象。
(4)结合人物语言分析,李俊和丁员外的对话其实也并不多,但从“凭着何来?乃是本县的太爷当堂所断”可以看出丁郎蛮不讲理从“混江龙李俊就是你呀!好,你等着我的”“你接着我的吧”可以看出丁员外仗势欺人,话语中充满威胁的意味。从“你回去对他们言讲,从今以后,渔税银子免了便罢……”和“如若不免,在大街之上,撞着于俺,有些个不便哪”可以看出李俊的话绵里藏针,话中有话。两人在对话中交锋,剑拔弩张,各不相让,表现了丁郎的凶恶和李俊的强硬。
(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剧本情节的基础上再结合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剧本,理清故事情节,然后再通过语句的表面意思分析其深层含义。
(4)本题考查赏析剧本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修辞、表述方式、写作手法、内容、情感、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赏析,这是一个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本题要从人物形象方面进行赏析。
9.(1)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的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2)①(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3)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在到小木屋之前,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术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4)①沉着镇定。面对困难,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就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述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1)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找到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件和结果,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这篇小说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发生在儿子14岁时,因为儿子贪玩,父子俩在森林中迷了路,后来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第二件事是眼下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据此分析理解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2)①这句话描写的是父子俩在森林里迷路之后看到的周围漆黑的环境,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结合语境分析,父子俩在森林里迷路路,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而周围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这样的情景儿子非常的害怕。据此可知这句话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长舒一口气和脸上满是汗珠是对父亲的动作和外貌描写,结合语境分析,历尽千辛万苦,父亲终于带儿子走出了森林,此时父亲终于松了一口气,因此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3)此题答看到或没看到皆可,关键是要文中找到充分的理由。比如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理由: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棉在钢结构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渔业品牌建设与形象塑造考核试卷
- 游轮管家职责
- DB11T 202-2013 农业企业标准体系种植业
- 液压系统课件教学课件
- 服装厂新员工培训方案
- 企业HR招聘面试技巧培训课件
- 美白护肤品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用外购和进口钢材、铁合金再加工生产钢材、铁合金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软件开发团队的测验与练习实施方案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监理工作总结
-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专业培训
- 7逆合成分析法与合成路线设计
- 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
- 《Monsters 怪兽》中英对照歌词
- 华东地区SMT公司信息
- 隧道弃渣及弃渣场处理方案
- 隔代教育PPT课件
- 签证用完整户口本英文翻译模板
- 金属盐类溶度积表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优秀范文8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