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法教程课件_第1页
信息法教程课件_第2页
信息法教程课件_第3页
信息法教程课件_第4页
信息法教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緒論

第一節資訊法制建設的意義一、資訊法制建設的必要性

資訊技術和資訊社會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提高,同時也帶來了法律上的新問題、新困惑,這些問題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第一節資訊法制建設的意義典型案例:由資訊技術和資訊社會引發的新的法律問題

2009年10月,諾基亞率先起訴蘋果,稱蘋果iPhone手機侵犯其無線數據、語音編碼、安全和加密等技術。隨後,蘋果於12月11日提出反訴,指控諾基亞侵犯其13項專利,涉及到多種電腦技術,包括了圖形介面、電話會議技術、電源保護、觸摸屏技術等。由於雙方互不相讓,相信這場糾紛還要持續一段時間。2009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市海澱法院對中國網路視頻反盜版聯盟成員之一搜狐起訴優酷侵權一案作出判決,優酷因盜版《氣喘吁吁》、《麥兜響噹噹》、《麥兜故事》、《麥兜鳳梨油王子》四部影片被判賠償搜狐10.5萬元,並承擔所有訴訟費。2010年4月25日,國家電腦病毒應急處理中心發佈的公告說,通過對互聯網的監測發現,一種新型惡意木馬程式Trojan_NetsFlt.A對電腦危害嚴重,提醒用戶小心謹防。反病毒專家說,該惡意木馬程式通過網頁掛馬方式進行傳播,可以修改受感染操作系統的流覽器IE主頁,將主頁設置為指定的Web網站地址。

……第一節資訊法制建設的意義二、資訊法制建設的重要性(一)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來看,資訊法制建設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二)從技術與法律的關係來看,資訊法制建設是資訊技術應用的必然(三)從財產權法律體系的發展歷程來看,資訊法制建設是財產權法律體系的發展方向第二節資訊法概述一、資訊法的概念資訊法作為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關於它的概念或含義目前尚無統一的、精確的解釋,原因之一是由於我國資訊立法尚處於法的創制階段,這也說明了資訊法學的發展尚未成熟。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於資訊法的研究,在我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這些探索中,已經有了十多種關於資訊法含義的代表性的表述,簡要列舉幾例如下:第二節資訊法概述一、資訊法的概念學者文獻表述張守文、周慶山資訊法學(法律出版社,1995)資訊法,是調整在資訊活動中產生的各種社會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其調整對象是在資訊活動中產生的各種社會關係。而資訊活動,是指人們從事的與資訊直接相關的一切活動,是指人們進行的以資訊為中心或標的的一系列活動,包括資訊的獲取(或稱採集、收集),資訊的加工、處理(或稱整理),資訊的傳播(或稱傳遞、傳輸),資訊的存貯(或稱保留、儲存)等各類活動。胡昌平資訊管理科學導論(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國家資訊法系指國家指定的,調整在資訊的取得、使用、轉讓和保護等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利益問題和安全問題的全部法律規範,而不只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法律規範。第二節資訊法概述一、資訊法的概念賈文中、黃瑞華試論資訊法的體系(情報理論與實踐,1997(1))資訊法的調整對象有二:一是促進資訊技術及其產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新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問題;二是在資訊生產、傳播、收集處理、存貯、應用、交換等環節中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係。吳宏亮、顏小雲論資訊立法的幾個基本問題(中國圖書館學報,1999(2)資訊法是國家為資訊產業而制定的以一定資訊經濟關係為調整對象的法律規範的總和。B.A.科佩洛夫(俄),趙國琦譯論資訊法體系(國外社會科學,2000(5))資訊法調節的主要對象是資訊關係,即實現資訊過程——資訊生產、收集、處理、積累、儲存、檢索、傳遞、傳播和消費過程時產生的關係。第二節資訊法概述一、資訊法的概念黃瑞華資訊法(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資訊法是為了調整資訊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社會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和。田禾、呂豔濱亞洲資訊法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資訊法是調整因資訊的產生、發送、傳遞和接受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係或權力/權利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和。齊愛民中國資訊立法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資訊法是以調整電子資訊而引起的社會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這個概念說明資訊法調整的客體為電子資訊。所謂電子資訊又稱為電腦資訊,簡單說就是可供電腦處理的資訊。第二節資訊法概述二、資訊法的地位

資訊法的地位,通常是指資訊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即在法律體系中有沒有自己獨立存在的位置,這是資訊法學極為關注的問題之一。由於資訊法學是一門產生較晚、基礎較為薄弱而且正在處於發展階段的學科,因而對資訊法的地位問題的研究就顯得較為迫切。它不僅與明確資訊法學的研究對象直接有關,而且對資訊立法框架的預測、規劃以及資訊法的制定、實施、資訊法規檔的整理、編纂等都有直接或間接的意義。第二節資訊法概述三、與相關部門法的關係

(一)資訊法與憲法的關係

資訊法與憲法是普通法與根本法的關係,它們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此處不再贅述。資訊法必須依據憲法制定,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同時,憲法中規定的公民的資訊自由權,是憲法和資訊法共同的保護對象,並且資訊法應將憲法中有關保護公民資訊自由權的條款具體化,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保證公民資訊自由權的全面、有效、充分的實現。第二節資訊法概述三、與相關部門法的關係

(二)資訊法與民法的關係

資訊法與民法有多方面的區別,它們的調整對象、宗旨、本質、體系等都是不盡相同的。與此同時,兩者聯繫也十分密切。由於民法所保護的民事權利同資訊法所保護的資訊權利均於法律主體的切身利益聯繫甚為密切,並與基本人權密切相關;同時,由於作為資訊法律關係客體的資訊一般要附著在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之上,因此,民法同資訊法的聯繫更為密切,並共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直接或間接地保護著資訊權利。此外,資訊法的許多理論和制度是與民法理論和制度聯繫在一起的,並且後者是前者的基礎。第二節資訊法概述三、與相關部門法的關係

(三)資訊法與經濟法的關係

資訊法同經濟法在調整對象等方面是有明顯的區別的。與此同時,這兩個部門法在許多方面又有許多類似之處。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活動也就是一種資訊活動,因此,經濟法同資訊法發生作用的對象和領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交叉,這使得兩者聯繫甚為密切。此外,經濟法中的宏觀調控法就是運用法律化的經濟政策及手段等資訊來間接地引導市場主體的活動;經濟法中的市場規制法在規制市場主體的市場活動中間接地也是對市場主體間的資訊活動的規制。第二節資訊法概述三、與相關部門法的關係

(四)資訊法與行政法的關係

資訊法與行政法的區別較為顯見,同時,兩者的聯繫也較為密切。行政法的有效實施對於間接保護資訊權利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對於侵犯資訊權利的主體追究行政責任,也是資訊法律責任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實踐的發展,兩者的聯繫將會越來越密切,對資訊權利依法予以行政保護,有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節資訊法概述三、與相關部門法的關係

