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项复习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现代文阅读 试卷(原卷+解析)_第1页
期末专项复习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现代文阅读 试卷(原卷+解析)_第2页
期末专项复习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现代文阅读 试卷(原卷+解析)_第3页
期末专项复习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现代文阅读 试卷(原卷+解析)_第4页
期末专项复习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现代文阅读 试卷(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期末专项复习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现代文阅读试卷(原卷+解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现代文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孟庙的树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③“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④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影形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的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⑤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桧和柏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树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⑥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八九百年,年岁甚至远远大于孟庙内的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

⑦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⑧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⑨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晚年,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⑩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1.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哪两层含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文章第⑦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句。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4.尽管后来孟子思想成为儒家经典,但当初他的政治抱负也是如“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人经历了类似的磨难。请另举一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齐白石的人格

①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但艺术成就为世人所叹服,而且人格也别具魅力,其傲,其痴,其谦,堪称三绝。

②齐白石傲,傲如古松。

③在近代,画而优则仕的人屡见不鲜。但先生傲骨一身,耻于从俗。不仅自己布衣一生,还刻了一方“白石书屋不出公卿”的印来儆戒子孙不要混迹官场。

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靠做木工维持生计,所以常遭人轻视。34岁那年作客胡沁园家中,胡家有位门客丁拔贡擅长治印,先生求他赐印一枚,丁拔贡因瞧不起这个出身寒微的画匠而婉言拒绝,先生遂傲然不复再求,回家买了印泥,又拣回石头一担,照着一本借来的《二金碟堂印谱》,磨了刻,刻了磨,弄得房间里石浆满地,无处落足。先生也许没想到,自己这一傲,竟傲出了个治印高手。

⑤齐白石痴,痴如顽石。

⑥先生喜欢画螃蟹,也非常喜欢吃螃蟹。一日与家人吃饭,先生忽然停箸,敛气凝神地盯着盘中螃蟹,若有所思。夫人见状惊问何故,先生如梦方醒,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夫人素知他痴,也懒得去数落,罚他吃一只螃蟹了事。

⑦先生让弟子侍画于侧,常出其不意地考问:“虾背从第几节弯起”,“螳螂翅上的细筋有多少根”,“牡丹的花蕊和菊花的花蕊有什么区别”等诸如此类怪问题,弄得众弟子往往手足无措,先生却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⑧齐白石谦,谦如空谷。

⑨同行相轻,是文人的通病。先生虽然誉满华夏,但对前辈画家和同辈画家都非常恭谨,显示了一位大师,一位长者应有的谦逊风范。

⑩先生作画,师古而不拘古意,主张“下笔要我有我法”,但他对先辈画家的成就却深表景仰,尤其推崇徐渭(号青藤),朱耷(号雪个)和吴昌硕三人,曾赋诗说: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先生对同时代的画家也尊重有加,他常以一句话来自律:“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正是这种谦逊和宽容,使先生和同时代的许多画家保持着深厚的友情和艺术上的取长补短。30年代中期,某记者造谣说先生看不起徐悲鸿,认为徐悲鸿只不过到国外镀了层金而已。先生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对人说:“悲鸿是我多年的知己,他画人画马冠绝当世,我佩服之至!”

先生的傲,使他卓然不群;先生的痴,使他精益求精;先生的谦,使他博采众家。如果先生没有这人格上的三绝,又怎能成为集诗、书、印、画四绝于一身的巨擘呢?

欲立艺者,先立人。——这也许是齐白石留给后来者的一点启示。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齐白石的三个特点。

6.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⑥段划线句子。

先生如梦方醒,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

7.前面说齐白石先生“傲如古松”,后面又说他“谦如空谷”,请你联系文章内容概括地说说这样行文是否矛盾?为什么?

