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高一(下)期末语文练习卷 (4)()_第1页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高一(下)期末语文练习卷 (4)()_第2页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高一(下)期末语文练习卷 (4)()_第3页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高一(下)期末语文练习卷 (4)()_第4页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高一(下)期末语文练习卷 (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高一(下)期末语文练习卷(4)()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35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5)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山楂林

张炜

早晨,莫凡起得很早,他读《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阿队听着听着,再也无心织网,咬着竹梭儿笑了。她要过书来看着,很费力地读出几个字,咕哝了一句:“这么多的笔划儿,谁能念得出啊!”

莫凡有些惊讶地问:“你现在读几年级呀?”

“四年级。”

莫凡失望地说:“那你什么时候才能读完高中去考大学呀?”

阿队笑着嚷道:“谁考那个‘大学’!大学里有芦青河吗?有那么多小鱼大鱼,那么多鸟儿吗?能捉迷藏吗?俺哪里也不去,俺就和爷爷在茅屋里住一辈子。”

莫凡不做声了。他心里在为这个聪明的姑娘惋惜。

晚上,林子里静下来了。一阵清风吹过来,使人觉得凉爽舒适极了。阿队领莫凡走到河滩上。河水在“哗哗”地响着。阿队大声嚷着,像唱歌一般:“‘不用爷娘唤女声,但闻芦青河水鸣溅溅……’”

莫凡兴奋了。他问:“你刚听了几遍《木兰辞》,就全记下了吗?”

她真的从头背了起来!除了个别字音咬得不准、个别句子颠倒了外,其余的全对!

他非常激动,连连说:“阿队!你用劲儿学,你会学得很好的!”

阿队有些惊讶地看着他。停了一会儿,她笑着说:“咱不,咱要回山楂林……”

“为什么非回山楂林里不可呢?”莫凡有些说不出的失望。

回去的路上,莫凡一个人想着心事。阿队却时时打断他的思绪,她看见一棵高高的大山楂树,就说:“这是林子里最高最大的一棵树,爬到树梢上,能望老远老远!”莫凡心一动,和她一块儿往大树尖顶爬去。

他们坐在树顶的一个粗杈儿上,四下里看着。啊,这就是芦青河边的夜啊,那广阔的原野上,一盏盏灯光、一簇簇篝火。号子声从远处隐隐传来,是各种各样的嗓子喊出来的。那很远很远的地方,几点簇在一起的星星闪烁、明亮。

莫凡把目光转向另一边,立刻惊住了!那一两公里之外的地方,竟真真切切地燃烧着一座火焰山!

阿队告诉他:“这是座矸石山,是开煤矿挖出来的土堆成的。”

莫凡望着那燃烧的矸石山、山旁那雄伟的井架,轻轻地点了点头。他又问:“工人们挖到山楂林这儿怎么办呢?”

阿队着急地嚷开了:“哎呀,爷爷不会让的!我赶他们走……到那时候,我拿棍子啊,爷爷打猎枪啊……”

莫凡盯着她的脸,沉重地说:“开发煤田就是开发能源﹣﹣你懂吗,小阿队?你的棍子、还有爷爷的猎枪,能阻挡得住现代化的滚滚洪流吗?”

这个夜晚,阿队久久没有睡去。半夜了,还可以听到她的啜泣声。

莫凡知道她在哭她的山楂林。

早上起来,阿队的两眼有些红肿,她直等他空闲下来的时候,才走上前去,她问了一句:“煤矿要怎么开采,谁管了算呢?是个大干部吗?”

莫凡摇摇头:“不,是工程师,是他设计的。”

阿队生气了:“俺们自己的地方怎么还要别人来‘设计’啊?自己就不能‘设计’吗?他‘设计’,他知道芦青河有多么好吗?他知道山楂林有多么大吗?”

莫凡听着听着,突然眼睛一亮。他说:“你来‘设计’吧!你知道芦青河有多么好、山楂林有多么大﹣﹣可你是工程师吗?”

