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诊断试卷 20222023学年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解析)_第1页
期末复习诊断试卷 20222023学年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解析)_第2页
期末复习诊断试卷 20222023学年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解析)_第3页
期末复习诊断试卷 20222023学年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解析)_第4页
期末复习诊断试卷 20222023学年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期末复习诊断试卷20222023学年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解析)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诊断试卷

一、语文累积与运用(35分)(共3题;共39分)

1.(8分)古诗文积累,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1)(1分)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寂人静、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2)(1分)韩愈《晚春》中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对两种植物的揶揄来表述对春天的留恋的诗句是:,。

(3)(1分)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听到《折柳曲》而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4)(1分)《木兰诗》中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相似的的诗句是:,。

2.(16分)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题目。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帕特农神庙。从前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1分)从下面选项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横线上。(只填序号)

A.有朝一日

B.荡然无存

C.富丽堂皇

(2)(1分)“这个奇迹”指,“两个强盗”指、。“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

(3)(3分)文中有很多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试着找出一句写在下面,并谈谈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4)(2分)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一句相照应,它们都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5)(4分)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15分)小红搜集到《咬文嚼字》公布的“2017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敬请期待”和“一言九鼎”两个词语榜上有名。请仔细品读,回答下面的问题。

(1)(7分)不得体的礼貌用语“敬请期待”呈流行趋势。商店即将开张,商家总会挂出横幅:“开业在即,(A)敬请期待”;电视剧即将播出,电视台也会推出预告:“开播在即,(B)敬请期待”。

写出(A)(B)两处的正确用语。

(A)

(B)

(2)(8分)装潢公司在电视上承诺十九天完成家装工程,拖一天罚一千元;又在报纸上连续刊登巨幅广告,主题词是“一言九鼎十九天”。类似差错也见于其他商业宣传,如“当天发货,一言九鼎”。

两处的“一言九鼎”都使用不当,都应该使用哪个成语?说明理由。

二、阅读(55分)(共7题;共56分)

4.(1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和他的花圃

亦夫

父亲是个中学教师,而母亲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总是穿着古板的制服,推着他那辆擦得锃亮如新的旧自行车,在灰头土脸的乡亲们的问候声中,神情威严地穿过两排泥屋夹成的乡街。

父亲的古板和威严确立他在家中至尊地位的同时,也使我们和他变得疏远。那时,我们弟兄三人最惧怕的就是学校的假期。休假在家的父亲使小院中的一切活动充满秩序,而这种秩序时刻令人感到窒息。

父亲结束了他三十余年教龄回到乡村的时候,我们都已在遥远的城市中安家立业。空荡荡的小院中只剩下了年迈的母亲和分给她的一亩薄田。而父亲带回来的,也只有几箱旧书和一床用了多年的铺盖。

少年的记忆使我们对卸下重任的父亲充满信心,我们相信他足以将退休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足以在乡村中维持以往的尊严。但事实很快证明,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推测。

那一年我出差之后回老家休假,父亲忧心忡忡地说:“咱家那亩地恰在瓜区,四周皆瓜,咱们要是种庄稼会显得很不合群。”我劝他不要想得太多,但父亲却在尝试与人换地未果后,毅然决定自己也要栽种西瓜。随后父亲上集市选种、买书学习,忙碌了一番,地里的瓜秧果然也出了苗。待我走时,田里的瓜蔓已铺满一片,头茬瓜长得已有拳头大小。临行前两三天,父亲说:“咱今日去搭瓜庵吧,你走后我就住在地里。”我大惑不解,待瓜熟防贼尚要一个多月,何必自找罪受。但后来猜测父亲作为教书人,或许喜欢那种归隐的情调,便顺从了他的做法。

后来的事是母亲告诉我们的。那年父亲的瓜秧比谁家的都茂盛,但瓜熟时节却没能收获一个熟瓜。父亲在孤零零的棚庵里苦守的所得,只是一堆后来被人割去沤肥的秧蔓。尽管父亲有不菲的退休金,尽管乡邻们对此事的谈笑充满善意,但这件事仍极大地刺伤了父亲。