8.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传记的文体知识,概括分析“人物传记”的特点。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述效果。

(节选自统编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学写传记》)

材料一:

①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工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

②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

③“看哪……看哪!”这个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④她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选自《美丽的颜色》)

材料二:

①要博极医药之源,她在挖掘上狠下工夫,凭借着对中西医两门知识的熟悉和扎实的基本功,她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走访民间,请教老中医药专家。仅用3个月的时间,她就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在此基础上精选编辑了640个方药。接着,她又带领课题组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地筛选了380余种中药提取物。在经历了上百次失败之后,才得到了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屠呦呦用顽强的韧性撑过了。

②接下来,要深入临床研究,就必须先制备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时,临床前的毒性试验和制备临床观察用药必不可少。没有星期天,加班到深夜,每天接触大量化学试剂,通风条件又不好,一天下来头晕眼胀,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反应陆续出现。“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满身都是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我心疼她也支持她。”李廷钊说,那段攻坚期,他看到了妻子柔弱的身体里蕴藏的巨大能量。

(选自《健康报》2019年9月19日,有删改)

班级开展“为科学家立传”的活动,香香想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立传。

9.香香搜集材料并制作了人物卡片,发现居里夫人与屠呦呦虽然有不同的事迹,却具有同样的精神。

10.香香要为屠呦呦的传记设计封面,请从以下两个封面中选择其一,并说明理由。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说桥梁

陈从周

①桥梁建筑,它不仅是一种具有实际交通功能的工程,而且是既有美感又多情趣的艺术作品。从《诗经》“迎亲于渭,造舟为梁”,到清代黄仲则的“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之句,历代诗人词客,为桥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另有以桥诗入画,或以画记桥,从对桥梁的欣赏,触绪牵情,引起一系列的联想,有赞叹而形之歌咏笔墨。这些文艺性的描绘,更为桥梁的艺术形象增添了风采。

②桥梁之所以能称得上艺术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桥梁本身从布局、选形、用材、装饰等客观的物质因素中,体现了人类很多积极的思想因素;而桥在特定的环境中,又会引起人浮想联翩的情感,使桥梁艺术丰富而多彩。

③一般说来,桥造在哪里,仅是服从交通的需要,但是在众多可以选择桥址的地方,有意识地配置桥梁,这也是艺术。我国河道,存在三种情况,即大河、支流和小溪,因此,城镇的建设必循河道而有别。城濒大河,镇依支流,村傍小溪,几成为不移的规律。而桥梁的建造,亦随之而异,各臻其妙。我国山区、水乡或平原城镇,将至该地,必遥见一塔;入城镇前,必经一桥。这样的布置随处可见,亦标志了中国城镇的独特风貌。(A)这些控制城镇通道的桥梁,如“灞桥折柳”“卢沟晓月”,送往迎来,联系着人间离合悲欢的种种复杂感情。

④建筑群里往往配置一定的桥梁,这些桥梁常是建筑在人工开挖的池沼曲水之上。这已不是为了克服自然险阻而修桥,而是在建筑群的总体布置中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服从社会生活中一定时代的政治礼制或宗教思想,使人产生庄严肃穆或清虚幽静的感受。

⑤中国园林,是天然胜景和人间美丽的建筑的集中组合,供游人开畅襟怀、赏心悦目的地方,往往使人流连忘返,徘徊不去,所以对桥的要求又有不同。中国园林中桥梁的布局和形式,完全不同于西方而特具中华民族风格。

⑥桥梁的选形,基本上取决于功能、技术、材料等因素,但是,一定的形式会联系到一定的艺术感受,再结合所处的环境,更衬托出桥的姿态。燕赵的联拱平弛,屹立在骏马秋风的冀北,气势雄壮。水乡的薄拱轻盈,凌波于杏花春雨的江南,更觉秀丽如画。(B)泉州安平长桥,一如压海长堤,雄健为闽南之冠。大渡河边,群山高耸,泸定桥一线横空,凌云飞渡。这些,都是桥梁结构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