阿队急得要哭了,嘴里连连说着:“我……我……突然,她把披在肩上的头发使劲一甩,转身向着前面跑去了。等那身子渐渐隐没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才传过一声长长的呼喊:

“我要做工程师。”

“工程师……工程师……”山楂林发出了一声声回应。

莫凡要回省城了。山楂林!芦青河!昔日印过他的脚印、洒过他的汗水,今日又牵动着他新的情思……

“阿队,我要回城了。你要好好学习,要有志气!”

阿队没有说话,依旧摆弄着手指。

莫凡看着她一头乌亮的头发、那两溜儿扑闪的长睫毛,他轻轻问:“阿队,你,这会儿在想什么呢?”

阿队停了一会儿,抬起头平静地说道:“……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莫凡笑了!他望着河水说:“你骗我,你刚才也‘思’了,也‘忆’了,对不?”阿队诚实地点点头,说:“我在想,我今后要使劲儿学!我都十六岁了,我一年学别人两年的课,能行吗?”

莫凡语气坚定地说:“行!你知道你有多聪明!你一定会追上去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凡对十六岁的阿队才读到四年级这件事非常失望的原因,就是阿队还没读完小学,无法去读高中,更不要说考大学。

B.“阿队!你用劲儿学,你会学得很好的”一句,既是莫凡对阿队惊人记忆力的肯定,也是对她学习充满期待的鼓励。

C.阿队久久没有睡去,半夜还在啜泣,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的棍子、爷爷的猎枪不能阻挡得住煤田开发的滚滚洪流。

D.阿队认为自己的家乡不需要别人来设计,立志想当工程师,想自己来设计家乡,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美好的家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谁考那个‘大学’!”面对莫凡的疑问,阿队连用几个反问,交代自己不愿考大学的原因,表述了她对山楂林的眷恋。

B.文中描写芦青河边的夜晚,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突出了广阔原野的宁静美好,与远处开采煤矿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C.小说通过肖像、动作,尤其是生动的语言描写,同时又借莫凡的见闻感受,从侧面刻画出阿队纯净、聪慧等美好的形象。

D.小说以阿队的叙述视角贯穿始终,写对阿队而言,织网和读诗两件事分别指向劳动和知识,这两件事是矛盾不可调和的。

(3)文章多次写到《木兰辞》的相关诗句,这对塑造“阿队”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4)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山楂林”的丰富意蕴。

二、古诗文阅读(共2小题,26分)

3.(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司。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大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B.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C.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D.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名,战国以管仲、商鞅等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B.末利,古代指工商业或经营工商业所获之利。与之相对的“本业”指教育。

C.收孥,亦作“收帑”,连坐的一种,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入官府作奴婢。

D.属籍,有宗室谱籍、户籍或交付图籍等义项,文中指载入宗室谱籍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叔痤赏识公孙鞅的才能,建议魏惠王或重用公孙鞅,或杀了他以防其为他国所用,魏惠王表面答应,但实际上并未这样做。

B.对公孙鞅陈述的富国强兵策略,秦孝公十分认可,并与他商议国事。后来提出若要强国,就不必效法旧制,支持公孙鞅改革。

C.公孙鞅担任左庶长,严格制定新法令,明确尊卑爵秩的等级,并重视对有军功者的封赏,无军功者即使富有也不能荣耀显达。

D.之前有很多秦国人对公孙鞅颁布的变法新令不接受,但当看到太子的两位老师因其犯法而受处罚后,很快就都能遵守新法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②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迎春花

[宋]韩琦

覆阑①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嘲迎春花

[清]赵执信

黄金偷色②未分明,梅傲清香菊让荣。

依旧春寒苦憔悴,向风却是最先迎。

①阑:栏杆。②偷色:偷来颜色。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前两句中的迎春花开得枝繁叶茂,亦柔亦刚,形象生动立体。

B.赵诗写迎春偷色,梅花傲然,菊花淡泊,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C.赵诗中的迎春花虽然枯瘦憔悴,却能积极迎春,令诗人感慨颇深。

D.两首诗都运用了色彩词,使物象更加明丽,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2)两首诗虽然都写迎春花,但表述的思想感情却迥然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理解性默写(共1小题,9分)

5.(9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冉有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

