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国际收支_第1页
第1章 国际收支_第2页
第1章 国际收支_第3页
第1章 国际收支_第4页
第1章 国际收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国际收支

l国际收支的概念l国际收支平衡表l国际收支失衡调节l国际收支平理论l我国国际收支

第一节

国际收支的概念

一、国际收支的发展二、国际收支概念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概念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Resident)与非居民(Non-resident)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2、居民与非居民的概念与划分标准(1)所谓居民是指在一国(或地区)居住或营业的自然人或法人:在一国(或地区)以外居住或营业的自然人或法人即为非居民。

(2)身在国外而不代表政府的任何个人,依据经济利益中心或长期居住地确定其居民身份。(3)法人组织是其注册国(或地区)的居民。(4)一国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不论在国外时间长短都属派出国的居民。(5)国际机构是所有国家的非居民。(6)居民由政府、个人、非盈利团体和企业构成。3.经济交易(1)商品、服务与商品、服务之间的交换(2)金融资产与商品、服务的交换(3)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的交换(4)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由一方向另一方无偿转移4、一定时期:流量,一般是一年5、系统记录三、国际收支的意义1、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对外经济交易的情况2、一国国内经济状况和该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指示器3、一国制定经济政策,尤其是贸易政策的依据4、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他国家间所发生的国际收支按项目分类统计的一览表,集中反映该国国际收支的具体构成和总貌。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与记账方法(一)编制原则1、记录的必须是国际经济交易2、复式记帐法记录3、必须区分贷方和借方两类不同的交易4、记录的日期以所有权变更日期为准(二)记账法则

(1)凡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项目,记入贷方,记为“+”

(2)凡引起本国外汇支出的项目,记入借方,记为“-”。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一)经常账户(CurrentAccount)

经常账户反映居民与非居民间经常发生的经济交易内容,包括四个具体项目:1.贸易收支(Goods)2.服务收支(Service),也称无形贸易收支。3.收益(Income):其中包括:职工报酬与投资收入。4.无偿转让(CurrentTransfers)(1)各级政府的无偿转移

(2)私人无偿转移

(二)资本和金融账户(CapitalandFinancialAccount)1.资本账户(1)资本转移。是投资捐赠和债务注销的外汇收支。(2)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出售。主要登录那些非生产就已存在的资产(土地、地下矿藏)和某些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经销权等)收买或出售而发生的外汇收支。2.金融账户(1)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对在国外投资的企业拥有10%或10%以上的普通股或投票权,从而对该企业拥有有效的发言权;又包括股本投资、其他资产投资及利润收益再投资等。(2)证券投资。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投资于股票、债券、大额存单、商业票据以及各种衍生工具等。(3)其他投资。(三)平衡项目(BalancingAccount)1、官方储备资产的变动2、错误与遗漏四、国际收支平衡表各账户之间的相互联系1.储备账户借方和贷方所表示的含义与经常项目账户和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正好相反。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最终差额恒等于零3.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每项账户,都反映着一定性质的经济行为。五、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1、逐项分析2、重点分析3、纵横分析4、差额分析: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基本差额、官方结算差额,等等(见下页)。六、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实例(见课本)国际收支差额的考察口径

贸易收支

──────────→贸易差额

劳务收支TradeBalance

单方面转移

──────────→经常项目差额长期资本项目CurrentAccountBalance

──────────→基本差额

私人短期资本项目BasicBalance

──────────→官方结算差额官方短期借贷OfficialSettlementsBalance

官方储备

第三节

国际收支失衡与调节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标准●理论上,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与否,应以自主性交易为标准。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相等,就表明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或基本平衡;反之就表明该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或失衡。●人们平常所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针对各个具体的差额而言的。●国际收支的表面平衡与实际的不平衡。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的类型与原因

●经济周期-----周期性不平衡;●国民收入-----收入性不平衡;●货币价值-----货币性不平衡;●世界经济结构------结构性不平衡;●偶发性原因;●国际游资流动。

周期性失衡GDP时间复苏与繁荣:

经济增长国际收支改善收入增加货币升值通货膨胀效应:利率提高抑制投资衰退与萧条:

经济衰退收入下降国际收支恶化货币贬值利率下调效应:低利率促进投资收入性失衡一国经济经过一个比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以后,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导致进口需求的膨胀,从而可能导致收入性失衡。一般地,经常项目余额等于国内总供给减国内总需求。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会带来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抑制,意味着国内总供给增长趋于下降。货币性失衡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一国的物价与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必然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经常项目顺差减小或逆差增加。反之,一国的物价与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必然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从而使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这种由货币政策导致的相对价值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一般地,一国通货膨胀将导致经常项目的顺差减少或逆差扩大,一国通货紧缩将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货币性失衡主要是由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结构性失衡国际贸易的发展是源于世界各国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水平、产业竞争力等方面。世界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一定的时期,一国在某些领域的优势会丧失,必须随之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构的变化将会带来国际收支的失衡。偶发性失衡一些偶发性的因素也会导致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如政局动荡、战争、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等。政局动荡与战争是最大的国际投资风险,如2003年的美伊战争使俄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伊的利益损失巨大。因此,一国政局动荡的时期往往世界各国的投资者都唯恐避之不及,随着资本的大量流出,该国的国际收支必然面临着失衡。三、国际收支失衡对经济的影响失衡有利有弊,要趋利弊害是个难题。1、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本币汇率上升;不利于出口贸易发展;加重通货膨胀;将加剧国际摩擦;如果是过度出口造成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国内可供资源的减少,因而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国际收支顺差的三种情况:一是经常项目顺差弥补资本和金融帐户的逆差而有余;二是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弥补经常项目逆差而有余;三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2、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本国经济增长受阻;本国汇率下跌;不利于对外经济交往;加重通货膨胀;损害国际信誉。

如果该国货币当局不愿接受本币贬值的后果,就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动用外汇储备抛出外币收回本币。后果:耗竭储备,引发危机国际收支逆差的三种情况一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不足以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二是经常项目顺差不足以弥补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三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逆差。AdjustmentofDisequilibrium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1、金本位制度下1752年大卫·休谟(DavidHume)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认为国际收支可以自动恢复均衡,无需政府干预。这是第一个系统分析了国际收支运动规律的国际收支理论。竞赛三原则:自由铸币、自由流动、自由兑换国际收支赤字黄金外流货币供给下降价格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盈余货币供给上升黄金内流价格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金本位制度下贸易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第三节国际收支失衡与调节(续)2、纸币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1)价格;(2)收入;(3)利率(1)价格调节机制:国际收支逆差->货币外流->国内价格下降->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收支改善国际收支顺差->货币流入->国内价格上升->出口价格上升->贸易收支恶化(以贸易收支为核心,排除资本流入流出的影响)第三节国际收支失衡与调节(续)(2)收入机制国际收支逆差->对外支付增加->国民收入下降->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贸易收支改善国际收支顺差->对外支付下降->国民收入增加->社会总需求上升->进口需求上升->贸易收支恶化以贸易收支为核心,排除资本流入流出的影响第三节国际收支失衡与调节(续)(3)利率机制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短期金融资产收益率上升->资金流入->国际收支改善国际收支顺差->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短期金融资产收益率下降->资金流出->国际收支恶化以短期资金流动与国际贸易收支为核心,排除长期资本流动的影响赤字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本币贬值本国商品相对价格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盈余外汇需求小于外汇供给本币升值本国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第三节国际收支失衡与调节(续)

3、纸币浮动汇率制度下自动调节机制Adjustmentmechanismunderpapermoneycirculation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已无法借助黄金的输出入而自动调节,但在市场机制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经济的内在稳定器(InternalStabilizer)仍有一定的功效。但在现代的不兑现纸币本位制度中,由于金融资产的品种不断增多,功能日益丰富,以至金融体系的复杂性愈益强化,更何况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作用也明显加强,这使得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的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二)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措施1、外汇缓冲政策指一国政府把其黄金外汇储备作为缓冲体(Buffer),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来消除外汇供求缺口,使收支不平衡所产生的影响仅限于外汇储备的增减。2、财政政策(FiscalPolicy)在国际收支逆差的情况下,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削减财政开支或提高税率或出口退税或进口加税或财政补贴等,引起投资和消费减少,降低社会总需求,迫使物价下降,从而促进出口,抑制进口。反之,在国际收支顺差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从而有利于消除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的盈余。3、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来调节国际收支。

