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第二单元:革命岁月试题(解析)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第二单元:革命岁月试题(解析)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第二单元:革命岁月试题(解析)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第二单元:革命岁月试题(解析)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第二单元:革命岁月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第二单元:革命岁月试题(解析)第二单元革命岁月

了解文章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写文章,并体会点面结合的好处。

点面结合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

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答:“句子”运用了点面结合描写方法,即写出了点的什么内容,又

写出了面的什么内容,点面结合,突出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烘托出怎

样的环境氛围,生动形象、具体,突出主题。

点面结合的好处=点突出的内容特点+面突出的内容特点+点面结合+情(品质、精神、道

理、情感)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

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②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

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

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④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

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⑤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

抢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⑥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

地瞄准敌人射击。⑦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⑧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

的尸体。

1.选文通过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五位战士的英雄形象,其中每位战士又各具特点:

马宝玉______,葛振林______,宋学义______,胡德林和胡福才______。(后四空,把字母

填在横线上)

A.严肃认真B.沉稳果断C.英勇无畏D.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分析:

1

结合“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抢一个圈”来

看运用了动作描写;

结合“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来看运用了神态

描写。

结合③中的“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可以看出班长的果断;

结合④中的“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可以看出副班长的英勇无畏;

结合⑤中的“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抢一个圈”可以看出宋学义的丰富战斗经验;

结合⑥中的“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可以看出两个战士的严肃认

真。

注意事项: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方法总结:动作描写:找表示动作的词;神态描写:找人物的表情。

2.★选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其中第______句描写的是“面”,是对五壮士痛打敌人的概

括性描写,第______句描写的是“点”,是对五壮士痛打敌人的详细描写。

分析:

结合文章来看①②属于面的描写,写出了引诱敌人上山准备作战;

③④⑤⑥属于点的描写,分别从几位战士的角度写出了其作战的样子。

注意事项:考查点和面的判断。

方法总结:点面结合: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

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3.★下面不能体现“点面结合”这一写法好处的是()

A.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个战士的英

勇顽强。

B.塑造了令人难忘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形象。

C.有点有面,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D.这样描写,更加细腻,有时候也会显得很啰嗦,不够简洁。

分析:

结合文章来看①②属于面的描写,写出了引诱敌人上山准备作战;

③④⑤⑥属于点的描写,分别从几位战士的角度写出了其作战的样子。

这样描写可以写出其英勇的形象,突出其浴血奋战的样子更有层次感。

2

注意事项:考察点面结合的好处。

方法总结:点面结合的好处=点突出的内容特点+面突出的内容特点+点面结合+情(品质、精神、道理、

情感)

大江保卫战(节选)

①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

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门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

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

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②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

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

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

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

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

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

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③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④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

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医生。黄晓文大声说:“来不

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

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

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⑤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

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

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

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

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

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

大救星。

⑥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1.由“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我能想到明朝顾宪成的读书不

忘救国的对联:

2.这个抗洪的场面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词语来描写,

这些子弟兵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刻画。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3

A.“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从加点的词我

们可以体会到人民子弟兵总是出现在最危急的关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B.“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这里运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C.“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这里的“长龙”指的是爆发洪峰的长江。

D.“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

向摇摇欲坠的电杆。”这个排比句连用三个“飞向”表现了战士们迫不及待地去营救群众的心情。

4.★本文的写作手法是点面结合,在括号中标出“点”或“面”。

(1)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2)四百多名官兵大堤抢险的英雄本色。()

(3)四连连长黄晓文的铁汉本色。()

5.人民子弟兵是祖国忠诚的卫士,人民的守护者。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把下面的句子

补充完整。

大江决堤,有你们奋不顾身;,有你们舍生忘

死;,有你们铁骨铮铮。

最后的时刻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

速地向渣滓洞开来。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

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

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

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的表

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

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

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

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

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

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

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4

“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

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忍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

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

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江——”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

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

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当同牢房的同志听说江姐要转移时,她们的做法是,

而江姐则

3.文中画“___”的句子有两层意思,即()和()。

A.是在自我激励:绝不玷污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B.是在向特务宣告:你们也不会有好下场!

C.是在向反动派示威:我们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D.是在激励同志们:要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4.★文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了监狱中的场面,其中,“面”是对

的描写,“点”是对的描写,有点有面,详略得当,从而突出了江姐的形象。

5.★从文中两处画“”的部分中选一处以批注的形式写写你的感受。

(1)

(2)

5

6.对题目“最后的时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姐生命中最后的时光B.光明到来前最黑暗的时刻

C.反动派最后疯狂的时刻D.即将获救的江姐在狱中最后的时刻

7.本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江姐?

