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重点冲关练细胞的基本结构_第1页
高考生物重点冲关练细胞的基本结构_第2页
高考生物重点冲关练细胞的基本结构_第3页
高考生物重点冲关练细胞的基本结构_第4页
高考生物重点冲关练细胞的基本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重点冲关练1、细胞的基本结构满分30分,攻坚克难,12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一、单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一定氢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B、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几乎没有差异C、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不能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D、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色素,参与能量转化的过程【解析】选D。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只能通过主动运输实现,A错误;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的功能各不相同,所含的蛋白质种类也不同,B错误;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色素,参与能量转化的过程,D正确。2、如图为物质X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甲、乙、丙、丁、戊表示细胞结构,其中甲、戊中含有RNA。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示过程只体现生物膜系统在功能上的联系而没有体现在结构上的联系B、图示过程的实现只依赖于生物膜上的脂质分子的运动C、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乙的膜面积减少、丁的膜面积增加D、图示过程也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解析】选C。该物质合成的原料为氨基酸,因此该物质为分泌蛋白,甲、戊中含有RNA,甲为核糖体,乙为内质网,丙为高尔基体,丁为细胞膜,戊为线粒体。图示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A错误;囊泡运输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与生物膜上的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有关,B错误;该过程中内质网不断形成囊泡,膜面积减少,细胞膜不断接收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膜面积增加,C正确;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D错误。3、分析下列三种原生动物示意图,请选出错误的说法 ()A、草履虫有大核和小核两个细胞核,有利于保证正常的核质比B、伸缩泡的存在,有利于增大膜面积与细胞体积的比值C、大核、小核和伸缩泡的存在,与图中原生动物细胞体积较大的特点相适应D、草履虫、变形虫和眼虫在生态系统中都是消费者【解析】选D。据图分析,眼虫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D错误。4、下列关于细胞骨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B、细胞骨架与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有关C、细胞骨架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功能D、细胞骨架存在于所有细胞中【解析】选D。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A项正确;细胞骨架与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有关,B项正确;细胞骨架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功能,C项正确;细胞骨架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D项错误。5、如图表示细胞核的结构,下列关于细胞核的结构说法错误的是 ()A、③能够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B、⑤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⑥数量较多,④数目较多D、RNA主要是通过⑥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的【解析】选C。③是核膜,能够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正确;⑤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⑥核孔数量较多,但④染色质数目不变,C错误;⑥核孔使细胞的核质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是大分子的通道,如细胞核中的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D正确。【加固训练】储存在真核细胞囊泡中的某些分泌蛋白只有在受到特定信号(催分泌剂)刺激时才被分泌到细胞外。如图表示细胞中某种消化酶的“浓缩”和运输过程,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浓缩”过程有利于集中释放分泌蛋白B、催分泌剂作用后,分泌小泡会与细胞膜融合C、膜的再循环途径保证了细胞器膜的含量相对稳定D、消化酶分泌到细胞外是主动运输过程【解析】选D。由图可知,该消化酶的分泌过程是通过囊泡运输实现的,“浓缩”过程有利于集中释放分泌蛋白,A正确;催分泌剂作用后,分泌小泡会与细胞膜融合,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该消化酶,B正确、D错误;膜的再循环途径可以保证细胞器膜的含量相对稳定,C正确。二、非选择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15分)6、我国热带植物研究所在西双版纳发现一个具有分泌功能的植物新种(高等植物),该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局部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植物相邻细胞之间可通过F进行信息交流,则F代表____________。结构A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则结构A为____________。(2)将该植物的正常活细胞浸在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中,图中被染成蓝绿色的结构是________(填字母)。脂质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3)经检验该植物细胞的分泌物含有一种多肽,请写出该多肽在细胞中从合成至分泌出细胞的“轨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和字母表示)。(4)与蓝藻相比,该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3分)。与动物细胞相比,该植物细胞缺少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1)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结构A为核孔。(2)能被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的结构为线粒体,图中字母E表示线粒体。脂质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3)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因此,该多肽在细胞中从合成至分泌出细胞的“轨迹”为B核糖体→C内质网→M囊泡→G高尔基体→N囊泡→F细胞外。(4)蓝藻为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动物细胞结构中的中心体。答案:(1)胞间连丝核孔(2)E内质网(3)B→C→M→G→N→F(4)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中心体高考重点冲关练2、物质运输方式满分30分,攻坚克难,12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脂质体是以磷脂等物质制备的中空膜泡状结构的人工膜。转基因技术中的做法是将磷脂、胆固醇或其他脂质的乙醚溶液加入DNA溶液中,经特殊处理而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DNA的脂质体小泡,其可被受体细胞胞吞而实现基因转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B、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的过程起到了运载体的作用C、转移前对植物受体细胞去壁可提高转移效率D、动物对导入的脂质体小泡会产生免疫反应【解析】选D。由题可知,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是经特殊处理而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DNA的脂质体小泡被受体细胞胞吞而实现基因转移,其原理是膜的流动性,A正确;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的过程实现了基因转移,因此脂质体起到了运载体的作用,B正确;由于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影响脂质体小泡与植物细胞膜的融合,转移前对植物受体细胞去壁有利于脂质体小泡与植物细胞膜的融合,可提高转移效率,C正确;根据题意,该脂质体小泡的膜表面不含糖蛋白,因此动物对导入的脂质体小泡不会产生免疫反应,D错误。2、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细胞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转运需要消耗ATPB、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C、转运方向是由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决定的D、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解析】选C。由题可知,葡萄糖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需要载体蛋白,所以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除血糖浓度外,还受细胞膜上的载体数量的限制,B错误;载体不能决定转运方向,转运方向是由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决定的,C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D错误。