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涡阳县育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安徽涡阳县育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安徽涡阳县育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安徽涡阳县育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安徽涡阳县育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育萃高中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答题卡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只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B.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C.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D.宋诗追求平淡,在丰华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B.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C.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D.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B.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C.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它领域亦然。D.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时长短、轻量化是短视频的突出特点,它们的长度往往是以秒计数的。当下,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媒体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趋势,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都使得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众迫切需要的是能够方便地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丰富的信息,而短视频恰恰能够极大地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可以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给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受众基础。当下,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这使得大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采用“微小”型的方式加以展现无疑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摘编自刘倩《传统媒体短视频新闻发展探析》)材料二:(360公司副总裁、“北京时间”联席总裁陈朝华)北京前段时间在宣传西城区的红墙意识,找了几大央媒,也找了我们做了一些同题报道,最后中宣部包括西城区最满意的是“北京时间”的组合报道,其中有一个短视频系列,分8分钟、5分钟、3分钟的,主题是“春风十里不如红墙下的你”,领导认为很好。我觉得时政主题报道用短视频来呈现会更加“柔软”,更加有说服力。另外,短视频也让人物报道更加立体、更加有力度。我们短视频也做得不错。我们有牌照优势,有新闻敏感,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影响力。用户在哪里,我们就要到哪里去,年轻人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跟他们对话,这是我们运作时政短视频的小收获和具体操作手法。短视频让很多时政报道能“柔软”起来,短视频接地气,确实可以挖掘很多细节,不管是人物还是故事,能够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准备在7月份以“北京时间”为主,发起“世界是暖的短视频征集大赛”,用短视频来弘扬社会正气、挖掘人性之类的内容,能够让更多的人去关注、生产。当然,新闻短视频还可以再细分,时政类短视频或者新闻类短视频在市场上能够持续供给的新媒体机构不算特别多,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伙伴参与。(摘编自《时政短视频如何实现新表达》)材料三:在短视频诞生之初,其内容还是以多样化生活片段分享为主,这也符合拍摄的基本应用场景。随着行业发展,短视频创作方式从“百花齐放”逐渐呈现“中心化”倾向,即围绕个别爆款视频进行模仿和改编。在这场演变中,抖音(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该软件于2016年9月上线,是一个专注年轻人的音乐短视频社区: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选择歌曲,拍摄音乐短视频,形成自己的作品)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模仿者一朝走红变成被模仿者,这种现象在抖音中屡见不鲜,高重复度的作品也令抖音饱受恶评,但这种模式冋样催生出了一些颇具创意的短视频小品,在极短篇幅內多次运用剪辑、安排反转,显示出一定的创作才华。(摘编自马涌《让短视频赋能主流文化》,《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材料四: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5.94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4.19%。短视频文化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交汇融合。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青微工作室”“四平警事”等政务短视频号,“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短视频号,受到年轻用户的普遍青睐。