巴黎街头看阅读

冯雁军

去巴黎逗留的几天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闻名世界的埃菲尔铁塔和巴黎圣母院,

也不是流光溢彩的红磨坊和香榭丽舍大街,而是随处可见的街头阅读。

在埃菲尔铁塔检票口前,游客排起两列近百米的蛇阵,令我意外的是,队伍里有几十个

一边排队一边阅读的金发碧眼男女,显然都是当地人。他们手中拿着一本书或是一张报纸,

脚步跟着队伍缓慢向前移动,恬然静雅的神情让那些烦躁不安的其他游人侧.目.。后来,在凡

尔赛宫、巴黎圣母院、荣军院等游人较多的入口处,我同样目睹了这样的情景。

圣母院广场,每天游人如织,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

人,还有许多巴黎市民喜欢在这里小憩。树荫下、台阶

上、地摊旁、亭棚边,到处都可以见到看书读报的巴黎

人。他们心无旁骛,像中国古代圣人那样“一心只读圣

贤书”,目光在书刊上流连。广场南侧的花坛旁,有位

一条腿残疾的姑娘在埋头看一部砖头似的著作,显然不

是刚刚买来消遣的闲书,那根磨得发亮的拐杖放在另一

条腿上,悠然忘我。

在人流较多的公交车候车亭或书报亭旁,大都有一两个报刊架,上面放满了最新的免费

报刊,行人随手可取。穿行在城里的公交车上,有些拥挤,有些摇晃或颠簸,可仍然不妨碍

也不影响巴黎人的阅读热情。无论是座位上的时尚女郎,还是手拉吊环的健壮男子,甚至是

顽皮可爱的孩童,都有可能正在阅读。同样,乘坐地铁的时候,喧闹的月台上,流动的车厢

里,一样可以看见此番情景。

露天咖啡屋是巴黎的别样风景。无论是热闹繁华的大街,还是逼仄(zè)幽深的小巷,精

致小桌有三三两两。这些比面盆大不了多少的或藤条或木头的小桌,贴在小巷的墙角或是毫

不显眼的窗下。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耀着,人们头也不抬地轻松阅读。打扮入时的巴黎姑

娘和小伙,就着半杯透亮的红酒,面前摊着一本印刷精美的时尚报刊,慵懒地阅读,好久才

优雅地翻过一页,任时间在指间流淌。

最痴迷的阅读者莫过于地摊上的淘书者。在香榭丽舍大道、蒙帕纳斯大街这些看似与阅

读无关的地方,居然不可思议地能见到摆满图书的地摊。最令我震撼的是塞纳河南岸的旧书

摊,从圣母院北侧巷口出来,河边一字排开的书摊近百米,防洪的水泥堤坝上安装了一排有

些锈迹的铁柜书架,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旧书刊。这里淘书的人很多,有巴黎人,有外地客,

6

有些淘书人干脆坐在地上,忘情阅读。婆娑的树影映照在书架上,也映照在淘书人的身上。

即使灯火阑珊时,地摊周围依然人头攒动。

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一座大众喜欢阅读的城市。巴黎即是。

(选自《人民日报》)

1.联系上下文理解第2自然段带点词“侧目”,其中最准确的含义是()

A.从人的侧面看B.侧着脸看人

C.斜着眼敬畏地看D.吊着眼鄙视地看

2.第4自然段讲述了他在()见到的巴黎街头阅读景象。

A.公交车候车亭或书报亭B.公交车上

C.公共交通上D.乘坐地铁的时候

3.★第3自然段有两个相互呼应的词语分别是和。

4.除了第4自然段,还从、、和

四个方面描写了自己见到的巴黎街头阅读景象。

5.★“点面结合”是场面或活动描绘中最常应用到的写法,也是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方法。现在

请你应用所学,试从文中找出一处,详加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1.动作神态BCDA

2.①②③④⑤⑥

3.D

大江保卫战(节选)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气壮山河惊心动魄可歌可泣

3.C

7

4.面面点

5.扑灭大火解救人质

最后的时刻

1.江姐在被杀害前与同志们道别。

2.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为江姐收拾行装处理了文件从容不迫地梳头、换衣

3.AD

4.其他同志们江姐

5.江姐把牺牲看成隆重的典礼,真是视死如归。江姐从容不迫,视死如归,心中有着

祖国,头上顶着光辉。

6.D

7.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生活严谨、考虑事情周密、对革命无比忠贞、面对死亡从容不迫的江姐。

