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1页
例析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2页
例析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3页
例析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析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摘要】本文总结了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三种策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科学故事,主动参与课堂;学会倾听,让学生“说出”坐标曲线图;倡导学生辩论式地交流探究实验的结论。

【关键词】生物教学

培养

表达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课题“‘能力导向的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项目号KCBI02015001)研究成果。

1G633.911A12095-308932-0182-01

在生物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表达和交流作为科学探究的最后一步,是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展示过程,也是整个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的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每一位生物学教师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体会,谈谈在生物学教学中使用的三种有效教学策略。

1.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科学故事,主动参与课堂

表达的前提是参与。高中生物学中展示了大量的生命科学史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讲授式教学法,会使科学史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很容易使学生游离于课堂。相反,若教师能对科学史内容进行巧妙地设计,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展现科学故事,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从而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体会生命科学研究的思维与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案例1

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中,教材的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可以采取学生表演小品的形式。首先,教师安排角色,课前先请七位同学扮演旁白、巴斯德、李比希、毕希纳、萨姆纳、切赫、奥特曼,阅读资料分析,精心准备小品的对话内容。其次,学生表演小品,七位同学用语言、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充分表演小品,展示从19世纪到20世纪人们对酶本质的探索过程。最后,教师及时点评:旁白同学以时间为线索串起整个小品,几位“科学家”用语气词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情感,并且清楚地阐述观点,从而使同学们体会科学发现的一般特点。

2.学会倾听,让学生“说出”坐标曲线图

如果说,参与式教学是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那么,教师的倾听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坐标曲线题考查了学生对曲线与文字,文字与曲线的相互转化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无论怎样的坐标曲线题,都需要学生读懂图,先把图转化为文字,与之相关的问题才能解决。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说出”坐标曲线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案例2

(2015·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35S和32P的放射性以及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图1

A.①搅拌的目的是将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B.②搅拌时间小于1分钟时,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

C.③在实验过程中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D.④若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下降,细胞外35S放射性会增高

教师布置任务:安排学生表述图1的横纵坐标,解释图中三条曲线的走势,解决题中的设问。学生说题:(1)读完题干,并分析该题中坐标图可知,横坐标为“搅拌时间(0-6分钟)”,而纵坐标为“被侵染细菌存活率的百分比,细胞外35S和32P的放射性的百分比”。(2)三条曲线的走势分析:在搅拌的6分钟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一直为100%,表明被侵染细菌全部存活,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在0-2分钟内,通过搅拌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细胞外35S的放射性的百分比升高;整个过程中,由于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所以细胞外32P的放射性一直较低,基本不变。(3)联设问:①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外面,通过搅拌使蛋白质外壳与细菌、没侵染成功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②搅拌时间小于1分钟时,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不能很好地分离,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③由图可知,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细菌全部存活,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④如果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下降,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分析题目中各选项,此题答案是D。

整个说题过程,教师更多地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把师生对话的主体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说题,锻炼了曲线转化为文字的能力。除此之外,也掌握了解决坐标曲线题的方法。

3.倡导学生辩论式地交流探究实验的结论

辩论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最佳的方式。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认识在讨论中提高,表达能力自然随之提高。

案例3

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一节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①植物细胞原生质层是一层半透膜;②水分跨成熟植物细胞的运输是通过渗透作用实现的;③水分跨成熟植物细胞运输的原理是: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但最后的表达和交流环节,教师往往会忽视。

笔者认为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①预期在实验结果中出现,则假说成立;②预期没有在实验结果中出现,则假说被否定,或可能是实验设计中或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导致,这就需要寻找原因,修改设计方案,或重新进行实验操作;③如果细胞壁也是一层半透膜,则不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