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变迁(讲义)-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5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变迁(讲义)-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5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变迁(讲义)-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5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变迁(讲义)-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5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变迁(讲义)-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变迁目录TOC\o"1-3"\h\u考情分析 1网络构建 2考点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3知识点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3知识点2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 5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9考点二现代中国经济发展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13知识点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3知识点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15知识点3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6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9考点三中共土地政策 23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23知识点1中共土地政策 23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26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要求考题统计(2021—2023)备考建议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3年4考(选择题4次)3年考查较多,集中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方面,复习时候关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3年3考(非选择题3次)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3年8考(选择题7次,非选择题1次)考查较多,基本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成就上,复习时多关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对外开放结合世界史内容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3年30考(选择题22次,非选择题8次)中共土地政策中共土地政策3年6考(选择题4次,非选择题2次)中共土地政策跨度较大,三年考查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政策调整,复习时多关注。考点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知识点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核心提炼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阶段时间原因企业意义产生洋务运动后期①外商企业的刺激;②洋务运动的影响;③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带来的条件——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近代社会出现了新气象,为中国的近代化准备了条件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①列强大量输出资本,继续商品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清政府放开民间办企业;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短暂春天民国初期①中华民国建立、临时政府鼓励②反帝爱国斗争③西方列强放松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荣宗敬、荣德生、张謇、范旭东等短暂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期①民族资产阶级的热情②反帝爱国运动③国民政府的努力(法币改革和收回关税主权)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陷入困境南京国民政府后期①长期战争的影响和破坏②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核心提炼2.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经济形态的转变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广大内地城乡,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市场观念和意识的变化在洋务运动等推动下,一批近代化的航运、纺织、矿冶等企业出现,向生产领域的机械化和交通领域的近代化迈进;对外贸易呈转好趋势,“商战”初具成效经济政策的变化商业思想由“重农抑商”到“振兴商业”“通商惠工”,变“抑商”为“恤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结构的变化由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占主导到市场商品种类大增,洋货和机制品充斥市场,形成以进出口商品为主导、土货洋货并存、生产原料和消费品并重的商品结构。市场流通商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商人主体的多元化鸦片战争前,商人以官商、私商为主。鸦片战争以后,洋行、买办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力量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部分传统知识分子弃儒从商,投身实业核心提炼3.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经营方式史实内容近代银行的建立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随后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行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其先后在各地设立分行股份制企业出现19世纪70年代,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证券机构出现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大型百货公司的出现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之后在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真题研析】1.(2023·江苏卷)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图示可知,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呈现上升趋势,且日本的份额上升最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取代了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并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权益,C项正确;A项时间段内,日本还未进行明治维新,不会向中国出口这么多商品,排除A项;B项时间段内,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尚未被打破,排除B项;D项时间段内,日本对华侵略受到抵制,其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不会上升,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湖北卷)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根据材料“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可知,一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其原因之一是群众的爱国热情下,纷纷抵制日货,这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当时民族工业存在恶性竞争,一些公司诋毁其他公司贩卖日货,从而影响其公司的发展,可知当时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14年至1918年处于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民族企业发展并非形势严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丧心病狂之徒”是外国企业,无法得出中外商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全国新课标卷)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1894年1913年1920年1936年(不包括东北)产业资本2.2811.6414.8421.36商业资本74.8967.3058.8750.55金融业资本22.8321.0626.2928.09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数据可知1894年至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在民族资本中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多次发展机会,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表格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A项正确;表格中商业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国“商业贸易”日益“萎缩”,排除B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中国近代金融体系没有臻于完善,