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卷十八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卷十八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卷十八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卷十八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卷十八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精选专练卷十八

171-180题

1.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赵凤,幽州人也。少为儒。唐天祐中,燕帅刘守光尽率部内丁夫为军伍,而嫁其面,为儒者患之。多为僧以避

之,凤亦落发至太原。顷之,从刘守奇奔梁,梁用守奇为博州刺史,表凤为判官。案:下有阙文。为郛州节度

判官。唐庄宗闻凤名,得之甚喜,以为护銮学士。后庄宗即位,拜凤中书舍人。及入汴,改授礼部员外郎。庄

宗及刘皇后幸张全义第,后奏曰:“妾五六岁失父母,每见老者,思念尊亲泣下,以全义年德,妾欲父事之,

以慰孤女之心。”庄宗许之,命凤作笺上全义,定往来仪注。凤上书极谏,不纳。天成初,置端明殿学士,凤

与冯道俱任其职。时任圜为宰相,为安重诲所倾,以至罢相归磁州。及碟守殷以汴州叛,驰驿赐圜自尽。既而

凤哭谓安重诲曰:“任圜,义士也,肯造逆谋以雕君父乎?如此滥刑,何以安国!”重诲笑而不责。明年春,

有僧自西国取经回,得佛牙大如拳,褐渍皴裂,进于明宗。凤扬言曰:“曾闻佛牙锤锻不坏,请试之。”随斧

而碎。时宫中所施已逾数千缗,闻毁乃止。及车驾还洛,留知汴州事。长兴中,安重诲出镇河中,人无敢言者,

惟凤极言于上前日:“重诲是陛下家臣,其心终不背主,五年秉权,贤豪俯伏,但不周防,自贻浸润。”明宗

以为朋党,不悦其奏。重诲获罪,乃出邢州节度使。及闵帝蒙尘于卫州凤集宾佐军校垂涕日主上播迁渡河而北

吾辈安坐不赴奔问于礼可乎军校日:“唯公所使。”将行,闻闵帝遇弑而止。清泰初,召还,授太保。凤性豁

达,凡士友以穷厄告者,必倾其资而物之,人士以此多之也。既而病足,不能朝谒。疾笃,自为蓍筮,卦成,

投蓍而叹曰:“吾家世无五十者,而复穷贱;吾年已五十,又为将相,岂有遐寿哉!”清泰二年三月卒。

(选自《旧五代史•赵凤传》)

文本二:

安重诲为边彦温等告变,明宗诏彦温等廷诘,具伏其诈,即斩之。后数日,凤奏事中兴殿,启曰:“臣闻奸人

有诬重诲者。"明宗曰:“此闲事,朕己处置之,卿可无问也。”凤曰:“臣所闻者,系国家利害,陛下不可

以为闲。”因指殿屋曰:“此殿所以尊严宏壮者,栋梁柱石之所扶持也。大臣,国之栋梁柱石也,且重诲起微

贱,历艰危,致陛下为中兴主,安可使好人动摇!”明宗改容谢之曰:“卿言是也。”

(选自《新五代史•赵凤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闵帝蒙尘于卫州/凤集宾佐/军校垂涕日/主上播迁/渡河而北/吾辈安坐不赴奔向/于礼可乎/

B.及闵帝蒙尘于卫州/凤集宾佐军校/垂涕日/主上播迁/渡河而北/吾辈安坐不赴奔问/于礼可乎/

C.及闵帝蒙尘于卫州/凤集宾佐军校/垂涕曰/主上播迁/渡河而北/吾辈安坐不赴奔问于礼/可乎/

D.及闵帝蒙尘于卫州/凤集宾佐/军校垂涕曰/主上播迁/渡河而北/吾辈安坐不赴奔问于礼/可乎/

11.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京,又名为墨黑京,是一种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文中指防止士兵逃跑的措施。

B.皇后,又称椒房、坤极、梓童,是皇帝的正妻,统摄六宫,母仪天下,地位极显赫。

C.太保,古代三公之一,职位次于太傅;亦指辅导太子的太子太保,与太尉共掌兵权。

D.蓍筮,指古人用着草占卜吉凶以便趋利而避害,如《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凤早年避世,后遇明主。燕帅刘守光征兵时,他选择落发隐匿太原;后因名望受唐庄宗赏识,又为唐明宗

所重用。

B.赵凤恪守礼法,有识有谋。他极力反对刘皇后以侍父之礼待张全义;他鼓励别人摧毁佛牙,阻断了宫中的浪费

行为。

C.赵凤为人耿介,正直敢言。任圜遇害后,他当面质问安重海;安重海获罪,没有人敢替他进言,只有赵凤为他

辩白。

D.赵凤乐善好施,豁达知命。他常常慷慨解囊,周济穷厄;病情加重时,还能自己占卜命数,并不因不能长寿

而遗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任圜,义士也,肯造逆谋以辘君父乎?(4分)

(2)凡士友以穷厄告者,必倾其资而饷之,人士以此多之也。(4分)

14.两则文本中,赵凤替安重海说情时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文本二的言辞技巧更为高超,请简要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完成15~16题。

【甲】

记九月三十日夜半梦陆游

一梦邯郸亦壮哉!沙堤金辔络龙媒。

两行画戟森朱户,十丈平桥夹绿槐。

东阁群英鸣佩集,北庭大战捷旗来。

太平事业方施设,谁遣晨鸡苦唤回?