(1)贴现政策

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可调高再贴现率来调节国际收支。再贴现率利率外资流入本国资金流出逆差

再贴现率利率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社会总需求物价出口进口逆差

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反之。

(2)调整准备金率的政策准备金率的高低,决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用于放贷资金规模的大小,因而决定着信用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和国际收支。比如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可调低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用于放贷的资金的规模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社会总需求物价出口进口顺差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反之。调整准备金率的政策,还可用来抑制或鼓励外资流入。

讨论:为什么在实践中很少采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国收支?(3)公开市场业务即央行在公开业务市场上进行操作,来调节国际收支。逆差抛售有价证券,收进本币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社会总需求物价出口进口逆差

4、汇率政策

逆差→本币贬值→国内物价不变,出口商品较以前便宜,竞争力增强;进口商品较以前昂贵,国内需求降低→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改善逆差。顺差→本币升值→国内物价不变,出口商品较以前昂贵,竞争力减弱;进口商品较以前便宜,国内需求增加→进口增加,出口减少→改善顺差。5、直接管制和其他奖出限入的外贸措施

直接管制(DirectControl)是指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行政干预,以求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措施。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外贸管制。

6、国际经济合作

每个国家都会为平衡国际收支采取各种对策,但一国的顺差往往是另一国的逆差,各国各行其是,常常会招致相关国家相应对待,这样容易造成国际经济秩序混乱。因此,有必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从而在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的同时,又不致于造成国际经济秩序混乱。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内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

2、完善、加强IMF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帮助各成员国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3、完善、加强WTO的职能与作用,加强各国外贸政策的协调,提倡贸易自由化,消除贸易壁垒。4、加强各国金融信贷方面的合作。注意:上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平衡国际收支,但是,都有其局限性,因为,它们本身存在着种种矛盾。如采取财政金融政策有助于调节国际收支,但是,往往同国内经济目标相冲突,例如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有助于解决国际收支逆差,但是,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经济负增长,失业率上升。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助于解决国际收支顺差,但是,容易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此,常常顾此失彼,左右为难。因此,一国在政策选择上,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取舍,通常应采取政策组合,多管齐下,以避免顾此失彼,在实现外部平衡的同时,尽量不破坏内部平衡,尽量避免影响国际间正常的经济关系。第四节国际收支理论History:15-16世纪:重商主义—贸易收支19世纪:金本位制—黄金输送点自动调节30年代:浮动汇率制—弹性分析/外贸乘数50-60年代;凯恩斯—吸收分析法60年代:经济一体化—蒙代尔政策配合60-70年代:货币主义—货币分析法80年代:结构分析法/财政分析一弹性分析理论(见课本)

TheTheoryofElasticitiesApproach1、创立与发展琼·罗宾逊(JoanV.Robinson)(英)1927马歇尔(Mashall)、勒纳(A.P.Lerner)KeyWords:价格弹性→汇率调整持续性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进出口商品价格→出口↑进口↓→国际收支平衡。ElasticitiesApproach2、主要内涵: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就是考察汇率对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的影响。通过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公式推导见课本。Marshall-LernerCondition马歇尔-勒纳条件:前提: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取决于:

改善国际收支恶化国际收支不变ElasticitiesApproach3、弹性分析理论的主要局限性:(1)局限于贸易收支;(2)小于“充分就业”为条件;(3)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未考虑继发的通货膨胀;(4)存在“J曲线效应”。J-curveeffectTheJ-curvedescribesthetimelagwithwhicharealcurrencydepreciationimprovesthecurrentaccount.J型曲线效应:由于“时滞”,本币贬值促进出口的效应要到中期才能反映出来。初期由于过去的合同履行,后期由于进口价格的昂贵而使外汇收支反而恶化。J曲线滞后效应0+-平衡点货币贬值以来的时间贸易收支盈余Time-Lag?形成J曲线效应的原因1、认识上的时滞;2、决策上的时滞;3、行动上的时滞;4、生产上的时滞;5、取代上的时滞;二、国际收支调节的支出分析法