3、如图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转运部分物质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据图乙侧耗能的情况可知,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B、图示中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与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相同C、图中a和b不是静止的,其运动的特性有利于物质的跨膜运输D、用胰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会影响葡萄糖、Na+等物质的运输【解析】选B。由于K+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外,图中K+进入乙侧、Na+进入甲侧是消耗能量的过程,因此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A正确;图中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而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可以认为是特殊方式的主动运输,B错误;图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能运动,导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利于物质的跨膜运输,C正确;胰蛋白酶会将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水解,从而影响葡萄糖、Na+等物质的运输,D正确。4、氰化物进入细胞后,会妨碍线粒体的功能,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O2,引起细胞窒息。在培养植物根尖的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氰化物后,根尖细胞吸收K+的速率随之降低(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正常组织细胞中利用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B、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C、4h后根尖细胞因缺少能量供应不能吸收K+D、氰化物会影响O2进入线粒体从而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O2【解析】选B。在正常组织细胞中,O2在线粒体内膜上与[H]结合生成H2O,A错误;线粒体功能受阻后由于供能不足,导致K+吸收速率下降,说明细胞吸收K+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4h后根尖细胞仍能吸收K+,且速率相对恒定,所需能量可来自无氧呼吸产生的ATP,C错误;氰化物会妨碍线粒体的功能,但不会影响O2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线粒体,D错误。二、非选择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14分)5、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其跨膜运输方式是研究热点。如图所示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有关过程。据图分析回答: (1)小肠上皮细胞利用细胞内外Na+浓度差,通过__________蛋白S吸收葡萄糖。细胞内较低的Na+浓度需要膜上的Na+-K+泵消耗________来维持。据此分析,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2)在基膜侧,小肠上皮细胞利用蛋白G将吸收的葡萄糖分子通过__________方式运出,再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3)研究表明,胰岛素的靶细胞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GLUT4来摄取葡萄糖,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调控GLUT4的储存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大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胰岛素抵抗。请结合上述研究,从两个不同角度解释胰岛素抵抗出现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解析】(1)由图可知,小肠上皮细胞利用细胞内外Na+浓度差,通过载体蛋白S吸收葡萄糖。细胞内较低的Na+浓度需要膜上的Na+-K+泵消耗ATP来维持,因此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2)由题可知,蛋白G为通道蛋白,在基膜侧,小肠上皮细胞将吸收的葡萄糖分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运出细胞。(3)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可能有胰岛素受体异常、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信号传递过程异常、胰岛素靶细胞GLUT4的储存囊泡转运至细胞膜受阻、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增多等多种原因,答案只要合理即可。答案:(1)转运(或“载体”)ATP主动运输(2)协助扩散(3)胰岛素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信号不能正常传递;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信号传递过程异常;胰岛素靶细胞GLUT4的储存囊泡转运至细胞膜受阻;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使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正常结合;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增多,降低胰岛素的作用(答案合理即可)高考重点冲关练3、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满分50分,攻坚克难,15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一、单项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如图1为适宜温度下小球藻O2释放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2表示将小球藻放在密闭容器内,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容器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1中光照强度为8时叶绿体产生O2的最大速率为8B、图1中光照强度为2时,小球藻细胞内叶绿体产生的O2全部被线粒体消耗C、若图2实验中有两个小时处于黑暗中,则没有光照的时间段应是2~4hD、图2实验过程中,4~6h的平均光照强度小于8~10h的平均光照强度【解析】选A。图1中光照强度为8时叶绿体释放O2的最大速率为8,呼吸速率为2,则叶绿体产生O2的最大速率为10,A错误;图1中光照强度为2时,氧气释放速率为0,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则小球藻细胞内叶绿体产生的O2全部被线粒体消耗,B正确;若图2实验中有两个小时处于黑暗中,则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密闭容器内CO2浓度上升,对应的时间段是2~4h,C正确;图2实验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进行,呼吸速率一定,4~6hCO2浓度较高,8~10hCO2浓度较低,且都保持CO2浓度不变,说明4~6h平均光照强度应小于8~10h的平均光照强度,D正确。2、研究人员对日光温室内的黄瓜补充不同波长的光,测得黄瓜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情况如图1,为进一步探究补充不同波长的光对黄瓜光合速率影响的原因,研究人员测定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数、叶绿体内的淀粉粒数、基粒数,结果如图2,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据图1可知,适当补红光,对黄瓜的生长最有效B、14~16时,三组光合速率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C、补蓝光时,由于基粒数量减少不利于光合作用光反应的进行D、补红光时,叶绿体中淀粉粒数减少是由于光合作用减弱导致【解析】选D。由图1结果可知,若适当补红光,对黄瓜的生长最有效,A正确;14~16时,三组的光照强度均下降,三组黄瓜光合速率均降低,B正确;补蓝光时叶肉细胞叶绿体的数量基本不变,但是每个叶绿体的基粒数量减少,不利于光合作用光反应的进行,C正确;根据图1、2结果分析,补红光时叶绿体中淀粉粒数减少,说明促进光合作用产物运出叶绿体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D错误。3、近年来大气中的CO2浓度和O3浓度不断上升。为了研究CO2浓度和O3浓度上升对农作物的影响,研究人员用高浓度CO2和高浓度O3处理水稻“汕优63”,测定其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各项生理指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CK(对照,大气常态浓度);CO2(CO2常态浓度+200μmol·mol-1);O3(O3常态浓度×160%);CO2+O3(CO2常态浓度+200μmol·mol-1和O3常态浓度×160%)。表观光合速率是指在光照条件下,一定量的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吸收外界的CO2量。]A、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升高CO2浓度,水稻的表观光合速率增大B、高浓度CO2可部分抵消高浓度O3对水稻光合作用的胁迫C、水稻表观光合速率的增大可能与胞间CO2浓度升高有关D、实验结果表明,O3浓度降低会危及水稻的生长【解析】选D。由题可知,在相同的生长发育时期,CO2组的表观光合速率均大于CK组,因此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升高CO2浓度,水稻的表观光合速率增大,A正确;CK组、O3组与CO2+O3组的实验结果对比,可说明高浓度CO2可部分抵消高浓度O3对水稻光合作用的胁迫,B正确;对比分析两个柱形图可知,在生长发育时期相同的情况下,表观光合速率高,其胞间CO2浓度也相对较高,因此水稻表观光合速率的增大可能与胞间CO2浓度升高有关,C正确;O3组与CK组的实验结果对比,说明O3浓度升高会危及水稻的生长,D错误。