【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5.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沙堤上驰来的以金辔牵缩的骏马,展开了对梦境的记叙,形象鲜明,夺人眼目。

2

B.颔联数量词的使用极为巧妙,“两行”刻画出了仪仗之整肃,“十丈”极言平桥之开阔。

C.颈联视角由近及远,描写了东阁群臣聚集的景象,表现了他们等待捷报时的喜悦心情。

D.“壮”字统领梦境,诗人通过叙写梦中的壮事、壮景抒发壮怀,层次分明,意蕴丰厚。

16.甲乙两诗均写梦境,但梦境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两句揭示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2)从曹植的“视死忽如归”到高适的“死节从来岂顾勋”,再到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

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的生死观。

(3)古人常常借草木的兴衰寄寓自己的情感,这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10.B

II.C-,太刷共掌兵权”错误-

12.B“他唆使别人择毁佛牙”理第镣误.原文指他自己摔毁佛牙,

13.(1)任院.是人卜的仁义之士.怎么声总谋划叛逆的阴谋来把开主视为仇人呢?(判断句I分.疑问句

1分.造।分.修।分)

(2)凡是士人好友有闪为穷苦不得志侑诉他的人.一定会做尽他的家产来贲助他们.上人们因此赞扬他一

(凡1分.穷厄1分,饱1分.多1分)

14.巧喻法(1分):将国家喻为股屋,将安重诲喻为栋梁(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脑股之也被诬则社整不安.

引起唐明宗市视(I分)。

15.C”颈联视的山近及远一错深,应为由远及近,

16.内容:①甲诗中.诉人梦到故事传来良报,国家局势恢父太平(1分);②乙诗中,诗人梦到自己身被故中驰

骋沙场(I分);情感:①甲诗中,诗人为故争胜利、国家太平而壮怀激烈,而初陷后徒留遗憾,表达了诗人

壮志未酬的无奈'j对国家战事未休的担忧(2分);②乙诗表达了诗人为国丁耻、收更故上,建功立业的渴

更(2分)。

17.(1)位卑则足羞,甘盛则近谀

(2)人士自占谁无比?的取丹心照汗青

(3)示例:桑之未落,其叶次若〃桑之落矣,其黄而现〃枯藤老树百鸦,小桥淹水人家〃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卷泥更护花〃无边落木箫着F,不发长江滚沧来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刘延孙,彭城吕人。初为彭城王义康司徒行参军。时索虏围县瓠,分军送所掠民口在汝阳,太祖诏世祖遣军袭

之。议者举延孙为元帅,固辞无将用,举刘泰之自代。泰之既行,太祖大怒,免延孙官。世祖即位,以为侍中,

领前军将军。下诏曰:“朕藉群能之力,雪莫大之耻,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思所以策勋树良,永宁世

烈,侍中延孙率怀忠敏,器局沈正,可封东昌县侯,食邑二千户。”臧质反叛,上深以东土为忧,出为冠军将

军。事平,遣至江陵,分判枉直,行其诛赏。仍徙为雍州刺史,以疾不行,留为侍中。素有劳患,其年增笃,

诏遣黄门侍郎宣旨问疾。先是,高祖遗诏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延孙与帝室虽同是彭城人

别属吕县刘氏居彭城县者,又分为三里,及吕县凡四刘。虽同出楚元王,由来不序昭穆。延孙于帝室本非同宗,

不应有此授。时竟陵王诞为徐州,上深相畏忌,迁之于广陵。广陵与京口对岸,欲使腹心为徐州,故以南徐授

3

延孙。三年,竟陵王诞有罪,不受征,延孙驰遣中兵参军杜幼文率兵起讨。诞遣使刘公泰赍书要之,延孙斩公

泰,送首京邑。五年,诏延孙日:“旧京树亲,由来常准。卿前出所有别议,今此防久弭,当以还授小儿。”

征延孙为侍中。延孙疾病,不任拜起,上使于五城受封版。明年,卒,时年五十二。上甚惜之,下诏曰:“故

尚书左仆射延孙,风局简正,体识沈明,儿将二纪。考终定典,宜尽哀敬。"又诏口:“故司徒文穆公延孙,

居身寡约,家素贫虚。葬送资调,固当阙乏,可赐钱三十万,米千斛。”

(节选自《宋书♦刘延孙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遗诏/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延孙与帝室虽同是彭城人/别属吕县

