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 课件 第07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_第1页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 课件 第07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_第2页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 课件 第07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_第3页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 课件 第07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_第4页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 课件 第07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章产业组织理论流派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2本章要点1.了解马歇尔冲突的含义。2.了解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3.了解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含义和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4.了解芝加哥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的政策主张及理论依据。5.了解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含义。6.了解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树立有关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的正确观点。3课程思政目标1.通过学习哈佛学派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主张,理解国家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重要意义。2.通过学习芝加哥和新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主张,体会国家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性。3.通过学习可竞争市场理论,意识到“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组合方案是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重要机制。4.通过学习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案例,理解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政府和企业各自的分工,体会政府对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作用,认识到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4主要内容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理论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

5第一节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理论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策主张6一、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马歇尔(A.Marshall,1890)的新古典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和罗宾逊(Chamberlin,J.Robinson,1936)提出垄断竞争理论,引发了人们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政府应该用什么样的管制方法才能减少垄断势力对市场机制的逆向影响?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才能保持适度竞争?市场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等等。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产生于1938年。主要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的梅森(E.Means)、克拉克(J.M.Clark)、贝恩(Z.Bain)、谢勒(F.M.Scherer)等。7一、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大企业生产及价格政策梅森E.Means1939论有效竞争的概念克拉克J.M.Clark