【加固训练】为了提高温室黄瓜的产量,科研工作者取长势相同的黄瓜分成四组,甲组自然生长,乙组补充CO2,丙组高温处理,丁组高温+补充CO2,进行培养并测定其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3:00净光合速率低是因为叶绿体中CO2含量低B、丙组净光合速率低于甲组的原因是高温使光合酶活性下降C、丁组说明CO2和温度对提高净光合速率具有协同作用D、15:00后净光合速率下降和9:00后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相同【解析】选D。13:00净光合速率低是因为气孔关闭,导致叶绿体中CO2含量低,影响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A正确;由题可知,甲组是自然生长,丙组是高温处理,因此丙组净光合速率低于甲组的原因是高温使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下降,B正确;丁组为高温+补充CO2,净光合速率最高,说明CO2和温度对提高净光合速率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15:00后净光合速率下降是因为光照强度减弱,而9:00后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D错误。二、非选择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29分)4、将某绿藻细胞悬浮液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在保持一定的pH和温度时,给予不同条件处理,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浓度变化如图所示(纵坐标“溶解度”表示溶液的溶氧量)。不考虑无氧呼吸,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乙处给予光照时,短时间内叶绿体中ATP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乙处光照开始后,溶解氧浓度逐渐增加,但第6分钟后不再增加,并在第6~7分钟时基本保持稳定,这段时间内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第6~7分钟内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速率。(2)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在丁处给予光补偿点的光照,则正确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若加入光反应的抑制剂,正确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填字母)(3)根据第0~4分钟的数据分析,绿藻细胞的呼吸速率为________(用氧的消耗速率表示)微摩尔氧气/分钟。若在图中丁处给予适宜条件,使溶解氧的变化如图中的b,在此条件下,绿藻细胞真正光合作用每小时产生的氧气量约为________微摩尔。【解析】(1)有光条件下,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H]和ATP,所以在乙处给予光照时,短时间内叶绿体中ATP的量将会升高;因为是在密闭的容器内,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不只是光照强度,还有二氧化碳浓度。在光照开始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氧气释放,容器中氧浓度增加,但一段时间后,容器中CO2减少,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最后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氧气不再释放,氧浓度不再增加。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在第6~7分钟这段时间内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二氧化碳。(2)如果丁处给予光补偿点的光照,则此时的呼吸作用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相同,故氧气的量不会增加,应是曲线d。如果在丁处加入光反应抑制剂,那么氧气的产生量会下降,其速率与光照开始前相近,但不会低于光照开始前,应是曲线e。(3)由图可知,在黑暗处4分钟内消耗了氧气210-200=10微摩尔,则绿藻细胞的呼吸速率为10/4=2、5微摩尔氧气/分钟。若在图中丁处给予适宜条件,绿藻实际产生的氧气量应是净氧气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当溶解氧的变化如图中的b时,由图可知,每分钟的净氧气产生量是(290-260)/(12-9)=10微摩尔,由第(2)问可知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是每分钟2、5微摩尔,故产生的氧气量是每分钟12、5微摩尔,在1小时内共产生12、5×60=750微摩尔。答案:(1)升高二氧化碳等于(2)de(3)2、57505、光照不仅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还能作为信号调节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回答问题:(1)植物细胞对光能的捕获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_完成。捕获的光能经光反应阶段转化为__________,再经过________阶段转化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2)植物利用太阳光能的同时也会接受紫外光的照射。已有研究表明,紫外光中的UVB能够作为一种环境信号调节植物体的生长发育,研究人员以拟南芥为材料,对该机制进行了实验探究。①检测野生型和UVRB蛋白失活的突变型植株对UVB信号的响应情况,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知,UVB照射能够_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下胚轴的伸长,且________________。②已有研究表明,UVRB在细胞质中通常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研究人员使用某种特异性抗体与UVRB二聚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实验,经UVB照射后的实验结果出现杂交带,未经UVB照射则不出现杂交带。由此推测,UVB照射能够改变UVRB二聚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使其被掩盖的抗原位点得以暴露,进一步研究证实,UVRB是UVB的光受体。③已知细胞核内的W蛋白可影响H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下胚轴的伸长。研究表明,在UVB的作用下,细胞质中的UVRB二聚体解聚成单体后进入细胞核,与W蛋白结合,从而影响H基因表达。请推测W蛋白与UVRB单体结合前后对H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解析】(1)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实现了对光能的捕获并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再经过暗反应阶段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2)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与无UVB照射相比,在有UVB照射的情况下,野生型的下胚轴长度明显较小,说明UVB照射能够抑制下胚轴的伸长,且结合题干信息说明UVRB参与了此调节过程。②由题可知,UVRB在细胞质中通常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对该二聚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实验,经UVB照射后的实验结果出现杂交带,而未经UVB照射则不出现杂交带,说明UVB照射能够改变UVRB二聚体的空间结构,使其被掩盖的抗原位点得以暴露。③根据题意分析,在UVB的作用下,细胞质中的UVRB二聚体解聚成单体后进入细胞核,与W蛋白结合,从而影响H基因的表达,说明其原因可能是W蛋白能促进(或抑制)H基因的表达,与UVRB单体结合后,导致促进(或抑制)作用丧失或者W蛋白单独存在时不能调节H基因表达,与UVRB单体结合后可促进(或抑制)H基因表达。答案:(1)类囊体薄膜上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2)①抑制UVRB参与了此调节过程②空间结构③W蛋白能促进(或抑制)H基因的表达,与UVRB单体结合后,导致促进(或抑制)作用丧失或者W蛋白单独存在时不能调节H基因表达,与UVRB单体结合后可促进(或抑制)H基因表达高考重点冲关练4、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综合满分50分,攻坚克难,15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一、单项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图1表示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24小时内O2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变化示意图,A、B点对应时刻分别为6点和19点。图2表示光照强度与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1中24小时内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时段是0~5点和20~24点B、图1的阴影部分可表示6~19点有机物的积累量C、图2中限制A~C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D、图2的C点时,每个细胞合成ATP的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解析】选D。据图分析,图1中0~5点和20~24点氧气吸收速率一直保持最大,只进行细胞呼吸,A正确;图1的阴影部分可表示6~19点有机物的积累量,B正确;图2中限制A~C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C正确;图2的C点时,每个细胞合成ATP的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含有叶绿体,D错误。2、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图甲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B、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C、如果该植物原重Xkg,置于暗处4h后重(X-1)kg,然后光照4h后重(X+2)kg,则总光合速率为3/4kg/hD、若将乙装置中NaHCO3溶液换成蒸馏水,则在黑暗条件下可测得B曲线【解析】选B。