B.高祖遗诏/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延孙与帝室虽同是彭城人/别属吕县

C.高祖遗诏/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延孙与帝室虽同是彭城人/别属吕县

D.高祖遗诏/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延孙与帝室虽同是彭城人/别属吕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庙号。古时称呼皇帝可以称其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也可以称谥号,如汉成帝、晋武帝等,还

可以称年号,如崇祯皇帝、光绪皇帝等。

B.侯,封建爵位之一,封建爵位有五等,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C.昭穆,指的是在古代宗法制度中,依照“长幼”、“尊卑”等标准排列的左右次序。

D.纪,记年代方式,古称10年为一纪,今一世纪指100年,文中''二纪"指20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孙跟随世祖,屡立功勋。他朝廷平息叛乱、甄别官员忠伪,立下了诸多功劳。

B.延孙颇受重用,担负监察之职。虽然他不是帝室同宗,但被皇上委以重命,驻守政略要地京口,来监察防备

竟陵王刘诞。

C.延孙忠于国君,不与叛臣合污。竟陵王刘诞在徐州叛乱,派遣使者想要邀约刘延孙与其一起举事,延孙果断

回绝,将其使者砍杀。

D.延孙深得君心,死后仍沐皇恩。皇上眼中,他见识深沉,勤俭持家;皇上颇为其死深感惋惜,并以钱财资助

其丧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举延孙为元帅,固辞无将用,举刘泰之自代。

(2)卿前出所有别议,今此防久弭,当以还授小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溪上谣

林希逸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

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

4

人生何必学曜仙,我行自乐如散圣。

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注]林希逸,是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养丹,道士静候金丹炼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写作本诗时能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在选景和构图上有独到之处。

B.诗人行吟溪山,认为自己沉浸在美丽山水之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乐在其中,不必求仙求圣。

C.诗人在畅游山水时无人陪伴,但他并不孤独,因为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又有潺潺流水相随。

D.诗人采用歌谣体式,随意而吟,自然闲散,如行云流水,这与诗人抒写闲逸恬静之情是很合拍的。

15.《宋诗鉴赏辞典》评价这首诗“创造静的意境颇得王维'鸟鸣山更幽’之妙。”诗人是如何创造这一意境的?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6分)

(1)《逍遥游》中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是:“,

(2)《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的“”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报国情怀,

""则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和戍边士兵们想家却又难回的矛盾心理。

10.C本句意为:高祖有遗诏,认为京口是战略要地,离京城很近,如果不是宗室近亲,不准任长官。刘延孙与

皇室虽然同是彭城人,但户籍另属吕县。“密迩”中,“密”修饰“迩”,意思是很近,中间不应断开,“自

非”联系“自非亭午夜分”可推测出是固定词组“如果不是”的意思,在其前断开,排除AB。“宗室近戚”是

并列短语,同时作“不得居之”的主语,短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C。

11.D.“10年为一纪”“文中'二纪'指20年”错误。古称12年为一纪,文中“二纪”指24年。故选D。

12.C.“竟陵王刘诞在徐州叛乱”错误,根据原文“时竟陵王诞为徐州,上深相畏忌,迁之于广陵……三年,

竟陵王诞有罪,不受征,延孙驰遣中兵参军杜幼文率兵起讨。诞遣使刘公泰赍书要之,延孙斩公泰”,可见,

不是在徐州叛乱,而是在徐州担任刺史,叛乱时他已被迁到广陵。

13.(1)决策的人推举延孙为元帅,延孙说自己没有将领之才而坚决推让,举荐刘泰之代替自己。(“举”,

推举;“将用”,将才,将领之才;“自代”,宾语前置,代替自己。句意2分)

(2)你过去出镇京口,是另有缘故,如今对刘诞的防备早已消除了,应当将这一职务授给我的儿子。(“别议”

“弭”“小儿”各1分,句意2分)

14.C(C项,“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是错误理解了诗意。诗的第一句就写到“溪上行吟山里应”,意思是说

山与诗人的歌谣相应和,而不是“静静地相对而坐”。)

15.以动衬静。通过山的回音、溪流的水声、山鸟的叫声,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正面描写(或比喻写静)。

通过直接描写野鸡孵卵、睡鸭栖芦的静态,勾画出一幅恬静的溪山图。(或为了创造静的意境,诗中选取“溪

上行吟山里应”“溪流自漱”“山鸟相呼”之声,从声音上以动显静,故曰"溪不喧”“山愈静”。写“野鸡

伏卵”“睡鸭栖芦”之态,则是直接写静态:“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这一联状物工巧,以道

士'‘养丹"比喻野鸡伏卵,以老僧“入定”比喻睡鸭栖芦,新颖独到,风趣盎然,使这幅恬静的溪山图更添情

韵。每点3分,答对观点1分,分析正确2分。)

【诗意解读】南宋时期山水画很盛行,写山水的诗也很多。那时朝廷偏安一隅,国事不可问,许多文人厌倦世

事,遁入山林。他们啸傲湖山,作画吟诗,借以寻求精神的寄托。《溪上谣》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5

