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对于家庭有着特殊的依恋,家庭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微妙,如婆媳关系,兄弟姊妹关系等,而父子关系中的“孝”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伦理中是极为重要的一条。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以纵向为主,强调的是宗族、血脉的延续,所以尤为看重父子间的关系,而“孝”作为父子关系中的最基本的原则,甚至成为了家庭伦理的核心准则。本文试着探讨“孝”这一家庭伦理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父子关系的影响,并以小范围的随机抽样调查为辅助,以分析在现代生活中“孝”的含义的变化。一、传统价值观中的父子关系与“孝”(一)父子关系要探究孝的观念从何而来,首先谈谈“孝”这一伦理原则所依附的父子关系。文化人类学认为:灵长目的母子核心团体与一个男性———“父亲”———形成永久的结合是人类生活成为可能的首要转变。母亲的伴侣担负起男性的角色,例如,供应养育所需的食物和劳力、当母亲的性伴侣、肩负起管教子女的权威和对子女的法律责任等。所以,父子关系是随着母子关系的建立而建立的一种血缘人际关系,是最原始的社会关系之一。而随着父子关系的形成,“父亲”与“儿子”的角色也就产生了。角色就意味着相互间的义务与责任。父亲对于儿子,承担着抚养、保障安全、教育及社会化等职责,而儿子对于父亲的责任在中国传统社会则集中体现为“孝”。(二)传统价值观中“孝”的含义《论语》对“孝”有这样的评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仁,而孔子给予了孝“仁之本”的地位,在中国这样注重家庭的社会中,可见“孝”的地位之高。那么何谓“孝”呢?一般来说,“孝”是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尔雅》中说:“善事父母者曰孝。”而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解释“孝”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诺伯特·埃利亚斯运用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进行了研究,梳理过程社会学理论,阐释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启示。在研究视域上,通过过程的视角去考察体育的功能价值、体育运动的起源、现代体育制度的核心演变;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开放性、动态比较的方法指导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埃利亚斯启发了一批西方学者运用过程社会学致力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出第2代体育社会学家。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被接受和承认,研究者对体育运动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多为大学社会学专业的教师,其中不乏后来成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巨擎,如狄奥多·阿多诺、诺伯特·埃利亚斯、马克斯·霍克海默、乔治·斯通、皮埃尔·布尔迪厄等。研究者认为体育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由此引发了一些现象和问题,有必要对体育引发的社会学现象和问题进行解读和解答。诺伯特·埃利亚斯是过程社会学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20世纪30年代,埃利亚斯就提出了著名的“文明的进程”理论,却并没有被主流的社会学所认可。60年代中期,埃利亚斯对英国体育运动较为关注,并把过程社会学应用到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因此,很多人似乎认为埃利亚斯的过程社会学是集中关注体育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他对英国足球运动的演变、足球运动中的暴力行为、足球流氓问题、参与运动动机、体育运动文明的进程、运动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运动的社会价值等方面较为关注,扩展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从而引导了一批学者应用过程社会学对体育运动进行研究。1过程社会学过程社会学(figurationalsociology)是埃利亚斯研究社会学时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他的主要思想之一。这门社会学拒绝为研究世界而将世界分割化和碎片化,它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以研究社会。它重视详尽历史分析和联系发展的方法论,使社会学免于“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及“具体化的结构主义”任一者。