由图可知,图甲中虚线表示的是CO2吸收量,即光合作用净合成量,实线表示的是黑暗中CO2释放量,在光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在25℃时,CO2吸收量最大,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小于25℃条件下积累的有机物的量,即25℃光合作用净合成量最大,积累的有机物最多,A错误;在光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光合作用的总量是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总和,35℃时光合作用的总量为3、00mg/h的净光合速率与3、50mg/h的呼吸速率之和,30℃时光合作用的总量为3、00mg/h的呼吸速率与3、50mg/h的净光合速率之和,二者光合作用总量相同,B正确;该植物原重Xkg,置于暗处4h后重(X-1)kg,则4小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为1kg,然后光照4h后重(X+2)kg,所以净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为3kg,在生成有机物的同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4h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为1kg,所以总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为4kg,则总光合速率为1kg/h,C错误;由图可知,图乙装置可以用来测定光合速率,将乙装置中NaHCO3溶液换成NaOH溶液,则在黑暗条件下可测得B曲线,D错误。3、如图中Ⅰ、Ⅱ、Ⅲ曲线分别表示夏季某一天24小时的温度、某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的变化,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曲线Ⅲ在a点上升的原因是温度下降,细胞呼吸减弱B、图中曲线Ⅲ在12点左右d点下降的原因是温度过高,气孔关闭C、叶肉细胞在图中的c、e两点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D、与d点相比,e点ATP的含量下降,C5的合成速率下降【解析】选B。曲线Ⅱ表示真正光合速率,b点光合作用刚开始进行,所以b点之前只进行细胞呼吸,图中曲线Ⅲ在a点上升,即CO2释放量减少是因为晚上温度降低,细胞呼吸减弱,A正确;曲线Ⅲ在d点下降,但是在相应时间曲线Ⅱ上升,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速率的增加大于光合速率的增加,导致曲线Ⅲ下降,B错误;c、e两点时该植物的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但是对于叶肉细胞来说,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C正确;e点与d点相比较,CO2浓度和温度变化不大,但是光照强度变化很大,所以可以认为e点光照强度减弱,暗反应不变,ATP的产生量小于消耗量,ATP的含量下降,光反应减弱导致暗反应减弱,C5的合成速率下降,D正确。【加固训练】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该植物在30℃、CO2浓度一定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与B点相比较,C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降低B、若将CO2浓度降低,则叶绿体中[H]合成速率将会变小,C点向左下方移动C、当光照强度为X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图中A点将向上移动,B点将向右移动【解析】选D。与B点相比较,C点时光照强度高,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增多,C3的还原加快,因此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降低,A正确;若将CO2浓度降低,则CO2的固定过程减弱,生成的C3减少,C3的还原过程减弱,造成[H]的积累,进而引起[H]合成速率和光合作用速率均变小,C点向左下方移动,B正确;当光照强度为X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都能进行,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C正确;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则光合作用增强,细胞呼吸减弱,图中A点将向上移动,B点将向左移动,D错误。二、非选择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3分,共32分)4、测定A、B两种植物的叶片在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速率,结果如图所示。对照实验是在30℃时进行的。分析回答: 注:每一项温度处理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速率,与30℃时的数据比较所得的百分率表达。(1)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所需要的能量来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种植物中,最可能原产于热带地区的是________________(2分)。(3)水果在生长季节如果长期处于不致死的高温环境中,甜度会较低。参考本研究的结果,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生理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某生物兴趣小组想通过实验验证A、B两种植物在上述不同温度下会出现光合作用强度的差异,现提供如下材料用具:打孔器(用于叶片打孔)、注射器(排除叶肉细胞间隙中的空气)、烧杯,请说明他们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光能;暗反应不需要光,但需要光反应产生的ATP提供能量。(2)由图可知:植物A、B光合作用速率开始下降的温度依次是50℃和40℃,而细胞呼吸速率开始下降的温度依次是55℃和50℃。可见,A植物较B植物耐高温,所以植物A最可能生活在热带地区。(3)水果在生长季节,如果长期处于不致死的高温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合成的糖类等有机物减少,而细胞呼吸速率仍然很高,消耗的糖类较多,导致糖的净产量(积累量)减少,水果贮存的糖分较少,所以甜度会较低。(4)由题可知:通过实验验证A、B两种植物在上述不同温度下会出现光合作用强度的差异,自变量是不同温度和A、B两种植物的叶片,因变量是依据单位时间内小圆形叶片上浮的数量来推测光合作用强度,而小圆形叶片的沉浮取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产生的气体是否在细胞间隙积累,因此实验开始时应排除叶肉细胞间隙的气体。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相关原则和曲线图呈现的6种不同的温度可推知,该实验设计思路为:取A、B植物生长旺盛的叶片,分别用打孔器打出小圆形叶片若干,用注射器排出叶肉细胞间隙的气体后随机均分为6组,放在暗处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分别将这6组放置在6种不同的温度下(35℃、40℃、45℃、50℃、55℃、60℃答案:(1)光能、ATP(2)A(3)在不致死的高温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而细胞呼吸速率仍然很高,所以糖的净产量(积累量)减少,水果贮存的糖分较少(4)取A、B植物生长旺盛的叶片,分别用打孔器打出小圆形叶片若干,用注射器排出叶肉细胞间隙的气体后随机均分为6组,放在暗处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分别将这6组放置在6种不同的温度下(35℃、40℃、45℃、50℃、55℃、60℃),在适宜的光照和相同的时间后,观察和记录各装置中叶片浮起的数量5、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是植物体的两个重要生理活动,图甲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两者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和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图中实线表示实际光合作用速率,虚线表示细胞呼吸速率(单位:mg·h-1)。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X代表________(2分),Y代表__________(2分),①~⑤过程(仅考虑有氧条件)中能使ADP含量减少的过程是________(写序号),②过程中发生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②过程可产生合成Z的原料,这些原料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图乙可知,光合作用、细胞呼吸都受温度的影响,其中与________(2分)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在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有关酶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30℃条件下,白天光照11小时,一昼夜植物体的干重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整数)。【解析】(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X表示C3,Y表示丙酮酸。②暗反应中C3的还原消耗ATP,能使ADP含量增多;①光反应、③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有氧呼吸的第二、三两个阶段都要合成ATP,能使ADP含量减少。②暗反应中C3的还原发生的能量变化是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2)物质Z是ATP,②表示暗反应中C3的还原需要消耗ATP,产生ADP,ADP从叶绿体基质移动到类囊体薄膜,参与光反应过程。(3)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超过该温度后,光合作用强度开始下降,而细胞呼吸在45℃时最强,因此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在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有关酶的作用机理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30℃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为8mg·h-1,细胞呼吸为3、2mg·h-1,所以光照11小时,一昼夜植物体的干重变化=8×11-3、2×24≈11mg。