1940产业组织理论贝恩Z.Bain

1959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谢勒F.M.Scherer

1970

建立了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开始对市场竞争过程的组织结构与竞争行为进行实验性研究。培养了一批产业组织的研究人才。对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规模经济性的有关研究,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的分析,在学术界产生了深刻影响。揭示了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有关市场行为特别是价格形成、广告活动、研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8二、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由具有因果关系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三个要素构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SCP分析框架。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公共政策展开的。所谓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在市场内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一定市场结构条件下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企业定价行为、产品与广告行为、研发和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等。另外,卡特尔等共谋行为也属于市场行为的范畴。9二、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水平,与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相对生产率,销售费用的规模,技术进步状况与X低效率,价格的伸缩性,以及产品的质量水准、款式、变换频度和多样性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对市场绩效优劣进行评价。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政策。包括保护和鼓励竞争的反垄断政策(或反托拉斯政策)、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政策以及中小企业政策,以及适用于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直接规制政策等。10三、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策主张贝恩调查了美国制造业42个产业并将它们分为两组,一组是CR8(最大8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大于70%的21个产业,另一组是CR8小于70%的另外21家产业。调查结果显示这两个不同集中度的产业群之间存在很大的利润率差异。前者利润率平均为11.8%,而后者平均只有7.5%。据此,哈佛学派认为,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生产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这就是“集中度—利润率”假说。11三、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策主张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就是严格的反垄断,主要体现在:(1)强烈要求实施反垄断政策。对垄断性的市场结构,要求在考虑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给予结构性矫正;对自然垄断,则必须关注其垄断定价所带来的低效率;对高度集中产业中大厂商勾结所形成的市场势力,要给予特别关注。(2)要求政府采取严厉的法令,管制企业间的联合和购并行为,不论何种形式的兼并,都要考虑由此产生的效率变化。(3)要求政府严格执行对限制性交易的反托拉斯法。高度集中的市场中容易达成垄断合谋并限制产出、固定价格、市场协议分割、默契的价格领导等行为,并会影响市场绩效,所以,必须由法令来限制这类行为。12第二节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论与基本观点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理论贡献芝加哥学派的反托拉斯政策主张13一、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论与基本观点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势力趋于下降,经济中出现了“滞胀”现象,不少研究者和分析家将招致经济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哈佛学派主张的强硬的反垄断政策,于是以斯蒂格勒(J.Stigler)为代表的一些芝加哥大学学者对哈佛学派的观点展开了激烈抨击。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V.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布罗曾(Y.Brozen)、波斯纳(R.Posener)等。1968年斯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斯蒂格勒长期从事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其较有影响的研究涉及垄断、寡占与兼并、市场容量与劳动分工、规模经济、信息理论和政府规制等诸多领域。因他对上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和巨大贡献而获得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4一、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论与基本观点芝加哥学派也被称为“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并不是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所认为的存在着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这样的因果关系,而相反却是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正是由于一些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取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它们才能获得高额利润,并进而促进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形成以高集中度为特征的市场结构。高集中度市场中的大企业产生的高效率主要在于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优越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企业组织和管理等因素。高度集中度的市场上长期出现高利润率,是该市场大企业的高效率的经营的结果,并不在于是否损害了竞争。15二、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理论贡献斯蒂格勒修改了由贝恩创设的进入壁垒理论,提出了“所有权进入壁垒”概念。他把进入壁垒定义为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市场上现存企业不需要负担的成本,即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1971年波斯纳《反托拉斯法:案例、经济学解释和其他材料》一书的出版,对美国的反垄断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波斯纳等人对反托拉斯法的经济学分析推动了新兴边缘学科——法经济学的诞生。斯蒂格勒、德姆塞茨、佩尔兹曼等人对政府规制产业的分析。芝加哥学派在政府规制方面的研究业绩,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微观规制经济学。16三、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芝加哥学派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认为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动高效率的结果,而与市场垄断势力无关;政府应尽可能减少政策对产业活动的干预;一个政府对其合意的市场绩效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不参与,要让市场力量自动起调节作用。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就任命信奉自由主义的贝格斯特(Baxster)和米勒(Miller)分别担任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局长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以后波斯纳又被任命为联邦法院的法官,芝加哥学派成了美国垄断政策的主流,并直接推动了美国反垄断政策的重大转变。80年代美国这一系列的变化被人们称之为反垄断政策的“芝加哥革命”。17第三节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论特征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18一、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论特征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多方面成就,是建立在门格尔(CarlMenger)、庞巴维克(EugenvonBohn-Bawark)创始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的。新奥地利学派对传统的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策基本持批判态度,同时他们还否定作为新古典经济学核心的价格理论。新奥地利学派致力于个人行为逻辑分析,他们着重研究逐步的过程分析,而不是注重未必实际存在的静态一般均衡。。米塞斯在1996年出版的《人的行为》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新奥地利学派的这种方法论。与自然科学不同,经济规律是通过对一些不言而喻的公理(诸如人类生存和追求的目标)进行逻辑推论而发现的。因此,在经济学领域采用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工具进行分析是不合适的。19二、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新奥地利学派认为,认为必须对市场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在“过程”中认识竞争和企业家的作用。新奥地利学派分析了可能形成垄断的因素。认为除了对天然资源的垄断外,其他因素都不能形成长期垄断。在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所导致的集中度上升,不是形成垄断的直接原因,政府以利用规模经济的名义对产业进入的限制才是垄断的原因所在。20三、

新奥地利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新奥地利学派是市场万能主义者,信赖市场的自组织能力,主张市场可以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对各种反托拉斯的法规和制裁措施持否定的态度;政府作为管理社会公共资源的机构,不必去关心企业是否垄断了稀缺资源,而要重视的是企业是否拥有支配潜在的竞争者的权力,尤其是借助法律和制度形成的权力。不要让被政府管制的垄断成为被政府保护的垄断;政府应把供给交给市场机制。21第四节

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产生背景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内容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方法论特点竞争性市场理论的政策主张有关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争议22一、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产生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管理业务中的系统技术的普遍运用,使得原来政府对航空、通讯、汽车运输等产业进行规制的依据不断淡化。在美英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放松规制的倾向,为这种政策转换提供重要理论支柱的就是可竞争市场理论。1981年12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W.J.Baumol)在就职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的演说中,首次提出了可竞争性市场的概念(TheoryofContestableMarkets)。1982年,鲍莫尔、帕恩查(J.C.Panzar)和伟利格(R.D.Willing)合著并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标志着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形成。23二、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内容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产业)是完全自由的;潜在进入者能够根据现有企业的价格水平评价进入市场的盈利性;潜在进入者具有快速进出市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撤出市场时并不存在沉没成本,所以,不存在退出市场的障碍。

