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新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新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新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新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苏教版(2017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1.光源【主要概念】·光源:它们自己能发光。·物体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能量。【涉及课标】·

6.2.1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6.6.2

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式。【教材分析】《光源》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本单元由四节课组成,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他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是否能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1、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2、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3、通过“点燃蜡烛”“给金属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的发光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地生活经验,对光源和反光物体的认识比较丰富,对光源的概念学习较容易。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对用一定的标准将光源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也能较容易完成。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对观察实验当中的现象能做到细致观察,

但由于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且之前的学习中未涉及过能量,所以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跟能量联系具有较大的困难,在施教的过程中要降低难度,不必提及化学能、电能等概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电池盒、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导入,感受光的世界(8min)(出示典型的发光与反光图片,配以背景音乐)1.谈话:同学们,今天啊我们一起来研究大自然当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你看,清晨的时候第一缕阳光缓缓地从地平面升上来;湖面上波光粼粼,闪着无数的亮点,像一片璀璨的星空;高耸入云的的摩天大楼光芒万丈,熠熠生辉。到了夜晚的时候,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夜晚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丰富,

看,远处的烟花正绽放着七彩的美丽,大桥上的路灯像训练有素的卫士,坚定的站在两旁,守护一片光亮;而仲夏夜的萤火虫正翩翩飞舞,荧光闪烁、蔚为壮观。2.同学们,美吗(美)是光给我们带来了这个美妙的世界。那我要考考你们,刚才的视频当中,你看到了哪些物体?(太阳、月亮、蜡烛、波光粼粼的湖面配合图片打在

PPT

上)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与光有关

都在发光)同样都在发光,那他们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将它们分成

2

类吗?(发光的、反光的)是的,像太阳、萤火虫、点亮的路灯,它们都能自己发光,我们把他们叫做光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源。3.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光源呢?【设计意图】通过精美的视频,给学生创造情景,将学生带进光的世界感受光带来的美好。二、认识光源、区分人造光源与自然光源(20min)1、很多的物体看上去在发光,但并不是所有看上去在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你会判断吗?(PPT

展示)你认为图片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想一想为什么。(独立思考,记录单)请同座位两个同学互相检查一下,如果他都判断对了,你就给他点赞。如果有异议的地方,把你的观点说给他听,达成共识。2、汇报,···你的小伙伴说的都对吗(都对)那我来考考你。···(不是)那他哪一个说的有问题,你是怎么跟他说的。3、同学们已经能判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了。哎呀,大自然当中的光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闪电、火炬、油灯等,PPT

辅助一个个打出来)同样是光源,也有所不同,现在老是展现的这六种光源,如果将他们进行分成

2

类吗你会怎么分呢?自然光源,人造光源。快速过一遍。【设计意图】该活动让学生认识能够发光的物体并不都是光源,有些看起来闪光的物体本身是不发光的。初步认识反光的物体,为后续认识光的反射做铺垫。通过观察光源,能够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三、感受光源发光需要能量(10min)

活动一:观察蜡烛的发光过程1.

刚才呀我们已经认识了光源,我们知道同样是发光的物体,有的物体不是自己发光的,它是反射别的物体的光;自己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光源,有的光源是自然的,有的光源是人造的。你知道吗,在物体发光的过程中,如果你仔细地去发现,发光的同时还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它有助于我们揭开物体发光的秘密。2.

比如说,老师给每个组发一根蜡烛,点燃这根蜡烛他就成了一个光源,仔细地观察,在蜡烛发光的同时你还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消耗掉了)3.

汇报交流活动二:观察钢丝的发光过程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这里有一根钢丝,它是从我们生活中冲用的钢丝球上剪下来的,它是光源吗?(不是)2.提问:那它有没有机会成为光源呢?(学生困惑)我们一起来试试。3.介绍所需要的材料:电池盒、鳄鱼夹导线、沙、钢丝。4.实验步骤:①关闭电池盒的开关,将鳄鱼夹分别夹到电池盒两端,另一头夹钢丝;②将钢丝的部分放在沙上;③打开电源开关,观察实验现象。5.实验过程中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呢?①不要用手触碰钢丝;②如果钢丝没有发光,关掉电源检查装置。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7.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总结提升1.