⑦不同材料的质感相殊,石桥的凝重,木桥的轻盈,索桥的惊险,卵石桥的危立,令人赞赏。且色彩灿烂,在不同的环境中,如山麓、平畴、水乡、海岸、园林、市街,又因晨曦、暮霭、竹翠、枫丹、涵月、漱流,景物各异,动静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画面。

(1)A、B两个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一段末句中“这些文艺性的描绘”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3)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说下列加点字词的作用。

①城濒大河,镇依支流,村傍小溪,几成为不移的规律。

②中国园林中桥梁的布局和形式,完全不同于西方而特具中华民族风格。

(4)桥梁称得上艺术品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三四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改)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阅读第②段,指出冬眠动物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14.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15.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6.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1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蒙眬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从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的。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述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通读全文,说说荒漠中的苇有哪些特征?

(2)为什么将苇称为“她”或“她们”?又为什么在第⑧自然段画线处变成了“你”?

(3)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

(4)你从苇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谈生命

冰心

①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②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③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见黄莺轻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④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18.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

19.从选文中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20.“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21.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①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②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③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2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儿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

③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遏制。

④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⑤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⑥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⑦石缝间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石缝间的生命”具有什么精神?

(2)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为什么“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指什么?

(4)请写出一句与本文主旨相关联的古诗及其。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会呼吸的建筑

①当你穿行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时,当你远途旅行却发现“千城一面”时,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以其优雅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感受和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努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中仿照生物的功能、组织、形象构成来修建的建筑物,就是“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有些仿生建筑不仅拥有与生物相仿的优美外形,而且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大大缩短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它们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众所周知,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这一段时间,其叶子和花盘会一直追随着太阳的位置以获得最充足的阳光。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也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屋自动恢复初始位置。其旋转的动力全部来自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的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加上其外表面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它每天生产的电能远远大于旋转所消耗的,于是住户便将多余的电能存入社区电网,冬天或者阴天时再拿出使用,剩余的还能卖钱。“向日葵建筑”中还拥有众多“葵花子”,比如客厅电灯、浴室加热器等,它们的能量都来自于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阳光下,“向日葵”就像璀璨的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周围植物的影子由玻璃透到室内去,光影纵横,仿佛置身于树荫之下;黑夜里,“葵花子”们熠熠生辉,五彩斑斓,十分动人。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除了作为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主要能量传送带,可以将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实之间运输。“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枝“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将热量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主体的外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张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截面,将风速提高到环境风速的4倍之多。风儿吹过,“马蹄莲建筑”迎风招展,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⑥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蕴藏着无限可能,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23.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4.简要说明第③段加点文字的语言特点。

25.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6.未来或许会出现怎样的仿生建筑?试举一例。(文中例子除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现代文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孟庙的树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③“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④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影形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的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⑤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桧和柏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树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⑥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八九百年,年岁甚至远远大于孟庙内的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

⑦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⑧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⑨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晚年,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⑩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1.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哪两层含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文章第⑦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句。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4.尽管后来孟子思想成为儒家经典,但当初他的政治抱负也是如“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人经历了类似的磨难。请另举一例。

1.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以及孟子这株大树。“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写古树为写孟子作了铺垫,古树的蓊蓊郁郁,象征了孟子思想历久弥新,逐步被发扬光大。2.这些名句体现了孟子“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做了充分的铺垫;增加了文章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3.文段将“仁政思想”比作“种子”,将“仁政思想”流传了下来被广大人民所采纳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比作“种子慢慢破壳,慢慢生长”。这句话蕴含了殷殷的喜悦之情,传达出希望孟子思想深入人心,实现孟子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心愿。4.示例: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他的经历与孟子的遭遇十分类似。

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结合第②段“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第③段“‘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第④段“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第⑤段“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第⑦段“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第段“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可知,“孟庙的树”既指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也指孟子这株大树;

结合第⑧段“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可知,写古树是为写孟子作铺垫;古树的蓊蓊郁郁,象征了孟子思想历久弥新,写树实则象征了孟子的思想被发扬光大。