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民族资本,不能得出经济结构是否逐渐失衡,而且结合所学“产业资本不断发展”会减轻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知识点2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核心提炼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用阳历,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改称呼等等商业经营1865年,英国香港汇丰银行;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办中国通商银行;1870S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发行股票;上海平准股票公司;1900年,香港先施百货公司城市化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上海为例,1864年煤气公司,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水平有限,且不平衡交通1881年,唐胥铁路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使用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铁路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1860S中期,“黄鹄号”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西医明末清初传入,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主要表现有:①西式医院的建立,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②西医院校建立,培养了西医人才;③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教育留学教育:①洋务运动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京师大学堂: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建立,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新文化运动期间成为“阵地”和重镇。清华学堂:1911年创建,1912年清华学校,192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博物馆京师图书馆:1909年始筹,1916年,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建国后叫北京图书馆,1998年叫国家图书馆。南通博物苑:1905年,张謇,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年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1925年,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难点突破】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呈现摒弃与吸收之势。(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也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在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成为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机构和地点。(6)其他因素,如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难点突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从地域看: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呈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2)从过程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3)从水平看: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广大农村变化缓慢。(4)从动力看:社会运动和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了推动作用。(5)从趋势看: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难点突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1)政治:有利于近代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有利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工业化进程。(3)思想文化: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增添了文明科学的内涵。【真题研析】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主要服务于外商。1918年,北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中国近代职业会计师的制度开始建立。早期会计师人数增长缓慢,业务量有限。1936年,会计师业务逐渐兴盛。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会计师们出版了税法解释及纳税指南一类的书籍。立信会计学校还添设所得税科,学员“大多为工商界正副经理、会计主任及其他高级职员”。会计师在工商企业的邀请下,赴各地讲解税法及会计相关问题,听者“均系中外闻人,工商巨子”。政府税务部门也聘请会计师解释税法。1937年,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者潘序伦向财政部提出对国家税法进行修改的建议。国民政府在后来修订税法之时也部分吸收会计师的意见。——摘编自魏文享《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近代中国所得税研究》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兴起及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所起的作用。【答案】(1)原因:西方会计机构出现;政府颁布相关章程;专业刊物与书籍的推动;政府部门的重视。(2)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可分析出西方会计机构出现;根据材料“北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可分析出政府颁布相关章程;根据材料“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可分析出专业刊物与书籍的推动;根据材料“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可分析出政府部门的重视。(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作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可分析出有利于经济思想的近代化。2.(2023·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息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答案】[参考答案]评析:知识分子批评女工工时太长,有害身体健康。批评女工工资过低、侵犯女工自由人权,批评资本家是剥削者和主张劳工神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国际上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影响到中国知识分子重新选择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知识分子的批评建立在维护工人阶级合法权益基础上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社会进步。纱厂批评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差距和工人素质低,认为工人待遇比其他阶层要好。20世纪初,受到一战的影响和政府的支持以及提倡国货运动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地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企业的入侵。因此纱厂主的主张建立中西资本主义发展差距和劳动者素质基础上,纱厂主主张发展实业来救国。综上分析,知识分子的批评和纱厂主的主张都有一定合理性,而且资本主义经济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当时湖南女工却置身事外,妇女届代表认为女工比起其他劳动者的待遇较好,因此,知识分子不能忽视工人的现实情况。同时,纱厂主对女工的剥削是确实存在的。那么,维护工人的眼前和长远利益和资本家的合法权益,则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障制度,既限制资本家的过渡剥削,又要切实有效地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务阐述题。时空:20世纪初的中国。首先,仔细阅读材料,分析争议的表现和背景。知识分子的意见:据材料“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可知,知识分子批评女工工时太长,有害身体健康。批评女工工资过低、侵犯女工自由人权,批评资本家是剥削者和主张劳工神圣。结合所学从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的角度分析背景。纱厂的意见:据材料“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可知,纱厂批评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差距和工人素质低,认为工人待遇比其他阶层要好。结合所学从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地发展、抵制外国企业的角度分析。然后,针对双方的争议进行辩证地客观地分析。一方面肯定双方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看到双方认识的不足。据材料“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可知,知识分子不能忽视工人的现实情况。结合所学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角度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障制度,既限制资本家的过渡剥削,又要切实有效地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1.辛亥革命时期,章士钊曾写过一篇短评说,当下最时髦的名词是“共和”,最烂污的也是“共和”。军人放纵、学生顽劣都以自己实行“共和”作为辩护。因此章氏疾呼:“共和、共和,天下悉假汝之名以行。汝如能言,其速自白汝为何物?”这揭示出该时期(

