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解析)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1.下列对课文句子中加点部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地也!只合(只应,本来就应该)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同“糊涂”,“混淆”义)了盗跖、颜渊(分别借指坏人和好人)?

B.念窦娥葫芦提(元代口语,“糊里糊涂”的意思)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做家务的缘故)。

C.行动些(走快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

D.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潜台词为:你是我的萍儿吗?你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儿子吗?你太令我失望、痛心、愤怒了!),--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2.结合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词填上空。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学者的,军人的、国家所瞩望的一朵,时流的、人伦的、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

A.辨舌眼睛利剑娇花雅范明镜B.眼睛辩舌利剑娇花明镜雅范

C.利剑辨舌眼睛明镜娇花雅范D.雅范利剑眼睛娇花辩舌明镜

3.下列词类活用分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足之所履②可使有勇

③谨庠序之教

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⑤晋军函陵

⑥危士臣

⑦良庖岁更刀

⑧烛之武退秦师

⑨共其乏困

⑩邻之厚,君之薄也

夜缒而出

A.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⑦/⑧B.①⑤/②⑨⑩/③④/⑥⑧/⑦

C.①⑤/②③⑨/④⑩/⑥⑧/⑦D.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⑧/⑦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B.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春秋战国时,中等诸侯国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C.庠序:古代中央办的学校,后亦泛称学校。

D.太牢: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3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闩、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材料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述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B.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

C.材料二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

D.材料二多处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饰语,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体现了议论的严谨。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B.虽然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却能把语言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金的差别。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木叶”时,观点不同,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可从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

7.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______

A.“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B.“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C.“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无名氏《庭中有奇树》)

8.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象: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象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进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当城市图象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着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10.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11.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22.0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仇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节俭》)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B.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C.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D.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唐太宗以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而没有人抱怨与秦始皇营建宫室却遭到人民非常反对之事对比,向大臣阐述了做事要贵顺物情之理。

B.唐太宗要求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之事的规格不符合他的级别就必须停止供应并查处,从而使得贞观年间社会崇尚简朴风俗。

C.贞观二年,因为唐太宗有气疾,公卿于是上书请求修建一座阁子给唐太宗居住,唐太宗考虑到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不允许修建。

D.太宗把奢侈纵欲视为王朝败亡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如果皇帝只知道享受,那么他就离灭亡不远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②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15.文中魏征认为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请做简要说明。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再次罢相后退居金陵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千里”“翠峰”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7.结合作品,对下片划线句加以赏析。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②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______”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______”。

③《桂枝香》一词中,“______”一句,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过洞庭》张孝祥“______”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述富有新意。

六、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9.下列判词分别预示了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位女子的命运。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七、语言表述(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0.结合你对《烛之武退秦师》文章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拟写对联。

①上联:郑文公国难当头认过错,下联:______。

②上联:______,下联:雄辩救郑烛之武受命退秦师。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抖音泛滥的当下,有些年轻人似乎发现了实现梦想的捷径,于是在抖音中推介自己,整天侃天说地,侃理想。如果这些年轻人知道一些古人名句,或许会有所醒悟。例如,《礼记》中说“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元朝苏天爵说“不患出言之难,而患践言之难”,明朝周立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作为复兴中国梦的中国青年,你对此有何感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和解答

1.B

A.正确。

B.家缘:家务。译文:可怜我窦娥被官府糊里糊涂地判了死罪,可怜我窦娥将被斩身首不全,可怜我窦娥从前辛辛苦苦操劳家务。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B

辨舌:某一个人有能言善辩的口才。对应“学者”。

眼睛:眼的通称;指眼力;眼光。对应“朝臣”。

利剑:锋利的剑。对应“军人”。

娇花:美丽的花。与“一朵”搭配。

雅范:指脱俗的风度,高尚的品格。对应“人伦”。

明镜:明亮的镜子。对应“时流”。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

词语辨析方法:

1.意义轻重。2.意义侧重点。3.范围大小。4.适用对象。5.感彩。6.语体色彩。7.语法搭配。8.关键语素。

3.D

①名词作动词,踩②动词作名词,勇气③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④形容词作动词,远离⑤名词作动词,驻扎⑥使动用法,使……受到危险⑦名词作状语,每年⑧使动用法,使……撤退⑨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物资⑩形容词作动词,增加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辨识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法来进行推断,在平时学习中也要多积累。

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芽,发芽。“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

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蹄,用脚踢。

“项王复引兵而东”:东,向东进发。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衣,穿衣。

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面对着。“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第二个风,吹拂;第二个雨,滋润。