(吸收分析理论)西德尼•亚力山大1952年提出,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主要讲三个问题:基本理论政策主张货币贬值的效应分析基本理论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EX-IMEX-IM=Y-(C+I+G),记为:B=Y-AB为进出口余额,A为国内支出政策主张国际收支逆差表明一国的总支出超过了总收入。改善途径:主张用宏观需求管理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增加收入或者减少支出。吸收论关于货币贬值的效应分析吸收分析理论认为货币贬值对于国际收支的影响取决于三个因素:1、贬值对于总收入的影响;2、贬值对于总支出的影响;3、总收入变化对于总支出的影响。货币贬值通过收入效应与支出效应来共同影响国际收支的平衡。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闲置资源效应贸易条件效应资源配置效应闲置资源效应货币贬值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在存在资源闲置的情况下,国内总产出、总收入增加,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由于是闲置资源投入到生产中去,从而收入的增加是实际收入的增加而非名义收入的增加,对于总支出的增加作用不大。贸易条件效应贸易条件是指单位进出口价格指数之比,反映一国出口一定数量的商品换回进口商品的数量。贸易条件改善是指,出口一定数量的商品换回更多数量的商品。吸收分析理论认为贬值会带来贸易条件的恶化,并可能带来国际收支的恶化。资源配置效应吸收分析理论认为,虽然贬值会恶化贸易条件,但由于贬值影响资源配置,在贬值过程中,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生产率的提高抵消了贸易条件的恶化,结果是提高了实际收入。特别是在汇率高估和外贸管制下,微观经济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下,贬值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会更明显。货币贬值的支出效应现金余额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货币错觉效应现金余额效应现金余额是指人们以实际货币形式持有的固定比例的实际收入。如果现金余额因为价格上涨而受损失,人们就会减少实际收入下的支出以及出售资产或证券,以维持相对固定的现金余额水平。在货币贬值而引发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实际现金余额效应使得人们减少消费或卖出金融资产。实际现金余额效应通过总支出的减少会使贸易收支得到改善。收入再分配效应在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带来收入的再分配。一般而言,物价的上涨有利于利润收入者,而不利于固定收入者;也就是从工资收入阶层向利润收入阶层的再分配。而后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前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降低总支出。货币错觉效应是指人们较多重视货币价格而较少重视货币收入的心理现象。当贬值带来价格上涨时,即使人们的货币收入同比例提高,人们仍然选择较少消费。从而,贬值会带来支出的减少。逆差得到改善。三、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是70年代兴起的,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的国际收支失衡的分析方法。主要讲:三个基本假定基本理论对货币贬值的分析政策主张对货币论的评论三个基本假定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从长期来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基本理论Ms=MdMd=Pf(Y,i)P为价格水平,Y为国民收入,i为利率Ms=m(D+R)D为国内货币供应基数,R为外国货币供应基数,以国际储备为代表,m为乘数m=1,R=Md-D基本理论国际收支是一个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国内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国内货币需求量。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实际货币余额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货币论对货币贬值的分析一价定率(Lawofprice)Md=EPf(Y,i),E为汇率(本币衡量的外币价格),P为外国的价格水平当本国货币贬值,E上升,国内价格上升,提高国内货币需求量,从而使得净出口增加。贬值,导致价格上升,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从而对经济具有紧缩作用。政策主张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都是货币的原因,因此,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解决货币政策即货币供给政策,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货币贬值、进口限额等,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对货币论的评价货币论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结合起来,把国际资本流动纳入视野,侧重于分析国际收支的综合差额。(好处)对贬值效应的评价(缺点)货币论认为贬值仅仅具有紧缩性影响,紧缩意味着消费、投资、收入下降。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将贬值作为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手段政策含义的评价(缺点)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必然导致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的下降。四、政策配合理论前面讨论的国际收支理论都是以国际收支的平衡为出发点,而没有讨论国内平衡问题。事实上,在国内平衡与国际平衡的选择中,许多国家都是以国内平衡为首要选择。