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溪市重点中学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中国1957年和1978年的三农数据比对表”。据此可知,这20年间我国A.农业现代化进程基本停滞 B.城镇化推动了农村发展C.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农业剩余人口问题严重2.“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材料中“铁和血”“煤和铁”分别喻意A.武力手段、工业基础 B.暴力战争、国家垄断C.强权政治、商品经济 D.专制统治、自由竞争3.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的福利支出为20.74亿英镑,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8%;到80年代初时,福利支出685亿英镑,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6%。这种变化说明英国A.国内各阶层贫富差距缩小 B.失去世界经济中心地位C.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增强 D.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4.下表为1921—1927年中共党员发展情况表。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大50多人195人420人994人57967人A.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 D.中共党组织不断完善5.宋朝的军队分为三级,最高为禁军、次为厢兵、再次为乡兵。上一级队伍经常下一级的优秀人员而将不合格人员淘汰给下一级。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削弱地方整体实力斗小 B.整顿全国军队编制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6.有学者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B.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C.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7.1919年,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正式成立,受到广泛支持,其宗旨是通过平和的经济革命改造社会,原则是实行公有制,人人有工作,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接着,武昌、上海、南京、天津、广州、扬州等地都先后成立了工读互助团。但是,因为经济危机和人心涣散,1920年工读互助团的试验进入尾声。这现象A.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B.提高了入们鉴别真假社会主义的能力C.导致社会主义运动在华出现严重挫折D.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革命成功8.下表展示的是1928—1937年苏联民众的消费情况(图中数据为相对的消费指数),由此可知A.新经济政策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B.人口增长抵消了工业化成就C.五年计划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D.斯大林模式以重工业为中心9.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前,俄国经济落后,资本主义因素和封建主义因素共存。这样的社会条件决定入十月革命既是对资产阶级,又是对地主阶级的革命。由于封建因索和资本主义因素紧密结合,因此,对它们的否定也没有时间的先后。该学者意在说明”十月革命A.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根源于俄国社会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C.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是具有双重性质的革命10.撤切尔夫人执政后,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国企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政府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这反映出A.凯恩斯主义是错误的 B.英国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C.英国放弃了国家干预 D.撤切尔夫人信奉货币主义11.下列条款,出现在1982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是A.“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应扶助其发展”B.“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D.“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社会”12.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A.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13.新中国成立前后,各解放区的土改先后完成,广大贫苦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华北农村婚姻家庭纠纷呈井喷式爆发,乃至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社会变革冲击传统伦理观念B.国内战争影响了家庭稳定C.工业化瓦解了传统婚姻制度D.合作化运动促进妇女解放14.希腊城邦的公共建筑包括宗教建筑、娱乐建筑和行政建筑,三者的用途通常彼此交错。比如雅典城邦市政广场的母亲神圣殿同时又是公共档案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会议的决议都存放于此。露天剧场又并非只是观看戏剧的娱乐场所,也常用作政治活动的空间,如举行公民大会等。其目的在于A.增强公民参政的意识B.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C.宣扬神权至上的观念D.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15.西方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说:唐代科举制是作为中国文明伟大成就之一的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开端。作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给予肯定是因为它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考试选拔官员更为公正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打破了贵族的特权垄断16.一战后,日本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将侵掠矛头指向中国,导致爆发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华北事变17.1956年至1961年间从2亿吨下降至1亿2千万吨,1961年至1965年又回升至2亿吨。可能是我国哪种行业的产量:()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18.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A.矿业资源互补 B.人力资源共享C.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19.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赠眼医婆罗门僧》中写道:“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白居易也有诗“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蓖试刮看”。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古印度医术发达B.域外先进文化传入大唐C.诗歌是重要史料D.眼疾在诗人中较为常见20.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报道:“过去是‘母猪不敬神,娘们不算人’……而现在则完全变了,妇女已上了桌面。人人有了一份财产,共同劳动,共同处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婚姻自主成为新时尚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解放区妇女地位的提高21.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审判制度沿用前清 B.政体变化不甚明显C.平等制度遭受玷污 D.等级观念根深蒂固22.明朝后期,中国九成的糖产于广东和福建;浙江北部绝大部分土地都种植喂蚕桑树;松江和苏州等地以盛产棉花而著称。这种现象A.促进了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 B.