2.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⑦段“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可知,本段引用名句是为了体现孟子“仁政”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结合文章内容及第⑧段“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第⑨段“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可知,本文运用象征的写法,写孟庙的树,实则象征孟子的思想被发扬光大;这是一篇赞颂孟子的文章,本段引用孟子的名句,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作铺垫。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结合文中画线句“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分析,画线句子将“仁政思想”比作“种子”,将“仁政思想”流传了下来被广大人民所采纳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比作“种子慢慢破壳,慢慢生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孟子的思想被广大人民所采纳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表现了对此感到喜悦的心情,表述了希望孟子思想深入人心,实现孟子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心愿。

4.本题考查个性阅读。这是阅读开放题,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举出历史上相同经历的事例即可。这句话运用生动的比喻,表现孟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和他有相同经历的如孔子,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

示例:与孟子一样经历了类似的磨难还有老子。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就个人而言,老子主张清心寡欲、清静无为。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齐白石的人格

①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但艺术成就为世人所叹服,而且人格也别具魅力,其傲,其痴,其谦,堪称三绝。

②齐白石傲,傲如古松。

③在近代,画而优则仕的人屡见不鲜。但先生傲骨一身,耻于从俗。不仅自己布衣一生,还刻了一方“白石书屋不出公卿”的印来儆戒子孙不要混迹官场。

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靠做木工维持生计,所以常遭人轻视。34岁那年作客胡沁园家中,胡家有位门客丁拔贡擅长治印,先生求他赐印一枚,丁拔贡因瞧不起这个出身寒微的画匠而婉言拒绝,先生遂傲然不复再求,回家买了印泥,又拣回石头一担,照着一本借来的《二金碟堂印谱》,磨了刻,刻了磨,弄得房间里石浆满地,无处落足。先生也许没想到,自己这一傲,竟傲出了个治印高手。

⑤齐白石痴,痴如顽石。

⑥先生喜欢画螃蟹,也非常喜欢吃螃蟹。一日与家人吃饭,先生忽然停箸,敛气凝神地盯着盘中螃蟹,若有所思。夫人见状惊问何故,先生如梦方醒,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夫人素知他痴,也懒得去数落,罚他吃一只螃蟹了事。

⑦先生让弟子侍画于侧,常出其不意地考问:“虾背从第几节弯起”,“螳螂翅上的细筋有多少根”,“牡丹的花蕊和菊花的花蕊有什么区别”等诸如此类怪问题,弄得众弟子往往手足无措,先生却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⑧齐白石谦,谦如空谷。

⑨同行相轻,是文人的通病。先生虽然誉满华夏,但对前辈画家和同辈画家都非常恭谨,显示了一位大师,一位长者应有的谦逊风范。

⑩先生作画,师古而不拘古意,主张“下笔要我有我法”,但他对先辈画家的成就却深表景仰,尤其推崇徐渭(号青藤),朱耷(号雪个)和吴昌硕三人,曾赋诗说: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先生对同时代的画家也尊重有加,他常以一句话来自律:“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正是这种谦逊和宽容,使先生和同时代的许多画家保持着深厚的友情和艺术上的取长补短。30年代中期,某记者造谣说先生看不起徐悲鸿,认为徐悲鸿只不过到国外镀了层金而已。先生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对人说:“悲鸿是我多年的知己,他画人画马冠绝当世,我佩服之至!”

先生的傲,使他卓然不群;先生的痴,使他精益求精;先生的谦,使他博采众家。如果先生没有这人格上的三绝,又怎能成为集诗、书、印、画四绝于一身的巨擘呢?

欲立艺者,先立人。——这也许是齐白石留给后来者的一点启示。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齐白石的三个特点。

6.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⑥段划线句子。

先生如梦方醒,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

7.前面说齐白石先生“傲如古松”,后面又说他“谦如空谷”,请你联系文章内容概括地说说这样行文是否矛盾?为什么?