在某些时候,一些国家为了达到国内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的目标,不惜牺牲国际收支的平衡。因此,在不同政策配合下,一国内外平衡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便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一)内外平衡的冲突――米德冲突内部平衡: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三大宏观经济目标。外部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两者同时达到平衡未必是最优的。现实中很多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以牺牲外部平衡来为本国获得最大的利益。如六七十年代德国、日本的高额顺差便反映了这样的情况。米德冲突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于1951年在《国际收支》一书中最早提出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内外均衡冲突的问题。他指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能用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平衡,因为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机制下完全失效。米德冲突固定汇率制度下内外均衡调节的冲突 内部不平衡外部不平衡 财政政策调节 1 高失业率 国际收支逆差冲突 2 高失业率国际收支顺差 不冲突3 高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逆差不冲突 4 高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顺差冲突 而在情形1、情形4下,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调节将导致财政政策调节的方向相反,而产生冲突。在情形1下,为了达成国内平衡目标而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带来国际收支逆差扩大的结果。反之亦然。在情形4下,为了达成国内平衡目标而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将带来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加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米德冲突米德冲突在情形2、情形3下,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财政政策调节的方向一致。在情形2下,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调节,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了国内的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与就业。同时总需求的增加导致进口需求的上升从而减少国际收支的顺差,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在情形3下,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同时总需求的减少有利于改善国际的逆差。米德冲突指在国定汇率制度下,失业增加与经常项目逆差或者通货膨胀与经常项目顺差这两种特定的经济状况组合,这种经济状况在用财政政策调节时会产生冲突。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米德冲突同样存在。(二)丁伯根法则(TinbergenLaw)丁伯根认为一国政府要实现一个经济目标需要至少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要实现N个独立的经济目标,至少需要使用N个独立有效的政策工具。显然在丁伯根准则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单一的财政政策无法协调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两个独立的目标。(三)蒙代尔政策搭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OIV通胀/顺差IB货币政策财政政策EBII通胀/逆差I失业/逆差III失业/顺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蒙代尔政策搭配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下,IB为内部平衡线,表示国内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EB线为外部平衡线,表示国际收支平衡。由于货币扩张与财政扩张政策都会带来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减小或逆差扩大的效果,所以IB线与EB线向下倾斜,反映了为了维持内部平衡或外部平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存在交替(Trade-Off)的现象。又由于财政政策对于调整内部不平衡比货币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对于调整外部不平衡比财政政策有效,因此IB线的倾斜程度大于EB线。蒙代尔指派建议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平衡目标;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平衡目标;如果匹配错误,则会导致更大的经济波动。蒙代尔政策搭配内部不平衡状况外部不平衡状况政策搭配 I 高失业率 国际收支逆差宽松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 II 高通涨率 国际收支逆差紧缩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 III 高失业率 国际收支顺差宽松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 IV 高通涨率 国际收支顺差紧缩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 蒙代尔政策搭配(四)斯旺模型