过程社会学所要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它不同于微观社会学的社会行动理论,也不同于宏观社会学的社会结构理论。它突破了传统的社会学的这种二元对立,而试图提出新的理论来化解(尽管埃利亚斯本人否定这一点)。埃利亚斯想表达人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在这个概念下研究的就是人们相互依赖的形态。我们不能过度偏重人们的个体性,也不能过度强调其社会性,而应该是研究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形态中,一方面被社会影响或制约,另一方面则在与别人相互依赖的各种形态中发展自我。埃利亚斯的过程社会学有两种意识,第1种意识是过程社会学关注解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联系,对体育运动的起源演变、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演变,不同历史形态下的体育运动的表现进行解释。第2种意识是过程社会学试图建构一种体系,这种体系试图很好的融合经典社会学和现代社会学中的最好的特性。埃利亚斯是当代社会学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他的理论沿革跨越了经典社会学时代,并从经典社会学中汲取思想。他的过程社会学思想深受涂尔干集体意识、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影响。梳理埃利亚斯运用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发现,运用过程社会学对体育运动的模拟性和表象性的研究,认为某些运动源于战争,在演变过程中对战争进行模拟,运动确定了时空范围,即在特定的场所以及特定的时间进行比赛,是对人类战争行为的表象反映。在模拟性和表象性的过程中,运用规则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控制;对某一项运动起源以及演变的研究。认为运动的起源和演变是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最终形成群体情感意识,个体到群体的情感意识的形成伴随着运动的演化全过程。对体育运动中暴力形成的个体心理表现的研究,认为暴力是体育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运动自开始时,就存在着暴力行为,人类不同历史社会形态时期,体育暴力表现的结果不同,体育规则对暴力行为进行约束体现出人类文明的进程。埃利亚斯对体育社会学的一些研究很有预见性,例如,他认为体育运动发展过渡商业化会导致运动发展的畸形。当时他的观点并不被人接受,而现在看来,无疑是正确的。兴奋剂泛滥、种族歧视、假球黑哨、年龄造假等体育运动中的异化现象,都是由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过度商业化发展致使功利主义盛行的结果。2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研究视域的开拓而不是放在静态的系统中考察它的功能价值。因此,在方法论上,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3.2动态的比较研究方法埃利亚斯在运用过程社会学研究某项运动时,总是把这种运动的发展演变史考察了一遍,并且对这种运动的发展会做出他的理论意义上的比较。在研究古代体育运动时,埃利亚斯认为,认识到通常作为体育之伟大典范的古代竞技活动具有许多特征,并且在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竞赛环境下发展起来,这并不困难。竞技者的精神风貌、裁判的标准、比赛的规则、运动员的表现等都在许多方面明显不同于现代体育特征。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延续了一千多年,其间有关摔跤的暴力标准有一些变化,但不管怎么变,整个古代对比赛活动中身体伤害甚至丢失生命的敏感限度,相应地,整个比赛的格调,都跟今天称之为“体育”的比赛活动有着根本区别。因此,在动态中比较了两种奥林匹克的运动项目,“体育”从过程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文明了、进步了,不再流血冲突了。国际体育史学会主席格尔特鲁德·普菲斯特曾经这样评价埃利亚斯的研究:埃利亚斯指出相同形式的运动可以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他把体育文化准则和标准的差异归因于文明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差异,其标志是相互依赖、垄断、权力的控制以及压力的内在化的发展趋势。他注意到“国家的结构和意识的结构、受社会承认的体育暴力的水平和使用或旁观它的矛盾的界限,将以特殊的方式区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身体和身体的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起着不同的作用,文明化的进程伴随着身体的“文明”。普菲斯特的评价是对埃利亚斯体育社会学研究很好的总结。作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埃利亚斯的理论思想体系较为庞杂。