(3)《阿房宫赋》中,指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

(4)借古讽今是古代文人创作时常用的手法之一,如苏洵在《六国论》的开头先用“”归纳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又在结尾处用“”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2小题,20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中华儿女以典籍为媒,接续前行。使之_______。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活在图书馆、学者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述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它播出时广受欢迎,_______。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其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百年握手,当代读书人与“司马迁”跨越千年对话……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大门。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令人难忘。其中,()。

《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_______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让民族文化根植内心,_______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薪火相传万人空巷卷帙浩繁春风化雨

B.口耳相传风靡一时蔚为大观春风化雨

C.口耳相传万人空巷蔚为大观潜移默化

D.薪火相传风靡一时卷帙浩繁潜移默化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成功地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

B.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可亲可感,是成功的关键。

C.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

D.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百岁老人”伏生生逢乱世,历经大起大落,一生舍命守护《书》,终将其传于天下

B.“百岁老人”伏生历经大起大落,生逢乱世,一生舍命守护《书》,终将其传于天下

C.“百岁老人”伏生一生舍命守护《书》,生逢乱世,历经大起大落,终将其传于天下

D.“百岁老人”伏生生逢乱世,一生舍命守护《书》,历经大起大落,终将其传子天下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药食同源”,即食物和药物具有同源性,这是人们对食物和药物关系的认识和归纳。虽然这一概念出现于近现代,①________。隋唐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中所写的“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就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尽管药食同源,但药与食终有别。其中,那些既有食用性又有药用性的物质,被称为药食两用物质。②________,如橘子、山楂、赤小豆、龙眼肉、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南瓜子、蜂蜜等,它们既属于中药,③________;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满足口腹之欲。

明确了药食两用物质及其功效,才能安全地发挥食物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等方面的功效,否则会适得其反。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分别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

五、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烛之武在说服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他以国家安危为重,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可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今天,爱不爱国是对每一个人良心的考验。须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爱国都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每一个人都应该是爱国思想的践行者。当然,爱国行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只要你付诸行动,你就是崇高的。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爱国,请付诸你的行动”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期末语文练习卷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35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5)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1)B.“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理解错误,孔子虽然收受学生“束脩”,但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

C.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当,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

D.“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

故选A。

(2)B.“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

故选B。

(3)B.“先破后立”分析不当,文章全文以批判为主,最后提出了“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问题,并未明确“立”。

故选B。

(4)材料二指出,“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某些新媒体的文章,如《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显然是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如果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必然会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从而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因而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反思。

(5)材料一指出“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因而,个人发展要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材料二指出“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因而,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知识的生产者或消费者,都需要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要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

材料三指出“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作为个人,要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

解析:

(1)A

(2)B

(3)B

(4)①这类文章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②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③这类文章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

(5)①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②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③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④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山楂林

张炜

早晨,莫凡起得很早,他读《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阿队听着听着,再也无心织网,咬着竹梭儿笑了。她要过书来看着,很费力地读出几个字,咕哝了一句:“这么多的笔划儿,谁能念得出啊!”

莫凡有些惊讶地问:“你现在读几年级呀?”

“四年级。”

莫凡失望地说:“那你什么时候才能读完高中去考大学呀?”

阿队笑着嚷道:“谁考那个‘大学’!大学里有芦青河吗?有那么多小鱼大鱼,那么多鸟儿吗?能捉迷藏吗?俺哪里也不去,俺就和爷爷在茅屋里住一辈子。”

莫凡不做声了。他心里在为这个聪明的姑娘惋惜。

晚上,林子里静下来了。一阵清风吹过来,使人觉得凉爽舒适极了。阿队领莫凡走到河滩上。河水在“哗哗”地响着。阿队大声嚷着,像唱歌一般:“‘不用爷娘唤女声,但闻芦青河水鸣溅溅……’”

莫凡兴奋了。他问:“你刚听了几遍《木兰辞》,就全记下了吗?”

她真的从头背了起来!除了个别字音咬得不准、个别句子颠倒了外,其余的全对!

他非常激动,连连说:“阿队!你用劲儿学,你会学得很好的!”

