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赤峰二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审核:语文组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即一种“风”(流行、时尚)一般只存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多变,差异性大;而“俗”(稳定的习惯、传统)可以在一个大得多的范围内出现、形成、积淀、传承。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区。在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冲”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摘编自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
材料二:
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如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有不少与河流相关,河流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家名家大多出自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大江大河流经之地。不同的河流自然环境又生发、积淀了不同的河流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更重要的是,河流触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不少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河流文学文本,如《诗经》《楚辞》,以及众多诗词文赋。
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都对空间现象进行了描写,并试着做出了解释和说明”,“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地理景观的简单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这些景观”。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呈现与创造,通过虚构、想象,以创作主体的情感审美,富于诗性地重塑河流景观,积淀、丰富了河流文化,赋予“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以文化表征的意义。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河流,如长江、黄河、湘江、秦淮河等正是因为历代文人骚客的反复书写吟咏而成为质感厚重的文化之河,它们奔涌流淌在那些光华璀璨的文学作品之中。
在古代社会,河流是重要的乡土空间,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文化文明、文学创作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由于各地交往日益密切,物质往来、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与河流更为亲近。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挤压下,具有流动性、诗意性、媒介性的“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场景或主要描写对象。文学家的群体流动,如离乡归乡、抗战流亡、上山下乡等都使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存体验与河流更为密切。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牵涉河流,涌现出一大批河流文学作家,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与河流话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最便捷廉价,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
B.“百里”大小的“风”区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
C.如果没有文学的艺术呈现与创造,“河流”就只是一个缺乏文化表征意义的地理空间。
D.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衡量,现代作家对“河流”的文学展示都已经超越了前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相比,便捷的水运在维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方言的形成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因为地理条件既能够阻碍人际交流,也能够使人际交流相对密切。
C.以共同的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心态为基础,秦汉以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D.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虽然自然环境不同,形成的河流文化不同,但是都成就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
3.材料二认为:“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两则材料在论证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点?请简要概括。
5.某城市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的繁华之地,而今为了顺应新时代发展,如何发挥运河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社书记
郭澄清
我被分配到公社里做宣传干事,今天上任。
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他待人很热情,一面给我倒水,一面向我介绍书记是谁,社长是谁……我问他:“他们都干什么去啦?”“全下队啦。”
“项书记什么时候下去的?”
“今天早上。”秘书回答说,“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
“去哪儿啦?”
“那我得看看。”秘书往东南墙角一望,回头说,“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
“这是为什么?”
“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
我又乘兴问道:“书记的枪法怎么样?”“百发百中,全社第一。”
这时,我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项书记。秘书向我建议说:“他不来,你也没事干,你干脆去找他吧!”
我离开公社,顺着杨柳成荫的机耕道,一直向南走去。天晴地湿,风吹禾摇,一路都是丰收景象。我听见一伙干活的社员们,好像是在议论项书记,就势问道:“喂!借光,你们见到项书记没有?”
“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还有几位老汉插言插语,热情地向我介绍书记的长相和衣着。不过,我都没有用心听,一个公社书记的模样,我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暗自赞叹:“项书记可真朴素呵,不愧为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
“项,项……同志,你就是项书记吧?”
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
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
来到黄土岗,只见有一位推车的老汉。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老乡,到哪儿去呀?”
“上方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水,又问我,“小伙子,你上哪?”
“也到方庄。”
“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
没办法,我只好接过绳子,拉起车子来。使我惊奇的事发生了,他抓我这个差,不感激我也罢,还一股劲地挑三挑四:
“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不懂?我告诉你——塌下腰,挺起胸来、再挺挺。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
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一进村,几个男社员从各个角落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一位小伙子接过车子,继续推。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
方才我被这情景迷住了。现在老项一走,我倒忽地想起一件事来,便向身边的一位中年人问道:“同志,项书记在哪里”
“项书记?”那人沉静一下,“哦,你找我呵?”
我就自我介绍起来。说着说着,他嗄嘎地笑了:“同志,你弄错了。你是找公社书记吧?我是支部书记!”
“公社书记呐?”
“方才你给谁拉的车子?他就是公社书记呀!”