那段日子父亲变得孩子般孤独与忧伤,这种忧伤使我们在感到可笑与不可理喻的同时,也对父亲有了真正的理解。

在规劝和央告了多少次后,父亲和母亲终于同意以自食其力者的身份,去哥所在城市的加工厂里做看门人了。

看门人的职责是父亲自己定的,其中包括毫无必要的“绿化环境、每日早晚清扫院子两遍、工作时间严禁与亲友谈话”之类的条款,这使得身为企业主的哥哭笑不得。在父亲几次认真的书面报告之后,哥在并不宽敞的小院中为父亲腾出了一块花圃。父亲在下班后辛勤地劳作其中,这不仅常常使他累得腰酸背痛,也给本来就多病的母亲添了许多需要清洗的衣物。

北方的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终日照射着这座城市楼群间孤零零的小院。父亲晚饭后总是搬把竹椅坐在花圃旁读书。父亲患有眼疾,傍晚的光线暗弱昏黑。但哥没有劝阻父亲,他知道读书只是父亲一个稚气的借口,他所守候的是至今仍埋在泥土里的花籽。

群花终于如期地开放了。尽管那全然是些随处可见的平常花草,可父亲却特意用哥的手提电话给远在另外城市的我和小弟打来了电话,不厌其烦地描绘每种花的形状和颜色,并兴奋地说他明年将再另辟新圃,栽种蔬菜甚至瓜果。

我在电话里听见了父亲身旁的哥的笑声。哥的笑声使我胸中涌动着一种久违的亲情,使少年时代的许多无聊的琐事,温暖地闪亮在记忆之中。

那些对任何人都无足轻重的花草,因为父亲而异常美丽地开放在我们的生活中。

(1)(2分)文章围绕父亲写了哪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①父亲退休回到乡村,;

②父亲在哥的企业做看门人,。

(2)(2分)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北方的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终日照射着这座城市楼群间孤零零的小院。(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可父亲却特意用哥的手提电话给远在另外城市的我和小弟打来了电话,不厌其烦地描绘每种花的形状和颜色。(划线词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3)(2分)文章开头两段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同学们有不同看法,请对此进行探究,并完成下列对话。

:文章主要写父亲退休后的生活,以第三段开头,直入主题,更加干净利落。

:开头两段刻画出一个朴素而严肃的乡村中学教师形象,丰富了“父亲”这个人物。

:文章是个整体,我认为。

(4)(5分)文章结尾语带双关,意蕴丰富,谈谈你的解读。

5.(2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禹贡图上有记。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迎风。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顶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如同情人的信物,这井成了后人怀念范公的依托。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

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时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可知这祠的久远。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以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周恩来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不是没有文才,是没有时间。

皇佑三年(一〇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岳阳楼记》并不在岳阳楼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观当时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范公将他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而又顿然一收,总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这种进步的忧乐观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这古祠在岁月长河中又迈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

(选自《梁衡散文集》,有删节)

(1)(5分)纵观全文,分条归纳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事迹。

(2)(5分)文章第3节为什么要写衡王刻“寿”字的史实?

(3)(5分)文章最后一段别有韵味,请简要品析它的妙处。

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这古祠在岁月长河中又迈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

(4)(6分)为什么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声长叹,是一种“大彻大悟”?读了这篇文章后,除了要学习范仲淹的忧乐观以外,你认为还要学习他的哪些精神?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①还(xuán):同“旋”,转身。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6.(4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邻B.死亦我所恶:讨厌,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在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

7.(4分)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4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选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当时难得的食物(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举浅近,说理深刻。

C.选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这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选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9.(4分)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B.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C.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D.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10.(6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三、作文(55分)(共1题;共55分)

11.(55分)请以《为你点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名和校名。

解析解答部分

1.(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作答时,要求句子符合题意,书写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字的笔画写准确。注意“惟、作”易写成别字。

故解析为: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⑵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⑶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属于直接性默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2.(1)BCA

(2)圆明园;法兰西;英吉利;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圆明园

(3)示例: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蕴含了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强烈谴责。

(4)而你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反语

(5)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并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赃物归还中国。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含义的辨析。要求写在是能够解释三个词语,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即可。A.有朝一日:意思是将来有那么一天。B.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C.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结合语境分析,第一空应填“荡然无存”;第二空应填“富丽堂皇”;第三空应填“有朝一日”。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结合语境分析。结合“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分析,奇迹指:圆明园。“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两个强盗是:法兰西、英吉利。“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是“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在文中用了较多的反语,来讽刺两个强盗。如: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蕴含了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强烈谴责。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全文分析。“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照应了上文“而你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都采用了反语的修辞,表述了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强烈谴责。