诗人以传神之笔,绘出了一幅意境幽远的“溪山图”。溪绕山间,泉流石上。诗人行吟闲步,罕闻人语,但见

溪光。溪流自漱,泠泠作响;山鸟相呼,嘤嘤成韵。野鸡伏卵,似高士养丹;唾鸭栖芦,如老僧入定……这里,

没有喧嚣,没有束缚,一切宁静、和谐、自由自在。置身其间,真有出尘之感。这幅宁静的画面,与当时动乱

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也曲折反映了当时南宋人民渴望安定的心愿。

这首诗着力创造静的意境。“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这四句

化静为动,把溪和山都写活了。它们似乎有灵性,有感情,诗人吟啸,山同声应和;诗人闲步,溪形影不离。

溪影山声,使这幅静的画面显露出生气,富于情趣。为了进一步创造静的意境,诗中还选取“溪流自漱”“山

鸟相呼”之声和“野鸡伏卵”“睡鸭栖芦”之态,作为山声、溪影的点缀。前者继续从声音上以动显静,故日

“溪不喧”“山愈静”。后者则变换手法,直接写静态:“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这一联状物

工巧,以道士“养丹”比喻野鸡伏卵,以老僧“入定”比喻睡鸭栖芦,新颖独到,风趣盎然,使这幅恬静的溪

山图更添情韵。

16.(6分)(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3)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每句1分,错一字则改句不得分)

3.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若果立瑶,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

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

为仁,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

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及智伯为政,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扭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

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乃与之。

又求地于魏桓子,欲弗与。任章日"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乃与之。

又求地于赵裹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或曰:”长子近,且城厚

完。"或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三家以

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修乘。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阴为之期日。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

将卒犯其前,遂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

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注】瑶,即智伯。无恤,即赵襄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犯/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

事之变矣

B.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犯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

事之变矣

6

C.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犯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

事之变矣

D.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犯/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

事之变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史官名,春秋时掌管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B.简战国至魏晋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牍或札。

C.三版版,古代筑土墙用的夹墙板,古时一般以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三版为六尺高。

D.骏乘古代乘车尚右,驭者居中,骏乘即左边陪乘者,战时称"车左〃,平时称”骏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果颇有政治远见,因为意识到智伯不仁,所以反对把他立为继承人,在劝阻智宣子不果之后,主动脱离智

族姓氏,最终幸免于难。

B.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要求他施惠于民,保障民生,,少算纳税户数,以此来给儿子铺设退路。后来果然

起到了保护赵襄子的作用。

C.智伯向韩、魏两家索要土地时,韩、魏采取妥协忍让的权宜之计,实际上却在等待反击机会,这是一种麻痹

对方、以退为进的策略。

D.赵襄子利用韩、魏与智伯的矛盾,派张孟谈与韩、魏密谋,韩魏两家趁机响应,三面夹击,智伯虽强大,最

终却难逃覆灭的命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4分)

(2)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4分)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

合智伯和赵简子做简要分析。(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

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

问,赫日自当中!

【注】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冬,章德茂以"大理少卿试户部尚书”身份出使金国,奉命向金世宗(完颜雍)行贺寿

礼。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后遂以"北群空”喻无人才。藁(gao)街

本是汉代长安城南门内”蛮夷邸”所在地。汉将陈汤曾斩匈奴单于,悬首于藁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以论入词",意味深长,虽很久不见南宋北伐军队,但也不要就以为南宋已没有能率师北进的人才。

B.”当场只手"以下七句,运用反问和用典的手法,期望友人能捍卫堂堂使者的尊严,并期待南宋会有雪耻之日。

7

C.下阕不写使臣贺寿的情形,而是宕开一笔,借古讽今以表达对南宋朝廷埋没人才的不满,言辞激烈,气象不

凡。

D.全词意脉贯通,风格上慷慨激昂,雄健豪放,这一点与其好友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颇为相似。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鹦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就是飞

行的极致了。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10.C[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犯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

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1

11.D[骏乘:古代乘车,尊者居左,陪乘居右,负责护卫。战时称“车右”,平时称“骏乘”。]

12.B[少算纳税户数并非赵简子要求。]

13.(1)(智瑶)用五个超过人的方面欺压人,并且用不仁德的方式行事,难道还有谁能够友善对待他吗?

(“陵”通“凌”,欺凌,欺压。其,表反问语气,岂,难道。待,友善对待,友好相处。三个翻译要点各1

分,句意通畅1分。)

(2)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够在才德的区别方面详细考察,而且懂得才德选择的先后,(那么)失去人才

的事又哪里会值得担心啊!