答案:(1)C3丙酮酸①③④(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葡萄糖或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2)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3)光合作用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增加11mg高考重点冲关练5、细胞代谢的实验满分50分,攻坚克难,15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为了研究缺失叶黄素的植株(甲)和正常的植株(乙)光合作用速率的差异,某实验小组设计实验并测得相关数据如表(温度和CO2浓度等条件均适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植株甲植株乙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klx)13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光照强度(klx)39光合速率最大值时CO2吸收量mg/(100cm2·h)1230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cm2·h)614A、植株甲因缺少叶黄素而使得叶片呈现黄色,且呼吸速率降低B、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株甲光合作用所需CO2只来源于细胞呼吸C、光照强度为1klx时,植株乙的光合速率大于其呼吸速率D、光照强度为3klx时,甲、乙两植株固定CO2速率的差为4mg/(100cm2·h)【解析】选D。叶黄素是黄的,缺少叶黄素的叶片一般仍为绿色,A错误;由表可知,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株甲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光合作用所需CO2来自细胞呼吸和外界环境,B错误;由表可知,植株乙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为3klx,所以在光照强度为1klx时,植株乙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C错误;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株甲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固定CO2量=细胞呼吸释放CO2量+光合作用净吸收CO2量=6+12=18mg/(100cm2·h);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株乙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4mg/(100cm2·h),则甲、乙两植株固定CO2速率的差为4mg/(100cm2·h),D正确。2、将长势相似的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分别置于两个同样大小密闭的透明玻璃罩A、B中,甲给予适宜强度的光照,乙遮光(黑暗)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玻璃罩中的CO2含量将持续降低B、B玻璃罩中植株的干重将持续降低C、甲、乙两植株的叶肉细胞中形成ATP的场所均不同D、甲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不会等于乙植株的细胞呼吸强度【解析】选B。A玻璃罩中的植物甲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导致其含量降低,当CO2含量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等于细胞呼吸释放CO2的量,CO2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A错误;B玻璃罩中植株因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干重将持续降低,B正确;甲、乙两植株的叶肉细胞中形成ATP的场所均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甲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会等于乙植株的细胞呼吸强度,D错误。3、不同质量分数的Cu2+对白蜡幼苗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如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Cu2+质量分数叶绿素总量(mg·kg-1)叶绿素a/b净光合速率(μmol·m-2·s-1)气孔导度(μmol·m-2·s-1)胞间CO2浓度(μmol·mol-1)02、273、835、920、073237、202、5×10-42、333、846、180、079243、215、0×10-42、064、005、270、064219、781、0×10-31、874、184、260、059225、562、0×10-31、794、262、580、050227、12A、Cu2+对白蜡幼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B、Cu2+质量分数与叶绿素a的含量呈正相关C、Cu2+质量分数大于1、0×10-3时,净光合速率下降与气孔导度降低无关D、Cu2+质量分数为2、0×10-3时,叶绿素含量下降是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唯一因素【解析】选C。由表可知,低浓度Cu2+对白蜡幼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Cu2+对白蜡幼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错误;Cu2+质量分数越高,叶绿素a/b的值越高,但叶绿素总量先上升后下降,不能确定叶绿素a含量是否一直升高,B错误;气孔导度是通过影响CO2的吸收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Cu2+质量分数大于1、0×10-3时气孔导度降低,但胞间CO2浓度反而升高,说明CO2的吸收大于CO2的消耗,此时外界CO2的吸收速率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因此净光合速率下降与气孔导度降低无关,C正确;Cu2+质量分数为2、0×10-3时,与Cu2+质量分数为1、0×10-3时相比,叶绿素总量下降比例较低,净光合速率下降比例则高得多,说明叶绿素含量下降不是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唯一因素,D错误。4、如图甲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用打孔器在某植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叶圆片,再用气泵抽出气体直至叶片沉入水底,然后将等量的叶圆片转至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一定的光照,测量每个培养皿中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见图乙),以研究光合作用速率与NaHCO3溶液浓度的关系。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减小B、因配制的NaHCO3溶液中不含氧气,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C、在c点以后,因NaHCO3溶液浓度过高,使叶肉细胞失水而导致代谢水平下降D、在bc段,单独增加光照或温度或NaHCO3溶液浓度,都可以缩短叶圆片上浮的时间【解析】选C。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大,因为在这一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变短,A错误;光合作用可产生氧气,供细胞呼吸利用,B错误;在c点以后,NaHCO3溶液浓度过高,叶肉细胞失水,细胞中水含量降低导致代谢水平下降,C正确;在bc段单独增加NaHCO3溶液浓度不能缩短叶圆片上浮的时间,D错误。二、非选择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3分,共30分)5、为了研究盐碱地对植物生理的影响,某科研人员以桃树、石榴和海棠的盆栽苗为实验材料,测定了它们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胁迫下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NaCl浓度(mg·g-1)0246叶片中色素含量(mg·g-1)叶绿素桃树8、207、906、255、88石榴7、587、416、185、22海棠14、5413、4311、7411、51类胡萝卜素桃树1、201、191、121、10石榴1、251、171、151、02海棠2、041、831、741、61(1)要获得表中数据,需提取和分离叶片中的色素,研磨前要剪碎叶片,在研钵中除加入剪碎的叶片外,还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分离色素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三种树的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3)由表中数据推测,随着浓度的升高,三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2分)(填“增强”“不变”或“减弱”),根据光合作用过程阐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色素的提取实验中需要加入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加入碳酸钙保护色素;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色素分离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Cl溶液的浓度和盆栽苗的种类,因变量是各种色素的含量;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三种盆栽苗的各种色素都表现为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3)三种盆栽苗的色素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都逐渐降低,进而减弱了光能的吸收,导致光反应强度下降,暗反应强度也随之下降,因此三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都将减弱。答案:(1)无水乙醇、碳酸钙、二氧化硅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2)NaCl溶液的浓度和盆栽苗的种类各种色素的含量均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3)减弱色素含量的降低减弱了光能的吸收,导致光反应强度下降,暗反应强度也下降6、为了探究不同位置源叶光合产物的分配规律,研究者用14C标记的CO2进行了有关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和表所示。分析回答处理14C含量果壳种仁果实重量标记上枝叶2、9326、0228、95标记中枝叶11、4427、4738、91标记下枝叶8、008、3716、37(1)研究者用透光性较好的塑料袋套于枝条底端,扎紧、密封袋口,抽出袋中空气,注入浓度为500μmol·mol-1的14CO2和除去________________的空气。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标记上枝叶、中枝叶、下枝叶的果壳和种仁的________________含量和果实重量。