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深化理解,有意识地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语法知识,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把握本文中孟子提出的主要观点,理清其迂回曲折的论辩思路,体会其论事说理的技巧和表达风格。3.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层底蕴,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代意义。学习重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有意识地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语法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把握本文主要观点和思路。2.学习难点:领会孟子论事说理的技巧和表达风格;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鉴古观今。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一起回顾曾经学过的孟子语录: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教师总结:孟子——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中的名篇《齐桓晋文之事》,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感受其气势充沛、逻辑严密的雄辩之风。二、学习任务预习任务:1.诵读全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胡龁觳觫褊小彼恶知之忖度便嬖莅中国惛放辟邪侈畜妻子豚彘庠序孝悌明确:胡龁(hé)觳觫(húsù)褊小(biǎn)彼恶知之(wū)忖度(cǔnduó)便嬖(piánbì)莅中国(lì)惛(hūn)放辟(pì)邪侈(chǐ)畜妻子(xù)豚(tún)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3.积累本课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学习任务一听读文本,把握内容思路(一)解读题目,了解背景1.解读题目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中包含春秋时期的两位霸主——齐桓晋文。\t"/item/%E9%BD%90%E6%A1%93%E6%99%8B%E6%96%87/_blank"齐国\t"/item/%E9%BD%90%E6%A1%93%E6%99%8B%E6%96%87/_blank"齐桓公第一个称霸,紧接着\t"/item/%E9%BD%90%E6%A1%93%E6%99%8B%E6%96%87/_blank"晋国\t"/item/%E9%BD%90%E6%A1%93%E6%99%8B%E6%96%87/_blank"晋文公第二个称霸,后世把他们二人并称“齐桓晋文”。“齐桓”: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春秋五霸之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日益强盛。“晋文”: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第二十二任君主,文治武功卓著。在赵衰、魏武子、介之推等贤才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就是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他们实行的是“霸道”,文中齐宣王以此为话题,而孟子转移了话题,谈论“王道”之必须,“霸道”之不可行。2.社会背景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见齐宣王的。齐宣王,妫(gu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子承父业(齐宣王的父亲齐威王曾经两次大败魏军。一为公元前353年,于桂陵;一为公元前341年,于马陵。他还以善于纳谏著称,有“战胜于朝廷”之美誉),野心勃勃,有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大欲。他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的名篇之一,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在齐宣王询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孟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阐发了自己“发政施仁”、“保民而王”等主张。知识卡片:“王道”与“霸道”“王道”就是以行仁政而“王天下”之道。在孟子心目中,古代圣王,特别是尧、舜、禹“三王”是行仁政的楷模,所以“王道”也就是“先王”之道或“三王”之道。(以民为本,为政以德)“霸道”就是春秋时代的“五霸”所行之道,指以武力、刑法、权势来统治天下的一种政治主张。(一统九州,制霸天下)孟子指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尚力”抑或”尚德”,是“霸道”与“王道”的根本区别。(二)听读课文,划分层次齐宣王询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欲行“霸道”,孟子则主张行“王道”。二人政治主张完全不同,那么孟子如何一步步引导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思想主张呢?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给课文标注段落序号,并划分说理层次。提示:本文篇幅较长,我们可以根据齐宣王的态度、心理和孟子的论道内容来划分说理层次。直接表现齐宣王态度和心理的段落有:第13段“王笑曰”;第15段“王说”;第24段面对孟子针对“大欲”的提问,“王笑而不言”;第34段“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齐宣王态度、心理的变化,为本文划分说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2.借助表格,概括内容请参考以下表格,简要概括各层次的主要内容。分层段落齐宣王态度主要内容参考:分层段落齐宣王态度、心理主要内容一1-14“何由知吾可也”(怀疑)“王笑曰”(无可奈何)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二15-20“王说”(愉悦、信任)论述齐宣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三21-33面对“大欲”的提问“王笑而不言”(沉默、尴尬)揭出齐宣王之“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当反本而行王道。四34-35“吾惛……明以教我……”(虚心请教)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举出实现这一主张的根本措施。学习任务二研读文本,感受论辩艺术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从课文四个部分中选择其一,交流研讨,完成以下三个小任务。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分享研读成果。1.借助注释,疏通大意,圈画出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2.梳理这一部分双方对话流程,思考孟子的应对策略和论证方法。3.学贵有疑,大胆提出你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一)研读第一部分(1-14段)1.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齐宣王和孟子,诵读第一部分(只读人物对话,旁白不读)。2.文言知识梳理。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纠误、补充、提炼。