巴黎街头看阅读

1.C

2.C

3.心无旁骛悠然忘我

4.埃菲尔铁塔检票口圣母院广场露天咖啡屋地摊上的淘书者

5.如描写圣母院广场上巴黎市民的阅读,先从整体的“面”上略写“树荫下、台阶上、地

摊旁、亭棚边,到处都可以见到看书读报的巴黎人”,再详细描绘“点”上的那个“一条腿残疾

的姑娘”,这样令读者对巴黎人热爱阅读的印象更深刻。

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要结合语境进行作答。“侧目”意思为偏着头看,文中指的

是游客斜着眼睛敬佩的看着队伍中阅读的人。

2.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第四段第一句记叙了在人流较多的公交车候车亭

或书报亭旁放满了最新的免费报刊,但并没有描写公交车候车亭或书报亭见到的阅读景象。

后两句主要描写了在公共交通公交车和地铁上见到的阅读景象,所以C选项正确。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心无旁骛”的意思是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

专心致志。“悠然忘我”形容完全忘记自我,陶醉或沉迷于某样事物。这两个词语相互照应,

突出了巴黎街头人们阅读时的状态。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二段描写了在埃菲尔铁塔检票口前看到的阅读

景象。第三段描写了在圣母院广场看到的阅读景象。第五段描写了在露天咖啡屋看到的阅读

景象。第六段描写了地摊上的淘书者。

5.本题考查对点面结合的理解。“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

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文章第三段

中的“面”是对树荫下、台阶上、地摊旁、亭棚边看书读报的巴黎人的描写,“点”是对一条腿

残疾的姑娘的描写。这样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更能使读者印象深刻。

8第二单元革命岁月

阅读考点:了解文章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写文章,并体会点面结合的好处。

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

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点面结合的好处:答:“句子”运用了点面结合描写方法,即写出了点的什么内容,又写出了面的什么内容,点面结合,突出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烘托出怎样的环境氛围,生动形象、具体,突出主题。

即:点面结合的好处=点突出的内容特点+面突出的内容特点+点面结合+情(品质、精神、道理、情感)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②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④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⑤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抢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⑥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⑦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⑧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选文通过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五位战士的英雄形象,其中每位战士又各具特点:马宝玉______,葛振林______,宋学义______,胡德林和胡福才______。(后四空,把字母填在横线上)

A.严肃认真B.沉稳果断C.英勇无畏D.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分析:

结合“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抢一个圈”来看运用了动作描写;

结合“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来看运用了神态描写。

结合③中的“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可以看出班长的果断;

结合④中的“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可以看出副班长的英勇无畏;

结合⑤中的“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抢一个圈”可以看出宋学义的丰富战斗经验;

结合⑥中的“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可以看出两个战士的严肃认真。

注意事项: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方法总结:动作描写:找表示动作的词;神态描写:找人物的表情。

2.★选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其中第______句描写的是“面”,是对五壮士痛打敌人的概括性描写,第______句描写的是“点”,是对五壮士痛打敌人的详细描写。

分析:

结合文章来看①②属于面的描写,写出了引诱敌人上山准备作战;

③④⑤⑥属于点的描写,分别从几位战士的角度写出了其作战的样子。

注意事项:考查点和面的判断。

方法总结:点面结合: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3.★下面不能体现“点面结合”这一写法好处的是()

A.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个战士的英勇顽强。

B.塑造了令人难忘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形象。

C.有点有面,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D.这样描写,更加细腻,有时候也会显得很啰嗦,不够简洁。

分析:

结合文章来看①②属于面的描写,写出了引诱敌人上山准备作战;

③④⑤⑥属于点的描写,分别从几位战士的角度写出了其作战的样子。

这样描写可以写出其英勇的形象,突出其浴血奋战的样子更有层次感。

注意事项:考察点面结合的好处。

方法总结:点面结合的好处=点突出的内容特点+面突出的内容特点+点面结合+情(品质、精神、道理、情感)

大江保卫战(节选)

①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门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②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③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④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医生。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⑤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⑥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由“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我能想到明朝顾宪成的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

2.这个抗洪的场面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词语来描写,这些子弟兵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刻画。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从加点的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人民子弟兵总是出现在最危急的关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B.“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C.“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这里的“长龙”指的是爆发洪峰的长江。

D.“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这个排比句连用三个“飞向”表现了战士们迫不及待地去营救群众的心情。

4.★本文的写作手法是点面结合,在括号中标出“点”或“面”。

(1)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2)四百多名官兵大堤抢险的英雄本色。()

(3)四连连长黄晓文的铁汉本色。()

5.人民子弟兵是祖国忠诚的卫士,人民的守护者。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大江决堤,有你们奋不顾身;,有你们舍生忘死;,有你们铁骨铮铮。

最后的时刻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

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忍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江——”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

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当同牢房的同志听说江姐要转移时,她们的做法是,而江姐则

3.文中画“___”的句子有两层意思,即()和()。

A.是在自我激励:绝不玷污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B.是在向特务宣告:你们也不会有好下场!