支书又补充说:“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前几天的省报上,曾发表过他的一篇稿子。他在这篇稿子里,用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证了研究党的政策的重要性。这篇稿子发表后,影响很大。当时,我曾这样想:“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
支书越说越有劲:“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
支书领我来到队部,这时的项书记,打扮和在路上一样;不过,我觉得他似乎比那时高了许多。我走上前去,恭敬地喊了一声“项书记”,接着就自我介绍。他非要让我喊他“老项”,说:“你就把路上叫我‘老乡’的尾音加重,‘老乡’改成‘老项’,这多省劲!小崔!”
这时,街上传来老大娘的喊声:“老项哟!吃饭了!”于是,我随在老项的身后,向王大娘家走去。
我实在跑累了,吃完饭,身子一躺就入了梦乡。一觉醒来时,天已过半晌。我赶到地里时,人们大概已经干了一阵子活,老项正坐在柳树下和社员聊天。
我问老项:“我干什么活呀?”
“你第一次出勤,就派你个轻松活吧!”他指着那辆车子说,“你把它送到何庄去吧。”又嘱咐说:“你到了那里,要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帮助队干部们,讨论讨论抓好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
我推着车子走在路上,耳边还在响着老项那朗朗的笑声,眼前晃动着老项那高大的身影……
(选自1963年11月《人民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老乡“挑三挑四”的态度感到惊奇但并不厌烦,展现了基层青年干部谦逊的服务态度。
B.小说中“塌下腰”“挺起胸”“把胳膊甩开”等动作要求,间接勾勒出农村人们劳作的真实状态。
C.小说多处用“老项”这一称呼,既体现项书记平易近人,又反映当时农村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
D.“农村干部打扮”“标准的老农打扮”“知识分子干部”,项书记鲜明形象在“我”面前依次呈现。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写“我”上任报到,公社办公室冷冷清清,只有秘书一人,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
B.寻找途中、姑娘和几位老汉的热情指点与后文中方庄社员们的热情招呼相呼应,从侧面衬托出项书记深受群众的爱戴。
C.“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运用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突出了项书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上任第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故事,给读者以亲近感和真实感。
8.小说采用延宕手法突出项书记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范本”。本文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与楚大战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使之发兵背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谒者随何曰:“臣请使之。”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以明背汉而与楚也。”
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淮南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北乡而臣事之,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故曰楚兵不足恃也。夫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淮南王曰:“请奉命。”楚使者在,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独可遂杀楚使,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于是杀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四年秋七月,立布为淮南王,与击项籍。项籍死,上置酒,对众折随何曰:“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数万、骑五千也。然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B.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C.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D.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乡”,也作“北向”,即坐南朝北,与《鸿门宴》中刘邦北向坐的位置都有地位低人一等的意思。
B.“项籍”是姓名,冠礼之后平辈不可称名,须称其字“羽”以示尊重,而“项王”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C.“陛下”,这词本义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最后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
D.“吾方图子之功”与“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图”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何是汉王军中主管传达禀报的人,在汉军和楚军交战失利时,他主动请缨,前往淮南,去说服九江王英布降汉。
B.随何为英布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当着楚国使者的面直说英布已降汉,迫使英布不得不杀掉使者,并起兵攻打楚国。
C.随何以利诱人,认为只要英布弃楚从汉,汉王刘邦一定会分割土地封赐给他;英布归顺后,果真被封为淮南王。
D.淮南王英布挂着归向楚国的空名,实则重视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因为楚国做出了背弃盟约、杀死义帝等不义之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已构,独可遂杀楚使,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
(2)对众折随何曰:“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
14.曹植评价刘邦“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同时也指出刘邦“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请结合随何的遭遇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松
元稹
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16.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中,李白用夸张手法,以人仿佛能触摸星辰、内心感到惶恐来写蜀道之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
(3)荀子《劝学》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生活中常见又极有说服力比喻后,小结道:“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地生活,方可彰显生之价值。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时光匆匆,人生如①,唯有用一份清明与淡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方可找到自身真正的价值。不肯摧眉折腰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给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杜甫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书破万卷,路行千里,世上疮痍,笔底波澜,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②;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穷愁潦倒;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无能为力,少陵仍矢志不移,用一支③,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寻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诗意地生活,拂尽世俗尘埃,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让我们在双手合十的浅笑中诗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妙。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述效果。
20.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并适当调整句子顺序,使其语言表述准确流畅,符合逻辑。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冷冻一般指将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而速冻则是指快速地把食品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常在-18℃以下)。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
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①。如果速冻,食物中的水分则会进入一个“过冷”的状态。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②,因此食物细胞中的各种物质不会从细胞中流出。所以,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再者,因为家庭制作条件所限,会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污染。而且,因为家用冰箱还装有其他食物,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相较而言,速冻食品在原料、加工、运输等步骤都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并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③,危害人体健康。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交叉”和文中加点处的“交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说,梁山港正是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的黄金交叉点。