(五)資訊法與訴訟法的關係

資訊法作為實體法,它與訴訟法是實體法與程式法的關係,正因如此,兩者雖有很大區別,卻聯繫非常密切。由於在資訊權利遭到侵犯時,權利主體進行訴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而訴訟法則是保護權利主體行使訴訟權利,從而保護其實體法上的資訊權利的重要手段,因此,訴訟法在保護資訊權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它與資訊法是通過不同的角度、途徑來保護權利主體的資訊權利。第二節資訊法概述三、與相關部門法的關係

(六)資訊法與國際法的關係

一般來說,資訊法是一國的國內法,因而它與國際法是有著顯著的差別的。然而,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人、財、物跨國交流的日益頻繁,尤其是以因特網為代表的現代資訊網絡正在急劇發展,使得資訊的跨國傳輸、流動越來越容易和頻繁,從而也使得資訊的國際保護力度日益得到了加強,有關保護資訊權利的國際條約日益增多,導致在資訊法與國際法中形成了共同的可以交叉的領域,出現了許多需要共同研究的問題,如資訊的主權問題、資訊的國際安全問題、跨國數據傳輸問題,等等。可見,資訊法與國際法的聯繫也是非常密切的。第二節資訊法概述四、資訊法律與資訊政策的比較

(一)資訊政策的含義

資訊政策是一個國家或組織在一定時期內為處理資訊和資訊產業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而制訂的具有一定強制性的一系列規定的總和。第二節資訊法概述四、資訊法律與資訊政策的比較

(二)資訊政策的特點(1)戰略全局性。政策要涉及資訊事業發展全過程以及不同層次與環節,要有助於充分合理地配置資訊資源佈局,加強現有的或計畫中的基本設施的協調。(2)指導性。政策是確定資訊事業總體格局與方針,指導整個資訊活動的戰略和策略原則,它是通過各種大大小小的政策把管理者的意志及設想轉化成一定的準則來指導實踐。第二節資訊法概述四、資訊法律與資訊政策的比較

(二)資訊政策的特點(3)時間性。作為一定時期內為達到某一現實目標而制定的資訊政策,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隨著所要達到的目標的實現或調整,其政策的內容開始過時,從而隨之更改或消亡。(4)變異性。政策會隨著決策者的更替、決策者意志的變化、管理目標的變遷而不斷發生變化、政策可以不斷調整體現出其靈活性,但也由於這種靈活性導致其政策的穩定性和一般性較差。第二節資訊法概述四、資訊法律與資訊政策的比較

(三)資訊法律與資訊政策的區別

資訊政策與資訊法律作為國家調節資訊活動產生的社會關係的兩種重要手段,二者在某些方面是有區別的:

(1)形成過程和表現形式不完全相同;(2)實施方式和範圍不完全相同;(3)作用的時效和影響作用過程不完全相同。第二節資訊法概述四、資訊法律與資訊政策的比較

(三)資訊法律與資訊政策的聯繫

資訊政策和資訊法律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二者之間具有一種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關係。主要聯繫如下:

(1)資訊政策和資訊法律具有本質上的同一性;(2)資訊政策是資訊法律的重要基礎;(3)資訊法律是保障資訊政策得以貫徹和實施

的重要法律手段。第三節資訊法律關係一、資訊法律關係的主體

資訊法律關係的主體,又稱資訊權利主體,是指資訊法律關係中的權利享有者和義務承擔者,也就是資訊法律關係的參加者。資訊法律關係主體的資格和條件是由法律加以規定的,只有依法具有一定資格和條件的參加資訊活動的主體才能夠成為資訊法律關係的主體。

參加資訊活動的主體,簡稱資訊主體,其具體形式紛繁複雜,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從法律形態的角度,可以把資訊主體分為自然人、法人和國家三大類。

第三節資訊法律關係一、資訊法律關係的主體

自然人重要的、基本的信息主体自然人在一国的领域内,包括具有该国国籍的公民、居住在该国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的自然人集合,一般地被规定为属于自然人范围第三節資訊法律關係一、資訊法律關係的主體

法人非常重要的信息主体包括国家机关法人和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等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非法人组织也可作为信息主体第三節資訊法律關係一、資訊法律關係的主體

国家重要的信息主体,是信息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要经常地向社会提供大量信息使这些信息成为共享的资源,以引导人们的行为,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了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又必须储存保留某些领域的信息,使这些信息处于秘密状态,而不许非法获取使用第三節資訊法律關係二、資訊法律關係的客體

資訊法律關係的客體,又稱資訊權利客體,是法律關係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或稱標的。資訊法律關係的客體是資訊,但並非一切資訊,只有那些能夠滿足資訊主體的利益或需要,同時又能得到國家相關法律確認和保護的資訊,才能成為資訊法律關係的客體。那些雖能滿足某些資訊主體的利益或需要,但卻為國家法律所禁止或不予保護的資訊,如反動、淫穢作品等,不能成為資訊法律關係的客體。第三節資訊法律關係二、資訊法律關係的客體

(1)資訊依其性質,可分為自然資訊和社會資訊。前者如生命資訊、氣象資訊、地震資訊等;後者如商業資訊、政治資訊、科技資訊、文化資訊、法律資訊等。其中,商業資訊、政治資訊和科技資訊,是資訊權利客體的最重要的表現形式。(2)資訊依其載體(物質財富或非物質財富的各種具體形式),可分為口頭資訊、實物資訊、文獻資訊等,它們均可成為資訊權利客體。第三節資訊法律關係二、資訊法律關係的客體

(3)按資訊的存在狀態和傳播方式,資訊可分為公開信息和秘密資訊。前者是指向社會公開的,可以為公眾廣泛公知的資訊,如已公開的專利資訊或股份公司的財務資訊,公開發表的著作等;後者是指在一定的小範圍內保密的資訊,該資訊並未公開,亦未為公眾所知悉,如國家秘密、企業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這些資訊均可成為資訊權利的客體。第三節資訊法律關係二、資訊法律關係的客體

(4)按資訊是否具有商品的屬性,可分為商品性資訊和非商品性資訊,前者如有償使用的專利技術、商標等,後者如無需付費的、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的天氣預報資訊、國家統計資訊,以及無法為外人使用的個人隱私資訊等。這些資訊亦可成為資訊權利的客體。第三節資訊法律關係三、資訊法律關係的內容

資訊法律關係的內容就是資訊法律關係的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並且該權利與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就是資訊。資訊法律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是資訊法的核心。第三節資訊法律關係三、資訊法律關係的內容

資訊法律關係主體的權利,簡稱資訊權利,是法律主體依法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以及要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可能性。這種資訊權利源於法律的規定,受法律保護,並且它以義務人履行相應的義務作為保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資訊權利是法律主體獲取利益或滿足需要的法律手段,通過行使資訊權利,法律主體便能夠實現其資訊活動的目的。第三節資訊法律關係三、資訊法律關係的內容

資訊法律關係主體的義務,簡稱資訊義務,是法律主體依法必須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必要性,它是法律對法律主體行為的一種約束。法律主體履行其資訊義務,是保證資訊權利有效實現的必要條件。法律主體違反法定的資訊義務,侵犯資訊權利,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第四節資訊立法一、法律立法的含義