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中“花”是“开花”。

4.C

C.“庠序:古代中央办的学校”错误。“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文学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5~8.D、C、B、

(1)A.“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错误,说法绝对,原文“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带有推测语气;

B.“文章先立后破”错误,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接着批驳,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先破后立;

C.“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木’就是‘树’”“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强调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D.正确。

故选D。

(2)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里的差别”错误,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故选C。

(3)A.“木落雁南度”的“木”写木叶渐脱,北雁南飞的秋季景象,与“木”带有落叶因素和疏朗的清秋气息相同,适用于材料二;

B.“古木阴中系短篷”中的“木”写春季的高大古树,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说明“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也表明“树”和“木”没有大的差别,可以反驳林庚的观点,适用于材料一;

C.“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树”写初夏水面上的柔枝婆娑,树荫深绿,与“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不同,适用于材料二;

D.“庭中有奇树”中的“树”写春天庭院嘉美的树,满树绿叶,茂密花朵,生气勃勃,没有“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没有“木叶”的疏朗的清秋气息,适用于材料二。

故选B。

(4)从“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知,“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调子短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从“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知,“木叶”在语体色彩上要比“树叶”庄重些。

从“更为重要的是……‘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可知,“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不仅使诗歌显得古雅,而且增添诗歌的文化内涵。

解析:

(1)D

(2)C

(3)B

(4)①“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②“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

③“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9~11.B、、

(1)B.“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错误的,因为根据文本“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可知,先行者所看到的小姑娘形象并非是他对人类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2)题目要求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这过程可根据小说中的相关描述进行分析得出。比如,“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焠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希冀与期待。虽然先行者“知道一切,但还是闭起双眼默祷着,他希望睁开眼看到一个蓝色水晶球舲的地球”等语句和当小姑娘说出人类已经不存在时,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当先行者看到半球透明玻璃置中的人类和文明时,看到了希望等情节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

(3)命题者抓住科学与幻想两个词语,要求考生回答貌似同文本毫无关联的问题,题目的主观性很强,发散空间很大,这对平时阅读面很广、善于思考的人十分有利,由此可见命题者的指向十分明确,为当今的语文教学起到了较大的指挥棒作用。学生作答时只要在结合文本的基础上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B;

(2)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亩间最后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3)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案,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应该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各个选项的对应语段,然后采用比对的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应从人物描写入手,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小说中的李台阳具有怎样的性格,要善于细读文本中的各类描写内容,从中看出小说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

(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性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

如何鉴赏形象:

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12~15.D、C、、

(1)句意:因为他(炀帝)暴虐,所以顺应天命陛下取代他。如果陛下知足,那么现在的尊贵富足就可满足;如果陛下不知足,就超过现在一万倍也不会知足。

“为”意思是“因为”与后面的“故”构成因果关系,中间应断开,且“无道”指的是暴虐,没有德政,与“故”连用语意不通。故应在“故”前停顿,排除AB。

“万倍过此”是“过此万倍”的倒装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2)C.“因为唐太宗有气疾,公卿于是上书请求修建一座阁子给唐太宗居住”错,强加因果。公卿上书请求修建一座暖阁给唐太宗居住是依照《礼》的规定,且现在夏天暑气没有退却,秋天凉气刚刚开始,皇宫中非常潮湿。

故选C。

(3)①“谤议”,反对;“徇”,满足;“共”,一起享受。译文:秦始皇营建宫室,但人民非常反对,因为(秦始皇)是为了满足其私欲,建设成果不和人民一起享受。

②“不逮”,比不上;“过”,超过;“岂……也”,难道……吗;“道”,道理。译文:朕功德比不上汉文帝,比他还要奢侈浪费,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

(4)由“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可知,隋炀帝过于奢侈,贪得无厌。

由“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可知,隋炀帝滥用刑罚。

由“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可知,隋朝上行下效。

解析:

(1)D

(2)C

(3)①秦始皇营建宫室,但人民非常反对,因为(秦始皇)是为了满足其私欲,建设成果不和人民一起享受。

②朕功德比不上汉文帝,比他还要奢侈浪费,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

(4)①过于奢侈,贪得无厌。②滥用刑罚。③上行下效。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自古帝王凡是有兴土木的大事,必须以物资人力来衡量利弊。当初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的人力极多,而没有抱怨的人,是因为顺应了力量,众人能享受建设成果。秦始皇营建宫室,但人民非常反对,因为(秦始皇)是为了满足其私欲,建设成果不和人民一起享受。自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服装器物不符合他的级别的,便一切都停止供应并查处。”所以二十年来,风俗简朴,衣服没有锦绣,财产富饶,没有饥饿的坏情况。