――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移政策的搭配O本币实际汇率国内支出增加I通胀/顺差II通胀/逆差IV失业/逆差III失业/顺差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移政策的搭配IBEB斯旺模型斯旺图表明在一国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可以在不同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移政策力度下达到平衡。IB线称为内部平衡线,反映在这两种政策下配合下内部达到平衡。EB称为外部平衡线,反映在两种政策配合下外部达到平衡。O点是内外同时达到平衡的两种政策配合。IB线向下倾斜是由于货币贬值与国内支出增加对于国内经济目标具有类似作用。也就是货币贬值会带来通货膨胀,而国内支出增加也会带来通货膨胀;相反地,货币升值会带来失业率高企,国内支出减少也会达到同样的效果。EB线向上倾斜是由于货币贬值与国内支出减少具有类似作用。也就是货币贬值将带来国际收支逆差的减少或顺差的增加,国内支出减少具有相同的作用;相反地,货币升值将带来国际收支逆差的增加或顺差的减少,国内支出的增加具有相同的作用。因此,IB线下面区域表明国内高失业率,IB线上面区域表明国内高通货膨胀。EB线上面区域表明国际收支顺差,EB线下面区域表明国际收支逆差。

斯旺模型斯旺模型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移政策的配合内部不平衡状况 外部不平衡状况 政策搭配 I 高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顺差 支出减少,货币升值 II 高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逆差 支出减少,货币贬值 III 高失业 国际收支顺差 支出增加,货币贬值 IV 高失业 国际收支逆差 支出增加,货币贬值

第五节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我国国际收支概况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只编制外汇收支平衡表,以反映对外贸易和非贸易的收支状况,不能反映我国与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1980年,我国开始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从1987年开始,我国每年定期公布上一年的国际收支状况。1994年开始实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从此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和编制走上了正轨。

二、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

1.经常项目: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和经常性转移2.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3.储备资产:指我国中央银行拥有的对外资产。4.净误差与遗漏:如果借方总额大于贷方总额,其差额记入此项目的贷方。反之,记入借方。三、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1.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各项原则编制2.采用复式记账法的原理记录国际经济交易。3.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以美元作为记账单位。4.对各项经济交易的估值以市场平均价格为标准。我国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入(81-99)-200-1000100200300400500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年份亿美元净出口净资本流入我国利用外资结构(79-99)010203040506070809010079-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比例(%)借款所占比例FDI所占比例其他投资所占比例我国“差错与遗漏”(82-99)-200-150-100-50050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年份亿美元四、我国国际收支阶段性特征分析(一)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1978年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对外贸、外汇实行严格管制,在外汇方面,实行“统收统支、以收定支”的分配体制,每年收支规模很小,基本平衡,未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1978年,外汇收入仅114.36亿美元,支出118.42亿美元。四、我国国际收支阶段性特征分析(续)(二)第二阶段:1979年至1993年1979年,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制度,1980年恢复了IMF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地位,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总量增加,但波动明显。1982-1993的12年间,有8年顺差,4年逆差。外汇储备不足,1993年仅为211.99亿美元。四、我国国际收支阶段性特征分析(续)(三)第三阶段:1994-2000年1、1994年我国对外汇体制进行改革,汇率并轨,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6年12月1日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2、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持续双顺差,国际收支总体顺差。3、资本与金融项目总规模先扩大后回落,资本项目大量顺差成为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最主要因素。四、我国国际收支阶段性特征分析(续)

中国1996-2004年国际收支差额(单位:亿美元)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经常项目差额72.4297.2293.2156.7205.2174.1354.2458.7686.6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399.7229.6-63.276.419.2347.8323.0527.31106.6错误与遗漏-155.0-169.5-169.8-148.0-118.9-48.677.9184.2270.5储备资产-317.1-357.2-50.7-85.1-105.5-473.3-755.1-1170.2-2063.6四、我国国际收支阶段性特征分析(续)3、服务与收益逆差逐年扩大。4、储备资产大幅增加。2002年底达到1655.74亿美元,列日本之后第二位。5、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态势,1994年8.70,升至1999年末8.2793。(四)第四阶段:2001至今双顺差急速膨胀,国际收支总体大量顺差,国际储备“大跃进”式增长。五、我国国际收支管理政策动向我国一直采取扩大外汇收入和控制外汇支出的做法。随着国际收支长期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持续积累,2005年以来,“宽进严出”的政策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2005年8月,在一周内连发4个放松外汇交易监控的文件,在历史上也不多见。五、我国国际收支管理政策动向(续)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08-08);2、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境内居民个人经常项目下因私购汇限额及简化相关手续的通知(2005-08-03);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08-02);4、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放宽境内机构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08-02)。五、我国国际收支管理政策动向(续)最新的措施:1、便利和规范贸易活动;2、疏通资金合理有序流出渠道;3、培育发展外汇市场;4、加强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管理;5、优化国际储备结构。第六章国际收支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国际收支基本定义的基础上,熟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造,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掌握国际收支调节方法,并且能够国际收支理论分析各国国际收支状况。第一节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二节国际收支调节第三节国际收支理论简介一.国际收支(BalanceofPayments)的概念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对外往来而产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它包括国际间的货币收支以及以货币表现的物资在国际间的转移。1.国际收支以货币形式反映2.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的流量3.国际收支反映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第一节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二.国际收支概念的演变