(2)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需要对图中的枝叶进行修剪,最好剪去________(2分)。【解析】(1)为了检测C的运输途径,可以标记二氧化碳中C,但要排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防干扰实验。又因为光合产物运输和分配到果实中,因此注入浓度为500μmol·mol-1的14CO2和除去CO2的空气。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标记上枝叶、中枝叶、下枝叶果壳、种仁的14C(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中枝叶(与果实距离最近的叶片)光合产物分配到果实中的总量最高(且不同位置源叶光合产物向种仁的分配量均高于果壳)。(3)对表格中数据分析发现下枝叶光合产物分配到果实中的总量最少,因此若需要对图中的枝叶进行修剪,最好剪去下枝叶。答案:(1)CO214(2)中枝叶(与果实距离最近的叶片)光合产物分配到果实中的总量最高(且不同位置源叶光合产物向种仁的分配量均高于果壳)(3)下枝叶高考重点冲关练6、细胞分裂的异常现象满分50分,攻坚克难,15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某一生物有四对染色体,假设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个数比为1∶1。则该精原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C、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D、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解析】选B。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所形成的四个精子均异常,A错误;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该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子异常,而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子正常,故正常精细胞与异常精细胞的个数比为1∶1,B正确;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则形成的四个精子均异常,C错误;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则形成的八个精子均异常,D错误。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猪产生配子时的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研究,下列理解合理的是 ()注:图中只显示一对同源染色体[w、w、w、k、s、5、u、c、o、m]A、图2产生异常配子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B、孟德尔通过研究该过程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C、产生的配子相互结合时发生了基因重组D、若图4分裂完成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AB,则对应的第二极体的基因型为AB、ab、ab【解析】选A。图2产生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异常配子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A正确;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基因重组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一种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产生的配子相互结合时没有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若图4分裂完成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AB,说明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对应的第二极体的基因型为Ab、aB、ab,D错误。3、观察到的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解析】选A。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为6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正常情况下,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减少一半,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成为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应为6条,而实际图中为8条。且观察该图,上下的第二条和第四条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显然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这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A正确;若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则细胞中染色体条数为6而非8,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中一边为2条,一边为4条,B错误;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即DNA双链多复制一次,则此细胞中应该有3条形状相同的染色体,C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染色体不再复制,D错误。4、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甲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细胞乙、丙、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乙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乙细胞的子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丙细胞连续分裂后的子细胞具有一个染色体组C、丙细胞正在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丁细胞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异常联会D、一个丙细胞能产生四种基因型不同的精子,丁细胞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精子【解析】选D。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DNA分子上以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由图可知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但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乙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其子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连续分裂后的子细胞(精细胞或卵细胞或极体)具有一个染色体组,B错误;丙细胞中发生的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可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丁细胞中的“十字形结构”的出现,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出现的同源区段发生了联会现象,该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可见,丁细胞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异常联会,C错误;丙细胞因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而导致其能产生四种基因型不同的精子,丁细胞因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联会出现异常,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精子(HAa、hBb或HhAB、ab),D正确。【加固训练】豌豆种群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多1条1号染色体),减数分裂时1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一条移向另一极。下列关于某三体植株(基因型AAa)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株来源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会导致基因种类增加B、该植株在减数分裂时,含2个A基因的细胞应为减Ⅱ后期C、三体豌豆植株自交,产生基因型为AAa子代的概率为5/18D、三体豌豆植株能产生四种配子,其中a配子的比例为1/4【解析】选C。由题可知,该三体植株较正常植株多了一条1号染色体,因此该植株来源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会导致基因数目增加,A错误;基因型为AAa的该植株在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后,细胞中的基因组成为AAAAaa,因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分离,导致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含减Ⅱ后期)的细胞中含有AAAA或aa或AAaa或A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产生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使得形成的配子的基因组成为AA或a或Aa或A,可见,该植株在减数分裂时,含2个A基因的细胞应为减Ⅱ后期或配子,B错误;该植株(AAa)产生的四种配子及其比例为AA∶a∶Aa∶A=1∶1∶2∶2,自交产生基因型为AAa子代的概率为1/6a(♀配子)×1/6AA(♂配子)+1/6a(♂配子)×1/6AA(♀配子)+2/6A(♂配子)×2/6Aa(♀配子)+2/6A(♀配子)×2/6Aa(♂配子)=5/18,C正确;综上分析,三体豌豆能产生四种配子,其中a配子的比例为1/6,D错误。二、非选择题(特殊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30分)5、蜜蜂群体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蜜蜂,它们分别是蜂王、雄蜂和工蜂。