24二、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内容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两点: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超额利润。这对于寡头垄断企业或完全垄断企业也不例外。因为任何超额利润都会吸引潜在进入者以同样的成本与垄断企业分割市场份额和利润。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和管理上的低效率。像高于平均利润的非正常利润一样,生产和管理上的低效率会吸引效率较高的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

25三、可竞争性市场理论方法论特点完全可竞争市场是可竞争市场的极限情形,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能够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因此,相对于现存企业,潜在进入者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成本等方面并不存在任何劣势。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现存企业进入时不用负担,而只有其后进入的新企业必须负担的费用。新企业进入时不仅能够获得必要的生产技术和充分的需求,而且也不存在政府规制等人为的进入障碍。从这一定义出发,市场是不是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26三、可竞争性市场理论方法论特点在可竞争性市场上不存在超额利润。任何超额利润都会吸引潜在进入者以同样的成本与垄断企业分割市场份额与利润,潜在进入者即使制订比现有企业更低的价格也能获得正常利润,甚至部分超额利润。在垄断企业作出价格下降的反应前,消费者会因潜在竞争者提供较低的价格而购买其产品。因此,垄断企业只能制订超额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sustainableprice),以防止潜在进入者与其发生竞争。在可竞争性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低效率和管理上的X低效率(X—Inefficiency)。因为生产和管理上的低效率都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这些非正常成本像高于平均利润的非正常利润一样,会吸引效率较高的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因此,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会迫使现有企业消除生产和管理上的低效率问题。27四、竞争性市场理论的政策主张在近似的完全可竞争市场上,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反托拉斯政策和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少数几家大企业纵向兼并或横向兼并,传统的观点都认为会带来垄断弊端,而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它们都变成无害的甚至可能是更有效率的了。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应该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更应该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为此,他们主张一方面积极研究能够减少沉没成本的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要排除一切人为的不必要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28五、有关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争议可竞争市场理论的成立基于一些重要的假设条件,然而这些假设条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可竞争市场理论的适用范围。该理论关于沉没成本为零的假设也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猛烈抨击。。该理论对新企业进入产业后所采取的行为及其结果的一些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假设在产业内现有企业作出降低价格的反应前,新企业能够独立建立自己的业务、以更低的价格与现有企业相竞争并能够顺利夺取它所需要的业务量。沉没成本为零的假设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新企业在采取“打了就跑”策略时,总会有一部分固定资产沉没下来不能全部撤走,这些都会影响市场的可竞争性。29案例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SCP分析30一、案例背景国家层面自2009年逐渐重视汽车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给予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额的政府补贴和政策鼓励,以混合动力电动和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起来。2009年以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足500辆,而截至2020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至492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由发展的初级阶段迈向中高级阶段的关键转型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各环节垄断程度较高,行业内前几大厂商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纯电动市场结构和插电混动市场结构均为极高寡占型。新能源汽车产业属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阶段,为开拓新的消费群,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其产品逐渐向差异化、高质量和低价格方向发展。2020年7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和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以及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产品相关标准。这表明,新能源汽车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进入都需要满足特定的准入条件,使得潜在企业进入的可能性变小。31二、案例讨论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组织变动简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相互关系。联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组织变动分析新奥地利学派和哈佛学派在对待反垄断和规制政策上的分歧。32三、总结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定价行为:小微型新能源汽车市场势头向好,吸引了多家新能源品牌进入该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造成商品供过于求,形成买方市场。高端新能源汽车通过串谋领导定价模式进行企业间价格协调,在一定程度上联合降低产品价格,其他小企业为保证不被过度挤占市场,也会跟随降低价格。2020年1月1日高端新能源汽车"降价潮",特斯拉率先公布国产ModelY降价消息,引发了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系列降价连锁反应。广告行为:根据《2020新能源汽车品牌广告投放分析》中相关数据,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户外检测广告投放比例最高,占新能源汽车产业广告投放总量的30.53%。另外沃尔沃汽车销售(上海有限公司的"沃尔沃全新S60"车型为户外广告检测投放最多,占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