比较刚才两种发光的现象,在发光的同时,你有没有找到他们相同的地方呢?

仔细想一想,和你的小伙伴说说看。(蜡烛烧没了,钢丝发光时电没了)2.

是的,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发光的同时,蜡烛被消耗掉了,电池里的电被消耗掉了,这两个有趣的实验告诉我们,发光也是需要消耗的。3.

想一想,这些光源在发光时又消耗什么呢?(有油灯、篝火、燃烧的书)4、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发现,发光也是需要能量的哦。(不解释能量,只要学生能建构能量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小实验和生活中一些例子,让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在

发光时需要消耗能量。四、总结拓展(2min)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光带来的美,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如何辨别物体是不是光源,认识到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还知道了在物体发光的时候需要消耗能量)诶呀,今天这节课过得可真快,关于光的其他秘密我们下节课再来揭晓。

【教学反思】在

2001

版本教材中,“光源”的内容在《光的行进》一课中呈现,所占篇幅较小。而新版教材将《光源》作为单独一课,通过仔细研读教材与课标,将教学重点设为引导学生对“光源”从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以及让学生感受到光源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1.

积极搭建教与学的支架,将课堂交给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到科学课堂上,教师应摒弃原先的授受课堂,而应当蹲到学生的身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结构化的教学材料等,积极地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本节课第二个环节“认识光源”,在认识了光源的定义后,我挑选了生活中另一些典型的光源与反光的物体,然后通过“独立判断”、交流、讨论、汇报这些形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主动参与了,

当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的表达、分析、判断等能力都能在这些环节中得到运用和发展。2.

利用多种策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光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需要吸引学生进入光的美妙世界。因此,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挑选了生活中发光物体的图片和视频,辅以文字介绍和音乐,

唤起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沉浸在光的世界中,感受光带来的美。在“让钢丝发光”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非常肯定钢丝不是光源,通过故意制造矛盾,通过提问“那它有没有机会成为光源呢”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投入试验。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技术,例如:小组实验记录可以采用白板、树状图或者利用一些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等等,这些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2光的传播【主要概念】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涉及课标】6.2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2

课,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课程的设置是逐层递进,不断加深的。因此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光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光的传播特点,为后面的光的反射、色散等内容打下基础。本课从观察一些生活现象中光的传播路径入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光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教材以密林的阳光、夜间的车灯、乌云间隙透出的阳光、广场的霓虹灯光这四幅图片唤起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光在各种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第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第三,制作小孔成像。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光的传播现象很常见,因此他们很容易从生活现象中推测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而如何验证这一猜想相对较难,虽然学生往往能想到一些粗略的办法,但不够严谨和全面,因此老师要在学生的实验设计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能更严谨地验证光的确沿直线传播。此外,小孔成像对学生来说是个新鲜有趣的内容,学生容易只顾制作而忽略它与光沿直线传播的联系,因此在制作之后,要通过讨论、画图、观看视频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充分解到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2.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3.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玻璃水槽、加湿器、激光笔、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学生分组材料:手电筒、带孔塑料板、塑料光屏、贴好膜的圆筒纸盒、大头针、蜡烛、相关轨道底座等。【教学过程】一、认识光的传播路径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光的精彩世界,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光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光。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光的现象,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让我们再来看看,清晨,温暖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美丽而神秘的树林;雨后,太阳终于冲破乌云,灿烂地洒向大地,给云层镀上了一层淡色的金边,格外好看;夜间的车灯冲破黑暗照亮前方,让行驶的人们不再害怕;舞台上,五彩的聚光灯映照出人们心中的热情。(课件动图播放密林的阳光、夜间的车灯、乌云间隙透出的阳光、广场的霓虹灯光,配上音乐和解说,最后四幅图定格)。2.

