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2021-2022学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黄冈2021-2022学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黄冈2021-2022学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黄冈2021-2022学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黄冈2021-2022学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

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o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

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大明湖南岸有一静肃小院。踏着一条青石板路缓步来到小院正门,举目望时,只见门框上方高悬一匾额,上书“辛

稼轩纪念祠”。原来,这一片就是大明湖公园新八景之一的“稼轩悠韵”。我拿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既

然带不走这些古籍,带走某些文字的片段,回去赏读一番,也会别有情趣。

①加之,他的词风粗犷豪放,具有浓浓的爱国情操。

②辛词的名头大,有些警句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③一进院里,墨香阵阵的东西厢房首先吸引了我。

④后世之人,皆喜欢临摹他的名词佳句来陶冶情操。

⑤墙壁上挂着的都是一些与辛词有关的名人字画。

⑥展柜里陈列的是各种版本的辛词以及研究成果。

A.②①⑤⑥④③B.加①⑤⑥③C.③⑤②①④⑥D.③⑥④②①⑤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明皇封禅奉也张说为封禅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锐因说骤迁

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野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

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

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

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越超却顾。屏息释虑,鼓勇

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

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

金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崔目,日轮晃漾,

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举,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

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日:“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搏痛数十立者,

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纤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纤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纤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纤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2.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

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

报时。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

诗句。

3.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

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

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

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

如临其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蜴绯服。

(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5.(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

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大声疾呼①“,"

(《梦游天姥吟留别》);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一句②","(《归园田居》)充分表达

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潺阳,醉听琵琶,发出③“,"(《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自有

一见如故的惊喜。

(2)由于新冠疫情,高三学生不能按期返校,没有老师指导和同学陪伴的复习,无心坚持。你会用《劝学》中的

④“,”来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迎战高考。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一些精品国剧走出国门,为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荧屏带去了一股的中国风尚。以《长安十

二时辰》为例,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叙事节奏紧张紧凑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

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需求。

走出去,是机遇,是更大的市场,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海外观众的增多与国际市场的扩大,要

求国产影视行业掌握更先进的制作技术、选取更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创作更新颖的主题内容、制定更全面的

传播策略,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海外影视剧市场走得更远。此次《长安十二时辰》在海外广受欢迎,()。

该剧主创人员前前后后看了3遍小说,针对第一集写了23个版本,花费4个月时间抓住人物和故事核心,富于质感的

画面、多样的制作拍摄手法、富有层次的场景设置,让外国观众对的中国影视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充分展现

了当今国产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日益o可见,国产剧要想赢得很好的海外口碑,扩大全球市场,必须在提升制

作水平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浓重必需精雕细刻全球化

B.浓郁必须精雕细刻国际化

C.浓重必须巧夺天工全球化

D.浓郁必需巧夺天工国际化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叙事节奏紧张紧凑相结合,很好地满足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

文化的双重需求。

B.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紧张紧凑的叙事节奏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

统文化的双重需求。

C.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紧张紧凑的叙事节奏相结合,很好地满足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

统文化需要的双重需求。

D.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紧张紧凑的叙事节奏相结合,很好地满足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

统文化的双重需求。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因为有精良的制作,还因为有精心打磨的故事

B.不仅因为有精心打磨的故事,还因为有精良的制作

C.不是因为精心打磨的故事,而是因为有精良的制作

D.不是因为精良的制作,而是因为精心打磨的故事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秦州杂诗®(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寒,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甭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期间创作《秦州杂诗》。

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这里指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莽莽”“万重”写出了秦州四周山岭的绵延和雄奇,突出了秦州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势。

B.地面无风,但高空却风动云移。虽未入夜,但边城已明月高悬。这里写出了秦州特有的景象。

C.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始终坚守气节。作者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

D.秦州本不属边塞之地,而作者目光所及,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一片衰败萧索景象。

2.本诗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均提到了“楼兰”,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其不同。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

(2)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3),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4)顺风而呼,,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李白《蜀道难》)

(6),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风霜高洁,,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8)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四家”之一黄庭坚,诗书俱佳,与苏轼并称“苏黄”。黄庭坚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有多重意义:对其形式语

言的模仿借鉴,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其书理的发现运用,是书法学习的中级阶段:对其天人合一精神的领悟贯

通,是书法学习的高级阶段。这三个阶段,姑且称之为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再到“本我之境”。

这里的“无我之境”是指深入学习对象,意识不到“我”的存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任何一种风格,对其形式

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阶段。为深入了解和学习书法对象,习书者需要做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

