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式教案_第1页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式教案_第2页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式教案_第3页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式教案_第4页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式教案教学设计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发芽实验》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总(7)课时

课题1.种子发芽实验第(D课时

科学概念目标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

教的过程。

学科学探究目标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

目活动。

标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态度目标

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

意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会与环境目标

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教学难点设计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蚕豆、玉米种子。实验器材。视频、课件。

资源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一、聚焦

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哪开始?

植物的种子是有生命的。

回顾蚕豆和玉米种子结构。

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我们的想法?

二、探索

(一)回顾与猜测

1.种植凤仙花时,如何让种子发芽?播放视频,帮助学生回忆。

把种子埋在土壤里,浇透水,放在有阳光的温暖的地方。

2.根据凤仙花的种植经验,绿豆发芽必需哪些条件?

对比实验一一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在实验中只能改变我

们选择的那个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二)“绿豆必须在土壤中才能发芽吗”实验

1.绿豆必须在土壤中才能发芽吗?在这组对比实验中,我们需要改

变的条件是什么?不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实验器材

土壤、两支滴管、一些水、实验记录单、多粒绿豆种子、培养皿、

纸巾、标签纸。

3.温馨提示

选择籽粒饱满的种子,干瘪或受伤害的种子不能萌发。

4.实验演示:播放视频

5.实验记录表

把两个玻璃皿放到有阳光的温暖的窗台上,坚持每天观察种子的变

化,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三、研讨

1.在实验中,假如不进行对比实验,结果会怎样?

采用对比实验,我们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保持不变。

这样,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2.根据我们种植凤仙花的经验,绿豆发芽会出现什么情况?

大多数绿豆会发芽,个别绿豆可能不会发芽。

3.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能验证我们的预测?

放在土壤中的绿豆芽发芽,没放在土壤中的绿豆芽没发芽。

四、拓展

1.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

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

2.种子发芽必需的其他条件,有兴趣的小组可以制定实验计划,并

按计划进行实验观察。

五、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首先要()

A.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

B.写出实验计划

C.准备实验材料

(二)判断题

1.种子是有生命的。()

2.凡是种子都能在一定条件下发芽。()

六、课堂小结

我们根据种植凤仙花的经验猜测绿豆种子发芽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有兴趣的小组可以制定实验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观察。

书1.种子发芽实验

设绿豆发芽:水、土壤、阳光、温度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

的字体、格式不许改动。

2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总(7)课时

课题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第(2)课时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

科学概念目标

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

教科学探究目标

学的结论。

1、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

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标科学态度目标

2、当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

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

科学、技术、社

认识到植物要依赖环境生存

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实验知道土壤和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需要水、空气

教学重点

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各种记录表、课件、视频等。

资源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一聚焦

1、'我们M定各种“种子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计划,并按计划

进行实验操作,坚持天天观察。现在种子都发芽了吗?

2、观察种子发芽情况,我们会有什么新发现?比较各组实验结果,

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

二探索

(二)交流研讨“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土壤”实验结果

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土壤”的实验中收集

到的数据,完成实验记录表。

为什么有一粒种子没发芽?

2、相同实验小组间的实验现象一样吗?得出的实验结论一样吗?

(二)与不同实验小组间交流

1、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温度”实验交流

实验计划

实验步骤:播放视频。

实验数据

从这组实验数据中,我们的研究结论是什么?

温度是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

2、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实验交流

实验计划

3

0W验步骤:播放视频

rW验数据

Zk这组实验数据中,我们的研究结论是什么?

P日光不是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

(三)资料卡片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2,12T4C能正常发芽,

最适3盂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要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重量的120-140%的水分

才能另育发。

二是空气。

S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三、研讨

多植绿豆苗

1、绿豆种子已经发芽,以后会怎么样?

会友豆芽长成绿豆苗。

2、怎么移栽绿豆苗?