B.他穿着一身工装,正面坐着,双臂交叉,看上去神态疲倦。
C.此次降雨是南下的冷气流与北上的暖气流交叉碰撞的结果。
D.核酸、抗原检测交叉进行,可以发挥两种手段各自的优势。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与一老者对弈,他只剩下一马,而我尚有一车一马,按照形势判断,他必输无疑,早该投降了。但是他丝毫没有认输的迹象,依然谨慎行棋,认真对待,时不时“将军”,骚扰我一下,打乱我的步骤。他的作风激怒了我,我恨不得三下五除二,除之而后快,但心态毛糙,出棋不慎,没走几步就把车给丢了。双方各剩下一马,不得已和棋。
对他的下棋作风,我颇为不解,明明要输为何还要坚持?询问另一个棋友,棋友解惑:“依照整个局势判断,他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输。但是他在等一个意外,那就是你的失误,他自己的情况改变不了局势,但是你的失误会改变整个结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赤峰二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审核:语文组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即一种“风”(流行、时尚)一般只存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多变,差异性大;而“俗”(稳定的习惯、传统)可以在一个大得多的范围内出现、形成、积淀、传承。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区。在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冲”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摘编自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
材料二:
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如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有不少与河流相关,河流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家名家大多出自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大江大河流经之地。不同的河流自然环境又生发、积淀了不同的河流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更重要的是,河流触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不少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河流文学文本,如《诗经》《楚辞》,以及众多诗词文赋。
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都对空间现象进行了描写,并试着做出了解释和说明”,“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地理景观的简单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这些景观”。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呈现与创造,通过虚构、想象,以创作主体的情感审美,富于诗性地重塑河流景观,积淀、丰富了河流文化,赋予“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以文化表征的意义。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河流,如长江、黄河、湘江、秦淮河等正是因为历代文人骚客的反复书写吟咏而成为质感厚重的文化之河,它们奔涌流淌在那些光华璀璨的文学作品之中。
在古代社会,河流是重要的乡土空间,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文化文明、文学创作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由于各地交往日益密切,物质往来、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与河流更为亲近。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挤压下,具有流动性、诗意性、媒介性的“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场景或主要描写对象。文学家的群体流动,如离乡归乡、抗战流亡、上山下乡等都使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存体验与河流更为密切。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牵涉河流,涌现出一大批河流文学作家,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与河流话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最便捷廉价,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
B.“百里”大小的“风”区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
C.如果没有文学的艺术呈现与创造,“河流”就只是一个缺乏文化表征意义的地理空间。
D.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衡量,现代作家对“河流”的文学展示都已经超越了前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相比,便捷的水运在维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方言的形成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因为地理条件既能够阻碍人际交流,也能够使人际交流相对密切。
C.以共同的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心态为基础,秦汉以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D.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虽然自然环境不同,形成的河流文化不同,但是都成就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
3.材料二认为:“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两则材料在论证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点?请简要概括。
5.某城市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的繁华之地,而今为了顺应新时代发展,如何发挥运河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B2.A3.C
4.材料一是从交通运输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论证河流对文明的单向影响。材料二则注重分析文学与河流的辩证关系,并重点论证文学对河流的反映和展示。
5.①充分利用运河的水运优势,沟通该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联系,助力经济发展,进而促进该城市区域物质文明的发展。
②挖掘与运河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源,如文学作品、民风民俗、地方精神等,并以此为基础,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运河特色文化品牌。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错误。由原文“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区”可知,“缺少河流”是无中生有。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与……相比,便捷的水运在维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错误。由原文“……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可知,“便捷的水运”是“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选项把二者进行比较是错误的。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诗句中“江”是客观意象,不是诗人想象、塑造、重构的对象。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论证特点并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由原文“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可见,材料一是从交通运输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来论证河流在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河流对文明的单向影响。
材料二第一段说到“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可见,文学和河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接着说到河流对于文学的影响。第二段说到“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牵涉河流,涌现出一大批河流文学作家,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与河流话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可知,二三两段是从文学对河流的反映和展示的角度进行论证的,所以材料二注重分析文学与河流的辩证关系,并重点论证文学对河流的反映和展示。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可知,充分利用运河的水运优势,助力经济发展,沟通该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该城市区域物质文明的发展。
由原文“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可知,挖掘与运河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源,如文学作品、民风民俗、地方精神等,并以此为基础,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运河特色文化品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社书记
郭澄清
我被分配到公社里做宣传干事,今天上任。
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他待人很热情,一面给我倒水,一面向我介绍书记是谁,社长是谁……我问他:“他们都干什么去啦?”“全下队啦。”
“项书记什么时候下去的?”