國家創制法律規範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為制定,一為認可。前者是指國家以制定規範性法律檔的方式創制法律規範;後者是指國家對現存的某些行為規範認可為法律,賦之以法律效力。在實行判例法制度的國家裏,判例法也是國家以特定的方式制定的,通常稱之為“法官的立法”。在我國,有時也以國家認可的方式創制資訊法,這主要是指國家根據需要而確認人們遵守某些在資訊活動中自然形成的以及資訊技術規範為法定的義務,違反這些規範的行為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不過,大量資訊法律規範是以規範性法律條文(即制定法)的形式表現出來,而由國家以立法方式予以創制的。第四節資訊立法小知識:我國資訊立法的形式

在我國,資訊立法的形式主要有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等形式:(1)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等。(2)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如《政府資訊公開條例》、《電腦軟體保護條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出版管理條例》。第四節資訊立法(3)國務院部門規章,由國務院各部、委和直屬機構制定,如文化部頒佈的《省(自治區、市)圖書館工作條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資訊產業部聯合頒佈的《互聯網新聞資訊服務管理規定》。(4)地方法規和規章,地方法規由省級和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規章由省級和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5)規範性檔,以上提到的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都有權制定規範性檔,如工業和資訊化部就制定有大量的規範性檔。第四節資訊立法二、資訊立法的基本原則效益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吸收借鉴原则协调原则第四節資訊立法三、資訊立法體系的構建

資訊立法體系是指資訊法由哪些法律、法規等立法構成的規範性檔系統,它表明的是資訊法的外在形式結構。該體系構成的基本因素是資訊法律條文和規範性檔,它既包括對現有立法的分類,也包括對應有立法的分類。建構資訊立法體系可以有利於資訊立法規劃的科學化,有利於資訊立法的完備化、體系化,也事關資訊立法的成效。從我國資訊立法的實踐來看,這項工作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緊迫性。第四節資訊立法三、資訊立法體系的構建

黃瑞華在其主編的《資訊法》中認為資訊法應包括以資訊市場為紐帶的資訊技術發展及資訊活動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所造成的法律需求。因此從現實角度考慮,資訊法律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資訊資源管理法律制度;(2)資訊產權法律制度;(3)資訊產業管理法律制度;(4)資訊市場管理法律制度;(5)資訊機構組織管理法律制度;(6)資訊安全、保密與資訊犯罪法律制度;(7)國際資訊合作與交流法律制度。第四節資訊立法三、資訊立法體系的構建齊愛民在《論資訊法的地位與體系》一文中指出國家鼓勵和約束資訊生產的措施屬於科技法或者科技政策範疇,不是資訊法的組成部分,認為資訊法的體系由六大部分組成:資訊產權法、資訊交易法、資訊保護法、資訊公開法、資訊管理法和資訊安全法。(1)資訊產權法;(2)資訊交易法;(3)資訊保護法;(4)資訊公開法;(5)資訊管理法;(6)資訊安全法。第四節資訊立法三、資訊立法體系的構建

本教程中的下列幾個部分的構成與劃分,是按照資訊產權法律規範篇、資訊技術法律規範篇、資訊服務法律規範篇和資訊安全法律規範篇的編排展開的,這實際上也體現了一種對資訊立法體系簡略分類的思路。即問即答:你認為資訊立法的體系結構應該怎樣構建?第四節資訊立法四、我國資訊立法的發展

名稱部門說明電腦資訊系統安全保護條例(1994)國務院對各類電腦資訊系統(未聯網的微型電腦除外)的設備、環境和資訊安全保障工作做出了明確規定。電腦資訊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l996)國務院對要求接入中國公用網的接入單位、用戶等的責任、權利與義務,特別是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

電腦資訊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辦法(1997)公安部對網路中的發佈和傳輸的資訊內容作了一定的限制,提及到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護,也規範了網路活動參與者的安全保護責任以及違反法律法規後的法律責任等。第四節資訊立法四、我國資訊立法的發展互聯網資訊服務管理辦法(2000)

國務院旨在規範網路資訊服務活動,促進網路資訊服務健康有序發展。電腦資訊網絡國際聯網保密管理規定(2000)國家保密局旨在加強電腦資訊系統國際聯網的保密管理,確保國家秘密的安全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2000)全國人大常委會從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網路安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管理秩序,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4個方面,列明具體刑事犯罪行為。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2000)資訊產業部旨在加強對網路電子公告服務的管理,規範電子公告資訊發佈行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第四節資訊立法四、我國資訊立法的發展互聯網資訊服務管理辦法(2000)國務院旨在規範互聯網資訊服務活動,促進互聯網資訊服務健康有序發展。中國互聯網路功能變數名稱管理辦法(2002)資訊產業部旨在保障中國互聯網路功能變數名稱系統安全、可靠地運行,規範中國互聯網路功能變數名稱系統的管理。互聯網新聞資訊服務管理規定(2005)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資訊產業部互聯網新聞資訊服務單位的種類、設立條件和服務規範等。資訊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06)國務院網路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的專門法規,對權利保護、權利限制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免除等作了規定,努力保持各方的利益平衡。本章小結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部分關於資訊法含義的表述均表明了資訊法的一個社會功能,即資訊法是用以調整資訊活動(或者是資訊技術和資訊產業)領域中的社會關係的。從發展的角度看,將資訊法專門地加以研究,並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來對待,應當有其發展的必然。同時,相關部門法(如憲法、民法、經濟法和行政法等)與資訊法存在一定的聯繫與區別,資訊政策與資訊法律在形成過程和表現形式、實施方式和範圍、作用的時效和影響作用過程等方面不完全相同。但兩者具有本質上的同一性,且資訊政策是資訊法律的重要基礎,資訊法律則是保障資訊政策得以貫徹和實施的重要法律手段。本章小結

資訊法律關係由主體、客體、內容三要素構成。資訊法律關係的主體是指資訊法律關係中的權利享有者和義務承擔者,從法律形態的角度看主要是自然人、法人和國家三大類。資訊法律關係的客體是資訊,但並非一切資訊,只有那些能夠滿足資訊主體的利益或需要,同時又能得到國家法律確認和保護的資訊,才能成為資訊法律關係的客體。資訊法律關係的內容就是資訊法律關係的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並且該權利與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就是資訊。

本教程是按照資訊產權法律規範、資訊技術法律規範、資訊服務法律規範和資訊安全法律規範的編排展開的,實際上也體現了一種對資訊立法體系簡略分類的思路。第一節知識產權概述第一節知識產權概述一、知識產權的範圍

《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簡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的第2條第8款為“知識產權”確立了範圍,即知識產權應包括下列權利:①與文學、藝術及科學作品有關的權利,這指作者權,或版權(著作權);②與表演藝術家的表演活動、與錄音製品及廣播有關的權利,這主要指一般所稱的鄰接權;③與人類創造性活動的一切領域內的發明有關的權利,主要指專利發明、實用新型及非專利發明享有的權利;第一節知識產權概述④與科學發現有關的權利;⑤與工業品外觀設計有關的權利;⑥與商品商標、服務商標、商號及其他商業標記有關的權利;⑦與防止不正當競爭有關的權利;⑧一切其他來自工業、科學及文學藝術領域的智力創作活動所產生的权利。第一節知識產權概述二、知識產權的特徵