)A.共和思想被普遍接受 B.思想启蒙任重道远C.反对共和的势力猖獗 D.共和政体真正确立【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中“最时髦”“最烂污”“作为辩护”等可知,章士钊认为“共和”大多数情况下被人利用,而非被真正地理解与需要,反映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任重道远,B项正确;共和思想被普遍接受,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该时期反对共和的垫力猖獗,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共和政体的确立,且中国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共和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2.下图是1932年上海综合性刊物《礼拜六》刊登的一则关于中国亚浦耳电器厂的广告。对该广告解读正确的是(

)A.电器产业成为民族工业主导 B.借鉴蒸汽时代科技成果C.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民族工业得到独立发展【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1932年……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图片中提取的“完全国货”等信息,结合近代爱国运动相关史实可知,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的“中国亚浦耳电器厂”是电器产业,但没有数据能反映其是民族工业的主导,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电器时代、不是更早的蒸汽时代科技成果,排除B项;民族工业得到独立发展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清末国人对文物流失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传播西方文物观念,在各地成立文物保护场所,制定法律规章以禁止民众私售外人。但20世纪20年代后,国人开始极力反对外人的一切掠夺行为,包括外人在国内的非法考古以及贩卖文物等行为。这一变化反映出(

)A.文物主权意识的觉醒 B.考古技术的突飞猛进C.文物保护措施的完善 D.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答案】A【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但20世纪20年代后,国人开始极力反对外人的一切掠夺行为,包括外人在国内的非法考古以及贩卖文物等行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对于文物流失的举措主要停留在政府层面,而20世纪20年代后,国人反对一切掠夺行为,包括外人在国内的非法考古以及贩卖文物等行为,这说明随着国人思想意识的提升,文物主权意识在不断的觉醒,A项正确;考古技术的突飞猛进并不会带来材料所列国人文物主权意识的提升,两者不构成因果联系,排除B项;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物保护措施较为薄弱,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传统文化地位是否提升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4.据统计,洋面粉输入中国的最大量为1907年的441.43万担,到1915年变为17.74万担,1918年仅为0.46万担。国内面粉输出国外,则自1915年至1921年连续出超。这说明(

)A.实业救国思潮助推中国外贸扭亏为盈 B.近代面粉行业受到外国资本猛烈冲击C.列强侵华战争加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D.国际局势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程【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依据题干材料“输入中国的最大量为1907年的441.43万担,到1915年变为17.74万担,1918年仅为0.46万担。国内面粉输出国外,则自1915年至1921年连续出超”可知,这一时期列强输入中国的面粉减少,而中国输出的增多,这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列强忙于战争和处理战争善后事宜,无暇东顾,给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D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主要在甲午战争过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能够发展原因主要在于列强放松侵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面粉外销数量激增,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5.北京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时期的皇家祭坛。北洋政府接管社稷坛后,决定将其改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1914年10月,“社稷坛”改名为“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开始接待市民参观。这说明近代中国(

)A.政治革命推动市政建设完善 B.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C.公民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D.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将曾经的皇家祭坛“社稷坛”改造为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体现了城市建设服务于市民生活的理念,这说明近代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B项正确;A项中“完善”材料体现不出,排除A项;公民的政治地位包括公民各项政治权利的实现,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中“深入人心”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6.随着轮船招商局、仁和保险公司、上海织布局、上海机器造纸总局等股份企业的成立,股份交易也日渐兴旺。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交易场所,各种弊端也日渐暴露。上述材料可用于探究上海(

)A.大型百货公司出现的背景 B.民用股份制企业创办的背景C.股份制贸易公司兴起背景 D.平准股票公司诞生的背景【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上海。结合材料股份交易逐渐兴旺,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平准股票公司诞生背景,D项正确;材料没涉及百货公司,排除A项;材料中轮船招商局等企业不是民用企业,排除B项;材料中不都是贸易公司,排除C项。故选D项。7.“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卫国家,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材料旨在说明(