8.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传记的文体知识,概括分析“人物传记”的特点。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述效果。

(节选自统编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学写传记》)

5.傲如古松痴如顽石谦如空谷6.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答出其中任意两种即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齐白石发现蟹腿特点时惊喜、激动的心情,表现了他的痴迷精神。7.不矛盾,说他“傲如古松”是指他不慕权贵,自尊自强;说他“谦如空谷”是指他虚心好学,尊重他人。这里的“傲”与“谦”,恰恰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齐白石先生的高尚人格8.人物传记要真实,一般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经历,充分引用传主的原话,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5.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文章主要写齐白石工作和生活的几件事。

由第④段“先生求他赐印一枚,丁拔贡因瞧不起这个出身寒微的画匠而婉言拒绝,先生遂傲然不复再求”可知,写了先生求赐印遭拒绝;由第⑥段“先生喜欢画螃蟹,也非常喜欢吃螃蟹“可知,写了吃螃蟹谈画蟹;由第⑦段“先生让弟子侍画于侧,常出其不意地考问“可知,写了出其不意地考问弟子;由第⑨段“先生虽然誉满华夏,但对前辈画家和同翠画家都非常恭谨,显示了一位大师,一位长者应有的谦逊风范”可知,写了敬仰尊重先代和同时代的画家;由“其傲,其痴,其谦,堪称三绝”可知,主要赞扬了大师傲如古松、痴如顽石、谦如空谷的特点。

6.本题考查关键词句赏析。

按题干要求,应从描写角度来欣赏分析,可从句子本义、含义、情感主题三方面来分析。

这句话中“如梦方醒”“眉飞色舞”是对齐先生的神态描写,“指给夫人看”是动作描写,“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是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齐白石发现蟹腿特点时的神态表现和心理感受,表现他的大梦初醒般的快乐、兴奋,及有所发现收获的激动愉悦的心理。照应了第⑤段“齐白石痴,痴如顽石”的特点,有力说明他痴如顽石的特点,表现了齐白石先生潜心钻研绘画艺术的痴迷精神。

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说齐白石先生“傲如古松”,对应的是文章第②—④自然段:从第③段“先生傲骨一身,耻于从俗。不仅自己布衣一生,还刻了一方‘白石书屋不出公卿’的印来儆戒子孙不要混迹官场”知,齐先生的“傲”,傲在不汲汲于权贵,认为做官是很俗气的事情;从第④段“丁拔贡因瞧不起这个出身寒微的画匠而婉言拒绝,先生遂傲然不复再求,回家买了印泥,又拣回石头一担”知,齐先生的“傲”,傲在自尊自强;所以,齐先生的“傲”不是清高看不起他人,而是淡泊权贵、自尊自强的铮铮傲骨。

齐先生的“谦如空谷”对应的是第⑧—自然段:从第⑨段“先生虽然誉满华夏,但对前辈画家和同辈画家都非常恭谨”可知,齐先生虚心好学、尊重他人;从第⑩段“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可知,齐先生虚心好学;从第段“先生对同时代的画家也尊重有加,他常以一句话来自律:‘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正是这种谦逊和宽容,使先生和同时代的许多画家保持着深厚的友情和艺术上的取长补短”可知,齐先生虚心好学、尊重他人。所以齐先生的“傲”体现在他虚心地对待同行前辈和同辈,虚心好学、尊重他人。

故两者不矛盾。说他“傲如古松”其实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齐白石先生的高尚人格。

8.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以小贴士为理论基础,以本文为参考对象来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特点。从小贴士内容“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再结合本文所写的齐先生的几方面特点可知:人物传记要真实;再从“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并结合本篇文章所写的齐先生的几件事知:传记一般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经历,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再从“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并结合本文对齐先生的多次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可知,传记充分引用传主的原话,用型事件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材料一:

①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工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

②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

③“看哪……看哪!”这个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④她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选自《美丽的颜色》)

材料二:

①要博极医药之源,她在挖掘上狠下工夫,凭借着对中西医两门知识的熟悉和扎实的基本功,她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走访民间,请教老中医药专家。仅用3个月的时间,她就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在此基础上精选编辑了640个方药。接着,她又带领课题组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地筛选了380余种中药提取物。在经历了上百次失败之后,才得到了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屠呦呦用顽强的韧性撑过了。

②接下来,要深入临床研究,就必须先制备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时,临床前的毒性试验和制备临床观察用药必不可少。没有星期天,加班到深夜,每天接触大量化学试剂,通风条件又不好,一天下来头晕眼胀,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反应陆续出现。“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满身都是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我心疼她也支持她。”李廷钊说,那段攻坚期,他看到了妻子柔弱的身体里蕴藏的巨大能量。

(选自《健康报》2019年9月19日,有删改)

班级开展“为科学家立传”的活动,香香想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立传。

9.香香搜集材料并制作了人物卡片,发现居里夫人与屠呦呦虽然有不同的事迹,却具有同样的精神。

10.香香要为屠呦呦的传记设计封面,请从以下两个封面中选择其一,并说明理由。

9.①经历上百次失败,才得到青蒿乙醚提取物。

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科学研究。

③献身科学,任劳任怨。

④发现了镭的真相。10.选择封面一。元素多样,从古书到青蒿再到实验玻璃瓶,展现了屠呦呦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左侧上方的诺贝尔奖章和右侧上方的屠呦呦头像,体现了传主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选择封面二。简洁大方,屠呦呦的表情随和,姿态大方,展现了科学家的精神面貌,红色的类似剪纸的画法能很好展现屠呦呦的家国情怀,也具有传统文化色彩。

9.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人物形象的把握。由人物卡片结构可知,“传主精神”一栏是居里夫人和屠呦呦表现出的精神品格,其余两栏是相应的事迹或行为表现。

根据材料二第①段中“仅用3个月的时间,她就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在此基础上精选编辑了640个方药。接着,她又带领课题组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地筛选了380余种中药提取物。在经历了上百次失败之后,才得到了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可知,①可以概括为:经历上百次失败,才得到青蒿乙醚提取物;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可知,②可以概括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科学研究;

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中“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材料二第②段中“没有星期天,加班到深夜,每天接触大量化学试剂,通风条件又不好,一天下来头晕眼胀,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反应陆续出现”可知,两个人都是无私忘我,攻坚克难,③可以概括为:献身科学,任劳任怨;

根据材料一第④段中“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可知,④可以概括为:发现了镭的真相。

10.此题考查学生发表观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根据图片内容,结合人物精神品格,能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如:我选封面一。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写《屠呦呦传》的核心内容,封面一具体地揭示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精选方药,反复实验,提取青蒿素,表现了屠呦呦坚韧不拔,无私忘我的高尚品格;

又如:我选封面二。中国红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封面二以中国红为主色调,象征着屠呦呦和研究团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团结奋进和科研成果带给人的温暖、希望。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说桥梁

陈从周

①桥梁建筑,它不仅是一种具有实际交通功能的工程,而且是既有美感又多情趣的艺术作品。从《诗经》“迎亲于渭,造舟为梁”,到清代黄仲则的“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之句,历代诗人词客,为桥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另有以桥诗入画,或以画记桥,从对桥梁的欣赏,触绪牵情,引起一系列的联想,有赞叹而形之歌咏笔墨。这些文艺性的描绘,更为桥梁的艺术形象增添了风采。

②桥梁之所以能称得上艺术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桥梁本身从布局、选形、用材、装饰等客观的物质因素中,体现了人类很多积极的思想因素;而桥在特定的环境中,又会引起人浮想联翩的情感,使桥梁艺术丰富而多彩。