儘管随着信息产权概念的出现,对知识产权特征的探讨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相对于一般的财产所有权,一般认为知识产权具有以下的法律特征。(1)專有性

專有性亦称排他性或独占性,是指知识产权所有人对自己的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权利,只有其才能行使或者经其许可才能行使知识产权中的各项权利,而且在行使过程中受到法律的保护,别人不能出于商业目的擅自行使所有人的专有权利。第一節知識產權概述(2)地域性

任何国家的知识产权法总是只在该国领土上发生效力,对其他国家则不发生效力。而享有所有权的有形物品,无论持有人将它带到哪个国家都受到物之所在地国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就不一样,在另一国家或地区是否受到保护还需由所在国法律或国际条约予以规定。第一節知識產權概述(3)時間性

與物質產品的所有權不同,知識產權是有期限性的權利。法律賦予創造者對其創造的智力成果享有專有權利,目的是為了發展科學技術、繁榮文學藝術、促進社會進步。但如果智力成果長期被其所有者獨佔,勢必影響它的傳播,這樣反而對社會發展不利。為此,法律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也在保護期限方面給予一定限制。一項知識產權在法律規定的保護期限屆滿後,該成果從此進入公有領域(除非該權利的保護期可以依法續展),成為社會公共財富的一部分,專有權利也就消失了,任何人均可無償使用該項權利所指向的智力成果。第一節知識產權概述(4)無形性

知識產權的客体均是创造性智力劳动的产品,它们不具备一定的物质形态,因此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与作为有形财产所有权客体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同,知识产权的客体不能直接用数量与货币计算价值。如作为无形财产的一项专利权,所有人在行使权利转让它时,标的可能是制造某种专利产品的“制造权”,也可能是销售某种专利产品的“销售权”,却不是专利产品本身。正由于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无形物,常常是在其所有人主张权利的诉讼中才表现出自己是权利人。这就使知识产权权利人之外的使用者,因不慎而侵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样也正由于知识产权的客体的无形性,给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的侵权认定以及知识产权贸易带来了比有形财产复杂得多的問題。第一節知識產權概述(5)可複製性

知識產權之所以成为某种财产权,是因为这些权利被利用后,能够体现在一定的产品、作品或其他物品的复制活动上。也就是说,这种权利的客体一般可由一定的有形物去复制。如专利权人拥有的专利必须能够体现在可复制的产品上,商标权人拥有的商标必须能够复制在相关的商品或商标标识上,著作权人的作品必须表现在可复制的图书或音像制品上,这样才能体现出专利权、商标权或者著作权等。正因为如此,可复制性把知识产权与一般的科学、理论相区别。第一節知識產權概述三、知識產權法的概念

知識產權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综合调整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相互之间在创造、使用、转让智力成果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各项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单一性法律、法规的综合。一般认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三大支柱。

知識產權法调整的是社会关系,即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它具体指由知识产权法所确认和调整的,基於智力成果的創造、利用和轉讓而在公民、法人、非法人單位相互之間引起的,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一種社會關係。與其他法律關係一樣,它由主體、客體和內容三部分组成。第一節知識產權概述三、知識產權法的概念

知識產權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知识产权法的确认而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作为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其中公民的人身权利是无限期的。公民死亡后,他的法定继承人或国家负责其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主体的行为能力没有限制,只要公民或法人、非法人单位是智力成果的所有者,即可依法成为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主体第一節知識產權概述三、知識產權法的概念

知識產權法律关系的客体,指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即符合知识产权法要求的智力成果。这种客体和一些别的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无形性。狭义的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专指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知識產權法律关系的内容,指经知识产权法确认,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承担的义务。第一節知識產權概述立法名稱頒佈時間立法效力級別商標法1982年8月,1993年2月、2001年10月修訂法律專利法1984年3月,1992年9月、2000年8月、2008年12月修訂法律著作權法1990年9月,2001年10月、2010年2月修訂法律反不正當競爭法1993年9月法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1997年3月行政法規積體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2001年4月行政法規電腦軟體保護條例1991年6月,2001年12月修訂行政法規表2-1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相關立法第二節知識產權的由來一、知识产权产生的背景

21世纪被认为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尽管知识经济概念未定、形式未定,但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和認同。對知識經濟,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這種經濟直接依據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也就是說,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知識和資訊已經成為經濟增長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成為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动力。第二節資訊產權的由來一、信息产权产生的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路時代的來臨引起了新的資訊革命。經濟全球化和社會資訊化的趨勢日見明顯,特別是隨著資訊高速公路建設在全球範圍的興起,進一步帶動了資訊產業的發展,資訊化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迫切需要和必要保證。資訊產業是美國經濟近十年來持續高速增長的直接動力,電腦、通訊及相關的資訊技術的奇跡般發展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資訊技術產業在1995年到1999年期間對美國實際經濟所作的貢獻幾乎占到1/3。

我國資訊產業GDP年增長率超過20%,資訊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從1999年起已經成為第一大产业。第二節資訊產權的由來一、信息产权产生的背景

廣義的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包括一切人類智力創造成果上的權利,狹義的知識產權則分為工業產權和版權。工業產權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與智力創造成果有關的反不正當競爭權等;版權(我國亦稱“著作權”)包括作者權和傳播者權(即“鄰接權”或“有關權”)。作者權和傳播者權中的表演者權既包括財產權利又包括精神權利。以智力创造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不仅成为社会法律生活的中重点,同时也成为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重点和焦点。与其他私权相比,知识产权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应当予以“特殊”重视的权利。

第二節資訊產權的由來一、信息产权产生的背景

(1)電腦軟體

電腦软件按其有无独创性可分为常规性软件和独创性软件。常规性软件是一般水平编程人员均可以实现的产品。这种软件凝聚的是编程人员的辛苦、汗水和投资,而非创造性的智力成果。独创性软件是指该软件的作品性成分或功能性成分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成果。2001年10月18日修改頒佈的《專利審查指南》第九章“涉及電腦程式的發明專利申請審查的若干問題”中明確規定:如果發明專利申請只涉及電腦程式本身或者是僅僅記錄在載體上的電腦程式,就其程式本身而言,不論它以何種形式出現,都不給予保護;只有能夠解決技術問題,利用了技術手段和能夠產生技術效果的電腦程式才屬於給予專利保護的客體。

第二節資訊產權的由來一、信息产权产生的背景

(2)資料庫資料庫是指為了某種目的按一定主題或專業將作品、數據和其他材料彙集起來的資料總和。我國《著作權法》第十四條及其實施條例規定,資料庫若是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只要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就可以作為彙編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但資料庫不屬於專利客體保護的範圍或無法達到專利“三性”保護的要求,因此也就不能受到專利法的保护。第二節資訊產權的由來一、資訊產權產生的背景