随着短视频文化生产主体的逐渐多元。精英文化开始在短视频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短视频精品内容越来越多。目前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大众文化的策源地,“来了老弟”“买了否冷”“我们不一样”等网络流行语都发源于短视频平台,并由此向线下扩散至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不得不提的是,迅速崛起的短视频也潜藏着不少隐忧和问题,比如偏离主流价值轨道的表现,低俗庸俗、暴力血腥等内容层出不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珒意横行,亟需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摘编自张陆园《短视频形成文化风尚》,《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4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以及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都为短视频新闻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和良好基础。B.在北京宣传西城区红墙意识活动中,“北京时间”的组合报道取得成功,彰显了短视频形式在进行时政主题报道时的独特优势。C.随着行业发展,短视频创作已由多样化生活片段分享转为对爆款视频进行模仿改编,在这场演变中,抖音起了关键性推动作用。D.短视频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载体,也是塑造社会文化的新工具,其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政短视频的制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操作,还要求制作者能够深入生活,关心普遍的社会问题,以赢得人们关注。B.发起“世界是暖的短视频征集大赛”,是为了积极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现新闻短视频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引领作用。C.当前的短视频还良莠不齐,对蓄意恶搞、低俗庸俗的作品必须予以禁止,对具有创意、传递正能量的好作品要大力扶持。D.通过有效价值引导,消除短视频中潜藏着的负面因素,推动短视频文化逐渐发展成精英文化,是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6.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短视频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高老夫子鲁迅高老夫子一跑到贤良女学校,即将新印的名片交给一个驼背的老门房。不一会儿,就听到一声“请”,他于是跟着驼背走,转过两个弯,已到教员预备室了。何校长不在校;迎接他的是花白胡子的教务长,大名鼎鼎的万瑶圃,他新近正将自己和女仙赠答的诗《仙坛酬唱集》陆续登在《大中日报》上。“阿呀!础翁!久仰久仰!……”万瑶圃连连拱手,并将膝关节和腿关节接连弯了五六弯,仿佛想要蹲下去似的。“阿呀!瑶翁!久仰久仰!……”础翁夹着皮包照样地做,并且说。他们于是坐下;一个校役便端上两杯白开水来。高老夫子看看对面的挂钟,还只两点四十分,和他的手表要差半点。“阿呀!础翁的大作,是的,那个……是的,那——‘中国国粹义务论’,真真要言不烦,百读不厌!实在是少年人们的座右铭!兄弟也颇喜欢文学,可是,玩玩而已,怎么比得上础翁?”高老夫子此刻却不很能发表什么崇论宏议,因为他的豫备——东晋之兴亡——本没有十分足,此刻又并不足的几分也有些忘却了。他烦躁愁苦着;从繁乱的心绪中,又涌出许多断片的思想来:上堂的姿势应该威严;额角的瘢痕总该遮住;教科书要读得慢;看学生要大方。但同时还模模胡胡听得瑶圃说着话,正说着,尔础忽然看见他举手一指,这才从乱头思想中惊觉,依着指头看去,窗外一小片空地,地上有四五株树,正对面是三间小平房。“这就是讲堂。”瑶圃并不移动他的手指,但是说。“哦哦!”“学生是很驯良的。她们除听讲之外,就专心缝纫……”“哦哦!”尔础实在颇有些窘急了,他希望他不再说话,好给自己聚精会神,赶紧想一想东晋之兴亡。“可惜内中也有几个想学学做诗,那可是不行的。维新固然可以,但做诗究竟不是大家闺秀所宜……”尔础忽然跳了起来,他听到铃声了。“不,不。请坐!那是退班铃。”“瑶翁公事很忙罢,可以不必客气……”“不,不!不忙,不忙!兄弟以为振兴女学是顺应世界的潮流,但一不得当,即易流于偏……”校役又送上两杯白开水来;但是铃声又响了。瑶圃便请尔础喝了两口水,才慢慢地站起来,引导他穿过植物园,走进讲堂去。他心头跳着,笔挺地站在讲台旁边,只看见半屋子都是蓬蓬松松的头发。瑶圃从大襟袋里掏出一张信笺,展开之后,一面看,一面对学生们说道:“这位就是高尔础高老师,是有名的学者,一篇有名的《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是谁都知道的。《大中日报》上还说过,高老师是骤慕俄国文豪高君尔基之为人,因改字尔础,以示景仰之意,斯人之出,诚吾中华文坛之幸也!现在经何校长再三敦请,竟惠然肯来,到这里来教历史了……”高老师忽而觉得很寂然,原来瑶翁已经不见,只有自己站在讲台旁边了。他只得跨上讲台去,行了礼,定一定神,又记起了态度应该威严的成算,便慢慢地翻开书本,来开讲“东晋之兴亡”。“嘻嘻!”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了。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和他的话并不错,上面印着的的确是:“东晋之偏安。”书脑的对面,也还是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不见有别的动静。他猜想这是自己的疑心,其实谁也没有笑;于是又定一定神,看住书本,慢慢地讲下去。当初,是自己的耳朵也听到自己的嘴说些什么的,可是逐渐胡涂起来,竟至于不再知道说什么,待到发挥“石勒之雄图”的时候,便只听得吃吃地窃笑的声音了。他不禁向讲台下一看,情形和原先已经很不同,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这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但当他瞥见时,却又骤然一闪,变了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了。他也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不得已时,就抬起眼来看看屋顶。