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C.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粮食安全 D.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23.如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三幅作品都体现了A.理性主义精神 B.现代主义精神 C.批判主义精神 D.现实主义精神24.现代养生学认为,一个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吃得太多,本来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变成有害的东西,一个人应当只吃适量的食物。与这一观点吻合的思想是A.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B.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25.“该国际会议召开于20世纪50年代,围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进行了会谈和讨论。”该解说词描述的会议当指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汪辜会谈 D.第26届联大26.“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分封制27.如图为古希腊小亚细亚地区发行的银币。反面为摔跤手,侧面为投掷手,生动的再现了古希腊体育运动竞技场景。这反映了古希腊A.追求智慧勇敢的人文主义思想 B.民主政治下公民拥有自由C.商品经济发达货币需求量较大 D.追求理性强调竞争的国民性28.建国初期中苏签约:“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2001年中俄两国签约:“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中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国关系 B.当今的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中日两国的矛盾得以解决 D.中俄合作以军事领域为主29.标语、口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标语、口号,正确的一组是①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③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④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30.20世纪初,梁启超强调:“国家所最渴望者,为国包资格了鼓吹革命者亦认为:“夫立国于地球之上者,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在当时思想家中,“中国自开国以来,未尝有国民”成为一种共识。这些看法A.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B.折射了军阀割据的现实C.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D.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战后期,战胜国在讨论分区占领德国时,尽管柏林位于苏占区,但是它作为德国的首都,还是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春夏,西方国家分裂德国活动出现了高潮,联邦德国的雏形基本形成。苏联认为,如果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柏林就丧失作为德意志首都的地位",西方国家没有理由再留在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西方国家不肯搬出西柏林,但也不愿意使用武力打开水陆交通,在比较了各种方案以后,决定利用美国强大的空中力量和经济实力,使用空中走廊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当时苏联也不希望走向武装冲突,因而没有干扰西方国家空运活动,最终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12月份取消封锁,柏林危机平息。——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柏林危机产生和平息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林危机的影响。32.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对苏联的野蛮入侵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纷纷起来声援苏联卫国战争,比如中国共产党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党内指示。在苏德战争爆发当晚,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支持苏联反对德国的侵略.提出英国的政策和宣言就是“任何对纳粹帝国作战的个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因为“苏联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6月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考虑到希特勒是美洲的主要威胁,美国准备向苏联提供援助。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时指出苏联将同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建立争取自由、反对希特勒的统一战线。——摘编自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德战争初期国际社会声援苏联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战争初期国际社会声援苏联的意义。33.材料五代十国是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关卡林立,役税横加,人民流离失所,生产凋敝。反乱思治、渴望统一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周世宗柴荣出身微贱,深知民间疾苦。继位后以盛世先贤为榜样,要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对国家经济进行整顿和改革。首先鼓励开垦荒田,把中原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优待从辽朝返回的逃户;减轻租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抑制寺院经济,使后周控制的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增加。周世宗在位虽不到六年,但他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赵宋之世”的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而是后周世宗柴荣。——摘编自刘铁男、赵辉《周世宗柴荣的经济改革策略考证》等(1)根据材料,指出周世宗经济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从1957年到1978年,农业人劳动人口迅速增加,但与此同时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近100倍,由此可知,农业机械化取代了一部分的劳动力。且农村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与农业劳动者的增长之间也不成正比,也可以看出农业剩余人口问题严重,故D项正确;从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近100倍来看,农业现代化进程在不断加快,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城镇化,排除B项;材料的数据反映出农村改革中存在的一定问题,而不是强调其成效,排除C项。2、A【解析】
根据材料“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和血”就是依靠战争,用武力手段建立帝国;“煤和铁”强调了工业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煤为工化提供主要能源,而铁则是工业的主要原料,所以“煤和铁”就是德国的工业基础,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材料的喻意,排除。3、C【解析】