1.狭义与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

2.国际收支与国际贸易

3.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

4.国际收支与无外汇收支的经济往来贸易收支↓外汇收支↓全部的国际收支

阅读: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实体的居民(resident)同非居民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和综合。从国际收支的角度看,公民与居民并不是一回事。公民是一个法律的概念,它仅指个人、而居民则以居住地为标准,包括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机构。凡是一国居住(指个人、家庭)或注册(指企业)或逗留(指其他)达一年或一年以上者,我们称其为居住、逗留、注册所在国的居民,是原先派出国的非居民。

有两点例外:其一,官方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永远是派出国的居民、所在过的非居民;其二,国际组织的成员,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是任何国家的非居民。

国际借贷(internationalindebtedness)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日期对外资产或对外负债的汇总记录。反映的是一国或地区对外债权债务的综合状况。

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的比较

区别国际收支结果时间流量货币收支的综合状况国际借贷原因日期存量债权债务的综合状况联系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发生后,必然会在其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有所反映。但有时,国际收支又会发作用于国际借贷,即国际收支的某些变化会引起国际借贷活动的展开。因此,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ofPaymentStatements)的内容和结构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按一定格式编制的,系统记录并综合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对外往来而引起的国际收支项目及其金额的一种统计表。

1.经常账户(CurrentAccount)(1)货物(有形商品贸易)(Goods)(FOB计价)(2)服务(无形商品贸易)(Services)(3)收入(Income):报酬和收益、红利和利息(4)经常转移(CurrentTransfer)

2.资本与金融账户(CapitalandFinancialAccount)(1)资本账户:资本转移和非生产资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和放弃(2)金融账户: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直接、证券、其他和储备资产)分配的特别提款权(AllocationofSpecialDrawingRights)3.错误与遗漏账户(ErrorandOmissionsAccount)

四.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理

1.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凡是资产增加、负债减少、支出的发生记入借方;

凡是资产减少、负债增加、收入的发生记入贷方。

另一简便的规则是:

本国从国外获得货币收入(国内外汇供给增加)的交易

记入贷方;本国对国外发生货币支出(国内外汇需求增加)

的交易记入借方。

2.记账时间: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入账,

以所有权的变更日期为准。

结合实例题在表中说明1、甲国企业出口价值100万美元的设备,该企业在海外银行的存款相应增加;2、甲国居民到外国旅游花销30万美元,该费用从该居民的海外存款中扣除;3、甲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所得利润150万美元,其中,75万用于当地再投资,50万购买当地商品运回国内,25万结售给政府换取本币;4、甲国政府动用40万美元储备向国外提供无偿援助,另提供相当于60万美元的粮食药品援助。一、经常账户借方(-)贷方(+)1、商品100+602、服务30+503、收入1504、经常转移100二、资本与金融账户1、资本账户2、金融账户(1)直接投资75(2)证券投资(3)其他投资10030(4)储备资产2540三、错误与遗漏账户五.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1.

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Transaction)和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Transaction)(事前交易和事后交易)(Ex-AutoTransaction)(Ex-PostTransaction)结论:自主性交易达到平衡,就表明国际收支是平衡的。2.

真实平衡与形式平衡国际收支均衡与否通常指自主性交易而言3.

顺差与逆差(针对局部差额而言)4.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静态、动态、比较)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基本差额=经常项目差额+长期资本差额综合差额:即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剔除官方储备项目的差额。综合差额=经常项目差额+长期资本差额+短期资本差额一国国际收支平衡应是:实质上的平衡(自主性交易平衡)简言之:不是靠借贷、减少储备的平衡。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平衡,不是人为力量干预,同时国内经济也均衡。内容上的平衡(不是数量上的平衡)无论是进出口还是资本的输出入都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动态的平衡而不是:形式上的平衡、会计意义上的平衡、数量上的平衡、静态的平衡。1.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带来的不利影响:(1)使本国经济增长受阻(2)影响本币的国际地位;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本币价格),加剧通货膨胀。(3)陷入债务泥潭,损害国际信誉。2.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带来的不利影响:(1)本币持续坚挺,不利于出口