阿队有些惊讶地看着他。停了一会儿,她笑着说:“咱不,咱要回山楂林……”

“为什么非回山楂林里不可呢?”莫凡有些说不出的失望。

回去的路上,莫凡一个人想着心事。阿队却时时打断他的思绪,她看见一棵高高的大山楂树,就说:“这是林子里最高最大的一棵树,爬到树梢上,能望老远老远!”莫凡心一动,和她一块儿往大树尖顶爬去。

他们坐在树顶的一个粗杈儿上,四下里看着。啊,这就是芦青河边的夜啊,那广阔的原野上,一盏盏灯光、一簇簇篝火。号子声从远处隐隐传来,是各种各样的嗓子喊出来的。那很远很远的地方,几点簇在一起的星星闪烁、明亮。

莫凡把目光转向另一边,立刻惊住了!那一两公里之外的地方,竟真真切切地燃烧着一座火焰山!

阿队告诉他:“这是座矸石山,是开煤矿挖出来的土堆成的。”

莫凡望着那燃烧的矸石山、山旁那雄伟的井架,轻轻地点了点头。他又问:“工人们挖到山楂林这儿怎么办呢?”

阿队着急地嚷开了:“哎呀,爷爷不会让的!我赶他们走……到那时候,我拿棍子啊,爷爷打猎枪啊……”

莫凡盯着她的脸,沉重地说:“开发煤田就是开发能源﹣﹣你懂吗,小阿队?你的棍子、还有爷爷的猎枪,能阻挡得住现代化的滚滚洪流吗?”

这个夜晚,阿队久久没有睡去。半夜了,还可以听到她的啜泣声。

莫凡知道她在哭她的山楂林。

早上起来,阿队的两眼有些红肿,她直等他空闲下来的时候,才走上前去,她问了一句:“煤矿要怎么开采,谁管了算呢?是个大干部吗?”

莫凡摇摇头:“不,是工程师,是他设计的。”

阿队生气了:“俺们自己的地方怎么还要别人来‘设计’啊?自己就不能‘设计’吗?他‘设计’,他知道芦青河有多么好吗?他知道山楂林有多么大吗?”

莫凡听着听着,突然眼睛一亮。他说:“你来‘设计’吧!你知道芦青河有多么好、山楂林有多么大﹣﹣可你是工程师吗?”

阿队急得要哭了,嘴里连连说着:“我……我……突然,她把披在肩上的头发使劲一甩,转身向着前面跑去了。等那身子渐渐隐没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才传过一声长长的呼喊:

“我要做工程师。”

“工程师……工程师……”山楂林发出了一声声回应。

莫凡要回省城了。山楂林!芦青河!昔日印过他的脚印、洒过他的汗水,今日又牵动着他新的情思……

“阿队,我要回城了。你要好好学习,要有志气!”

阿队没有说话,依旧摆弄着手指。

莫凡看着她一头乌亮的头发、那两溜儿扑闪的长睫毛,他轻轻问:“阿队,你,这会儿在想什么呢?”

阿队停了一会儿,抬起头平静地说道:“……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莫凡笑了!他望着河水说:“你骗我,你刚才也‘思’了,也‘忆’了,对不?”阿队诚实地点点头,说:“我在想,我今后要使劲儿学!我都十六岁了,我一年学别人两年的课,能行吗?”

莫凡语气坚定地说:“行!你知道你有多聪明!你一定会追上去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莫凡对十六岁的阿队才读到四年级这件事非常失望的原因,就是阿队还没读完小学,无法去读高中,更不要说考大学。

B.“阿队!你用劲儿学,你会学得很好的”一句,既是莫凡对阿队惊人记忆力的肯定,也是对她学习充满期待的鼓励。

C.阿队久久没有睡去,半夜还在啜泣,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的棍子、爷爷的猎枪不能阻挡得住煤田开发的滚滚洪流。

D.阿队认为自己的家乡不需要别人来设计,立志想当工程师,想自己来设计家乡,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美好的家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谁考那个‘大学’!”面对莫凡的疑问,阿队连用几个反问,交代自己不愿考大学的原因,表述了她对山楂林的眷恋。

B.文中描写芦青河边的夜晚,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突出了广阔原野的宁静美好,与远处开采煤矿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C.小说通过肖像、动作,尤其是生动的语言描写,同时又借莫凡的见闻感受,从侧面刻画出阿队纯净、聪慧等美好的形象。