似”,需要澄心静虑,下大力气研究书法传统,深耕艺术经典,做到李可染先生所言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认

真体悟经典艺术特点。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因为只有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

我之境”。

进一步的学习则是了解与掌握书法经典的方法和原则,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即达到“有我之境”。

这是对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大致属于“遗貌取神”,“神”就是艺术本体的方法和原理。例如,黄庭坚书理,体现

在章法、结字和笔法等方面。黄庭坚草书的章法是“大九宫”原理,是穿插争让的“嵌合”之法。推而广之,凡是一

流书法作品在形式上都符合“大九宫”原理和“嵌合”之法。黄庭坚的书法结字上灵活多变,他把每个字内部的矛盾

关系—欹正、疏密、宾主、参差、虚实、向背、繁简等,亭张出来,又能处理妥当,创造了独特的结字法。黄庭坚

的笔法也充满律动和涩势,中锋行笔,笔画圆劲而有弹性,如千里阵云,力透纸背,对后世影响很大。上述对黄庭坚

书风的研究与熟练运用,属于“有我之境”。因为这个阶段不再是生吞活剥地搬用形式,而是开始回味审视所学对象,

并运用其原理形成新的形式。不过,这个阶段还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自我的独创性还未形成。

“本我之境”是出乎对象之外,发现与形成独特的艺术“自我”,即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面貌。通过艺术历

程中漫长的“无我”“有我”阶段,有作为的艺术家一定会形成独特的“自我”,即“本我”。“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是黄庭坚关于书法原创性的宣言,显示出他卓尔不群的铮铮风骨。黄庭坚最终从自然中获得书法创

造的原动力。他在《山谷题跋》中写道:“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

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至尾,同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找到了书法艺术与自然规律相通之关键——“同

是一笔法”,也就是从自然界发现书法创造的原动力。实质上,艺术家只有回到自然,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

才会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从而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

(节选自刘宗超《书法研习三■境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这三阶段分别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和本我之境。

B.无我之境指对艺术对象的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这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

C.有我之境指对艺术本体的方法原理的学习和掌握,这阶段运用原理形成新形式。

D.本我之境指出乎对象之外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有作为艺术家表现出自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谈到黄庭坚及其书法学习的三阶段,对下文的深入论述起总领作用。

B.文章第二段引用李可染先生等言论,论述了书法学习基础阶段如何进行模仿。

C.文章以黄庭坚书理为例,从章法、结字和笔法等方面解析了有我之境的含义。

D.文章指出黄庭坚的书法因为达到了本我之境,所以能从自然之中获得原动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模仿借鉴、书理运用到领悟天人合一精神,这过程仅仅适用于书法艺术。

B.只要深入书法学习对象,达到信仰的程度,就能自然达到书法的本我之境。

C.如果学习黄庭坚书法时理解并熟练运用其书理,就能达到书法的有我之境。

D.艺术家回到自然就能获得艺术创造本源,从而通过体验创造新的艺术风格。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面向大众的影评,从纸媒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纸媒上发表的影评,只有极少量的配图,评论中对情节人物的概述,对电影语言的分析,完全是通过文字来再

现的。这种符号的“转译”,是传统影评的重要特点。从视听语言到文字语言,是信息的选择、撷取、剖析,它必然

会带来信息量的流失,同时加入了评论者的感受与观点。因此,传统影评的“再创作”程度是很大的,好的影评也有

相当强的文学性。在这个转译过程中,影评的“评”,面向作品的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方法、美学高

度、思想倾向等各个方面,在一篇具体影评中,虽然有所侧重,但综合性很高,并且有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

新媒体增加了一篇影评中图片与视须的使用量。如微信公号影评文章,一般都有相关的截图或动图,然后是简洁

的文字分析。两种语言之间的“转译”被取消了,而评论的“再创作”也大为削弱,文字明快、简单,观点部分用黑

体字标出。这首先是技术带来的进步,特别在分析演员演技与电影语言时,写上十句的功能性还不如截取一个几秒的

片段。但技术带来进步的同时,评论在思想上的幽微深入没有得到推进,反而有所回撤。评论过度地与视觉性画面相

结合,并且尽快给出结论,使评论产生的效果更多在于情绪及观点的同化,而不是在一个思辨的推进过程中,无法容

纳更多的思想参与。

在放大影评“可视性”的同时,是新媒体时代影评的“碎片化”。纸媒时代,内容通常都有一定长度。但随着技

术进步,载体的信息承载功能加大,信息以极大的增量喷涌,而同时大部分都是碎片化的。体现在影评上,就是短评

的增多。从评论的角度上看,短评就是一个碎片。而当受众的注意力完全被碎片化的东西吸引,就会导致整个受众群

体的阅读耐心乃至思想能力下降。

在这样的新媒体形势下,传统影评的主要变化是向着视觉化与碎片化的方向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被加深的