(3)積體電路所謂積體電路是指半導體積體電路,即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片,將至少有一個是有源元件的兩個以上元件和部分或者全部互連線路集成在基片之中或者基片之上,以執行某種電子功能的中間產品或者最終產品。積體電路的功能不同,是由於所採用的布圖設計不同所致。因此積體電路的保護對象,並不是積體電路晶片本身,而是積體電路晶片的“布圖設計”。因為積體電路的設計常常是將一些已為人知的單元電路加以組合,這樣使大多數積體電路達不到專利所要求的“創造性”,無法受專利法保護。但是積體電路具有一定的技術性特徵,決非版權法單純的“表達方式”,是一種介於著作權法與專利法之間的新型客體,無法受傳統知識產權法的保護。

第二節資訊產權的由來一、資訊產權產生的背景

(4)生物技術資訊

生物技術的研究和应用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专利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动物和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权,而动植物品种的生产方法是可以获得专利权的。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动物的生产方法都比较简单,缺乏“创造性”,这样用专利法来保护动植物新品种几乎成为不可能。为此我国于1997年10月正式實施《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該條例創設了一種新的民事權利——品種權。另外在生物技術領域,對動物基因、利用轉基因產生的動物新品種、人體基因、克隆人等應否授予專利?如何保護發明人、發現人的權利?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课题。

第二節資訊產權的由來一、資訊產權產生的背景

(5)網路環境下產生的新客體

電腦網絡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变革,网络空间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出现了许多同样需要法律保护的新的对象、客体。例如,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互联网上建立网址,域名争议也变得相当普遍。虽然域名与公司、商标、产品名称并无直接关系,但由于域名的唯一性,一个域名一旦被注册,则其他任何机构都不能再注册相同的域名。又如,将不同服务器上的不同文件链接起来就有可能产生法律纠纷,涉及到版权、不正当竞争等许多知识产权方面的爭議。第二節資訊產權的由來二、資訊產權產生的意義

資訊产权概念的提出以及信息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其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1)資訊產權保護了作為勞動產品的資訊產品。對以知識、資訊為對象進行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研究、開發而形成的資訊產品,與物質產品一樣是人類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凝聚了生產者的勞動,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因此資訊產品可以為許多人同時擁有和利用,任何人都可以用它來謀利。但是在資訊的生產階段是需要物質和投資條件作支撐的,如果沒有法律為投資於財產性資訊的人提供強有力的保護,那麼久而久之,智慧和創造力就會萎縮,無法以物化的形式進人市場。第二節資訊產權的由來二、資訊產權產生的意義(2)資訊產權的保護滿足了市場規範化發展的要求。在資訊活動過程中,資訊市場是整個資訊活動的軸心,資訊流通、資訊諮詢服務等資訊活動都離不開資訊市場,大部分資訊產品也都是經由資訊市場實現其價值的。資訊產品最終轉換為資訊商品流通於市場意味著為了維護社會和經濟的正常秩序,保障產品所有人的正當利益,促進資訊產品的開發、推廣和利用,必須用法律的形式指導與規範人們對資訊產品的佔有、利用和轉讓。信息产品法律化的表现——信息产权最终出现了。第二節資訊產權的由來二、資訊產權產生的意義(3)資訊產權的保護適應了產權法律保護發展的趨勢。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必將帶來法律制度的變革,隨著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了解決原有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與新型保護客體不斷湧現的矛盾,很多國家或修改已有的法律,或制定新的法律、法規或條例,對一些不適應社會發展的以及與現實情況不符的概念做了必要的修改和擴大,將一些新出現的保護客體列入相應的知識產權保護範圍內,力求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知識產權向資訊產權的擴展也就成為必然的趋势。第三節資訊產權的內涵一、資訊產品的特性及其產權制度的設計小知識:產權產權概念最初使用於經濟學,產權是指“私人財產所有者的權利;典型的產權包括按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使用財產(要受到某種限制,例如地區)的權利以及在他認為合適的時候賣結合適的人的權利。”(見:[美]斯蒂格利茨著.經濟學(第2版).梁小民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946)由此可見,在經濟學中,產權制度確認人們對一定財產的權利,這種確認形成了人們進行交易的動機。法律上所謂的產權,主要指傳統民法中的財產所有權,一般指不動產所有權,以及保護智力活動成果的知識產權。它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某種物質利益的權利,是與非財產權相對應的概念。因此產權與財產權是密切相連的,甚至是同義的。根據財產是否有形,產權也可以分為有形產權和無形產權。完備的產權包括對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及其他與財產有關的權利。第三節資訊產權的內涵一、資訊產品的特性及其產權制度的設計

對於由信息产品带来的产权问题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和争论。(1)公共物品理論。該理論認為由於資訊產品的外部效應以及消費的非排他性所導致的“搭便車”行為,私有產權的履行和保護費用較高,市場機制會造成這類資源的生產不足。因此從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觀點來看,應由政府出面組織資訊的生產和傳播,或對私人生產資訊予以補貼和資助。第三節資訊產權的內涵一、資訊產品的特性及其產權制度的設計(2)波斯納理論。產權經濟學家波斯納(R.Posner)認為公共物品理論關於私人市場會資訊類的資源生產不足或停止生產的結論在有些條件下是根本錯誤的,只要原始生產者能夠以某種間接方式取得相應的收益以彌補資訊生產的成本,不受干預的私人市場完全可以產生帕累托效率條件所要求的產出數量。因此政府的任務不是直接干預,而是保證資訊市場競爭的条件。第三節資訊產權的內涵一、資訊產品的特性及其產權制度的設計(3)自然壟斷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競爭性的私人市場可能導致資訊的“過度”生產,造成資源的重置的效率損失。因此為了使競爭的浪費盡可能地減少,政府應當通過授予特許權等方式來限制競爭。賦予生產者這種特殊的受保護的地位,既提高了資源利用的效率,又為生產者提供了在私人競爭市場制度下不可能存在的刺激和行為動力,使生產者的利益不受他人侵犯。第三節資訊產權的內涵一、資訊產品的特性及其產權制度的設計

這三種理論都有各自的理論依據和政策主張,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支持的證據。但是“沒有合法壟斷就不會有足夠的資訊被生產出來,但有了合法的壟斷又不會有太多的資訊被使用”,資訊產權和法律經濟學分析方面的這一著名“悖論”說明這三種理論是不能同時成立的,只能有一個理論成立。为了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促进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应由国家法律加以规范和保护;但有些信息产品却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不适合自然垄断理论,只能由政府出面组织生产和传播。因此信息产权制度的建立必须既考虑信息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给予一定的垄断权,又要充分考虑信息产品的公共特性,给予这种垄断权以一定的限制。第三節資訊產權的內涵二、資訊產權的定義什麼是“資訊產權”(informationproperty)?目前還存在著有不同的理解。現例舉如下:1、“資訊產權是指對資訊享有的財產權利,即對財產性資訊享有的具有經濟內容的權利。”2、“基於資訊這種財產產生的權利就稱為資訊產權。”3、“資訊產權是資訊所有者對其生產和擁有的資訊產品所享的權利。”4、“資訊所有者基於其資訊產品享有的特定性質的人身權和財產權。”。