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性蜂,其最主要职能就是产卵。雄蜂是蜂群中的雄性公民,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雄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变化,只是细胞质分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大的那部分含有完整的细胞核,小的那部分只是一团细胞质,一段时间后将退化消失;减数第二次分裂,则是一次普通的有丝分裂,生物学上把这种分裂称为“假减数分裂”。分析回答:(1)蜂王体细胞中含32条染色体,雄蜂体细胞中含16条染色体,则可以推断出由蜂王的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雄蜂细胞分裂方式一般为________,若要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则需要制作__________________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认为观察时能否看到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雄蜂体细胞含16条染色体,则雄蜂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能否观察到四分体?__________。雄蜂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含染色体和DNA数目分别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雄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染色体和着丝点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最终产生精子含染色体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蜂王的卵细胞染色体为16条,雄蜂体细胞含16条染色体,因此由蜂王的卵细胞直接发育成雄蜂细胞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中的染色体数目来验证这一推断。由于卵细胞在形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彼此分离,卵细胞中均为非同源染色体,所以通过显微镜观察雄蜂体细胞,观察不到同源染色体。(2)由于雄蜂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四分体的个数为0。复制后有16条染色体,32个DNA,减Ⅰ完成后子细胞还是16条染色体,32个DNA,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和着丝点数目均为32,最终产生的精子含染色体数为16条。答案:(1)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否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彼此分离,卵细胞中均为非同源染色体(2)否16条32个32条32个16条6、近些年,研究人员在雌性哺乳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研究中有一些新发现,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部分染色体未标出,“○”代表着丝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细胞②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经常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常规”减数分裂相比,“逆反”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经过对大量样本的统计研究,发现了染色体的分配规律如图2所示,染色体的这种分配规律及其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解析】(1)图1为雌性哺乳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此细胞②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经常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2)由图1可知,“常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主要特征是MⅠ同源染色体分离,M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但“逆反”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主要特征是MⅠ姐妹染色单体分开,MⅡ同源染色体分离。(3)由图2可知,雌性哺乳动物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的概率高,非重组染色体的概率低,通过受精作用,使得后代具有更多的变异性,能为进化提供更丰富的原材料。答案:(1)初级卵母细胞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2)MⅠ姐妹染色单体分开,MⅡ同源染色体分离(3)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的概率高,后代具有更多的变异性(具有更大的基因多样性),为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子代群体对环境有更大的适应性,有利于进化)高考重点冲关练7、遗传的分子基础满分30分,攻坚克难,12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一、单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关于科学探究思维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科学家证实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B、真核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的分离——差速离心法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规则的双螺旋结构——数学模型建构法D、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解析】选C。科学家对DNA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了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正确。分离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时采用差速离心法,B正确。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规则的双螺旋结构采用的是物理模型建构法,C错误。萨顿是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该方法称为类比推理法,D正确。2、图甲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乙中,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C、图甲中,AB对应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抗R型细菌抗体D、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解析】选A。图乙中,用于侵染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被35S标记,蛋白质外壳不进入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没有放射性,A项错误;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的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B项正确;图甲中,AB对应时间段内,R型细菌大量繁殖,是因为小鼠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抗R型细菌抗体,C项正确;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则被标记的物质是DNA,由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原料来自细菌体内未被标记的物质,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项正确。3、某流感病毒是一种负链RNA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会发生“-RNA→+RNA→-RNA”和“-RNA→+RNA→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再组装成子代流感病毒。“-RNA”表示负链RNA,“+RNA”表示正链R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流感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RNA具有信使RNA的功能C、该流感病毒由-RNA形成-RNA需在宿主细胞内复制2次D、入侵机体的流感病毒被清除后相关浆细胞数量减少【解析】选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其基因应该是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A错误;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在-RNA的复制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都先形成了+RNA,说明+RNA具有信使RNA的功能,B正确;该流感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由-RNA形成-RNA的过程为“-RNA→+RNA→-RNA”,说明其发生了2次RNA的复制,C正确;入侵机体的流感病毒被清除后,相关浆细胞、抗体的数量都会减少,D正确。4、如图表示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模拟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中合理的是()A、若X是RNA,Y是DNA,试管内必须加入逆转录酶和RNA聚合酶B、若X是mRNA,Y是蛋白质,则试管内必须加入氨基酸和其他RNAC、若X和Y都是DNA,则试管内必须加入核糖核苷酸和DNA聚合酶D、若X是DNA,Y是RNA,则试管内必须加入解旋酶和逆转录酶【解析】选B。若X是RNA,Y是DNA,则试管内模拟的是逆转录过程,必须加入逆转录酶,A错误;若X是mRNA,Y是蛋白质,则试管内模拟的是翻译过程,翻译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mRNA为模板,tRNA为运输工具,因此试管内必须加入氨基酸和其他RNA,B正确;若X与Y都是DNA,则试管内模拟的是DNA的复制过程,必须加入脱氧核苷酸和DNA聚合酶,C错误;若X是DNA,Y是RNA,则试管内模拟的是转录过程,则试管内必须加入RNA聚合酶和核糖核苷酸,D错误。