还有影评的营销属性。传统影评更多的是个人意见的表达,“软文”占据不了影评的主流。而在一个流量经济的时代,

点击量可以折算为广告费的时代,影评的市场性加深了,电影类公号很难抗拒来自影片营销方的诱惑,营销性的影评

越来越多。

在今天,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交流的便捷,但并没有提高交流的质量。平台的开放带来了话语权的平等,但众声喧

哗并没有提升思想的高度。对于受众而言,更为扁平的信息世界,带来的是更为肤浅的内容,是对注意力的诱导,让

这个注意力无法成长为思想力,而被驯化为消费力。在影评这个很小的文化类型里,亦可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但是“可视性”与“碎片化”成为主流时,并不意味着文字为主的传统影评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领地,走向消

亡。一方面,依然有影评人坚持原有的写作方式,写作文学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影评,始终以审美上的素养与思想上的

洞见取胜。另一方面,这些影评也依然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这是一些有着较高的阅读能力与思想能力的读者!在

评论区里往往能看到他们对影评的精彩回应。

一篇好的“这个时代”的影评,反应迅速,信息真实而丰富。但同时,不那么追求时效性,给出一个精妙的推理

过程与思想维度的评论,也永远有它的位置与支持者。时代在变,媒体在变,捕捉到时代的需求与坚持真正的价值,

都同样是珍贵的。它们是互补的,共同组成此时此际的文化生态系统。

(摘编自苏七七《传统影评如何面对新媒体》,《光明日报》2018年10月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影评与新媒体影评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后者正好与此相反。

B.传统影评从视听语言到文字语言的“转译”过程,很大程度上是评论者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C.新媒体影评都以营销作为目的,追求市场性,因此,这类影评不能如实反映评论者的真实想法。

D.新媒体影评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是时代发展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它与传统影评自然势不两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理论论证为主,既不不不传统影评的特征,也深入分析了其在新媒体时代受到的挑战。

B.第三段在分析新媒体时代影评“放大‘可视性’"(这一特点时,列举微信公号影评作为例证。

C.第五段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深入剖析传统影评在新媒体时代难以避免营销属性被强化的事实。

D.文章先分析传统影评的特征,再剖析新媒体影评的利弊,然后阐述当今时代传统影评不会消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影评面向作品各不不面,虽各有侧重,但综合性很高,并且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

B.坚持传统写作方式的影评人,有阅读思考能力的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使传统影评仍然能够生存。

C.技术上的进步并不能带来思想力的成长,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影评,无法深入思想上的幽微。

D.适合新媒体时代的好的影评,必须将捕捉时代的需求与坚持真正的价值这两个特点合而为一。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其实,我并不是想帮她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春节过后没多久,我带着一大包行李去外地上学。我的女朋友到车站去送我。

公交车站离火车站大约还有一百多米的距离。我一下车,就见一个女孩,拿着一个写着“求助”的纸招牌,在向

前面一个人诉说着什么。那人不耐烦地挥着手说“去去去”,并不看女孩一眼,只顾走自己的路。

看到我和女友,那女孩向我们走过来。女孩大约十四岁的样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小脸冻得红扑扑的。女孩对我

说她母亲半年前病故了,靠卖苦力养活全家。父亲两个月前也病倒了,家里欠了一大笔债。开学时间就要到了,她的

学费还没有筹够。能借的地方都借遍了,没有办法,她只好求好心人来帮忙。

我疑心她是骗子,不想给她钱,但我又怕女朋友说我小气,于是我指着自己的行李说:“你帮我把这包背到车站,

我就给你五块钱。”

女孩连忙说道:“谢谢!谢谢!"说着,从我手里接过行李包,吃力地背在身上,兴奋地走在前面。

女友一拉我的衣服,说:“你怎么忍心叫这么个小女孩帮你背包。”

我一愣,没想到女友会这么说,生怕地会因此生气,于是灵机一动说:“我只是想让她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想让

她小小年纪就当乞丐。”

听了我的话,女友笑了。小女孩回过身来深深地鞠了一躬,又说了一声“谢谢”。

到了车站,我去排队买票,女孩背着包站在我旁边。我说:“你把包放下歌一会儿。

女孩说:“不用,你给我那么多钱,我得多背一会儿。”那一刻,我真的有些感动了。

买好票,我给了她十元钱。她不要,说:“说好是五块钱的。”我劝她收下,说算是帮她了,女孩想了想说:“那

你把地址给我,将来我有钱了,一定会还你的。"我说不用还了,女孩坚持要我的地址,我于是写下来给她了。

这件事过后我就没放在心上。多年以后,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办公,一个姑娘到办公室找我。她穿得虽然很朴素,

但很得体。她问:“你还记得我吗?”