第三節資訊產權的內涵二、資訊產權的定義

如果仔细分析,信息产权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两种。广义上的信息产权包括权利主体对于信息可能成立的全部权利,即包括人身权也包括财产权;狭义上的信息产权仅仅是指权利人对于信息可以成立的财产权。本书所理解的信息产权是指狭义上的信息产权,即信息产权是指对信息享有的财产性權利。第三節資訊產權的內涵三、相關概念辨析(1)資訊產權與資訊權利

討論信息产权时常常涉及到“信息权利”(informationright),實際上資訊權利與資訊產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也有人使用“資訊權”一詞,我們認為資訊權利比資訊權更符合使用該概念的本义。根據美國《統一電腦資訊交易法》的界定,資訊權利包括所有存在於資訊上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所有根據有關專利、版權、掩膜作品(maskworks)、商業秘密、商標和公開權(publicityrights)的法律所享有的權利,或者其他任何賦予人們控制或排除他人侵犯其對該資訊的利益、利用或獲取該資訊的權利。第三節資訊產權的內涵三、相關概念辨析(1)資訊產權與資訊權利

如果从信息权利包含的具体内容角度出发,则李晓辉博士将信息权利界定为“以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作为权利客体的法律权力类型,它是由多个子权利构成的法律权利束。”这些子权利包括信息财产权、知情权、信息隐私权、信息传播自由权、信息环境权和信息安全权等,其中有的是财产性权利,有的是非财产性权利。因此信息权利是一项综合性的权利,内容包括信息产权和其他信息权利。第三節資訊產權的內涵三、相關概念辨析(1)資訊產權與資訊權利

資訊权利与信息产权的区别在于,从外延上看,信息权利包容信息产权,同时还包括知情权、隐私权等非财产性权利。从内涵上来讲,信息产权解决信息的初始权利问题,这种权利可以是专有的,也可以是共有的,实质是信息支配权的归属问题。而信息权利确认的是有关信息的一切权利,表现为以信息为对象的各种权利,既通过信息产权解决信息的静态归属问题,也通过知情权、自由权等解决信息的流动问题;既确认有关信息的私权,例如隐私权,也确认有关信息的公权,例如知情權。第三節資訊產權的內涵三、相關概念辨析(2)資訊產權與知識產權

知識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经由人类独具的思维能力深度加工过的、浓缩的系统化了的特定信息,是信息的核心。任何知识都是人类智力创造的成果,其本质是一种特定的优化信息。因此知识属于信息范畴,是信息的一部分。将保护特定智力成果的权利称为知识产权是理所当然的;基于知识(智力成果)本质上是一种特定信息,将知识产权确定为一种“信息产权”,更是顺理成章的。第三節資訊產權的內涵三、相關概念辨析(2)資訊產權與知識產權

正如知识只是信息的核心部分而非其全部,知识产权也只是信息产权的核心部分,信息产权的范围大于知识产权的范围。信息产权包括知识产权,同时还包括超出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其他信息权利。另由于“知识产权”早于“信息产权”出现,因此可以认为信息产权是知识产权的扩展,这一概念突出了知识产权客体的“信息”本質。本章小結

在資訊經濟時代,從社會公正出發,為防止資訊資源的分配懸殊,要求加快資訊產品的擴散,以滿足公眾對資訊資源的渴求。然而,資訊產權是以資訊的財產化為前提,保證對投資的回報,保護資訊產品生產者的權利。這種產權壟斷與社會利益的衝突是客觀存在並且持續的,因此我們需要這樣一個關於資訊的法律體制,即不僅在一個國家內而且在整個世界內,它能夠很寬鬆地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保持一種平衡。

為保障資訊產品生產者的利益需要建立資訊產權制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資訊產品都受法律的保護,都要納入資訊產權的範圍。資訊產權的內涵要廣於知識產權,但是什麼樣的資訊才可以作為財產,才可以受到法律的保護應該參考現有的實踐需要。盲目地把所有的資訊都產權化顯然是不妥的,畢竟法律的保護是有界限的。因此用資訊產權代替知識產權來構建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和實踐制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第一節專利權的客體

所謂专利权的客体是指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就是指依法取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我国《专利法》第2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的發明創造是指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因此,我國專利權客體的種類有三種: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需要指出的是,以專利形式保護發明是世界上所有實行專利制度國家的通常做法,而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並不都是以專利形式給以保護,以什麼形式保護,各國又都有自己的規定。《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第1條第2款所講的作為工業產權保護對象的“專利”,僅指發明專利而言,不包括實用新型和外觀设计。第一節專利權的客體一、發明專利

我國《专利法》第2條第2款規定:“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作為專利權客體的發明必須具有技術屬性,必須是一種新的技術方案。它不同於科學發現。科學發現是揭示自然界原本存在的現象、規律,是對自然界的認識。而新的技術方案是指利用自然規律創造出或提出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案。

根據發明的定義,可將發明分為兩大類:產品發明和方法發明。產品發明可以是成品,如機器、儀器、設備、用具等獨立的產品或一個產品的獨立部件,也可以是材料,如化學材料、合成物等,而未經人的加工、屬於自然狀態的物質不能作為產品发明。第一節專利權的客體二、實用新型

我國《专利法》第2條第3款規定:“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所謂形狀是指能觀察到的造型,結構則指部件或零件的有機結合。作為專利權保護客體的實用新型與發明在權利內容、保護範圍以及權利限制等方面也基本相同,但它們在法律地位、取得方式和保護期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區別見表3-1所示。第一節專利權的客體表3-1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的主要区别

發明實用新型創造性水準與現有技術比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進步與現有技術比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是一種“小發明”保護範圍產品和方法發明;產品可以是定型和不定型只能是產品(不包括方法),且保護的產品必須具有一定形狀、結構或形狀結構結合的產品申請與審批經過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形式審查和嚴格的實質審查,程式複雜只經過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形式審查,不進行實質審查,可靠性和品質難以保證保護期限自申請日起,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20年自申請日起,實用新型為10年申請檔可以有附圖,也可以沒有附圖,視具體情況而定必須有附圖第一節專利權的客體三、外觀設計專利我國《專利法》第2條第4款規定:“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根據定義,外觀設計專利應具備下列條件:(1)與產品相結合。產品是指任何用工業方法生產出來的物,不能重複生產的手工藝品、農畜產品、自然物不能作為外觀設計的載體,外觀設計應是對產品外表所作的設汁,它不是單純的美術作品。(2)是關於產品形狀、圖案和色彩或其結合的設計。形狀是指立體或平面產品外部的點、線、面的轉移、變化、組合而呈現的外表輪廓;圖案是指將設計構思所產生的線條、變形文字的排列或組合並通過繪圖或其他手段繪製的圖形;色彩是指用於產品上的顏色或者顏色的組合,產品的色彩不能獨立構成外觀設計,而必須是與產品結構和圖案的组合。第一節專利權的客體三、外觀設計專利(3)富有美感。這首先意味著具有視覺可見性。至於美感,由於不同人的生活觀念或修養的不同,其審美觀也不同,所以一般只要不傷風敗俗,能為大家所接受即認為其具有美感。(4)適於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外觀設計是對工業產品的設計,不是藝術品,因此要求能夠進行工業化批量生產,新設計是指該外觀設計在現有技術中找不到與之相同或相近似的外觀設計。第一節專利權的客體四、專利法排除的客體對象