E口、拓展

多栽绿豆苗。想一想移栽后的绿豆苗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绿豆W百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3工、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把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放在常温下,一组放在冰箱内,保持低

温,E可时都加适量的水,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

A.光B.温度C,水

(二)判断题

1.种子必须在阳光照射的情况下才能发芽。()

2.水、阳光、温度都能影响种子发芽。()

课堂小结

夕口道温度、水分和空气是种子发芽必须具备的条件,土壤和阳光不

是种TF发芽必需条件。

书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温度、水分和空气

设适宜适量充足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

的字体、格式不许改动。

4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绿豆苗的生长》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总(7)课时

课题3.绿豆苗的生长第(3)课时

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科学概念目标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

教生存所需的养分。

学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

科学探究目标

目对比观察并记录绿豆苗的生长状况。

标表现出对植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

科学态度目标

趣。

科学、技术、社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是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会与环境目标的。

教学重点设计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

教学准备、

各种实验器材、各种记录表、视频、课件等。

资源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聚焦

绿普孑二天天长大,变成新的植株。移栽到花盆里的绿豆苗生长的

怎么样?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光对植

物的生长起什么作用?

7二)麻索: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1、设计实验计划

2、实验与观察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3.实验结果分享与交流

一个星期以后,两个花盆里的绿豆苗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通过一周后的观察记录,我们的研究结论是什么?

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4、观看视频,回顾整个探究过程,你会有什么新发现?(播放视

频)

三、研讨

植物与环境

1、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看图回答,阳光对植物生长起什么作用?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净化周围的环

境。

°2、黑暗中的绿豆苗长得矮小细长,颜色发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

的?

黑暗中的绿豆苗,见不到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是营养不足造

5

成的。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哪些外部条件?我们可以制订怎样的实验

计划,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相同吗?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几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地适

应环境。

四、拓展

准备两个一面敞开的纸盒,一个在纸盒左壁挖个圆孔,一个在纸盒

右壁挖个圆孔,使光能从圆孔中透入。将两盆绿豆芽或其他植物分别放

在两个纸盒正中间。猜一猜,一个星期后,观察两盆植物的生长会发生

什么变化?

五、课堂练习

(—)选择题

关于光照下的绿豆芽与黑暗处的绿豆芽的生长情况的说法,正确

的是()

A.在黑暗处,绿豆芽不能生长

B.在黑暗处的绿豆芽,叶的颜色更绿

C.光照下的绿豆芽,叶的颜色更绿

(二)判断题

1、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

2、植物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养分。()

六、作业布置

1、等绿豆苗再长大一些,将绿豆苗进行分盆或者将绿豆苗移栽到

学校的植物园里。

2、尝试实践拓展活动“光的照射方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

的养分。

3.绿豆苗的生长

书需要阳光

设光合作用:水、二氧化碳

氧气、养料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

的字体、格式不许改动。

6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蚯蚓的选择》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总(7)课时

课题4.蚯蚓的选择第(4)课时

科学概念目标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通过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研究,探寻蚯蚓对光、水分等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学的需求。

目1、表现出对动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

标科学态度目标的兴趣。

2、能基于事实证据进行合理分析。

科学、技术、社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会与环境目标

教学重点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难点在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举例说明不同动物对环境的需求不同。

教学准备、

各种实验器材、蚯蚓、记录表、视频、课件等。

资源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一、聚焦

1、我们在植物园里观察绿豆苗时发现过蚯蚓的痕迹了吗?

2、蚯蚓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不仅是鱼、鸡等小动物的美食,而且

还成为一些地方的特色佳肴。

对于动物而言,与植物一样,其生存、生长发育的相关需求都来自

周围的环境。

3、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

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二、探索

(一)推测蚯蚓生活环境

1、蚯蚓,又称地龙。你经常在什么地方见到过?

2、蚯蚓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你知道它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

3、怎样用实验证明我们的预测?

(二)观察实验中”蚯蚓的选择”

1、了解蚯蚓对光照的选择

阅读教材实验步骤,然后回答问题。

(1)在这组对比实验中,我们改变的条件是什么?没有改变的条

件是什么?