我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她是谁,只好摇了摇头。她说:“你还记得八年前在火车站给你背包的那个小姑娘吗?”

我想了想,终于想起那个瘦小可怜的小女孩,看看眼前这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一脸的真诚,真的和那小女孩很

像。我问:“你就是那个小女孩?”

她点了点头说:“是。”然后告诉我,她找到我父亲家,我父亲告诉她我在这里上班,她就找到我办公室来了。她

说:''我是来还钱的。”

我突然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如果不是女友在场的话,我也许像前面那个人一样粗暴地对

她说“去去去”,我其实没有真心想帮她。我告诉她不用还了,那算不了什么的。

地说:“不!你错了,那对我非常重要!因为你让我明白了,我其实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挣钱的。你不知道,那时我真

的有了做乞丐的想法。是你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她接着告诉我,从那以后,地靠给人打零工挣够了学费。现在,

她已经大学毕业,并且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她是特意来向我表示感谢的。

我没想到,当初我的一次并非出自本心的善举,竟然改变了她的一生。我对她说:“你如果真心想感谢我,就去多

帮助一些像你当初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吧,也许你的帮助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地愉快地答应了。从那以后,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也会尽可能地给予帮助。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有人认为,“女朋友”这个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B.女孩到办公室找“我”之前的那次求助经历,与“我”对她的帮助形成强烈的对比。

C.“我只是想让她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想让她小小年纪就当乞丐。”这句话改变了女孩的一生,却不是“我”的

真心话。

D.“我”对女孩的帮助是违心的,女孩对“我”的感谢是真诚的。

E.“我”的无意之举帮了女孩,而女孩的致谢才真正教育了“我”。

2.联系全文,回答:在帮助他人前后,“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依据文章内容,分析女孩得到了哪些帮助?结合本文,探究我们该不该帮助陌生人?

1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当尧之时,洪水滔天。舜登用,乃命禹平水土。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

于沟海。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行相地宜所有以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眼。处)

2.《资治通鉴》是北宋一(姓名)主编的我国一部一(体例)通史。

3.请概括禹治水成功的原因。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海郡开国公徐公行状

[唐]李翱

公讳申,字维降,东海判人。永泰元年,寄籍京兆府。举进士,初辟巡官于江西,后选授洪州大都督府长史。时

刺史嗣曹王举江西兵讨李希烈,故以长史行刺史事,任职有成,曹王荐之,迁韶州刺史。

四十余年,刺史相循居于县城,州城与公田三百顷皆为城,县令、丞、尉杂处民屋。公乃募百姓能以力耕公田者,

假之牛犁、粟种与食,所收其半与之;不假牛犁者,三分与二。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得粟比余田亩盈若

干凡积粟三万斛。将复筑室于州故城,令百工之伎以其艺来者,与粟有差。剌史临视给与,吏无所行其私。应募者数

千人,未十旬而城郭、室屋建立如初。刺史以官属迁于新城,县令之下各返其室。创六驿,新大市,器用皆具。曲江

县五百人以状诣观察使,请作碑立生祠。公自陈所为不足述,乃刺史职宜如此,何足多者,不愿以小事市名。观察使

嘉其让,迁合州刺史。其始来也,韶之人户仅七千,凡六年,倍其初之数,又盈四千户焉。

贞元十七年,诘里盗,通蛮夷道,责土贡。大首领黄氏帅其属,纳质供赋。黄氏、周氏、韦氏、依氏皆群盗也,

黄氏之族最强,盘亘十数州。周、韦氏之不附之也,率群黄之兵以攻之,而逐诸海,群盗皆服。于是十三部二十九州

之蛮宁息,无寇害。

元和元年,诏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东海郡开国公。诏书未至,有疾薨于位。凡三佐藩屏之臣,五为

刺史,一为经略使一为节度观察使,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爵超进为开国公,官亟迁为礼部尚书。其事业皆足以传