)A.民国初年民族意识尚未完全觉醒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名存实亡C.旧时代的忠君爱国思想根深蒂固 D.革命党与军阀的斗争日益白热化【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相比对国家的情感,士兵更关注个人生活,不知道大忠,即民国初年士兵的民族意识仍未被激发,仍停留在旧时代对上级长官的服从上,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民族意识尚未激发,而非忠君爱国思想根深蒂固,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革命党与军阀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发辫拖在人们身后,如绳索,如锁链,束缚身躯,桎梏自由,竟长达二百六十余年。从太平天国发出“人皆蓄发”的号召,再到清末“剪辫”风潮乍起,人们的斗争从未停止。直到辛亥革命军起,辫子才陆续革掉。“发辫之所由来,由于满洲之入中原”,“发辫之消除,亦与满洲而俱尽”。——摘编自严昌洪《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材料二

1922年10月,当时不少刚刚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纷纷倒闭。荣家企业基本上采取原有手工作坊的管理方式,企业在成本、产量、质量等方面都远赶不上外资纱厂。荣氏兄弟决心“力劝各厂整理革新”。他们任用一部分受过高等、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懂得管理的新人,并扩大他们的权力;根据科学管理的需要新建一批诸如“保全部”“考工部”“试验室”等新的管理部门。至于原来的工头,则调离岗位,逐步减少其权力,给予津贴自然淘汰。——摘编自吴雪萱《荣家企业管理的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发辫拖在人们身后”的时代背景,说明清末剪发辫逐渐成为风潮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年代荣氏兄弟改革企业管理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推出的历史背景。【答案】(1)时代背景:清王朝在全国建立统治。原因:发辫禁锢人身;剪发辫彰显反清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西方文化的影响。(2)举措:重用专业技术人员;设立符合科学管理的部门;淘汰旧管理者。历史背景:一战以后,西方列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工厂管理经验引入中国。(如答“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可以给分)【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时代背景:据材料“发辫之所由来,由于满洲之入中原”并结合所学,清朝入主中原后,强迫中原汉人剃发留辫。原因:据材料“如绳索,如锁链,束缚身躯,桎梏自由”得出发辫禁锢人身;据材料“太平天国发出‘人皆蓄发’的号召”“直到辛亥革命军起,辫子才陆续革掉”得出剪发辫彰显反清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推动;结合所学,剪辫风潮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关。(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举措:据材料“任用一部分受过高等、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懂得管理的新人,并扩大他们的权力”得出重用专业技术人员;据材料“根据科学管理的需要新建一批诸如‘保全部’‘考工部’‘试验室’等新的管理部门”得出设立符合科学管理的部门;据材料“原来的工头,则调离岗位,逐步减少其权力,给予津贴自然淘汰”得出淘汰旧管理者。历史背景:据材料“1922年10月,当时不少刚刚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纷纷倒闭”并结合所学得出一战以后,西方列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民族工业发展受挫;据材料“荣家企业基本上采取原有手工作坊的管理方式,企业在成本、产量、质量等方面都远赶不上外资纱厂”并结合所学得出西方工厂管理经验引入中国,荣家借鉴外资企业的做法改进企业管理;据材料“一部分受过高等、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懂得管理的新人”得出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管理人才的培养。考点二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知识点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核心提炼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间内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统购统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交通事业: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共八大确定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左”倾错误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交通事业:1965年,北京地铁开工建设【真题研析】1.(2023·福建卷)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年份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化肥施用量(万吨)农业用电量(亿度)1952年2513.631.77.80.51978年1597540672489.5884253.1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1978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用电量整体水平均较低,1978年时则有了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2年到1978年,经过一五计划及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D项正确;1956年底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仅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不能断定经济体制情况,排除A项;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建国初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解释材料所述农业变化,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且重视农业说法笼统,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和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江苏卷)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随着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国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C项正确;根据材料“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到1980年,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时空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科技交流不能摆脱冷战影响,排除B项;中国开展特色外交是手段而非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浙江卷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结合所学,50-60年代是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中苏、中美关系交恶,我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取得工业化建设的成就,A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排除B项;1964年底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排除C项;1995年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故选A项。知识点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核心提炼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时间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外开放:1980年,设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在基础设施建设、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难点突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三次转变①建国初,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难点突破】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点3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核心提炼1.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建国初期的精神风貌模范作用与劳动光荣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小康社会:人均收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老百姓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一半社会保障: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建立起来。【真题研析】1.(2023·福建卷)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名为“振兴中华”的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A.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C.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据材料“改革开放初期”“振兴中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积极读书有利于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A项正确;读书热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但不是其主要目的,读书热的主要目的是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B项;读书热潮并未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排除C项;读书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但不是其主要目的,读书热的主要目的是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重庆卷)下图是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它突出反映了中国(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 B.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得以实现C.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 D.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得到落实【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200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78至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进行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由此进一步加快,使得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产业的比较,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为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数据,没有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详细情况,不能得出“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突出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未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辽宁卷)1981年5月,沈阳市皇姑区3名女青年自谋职业,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辽宁省及沈阳市主要领导走访了这些个体工商户,对他们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反映了当时(