C.是在向反动派示威:我们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D.是在激励同志们:要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4.★文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了监狱中的场面,其中,“面”是对的描写,“点”是对的描写,有点有面,详略得当,从而突出了江姐的形象。

5.★从文中两处画“”的部分中选一处以批注的形式写写你的感受。

(1)

(2)

6.对题目“最后的时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姐生命中最后的时光B.光明到来前最黑暗的时刻

C.反动派最后疯狂的时刻D.即将获救的江姐在狱中最后的时刻

7.本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江姐?

巴黎街头看阅读

冯雁军

去巴黎逗留的几天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闻名世界的埃菲尔铁塔和巴黎圣母院,也不是流光溢彩的红磨坊和香榭丽舍大街,而是随处可见的街头阅读。

在埃菲尔铁塔检票口前,游客排起两列近百米的蛇阵,令我意外的是,队伍里有几十个一边排队一边阅读的金发碧眼男女,显然都是当地人。他们手中拿着一本书或是一张报纸,脚步跟着队伍缓慢向前移动,恬然静雅的神情让那些烦躁不安的其他游人侧目。后来,在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荣军院等游人较多的入口处,我同样目睹了这样的情景。

圣母院广场,每天游人如织,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还有许多巴黎市民喜欢在这里小憩。树荫下、台阶上、地摊旁、亭棚边,到处都可以见到看书读报的巴黎人。他们心无旁骛,像中国古代圣人那样“一心只读圣贤书”,目光在书刊上流连。广场南侧的花坛旁,有位一条腿残疾的姑娘在埋头看一部砖头似的著作,显然不是刚刚买来消遣的闲书,那根磨得发亮的拐杖放在另一条腿上,悠然忘我。

在人流较多的公交车候车亭或书报亭旁,大都有一两个报刊架,上面放满了最新的免费报刊,行人随手可取。穿行在城里的公交车上,有些拥挤,有些摇晃或颠簸,可仍然不妨碍也不影响巴黎人的阅读热情。无论是座位上的时尚女郎,还是手拉吊环的健壮男子,甚至是顽皮可爱的孩童,都有可能正在阅读。同样,乘坐地铁的时候,喧闹的月台上,流动的车厢里,一样可以看见此番情景。

露天咖啡屋是巴黎的别样风景。无论是热闹繁华的大街,还是逼仄(zè)幽深的小巷,精致小桌有三三两两。这些比面盆大不了多少的或藤条或木头的小桌,贴在小巷的墙角或是毫不显眼的窗下。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耀着,人们头也不抬地轻松阅读。打扮入时的巴黎姑娘和小伙,就着半杯透亮的红酒,面前摊着一本印刷精美的时尚报刊,慵懒地阅读,好久才优雅地翻过一页,任时间在指间流淌。

最痴迷的阅读者莫过于地摊上的淘书者。在香榭丽舍大道、蒙帕纳斯大街这些看似与阅读无关的地方,居然不可思议地能见到摆满图书的地摊。最令我震撼的是塞纳河南岸的旧书摊,从圣母院北侧巷口出来,河边一字排开的书摊近百米,防洪的水泥堤坝上安装了一排有些锈迹的铁柜书架,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旧书刊。这里淘书的人很多,有巴黎人,有外地客,有些淘书人干脆坐在地上,忘情阅读。婆娑的树影映照在书架上,也映照在淘书人的身上。即使灯火阑珊时,地摊周围依然人头攒动。

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一座大众喜欢阅读的城市。巴黎即是。

(选自《人民日报》)

1.联系上下文理解第2自然段带点词“侧目”,其中最准确的含义是()

A.从人的侧面看B.侧着脸看人

C.斜着眼敬畏地看D.吊着眼鄙视地看

2.第4自然段讲述了他在()见到的巴黎街头阅读景象。

A.公交车候车亭或书报亭B.公交车上

C.公共交通上D.乘坐地铁的时候

3.★第3自然段有两个相互呼应的词语分别是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