(2)在这组对比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7

(4)实验演示:播放视频。

(5)这是某组同学的实验数据,我们该做怎样的解释?

2、了解蚯蚓对干燥或潮湿环境的选择

阅读教材实验步骤,然后回答问题。

(1)在这组对比实验中,我们改变的条件是什么?没有改变的条

件是什么?

(2)在这组对比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3)实验操作

三、研讨

1、适应蚯蚓生活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蚯蚓的选择说明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

四、拓展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动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

五、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蚯蚓会选择()的环境建造自己的房子。

A.明亮温暖

B.明亮干燥

C.阴暗潮湿

(二)判断题

1.在干燥的土壤中也能找蚯蚓。()

2.动物和植物一样离不开环境。()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蚯蚓的选择告诉我们,动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

初步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4.蚯蚓的选择

书选择:阴暗

设潮湿

动物生存需要环境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

的字体、格式不许改动。

8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当环境改变了》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总(7)课时

课题5.当环境改变了第(5)课时

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物会努力适应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

科学概念目标

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

教能够通过分析动物在环境改变后的行为研究动物是怎样适应新

科学探究目标

学环境的。

目1、在探究活动中,能依据事实独立思考,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分

标科学态度目标享。

2、表现出进一步探究动物与其生活环境联系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

意识到动物要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保护环境就保护了许多动物。

会与环境目标

教学重点分析动物在环境改变后的行为,研究动物是怎样适应新环境的。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发现动物的许多适应环境的行为都与“食物”有关。

教学准备、

各种实验器材、动物图片、记录表、视频、课件等。

资源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一、聚焦

1、随着天气的变化,我们的衣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动物也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做出一些特殊的行为。你知道

哪些?

二、探索

(一)青蛙在不同季节里的行为

1、在春天的田野里,我们能看见青蛙吗?它们在做什么?

2、我们在什么季节最容易看见青蛙?

3、冬天能看见青蛙吗?它们到哪里去了?

4、青蛙在不同的季节里会有不同的行为。观察图片,这4幅图分

别描述了青蛙的什么行为?

青蛙的食物(如蝶)数量或习性的变化

青蛙行为

青蛙为什么在春天产卵孵化?

当环境发生改变时,青蛙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青蛙的这种行为是为了适应哪些环境条件的改变?

(二)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

9

1、丹顶鹤对生存环境有哪些要求?

2、丹顶鹤在不同的季节又分别有哪些行为变化?这些行为是为了

适应环境中什么条件的变化?

(三)其他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

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青蛙会冬眠,丹顶鹤进行迁徙。你还知道

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哪些行为?

三、拓展

如果在野外遇到正在冬眠的动物或迁徙途中“掉队”的鸟,

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它们?

四、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动物行为中,不属于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的是()

A.大雁南飞B.母鸡产卵C.蛇冬眠

(二)判断题

1.动物迁徙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寻找食物和生存繁殖等。()

2.所有的动物在冬天都会迁徙或者冬眠。()

五、作业布置

科学阅读:东非动物大迁徙

思考:东非动物为什么大迁徙?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物会努力适应

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如冬眠、迁徙、

换毛、换羽等。意识到动物要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保护环境就保护了许

多动物。

板5.当环境改变了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

的字体、格式不许改动。

10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总(7)课时

课题6.食物链和食物网第(6)课时

1、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

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

科学概念目标

2、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分)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

教递着。

学能够通过“模型”的观察、分析与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

科学探究目标

目联系和相互影响。

标科学态度目标能够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1、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保护一种动植物就是保护很

科学、技术、社多种动植物。

会与环境目标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小组各成

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掌握食物链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各种动物图片、记录表、视频、课件等。

资源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一、聚焦

1、、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展示图片)

2、庄稼生虫子,为什么要赶紧打药消灭掉?

3、我们在田铺里种植的绿豆苗越长越高了,它们生虫子了没有?