“今天早上。”秘书回答说,“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
“去哪儿啦?”
“那我得看看。”秘书往东南墙角一望,回头说,“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
“这是为什么?”
“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
我又乘兴问道:“书记的枪法怎么样?”“百发百中,全社第一。”
这时,我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项书记。秘书向我建议说:“他不来,你也没事干,你干脆去找他吧!”
我离开公社,顺着杨柳成荫的机耕道,一直向南走去。天晴地湿,风吹禾摇,一路都是丰收景象。我听见一伙干活的社员们,好像是在议论项书记,就势问道:“喂!借光,你们见到项书记没有?”
“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还有几位老汉插言插语,热情地向我介绍书记的长相和衣着。不过,我都没有用心听,一个公社书记的模样,我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暗自赞叹:“项书记可真朴素呵,不愧为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
“项,项……同志,你就是项书记吧?”
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
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
来到黄土岗,只见有一位推车的老汉。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老乡,到哪儿去呀?”
“上方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水,又问我,“小伙子,你上哪?”
“也到方庄。”
“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
没办法,我只好接过绳子,拉起车子来。使我惊奇的事发生了,他抓我这个差,不感激我也罢,还一股劲地挑三挑四:
“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不懂?我告诉你——塌下腰,挺起胸来、再挺挺。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
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一进村,几个男社员从各个角落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一位小伙子接过车子,继续推。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
方才我被这情景迷住了。现在老项一走,我倒忽地想起一件事来,便向身边的一位中年人问道:“同志,项书记在哪里”
“项书记?”那人沉静一下,“哦,你找我呵?”
我就自我介绍起来。说着说着,他嗄嘎地笑了:“同志,你弄错了。你是找公社书记吧?我是支部书记!”
“公社书记呐?”
“方才你给谁拉的车子?他就是公社书记呀!”
支书又补充说:“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前几天的省报上,曾发表过他的一篇稿子。他在这篇稿子里,用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证了研究党的政策的重要性。这篇稿子发表后,影响很大。当时,我曾这样想:“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
支书越说越有劲:“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
支书领我来到队部,这时的项书记,打扮和在路上一样;不过,我觉得他似乎比那时高了许多。我走上前去,恭敬地喊了一声“项书记”,接着就自我介绍。他非要让我喊他“老项”,说:“你就把路上叫我‘老乡’的尾音加重,‘老乡’改成‘老项’,这多省劲!小崔!”
这时,街上传来老大娘的喊声:“老项哟!吃饭了!”于是,我随在老项的身后,向王大娘家走去。
我实在跑累了,吃完饭,身子一躺就入了梦乡。一觉醒来时,天已过半晌。我赶到地里时,人们大概已经干了一阵子活,老项正坐在柳树下和社员聊天。
我问老项:“我干什么活呀?”