(“审”,详细考察。“审于才德之分”,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才德之分审”。“何……足”,固定句式,

译为“哪里……值得,怎么……值得"。三个翻译要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

14.这句话阐述了“德胜于才,先德后才”的道理。(1分)智伯虽才能过人,但他缺乏仁德,欺凌他人、贪婪

索求、刚愎自用,所以导致灭亡。(1分)赵简子则深谙“以德为本”之道,他以德为标准选择继承人,要尹铎

施恩德给晋阳百姓,后晋阳虽被围被淹,但无人背叛赵襄子,最终使得赵襄子转败为胜。(1分)

15.C[下阕没有表达对南宋朝廷埋没人才的不满。]

16.对友人殷切期望和鼓励:作者为宋使章德茂作词送行,”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表达了自己对友

人的鼓励。对国土沦丧的屈辱与愤激:“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表达了对金人夺宋半壁江山的屈辱

以及愤激之情。誓雪国耻的必胜信心与乐观之情:”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表达了作者抗金必胜的豪情。(每点2分,共6分)

17.(1)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参考译文】

智宣子打算把智瑶立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智瑶超过人的有五个方面,他不如人的只有一个方面。(智瑶)

用五个超过人的方面欺压人,并且用不仁德的方式行事,难道还有谁能够友善对待他吗?如果真的立智瑶为继

承人,智氏宗族必遭灭门之祸。”(智宣子)不听智果的意见。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自己家族脱离智族姓氏,另

立宗族为辅氏。

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筒子)打算确立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训诫言辞

写在两块竹简上,把它们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地记住它!”过了三年,赵简子问两个儿子,

8

伯鲁说不出竹简上写的话;让他拿出竹简来,已经把竹简丢失了。问无恤,他却非常熟悉地背诵出竹简上写的

训诫之辞;让他拿出竹简来,便从袖子中取出来呈上去。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有仁德,就立他为继承人。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像剥茧抽丝一样搜刮财富,还是要我像修筑堡垒来做保

障一样施惠保民呢?”赵简子说:“像修筑堡垒一样来做保障。”尹铎便少算缴纳赋税的居民户数。赵简子对

无恤说:“晋国一旦发生危难,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不要认为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晋阳作为投靠的地

方。”

等到智伯治理政事,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给他。(谋士)段规说:“智伯贪好财利,刚愎自用,

如果不给他土地就会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贪婪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一定会

用武力对付他,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韩康子于是给了智伯土地。

智伯又向魏桓子索求土地,魏桓子不想给。(谋士)任章说:“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

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智氏,又何必单单让我们作为智伯的攻击目标呢?”魏桓子于是给了智伯土地。

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土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说:

“我逃到哪里去呢?"(随从中)有的人说:“长子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有的人说:“邯郸城里储藏

粮食与兵车、财物的仓库都很充足。”赵襄子说:“还是投奔晋阳吧,这是先主叮嘱的地方,这是尹铎宽厚对

待百姓的地方,百姓一定会平和地对待我。”于是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组成的军队围

住晋阳,又引水淹城,城墙只有六尺高没被淹没。百姓的锅灶淹没在水中,鱼蛙孳生,但百姓没有背叛的意思。

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车的右面护卫。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暗地里约定了联手攻杀智氏的日期。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智

军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军队,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智军两侧夹击智军,赵襄子率领士兵进攻智军

前队,于是全部诛灭了智氏宗族的人,只有智果改姓辅氏得以幸免。

司马光评论说:才能是品德的辅助,品德是才能的统帅。自古以来,国家的作乱之臣,家族的败家之子,才有

余而德不足,由此而招致国家灭亡、家族破落的事多了。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够在才德的区别方面详细

考察,而且懂得才德选择的先后,又哪里会因失去人才的事而值得担心啊!

4

古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宜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初,上欲以李

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

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息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

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

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班尝上书言事,明

日,黜为下邦令。自是谏争路绝矣。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进,专给唯诺而已。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

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二十七年,以牛仙客为兵部尚书兼侍

中,以李林甫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总文武选事。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为上所厚、势位将遇己者,

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初,上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厌巡幸,乃与牛仙

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汆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丰。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

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对日;”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上不悦。力士顿首

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故事,宰相午后六刻乃出,林甫奏今太平无事,已时即还第。军国机务皆决

于私家。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

蹊矣/

9

B.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

蹊矣/

C.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

蹊矣/

D.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

蹊矣/

1L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书令,古代官职名。隋唐时中书令与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

B..巡幸,本指帝王巡视各地,此处指唐玄宗带领中央政府移驾洛阳处理政务。

C.顿首,作排点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也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以示恭敬。

D.我国古代擅一昼夜分为干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己时是上午9时至11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林甫奸诈狡猾,善于迎合玄宗的心意;最奏获得重用;张九龄认为宰相身系社稷安危,担忧李林甫为相会成