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參照國際慣例,我國《專利法》第5條、第25條對排除在專利權之外的客體做出了明確規定(見圖3-1)。第一節專利權的客體圖3-1不授予專利權的客體第一節專利權的客體四、專利法排除的客體對象這些客體大體上可以劃分三類:(一)違反國家法律、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

這一規定符合國際慣例,因為這些發明創造對社會有害無益,違背專利法的宗旨。如有人設計了偽造貨幣的工具,而我國法律明令禁止偽造貨幣,因此即使該發明創造的水準再高,也不能授予專利。又如那些帶有淫穢內容或圖案的物品或者嚴重污染環境的技術,由於它們違反了社會公共道德或者妨害了公共利益,因此也都不能授予专利。第一節專利權的客體(二)不屬於發明創造的智力成果

(1)科學發現。

科學發現是指人對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未知物質、現象變化過程以及特點和規律的認識。雖然它也是一種智力成果,但它不是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所提出的技術方案,所以不是專利意義上的發明創造,如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规律等。

第一節專利權的客體(二)不屬於發明創造的智力成果

(2)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

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是指導人們思維、推理、分析、判斷的,它不是自然規律的利用過程,因此也不是技術方案,如速演算法、生產管理方法、情報檢索方法、比賽或遊戲規則等。但進行這類活動的新設備、新工具等,如果符合专利性,是可以授予专利权的。

第一節專利權的客體(二)不屬於發明創造的智力成果(3)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包括以有生命的人和動物作為直接實施對象的疾病診治方法,如西醫的外科手術方法、中醫的搭脈和針灸方法等。這些方法不能在工業上應用,不具備專利法所說的實用性。但在診斷和治療中所用的儀器、裝置等醫療設備可以在工業上製造,可以獲得專利權,如B超機、X光機等。第一節專利權的客體(三)某些特定領域的發明創造

(1)動物和植物品種。動物和植物品種的發明創造是指人工飼養動物和人工培育的植物中新品種本身而言的。目前,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丹麥、瑞典等可授予植物新品種專利權,美國等授予動物新品種專利權。傳統的專利法都不把這兩項作為專利保護的客體。和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國暫不給動植物新品種專利保護,但對培育動植物新品種的方法可授予專利權。

(2)用原予核變換方法獲得的物質。這種物質發明除美國等極少數國家以外,絕大多數國家均不授予專利權。我國不授予專利是因為考慮到這些物質可以用於軍事目的,而且我國核工業水準也較低,不授予專利權可以保護本國核工業。第一節專利權的客體(三)某些特定領域的發明創造(3)對平面印刷品的圖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結合作出的主要起標識作用的設計。“平面印刷品”主要指平面包裝袋、瓶貼、標貼等用於裝入被銷售的商品或者用於附著於其他產品之上、不單獨向消費者出售的二維印刷品;“主要起標識作用”是指二維印刷品的圖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結合主要是用於讓消費者識別被裝入的商品或者被附著的產品的來源或者生產者,而不是用於使被裝入的商品外觀或者被附著的產品外觀本身“富有美感”而吸引消費者。第二節專利權的主體

專利權的主体是指依法能够申请并获得专利权的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我国《专利法》根据发明创造的性质,规定专利的主体有非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设计人、职务发明创造的所在单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外国人或外国企业等。同时,《专利法》还针对共同发明创造和委托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进行相应规定。第二節專利權的主體一、發明人、設計人

發明創造是由发明人、设计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依据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3條規定:“發明人或者設計人,是指對發明創造的實質性特點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在完成發明創造過程中,只負責組織工作的人、為物質技術條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從事其他輔助工作的人,不是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發明人或設計人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法人或其他單位。

在一項發明創造的過程中,如果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對該項發明創造的實質性特點都做出創造性貢獻,那麼這些人統稱為共同發明人或共同設計人。共同發明人或共同設計人也應當是自然人,且他們的權利和義務是相等的,排名前後次序上沒有本質上的区别。第二節專利權的主體二、職務發明創造所屬單位

我國《专利法》第6條指出:“執行本單位任務或主要利用本單位物質條件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這裏首先對職務發明創造的含義進行解釋。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12條的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可以分成三種情況:在本職工作中作出的發明創造;履行本單位交付的本職工作之外的任務所作出的發明創造;退休、調離原單位後或者勞動、人事關係終止後1年內作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原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專利法》第6條所稱本單位,包括臨時工作單位;所稱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是指本單位的資金、設備、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等。第二節專利權的主體三、非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設計人

所謂非职务发明创造是相对于职务发明创造而言的,简单说就是职务发明创造以外的发明创造。对于非职务发明创造,只有发明人或设计人有權力權利申請和獲得專利權。我國《專利法》第6條規定了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力權利屬於發明人或設計人。專利申請被批准授權後,專利權歸發明人或設計人。不僅如此,《專利法》第7條又規定:“對發明人或設計人的非職務發明創造專利申請,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壓制。”第二節專利權的主體四、外國人或外國企業

按照国际惯例,在中国有经常住所或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外国企业组织,都可以向中国申请专利,享受专利权。这里所称的营业所必须是真实有效进行生产或经营商业活动的场所,只起联络作用的办事处不属于。

而那些在中國沒有經常居所或者營業所的外國人、外國企業或者外國其他組織在中國申請專利的,應當符合《專利法》第18條的規定:“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如果符合規定,他們也是可以在我國申請專利或者辦理其他專利事務的。但是依據《專利法》第19條的規定,應當委託依法設立的專利代理機構办理。第二節專利權的主體五、委託發明創造

所謂委托是指一个单位接受另一单位委托的研究和开发任务,并按要求完成约定的技术成果,另一单位即委托方为该技术成果的完成提供经费和报酬,如某一工厂委托某研究所解决某一技术问题或者设计某一技术项目。第二節專利權的主體六、合作發明創造

對於合作完成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的归属问题,《专利法》第8條只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即除另有協議的以外,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共同完成的單位或者個人。而《合同法》第340條的規定較為具體,規定:“合作開發完成的發明創造,除當事人另有約定以外,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合作開發的當事人共有。當事人一方轉讓其共有的專利申請權的,其他各方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受讓的權利。合作開發的當事人一方聲明放棄其共有的專利申請權的,可以由另一方單獨申請或者由其他各方共同申請。申請人取得專利權的,放棄專利申請權的一方可以免費實施該專利。合作開發的當事人一方不同意申請專利的,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不得申請專利。第三節專利的申請與審批一、專利的授權條件