D.小说以阿队的叙述视角贯穿始终,写对阿队而言,织网和读诗两件事分别指向劳动和知识,这两件事是矛盾不可调和的。

(3)文章多次写到《木兰辞》的相关诗句,这对塑造“阿队”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4)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山楂林”的丰富意蕴。

(1)C.“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的棍子、爷爷的猎枪不能阻挡得住煤田开发的滚滚洪流”错。结合原文“莫凡知道她在哭她的山楂林”,她哭泣是因为保护不了山楂林和芦青河。

(2)D.“小说以阿队的叙述视角贯穿始终”错,小说以莫凡的叙述视角来写。“这两件事是矛盾不可调和的”,文中没有这层意思,阿队不愿去读书是因为依恋和热爱山楂林,并非“劳动”与“知识”的矛盾。

(3)文章第一次写《木兰辞》的诗句是在文章开头,莫凡早起读《木兰辞》,阿队“听着听着,再也无心织网,咬着竹梭儿笑了。她要过书来看着,很费力地读出几个字,咕哝了一句:‘这么多的笔划儿,谁能念得出啊!’”,这表明阿队对《木兰辞》有兴趣,或者说对知识、对读书有兴趣。

第二次写《木兰辞》是晚上两人走在河滩上,“阿队大声嚷着,像唱歌一般:‘不用爷娘唤女声,但闻芦青河水鸣溅溅……’”,“她真的从头背了起来!除了个别字音咬得不准、个别句子颠倒了外,其余的全对”。只听过几遍就能背下来,这表明阿队是个很聪慧的女子。

第三次写《木兰辞》是在结尾莫凡要回城时,见阿队沉思,莫凡问她在想什么,“阿队停了一会儿,抬起头平静地说道:‘……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表明阿队认真思考了莫凡对她说的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当工程师保护山楂林和芦青河的话,她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4)小说标题“山楂林”首先是指阿队的家乡。这里有成片茂密的山楂林,有芦青河,有广阔的原野,是一个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宁静而美好的地方。

其次,“山楂林”是未经开发的美好自然风光的代表。这里风光秀美,有着像阿队一样纯洁美好的人们,这里还没有受到工业化的污染,是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最后,“山楂林”是像阿队一样纯洁美好的人性的象征。阿队非常聪慧,听几遍《木兰辞》就能够背诵;同时她又十分简单,为了这片美丽的地方,她不愿意读书、考大学,离开山楂林;听了莫凡说的话“你来‘设计’吧!你知道芦青河有多么好、山楂林有多么大﹣﹣可你是工程师吗?”,她就下决心读书、考大学、做工程师,自己亲手来“设计”保护山楂林。山楂林是阿队这样不世俗、纯洁美好的形象的象征。

解析:

(1)C

(2)D

(3)①开头通过《木兰辞》写出阿队对读书、对知识的朦胧渴望;②中间通过阿队背诵《木兰辞》写出她的聪慧;③结尾通过阿队引用《木兰辞》中的话,表明阿队是个有理想,热爱家乡、渴望自己建设家乡的优秀青年。

(4)①“山楂林”首先是指阿队的家乡,这里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②“山楂林”是未经开发的美好自然风光的代表,这里偏僻闭塞,还没有被工业化污染;③“山楂林”是像阿队一样纯洁美好的人性的象征。

二、古诗文阅读(共2小题,26分)

3.(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司。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大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B.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C.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D.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刑名,战国以管仲、商鞅等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B.末利,古代指工商业或经营工商业所获之利。与之相对的“本业”指教育。

C.收孥,亦作“收帑”,连坐的一种,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入官府作奴婢。

D.属籍,有宗室谱籍、户籍或交付图籍等义项,文中指载入宗室谱籍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公叔痤赏识公孙鞅的才能,建议魏惠王或重用公孙鞅,或杀了他以防其为他国所用,魏惠王表面答应,但实际上并未这样做。