“你第一次出勤,就派你个轻松活吧!”他指着那辆车子说,“你把它送到何庄去吧。”又嘱咐说:“你到了那里,要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帮助队干部们,讨论讨论抓好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
我推着车子走在路上,耳边还在响着老项那朗朗的笑声,眼前晃动着老项那高大的身影……
(选自1963年11月《人民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老乡“挑三挑四”的态度感到惊奇但并不厌烦,展现了基层青年干部谦逊的服务态度。
B.小说中“塌下腰”“挺起胸”“把胳膊甩开”等动作要求,间接勾勒出农村人们劳作的真实状态。
C.小说多处用“老项”这一称呼,既体现项书记平易近人,又反映当时农村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
D.“农村干部打扮”“标准的老农打扮”“知识分子干部”,项书记鲜明形象在“我”面前依次呈现。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写“我”上任报到,公社办公室冷冷清清,只有秘书一人,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
B.寻找途中、姑娘和几位老汉的热情指点与后文中方庄社员们的热情招呼相呼应,从侧面衬托出项书记深受群众的爱戴。
C.“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运用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突出了项书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上任第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故事,给读者以亲近感和真实感。
8.小说采用延宕手法突出项书记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范本”。本文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D7.A
8.①“我”到公社报到,项书记下乡,“我”未能与他相见,从秘书口中感知项书记的勤政爱民;②在寻找项书记途中,把项副社长误认成项书记,与副社长交流中得知项书记重视生产管理;③在黄土岗,帮助老乡拉车却不知他的真实身份,在相处中写出了项书记的农民本色;④进入方庄后,把项支书误认成项书记,在项支书的叙说中凸显了项书记“多面手”的高大形象。
9.①呈现了典型农村生活内容。如叙写了“锄地”“研究棉花生长”“收工”“劳动间隙聊天”等乡土生活场景。②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农村百姓群像。如塑造了“快嘴姑娘”“王大娘”“村支书”等农民形象。③凸显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表现了农村干群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主题。④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闹个满载”“不带劲”“傍晌”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农村干部打扮”“在‘我’面前依次呈现”错误,根据原文“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可知,“农村干部打扮”的是副社长,选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可知,对项书记的刻画,有自己的亲眼所见,也有自己的个人看法,选项“在‘我’面前依次呈现”错误,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错误,其目的应该是为了下文寻找项书记,刻画项书记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作铺垫。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全下队啦”“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可知,“我”到公社报到,项书记下乡,“我”未能与他相见,从秘书口中感知项书记的勤政爱民;
根据原文“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可知,在寻找项书记途中,把项副社长误认成项书记,与副社长交流中得知项书记重视生产管理;
根据原文“‘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可知,在黄土岗,帮助老乡拉车却不知他的真实身份,在相处中写出了项书记的农民本色;
根据原文“支书又补充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可知,进入方庄后,把项支书误认成项书记,在项支书的叙说中凸显了项书记“多面手”的高大形象。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根据原文“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可知,呈现了典型的农村生活内容。如叙写了“锄地”“研究棉花生长”“收工”“劳动间隙聊天”等乡土生活场景。
根据原文“‘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支书又补充说……支书越说越有劲……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可知,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农村百姓群像。如塑造了“快嘴姑娘”“王大娘”“村支书”等农民形象。
根据原文“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可知,凸显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表现了农村干群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主题。
根据原文“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可知,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闹个满载”“不带劲”“傍晌”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与楚大战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使之发兵背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谒者随何曰:“臣请使之。”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以明背汉而与楚也。”
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淮南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北乡而臣事之,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故曰楚兵不足恃也。夫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淮南王曰:“请奉命。”楚使者在,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独可遂杀楚使,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于是杀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四年秋七月,立布为淮南王,与击项籍。项籍死,上置酒,对众折随何曰:“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数万、骑五千也。然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B.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C.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D.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乡”,也作“北向”,即坐南朝北,与《鸿门宴》中刘邦北向坐的位置都有地位低人一等的意思。
B.“项籍”是姓名,冠礼之后平辈不可称名,须称其字“羽”以示尊重,而“项王”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C.“陛下”,这词本义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最后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
D.“吾方图子之功”与“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图”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何是汉王军中主管传达禀报的人,在汉军和楚军交战失利时,他主动请缨,前往淮南,去说服九江王英布降汉。
B.随何为英布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当着楚国使者的面直说英布已降汉,迫使英布不得不杀掉使者,并起兵攻打楚国。
C.随何以利诱人,认为只要英布弃楚从汉,汉王刘邦一定会分割土地封赐给他;英布归顺后,果真被封为淮南王。
D.淮南王英布挂着归向楚国的空名,实则重视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因为楚国做出了背弃盟约、杀死义帝等不义之事。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已构,独可遂杀楚使,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
(2)对众折随何曰:“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
14.曹植评价刘邦“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同时也指出刘邦“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请结合随何的遭遇简要说明。
10.A11.C12.D
13.(1)事情已经造成,只能就此杀掉楚国使者,不要让他回去,而迅急归向汉国协力作战。
(2)面对众臣贬低随何说:“迂腐的书呆子!治理天下哪里用得着书呆子呢!”