⑸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通过反语,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罪行。亮明自己的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结合“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分析,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赃物归还中国。

故解析为:⑴1、BCA⑵1、圆明园2、法兰西3、英吉利4、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圆明园⑶示例: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蕴含了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强烈谴责。⑷1、而你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2、反语⑸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并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赃物归还中国。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理解成语的意思,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联系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选择。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加工厂提考生要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的范围,提取关键语进行作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语句,结合在全文中所表述的思想情感,仔细品味的情感。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本,理解语句的内容,找准对应的语句。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考生要通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抓关键语进行归纳概括。

3.(1)敬请光临(“敬请赏光”、“欢迎光临”等也可);敬请赐候或敬请关注

(2)一诺千金,理由:“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商家的目的是想要表明自己信守承诺,应该用成语“一诺千金”。用“一言九鼎”则成了自我吹嘘。

(1)“敬请”是谦辞,是对别人的敬语;而“期待”是指“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相当于“期盼、期望”;“敬请期待”就是谦恭+自负的奇怪组合。可以直接换成敬请光临或关注之类的礼貌用语。

(2)“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商家要表述的是自己守信,用“一言九鼎”则成了自我吹嘘,应使用“一诺千金”。

故解析为:(1)敬请光临(“敬请赏光”、“欢迎光临”等也可);敬请赐候或敬请关注

(2)一诺千金,理由:“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商家的目的是想要表明自己信守承诺,应该用成语“一诺千金”。用“一言九鼎”则成了自我吹嘘。

(1)本题考查对媒体误用频率较高的惯用语的辨析能力。媒体具有某种权威性,但这次综合性实践活动就是针对社会现象作出评价和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分开词语结构,才能明辨词语的正反矛盾之处,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改正。

(2)本题考查对常见易混成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只要查阅成语解释,即可辨析出词语用法的不当之处。

4.(1)在母亲分得的一亩薄田种瓜,以失败告终;要了一块花圃,用劳动换得群花开放

(2)①对比。阳关的温暖与楼群间小院的冷清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在陌生城市的孤独。②父亲的劳动终于换得花开,让父亲一扫种瓜失败的阴霾,忍不住要把好消息传播的兴奋、激动与幸福。

(3)开头两段着力刻画父亲在家中以及乡亲中的威严,正是这一贯的威严让他难以承受种瓜失败的结局,也让后文父亲“自力更生”“给自己定下职责”所表现出来的要强、自立更加自然;开头两段还表现了父亲的严肃、古板,这一形象几乎贯穿全文

(4)父亲花圃中的群花如期开放,呈现出美丽的色彩,这是父亲对威严的维护,也是他一贯认真、严谨的收获;同时,小院中的花圃,还充实了父亲的生活,这是父亲退休后的精神家园,慰藉并安抚了父亲。

(1)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父亲”做的几件事情。父亲退休回到乡村,决定自己也要栽种西瓜,结果是没能收获一个熟瓜。父亲在哥的企业做看门人,哥在并不宽敞的小院中为父亲腾出了一块花圃。父亲在下班后辛勤地劳作其中,群花终于如期地开放了。

(2)①“温暖的阳光终日照射着这座城市楼群间孤零零的小院”,此句“温暖的阳光”与“孤零零的小院”形成鲜明地对比,突出父亲在陌生城市的孤独。②“特意”指表示专为某件事;特地。“不厌其烦”,厌:嫌。不嫌麻烦。这里是父亲对于自己种下的群花开放,想与人分享的喜悦心情和对于劳动有了回报的兴奋、激动与幸福心情。

(3)开头写记忆中父亲的“总是穿着古板的制服,推着他那辆擦得锃亮如新的旧自行车,在灰头土脸的乡亲们的问候声中,神情威严地穿过两排泥屋夹成的乡街。”“父亲的古板和威严确立他在家中至尊地位的同时,也使我们和他变得疏远。”突出父亲的古板、威严,与下文所写在母亲分得的一亩薄田种瓜,以失败告终的一致的,同时父亲的严肃、古板,几乎贯穿全文。

(4)“那些对任何人都无足轻重的花草”,花草点亮了父亲退休后枯燥无趣的生活,群花开放,表现父亲的劳动的收获,也是他一贯认真、严谨的收获;“因为父亲而异常美丽地开放在我们的生活中”。群花呈现出美丽的色彩,充实了父亲的生活,是父亲退休后的精神家园,慰藉了父亲那颗寂寞的心。