屋顶是白而转黄的洋灰,中央还起了一道正圆形的棱线;可是这圆圈又生动了,忽然扩大,忽然收小,使他的眼睛有些昏花。他豫料倘将眼光下移,就不免又要遇见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只好再回到书本上,这时已经是“淝水之战”,苻坚快要骇得“草木皆兵”了。他总疑心有许多人暗暗地发笑,但还是熬着讲,明明已经讲了大半天,而铃声还没有响,看手表是不行的,怕学生要小觑;可是讲了一会,又到“拓跋氏之勃兴”了,接着就是“六国兴亡表”,他本以为今天未必讲到,没有豫备的。他自己觉得讲义忽而中止了。“今天是第一天,就是这样……”他惶惑了一会之后,才断续地说,一面点一点头,跨下讲台去,也便出了教室的门。“嘻嘻嘻!”他似乎听到背后有许多人笑,又仿佛看见这笑声就从那深邃的鼻孔的海里出来。他便惘惘然,跨进植物园,向着对面的教员豫备室大踏步走去。那里面,两个装着白开水的杯子依然,却不见了校役和瑶翁。看壁上的挂钟,还只有三点四十分。高老夫子回到自家的房里许久之后,有时全身还骤然一热;又无端的愤怒;终于觉得学堂确也要闹坏风气,不如停闭的好,尤其是女学堂,——有什么意思呢,喜欢虚荣罢了!“嘻嘻!”他还听到隐隐约约的笑声。这使他更加愤怒,也使他辞职的决心更加坚固了。一九二五年五月一日(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起笔并不拖泥带水,直入情节,写高老夫子刚一来到贤良女学校任教就受到教务长的热烈欢迎,激发起读者对他授课表现的心理期待。B.作为学校教务长的万瑶圃并没有真正的才学,这一形象的塑造不仅从反面烘托了高老夫子,而且使高老夫子的人物形象更具有社会典型性。C.高老夫子没有注意到教务长的离开,是担心学生嘲笑自己以及因为准备不充分而不得不“熬时间”,这些描写充分暴露了他浅薄无能的特点。D.高老夫子来贤良女学校任教是乘兴而来,受了挫折以后又丧气颓唐,无端愤怒,咒骂学堂“要闹坏风气,不如停闭”,前后形成鲜明对照。8.请分析画线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9.鲁迅创作小说非常关注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进行心理刻画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公孙述字子阳。父仁为河南都尉.述补清水长。仁以述年少,遣门下掾随之官。月余,掾辞归,白仁曰:“非待教者也。”后太守以其能,使兼摄五县,政事修理,奸盗不发,郡中谓有鬼神。及更始立,豪杰各起其县以应汉,南阳人宗成自称“虎牙将军”,入略汉中。述闻之,遣使迎成等。成等至成都,虏掠暴横。述意恶之,召县中豪杰谓曰:“天下同苦新室,思刘氏久矣,故闻汉将军到,驰迎道路。今百姓无辜而妇子系获,室屋烧燔,此寇贼,非义兵也。吾欲保郡自守,以待真主。诸卿欲并力者即留,不欲者便去。”豪杰皆叩头曰:“愿效死。”述于是使人诈称汉使者自东方来,假述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印绶。乃选精兵千余人,西击成等。比至成都,众数千人,遂攻成,大破之。成将垣副杀成,以其众降。二年秋,述恃其地险众附,有自立志。于是自立为蜀王,都成都。十一年,帝[注]遣征南大将军岑彭攻之,满等大败,述将王政斩满首降于彭。帝乃与述书,陈言祸福。述省书叹息,以示所亲光禄勋张隆,隆劝降。述曰:“兴命也。岂有降天子哉!”左右莫敢复言。十二年,述弟恢及子婿史兴并为大司马吴汉所破,战死。自是将帅恐惧,日夜离叛。帝必欲降之,乃下诏喻述曰:“将帅疲倦,吏士思归,不乐久相屯守,诏书手记,不可数得,朕不食言。”述终无降意。九月,吴汉又破斩其大司徒谢丰,汉兵遂守成都。述谓延岑曰:“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财物易聚耳,不宜有爱。”述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以配岑于市桥伪建旗帜鸣鼓挑战而潜遣奇兵出吴汉军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选自《后汉书·公孙述列传》)[注]帝:指光武帝,下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述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以配岑/于市桥伪建旗帜/鸣鼓挑战/而潜遣奇兵出吴汉军/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B.述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以配岑于市桥/伪建旗帜/鸣鼓挑战/而潜遣奇兵出吴汉军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C.述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以配岑于市桥/伪建旗帜/鸣鼓挑战/而潜遣奇兵出吴汉军/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D.述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以配岑/于市桥伪建旗帜/鸣鼓挑战/而潜遣奇兵出吴汉军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人的别名。字和名常有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B.掾,在文言文中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这里指属下官员。C.印绶,指古代的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在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D.诏书,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通俗称“圣旨”,也可称其为“懿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孙述善于治政。公孙述任清水县长史,跟随而来的其父属下认识到公孙述无需指导;后来太守还让公孙述兼辖五个县,他政事治理得很好。B.公孙述有正义感。宗成起兵响应汉室后,公孙述亲自带人去迎接他;后因宗成残暴抢掠,公孙述内心十分讨厌,又召集县中豪杰攻打宗成。C.公孙述很有野心。公孙述让人假称汉朝使者,授予他多个官位的印绶,选拔精兵并扩充军队;后来凭借地势险峻和百姓归附,最终称帝。D.公孙述决不投降。公孙述收到劝降信,决心不投降,即使弟弟公孙恢和女婿史兴都战死;后来部众出逃,诏书下达,他仍无投降打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百姓无辜而妇子系获,室屋烧燔,此寇贼,非义兵也。(5分)(2)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财物易聚耳,不宜有爱。