(2)导致通胀效应(3)不利于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美欧贸易摩擦便是典型的例子。国际收支赤字黄金外流货币供给下降价格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盈余货币供给上升黄金内流价格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赤字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本币贬值本国商品相对价格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盈余外汇需求小于外汇供给本币升值本国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六.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我国国际收支概况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只编制外汇收支平衡表,以反映对外贸易和非贸易的收支状况,不能反映我国与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1980年,我国开始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从1987年开始,我国每年定期公布上一年的国际收支状况。1994年开始实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从此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和编制走上了正轨。

(二)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

1.经常项目: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和经常性转移2.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3.储备资产:指我国中央银行拥有的对外资产。4.净误差与遗漏:如果借方总额大于贷方总额,其差额记入此项目的贷方。反之,记入借方。(三)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1.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各项原则编制2.采用复式记账法的原理记录国际经济交易。3.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以美元作为记账单位。4.对各项经济交易的估值以市场平均价格为标准。

国际收支申报制度

我国80年代初建立的国际收支统计指导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采用了由主管部门汇总报送数据的做法,统计质量、统计频率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90年代初期已不能适用实际的需要(很多东西放松了管制,不需要经过主管部门审批)。1993年联合国统计署修改了SNA体系,IMF修订了国际收支手册(即对第四版进行修订得到目前使用的是第五版),这两套统计体系在概念、方法和体系上更加趋于一致。世界各国依照这两个体系纷纷修订本国的统计制度,我国国家统计局也提出了向SNA全面过渡的方针,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开始筹建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

第二节国际收支调节

AdjustmentofBOP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周期性原因(CyclicalDisequilibrium)2.收入性原因(IncomeDisequilibrium)3.货币性原因(MonetaryDisequilibrium)4.结构性原因(StructuralDisequilibrium)

二.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1.国际金本位制下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大卫.休谟提出2.纸币本位下的固定汇率制度的自动调节机制

(1)收入

(2)利率

(3)价格

3.纸币本位下的浮动汇率制的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顺差,外汇汇率↑,进口↑,出口↓,从而消减国际收支顺差。国际收支逆差,外汇汇率↑,出口↑,进口↓,从而缓解国际收支逆差。

三.国际收支失衡调节调节手段

(一)外汇缓冲政策(Accommodation)指各国政府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将持有的一定数量的黄金、外汇储备作为外汇平准基金(ExchangeStabilizationFund),来抵消市场的超量外汇供给或需求,从而使外汇市场上供求达到平衡。(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入,抑制或扩大公共支出和私人支出,控制和改变总需求和物价水平,从而调节国际收支。(三)金融政策指货币当局通过调整基础利率(如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影响银根的松紧和利率的高低,引起国内货币供求和物价的变化,以实现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四)汇率政策汇率政策就是通过货币贬值和货币升值来消除逆差或顺差,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五)直接管制直接管制是指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干预,以求国际收支平衡。(六)国际经济和金融合作一国的顺差往往是另一国的逆差,反之亦然。各国就需要加强国际经济和金融合作,协调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注意:上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平衡国际收支,但是,都有其局限性,因为,它们本身存在着种种矛盾。如采取财政金融政策有助于调节国际收支,但是,往往同国内经济目标相冲突,例如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有助于解决国际收支逆差,但是,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经济负增长,失业率上升。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助于解决国际收支顺差,但是,容易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此,常常顾此失彼,左右为难。因此,一国在政策选择上,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取舍,通常应采取政策组合,多管齐下,以避免顾此失彼,在实现外部平衡的同时,尽量不破坏内部平衡,尽量避免影响国际间正常的经济关系。固定汇率制度下内外均衡的搭配和矛盾内部经济状况外部经济状况1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逆差2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顺差3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4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经济状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失业、衰退/国际收支逆差扩张紧缩2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紧缩紧缩3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紧缩扩张4失业、衰退/国际收支顺差扩张扩张第三节国际收支理论简介

一.弹性分析理论(TheTheoryofElasticitiesApp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