B.对公孙鞅陈述的富国强兵策略,秦孝公十分认可,并与他商议国事。后来提出若要强国,就不必效法旧制,支持公孙鞅改革。

C.公孙鞅担任左庶长,严格制定新法令,明确尊卑爵秩的等级,并重视对有军功者的封赏,无军功者即使富有也不能荣耀显达。

D.之前有很多秦国人对公孙鞅颁布的变法新令不接受,但当看到太子的两位老师因其犯法而受处罚后,很快就都能遵守新法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②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1)句意:魏惠王(从公叔痤那里)出来,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得很厉害,(真让人)心痛啊!(他先)想让我把全国国政交由卫鞅(处理),之后又劝我杀了他,难道不是糊涂了吗?”“甚”修饰“病”,指病得很重,中间不能分开,排除A、D。“寡人杀之”是“劝”的内容,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故选:C。

(2)B.“与之相对的‘本业’指教育”错误,“本业”指农业。

故选:B。

(3)B.“秦孝公十分认可……后来提出若要强国,就不必效法旧制”错误,根据原文“卫鞅言于秦孝公曰:‘……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可知,提出“不必效法旧制”的是公孙鞅。

故选:B。

(4)①“谢”,道歉;“为”,替,给;“必”,一定;“速行”,赶快逃走。译文:公叔痤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主,后考虑属下,所以先替国君谋划,然后才告诉你。你一定要赶紧逃走啊!”

②“以率”,按标准;“受”,通“授”,授予;“被”,施加;“刑大小”,大小不等的刑罚。译文: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授予上等爵位;私人之间争斗的人,各依据情节轻重加以大小(不等)的惩罚。

解析:

(1)C

(2)B

(3)B

(4)①公叔痤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主,后考虑属下,所以先替国君谋划,然后才告诉你。你一定要赶紧逃走啊!”

②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授予上等爵位;私人之间争斗的人,各依据情节轻重加以大小(不等)的惩罚。

参考译文:

公孙鞅,是卫国公庶出的孙子,喜好刑名之学。(他)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恰逢(公叔痤)生病,魏惠王前去(看望),问他说:“您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大事该怎么办呢?”公叔痤说:“我(手下)的中庶子卫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您(能)把全部国政交由他(来处理)。”魏惠王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您如果不愿重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魏惠王答应后便离开。公叔痤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主,后考虑属下,所以先替国君谋划,然后才告诉你。你一定要赶紧逃走啊!”公孙鞅说:“国君不能听从您的意见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您的意见杀我呢!”(公孙鞅)最终没有逃离。魏惠王(从公叔痤那里)出来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得很厉害,(真让人)心痛啊!(他先)想让我把全国国政交由卫鞅(处理),之后又劝我杀了他,难道不是糊涂了吗?”卫鞅后来到了秦国,通过(国君)宠臣景监(的引荐)请求拜见秦孝公,陈述(自己)富国强兵的谋略。秦孝公很高兴,与他商议国家大事。(周显王扁)十年,卫鞅准备实行变法改革,秦国人不赞同。卫鞅对秦孝公说:“对普通百姓,不能与他们(一起)商议开创的事业,(只)能与他们分享成功后的快乐。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成就大业的人不会与普通人(一起)谋划。所以圣贤之人如果要让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那些陈规。”秦孝公说:“说得好。”(就)任命卫鞅担任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法的法令。(新法)规定(将百姓)五家编为“伍”十家编为“什”,互相监督,一家犯法,株连同什伍之家。检举揭发罪犯的与杀敌立功的受同等奖赏,隐情不报(藏匿)罪犯的与(叛国)投敌的受同样处罚。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授予上等爵位;私人之间争斗的人,各依据情节轻重加以大小(不等)的惩罚。努力从事农业,辛勤耕织使粮食布匹丰足的人,(就)免除其赋税徭役;从事工商业和(因)懒惰而贫穷的人,罚全家没入官府做奴婢。(即使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不能载入宗室谱籍。明确尊卑爵秩的等级,(并)各以等级确定田宅、奴隶、衣服(的数量)。有功劳的人可显示荣耀,无功劳的人即使(再)富有也不能荣耀显达。法令已制订完备,(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招募(若)有能把它拿到北门的百姓,(就)赏给十金。百姓们对这事儿感到奇怪,没人敢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搬走的(就)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就(立刻)赏给(他)五十金。(这之后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变法推行了一年,秦国百姓到都城议论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推行,源自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对太子师公孙贾处黥刑。第二天,秦国人都遵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出现)路上不捡拾他人遗落的物品,山中没有蟊贼强盗(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人间争斗,乡野县镇(都)十分太平。(这时)秦国那些起初说新法不适宜的百姓,又来说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法令的刁民。”把他们全都驱赶到边境去,此后百姓(再)不敢议论法令(的是非)。