③一般说来,桥造在哪里,仅是服从交通的需要,但是在众多可以选择桥址的地方,有意识地配置桥梁,这也是艺术。我国河道,存在三种情况,即大河、支流和小溪,因此,城镇的建设必循河道而有别。城濒大河,镇依支流,村傍小溪,几成为不移的规律。而桥梁的建造,亦随之而异,各臻其妙。我国山区、水乡或平原城镇,将至该地,必遥见一塔;入城镇前,必经一桥。这样的布置随处可见,亦标志了中国城镇的独特风貌。(A)这些控制城镇通道的桥梁,如“灞桥折柳”“卢沟晓月”,送往迎来,联系着人间离合悲欢的种种复杂感情。

④建筑群里往往配置一定的桥梁,这些桥梁常是建筑在人工开挖的池沼曲水之上。这已不是为了克服自然险阻而修桥,而是在建筑群的总体布置中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服从社会生活中一定时代的政治礼制或宗教思想,使人产生庄严肃穆或清虚幽静的感受。

⑤中国园林,是天然胜景和人间美丽的建筑的集中组合,供游人开畅襟怀、赏心悦目的地方,往往使人流连忘返,徘徊不去,所以对桥的要求又有不同。中国园林中桥梁的布局和形式,完全不同于西方而特具中华民族风格。

⑥桥梁的选形,基本上取决于功能、技术、材料等因素,但是,一定的形式会联系到一定的艺术感受,再结合所处的环境,更衬托出桥的姿态。燕赵的联拱平弛,屹立在骏马秋风的冀北,气势雄壮。水乡的薄拱轻盈,凌波于杏花春雨的江南,更觉秀丽如画。(B)泉州安平长桥,一如压海长堤,雄健为闽南之冠。大渡河边,群山高耸,泸定桥一线横空,凌云飞渡。这些,都是桥梁结构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

⑦不同材料的质感相殊,石桥的凝重,木桥的轻盈,索桥的惊险,卵石桥的危立,令人赞赏。且色彩灿烂,在不同的环境中,如山麓、平畴、水乡、海岸、园林、市街,又因晨曦、暮霭、竹翠、枫丹、涵月、漱流,景物各异,动静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画面。

(1)A、B两个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一段末句中“这些文艺性的描绘”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3)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说下列加点字词的作用。

①城濒大河,镇依支流,村傍小溪,几成为不移的规律。

②中国园林中桥梁的布局和形式,完全不同于西方而特具中华民族风格。

(4)桥梁称得上艺术品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述。

(1)A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桥梁联系着人间的感情。B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桥梁结构本身的形象之美。

(2)指历代诗人词客为桥写下的诗句和以“桥”诗入画或以画记桥的绘画。

(3)①“几”是“几乎”的意思,表程度,强调了城镇的建设必循河道而有别,也不排除有其他可能,说话留有余地。

②“完全”是“全然,纯粹”的意思,表强调,突出了中国园林中的桥梁的民族风格。

(4)①有些桥梁控制城镇通道,送往迎来,联系着人间悲欢离合的复杂感情,有些桥梁服从一定时代的政治礼制或宗教思想,使人产生庄严肃穆或清虚幽静的感受。②选形注意形式,结合环境,衬托出桥的姿态。③选材注意材质、色彩和环境的搭配。

(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由“如‘灞桥折柳’‘卢沟晓月’”可知,A句列举了“灞桥”“卢沟桥”的例子,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具体的实例说明“这些控制城镇通道的桥梁”“联系着人间离合悲欢的种种复杂感情”,增强了说明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由“泉州安平长桥,一如压海长堤”可知,B句列举了“泉州安平桥”的例子,并把安平桥比作“压海长堤”,运用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具体真实的例子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桥梁的选形”“会联系到一定的艺术感受,再结合所处的环境,更衬托出桥的姿态”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2)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理解。仔细阅读文章并筛选信息,找到所问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前后文语境分析作答。

“这些”是指示代词,代指的内容可从前文筛选。由“为桥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另有以桥诗入画,或以画记桥”可知,“这些文艺性的描绘”具体指“历代诗人词客,为桥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以桥诗入画,或以画记桥”而“形之歌咏笔墨”留下的文艺性描绘。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时,首先要解词,然后从语言的角度进行小结,说明加点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①“几”是“几乎”的意思,表程度的限制词,说明了“城镇的建设必循河道而有别”的特点,但也不排除有其他可能,说话留有余地,符合实际情况。