贞观二年,公卿上奏说:“依《礼》中所讲的,六月夏日,可以居住在凉台。但是现在夏天暑气没有退却,秋天凉气刚刚开始,皇宫中非常潮湿,所以请求修建一座暖阁让您居住。”太宗说:“朕有哮喘病,难道会不怕潮湿?但如果修建的话,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以前汉文帝想修建露台,却因为怜惜十户百姓家产(而放弃这个想法),朕功德比不上汉文帝,如果耗费的东西却超过了他,难道是做百姓父母一样的君主的办法吗?”所以公卿再三上书,太宗就是不允许。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臣说:“用华丽的方式装饰宫殿,游览、观赏池台,是帝王想做的事情,(也是)百姓不希望(帝王)做的事情。帝王想要做这些的原因是要享乐,百姓不希望的原因是(那样会造成他们)劳累疲弊。孔子说:‘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话,那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累疲弊的事情,实在不可以强加在百姓身上。我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件事都可以自己决定,当然能自我约束,如果百姓不想做,就要顺应他们的情况。”魏征说:“陛下本来已经爱民,每每约束自己来顺应百姓。臣听说:‘为别人着想的人能康健,为使自己快乐而自私夺利的人不能长存。’隋炀帝思想贪得无厌,只喜欢奢侈,主管官员一旦有大工程,稍不如意,就以严刑待之。上级喜欢的,下级就千方百计奉承,长此以往,直到灭亡的一天。这不只是书中记载,陛下也目睹过。因为他(炀帝)暴虐,所以顺应天命陛下取代他。如果陛下知足,那么现在的尊贵富足就可满足;如果陛下不知足,就超过现在一万倍也不会知足。”太宗说:“爱卿说得很好!不是你,我怎么能听到这番忠言?”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6~17.D、

(1)D.“直抒胸臆”错误。从题目“金陵怀古”可知,这是一首怀古词,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所以不是“直抒胸臆”,这属于间接抒情。

故选D。

(2)结合解释可知,曲子《后庭花》背后的典故是南朝陈后主沉溺享乐,终至亡国。这句采用了用典的手法。透过典故,可以了解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同时可以“至今”“时时”这些时间词中体会出词人对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的批评;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其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此结句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可以看出词人对统治者的劝诫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六朝的荒淫无度导致覆亡来警醒世人,告诫北宋王朝要牢记历史教训,同时也表述了自己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解析:

(1)D

(2)①采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后庭》”是南朝陈亡国时陈后主仍与宠妃作乐演唱的歌曲,写出了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至今商女还在唱《后庭》遗曲,表述了词人对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的批评;③流露了词人对北宋王朝统治者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译文:

登山临水,举目望远,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

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

赏析:

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述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征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一为千古传诵的骈文警句,一为前所未有的词中创境,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

下阕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

“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

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随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

同时,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它体现了“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词本倚声,但王安石说:“古之歌者,皆先为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显然是不满意只把词当作一种倚声之作。这在当时是异端之论,但今天看来却不失其锐敏和先知先觉之处。北宋当时的词坛虽然已有晏殊、柳永这样一批有名词人,但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词风柔弱无力。他曾在读晏殊小词后,感叹说:“宰相为此可乎?”(魏泰《东轩笔录》引)。所以他自己作词,便力戒此弊,“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指出向上一路,为苏轼等士大夫之词的全面登台,铺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以下“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征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这景色,与“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相比,虽辽阔者同,然而,前者壮丽,后者凄清,风格迥异。而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浓烈与俊爽之差别则显而易见。至于“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推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远去的征帆像是漂漾在淡淡的白云里,飞舞的白鹭如同从银河上惊起。此词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其旷远、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是那些“小园香径”“残月落花”之作所无可比拟的。

其次,立意新颖,高瞻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桂枝香》下片所发的议论,绝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前三句“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而如今,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全词重点在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此意唐人杜牧也写过。然而,不似杜牧那样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指桑骂槐,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然而,“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此结句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有人说,张昪的《离亭燕》是王安石《桂枝香》所本。如果从语言、句法来看,王词确受张词影响不小。然而,张昪对六朝的兴亡只是一种消极的伤感:“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两词的思想境界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上片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一篇从此生发。次句“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接着是近景,远景,最后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安排十分妥帖、自然。下片拓开一层大发议论:金陵如此壮丽,然而它正是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见证。“念往昔”三句表明了对六朝兴亡的态度,“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以下即转入现实,结句又回到今天。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词有以景结,如晏殊的《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写的是莫名其妙的春愁;有以情结,如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现的是专一诚挚的爱情。而《桂枝香》却以议论作结,其中寄托着对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桂枝香》在章法结构方面的这些特色,反映了词的发展在进入慢词之后,以散文入词出现的特点。