3.梳理对话流程齐王问王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齐王问保民——孟子问“以羊易牛”——齐王肯定事实——孟子提出“爱”和“不忍”——齐王解释——孟子分析“牛羊何择”——齐王笑——孟子提出不忍“乃仁术”4.齐宣王询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回答“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否符合事实?(不符合事实。)孟子为何撒谎?明确:不符合事实。据《孟子》,孔子作《春秋》,主要是记载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孟子·离娄下》)那么是否孔子门徒不道呢?《论语》中有两处与弟子谈论齐桓之事: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所以,无论是孔子,还是孔子的门徒,都曾论及“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想要知道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这次谈话的中心便很难回到“王道”之上了,那么说服宣王实行“王道”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巧妙地回避了,然后再以一句“无以,则王乎”将宣王引到自己的话题上来。从论辩艺术的角度来讲,孟子撒谎的目的显然在于:巧换话题,化被动为主动,掌握谈话的主动权。5.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齐宣王对此表示怀疑。孟子是如何打消他的疑虑、因势利导获取其信任的?请用三段论的形式来展示孟子的论证逻辑。知识补充:三段论是一种常用的推理形式。早在古希腊的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已经提出了相当完整的三段论理论。它包含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例:所有人都是必死的。(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苏格拉底是必死的。(结论)明确:(1)孟子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旧事,让他明白自己有“不忍之心”,而这正是能够“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肯定了齐宣王的善心,取得其信任。孟子首先摆出百姓对此事的态度“百姓皆以王为爱”,让齐宣王进了自证的“圈套”,又从百姓的角度指出齐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如若不忍,“则牛羊何择焉”,引他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困境,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无奈之语。此时水到渠成,孟子抓住时机施以援手,救他脱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并以“见牛未见羊”的心理分析为之解释,有力地证明了齐宣王的确有不忍之心,确实有实行王道的可能性,以使他心悦诚服,欣然接受其观点:“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2)用三段论来揭示孟子的论证逻辑:A.大前提:如果有不忍之心,就有行王道仁政的可能(基础)。小前提:以羊易牛证明你有不忍之心。结论:你有行王道的可能(基础)。B.大前提:“远庖厨”,“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就是“仁术”。小前提:齐宣王“以羊易牛”,是因为看到牛觳觫,不忍见其死。结论:“以羊易牛”是乃“仁术”。(二)研读第二部分(15-20段)1.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齐宣王和孟子,诵读第二部分(只读人物对话,旁白不读)。2.文言知识梳理。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纠误、补充、提炼。3.梳理对话流程齐宣王追问“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孟子举例说明“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齐宣王问“不为”和“不能”的区别——孟子再次举例论述,明确“不王”的症结所在,提出“推恩”是“保民而王”的实现途径。4.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1)类比论证不为,非不能力举百钧,不举一羽——不用力不为,非不能类比明察秋毫,不见舆薪——不用明类比恩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不用恩(2)对比设喻孟子以一组比喻加鲜明对比说明宣王“不王”并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而是为老者“折枝之类也”,让宣王看到行王道的容易性!在论述“保民而王”的途径时,将推恩和不推恩的结果进行鲜明对比,让齐宣王明白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推恩对于实现王道的重要性。(3)论辩效果:孟子善譬巧对,循循善诱,层层深入。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加巧妙的对比,引导着齐宣王一步步往自己的政治主张上靠拢,有层次有逻辑,不急不缓,使得最终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令人信服!(三)研读第三部分(21-33段)1.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齐宣王和孟子,诵读第三部分(只读人物对话,旁白不读)。2.文言知识梳理。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纠误、补充、提炼。3.梳理对话流程:齐宣王提出“求大欲”——孟子问大欲——王笑而不言——孟子追问大欲——王否定——孟子揭露“王之所大欲”并指出其错误——王问理由——孟子警告有灾——王问原因——孟子以“邹楚之战”发文,再提“发政施仁”4.在孟子发出了“推恩足以保四海”的议论后,齐宣王没有说话,可见他对孟子的主张没有太大的兴趣,更不会接受和实行王道。孟子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和论证方法,让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呢?明确:(1)应对策略:以势相激,步步紧逼,设喻类比,击破幻想。孟子用反问句“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无暇思索,直接说出心中想法——“将以求吾之所大欲”。孟子抓住“大欲”,连连反问,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2)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第27段运用比喻论证。孟子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若所为”去谋求“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形象地说明了该做法的可笑和愚蠢,并进一步晓以利害。第31-33段运用类比论证。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第33段用了正反对比和假设论证。孟子将齐国“以一服八”(行霸道)的结果和“发政施仁”(行王道)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前者与邹国敌楚的结果一样——必败,后者则“莫之能御”。“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与之?”是假设论证。孟子为齐宣王描绘了一幅行王道后的美好蓝图。面对这种“天下归心”的局面,哪位君王能够不动心呢?宣王动心了,那么后面宣讲自己王道主张的具体措施也就水到渠成了!(四)研读第四部分(34-35段)1.全班齐读最后一部分。2.