4、绿豆苗的叶子上经常会看到妍虫和瓢虫。

5、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有些动物

既吃别的生物,自己也会被别的动物吃掉。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

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

二、探索

(―)认识食物链

1、我们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所以绿豆

苗、螃虫、瓢虫、蜘蛛和小鸟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绿豆苗一妍虫一

瓢虫一蜘蛛一小鸟。

2、动物消耗食物是为了而获得能量。在下面的食物链中,能量是

怎么传递的吗?

3、我们的绿豆苗圃中还可能存在哪些食物链?

4、研讨:在食物链中,绿豆苗生长所需的条件是怎样获得的?绿

豆苗又为它周围的生物提供了哪些条件?

(二)认识食物网

1、阅读动物的食性介绍资料,在“活动手册”上试着用箭头表示

11

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2、观察这张生物间食物关系图有什么发现?

3、研讨:在“食物网”中,如果一种生物数量减少了或者消失了,

会发生什么情况?

4、你还知道自然界的生物之间有着哪些食物关系。

草原上生物间食物关系

池塘里生物间食物关系

(三)做模拟食物网游戏

1,材料准备

棉绳、塑料套圈、生物头环。

2、游戏步骤3、视频演示4、“模拟食物网游戏”记录表

在食物网内一种生物的生存状况将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他生物的

生存,最终影响整个食物网的稳定性。

三、拓展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四、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能正确表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食物链的是()

A.阳光一蝉一螳螂一黄雀

B.树蝉螳螂一黄雀

C.蝉螳螂f黄雀

D.树一蝉螳螂一黄雀

(二)判断题

1.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逐级传递。()

2.许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3.鹰吃

蛇在食物链中

五、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

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

6.食物链和食物网

书食物链

设食物网

稳定性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

的字体、格式不许改动。

12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总(7)课时

课题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第(7)课时

1.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科学概念目标构成一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2.生态瓶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谐生存。

教1.能够观察池塘的生物环境图片资料,分析其中的生物与非生

物等因素。

学科学探究目标

目2.能够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

进行管理和观察。

1.表现出探究生态瓶奥秘的兴趣,能听取合理意见、共同协作

科学态度目标制作生态瓶。

2.能在课后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并进行管理观察。

科学、技术、社

认识到动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会与环境目标

教学重点建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论述生态瓶的设计理由,通过论证完善设计图,制作生态瓶并坚持观察、

记录和反思。

教学准备、

资源各种动物图片、记录表、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聚焦

1、'晶豆.丛中生活着许多生物,如妍虫、瓢虫、蟋蟀、蚯蚓、鸟

以及杂草等,它们在食物链中是什么关系?

2、绿豆苗丛中的生物以及这些生物之间除了存在食物关系之外,

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

3、绿豆苗和它周围的生物的统和称为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植

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

一容去

7二)只识生态系统

1、生物群落中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阳光、空气、温度、水等非生物

环境。那么,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一种怎样的联系?

2、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

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在不同区域存在着各种

不同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物圈就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所有的生

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二)设计生态瓶

1、观察池塘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

2、模拟池塘生态系统设计和制作一个生态瓶。

设计要求:我们要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达到平衡,让生物很好地生存下去。

3、阅读资料,完成自己的设想。

4、生态瓶设计研讨

生态瓶中非生物环境是怎样的?选择自来水还是池塘水?这样选

13

择的4文据是什么?

土态瓶中放什么生物种类?数量多少?为什么?

5、态瓶设计方案

(三)制作生态瓶

、入态瓶设X4成,按照什么顺序完成生态系统的建设?并说说

1

理由。

2、仿照教材生态瓶的制作步骤,制作自己的生态瓶。

3、视频演示,播放视频。

4一与1已录

修了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和谐地生存下去,我们应该注意什

么?“

三、探讨

攵变生态瓶

/巳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种生

物可彳电就是另一种生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如果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

数量工戈非生物条件发生变化,整个生态系统会有怎样的变化?