英国的福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13.8%,增加到了80年代初的21.6%。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说明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不断加大,即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增强,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是说明国内各阶层贫富差距缩小,故A错误;二战以后,英国就已失去世界经济中心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未强调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故D错误。4、A【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从中共一大到五大党员人数增加看,正是由于此时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投身革命事业,故A项正确;B项是1924年才建立,排除B项;此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5、C【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军队的三级军队编制实质上反映了北宋“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思想,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削弱地方整体实力最终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排除A项;整顿全国军队编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排除B项;宋代三级军队编制削弱地方军队战斗力,排除D项。故选C。6、A【解析】
据材料“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A正确;反全球化运动是反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而不是反经济全球发展,B说法错误;从长远看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C错误;据材料可知,因为最不发达国家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因此也就谈不到威胁着国家的经济主权问题,D错误。【点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7、A【解析】
工读互助团兴起的时间及其主张“实行公有制,人人有工作,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显然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有关,因此选项A正确;工读互助团本身并没有鉴定真伪马克思的功能,排除B;工读互助团不属于社会主义运动,排除C;工读互助团是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其属于中国自立社团,但最终失败,因此选项D排除。8、C【解析】
根据表格计算,消费合计/人口指数,可知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33.8和170.109,两个年份比较人民消费水平增长明显,说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C正确;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实际被停止,A错误;根据计算,人口增长并没有抵消工业化成就,何况苏联大部分工业品为重工业品,不能直接消费,B错误;材料看不出斯大林模式以重工业为中心,D错误。9、D【解析】
据材料“这样的社会条件决定入十月革命既是对资产阶级,又是对地主阶级的革命。由于封建因索和资本主义因素紧密结合,因此,对它们的否定也没有时间的先后。”可知,十月革命既是反对资产阶级,又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具有反资本主义,又具有反封建的双重性质的革命,D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的性质,而不是强调其原因,B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强调十月革命既是反对资产阶级,又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没有体现十月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C错误。10、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撒切尔夫人放弃了凯恩斯主义,转而信奉货币主义理论,因此D选项正确;凯恩斯主义在70年代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不代表它是错误的,A选项错误;英国当时仍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不是通货紧缩,B选项错误;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减少而非放弃国家干预,C选项错误。故选D。1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新中国1982年宪法的相关内容。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部宪法,是不断的修订的结果。1982年,鉴于文革时期“左”的错误,对宪法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同时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非以“阶级斗争为纲”,B项表述正确;A是1949年《共同纲领》的内容;C、D两项属于1954年宪法的内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制建设·1982年宪法12、A【解析】
题干中埃及总统纳赛尔认为收音机减少了埃及“政治上的文盲人数”“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据此可知收音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的民主化进程。收音机的普及提高了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促进埃及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埃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因为人民大多数还都是文盲,故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可知人民的政治自觉性是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而非是自觉提高,故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不能反映政治文明和文化水平发展的先后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13、A【解析】材料反映了土改先后完成,华北农村婚姻家庭纠纷爆发,这说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巨大变革影响了传统的婚姻家庭的稳定,说明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当时各解放区已经没有国内战争的影响,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尚未实现工业化,故C项错误;土改并不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故D项错误。故选A。14、A【解析】
根据材料中雅典城市将法律、法令、决议存放于母亲神的圣殿里以供公民查询,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增强公民参政意识,故A项正确。将法律、法令、决议存放于母亲神的圣殿的目的不是宣扬神权也并非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故B、C排除。D项,题干现象旨在激发公民参政积极性,并非强调对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排除。15、B【解析】
根据题干“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开端”可知学者费正清强调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体现人才选拔公平公正性,故B项正确;题干未强调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A项;题干中未涉及科举制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及打破贵族特权垄断的影响,排除CD两项。故选B。16、A【解析】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首先将矛头指向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为此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故A正确;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排除B;八一三事变主要是进攻上海,排除C;华北事变爆发于1935年,不符合“必先征服满蒙”的信息,排除D。故选A。17、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粮食产量下降,1960年我国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促使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故B符合题意;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重视重工业发展,1956年至1961年间煤炭、钢铁、石油产量应该是增长,排除A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6年至1961年间从2亿吨下降至1亿2千万吨”,联系所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史实分析解答。18、A【解析】注意题干中的“1950年”“即将……”等信息,当时法、德等六国达成协议,即将成立欧洲煤钢联营(又称“欧洲煤钢共同体”),故A项符合题意。19、B【解析】