六七十年代他运用过程社会学思想和文明进程理论对体育社会学进行了研究,在西方体育社会学界影响是深刻的,引发了对过程社会学的批判与反批判,丰富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开拓了研究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引导了一批学者运用过程社会学致力于体育社会学研究。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建构,有赖于在理论研究上孜孜追求的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启并引领了体育社会学发展的社会学理论,其价值是永恒的。因此,对埃利亚斯过程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梳理,对体育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上的几句话是《论语》中直接提到“孝”的,总结起来是说:尽孝不仅仅是奉养父母,恭敬才是“孝”之本,在侍奉父母时应表现得恭顺、自愿;遵循父亲的戒训,顺从父亲的志向也是必须的;另外,“孝”还表现在不应让父母为子女担忧。所以遵循孔子的想法,“孝”的内涵已经从奉养父母拓展到了不仅是奉养,还必须尊敬父母,遵从父亲的志向与行为准则。而《孝经》的第一章《开宗明义》中这样说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孝不仅仅是对父母而言,而已经再进一步拓展到了“事君”与“立身”。所谓“事君”指的是做官侍奉君主,以忠诚体现出自己的孝道;封建社会的五常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其中君臣的关系即是父子关系的延展。在封建社会中,提倡的是将君主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来敬爱。所以,“孝”不仅仅表现在对于父亲的恭敬与奉养,更表现在臣子对于君主忠诚之上,在此基础上,儒家认为,“孝”是治理天下最好的方式,《孝经》开篇中写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为政乎?”这就是说,孝推而广之,就是治理国政,这和《大学》里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是一致的,均认为治国和治家的道理是相通的。《孝经》里第八章为孝治,认为以孝道治代写论文理天下,就可以达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境界。可见,“孝”的含义与意义,已经超越了家庭伦理,成为统治人民与治国的方略,并且被统治者所用,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规范与秩序的工具之一。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道正式成为了统治者教化的根本和有力武器。这是“孝”极为重要的内涵之一,但由于本文所致力探讨的是孝对家庭间父子关系的影响,所以对这一点就不做更多的延展。那么何谓“立身”呢?———“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说,要有崇高的修养,成就功名与事业,显扬名声,为他人所称道赞誉。所以说,孝的施行,从侍奉父母开始,最终在于实现修身立世的宏伟志向。这也就将“孝”与个人的成就联系了起来,所以,要尽孝,在中国社会,仅仅奉养爱戴父母往往是不够的,还要求儿子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有好的名声,给予父母以荣誉,这才是最好的孝道。“孝”的内涵与要求由善待父母发展到尊敬、顺从父母,又拓展到忠诚于君王,修身立行,光宗耀祖,并且进一步为封建统治者所用,成为教化人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并且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中,在中国父系继嗣制度中,成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念之一。二、传统社会父子关系中的“孝”在父子关系中,“孝”是对儿子这一角色的要求。在传统社会中,“孝”要求的是对于父亲权威的尊重、服从,以及传宗接代、名门显亲,为家族的繁盛兴旺做出贡献。必须说明的是,“孝”虽然是对“父”与“母”而言的,但是具体的要求是不同的。《孝经》中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对父亲的行孝既要敬,又要爱,而对母亲的行孝不要求敬,只要求爱。在本文中,笔者不对母亲的“孝”做探讨,而集中于对父亲的“孝”的研究。(一)隔阂与冲突由于“孝”强调的是儿子对于父亲的绝对顺从,在带来家庭关系秩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得父子之间产生冲突与隔阂。《孝经》第十五章《谏诤章》中,曾参问道,“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是这样回答的,“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指出若父亲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儿子应坚持进行劝谏、制止,否则父亲就会因为不义而受到危险,遭受侮辱,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这是儒家思想中积极、民主的,被称为《孝经》中最为闪光的部分。然而后来被“歪曲和阉割”了,董仲舒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教条,强调子对父的绝对服从。