)A.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D.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1年(中国)。根据材料“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个体经济,政府对其进行了肯定,反映出思想观念得到解放,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行业与个体户信息,无法得知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海南卷)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 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18年我国中小企业在税收、GDP、技术和就业等方面贡献巨大,这是因为我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下,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结果,故我国取得的上述成就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D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启新时期,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而非政治体制改革,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能看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排除C项。故选D项。5.(2023·湖北卷)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并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10月22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1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确定工作日程,到1992年10月,这个阶段主要是审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由缔约方判断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否符合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要求。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但直到1991年,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国内还是一个禁区。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谈判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D项正确;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排除A项;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中国“复关”谈判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并非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直在进行,排除C项。故选D项。6.(2023·全国乙卷)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演出盈余的60%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红,使得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这种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反映出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未体现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建设,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职工工资、福利以及经费改革,不能说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排除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1.从1964年到1975年,四川省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综合性比较高的工业制造系统,生产的产品从精密仪器到超大型、超重型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机电设备,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上海,位居全国第二。这主要得益于(

)A.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实施C.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 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到197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64年—1975年,四川省工业快速发展,位居全国第二,结合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四川省工业的发展得益于三线建设的实施,A项正确;1958年,我国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业空间布局发生变化主要受国家政策的主导,这与科学技术进步关系并不密切,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末,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2.建国初期,我国在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援助下实施建设了156项重大工程。“156项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洛阳、太原、武汉、株洲,西部地区的包头、西安、兰州、成都以及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长春、沈阳、抚顺等城市。这表明“156项工程”(

)A.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建立起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C.完善了现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D.建成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56项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改变了过去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不平衡状况,完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仅凭材料中的156项重大工程的分布情况,无法推知我国是否已经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且在建国初期,“建立起”和“完善”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B、D两项。故选C项。3.1959年,毛泽东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文化教育已经干了十年,但是建设对于我们来说是新的事,没有经验”,“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我们的第一个先生是苏联,但是美国也是我们的先生”。毛泽东意在强调(

)A.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B.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C.现代化建设走苏联美国的道路 D.学习外国的经验改革经济体制【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指出我国建设缺乏经验,需要遵循经济建设的规律,排除意识形态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是强调经济建设需要遵循规律,未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排除A项;材料指经济建设可以学习苏联和美国的经验,而非要走美国苏联道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体制,且1959年,我国并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图所示为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A.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 B.农轻重的比例已渐趋平衡C.国家经济重心已转向内地 D.西部大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75年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A项正确;受国情影响,我国的农轻重比例并不平衡,排除B项;当时国家的经济重心仍然在东南沿海,排除C项;西部大开发的提出时间是在1999年,排除D项。故选A项。5.如表为1956—1958年陕西西安供电区电价。这可以用来说明(