提问:仔细地观察,在生活中这样有趣的光的现象比比皆是,同学们,在这四种光的现象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传播3.提问:由这些景象,你能不能猜猜看,光是怎样行进的呢?喊学生回答前先提示:别急说,自己想一想,怎么解释你的猜想。【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场景图片导入,既将学生继续带入光的世界,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中归纳共同特点,作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猜想,这是学生自己作出的猜想,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的,更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一)实验探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1.

谈话:(几个学生回答之后)看来,你们都比较赞同光是沿直线行进的,

你们有没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2.

谈话:哟,看来这个实验还不太好设计,黄老师这儿有一组材料,(出示材料并介绍:1

个手电筒、3

张带小孔的塑料板、一张光屏塑料板),仔细地观察这组材料,想一想,你们能用这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吗?3.

小组讨论:不着急说,先想一想你们准备怎么做,再说说看为什么这样做可以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成员讨论讨论。4.

小组汇报,注意追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认为这样做可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5.

教师补充实验注意事项。(出示

4

个底座和一个能支持底座前后移动的轨道)6.

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7.

小组汇报现象。(汇报时追问:为什么这种现象就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8.

总结结论: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生: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设计意图:教师不急着告诉学生实验方法,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根据课标的要求,五年级学生应要初步学习设计实验,但这课属于五年级第一单元,学生初步接触设计实验,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因此教师提供有结构的器材,以及设置脚手架问题,帮助学生分步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也是思维训练的契机。】(二)激光笔光束演示实验,直观看到光在空气中的直线传播1.

谈话:是不是这样呢?老师这儿还有个有趣的实验。2.

谈话:这是一个激光笔,(往侧面墙上照射),光到哪里去了?(学生指墙上的光点),光是怎么走过去的?(生:沿直线传播的,复习刚刚得到的结论)。你看到这条直线了吗?想不想看?老师请来了一个好帮手。3.

(搬出事先设置好的玻璃容器,里面陆续有水雾,盖上盖子防止水雾散出)。请一名学生上台帮忙打开激光笔,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4.

小结:多么神奇啊,我们看到了,真的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设计意图:这部分通过水雾中的丁达尔现象演示出激光笔的光束在空气中如何行进,让学生在教室里直观地看到光线的直线传播路径,再次验证上个实验得到的结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三、研究小孔成像1.

谈话:刚才啊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光的美景,以及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我们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其实啊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律,战国时期的学者:墨子。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墨子的故事。2.学生观看小孔成像动画视频。3.

谈话:哎?有意思吧?人们把这个现象叫小孔成像。视频最后提到,如果中间的挡板上戳个小孔,蜡烛火苗的光照到光屏上会是什么样呢?你想不想亲自试一试?4.

教师出示材料,并结合课件图文边演示边讲解制作方法和观察方法: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孔成像盒,老师事先已经帮你们在盒子上把光屏做好了,并且为了观察的像更清晰,在光屏后还加了一段通道,让周围环境更暗一点。给你们提供了一个大头针,在底部中央戳一个小孔,要注意安全,并且这个小孔不能太大,像大头针这么粗就行。这样,一个小孔成像盒就做好了。怎么观察呢?我们将做好的小孔成像盒放到这个支架上,这样它就跟蜡烛差不多高了,小孔对着蜡烛,我们蹲下来在另一端观察,可以前后移动小孔成像盒直到看到一个较为清晰地像,仔细观察观察,这个像是什么特点?5.

学生制作,并用制作好的小孔成像盒观察蜡烛火苗,教师巡视指导。6.

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7.

提问: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会成倒立的像?)8.

谈话: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哦,先自己想一想怎么解释,然后小组内部讨论讨论。9.

小组讨论,汇报看法。10.

谈话:好像有点道理,但老师还是听得不太明白,这样,我们把复杂的图形先简化成几个点,在你们的记录单上,老师标出了火苗最上面和最下面两个点,根据今天学的知识,你能不能找到这

2

个点的光通过小孔之后,到达光屏上的位置?然后根据这两个点的位置大致画出火苗的像。11.