见频演示。播放视频。

攵变生态瓶任务单

四、拓展

卜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改变后,生态瓶会发生怎样的变

化,]亚持观察记录。

区、课堂练习

(—)选择题

1.我们制作的生态瓶要想长期维持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瓶里放很多很多的植物

B.把生态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

C.生态瓶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合理

(二)判断题

1.一个海洋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E.渠水河中所有的鱼可以看作成一个生态系统。()

1课堂小结

直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

相互耳关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

群落

生态系统

生态瓶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

的字体、格式不许改动。

14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船的历史》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总(7)课时

课题1.船的历史第(1)课时

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教2、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学1、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不同时期船的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2、通过制作独木舟模型的活动,感受“最初的小船”的样子和

船的载重量、稳定性和水阻特性。

科学态度目标感受船的发展历程,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科学、技术、社感受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

会与环台意目标化。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与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源船图片、记录表、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聚焦

1、'船《工活中常见的水上重要交通运输工具。在没有船的远古年

代里,人们是怎么渡河的?

2、船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便

利?

3、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船?图片

二、探索

(一)交流船的知识

1、船的大致结构

我们把船分为三个部分:船长、船帮(船高)和船底。

2、你对船体形状、材料、构造、动力系统、功能等了解多少?

3、关于船,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

4、把我们知道的和还想研究的有关船的知识整理到班级记录表里。

(二)“船的历史”交流会

1、别人介绍过的,不要重复,但可以补充。

2、独木舟,又称独木船,制作简单,是用一根木头挖成的船,需

要借助桨驱动,是船舶的“先祖

3、摇橹木船。

4、帆船蒸汽船。

5、潜艇。

6、从船的发展历史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7、比较摇橹木船与轮船,并完成记录表

三、研讨

研究独木舟

1、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

15

3、材料准备

独木舟模型、水槽、水、细线、钩码、垫圈、方形和尖形木片

(1)独木舟载物实验

实验步骤:

我发现:我的独木舟能稳定地负载______个垫圈。

实验演示:播放视频。

(2)船首形状与阻力关系

实验步骤:

①分别将尖形和方形木片系上细线,细线下端挂上钩码。

②将小船拉至水槽或桌面相同位置,同时释放,比较小船的行驶速

度。

③重复实验三次。

实验演示:播放视频。

实验记录:

四、拓展

查阅资料,了解中国船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五、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L尖形船首和方形船首相比,()

A.行驶速度较快,受到水的阻力较小

B.行驶速度较快,受到水的阻力较大

C.行驶速度较慢,受到水的阻力较小

C.独木船—蒸汽船—帆船—潜艇

(二)判断题

1.增大船体可增强独木舟的稳定性。()

六、课堂小结

知道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造船

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

智。

1.船的历史

书船的发展

设独木舟

尖形船首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

的字体、格式不许改动。

16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总(7)课时

课题用浮的材料造船第(2)课时

1.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

科学概念目标和稳定性。

2.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教L经历设计与制作竹筏(木排)模型的过程。

学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

科学探究目标

目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

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竹筏(木排)的任务,培养

科学态度目标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

会与环境目标感受船的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通过实验发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

教学重点

量和稳定性。

教学难点竹筏的制作和测试。

教学准备、

船图片、记录表、视频、课件等。

资源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

一、聚焦

1、小朋友,会唱《红星照我去战斗》吗?播放音乐。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你见过竹排吗?

二、展不图片。

3、思考:竹筏与独木船相比,它的稳固性、载重量等又有哪些优

越性?

—探索

(-)任务:设计与制作竹筏模型

1、从制作的材料、方法等角度说出自己的设想。

2、画出设计图

设计要求:

(1)设计时应考虑:

(2)设计图用文字标出使用的材料

(3)设计图上写明设计理由

3、讨论:这幅设计图有什么不足?怎么改进?