)年份大宗工业普通工业非工业动力用电表灯19560.0750.130.130.2519570.070.120.120.2219580.0750.130.130.25A.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决心 B.西安地区电力基本普及C.陕西省发电量增长有限 D.重工业耗电量逐渐降低【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大宗工业等行业电价低廉,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电价相对较高,这可以用来说明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决心,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宗工业、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的电价,不能反映西安地区电力的“基本普及”,且“基本普及”的说法不合史实,排除B项;通过大宗工业、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的电价,不能得知陕西发电量的情况是否增长,排除C项;通过大宗工业、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的电价没办法体现重工业的耗电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6.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

)A.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B.加速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到来C.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D.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国家和集体控股有利于公有资本支配范围的扩大,同时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内容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无关,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7.1982年至1984年,党中央连续发出3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1982年宪法规定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逐渐过渡到“乡政村治”的新模式。这一变化(

)A.表明农村经济和政治改革相互促进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至1984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取代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政治体制,增强了农村、农民的自主性,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改革,但是由材料看不出二者的相互促进,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社会变革实际上就是指主要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革命,在广义上它统指“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技术变革则是指“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革命”,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不是“两次革命”,“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摘编自韩保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史》材料二1981年汕头市的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到2003年下半年汕头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6.87万家,涉及农业、工业、商贸、房地产、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行业1/2009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9.6%;私营企业出口总额比2003,年增长2.4倍,占全市出口比重的42.9%。全市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8大优势产业集群,到2016年1月,现有民营经济单位16.9万家,占全市经济单位的97.7%。与此同时,拥有全国五分之四的玩具上市企业,现有“新三板”挂牌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非常活跃。——摘编自杨玉民《改革开放40年汕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将“两种革命结合在一起的”的做法,并简析“两种革命”实施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捂出1981年以来汕头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表现,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政策的角度,分析“黄金时代”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原因。【答案】(1)做法: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举。历史意义:开始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2)表现:数量庞大;经营领域广泛;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原因:毗邻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做法:根据材料两次革命分别指“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和“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种革命结合在一起的”是指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举。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意义,可从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作答。如:开始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小题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表现:根据材料二“到2003年下半年汕头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6.87万家”可知,数量庞大;根据“涉及农业、工业、商贸、房地产、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行业”可知,经营领域广泛;根据“2009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9.6%;私营企业出口总额比2003年增长2.4倍,占全市出口比重的42.9%”可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全市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8大优势产业集群”可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原因:根据材料“《改革开放40年汕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八十年代到21世纪的时代背景分析可得出毗邻经济特区;根据材料“现有‘新三板’挂牌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非常活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考点三中共土地政策知识点1中共土地政策核心提炼1.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巩固了红色政权。全面抗战时期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团结了地主中的开明分子,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在进行土地改革时,中国共产党执行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为工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了客观规律,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61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好转。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提供了条件。21世纪初农村改革废除农业税,允许农民土地适当流转,延长土地承包权等,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用,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核心提炼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借鉴创新经济制度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意克服苏联模式过度集中的缺点,注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真题研析】1.(2023·湖南卷)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买了拖拉机,是一种肯定,也释放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继续延续的信号,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非所有权,排除A项;当时我国并未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B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福建卷)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年份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化肥施用量(万吨)农业用电量(亿度)1952年2513.631.77.80.51978年1597540672489.5884253.1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1978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用电量整体水平均较低,1978年时则有了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2年到1978年,经过一五计划及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D项正确;1956年底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仅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不能断定经济体制情况,排除A项;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建国初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解释材料所述农业变化,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且重视农业说法笼统,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和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全国甲卷)【历史—选修3:20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步伐,在伪满初即制订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为实现移民侵略,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并列为“七大国策”之一。为此,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摘编自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答案】(1)[参考答案]方式:制定侵略方针;欺诈性宣传;政府主导;有目的向重点地区移民;强化移民机构等。(2)[参考答案]后果:使我国东北的农业生产围绕着日本帝国主义利益进行,是“工业日本,原料满洲”的殖民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他们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野蛮掠夺,使之成为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后方;使得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严重地破坏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等。【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方式:根据材料“在伪满初即制定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可知,制定侵略方针;根据材料“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可知,欺诈性宣传;根据材料“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可知,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远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可知,有目的向重点地区移民;根据材料“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可知,强化移民机构。(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后果:结合日本向东北移民的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后果可从日本对东北地区进行的经济殖民、物资的掠夺、以战养战措施的体现、东北地区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及破坏当地农业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1.实施减租减息后,晋冀鲁豫边区的榆社县,1941年增产1696.4石,兴修水利变旱田为水田2020亩,增产1520石,这主要表明减租减息政策(