学生画图活动。12.

学生投影下展示汇报。13.

提问:我们画出了火苗最上面和最下面通过小孔后到达的位置,现在你能结合这两个点的位置,再来说说为什么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吗?14.

谈话:那是不是同学们说的这样呢,我们继续看完这个故事。播放后半段视频。15.

提问: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反过来想,小孔成像是倒立的这一现象能说明什么呢?(生:光沿直线传播)哦,再一次验证了我们刚刚得到的结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故事导入,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观察一番,引起学生兴趣,主动提出疑问:为什么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像。而清晰完整地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里运用画图的方法更形象,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但如果直接要求画出火苗的像,一是比较难,二学生也很难将这个图与光沿直线传播联系到一起,因此我在记录单的火苗图片中选取上下2个关键位点,先根据光沿直线传播,找到这两个点的光透过小孔之后在屏幕上的点,再完成火苗的像,更好地为学生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提供了脚手架。】四、总结拓展1.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你能回忆一下,说说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我们是如何发现并验证的?2.

拓展:那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呢?课后可以继续探究。【设计意图:下课了,但探究没有结束,学生可以借鉴课堂上探究光在空气中传播的方法,继续探究光在水中又是如何?还可查找相关资料,也是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反思】在

2001

版本的教材中,光源和光的传播内容是放在一课里的,新教材拆成了两课,乍一看,不禁疑惑,这么简单的内容为什么还要拆成两课?通过仔细研读课标和教材,再结合上课的具体情况,我才了解,越是表面上简单的知识点,越是要花更多心思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和深层次的思考上。1.

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经常觉得只有实验设计和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才是对学生较难的内容,其实不然,《光的传播》这一课有些内容乍一看很简单,但其实很多细微之处都是可以挖掘学生思维活动的,甚至有些内容没有教师想象中那么容易。比如第一个环节,四幅自然和生活场景中光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光的行进路径的思考,如果只是说出“直线”二字,很容易也很快,但若是让学生不仅归纳其共同特点,还要自己组织语言,用图片或更多实例去解释自己的猜想,这是学生整理思维的过程,将自己已有的和新获得的信息整理得更有条理、更有逻辑去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如最后研究小孔成像环节,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在我们看来很简单,

画个图,上面的跑下面去了,下面的跑上面去了,所以是倒立的,这样的知识点讲授起来也很快,学生只要画过图一般也都能记住了,但是这样的话,对学生的提升之处在哪里?仅仅是知道小孔成像是倒立就行了吗?所以这里如果放慢脚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我们会发现很多同学是没有联系到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知识点的,经过提示,有少部分同学联系到了光沿直线传播,但是还加了各种折射反射之类的在里面,说的很复杂,其他同学也不理解,所以可以看出,首先要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就已经很难,而要学生组织语言准确、形象、简洁地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是难上加难。所以这个环节需要教师一步步引导,在学生自己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示结合今天学的知识点,在他们有一点点模糊的思路,但不能准确地解释时,简化问题成找到顶端的

A

和底部的

B

两点经过小孔的位置,也就是画图活动,通过这个画图学生明白了火苗各个部位的点经过小孔到光屏上是什么位置,解释火苗为什么是倒立的就容易些,

也能描述的准确些了。2.