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迎春花

[宋]韩琦

覆阑①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嘲迎春花

[清]赵执信

黄金偷色②未分明,梅傲清香菊让荣。

依旧春寒苦憔悴,向风却是最先迎。

①阑:栏杆。②偷色:偷来颜色。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韩诗前两句中的迎春花开得枝繁叶茂,亦柔亦刚,形象生动立体。

B.赵诗写迎春偷色,梅花傲然,菊花淡泊,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C.赵诗中的迎春花虽然枯瘦憔悴,却能积极迎春,令诗人感慨颇深。

D.两首诗都运用了色彩词,使物象更加明丽,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2)两首诗虽然都写迎春花,但表述的思想感情却迥然不同,请简要分析。

(1)C.“赵诗中的迎春花虽然枯瘦憔悴,却能积极迎春,令诗人感慨颇深”错误,诗中迎春花并非积极迎春,而是逢迎谄媚。

(2)韩琦的诗歌,结合“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可知,迎春花纤弱细长的绿色枝条覆盖在栏杆上,嫩黄色的花朵顶风冒雪,凌寒开放,不怕自己的鲜艳色泽被损伤,展现的是一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怀,突出内心的赞美情怀。赵执信的诗歌,结合“依旧春寒苦憔悴,向风却是最先迎”通过对比呈现出一种内心的愤懑,展现出人生的悲苦,更表述一种讽刺。

解析:

(1)C

(2)韩诗:通过写迎春花冒寒开放,为百花迎得春,却又不居功自傲的品质,表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赵诗:通过与梅菊的对比来写迎春花偷色以及争先迎春的行为,表述了诗人对无才无德却善于谄媚逢迎之人的嘲讽。

四、理解性默写(共1小题,9分)

5.(9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冉有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

(3)《阿房宫赋》中,指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借古讽今是古代文人创作时常用的手法之一,如苏洵在《六国论》的开头先用“弊在赂秦”归纳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又在结尾处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故解析为:

(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重点字:舞、雩)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重点字:俟)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重点字:锱、铢)

(4)弊在赂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重点字:弊、劫)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小题,20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中华儿女以典籍为媒,接续前行。使之_______。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活在图书馆、学者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述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它播出时广受欢迎,_______。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其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百年握手,当代读书人与“司马迁”跨越千年对话……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大门。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令人难忘。其中,()。

《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_______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让民族文化根植内心,_______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

A.薪火相传万人空巷卷帙浩繁春风化雨

B.口耳相传风靡一时蔚为大观春风化雨

C.口耳相传万人空巷蔚为大观潜移默化

D.薪火相传风靡一时卷帙浩繁潜移默化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

A.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成功地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

B.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可亲可感,是成功的关键。

C.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

D.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A.“百岁老人”伏生生逢乱世,历经大起大落,一生舍命守护《书》,终将其传于天下

B.“百岁老人”伏生历经大起大落,生逢乱世,一生舍命守护《书》,终将其传于天下

C.“百岁老人”伏生一生舍命守护《书》,生逢乱世,历经大起大落,终将其传于天下

D.“百岁老人”伏生生逢乱世,一生舍命守护《书》,历经大起大落,终将其传子天下

(1)第一处,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空一用于“中华文化”的留传,再结合“典籍为媒”,可知空一应选择“薪火相传”。

第二处,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用于《典籍里的中国》的播出情况,空二应选择“风靡一时”。

第三处,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用于“典籍”,空三应选择“卷帙浩繁”。

第四处,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结合“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可知空四不能用“春风化雨”,应选择“潜移默化”。

故选:D。

(2)划线句有三处错误。一是“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句式杂糅,可改为“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或“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二是“塑造‘故事讲述场’”搭配不当,可改“营造‘故事讲述场’”。三是“其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句式杂糅,可删去“造成的”或改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据此分析,只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