材料反映了刘禹锡和白居易对印度治疗眼疾医术的描述,说明域外先进文化传入大唐,故B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反映古印度眼医技术高超,但不能代表整个古印度医术,故A不符合题意;刘禹锡的《赠眼医婆罗门僧》因为其写实性而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并非所有诗歌都是史料,故C不符合题意;眼疾是一个常见的疾病,并不只在诗人中较为常见,故D不符合题意。20、C【解析】
材料现象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末,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材料时间和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等信息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婚姻自主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中“20世纪40年代末”的时代背景不符,故排除B项;D项表述属于材料现象,不是导致现象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21、D【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即可说明辛亥革命以后的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故D正确。考点: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详解】22、A【解析】
明中后期不同地区生产不同货物的区域分工,有利于促进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打破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粮食安全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明中后期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的货物,有利于促进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故D选项错误。23、C【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梅杜萨之筏》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批判了法国政府的无能,《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批判了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格尔尼卡》用立体主义的手法批判了法西斯和战争带来的灾难,所以三幅绘画都体现了批判主义精神,因此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并非三者的共性,排除。故选C。24、C【解析】
“吃得太多,本来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变成有害的东西”体现的是矛盾是相互转化的,这是道家朴素的辩证思想,结合所学可知,C项是道家思想,故C项正确;AB是儒家,D项是法家,都不符合题意。25、B【解析】
根据材料“围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进行了会谈和讨论”可知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标志着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故答案为B;万隆会议主要是亚非国家发展问题,排除A;1993年的汪辜会谈是针对大陆与的海峡两岸的事件,时间不符,排除;D是1971年,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排除。26、C【解析】
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故C项正确;A项是原始社会的权力继承制度,排除;B项是西周时期推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权力继承制度,排除;D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排除。【点睛】“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是关键信息。27、A【解析】
银币上铸造体育运动的竞技场景反映了古希腊人对智慧和勇敢的追求,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选A;材料无法反映当时是否是民主政治,也无法体现对货币的需求量,排除BC;追求理性是在启蒙运动中,排除D。故选A。28、B【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中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具有军事结盟性质,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政策,而2001年“不针对第三国”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在与他国建交的时候强调国家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说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B项正确;中俄关系虽然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大国关系,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日两国矛盾,并且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中俄合作并不是以军事领域为中心,材料主要体现了当今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现象,D项错误。29、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赶超英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1950到1953年朝鲜战争时期的口号,“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四件事按时间先后排序为②①③④,D项正确;其他排列顺序均存在错误,ABC三项不符合题意。30、A【解析】
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者以及当时思想家都在提倡国民的重要性,这种主张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A正确;B与题无关,排除;20世纪初正值民族危机,思想界多主张学习西方,对本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足,而且国民这一概念也是西方的舶来品,C排除;梁启超并不主张革命,因此D与国民概念无直接因果联系,排除。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产生的原因:西方分裂德国,组建联邦德国;苏联对东西柏林交通的封锁。平息的原因:西方经济实力强大;美苏双方不愿使用武力;苏联的退让与妥协。(2)影响:加剧了美苏冷战对抗;导致了德国的分裂;推动了美国对西欧的扶持,加快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复苏。【解析】
本题考查柏林危机,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区草屋转让合同协议
- 幼儿园园所文化特色课程
- 小班夏季食品安全教育教案
- 中秋节的文化交流与全球庆祝
- 基础施工安全培训课件
- 元宵的习俗与欢乐
- 元宵节灯谜的乐趣
- 美术手工民族头饰课件
- 我的铅笔大班课件
- 压疮的分期和护理
- 2025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 《关于强化危险化学品“一件事”全链条安全管理的措施》学习解读
- 【2025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 2025年由民政局策划的离婚协议官方文本模板
- 高血压科普健康宣教课件
- 班级安全员信息员培训
- 科技领域实验室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方法
- 商场运营部的培训
- 四年级 人教版 数学《小数的意义》课件
- 《糖尿病与肥胖》课件
- 医疗纠纷防范与医患沟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