精准而严谨的实验器材是学生思维的脚手架《光的传播》这一课的主体探究活动是那个三个带小孔的板的实验,试上的时候只有塑料板和底座,并没有轨道,因此在学生实验的时候发现,少了直线参照物,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衡量底座是否在一条直线,然后再看塑料板是否插在正中是否也在一条直线,而且前后稍微挪动底座可能就歪了又要重新调整,有的稍微调整下手电筒发现也能照到最后的光屏上,于是觉得弯一点也可以,其实是调整了手电筒,形成了一条倾斜一点的直线了。因此后来我用亚克力板做了一个很浅的直线轨道,刚好卡住底座,但却低于底座,让底座能前后直线运动的同时,不影响塑料板的左右移动,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能更好地观察塑料板上的小孔在一条直线和不在一条直线的现象。还有制作小孔成像盒活动,原本也是零散的一次性纸杯、塑料膜和皮筋、蜡烛和学生自己的笔戳小孔,结果实验的时候发现成功率很低,有的小孔戳的太大了,有的塑料膜扎的不紧,有的甚至站起来俯视蜡烛火苗,因此之后我给学生统一提供了大头针,当然是有塑料壳的那种大头针比较安全,塑料膜贴好并在观察口加了个暗通道,为的是让火苗像更清晰,最重要的还做了个放置蜡烛和小孔成像盒在同一高度的架子,这样就避免了出现俯视蜡烛的错误操作,省去了一些思维含金量不是很高的步骤,让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清楚的观察火苗像和思考为什么火苗像是倒立的,这样的器材改造,无疑是学生后面能更好地思考小孔成像是倒立的脚手架。因此,在以后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教材表面的内容难易和多少,更要思考这个内容背后能怎样挖掘学生更多的思维提升和技能训练。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3光的反射【主要概念】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涉及课标】6.2.2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现变化。【教材分析】《光的反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三课,本单元以光学知识为探究主题,按照由浅至深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先认识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在此基础上认识光的反射、光的色散等现象。因此,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射。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平面镜的反射现象很常见,因此,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光遇到平面镜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可是,其他物体是否可以反射光呢,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仔细地观察。另外,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对此也不是很了解。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也能够进行比较和归纳的思维活动。因此,学生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也能够利用镜子控制光的反射,在制作潜望镜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和调整,感受光的反射特点。【教学目标】1.

通过打靶游戏,观察并描述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现象。2.

能够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知道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3.

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打靶游戏和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与特征。难点:能够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知道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课时安排】共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强光手电筒、铁架台、画架、大标靶、课件。学生分组材料:小镜子、小黑板、粉笔、黑板擦、手电筒、白屏(KT

板)、五种身边的物体、五块记录卡(KT

板)、记号笔。【教学过程】一、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3分钟)1.

出示情境、聚焦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光。前几天,李老师去逛公园,看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拍下了一张照片。你们看,这个叔叔在干嘛呀?你能解释一下吗?2.

学生回答。(预设:阳光照这个板上,可以照得阿姨更亮。因为光照到板子上后,板子可以反光。)3.

教师谈话:也就是说这块板子可以反光。【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初步认识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二、通过游戏和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与特征。活动一:打靶游戏(13分钟)1.

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挑战一下,好吗?2.

学生回答。(预设:好)3.

游戏要求:(老师打开一个强光手电筒)你们看,这是手电筒发出的光。墙上还有你们每个小组的标靶(指给学生看)。现在啊,不能移动手电筒,利用一个小镜子,你能把光射到你们小组的标靶里去吗?4.

学生回答。(预设:能)5.

操作要求:待会呢,教室的四个角落一共有四个手电筒,你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束光,小组合作,要求每个人都把光射到自己小组的标靶里。能成功吗?6.

学生回答。(预设:能)7.

记录要求:如果小组全部成功了就举手告诉老师,然后回到座位上,把你们刚才做的用示意图画下来(小黑板),讨论一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准备在全班交流分享。8.

学生分组实验、画图、讨论。9.

学生大组分享。(预设学生说到反射、光线改变方向等关键词)。10.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游戏和同学们的解释,我们发现,光线照射到镜子表面后,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课件展示并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打靶游戏”是个有趣的聚焦活动,也具有挑战性,学生在游戏中不断尝试,游戏后进行画图、讨论和交流解释,进一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活动二: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19

分钟)1.

提问:刚才啊,我们发现镜子可以反射光,那其它的物体也能反射光吗?2.

选择实验对象: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周围,你想检验一下教室里的哪个物体?每个小组讨论一下,从身边选择五种不同材料做的物体,分别写在五张小卡片上。提醒你哦,表面太小的物体就不要选了,因为待会你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3.