)A.解放了边区的生产力 B.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C.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 D.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实施减租减息后,晋冀鲁豫边区水利事业发展,不少旱田变为水田,粮食增产明显,主要表明减租减息政策解放了边区的生产力,A项正确;据所学,减租减息限制而非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的信息,排除C项;仅此材料不足以说明减租政策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排除D项。故选A项。2.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提出:农会在“初步运动时须注意不可过于违背农村中宗法社会心理”。1931年,中共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申明,祠堂庙宇及其他公共土地必须无条件地交给农民,但“须取得农民自愿的赞助,以不妨碍他们宗教感情为原则”。中国共产党的这些政策(

)A.有效推动了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 B.配合了农村土地革命的具体实践C.表明政权建设成为中共工作重心 D.旨在增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力量【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1931年(中国)。根据材料“初步运动时须注意不可违背农村中宗法社会心理”"须取得农民的自愿的赞助,以不妨碍他们宗教感情为原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时期,中共对乡村宗族的认识和政策主要建立在大革命发展的需要之上。大革命失败后,在南京国民政府强力的控制和干预下,宗族组织一方面通过修建祠堂、整编族谱、购买族田、举办公共活动等强化宗族意识和力量;另一方面通过保甲制度,以宗族为纽带对乡村实行更加严格的控制。同时,国民政府强化了从乡村汲取资源的功能,并试图切断乡村社会资源向中国共产党方面流动的途径和渠道,企图以此来限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采取温和的手段改造传统宗族社会,这些措施都旨在增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力量,D项正确;国民革命是在1924~1927年,A项并不能概括材料的全部内容,排除A项;土地革命是在国民革命后开始的,排除B项;解放战争后期,政权建设逐渐成为中共的工作重心,排除C项。故选D项。3.1935年12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改变对富农政策的命令:(甲)富农之土地,除以封建性之高度佃租出租于佃农者,应以地主论而全部没收之外,其余富农自耕及雇人经营之土地,不论其土地之好坏,均一概不在没收之列。(乙)富农之动产及牲畜耕具,除以封建性之高利贷出借以剥夺农民者外,均不应没收。(丙)除统一累进税外,禁止地方政府对于富农之征发及特殊税捐。(丁)富农在不违反苏维埃法律时,各级政府应保障其经营工商业及雇用劳动之自由等。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3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35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发布会关于改变对富农政策的命令,调整了之前严厉打击甚至消灭富农的政策,规定对于富农的土地和财产,除封建剥削部分外,均不没收,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以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团结各种力量一致抗日的主张,材料所述政策就是为了争取富农阶层支持抗日,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项正确;“围剿”一般指的是1930-1934年国民党对各革命根据地的进攻,与题干时间不符,且在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的革命斗争中,党在多数时候采取的是反对富农或中立富农的政策,而非联合富农,排除A项;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纠正“左”倾错误说法过于笼统含糊,未能准确说明材料所述措施的历史背景和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4.下面为1931—1932年鄂豫皖苏区人口总数及红军战士人数表。据表可知(

时间苏区人口总数苏区红军战士人数1931年4月250万人正规军2万人1932年6月350万人正规军4.5万人,地方武装20余万人A.中共土地政策适应形势发展 B.国内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