为国家之患,玄宗不听。

B.李林甫假意鼓励众谏官言事,而随后杜班因言事被贬,净谏的言路就此断绝}他在私宅决断军政要务,长期独

揽大权,导致天下混乱。

C.李林甫举荐了牛仙客,牛仙客因此对他唯唯诺诺,诸事顺从;他为相却嫉贤妒能,对可能危及他权势和地位的

人总是想方设法除掉。

D.李林甫用增加粟赋、和乘等办法使关中的粮食充实起来,玄宗非常赏识他,意欲把国家政事都托付给他,并

对高力士的劝阻表示不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少年游

蒋捷

梨边风紧雪难睛,千点照溪明。吹絮窗低,唾茸[绒]窗小,人隔翠阴行。

而今白鸟横飞处,烟树渺乡城。两袖春寒,一襟春恨,斜日淡无情。

【注】唾茸古代妇女刺绣,每当停针换线、咬断绣线时,口中常沾留线绒,随口吐出,俗谓"唾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描写风吹雪飞之景,渲染凄冷气氛,为全词奠定了哀婉的情感基调。

B.”吹絮〃句写飞絮飘落窗前,与首句”风紧〃相照应,体现了用笔之绵密。

C.”斜日〃句采用拟人手法,将斜日人格化,盲其无情,衬托了春恨之浓。

D.本词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艺术空间。

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10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一句写出了常年漂泊异乡的悲苦,又用一句展现了自己

备尝艰辛的人生。

(2)苏轼《赤壁赋》中,主客对话结束,二人再次畅饮,其后用",”表现了他们的率

性洒脱之风。

(3)周敦颐《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

10.(3分)D(正确标点为: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

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11.(3分)C(顿首,叩头,以头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

12.(3分)B(“假意鼓励”理解有误。原文是公然恐吓谏官,要他们像不言不动的“立仗马”一样保全禄位。)

13.(10分)

(1)而张九龄遇事无论大小都极力争辩,李林甫却狡猾地窥探皇上的意图,天天琢磨用来诬蔑张九龄的办法。

[5分;“伺”(窥探、刺探、探查、揣测)、“所以"(用来……的办法)两处各1分,大意3分。]

(2)(李林甫)尤其憎恨擅长诗文学术的大臣,或者表面上与他们友善,用好听的话来引诱他们,暗地里却陷

害他们。[5分;“阳”(表面上,假装)、“啖”(利诱,引诱)、“陷”(陷害,诬陷)三处各1分,大意

2分。]

注意:“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

从宽。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林甫伪善谄媚,擅长狡诈的权术,与宦官及妃嫔的家人结交密切,打探皇上的一举一动,对皇上的情况无不知

晓,因此每次向皇上进言或回答皇上的问题,往往能符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对他非常满意。当初,皇上想任命

李林甫为宰相,向中书令张九龄征询意见,张九龄回答道:“宰相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

宰相,我恐怕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皇上没有采纳张九龄的意见。当时张九龄正凭借诗文学术之才被皇

上看重。李林甫虽然心里痛恨张九龄,但仍然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去侍奉他。这时,皇上在位的时间己经很长

了,渐渐放纵自己奢侈的欲望,对政事懈怠。而张九龄遇事无论大小都极力争辩,李林甫却狡猾地窥探皇上的

意图,天天琢磨用来诬蔑张九龄的办法。李林甫想蒙蔽皇上耳目,以便自己独揽大权,就公开召集众谏官,对

他们说:“现在有英明的君主在上,诸位大臣顺从他都来不及,怎么用得着多提意见呢?诸位不见作仪仗的马

吗?虽然给它们喂的是三品食料,但是它们一旦鸣叫就会被废弃,后悔怎么来得及?”补阙杜琏曾经向皇上上

书论及国事,第二天,被贬为下邦令。从此向皇上直言进谏的道路断绝了。牛仙客在被李林甫引荐之后,对李

林甫的行事都表示卑恭顺从。李林甫、牛仙客二人都严格遵守官吏处事的规则,所有官吏的调动任命,各有固

定的规则法度,即使是有出众才华、优异品行的人,仍然不免到老都陷于官员的常规迁选之中;那些凭借敲诈

逢迎、歪门邪道自谋升迁的人,却能不按次序越级提拔,自有其他的门路。开元二十七年,玄宗任命牛仙客为

兵部尚书兼侍中,李林甫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二人总管国家文官和武官的选拔之事。李林甫担任宰相,对凡

是才能、威望、功劳、业绩高于自己的人,被皇上器重的,权势、地位即将逼近自己的人,必定用各种办法除

掉他们。尤其憎恨擅长诗文学术的大臣,或者表面上与他们友善,用好听的话来引诱他们,暗地里却陷害他们。

当初,皇上从东都洛阳返回西京长安,李林甫知道皇上厌倦在两京之间来回移动处理政事,于是与牛仙客谋划

多征收长安邻近诸道的粟赋和用和汆之法来充实关中,几年之后,中央政府的粮食储蓄逐渐丰足。玄宗从容地

对高力士说:“我不出长安城己经将近十年了,天下没有什么事,我想居住在宫中,什么事都不管,把政事完

全委托给李林甫,怎么样?”高力士回答说:“天子到各地巡行,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况且管理天下大事的权