学生小组讨论并写卡片。4.

谈话:你们小组选择的是哪五种物体?5.

学生回答。(预设:桌面、地面、玻璃、水池、水龙头、窗帘、衣服、书本、皮肤、笔袋、尺子、门、门把手、瓷砖、墙面、黑板、黑板边框等。)6.

实验设计:怎么检验它们能不能反射光呢?怎么判断它们的反光效果好不好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手电筒、一个白屏,想一想这个实验怎么做呢?7.

小组讨论并汇报。(预设:用手电筒照物体,把白屏放在旁边,看白屏亮不亮。教师追问:具体怎么做?要求学生演示并提示学生,手电筒可以稍微倾斜,白屏竖直放在旁边。教师提问:我们要比较五种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它们放置的距离有没有要求?预设:手电筒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差不多的,物体离白屏的距离也应该差不多。教师提问:看到什么现象,就证明它可以反射光?预设:白屏上亮了。教师提问:怎么判断反光效果好不好呢?预设:越亮越好。)8.

明确判断标准并提出实验要求:好的,按照大家的说法,我们就这样来判断——如果白屏上变亮了,就证明这个物体可以反射光。白屏上的亮度越亮,就证明这个物体的反光效果越好。待会做完了以后,请你们把这五种物体按照反光效果从好到差的顺序进行排序,做好全班交流的准备。9.小组实验、讨论并排序。10.学生大组分享:你们是怎么排序的呀?带着你们的卡片来讲一讲。(预设反光效果好的,排在每个组第一物体可能有:水龙头、门把手、瓷砖、黑板边框、玻璃等。预设排在最后的物体可能有:窗帘、衣服、书本、皮肤等。)11.教师小结:是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板书)。12.

提问: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是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往左移),这几个是反光效果最差的物体(往右移),请你们比较一下,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有什么共同特征?13.小组讨论并回答。(预设: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比较光滑和平整)14.教师小结:越光滑的表面,反光效果越好。15.

谈话:你们知道吗,当我们把物体的表面打磨的光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用来照镜子啦。在中国的古时候啊,人们就把铜打磨的非常的平整和光滑,用铜镜来照镜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16.学生观看铜镜的图片。17.

谈话:现在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制造出了各种各样表面非常光滑的镜子,用它们来照镜子,感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一看哦。18.

提问:在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地方啊,还有月球。你现在知道,月光是从哪儿来的吗?19.

学生回答。(预设:太阳光照射到了月球上,月球反射了太阳光到地球。)【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选择物体,利用教师提供的手电筒和白屏自主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排序、在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思维活动中,发现几乎每种物体都会发射光,而且,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三、通过学习潜望镜和万花筒的制作过程,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5分钟)1.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光的反射现象。其实啊,光的反射现象特别好玩,我们可以用反射的现象来做一个小玩具。李老师今天教你们两种方法,你们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方法,回去做一个万花筒或者做一个潜望镜。2.

谈话:下面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万花筒和潜望镜怎么做?要用到哪些材料?3.

学生观看视频。4.

课后制作要求:看看,这是做万花筒和潜望镜用到的材料,课后,请用你灵巧的双手做一个万花筒或者潜望镜,请你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光线是怎么传播的?下节课带到教室里,我们来一起来进行交流。【设计意图:观看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的制作方法,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兴趣。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并为下一节课玩镜子的活动做铺垫。】

【板书设计】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教学反思】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创设合适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更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因此,观察学生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平面镜的反射现象很常见,因此,在第一次试教时,上台演示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利用一面镜子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黑板上的指定位置。当学生进行解释时,也很轻松地说出镜子可以反射光。这个过程看似十分顺利,可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我发现:和我积极互动的只有上台演示的那一位学生。其他学生呢?几乎没有参与到活动中,他们似乎没有真正经历刚刚的学习过程,他们真的认识反射现象了吗?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突出创设学习条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学生能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跟着老师学习,还要自己学习,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要生生互动,有效表达并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生生互动可以让学生的认知由点及面,步步深入,可以调动来自不同学生、不同维度的学习资源,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之成为引发每个学生深度学习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设法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之间共同学习,让一个学生影响另一个学生。