故解析为:⑴在母亲分得的一亩薄田种瓜,以失败告终;要了一块花圃,用劳动换得群花开放;

⑵①对比。阳关的温暖与楼群间小院的冷清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在陌生城市的孤独。②父亲的劳动终于换得花开,让父亲一扫种瓜失败的阴霾,忍不住要把好消息传播的兴奋、激动与幸福;

⑶、开头两段着力刻画父亲在家中以及乡亲中的威严,正是这一贯的威严让他难以承受种瓜失败的结局,也让后文父亲“自力更生”“给自己定下职责”所表现出来的要强、自立更加自然;开头两段还表现了父亲的严肃、古板,这一形象几乎贯穿全文;

⑷父亲花圃中的群花如期开放,呈现出美丽的色彩,这是父亲对威严的维护,也是他一贯认真、严谨的收获;同时,小院中的花圃,还充实了父亲的生活,这是父亲退休后的精神家园,慰藉并安抚了父亲。

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认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联系上下文,结合关键词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表述效果;

⑶指出画线语句或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答题技巧:①根据句段所在的位置。一般情况下,文章开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作用;结尾的段落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的作用;而在文章中间部分的句段的作用则有预设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的作用。②根据句段所采用的表述方式。运用记叙或描写的句段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内容,使笔下的人物或情节更加形象、完整;运用抒情或议论的句段则是为了表述强烈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观点,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双关语句的含义。此题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语句含义。

5.(1)①用井水调药,治民痼疾;②赈灾放粮,救民水火;③统兵戍边,大败敌寇;④主持并推行政治革新。

(2)以衡王刻“寿”字的目的和下场反衬范仲淹的事迹和精神,通过对比突出范仲淹的永恒,说明只有像范仲淹这样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人,其生命和精神才能永恒。

(3)①形式上,以“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的描写与第一段写景相呼应;以的想象,收束全文,更显含蓄隽永。②内容上,用了“新”“嫩绿”“春光”等带有象征意味的词语,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精神的永驻。

(4)第一问:因为这一声长叹是范仲淹对历代先贤的经历和自己一生政治阅历的总结,是他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和理解。

第二问:发愤读书,努力实践,对国家对人民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1)本文题目是“一个永恒的范仲淹”,前面都是引子,第四自然段从范公祠写起,主要写范仲淹用井水调药,治民痼疾;第五段写范仲淹赈灾放粮,救民水火;统兵戍边,大败敌寇;主持并推行政治革新。主要概括时概括的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事迹”。

(2)首先要分析这一段的内容,这一段主要写衡王刻“寿”字的目的和下场,然后结合下文内容分析其写作目的,下文写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事迹和精神,这样通过对比突出范仲淹的永恒,从而说明只有像范仲淹这样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人,其生命和精神才能永恒。

(3)①结合这段话的内容及全文内容和主旨分析,“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属于景物描写,这句景物描写与开头第一段写景相呼应;“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是的想象,以自己的想象收束全文,比较含蓄地表述了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②内容上,用了“新”“嫩绿”“春光”等带有象征意味的词语,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精神的永驻,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第一问:结合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背景及这篇文章的主旨分析,这篇文章是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范仲淹回忆自己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据此理解分析答题,意对即可。结合范仲淹的经历及本文的主旨并联系现实生活答题,范仲淹刻苦读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解析为:⑴①用井水调药,治民痼疾;②赈灾放粮,救民水火;③统兵戍边,大败敌寇;④主持并推行政治革新。

⑵以衡王刻“寿”字的目的和下场反衬范仲淹的事迹和精神,通过对比突出范仲淹的永恒,说明只有像范仲淹这样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人,其生命和精神才能永恒。

⑶①形式上,以“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的描写与第一段写景相呼应;以的想象,收束全文,更显含蓄隽永。②内容上,用了“新”“嫩绿”“春光”等带有象征意味的词语,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精神的永驻。

⑷第一问:因为这一声长叹是范仲淹对历代先贤的经历和自己一生政治阅历的总结,是他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和理解。第二问:发愤读书,努力实践,对国家对人民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探究散文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能力。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衬托、伏笔、铺垫、对比、先抑后扬、借物喻人等。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⑶本题考查理解散文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散文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

⑷①本题考查赏析散文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②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精神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人物的精神。

6.B

7.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②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8.B

9.B

10.在学习中,方法上要勤思好问,态度上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准确,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