第四,用典贴切自然。“千里澄江似练”乃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星河鹭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全无心肝的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而王安石巧妙地只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短短的一首词而四用典,在王安石之前实不多见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句。可从手法和语言等角度进行赏析,分析时不能笼统地答表述了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相关词句详细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得比较全面,基本涉及诗歌鉴赏的所有方面,在判断错误选项的过程中,应当一字不漏地找出各个选项涉及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从选择题设置易错点的角度进行判断即可。

18.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繁华竞逐,更无一点风色

故解析为:

①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重点字:竭)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所操之术多异故也(重点字:哉)

③繁华竞逐更无一点风色(重点字:繁)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测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

《六国论》名句积累: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9.史湘云,香菱,晴雯

第一段是写史湘云。

“富贵”二句:说史湘云从小失去了父母,由亲戚抚养,因而“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富贵对她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违,丧失、失去。展眼,一瞬间。吊,对景伤感。斜晖,傍晚的太阳。史湘云可能是嫁给卫若兰的。只是好景不长,可能婚后不久,夫妻就离散了。“湘江”句:诗句中藏“湘云”两字,点其名。同时,湘江又是娥皇、女英二妃哭舜之处;楚云则由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巫山神女一事而来。所以,这一句和画中“几缕飞云,一湾逝水”似乎都是喻夫妻生活的短暂。史湘云可能是嫁给卫若兰的。只是好景不长,可能婚后不久,夫妻就离散了。

第二段是香菱的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暗指“香菱”的名字,她还曾名为英莲。“平生遭际实堪伤”说她的悲惨际遇,从小就失散了家人,又两易其主,遇上了一个土霸王薛蟠,其中种种遭遇令人扼腕叹惜不已。“自从两地生孤木”这一句中的“两地生孤木”暗带一个“桂”字,意指“夏金桂”,自从夏金桂嫁给薛蟠,香菱就整天无宁日,生活苦不堪言,度日如年,终于被折磨致死。

第三段是晴雯的判词。

霁:指雨后天晴,意为“晴”。彩云:意为“雯”。判词讲的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女子,她的光明时刻总是会烟消云散。虽然拥有另一个比天高的心,现实却让她沦为下人。才华横溢的她缺招人嫉妒,她的夭折大多都是因为众人的诽谤而生。

白白让宝玉牵挂,可惜还是没能改变晴雯的命运。判词描写出了晴雯的性格和其坎坷的一生,肯定了晴雯身上美好的品德,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腐败和污浊。

解析:

史湘云香菱晴雯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相关内容与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熟悉名著相关内容,根据题干要求正确作答。

怎样把握名著的内容和情节:

第一遍粗略读完名著。时间上不要放长,要尽快将名著读完,不然读读停停,之前看到的情节也都忘了,再反过来读,会浪费时间。读名著的时候,要趁热打铁才好。第二遍认真品味名著。第一遍的略读,让我们对整个故事梗概有了了解,甚至我们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还记忆犹新。第三遍摘抄名著内的精华。摘抄笔记,在电脑的普及的信息时代,一般人都不选择拿起笔。但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第四遍研究名著内的各种关系和背景。名著中的关系和背景错综复杂,需要仔细品读研究。第五遍品味名著中讲述的生活,参透要表述的意图,思考留给读者的问题。俗话说一般好的艺术作品都讲究“留白”,意思就是说要留下一点空白,供读者思考,名著也不例外。有的名著还留下了一些疑问,值得读者认真思考。

20.烛之武大敌压境弃前嫌,慧眼识才佚之狐临危荐勇士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形象:忠君爱国,深明大义,有勇有识,老谋深算,机智善辩。国难当头,毅然勇作前驱,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君,是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其余人物形象:佚之狐能识才、荐才;郑伯屈己求才,深明人心;秦伯驱利避害,野心勃勃;晋侯有野心,好逞强,但又不乏明智冷静。

根据课文内容,再依照对联的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拟写对联。

①上联是“郑庄公”,那么下联就可以写烛之武,上联是“国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