既然一个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不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那么,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首先,将游戏的难度加大,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小组一个指定的标靶,在教室里选择一束光,要求小组内的每个人都利用一面小镜子把光射到指定的标靶里,才算成功。其次,不能让一个学生来思考和回答,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如何做的,并将想法画下来。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便于记录和交流的小黑板。我用了一个有磁性的小黑板,上面用白纸制作出手电筒、标靶和镜子,在后面粘上软磁铁。它们可以随意贴在黑板的任何位置。学生可以用粉笔在小黑板上画出光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随时用黑板擦擦掉,再重新画图,直至达成一致想法。最后,小组在汇报时,可以把这块小黑板放在画架上,方便对全班进行分享和交流。同样的教学内容,仅仅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改变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调整学习内容,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本节课中的第二个主体活动: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知道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在第一次试教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几种材料,比如:铁片、铜片、塑料片、布料、卡纸等。我还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记录单,方便学生记录和讨论。可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我发现:只有一个学生在记录,其他学生并没有仔细观察,更没有参与记录和讨论。有些学生对我提供给他的材料并不感兴趣,反而去尝试衣服、文具盒等物体。看到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不在我给他们提供的材料上,后来,我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检验的物体。我发现,当学生寻找感兴趣的物体去检验时,他们探究的欲望更强烈,更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学生寻找五种物体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会本能的选择可以反光的物体进行尝试,比如玻璃、眼镜、桌子、金属等,而很少选择像窗帘、衣服这样的物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选择多样的物体,便于接下来进行比较和归纳。之后,当小组成员对五张卡片上的物体进行排序的时候,这个过程要经历对比和分析的思维活动,需要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才能在大组进行汇报交流。相比第一次试教时,小组内只有一位同学观察、判断和记录,这种改变,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打靶游戏的记录板一块有磁性的小黑板,长60cm,宽40cm。用白纸制作出手电筒、标靶和镜子,在后面粘上软磁铁。它们可以随意贴在黑板的任何位置。学生用粉笔可以在小黑板上画出光线,汇报时,可以把小黑板放在画架上。新苏教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4七色光【主要概念】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合光。【涉及课标】6.2.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新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内容。在前面三课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基础上,本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对光本体性质的认识上。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彩虹现象,也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大多属于无意识状态的观察,比较感兴趣,也很好奇,但对彩虹的七种颜色和太阳光的关系不清楚,无法将两者建立起联系。本课就是要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来发现“太阳光由七种颜色混合而成”这一奥秘。同时再通过将不同的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活动从反面进一步验证之前的结论。无论是制造彩虹实践活动还是色光的混合实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

在实验和操作前后,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

会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能在共同现象中发现阳光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2.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牛顿发现“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过程。3.

会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从反面进一步了解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制造彩虹和色光混合实验认识白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喷雾器,彩虹视频,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视频,PPT。学生准备:镜子,水槽,三棱镜,白面板,三只彩光手电筒、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研究话题(7分钟)1.谈话: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南京下了一场大雨,雨过天晴,天空中出现了一种非常美丽的现象,都成网红了,你们想不想看看?

2.播放彩虹视频,学生观看。3.

提问:是什么现象啊?(彩虹)4.

追问:你还在哪里见过彩虹呀?(学生说自己的经历,副板书:时间、地点、样子……)5.

再问:今天这个时候能看到彩虹吗?(不能)现在想不想看到彩虹?(想)老师现在就可以制造出彩虹,你们相信吗?(相信)你们觉得需要什么呢?(阳光、水等)6.

讲述:好,下面,张老师就带着大家到室外去现场制造彩虹,出示课件现场站位照片:张老师站在前面喷水雾,同学们沿着半圆形站在后面观察,听明白了吗?7.