改进设计图:

4、依据设计图,制作竹筏

材料包:皮筋、木条、竹竿

5、制作过程

17

竹竿顺次平铺,两端用木条和橡皮筋捆扎牢固。

(二)测试竹筏模型载重量

1、测试方法:在竹筏上放螺母,然后根据装载的螺母数量来判断

竹筏的载重量大小。

2、材料包:水槽、水、螺母

3、测试过程

4、测试记录

我们组的竹筏模型最多能装载_____个螺母,它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

5、针对竹筏不足之处,你打算怎样改进?

6、观看视频,你又学到哪些新知识。播放视频。

三、研讨

比较竹筏与独木舟的不同

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的制作材料都是木材,船的形状较竹筏相比都

在四周加装了木板,防水性好;它们的载重量大,稳定性强,而且出现

了“摇橹”“风帆”等动力系统。

四、拓展

我们比较分析了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它们给你们改进竹筏模型带

来了什么启发呢?请大家课后继续改进自己小组的竹筏模型。

五、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L在制作竹筏模型时,下列材料不会用到的是()

A.竹竿B.绳子C.螺母

(二)判断题

1.竹筏和独木舟都易浸水。()

2.竹子和木头都可以漂浮水面。()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

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意识到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

的进步。

书2.用浮的材料造船

独木舟

设竹筏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

的字体、格式不许改动。

18

2019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沉的材料造船》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总(7)课时

课题3.用沉的材料造船第(3)课时

1.沉的材料可以造船。

2.相同质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铝箔,做成船的体积越大,

科学概念目标受到的浮力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认识到船的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

教4.了解其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造船技术的发展。

1.探索用橡皮泥和铝箔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来承载一定重

量。

目科学探究目标2.经历“设计一制作一测试一分析一改进一再设计”的工程设

标计的典型过程。

3.通过操作、阅读资料等形式来改进船的稳定性。

1.体会到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

2.从船的发展历程学习中,激发创造欲望。

科学、技术、社感受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会与环境目标献。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相同质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铝箔,做成船型后,它们

受到的浮力增大,因而更容易浮在水面上。

教学难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结构来增加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教学准备、

资源船图片、各种材料、记录表、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聚焦

1、为什么竹子、木头可以用来造船?

2、纸、泡沫、塑料等能用来造船吗?

3、认识这两种材料吗?

橡皮泥和铝箔纸。

4、橡皮泥和铝箔纸放在水里是浮还是沉?

5、沉的材料可以造船吗?

(一)用橡皮泥和铝箔纸造船

1、橡皮泥和铝箔纸有什么特点?

2、我们能否利用橡皮泥和铝箔纸的可塑性制造一艘小船?

3、根据自己的设想画出设计图,说明设计理由。

4、制作小船

按照图纸造船,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对设计图进行适当的修改。

播放视频。

(二)小船浮起来

1、做好的橡皮泥小船和铝箔纸船放在水面上能浮起来吗?

2、轻轻地把小船向下压,你感觉到了什么?

19

3、为什么沉的材料做成船形后能浮在水面上?

(三)挑战载重量

1、活动要求:

(1)把船轻轻放入水中,向船内轻轻放入金属垫圈,直到不能承载

为止,记录金属垫圈的个数。

(2)每只船测试三次,取金属垫圈个数的最大值作为载重量。

2、实验演示

播放视频。

3、挑战记录表

4、讨论

为什么各小组制作的小船载重量不一样?

三、研讨

改进小船

1、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小船存在什么问题?怎么改进?

四、拓展

1、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

观察渡船和双体帆船的构造特征对船的稳定性有什么作用?(展示图

片)

2、从图片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五、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要想使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增大它的重量

B.把它做成船型

C.减小它的重量

(二)判断题

1.船的底部越宽阔,稳定性越高。()

2.钢铁船坚固,载重量大。()

六、课堂小结

相同质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铝箔,做成船的体积越大,受到的

浮力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书3.用沉的材料造船

设沉的材料做成船型体积增大浮力增大

计船的形状稳定性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

的字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