文言知识梳理。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纠误、补充、提炼。3.梳理对话流程:齐宣王再问王道——孟子正面论述“保民而王”主张的具体内容。4.这个部分,孟子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和论证方法来论述自己“保民而王”主张呢?明确:(1)应对策略:诱之以利。经过上面层层剖析,反复交锋,齐宣王愿意放弃图霸的主张,诚恳地接受孟子的意见,并虚心请教,“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此时正是推行自己的施政思想的最佳时机,孟子具体论述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极言王道蓝图之利好,“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投其所好,以利诱之,使齐宣王不得不心动。(2)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将“明君制民之产”和“今也制民之产”的情况进行鲜明对比,论证了“保民”对于王道的重要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明君制民之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5.“保民而王”的主张包括哪些内容呢?明确:(1)制民之产(富民)——王道之始。孟子认为老百姓“无恒心,放辟邪侈”,是因为“无恒产”;只有拥有了“恒产”,解决了生活问题,才谈得上讲礼义。其具体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这样使得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寡人之于国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2)谨庠序之教(教民)——王道之成。在富民的基础上,“驱而之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学习任务三交流研讨,理解孟子思想1.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明确: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恬静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①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②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③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能够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2.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在当时能否被接受和实现?为什么?参考:(1)孟子描绘的行王道的理想社会蓝图,虽然十分动人,但是齐宣王最后并未去发政施仁。孟子周游列国,宋、邹、薛、滕、鲁、魏……每到一国,他都是备受礼遇的士人,然而他的主张,始终无法真正吸引那些热衷攻伐和争霸的当权者。(2)原因:①时代背景。孟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父子相残、战乱不息、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大国关心的是如何称霸诸侯,乃至一统天下;小国关心的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武力、权谋、法制、霸道是各国国君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制民之产发展经济、富民教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而战乱年代,是不会有这样的机会的。所以,在那样的乱世,孟子的仁政与王道,当然就显得不合时宜。②“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民本思想”注定其立场与君王立场不一样。“推恩”、制民之产、实行仁政等举措都会不同程度地损害君王的利益,因而不会被君王采纳。学习任务四总结提炼,把握说理特点小组合作:回顾全文,总结提炼,把握本文说理的特点。1.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破其所有,立其所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孟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察言观色,抓住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巧妙地转换话题诱使齐王走上孟子的思想轨道,从而牢牢地掌握谈话的主动权。自然而然就把齐王引入到自己想谈的领域——王道。2.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孟子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展开论述:第一步: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第二步:引导齐宣王认识到自身有“不忍之心”,且认为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了行王道的基础。第三步: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并且进一步说明实行王道要“推恩”。第四步:以势相激,步步紧逼,让齐宣王说出“大欲”,再设喻类比,晓以霸道的危害,击破幻想。第五步:阐明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3.类比设喻,形象生动孟子善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说理形象生动。例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冬虫夏草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门窗工程承包合同范本
- 2023年二手奢品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年网站建设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年谷物生产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3年交通供电检测装备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计时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绿松石工艺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智能监控购销协议细则解析版
- 祭祀容器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 小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处理方案
- 高三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 绘画心理学课件
- 国殇-完整版获奖课件
-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课件
- 消防栓月点检表
- 关于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复核的管理规定
- 部编版《蜀道难》课件(61张)
- 抖音公会挂靠合作协议(法务审核最新版)
-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3.1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 cs6200系列万兆路由交换机安装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