按照以上的分析,“孝”作为封建纲常的基本规范,是不可避免地与“儿子”的个体想法与意愿产生冲突的。“孝顺”,“孝”总是与“顺”相联系,“顺”强调了家庭的集体意识与尊卑长幼,却忽略了个体意识。费孝通曾指出在传统乡土社会,父母在孩子的抚育中有着不同的分工,母亲担负生理性抚育的责任,父亲则担任社会性抚育的责任,为了维持父亲在家庭的尊严,必须保持父子间的隔离,故家庭里往往是“严父慈母”,子女有“恋母仇父”的情节。马林诺夫斯基也曾说,“父权大部分是家庭冲突的根源,因为父权给其父亲的社会要求及其专有的权利”。《红楼梦》中宝玉与贾政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就是传统父子关系的一个典型。并且,父亲往往认为儿子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将自己的理想托付在儿子身上,这就难免与儿子成熟之后对自我发展的期望发生冲突。因此,笔者认为,“孝”作为一种封建家庭伦理,除了带给家庭关系以秩序外,也带给父子间以隔阂与冲突。(二)不平等与沟通不畅“孝”这一家庭伦理要求,实际上反映出了父子关系间的不平等,造成了父子间沟通的不畅。在传统的家庭中,父子之间较难有良好的沟通与绝对的平等。这种不平等在由父子关系放大的君臣关系中一目了然。费孝通曾将亲子间的权力关系定义为“教化权力”,并且拓展到乡土社会中长幼之间的关系。因为作为长辈的父亲比孩子有更多的生活经验,所以其获得了“教化”晚辈的权力。在笔者所设计的问卷中,有一道问题是:与和您的母亲相比,您和父亲间的相互的情感交流和表达:A很少B较少C一样多D较多E很多结果显示选择A与B的“儿子”超过了半数。可见,父子之间的日常交流与母子之间相比的确要少一些。究其原因,除了传统孝道所赋予人们的观念根深蒂固外,笔者认为还因为“孝”不仅是对儿子的要求,也包含了社会的正统价值体系对父亲的要求。传统的孝道以宗族的利益、荣辱为出发点,作为儿子就应该要传宗接代,知书达理,有所成就,这正是父亲养育的责任所在。子不教,父之过。儿子若不孝,也是父亲角色扮演的失败。所以,背负着这样近乎沉重的社会责任,父亲无法不对儿子恩威并重,有所要求。这点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也曾有过描述,“溺爱子女会受社会的贬责。这种压力逼使父权社会中当父亲的板起面孔来对付子女”。这也就使得父子关系看起来总是比其他几种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姊妹的关系)显得沉重,严肃。并且二者在价值观上也往往存在差异,沟通的结果也容易不尽人愿,几次失败之后,一定会更加难以以平等友好的方式进行沟通,也不愿再做沟通的努力,这就给父子间的交流带来了困难。(三)“形式化”抑制了情感的表达需要“孝”这一伦理要求,可能带来父子间关系的“形式化”,不利于情感的自然流露与真切表达。除了以上两点外,“孝”带来的副作用还可能是父子间关系的“形式化”,僵化了父子关系。孔子在强调“孝”包含恭顺父母时,他提到“色难”,也就是在尽孝的时候,保持愉快与自愿的神色是最难的,换句话说,他要求的底限其实只是在表面上装出孝顺恭敬的样子。父子之间毫无疑问有着天然的情感,那么这种封建礼教是否是抑制了其自然流露,而给它套上虚伪的模板,使得本是属于心灵的纯净情感套上了社会道义与主流的枷锁?孔子不停强调的是礼与乐,强调的是秩序是礼仪,却不顾及人真实的情感与个体间的差异。因此可见,礼乐都是表面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孝”作为其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如此。在《孝经》中,提出了侍奉双亲时要有五要三戒,例如,要求在日常奉养的时候要竭尽恭敬,要表现出快乐,在办丧事的时候要极度的悲痛。在最后一章《丧亲章》中还详细地规定了如果父母逝世,孝子具体的行为,哭声必须表露出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决不能产生欢愉的表情等等,形式化的倾向明显。难道对于父亲的爱与孝,一定要通过葬礼上的放声大哭来表现吗?实际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与表达情感的方式,这些所谓的“孝道”,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四)功利化色彩“孝”的要求中带有功利化的色彩。如前文所述,“孝”的要求的最高境界是要成就个人事业,为父母家族带来荣誉。那么,如果不能成就事业,不能扬名立万,就不是一个孝子了么?对父亲来说,是让儿子心灵饱满、生活幸福重要,还是在物质与声望上有所成就重要呢?笔者认为,“孝”最重要的是有心,是对于父母情感的表现,是真情的呼唤,即使贫困潦倒,能将父母放在心中,一碗茶,一声问候,都是孝道;即使腰缠万贯,声名远扬,不将父母放在心中,只是给予物质上的资助,做出表面上孝顺的样子,这又能算是“孝”么?所以笔者认为,将对于个人成就的要求放进“孝”的要求,忽视了人们之间最重要的情感依恋,显得功利化,这更多的是传统社会中用来教化百姓,维护统治的手段,与真正的“孝”没有太大的关系。故总体来说,传统的“孝”给父子关系以一个稳定的模式,它不仅对“儿子”也对“父亲”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有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与统治秩序的维护,另一方面,忽视了儿子作为独立主体的自主性,实际上是父子间不平等关系的体现。而且,它使得父子间原本自然和谐的亲密感情变得呆板、冰冷,更多的是给外人看的一种行为,一种外在的表现(例如守孝),而不是真心真情的流露。