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下《核舟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核舟记》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本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本单元的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字词,但由于知识与阅历的限制,在体会文言文中的情感与思想方面还有很大的障碍。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而本文以介绍核舟为主,只有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情趣,这正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引导。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小组合作预习,疏通文章大意。2.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核舟之奇。3.品鉴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艺术追求和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梳理内容,理解核舟之奇,训练学生的提炼和概括能力。2.品鉴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艺术追求。教学难点:品鉴人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01激趣导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中国从不缺失把技术做到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大家知道形容技艺高超的成语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魏学洢走进《核舟记》,一睹微雕界的杰作。【设计意图:形容技艺高超的成语有精益求精、妙手回春、心灵手巧、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用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引入话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刻万物于一核思考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魏学洢对核舟技艺的评价。(重点讲解“灵怪”:古人称鬼神曰“灵”,称妖物曰“怪”。让学生感受核舟的技艺是非人类所能创造的。)再引导学生找出“奇巧”(神奇精巧)这个词,再次感受作者对核舟的评价之高。思考2:核舟“巧”在何处?学生自由活动,找出核舟之巧。小结:核舟之巧在于它的体积小,雕刻内容多,雕刻事物精。【设计意图:根据本文的阅读提示,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表现“大苏泛赤壁”的场景,令人赞叹。“核舟”巧夺天工之美是魏学洢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的,因此核舟之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03赋寸物以生命核舟雕刻了哪些人和物船中:船舱、箬蓬、小窗、雕栏、对联题字船头:东坡、佛印、鲁直三人,手卷、服饰、念珠船尾:左右舟子、船楫、横木、蒲葵扇、炉、壶船背:题名、篆章人物刻画是核舟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核舟灵魂之所在。活动一:【小组讨论交流】仔细揣摩3、4段,分析核舟所刻人物“各具情态”之巧。可通过分析人物的穿着、神态、动作等揣摩人物心理、性格。人物一:苏轼被贬的苏轼在这一“核舟”上依然逍遥自在、宁静专一,体会他的旷达乐观、洒脱坦然。苏轼,在人生不得意之时,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泛舟于赤壁,寻找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坦然。人物二:黄庭坚“如有所语”可以看出黄庭坚对手卷内容有所顿悟。结合学案黄庭坚自身的经历,多次被贬,依旧洒脱,痴迷于文学,专注于研究。他与苏轼境遇相似,想法一致,亦师亦友。泛舟赤壁的苏黄,没有了世俗的干扰,没有了官场的烦恼,有的只是随心所欲、随遇而安,感悟于手卷,感悟于书卷。人物三:佛印“袒胸露乳”,独特的穿着透露出他的放荡不羁、不随流俗、洒脱无拘;“矫首昂视”,通过这一动作,让学生感受他的超凡脱俗,悠然惬意。“绝类弥勒”,补充对联:洒脱无拘、不随流俗、放荡不羁的佛印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如闻其人。人物四:右舟子“右手攀右趾”可见他的放松惬意。“若啸呼状”:“啸”的解释一说是“打口哨”,一说是“拉长声音叫”,让学生感受“悠然闲适、轻松愉悦”的环境之下才能“打口哨”或“拉长声音叫”。人物五:左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可见他的专注与宁静,窥探他自在闲适的心境。再引导学生体会:左右舟子与苏黄关系融洽、和谐,完全没有主客之分。左右舟子一个喜动奔放,一个喜静安然,一静一动,相映成趣。“舟尾横卧一楫”中的“横卧”看出小船自由飘荡、任意东西。带着这份惬意与悠闲,带着这份宁静与洒脱,让我们合作朗读。【设计意图:此环节不仅能让同学们看到核舟雕刻之精巧,更能让同学们感受五人悠闲惬意、轻松自在的心境,随水而流、任意东西的环境以及苏黄与舟子们和谐融洽的主从关系。】04寄诗意于人生补充材料:根据学者研究,苏轼先后两次游赤壁时还未见黄庭坚,两人只有书信来往;当年佛印并不在赤壁一带,而是远在长江下游的润州(镇江)。因此,三人不可能真的同游赤壁。思考3:王叔远为何要虚构“大苏泛赤壁”?生展示。王叔远的虚构或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王叔远的虚构或是对豁达、洒脱、自由的一种寄托。补充魏学洢资料:魏学洢(约1596—约1625),(明朝末年)散文家。字子敬,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兴)人。其一生短暂,未曾做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涨潮)收入(《虞初新志》)。背景链接:苏轼在官场失意时曾多次到赤鼻矶游览,留下了“大苏泛赤壁”的雅事。他曾在《赤壁赋》中这样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明确:针对“客”未知的这一空白,王叔远大胆想象,选择了佛印和黄鲁直这两位知己来陪伴当时失意的苏子泛舟赤壁。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形成“泛舟”的主题。思考4:叔远为何要“贻”学洢“核舟一”?一方小小的核舟之上承载着一种情谊、一份豁达、一种自由、一份向往……活动二:【妙笔生花诉真情】倘若某天,魏学洢见到了王叔远;倘若某天,魏学洢遇到了苏东坡,你觉得他会向王叔远或是苏东坡做何等的告白呢?生展示,师评价。小结: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这节课我们见证了“奇巧”,也品悟了“灵怪”。这样一篇气韵生动的“记”与本单元前两篇“记”是一模一样的“一家人”吗?知识链接我国的微型雕刻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更有人在米粒大小的物品上雕刻《红楼梦》全书,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储备文体知识记:古代文体之一,形式自由,内容多样,学习中应根据内容及写法来综合选定学习重点。《桃花源记》记事抒理想《小石潭记》写景抒真情《核舟记》状物表赞颂作者借着介绍核舟想表达什么?课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赞扬了雕刻者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