力,不能给予他人。”皇上不高兴。高力士就向玄宗叩头,自己陈述道:“我疯癫病发作,胡言乱语,该当死

罪。”按以往的先例,宰相在官署办理公务,午后六刻才出去,而李林甫却向皇帝说现在天下太平,没有什么

事,他在巳时就从官署回到自己的住宅了。军政方面的机要事务都由李林甫在自己家中决断。他居宰相之位共

十九年,酿成天下混乱的局面,而皇上对此昏然不知。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II

14.(3分)A(“风吹雪飞”有误。首句以雪喻梨花,写的是急风中梨花飘飞的景象,而非真正的飞雪之景。)

15.(6分)漂泊异乡之苦。如今词人远离故土,身处异乡,在春日的寒气中满怀愁苦。思乡念亲之愁。词人极

目远眺,茂密烟树遮住了远处的故乡,想到故乡之景和家中亲人临窗“唾茸”的情景,寄托了思乡思亲的愁绪。

(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

(1)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5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渊以书招李密。密自恃兵强,欲为盟主,己巳,使祖君彦复书曰:“与兄派流虽异,根系本同。自唯虚薄,

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殖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且欲使渊以步

骑数千自至河内,面结盟约。渊得书笑曰:“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乃是更生

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为我塞成皋之道,缀东都之兵,我得专意西征。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

观蚌鹤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乃使温大雅复书。密得书甚喜,以示将佐曰:“唐公见推,天下不

足定矣。”自是信使往来不绝。

雨久不止,渊军中粮乏。刘文静未返,或传突厥与刘武周乘虚袭晋阳,渊召将佐谋北还。裴寂等皆曰:“宋

老生、屈突通连兵据险,未易猝下。李密虽云连和,奸谋难测。突厥贪而无信,唯利是视。武周,事胡者也。

太原一方都会,且义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李世民曰:“今禾菽被野,何忧乏粮?老生轻

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

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己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

为贼耳,何以自全!”李建成亦以为然。

渊赏霍邑之功,军吏疑奴应募者不得与良人同,渊口:“矢石之间,不辨贵贱。论勋之际,何有等差?宜

并从本勋授。”壬午,渊引见霍邑吏民,劳赏如西河,选其丁壮使从军。关中军士欲归者,并授五品散官遣归。

或谏以官太滥,渊曰:“隋氏吝惜勋赏,此所以失人心也,奈何效之!且收众以官,不胜于用兵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

号令天下/

B.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

号令天下/

C.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

号令天下/

D.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

号令天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己巳,此处为天干纪日,其中“己”为天干之一,“巳”为地支之一。

B.商辛,指商朝末代君主纣王,在牧野之战中被周武王率军击败而死。

12

c.禾,本义指谷子,即粟,此处为豆类的总称;“菽”则为稻类的总称。

D.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虽有官名而无实际职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密凭借兵强马壮的优势,在给李渊的回信中暴露出自己做天下盟主统一天下的野心,希望李渊能够和他同

心协力,相互扶持。

B.李渊收到李密的回信后,将计就计,决定以退为进,先假意用谦恭的语言麻痹他,从而为自己能够全力西征

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C.因为降雨而导致缺粮,李渊决定和将领商量回到北方,此事虽然得到了裴寂等人的赞同,但却遭到李世民和

李建成的共同反对。

D.李渊认为作战时,流箭飞石并不分人的高贵低贱,所以在论功行赏时也不能按身份地位高低,而是要看其在

战争中的功勋大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密得书甚喜,以示将佐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

(2)渊日:“隋氏吝惜勋赏,此所以失人心也,奈何效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谢陈季常惠一措巾

苏轼

夫子胸中万斛宽,此巾何事小团团。

半升仅漉渊明酒,二寸才容子夏冠。

好戴黄金双得胜,休教白芭一生酸。

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

【注】陈糙,字季常。年轻时曾与苏轼游,并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后隐于黄州之歧亭。惠,惠

赠。措巾,宋代的一种巾帽。小团团,即“小团”“小团月”,宋时著名的茶饼。陶渊明曾酿酒,酒熟,取头

上葛巾漉酒。汉代杜钦,字子夏,喜戴小帽子,人称“小冠子夏”。得胜,巾帽上的金属佩环,宋时武将凯旋

时戴在头上的饰物。白芭,白色的苣麻,也指芭麻布制成的衣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先盛赞友人胸怀极为宽广,再以比喻写他送给自己的措巾很小。

B.领联运用典故,采用戏谑的口吻描写指巾,“半升”“二寸”都极言其小。

C.颈联叹息指巾太小,且用白芭做成,无法承受一双“得胜”佩环的重量。

D.诗人借题发挥,由小小的指巾生发开去,倾吐自己郁结在胸中的块垒。

15.尾联在主题上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有异曲同工之妙,请

结合尾联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的观点,表明每个人都各有所长,要将自己的潜能

尽可能发挥出来。

13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以听众的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清