(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王维天官动将星①,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②,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注】①天官:天上的星官。②刁斗:行军中的工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B.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鸣”字写出了威势,“出”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C.这首诗与王维以往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不同,虽情真意切,却呈现笔力雄大、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D.尾联以“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是写赵都督,更是写自己,表达了改变自身现状的想法。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注重他的精神品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必要的把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释、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本着_________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___________,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寅恪师的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后来到德国,读了吕德斯教授的书,并且受到了他的嫡传弟子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的教导和熏陶,可谓__________,可惜自己的学殖瘠薄,又限于天赋,(),这只怪我自己,怪不得别人。我在清华四年,现在回想起来,欧洲著名的作家,什么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莫里哀、但丁等等的著作都读过,然而大都是_________,并不深入。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也就是美学。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精益求精/豁然开朗/千载难逢/浮光掠影B.实事求是/恍然大悟/千载难逢/半途而废C.实事求是/豁然开朗/三生有幸/浮光掠影D.精益求精/恍然大悟/三生有幸/半途而废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释,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B.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C.先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释、综合,然后把材料必要的写在黑板上,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D.先根据材料进行解释、分析、综合,然后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便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开始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了交道来B.在十年浩劫中,他又被置于“如死囚牢”般的境地,我也未能继续向他学习C.二十世纪末,中国人真正发现了陈寅恪的价值,而此时我却与他渐行渐远D.虽还不能论无所收获,然而犹如细流比沧海,空怀仰止之心,徒增效颦之恨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人们历来重视对真善美的教育,而且认为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真”侧重于人掌握客观规律,①_______,人只有满足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才能达到善。而“美”则侧重于在前两者的前提下,②_______,比较自由地把握客体,从而充分地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美是最自由的,在美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超越了真与善的局限,永无止境。一个孩子,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发现和想象出越来越美的东西,人类随着自身的发展,③_______,人类会走向越来越美好的将来。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字。(5分)2020年4月8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联合发布《5G消息白皮书》,制定了5G消息的相关标准。这个被称作“5G消息”的融合通信服务,较之前的类似尝试,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三大运营商统一战线,有利于赢得更多用户。2014年,中国移动曾推出“三新”(新通信、新消息、新联系)战略,但由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不支持这一技术,无法实现跨网通信,而市面上也仅有少数终端支持。此次三大运营商将采用统一的国际技术标准,意味着跨网用户将被打通。与采用私有协议的APP孤岛相比,“5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新时代的领路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朱伯庐奢侈的必然结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卢梭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读了上述文字,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又有什么感受?