14.①刘邦能充分信任地位不高的随何,并让他去游说九江王;②灭楚后,就轻忽随何的功劳;③刘邦听了随何的辩护,才授予其官职。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不接见我随何,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这正是我出使这里的原因。假使我能见到淮南王,说的要是正确,那正好是大王所要听的;说的要是不对,就将我随何一行二十人在淮南市上杀掉。
“不见何”动宾短语,与前“王”构成主谓宾结构,其间不能分开,排除BD。
“使何得见”的“使”是“假使”的意思,“何得见”是假设的内容,其间不能分开,排除C。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和一般文言实词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陛下”中的“陛”才是“帝王宫殿的台阶”的意思,“陛下”本义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D.“图”,考虑,谋划/料想。句意:我正考虑谋划你的功劳。/阿母拍着手说,没想到你自己回来了。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是因为楚国做出背弃盟约、杀死义帝等不义之事”错误,由原文“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故曰楚兵不足恃也”可知,主要是因为楚国不足以依靠。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构”,造成;“独”,只能;“疾走”,迅速离开。
(2)“折”,贬低;“安”,哪里;“腐儒”,书呆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谒者随何曰:‘臣请使之。’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可知,刘邦能充分信任地位不高的随何,并让他去游说九江王。
由原文“项籍死,上置酒,对众折随何曰:‘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可知,灭楚后,刘邦就轻忽随何的功劳。
由原文“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可知,刘邦听了随何的辩护,才授予其官职。
参考译文:
汉王的军队与楚军在彭城激烈交战,汉军失利,逃经梁地,来到虞县。汉王说:“谁能为我出使淮南,让他起兵背叛楚国,把项王拖住在齐地几个月,我夺取天下就完全有把握了。”军中主管传达禀报的随何说:“我请求出使淮南。”就与二十人一起出使淮南。到达后,太宰作为主人接待他们,三天没有见到淮南王。随何乘机劝说太宰道:“大王不接见我随何,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这正是我出使这里的原因。假使我能见到淮南王,说的要是正确,那正好是大王所要听的;说的要是不对,就将我随何一行二十人在淮南市上杀掉,用以表明大王背弃汉国而同楚国友好。”
太宰就把这些话报告淮南王,淮南王接见了随何。随何说:“汉王派我恭敬地上书大王驾前的原因,是因为我私下觉得奇怪,大王为什么和楚国那么亲近。”淮南王说:“因为我面向北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随何说:“向北而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把您的国家托付给他。项王攻打齐国时,大王应当出动淮南全部人马,亲自率领着他们,如今只派四千人去帮助楚国。大王实际上是挂着归向楚国的空名,却重视依靠自己的力量。楚国军队虽然很强大,因不义的名声遭致天下人的背弃,正是因为他背弃盟约而又杀害义帝。所以,楚国的军队是不足以依靠的。只要大王出兵背叛楚国,项王一定会被牵制,只要牵制几个月,汉王夺取天下就可以万无一失了。我请求给大王提着宝剑归附汉国,汉王一定会分割土地封赐大王,又何况还有这淮南,淮南必定为大王所有啊。”淮南王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意见。”楚国的使者站在那里,正急于要求英布发兵,随何径直闯进去说:“九江王已经归向汉国,楚国凭什么让他发兵?”英布大吃一惊。楚使者站起来,随何趁势劝说英布:“事情已经造成,只能就此杀掉楚国使者,不要让他回去,而迅急归向汉国协力作战。”英布于是杀掉使者,就起兵攻打楚国。
汉四年秋七月,封英布为淮南王,共同攻打项羽。项羽死后,皇帝设酒宴,面对众臣贬低随何说:“迂腐的书呆子!治理天下哪里用得着书呆子呢!”随何跪着说:“陛下带兵攻打彭城,楚王还没有离开齐国,陛下调动步兵五万人、骑兵五千,能凭借他们夺取淮南吗?”皇帝说:“不能。”随何说:“陛下派我和二十个人出使淮南,实现了陛下的心愿,这说明我的功劳比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还要大。然而陛下说我是‘书呆子’,‘治理天下哪里用得着书呆子’,这是为什么呢?”皇帝说:“我正考虑谋划你的功劳。”就任用随何为护军中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松
元稹
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16.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5.D16.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三、四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②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画出松树的气质。③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应善千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D.“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错,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因为仰慕画家的传神之笔要亲自再去深山欣赏一下真物。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和评价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三、四句“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意思是:(张璪画的古松画的很好)枝叶茂盛看起来就像是翠色的笤帚在春风中扫动(或者是翠色的笤帚扫起了一阵春风),苍松的枝干盘曲如龙,仿佛在轻轻地敲打天上的那轮寒月。其中,“翠帚”形容松树枝叶之颜色与形状。“枯龙”形容松树枝干如龙之躯干,松树之皮如龙之鳞。这两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
九、十句“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埃尘心”指“流传画师辈”的平庸低下的思想品格、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烟霞质”,指张璪画松“得神骨”,具奇姿的画艺。有着“埃尘心”的画师,自然难以画出“烟霞质”的松画来。即画家只有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平庸低下,就难以描状出烟霞凌霄的自然美景。元稹诗的言外之意便是主张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中“深山看真物”,传达出画师应善于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即诗人主张绘画要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中,李白用夸张手法,以人仿佛能触摸星辰、内心感到惶恐来写蜀道之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
(3)荀子《劝学》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生活中常见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小结道:“_________,_________。”