寒,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的高超技巧。

(3)陆游《游山西村》中“,"两句没有写农民的举止笑貌,但却体现了农

家待客的盛情,也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

10.A【解析】根据上下文,先明确画波浪线句子主要是李世民向李渊解释不能北归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武

周的问题,即”外……内……”,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可首先排除掉B、D两项;然后再比较剩余两项,根据

“远……近……”及地名“太原”确定“马邑”为地名,可判断“马邑”后应断开,而“先”应是指“入咸阳”

的早晚,故可判断正确的选项。参考标点: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

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

1LC【解析】“禾”为谷类的总称,“菽”则为豆类的总称。

12.C【解析】从文中看,李渊决定北归的原因不止缺粮一事,还有传言说突厥和刘武周要趁虚袭击晋阳的原因。

13.(1)李密收到回信十分高兴,把信给副将们说:“唐公也推举我,天下就不怕不能平定了。”

(2)李渊说:“隋朝吝啬封官赏爵,这正是他们失去人心的缘故,怎么还要去仿效它!”

(评分细则:(1)“得书”“示”“见推”“不足定”各1分;句意通顺1分。(2)“勋赏”“所以”“奈

何"''效"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翻译能力。译句时要本着“信、达、雅”的原则,要“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注意句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固定句式、文言句式等的准确翻译,并使译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习惯。

【参考译文】

李渊写信招降李密。李密仰仗自己兵力强大,想做盟主。(义宁元年七月)己巳日,(李密)派祖君彦回

信说:“我与兄长支派虽然不同,但李氏的根脉原本是一致的。我知道自己才浅力薄,被四海英雄共同推举担

任盟主。期望的就是相互扶持,齐心协力,取得像在咸阳擒获子婴,在牧野消灭商纣一样的功业,难道不是十

分宏伟吗!”并且他还想让李渊带领几千步兵和骑兵亲自到河内郡,当面缔结盟约。李渊收到回信后笑道:”李

密妄自尊大,不是写一封信可以招降的。我正要在关中采取行动,如果立即回绝他,这是又树立了一个敌人。

不如用谦恭的语言奉承他使他心骄气傲,让他为我们阻塞成皋的道路,牵制住东都洛阳的兵马,我们能够一心

一意地西征。等到关中平定后,占据险要,养精蓄锐。慢慢观看鹤蚌相争的局势,坐收渔人一样的利益,也不

算晚。”于是派温大雅回信。李密收到回信十分高兴,把信展示给副将们(观看)说:“唐公也推举我,天下

就不怕不能平定了。”从此双方信使来往不断。

雨下了很久不停,李渊军中粮食匮乏。刘文静还没有(从突厥)回来,有人传言突厥和刘武周要趁虚袭击

晋阳,李渊召集将领商议北归。裴寂等人都说:“宋老生、屈突通联合兵力占据险要,不容易一举攻下。李密

虽然说和我军联合.但他奸诈的计谋难以预料。突厥贪婪不讲信用,唯利是图。刘武周,是侍奉胡人的人。太原

是一方都会,并且义兵的家属都在那里,不如回军救援根基之处,再谋划后面的行动。”李世民说:“如今豆

谷遍野,为什么担心缺粮?宋老生轻浮急躁,一次作战就可以擒获他。李密顾念留恋粮仓的存粮,没有办法去

攻打远方。刘武周和突厥虽然表面上相互依附。内心实际上相互猜忌。刘武周虽然贪图远处太原的利益,又怎

么能够就忘掉近处的马邑!我们本来就是举起大义,奋不顾身,来解救百姓,应当率先进入咸阳,向天下发号

施令。如今遇到小小的敌人,就马上班师回城,恐怕跟随义举的人们,一个早上就会解散离开,退守太原,那

么一个城池的地方就全都被贼寇占有了,拿什么自我保全!”李建成也认为李世民说得对。

李渊封赏霍邑作战的有功将士,军吏疑虑响应募集参军的奴仆不能和平民百姓受同等封赏,李渊说:“在

流箭飞石之间作战,不分贵贱。论功行赏的时候,怎么能有等级差别?应该全都依据本人的功劳授予封赏。”

壬午日,李渊会见霍邑城的官吏百姓,像在西河郡一样慰劳封赏他们,挑选强壮的男丁让他们从军。关中的军

士想要回家的,都授予五品散官后让他们回家。有人劝谏李渊说封官太泛滥,李渊说:“隋朝吝啬封官赏爵,

这正是他们失去人心的缘故,怎么还要去仿效它!况且用封官来收归人心,不胜过用兵吗!”

14.C【解析】“无法承受一双‘得胜'佩环的重量”中“无法承受”错,颈联的意思是说,措巾上适合系上凯

旋时的佩环,意在表述自己无人赏识,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