假如班上将举办一次以“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请你就上述材料的提示,写一篇发言稿。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育萃高中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D【解析】A项“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错,下文说“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B项“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绝对化,关于宋诗选材平民化的问题,原文说“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只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强调“更多的是普通人”并非完全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C项“都是模仿唐诗”错,原文说“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并非“模仿”唐诗。2.A【解析】“超越唐诗”错,宋诗在唐诗之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是一种艺术创新,但不能理解为宋诗“超越”了唐诗。唐诗与宋诗是“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并驾齐驱”的“双峰”“两大美学范式”,文中没有谁超越谁的观点。3.B【解析】宋诗以唐诗为参照对象进行创新,但不能由此得出任何创新都必须有明确的参照对象才能取得成功的结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C.解析:C项、篡改文意,“转为对爆款视频进行模仿改编,”错误,由原文“即围绕个别爆款视频进行模仿和改编。”可知,是对“个别”爆款视频进行模仿和改编,而不是对“爆款”。故选C。5.D.无中生有,“是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于文无据。故选D。6.①短视频可以满足大众在互联网时代方便获取丰富信息的需求,其时长短、轻量化的特点可以为大众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提供一种很好的选择。②短视频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更加“柔软”吸引人的表达方式,接地气,多细节,有力度,有说服力。③短视频可以融合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引领文化新风尚,拓宽社会文化空间,给人以正确的价值引导。(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B【7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B项,“反面烘托”错,应为正面烘托,万瑶圃和高老夫子都是没有真正学识的人。故选B。8.①情节上,这个段落在情节上直接引出了下面高老夫子上课的表现。②人物上,这段对高老夫子极尽吹捧之能事的介绍和高老夫子教学上缺乏经验、学问上不学无术形成对比,突出了他的虚弱本质。③主题上,一个如此浅薄无知的人物,却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影射了社会上较为普遍的虚伪、迂腐和盲目崇拜的学习风气,深化了小说主旨。【8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这段文字是是高老夫子来贤良女学校任教历史课,第一堂课教务长万瑶圃对他的介绍,情节上引出下文高老夫子上课;通过介绍的内容“是有名的学者”“一篇有名的《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是谁都知道的”“斯人之出,诚吾中华文坛之幸也”“经何校长再三敦请,竟惠然肯来”看,高老夫子名气大,社会地位和影响很高,万瑶圃对高老夫子的介绍把他抬得极高,与下文高老夫子上课的浅薄、无知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揭示社会盲目崇拜的不良学习风气,塑造了鲜明的人物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9.①通过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作者描写了高老夫子在上课前不想和万瑶圃深入交谈的紧张、不自信的心理。②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心理活动。如“尔础忽然跳了起来”,写高老夫子以为上课铃已响的恐慌;“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写他遭到嬉笑后的窘迫等等。③通过幻觉表现人物的心理。高老夫子在讲课中感觉“半屋子都是眼睛”,学生们的头部幻化成“等边三角形”“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等,这些幻觉侧面烘托了高老夫子惶惶不安的局促心理。【9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表现人物心理描写的部分,分析人物描写的手法和作用。首先找出心理描写的部分,再分析其描写手法和作用。“他烦躁愁苦着”“这才从乱头思想中惊觉”“尔础实在颇有些窘急了”“他心头跳着”“他总疑心有许多人暗暗地发笑”“有时全身还骤然一热;又无端的愤怒”直接表现他因浅薄无知、不自信而产生的紧张和慌乱;“尔础忽然跳了起来”“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于是又定一定神,看住书本,慢慢地讲下去”“当他瞥见时”“他也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通过人物的动作、情态表现其紧张和惶惑;“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了”“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可是这圆圈又生动了,忽然扩大,忽然收小”“他似乎听到背后有许多人笑,又仿佛看见这笑声就从那深邃的鼻孔的海里出来”通过描写人物产生的幻觉表现其局促不安的心理。