①.扪参历井仰胁息②.以手抚膺坐长叹③.宁溘死以流亡兮④.余不忍为此态也⑤.君子生非异也⑥.善假于物也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扪、历、胁、抚膺、溘、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地生活,方可彰显生之价值。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时光匆匆,人生如①,唯有用一份清明与淡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方可找到自身真正的价值。不肯摧眉折腰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给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杜甫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书破万卷,路行千里,世上疮痍,笔底波澜,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②;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穷愁潦倒;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无能为力,少陵仍矢志不移,用一支③,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寻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诗意地生活,拂尽世俗尘埃,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让我们在双手合十的浅笑中诗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妙。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述效果。
20.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并适当调整句子顺序,使其语言表述准确流畅,符合逻辑。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8.①白驹过隙②孤苦伶仃③如椽巨笔
19.①构成:上下两句中,“闲观”与“静赏”,“好山当户”与“古屋贮月”,“碧云”与“松风”,“晚”与“凉”两两相对,词性一致,结构相同,意义相连。
②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写出了诗意生活的美好,表述了的向往之情。
20.示例一:拂尽世俗的尘埃,清静纷扰的红尘,彰显生命的价值。
示例二:让世俗的尘埃得以拂尽,让纷扰的红尘得以清静,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应填写与“时光匆匆”意义相近的成语,且是比喻句,可填“白驹过隙”。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②“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强调孤独,可填“孤苦伶仃”。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③此处指笔的意思,可填“如椽巨笔”。如椽巨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上下两句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如“闲观”与“静赏”都为状中式短语,“好山当户”与“古屋贮月”都为主谓式,“碧云”与“松风”为偏正式,“晚”与“凉”都是形容词。
从表述效果上看,对偶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写出了诗意生活的美好,表述了对此的向往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整句是排列在一起的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以“拂尽世俗尘埃”为基础句式的话,把后面的句子改写为动宾短语结构,且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调整语序,即改“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为“清静纷扰的红尘,彰显生命的价值”。
也可以把“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作为基础句式,把“拂尽世俗尘埃”改为“让世俗的尘埃得以拂尽”,把“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改为“让纷扰的红尘得以清静”,然后把语序调整一下,即“让世俗的尘埃得以拂尽,让纷扰的红尘得以清静,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冷冻一般指将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而速冻则是指快速地把食品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常在-18℃以下)。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
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①。如果速冻,食物中的水分则会进入一个“过冷”的状态。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②,因此食物细胞中的各种物质不会从细胞中流出。所以,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再者,因为家庭制作条件所限,会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污染。而且,因为家用冰箱还装有其他食物,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相较而言,速冻食品在原料、加工、运输等步骤都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并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③,危害人体健康。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营销法规实务》课件
- 养老院老人入住审批制度
- 养老院紧急救援制度
- 复习统计初步课件
- 2024年专用:20xx境外合资合同3篇
- 救护车挂靠私立医院协议书(2篇)
- 《血透患教》课件
- 2024年环保材料研发与生产许可合同
- 2024年民间个人借贷协议范本集锦一
- 2024年版自驾游活动安全责任合同版B版
- GB/T 18916.66-2024工业用水定额第66部分:石材
- 企业合规风险控制手册
- 餐饮服务电子教案 学习任务4 摆台技能(3)-西餐零点餐台摆台
-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1-1 种群的数量特征 教案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附答案
- 航空与航天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7.2+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 DB15-T 3677-2024 大兴安岭林区白桦树汁采集技术规程
- Unit-3-UI-The-Road-to-Success-高中英语新教材外研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2024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英语雅思8000词汇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