示后嗣,为子孙法。享年七十O

(选自《李文公集》,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奇籍京兆府寄籍:落户B.不假牛犁者不假:不租借

C.曲:耳十数州盘亘:盘踞D.周、韦氏之不附之也不附:不纳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初辟巡官干江西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不愿以小事市名木欣欣以向荣

C.而逐诸海,群盗皆服拔剑撞而破之

D.凡三佐藩屏々臣师道々不传也久矣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得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

B.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得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

C.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

D.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得粟比余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表现徐申为官功绩的一组是

①任职有成,曹王荐之②县令、丞、尉杂处民屋③未十旬而城郭、室屋建立如初

④创六驿,新大市,器用皆具⑤观察使嘉其让,迁合州刺史⑥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

A.①③④B.①@⑥C.②③⑤D.②⑤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用“行状”这种文体,记述了徐申的籍贯年纪、官职变化情况以及主要事迹。

B.文章重点记叙徐申任韶州刺史时的政绩,以突出他政绩显著,深受当地百姓拥戴。

C.鉴于徐申治理蛮夷有功,边地不再有强盗为害,皇帝封他为东海郡开国公以嘉奖。

D.徐申办事颇有成效,治理地方有方,又有军事才能,文章充满了对他的赞美之情。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临视给与,吏无所行其私。

(2)刺史以官属迁于新城,县令之下各返其室。

(3)其事业皆足以传示后嗣,为子孙法。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当前,正常的寒假尚未结束,网课突然在全国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各省市公立学校、校外教

育培训机构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网课,无数中小学生投身其中。关于这场网络授课的风潮,“语文匠”微信群内爆发

了不小的争论。

湖南哪吒:网课的授课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这种形式主义何必存在?

广东妮姐:疫情当前,除此之外,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吧。

青海敏敏:网课基本就是一言堂,还有连续看一天对学生视力更是伤害。

河南龙王:但是你们不觉得未来的趋势就是网课吗?你们是不是太小看它了?

身为中学生,你参与到网课之中了吗?针对这次网课,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写一篇文章,向教育报刊《中学生

心声》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切合身份,贴合背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统一署名:宇文强);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

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分析六个句子内容,抓住“一进院里”分析,③应该为首句。

抓住“吸引”“名人字画”分析,⑤应该在②前面。“他的词风粗犷豪放,具有浓浓的爱国情操”“辛词的名头大,

有些警句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是“后世之人,皆喜欢临摹他的名词佳句来陶冶情操”的原因,故②①应该在④

前面。结合“我拿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既然带不走这些古籍”分析,最后一句应该讲作品书籍,⑥应该为末句。综

合分析c项正确。

故选C。

2、1.D

2.B

3.D

4.(1)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

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2)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

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5.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③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

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句中,“以巡阅河防”,“河防”是“巡

阅”的宾语,“河防”后面停顿;“纤道”是“泰安”的谓语,“泰安”后面停顿,排除AC;“乘山轿”,“山轿”

是“乘”的宾语,后面停顿,排除B。

本句译为: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

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

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B项,“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

方法”说法错误。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是干支纪日。

故选B。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

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项,“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说法错误。薛文最后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

故选D。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

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

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旧例”,名词用作状语,按照旧例;“惟”,只有;“骤”,突然;

第二句得分点:“俄”,不久;“夷”,平坦;“向”,先前;“遽”,立即。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

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本题题干

是“(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结合“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

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分析,可以得出登高则望

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结合“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

不遽止也”分析,可以得出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结合”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

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分析,可以得出有付出才有收

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

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

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

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

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甲)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

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钱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

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

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乙)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

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

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

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

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

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

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

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

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

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

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

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

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

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丙)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

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

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

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

躬致敬的样子。

3、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②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

曾相识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或(驾马十驾,功在不舍)或((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或((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

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摧”“事”“樊

笼”“锲”“镂”的书写。

【点睛】

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

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

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

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4、1.B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

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

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本题中,第一空,浓郁:香气、色彩、气氛等。浓重:有强烈、鲜明、深厚的意思,也形容烟雾、气味、色彩等很浓

很重。根据语境“……的中国风尚”,应用“浓郁”。可以排除A和C项;

第二空,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根据语境“掌握更先进的制作技术、选取更具

特色的文化符号、创作更新颖的主题内容、制定更全面的传播策略,才有可能……”,应用“必须”。可以排除D项。

第三空,精雕细刻:多用于比喻做事认真细致。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艺

美术)。根据语境“……的中国影视剧有了全新的认识”,应用“精雕细刻”。

第四空,国际化:是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方式,进而达到符合世界各国的要求。全球化:

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根据语境“当今国产电视剧制作水平

的日益……”应用“国际化”。

故选B。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

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本题中,A项,”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叙事节奏紧张紧凑相结合''语序不当,可改为“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

紧张紧凑的叙事节奏相结合”;

B项,“实现了”与“双重需求”搭配不当,可把“实现”改为“满足”;

C项,成分赘余,可删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后的“需要”。

故选D。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

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本题中,根据上下文语意,强调的是“精心打磨的故事”“精良的制作”两者皆有,可排除C、D项;

根据下文“该剧主创人员前前后后看了3遍小说,针对第一集写了23个版本,花费4个月时间抓住人物和故事核心,

富于质感的画面、多样的制作拍摄手法、富有层次的场景设置”,应先说“有精心打磨的故事”,再说“有精良的制

作“,可排除A项。

故选B。

【点睛】

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

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

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5、1.C

2.①杜诗“楼兰斩未还”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寓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

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②王诗“不破楼兰终不还”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

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作者也借此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

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作者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理解错误,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

诗句中包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情感的鉴赏能力。从题干来看,“本诗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均提到了‘楼

兰',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其不同”,这是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结合题目、注释、

背景、诗歌内容分别把握两首诗的情感主旨,接着对比二者的不同,再联系背景及作者情况分析原因。本诗与王昌龄

《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均提到了“楼兰”,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其不同。关于“楼兰”的典故:

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

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杜诗“楼兰斩未还”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

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这一联寓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而王诗“不破楼兰终不

还”化用了楼兰的典故,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

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

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作者也借此表达了保家卫国的

壮志豪情。

【点睛】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

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一一意境一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

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

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

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1)大器晚成(2)切问而近思(3)汩余若将不及兮(4)声非加疾也(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6)乱花渐欲

迷人眼(7)水落而石出者(8)寻常巷陌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

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注意不要

写错别字。

7、1.A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

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黄庭坚学习书法”张冠李戴,据原文“黄庭坚书法对

当代书法创作有多重意义:对其形式语言的模仿借鉴,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其书理的发现运用,是书法学习的

中级阶段:对其天人合一精神的领悟贯通,是书法学习的高级阶段。这三个阶段,姑且称之为由‘无我之境'到'有

我之境',再到'本我之境'”,应该是“学习黄庭坚书法”。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D项,“因为……,

所以……”因果倒置,“从自然之中获得原动力”是“达到本我之境”的原因。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

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错在“仅仅适用于书法艺术”,据文意应该是适用于任何艺术;B项错在“就能自然达

到书法的本我之境”,达本我之境还须经过“有我”磨练、追求“自成一家”等过程;D项错在“回到自然就能获得

艺术创造本源”,忽略“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条件。故答案为C。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

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

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

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8、1.B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

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

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前者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后者正好与此相反”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在纸媒上发表的影评,只有极少

量的配图”“新媒体增加了一篇影评中图片与视频的使用量”,选项曲解文意。

B项,根据原文第二自然段可知说法正确。

C项,“新媒体影评都以营销作为目的”说法有误。原文中说“而在一个流量经济的时代,……营销性的影评越来越

多”,选项说法太绝对。

D项,新媒体影评“与传统影评自然势不两立”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可视性'与'碎片化'成为主流时,并不

意味着以文字为主的传统影评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领地,走向消亡”,“它们是互补的,共同组成此时此际的文化

生态系统”,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

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

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

C项,“第五段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说法有误。应当是将传统影评与新媒体影评进行了对比论证。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

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

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项,”必须将捕捉时代的需求与坚持真正的价值这两个特点合而为一”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媒体在变,捕捉到

时代的需求与坚持真正的价值,都同样是珍贵的。它们是互补的,共同组成此时此际的文化生态系统”,而非简单的

“合而为一”,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9、1.AB

2.助人之前疑心受骗;哄骗女孩背行李;助人之后为女孩的卖力而感动;为无心帮人却得到感谢而震撼想流泪);受到感

染后尽可能帮助别人。

3.第一问答案示例:物质上,得到了急需的钱;精神上,明白了要靠劳动挣钱。第二问答案示例。①要倾尽全力帮助陌生

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帮助他人乐在其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②要理智地帮助陌生人。

帮助他人要视受助人的困难程度和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定,力所能及的帮助才是直正的帮助。③不要随意帮助陌生人。现

在骗子太多,他们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行骗。帮助了这类人,会使有限的资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