一項專利申請要獲得專利權,必須具備應有的條件。其中,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外觀設計應當具備新穎性和獨創性。(一)发明和实用新型的授权条件

我國《专利法》第22條規定:“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一項發明或實用新型要取得專利權必須具備這三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條件都不能獲得專利權。第三節專利的申請與審批(1)新穎性新穎性是指申請專利的發明或實用新型是前所未有的。我國《專利法》第22條第2款規定:“新穎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不屬於現有技術;也沒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就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申請日以前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並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佈的專利申請檔或者公告的專利檔中。”這是判斷新穎性的具體標準。《專利法》第22條第5款又指出:“本法所稱現有技術,是指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一項技術一旦向公眾公開,便成為公知技術、現有技術,也就喪失了新穎性。排斥新穎性的公開有以下四種形式。第三節專利的申請與審批出版物公开使用公开以其他方式公开抵触申请第三節專利的申請與審批(2)創造性

創造性是指申请专利的发明或实用新型要比现有技术先进,这是一个技术水平要求。我国《专利法》第22條第3款規定:“創造性,是指與現有技術相比,該發明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這裏所述的實質性特點是指申請專利的發明或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本質的區別,對於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是非顯而易見的,其中發明專利要求這種本質區別是突出的,而實用新型只要求有本質區別;而所述的進步性是指申請專利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在技術上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長足的進步,產生了更好的技術效果。這種進步表現在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或者具有意外的效果等,其中發明專利要求具有顯著進步,實用新型專利要求具有進步性即可。第三節專利的申請與審批(3)實用性

我國《专利法》第22條第4款規定:“實用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製造或者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根據此規定,實用性包括可實施性、再現性和有益性。①可實施性。這是指發明或實用新型能夠在實踐中實施。②再現性。這是指申請專利的發明或實用新型的實施多次重複的可能性。③有益性。發明或實用新型實施後,在經濟、技術和社會方面產生有益的結果才能稱為有實用性。第三節專利的申請與審批(二)外觀設計的授權條件(1)新穎性

我國《专利法》第23條第1款規定:“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應當不屬於現有設計;也沒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就同樣的外觀設計在申請日以前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並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告的專利檔中。”《專利法》第23條第4款又指出:“本法所稱現有設計,是指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設計。”因此,外觀設計的“新穎性”涉及兩個方面:不屬於現有設計和不存在抵觸的外觀設計申請。第三節專利的申請與審批(二)外觀設計的授權條件(2)創造性

我國2008年新修訂《專利法》提高了外觀設計授權標準,第23條第2款規定:“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與現有設計或者現有設計特徵的組合相比,應當具有明顯區別。”這等於對外觀設計專利增加了類似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的“創造性”標準,明顯提高外觀設計專利的品質。以避免通過模仿現有設計或簡單拼湊現有設計特徵而形成的外觀設計獲得專利權。(3)不得發生權利衝突

我國《专利法》第23條第3款規定:“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不得與他人在申請日以前已經取得的合法權利相衝突。”這裏的“合法權利”包括著作權、商標權、肖像權等。第三節專利的申請與審批(三)新穎性的例外

對於上述三种专利新颖性的时间标准均以申请日划分的,我国《专利法》第24條又規定了三種例外的情況,即“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在申請日以前六個月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喪失新穎性:(一)在中國政府主辦或者承認的國際展覽會上首次展出的;(二)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三)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第三節專利的申請與審批二、專利申請原則

一件發明創造完成後,並不能自動獲得專利權,需要履行一定的申請程式並經嚴格的審查才能授予專利權。我國專利法規定了下述專利申請原則:书面原则先申请原则优先权原则单一性原则第三節專利的申請與審批三、專利申請的檔

所謂专利申请就是向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文件。申请人可以自行申请,也可以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办理。申请时应提交的文件,对于发明或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是有差异的。(一)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檔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檔包括請求書、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其摘要。(二)外觀設計的專利申請檔如前所述,外觀設計專利保護的是產品的形狀、圖案和色彩,所以外觀設計的專利申請不需要提交以文字敘述為特徵的說明書、權利要求書和摘要。《專利法》第27條第1款規定:“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的,應當提交請求書、該外觀設計的圖片或者照片以及對該外觀設計的簡要說明等檔。”第三節專利的申請與審批四、專利申請的審批

國務院专利行政部门受理专利申请后,必须依照专利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对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才授予专利权。目前,我国《专利法》对不同的专利权客体采取了不同的审查制度,发明专利采用“早期公开、延迟审查”;而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采用初步审查的制度。第三節專利的申請與審批(一)發明專利申請的审查受理申请初步审查公布申请实质审查授权公告第三節專利的申請與審批(二)實用新型和外現設計專利申請的審批

《專利法》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只进行初步审查而不进行实质审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审批程序是:受理申请、初步审查、授权公告。其中每一程序中的工作内容与发明专利审批相同,只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授权公告的文件没有经过实质审查。第四節專利權的法律保護一、專利權人的權利和義務

專利權人即专利权的所有人,也就是享有专利权的单位或个人。专利权人在专利权有效期间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并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具体的权利与义务如下:(一)獨佔實施權

《專利法》第11條規定:“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第四節專利權的法律保護(二)許可實施權

專利權人有时不具备实施发明创造专利的条件,如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或者个人就常常属于这种情况。或者专利权人的实施不能覆盖整个市场,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专利权人就可能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实施其专利,并从中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以弥补研究开发的投资。专利权人允许他人实施其专利,通常要与被许可人达成协议,这个协议就是一般所说的专利许可合同。根据各国的法律规定和实践,专利许可合同必须是书面的,我国《专利法》第12條也明確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實施他人專利的,應當與專利權人訂立實施許可合同,向專利權人支付專利使用費。被許可人無權允許合同規定以外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實施該專利。”專利實施許可合同,應當自合同生效之日起3個月內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備案。第四節專利權的法律保護(三)專利轉讓權

《專利法》第10條規定:“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可以轉讓。”專利權轉讓後,原專利權人失去了所有權,而受讓人成為新的專利權人。由於是專利所有權的轉移。《专利法》第10條第3款又規定:“轉讓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的,當事人必須訂立書面合同,經專利局登記公告以後才能生效。”這樣規定是為了保障轉讓的穩妥、安全,避免發生糾紛。為了使公眾瞭解專利權的法律狀況變化,轉讓專利權後有必要登記、公告,在登記公告前,轉讓合同即使已經簽字、蓋章,在當事人之間也不能生效。第四節專利權的法律保護(四)專利標記權

《專利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專利權人有權在其專利產品或者該產品的包裝上標明專利標記和專利號。”對於專利標記,可使用“專利”或“中國專利”等字樣;專利號是指授予的專利號碼,依此號碼可以查找說明書。標明專利標記的目的是為了告知他人該產品是受專利保護的,可以作為第三人應當得知該產品是專利產品的證明,也可以為製造和出售專利產品作廣告宣傳,提高其聲譽,而且也便於將其產品與其他類似產品相區別,增強專利產品的市場竞争力。第四節專利權的法律保護(五)署名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