它对于儿子所提出的过多成就的要求,多少显得功利,笔者并不认为这是“孝”所必须的表达形式。三、现代社会父子关系中的“孝”的变化“孝”的权威毋庸置疑,但是到今天,经过了历史动荡对传统文化破坏,以及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与改革开放后西方民主平等等思想的大量涌入,父子关系中的“孝”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更加平等、民主与和谐的父子关系出现父子间的不平等关系大大改善,但是父亲的要求与希望,仍然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儿子的思维与选择。在笔者的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您觉得您与您父亲间的关系最接近下面哪一种:A领导者与被领导者B朋友C师长与学生D兄弟约35%的人选择了“朋友”,其次是“师长与学(下转第99页)生”,选择“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人数则是最少的。可见,父子间的关系更加平等融洽。《中国父子关系正在进化》一文中提到,“中国父子两代关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那种以父为主的单项沟通不再有效,而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的‘好哥们’关系越来越多,这反映的其实是从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过程。即从强调个人要服从家庭,变为主张个体意识的独立。”[6]5可以说,个体意识的加强是显而易见的。代际之间出现了平等、民主和自立的现象,表现在晚辈婚姻大事的决定、职业的选择等。但是在“您所认同的尽孝方式”中,约有40%左右的人选择了“面临人生选择时多多考虑父亲的希望与想法”,有30%左右的人选择了“尽量听父亲的话,顺他的心愿”,可见,父亲的权威对于儿子的影响力还是不言而喻的。父亲仍然是儿子们在做出人生选择时极为重要的参考。虽然不像以前那样按孔子说的要遵循父亲的想法与行为,但是父亲、家人,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太不一样的意义。“中国人有着比其他任何文化圈里的人都更强的恋家心理。在中国人的心里,家是心灵的港湾,在那里可以获得安慰和支持。”父亲的支持无疑也是儿子最为重要的心灵支柱,在考虑问题时,一定会受到家人,尤其是父亲的建议极大的左右。(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父子关系更加亲密核心家庭增多的现象在农村和城市都有表现,笔者认为,在多子女家庭中,多是由于“分家”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在农村,使得传统的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拆散为核心家庭,而在城市,则主要由于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核心家庭增多。但是不论是哪一种,核心家庭的出现都促进了传统父子关系的变化。1.对于主干家庭或者联合家庭,分家之后,儿子们能够拥有和控制家庭财富的权利和个人选择的自由,看起来似乎是削弱了父亲的权力和地位,但是正如阎云翔指出的,当代农村家庭的核心化并没有削弱家庭成员和亲戚之间在伦理、情感、互助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恰恰相反,分家之后这些联系反而有所加强,从而形成一种松散而又持久的“网络家庭”。这主要是由于子女为人父母,组建起自己的小家庭后,开始真正理解自己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俗话说“生子才知父母恩”,并且由于农村子女多外出打工,往往把孩子交给父母教养,父母出于对子女的关爱,也愿意悉心照料孙辈,使得代际之间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口合同范本格式
- Unit 7 Be Wise with Money Period 3 Grammar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译林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劳务发包合同范本
- 动物投放景区合同范本
- 农村菜田出租合同范本
- 出租养殖鸡场合同范本
- 加工定制窗帘合同范本
- 保洁商场合同范本
- 包地收款合同范本
- 劳务中介代理招聘合同范本
- 2022年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英语模拟试题(附答案解析)
- Q∕GDW 10354-2020 智能电能表功能规范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培优补差记录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 DB61∕T 5006-2021 人民防空工程标识标准
-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 产品结构设计(课堂PPT)
- 第九课_静止的生命
- 尖尖的东西我不碰(课堂PPT)
- 工程勘察和设计承揽业务的范围
- 数字化影像与PACS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