【加固训练】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翻译时有RNA分子中碱基的配对B、细胞中DNA的种类决定了蛋白质种类C、基因只有一条链可作为转录模板D、转录过程中DNA的所有序列都被转录【解析】选D。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tRNA一端的3个碱基(反密码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A项正确;细胞中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B项正确;转录时以基因(DNA)的一条链为模板,C项正确;转录只针对DNA序列中的一部分,并非DNA的所有序列,D项错误。5、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B、乳酸菌的遗传信息传递都发生在生物大分子间C、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并非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解析】选C。在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聚合形成DNA,结合位点在DNA上,RNA聚合酶既能催化核糖核苷酸聚合形成RNA,也能催化DNA双链打开,结合位点在DNA上,A正确。乳酸菌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是DNA→DNA,DNA→RNA→蛋白质,DNA、RNA和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B正确。DNA复制、转录、翻译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错误。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后进行翻译过程,D正确。【知识总结】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的不同(1)原核生物: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发生在细胞质中。(2)真核生物:先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主要)中;后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二、非选择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15分)6、核基因P53是细胞的“基因组卫士”。当人体细胞DNA受损时,P53基因被激活,通过如图所示相关途径最终修复或清除受损DNA,从而保持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DNA损伤为DNA双链断裂,则被破坏的化学键是________,修复该断裂DNA需要的酶是________。(2)图中过程①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3)P53基因控制合成的P53蛋白通过过程②合成lncRNA,进而影响过程①,这一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4)当DNA分子受损时,P53蛋白既可启动修复酶基因的表达,也能启动P21基因的表达。启动P21基因表达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DNA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双链断裂,是磷酸二酯键断裂所致;修复时需将断裂的DNA片段重新连接,应用DNA连接酶。(2)过程①为P53基因的表达(转录与翻译),在细胞核与核糖体中进行。(3)DNA受损时,P53基因控制合成的P53蛋白与DNA片段结合转录合成lncRNA进一步促进P53基因表达,有利于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P53蛋白,以加快对受损DNA的修复或清除,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机制。(4)由图可知,P21蛋白能阻止DNA的复制。机体DNA受损时,P21基因表达合成P21蛋白,能阻止受损DNA的复制,避免将错误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细胞。答案:(1)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2)细胞核和核糖体(3)正反馈调节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P53蛋白,以加快损伤DNA的修复并阻止DNA的复制(4)阻止受损DNA的复制,阻断错误遗传信息的传递高考重点冲关练8、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满分50分,攻坚克难,15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已知鸡的短腿、正常腿是一对相对性状,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让短腿鸡自由交配多次,发现每一次产生的后代中雌雄个体均表现为2/3短腿、1/3正常腿。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鸡的短腿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B、亲本短腿鸡自由交配后代中总会出现正常腿是基因突变所致C、若群体中短腿鸡与正常腿鸡杂交,后代中短腿鸡约占3/4D、若后代中短腿鸡和正常腿鸡自由交配,则子代中短腿鸡占1/2【解析】选D。由题干信息“短腿鸡自由交配多次,发现每一次产生的后代中雌雄个体均表现为2/3短腿、1/3正常腿”可以推知:鸡的短腿为显性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且显性基因纯合致死,A错误;亲本短腿鸡为杂合子,自由交配后代中总会出现正常腿是等位基因分离所致,B错误;控制短腿的基因纯合时个体死亡,群体中短腿鸡全为杂合子,正常腿鸡为隐性纯合子,短腿鸡与正常腿鸡杂交,后代中短腿鸡约占1/2,C错误。假设鸡的短腿、正常腿由A、a基因控制,后代中有2/3短腿、1/3正常腿,则A基因的频率为1/3,a基因的频率为2/3,短腿鸡和正常腿鸡自由交配,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9AA(致死)、4/9Aa、4/9aa,所以子代中短腿鸡占1/2,D正确。2、黑腹果蝇的复眼缩小和眼睛正常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A和隐性基因a控制,但是显性基因A的外显率为75%,即具有A基因的个体只有75%是小眼睛,其余25%的个体眼睛正常。现将一对果蝇杂交,F1小眼睛∶正常眼睛=9∶7,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亲本表现型都为小眼睛B、只考虑控制眼睛大小的基因,F1正常眼睛个体都是纯合子C、F1自由交配,获得的F2小眼睛和正常眼睛的比例仍然是9∶7D、该比例说明眼睛大小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解析】选C。具有A基因的个体只有75%是小眼睛,其余25%的个体眼睛正常,故不能判定亲本的表现型,A错误;由于含有A基因的个体也可表现为正常眼睛,故F1正常眼睛个体并非都是纯合子,B错误;由于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变,故F1自由交配,获得的F2小眼睛和正常眼睛的比例仍然是9∶7,C正确;由题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3、已知含一条X染色体的果蝇(XY,XO)为雄性,含两条X染色体的果蝇(XX,XXY)为雌性,含三条X染色体或无X染色体的果蝇胚胎致死。将白眼雌果蝇(XbXb)与红眼雄果蝇(XBY)杂交,后代中偶尔发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和一只红眼雄果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母本产生配子时两条染色体未分离。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母本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不可能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中B、后代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YC、后代红眼雄果蝇的精原细胞内肯定有Y染色体D、母本产生配子时肯定发生两条同源X染色体不分离【解析】选B。已知体细胞中含一条X染色体的是雄性(如6+X,6+XY,6+XYY,其不育),含两条X染色体的是雌性(如6+XX,6+XXY,都可育)。将白眼雌果蝇(XbXb)与红眼雄果蝇(XBY)杂交,后代中偶尔发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和一只红眼雄果蝇,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母本产生配子时两条染色体未分离,则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应该为XbXbY,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BO,说明亲本白眼雌果蝇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两条X染色体未正常分离,结果形成了极少量含有两条X染色体和没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母本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可能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中,A错误;后代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应该为XbXbY,B正确;后代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BO,不含Y染色体,C错误;母本产生配子时,可能发生了两条同源X染色体没有分离,也可能发生了X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细胞同一极,D错误。4、已知某女孩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有一同学对其家系的其他成员进行调查后,记录如下:祖父祖母姑姑外祖父外祖母舅舅父亲母亲弟弟-+-+--++-(“+”代表患者,“-”代表正常)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遗传病有可能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并计算C、该患病女性的父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4D、该遗传病有可能属于细胞质遗传病【解析】选D。该女孩的父母患病,弟弟正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