②“完全”是“全然,纯粹”的意思,表程度的词语,突出强调了“中国园林中桥梁的布局和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风格”,而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特点。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提炼。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围绕问题分析概括回答。

由第②段“桥梁之所以能称得上艺术品,原因是多方面的”可知,本段是总起段,下文分述多方面的“原因”,故本题的答题范围在③—⑦段:

由第③段“这些控制城镇通道的桥梁……送往迎来,联系着人间离合悲欢的种种复杂感情”可知,桥梁能称得上艺术品,是因为“桥梁送往迎来,联系着人间离合悲欢的种种复杂感情”。

由第④段“桥梁……在建筑群的总体布置中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服从社会生活中一定时代的政治礼制或宗教思想,使人产生庄严肃穆或清虚幽静的感受”可知,桥梁能称得上艺术品,是因为桥梁服从一定时代的政治礼制或宗教思想,使人产生庄严肃穆或清虚幽静的感受。

由第⑥段“桥梁的选形,……会联系到一定的艺术感受,再结合所处的环境,更衬托出桥的姿态”可知,桥梁能称得上艺术品,是因为桥梁的选形,注意形式上的艺术感受,并结合环境,衬托出桥的姿态。

由第⑦段“不同材料的质感相殊……令人赞赏。且色彩灿烂,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画面”可知,桥梁能称得上艺术品,是因为选材注意材质、色彩和环境的搭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三四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改)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阅读第②段,指出冬眠动物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14.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15.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6.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12.从人们向往冬眠引出冬眠的动物有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这个话题,新颖别致,发人深思,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13.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14.不能。“几乎完全不呼吸”说明还是有呼吸的,去掉“几乎”二字后,意思变成了一点儿都不呼吸,这与常识不符合,也不符合科学真理,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15.列数字、作比较。通过冬眠菊头蝠与冬眠老鼠的比较,以准确的数字说明了蝙蝠打破了“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这个规律,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6.①冬眠可以提高寿命。②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人类的体型相对比较大;③人类和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猴子能冬眠,人类当然也可以。

12.本题考查说明文首段作用。

①结合“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可知,从人们向往冬眠引出冬眠的动物有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这个话题,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②用“惊天奥秘”这样的词语,设置悬念,新颖别致,发人深思,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整篇文章都在解读“冬眠的奥秘”,故首段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1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①从“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可知,冬眠动物与睡觉的本质区别: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而睡觉的动物则不是。

1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删掉。“几乎”的意思是差不多,起限制作用。这里指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差不多完全不呼吸,但是不是一定完全不呼吸,“几乎完全不呼吸”说明还是有呼吸的,去掉“几乎”二字后,意思变成了一点儿都不呼吸,这与常识不符合,也不符合科学真理。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5.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等。

从“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可知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三四岁”可知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可知,把同体型的冬眠菊头蝠与不冬眠老鼠的比较,因为前者冬眠,活得久;后者不冬眠,活的短。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准确的数字突出说明了蝙蝠打破了“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这个规律,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冬眠可以增加寿命,增强了说明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6.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概括。

①结合第④段“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第⑤段“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可知,冬眠可以提高寿命;

②结合第④段“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可知,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人类的体型相对比较大;

③结合第⑤段“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可知,人类和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猴子能冬眠,人类当然也可以。

1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蒙眬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从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的。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述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通读全文,说说荒漠中的苇有哪些特征?

(2)为什么将苇称为“她”或“她们”?又为什么在第⑧自然段画线处变成了“你”?

(3)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

(4)你从苇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①瘦削、不成气势;②结伴生长;③生命短暂;④顽强、执着。

(2)将苇称为“她”或“她们”是因为:①苇像女子一样有袅娜的身姿,是一种美丽的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