师生到室外制造彩虹。8.

提问:大家都看到了吗?(可能有的站位角度不同,看不到,让看不到的同学和看到的同学互换位置,再观察)现在看到了吗?(看到了)追问:看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引出角度)[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见过彩虹现象,通过播放真实的视频调动起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回忆,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聚焦到对彩虹的颜色组成和样子的描述,并到室外去进行“实战”造彩虹,引发学生对彩虹出现条件的思考,为后面研究彩虹的奥秘打下基础。]二、制造“彩虹”,初步发现白光可以分解成多种不同颜色的光(20

分钟)1.

回到教室,谈话:彩虹漂亮吗?是什么样子的啊?(副板书:红、橙、黄、绿……学生说多少就写多少)2.

提问:你们想不想也制造出这样漂亮的彩虹呢?(想)不过,张老师也没有那么多水管,再说,喷那么多水也浪费啊!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其他材料,一起来认识下,看看怎么来造彩虹?3.

出示课件,介绍操作方法:方法一:出示材料:镜子、装有水的水槽、石块、白色面板。出示步骤:(1)

让水槽中的水保持平静,斜着插入一面镜子,用石块抵住,不让镜子滑入水中,在水槽前竖直放一张白色面板;(2)

让镜子朝向太阳,不断调整镜子的角度,使阳光反射到白色面板上,直到看见“彩虹”方法二:出示材料:三棱镜(第一次见到,要简单介绍一下)。出示步骤:(1)

将三棱镜竖直立在地面上,让阳光能照射到三棱镜上;

(2)

不断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光投射到白面板上,直到看见“彩虹”;友情提醒:完成实验记录单,两种方法都完成后,整理器材回教室,准备汇报。4.学生分组到室外制造彩虹,教师适时做指导,并拍下制造成功的彩虹图片。5.

学生回教室,进行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拍到的彩虹图片)6.

讲述:大家可真了不起,都能制造出五颜六色的彩虹了。(课件出示照片)提问:彩虹由哪几种颜色组成啊?(板贴: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我们也称作七色光。(板贴课题)7.

追问:我们通过怎样的方法让阳光变成彩虹的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贴:水雾、插入水中的镜子、三棱镜)8.

小结:我们通过向空中喷水雾、将镜子插入水中、转动三棱镜的方法都能把阳光分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板书:

通过、分成)[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是不能独立想到如何设计实验来制造彩虹的,

需要教师必要的介绍和指导,但也不能重操作轻思维,只是体验性的操作活动,因此需要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及时记录自己的操作和发现,引发学生对活动进行深度的思考,在不同的实验方法获得相同现象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规律的存在。]三、观看牛顿与七色光的科学史故事视频,进一步明晰白光可以分解成多种不同颜色的光(5

分钟)1.

谈话:其实我们刚才所做的活动,早在

300

多年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已经做过类似的活动了,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牛顿和七色光的故事吧!2.

学生观看视频。3.

小结:牛顿用三棱镜可以将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用实验证明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同学们,你们也很了不起哦!用不同的方法也把阳光分成了七种颜色。其实我们在雨过天晴能看到彩虹,就是因为空中的小水滴就像一个个三棱镜,

把阳光分解成了七色光。[设计意图:将科学史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牛顿发现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研究过程,和自己的探究做比较,发现有相似之处,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渗透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精神。]四、做色光的混合实验,从反面验证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7

分钟)1.

谈话: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牛顿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他还试着将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的七色光再合成了白光,大家想不想也来试试,看看不同的色光混合到一起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想)2.

介绍实验方法:张老师这里有三种颜色光的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照出:红光、绿光、蓝光。如果把它们重叠到一起,PPT

展示:红光和绿光重叠,红光和蓝光重叠,绿光和蓝光重叠,红光、绿光和蓝光一起重叠,重叠的部分还会是原来的颜色吗?会是怎样的颜色呢?想不想试试?3.

小组领取材料,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及时拍下学生做出的光的混合照片。4.

汇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