【点睛】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B(原文标点:述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以配岑于市桥,伪建旗帜,鸣鼓挑战,而潜遣奇兵出吴汉军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11.D(“也可称其为‘懿旨”’错误,皇帝发出来的命令叫圣旨,皇太后或皇后发出来的叫“懿旨”)12.B(“公孙述亲自带人去迎接他”分析错误,根据文中“述闻之,遣使迎成等”的信息可知,公孙述只是派遣使者迎接,他自己没有去)13.(1)现在百姓无辜而妇女和小孩却被抓,房舍被焚烧,这些人是盗贼,而不是义兵。(关键点“妇子”“系获”和判断句式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2)男儿应在绝境中求得生存,岂可坐以待毙!财物是容易得到的,而不应该吝惜。(关键点“死中求生”“爱”和反问句式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公孙述字子阳。父亲公孙仁任河南都尉时,公孙述补任清水县长史。公孙仁认为公孙述年纪轻,派遣自己属下的官员随他一起上任。一个多月以后,属员辞别公孙述返回,对公孙仁说:“公孙述不是那种需要教导的人。”后来太守认为他有才能,让他兼管五个县,政事都得到治理,奸邪盗贼不出现,郡中人都说是有神灵保佑。到了更始帝登基,豪杰分别在各自所在县起兵响应汉室,南阳人宗成自称是“虎牙将军”,带兵马攻入汉中。公孙述听说这件事,派遣使者迎接宗成等人。宗成等人到达成都,他们残暴地抢掠。公孙述从心里讨厌他们,便召集县中的豪杰说:“天下人苦于王莽政权,思念汉朝刘氏已经很久了,所以听说汉将军到来,都跑到路上去迎接。现在百姓无辜而妇女和小孩却被抓,房舍被焚烧,这些人是盗贼,而不是义兵。我想据郡自守,来等待真龙天子。诸位愿意与我合力作战的就留下,不愿意的可以离开。”众位豪杰都叩头说:“愿意效力至死。”公孙述于是让人假称是自东方来的汉朝使者,授予公孙述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的印绶。公孙述就选拔精兵一千多人,向西攻打宗成等人。等到达成都时,兵士已这几千人,于是攻打宗成,大败宗成。宗成的将领垣副杀死了宗成,带领他的人马投降公孙述。更始二年秋天,公孙述凭借着地势险峻和百姓归附,有自立为王的打算。于是公孙述自立为蜀王,定都在成都。建武十一年,光武帝派遣征南大将军岑彭攻打任满,任满等人大败,公孙述的部将王政斩下任满首级向岑彭投降。光武帝写给公孙述一封信,信中陈述了趋福避祸的道理。公孙述看完书信后一再慨叹,把书信给亲信光禄勋张隆看,张隆劝他投降。公孙述说:“兴衰是命运决定的。怎么能有投降的天子呢!”身边的人都不敢再劝谏了。建武十二年,公孙述的弟弟公孙恢及其女婿史兴同时被大司马吴汉打败,战死了。从此公孙述的将帅害怕,白天晚上都有人背离叛逃。光武帝一定要使他投降,便给公孙述颁发诏书说:“你的将帅疲惫厌战,战士想念家乡,不愿意长期屯扎驻守,我亲手写的诏书,不可多次得到,我不会食言。”公孙述最终还是没有投降的打算。九月,吴汉又斩杀了公孙述的大司徒谢丰,汉兵于是进驻成都。公孙述对延岑说:“现在应当怎么办?”延岑说:“男儿应在绝境中求得生存,岂可坐以待毙!财物是容易得到的,而不应该吝惜。”公孙述就散发全部的金银财物,招募敢死队五千多人,用来配备给在市桥的延岑,假竖旗帜,击鼓挑战,而暗中派遣一支部队出现在吴汉军队的后面,用偷袭方法打败吴汉。吴汉堕入水中,抓住了马尾才得以上岸。(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D解析:D项“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错,“岂学”句表现了作者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因而这两句诗不能作牢骚语看待,更不能解读为“凄楚之情”。15.①惜别之情。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第二句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赞美之情。“忘身”“报国”两句体现诗人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叹之意。③希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的决心。尾联表示诗人不能像书生一样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当弃文就武,有一番作为。(每点2分)(三)名句名篇默写16.(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C18.B19.D【解析】17.选C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对待和处理问题。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要好。此处指从实际出发,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应选用“实事求是”。豁然开朗:比喻受到启发,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恍然大悟:指心里忽然明白,突然想到什么。此处指最终领悟过来,应选用“豁然开朗”。三生有幸:客套话,表示难得的好运气。千载难逢:一千年也难得遇到,形容机会非常难得。此处强调幸运,应选用“三生有幸”。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半途而废:做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此处指印象不深,应选用“浮光掠影”。故选C。18.选B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分析、解释、综合”语序不当,应为:解释、分析、综合。C项,“分析、解释、综合”语序不当,应为:解释、分析、综合;“先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释、综合,然后再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语序不当,“先”“然后再”后面的内容应互换。D项,“先根据材料进行解释、分析、综合,然后再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语序不当,“先”“然后再”后面的内容应互换。故选B。19.选D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承接“可惜自己的学殖瘠薄,又限于天赋”,联系后句“这只怪我自己,怪不得别人”,可以判断此处应该是表达自己成就不够,内心惭愧,排除ABC。故选D。20.(1)“善”侧重于掌握人的需要。(2)超越真和善各自的局限性。(3)对美的创造也是没有止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