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论证方案_第1页
中国民间文学论证方案_第2页
中国民间文学论证方案_第3页
中国民间文学论证方案_第4页
中国民间文学论证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一-1: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论证方案(提纲)【本页为论证方案首页】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代码:10027二级学科名称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代码0501Z1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学位授权级别0501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硕士√接受质询联系电话010—58805596接受质询电子邮箱jianzho0505@注:1.请填写相关项目,并在相应的“□”划“√”;2.各单位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可参照本提纲进行论证;3.本方案将上网公示。2012年4月16日一、该学科基本概况(一)学科内涵民间文学学科是研究民间文学的性质、一般特点、起源、发展以及功能等重要方面的学科。民间文学研究的主体是由属于民间文学的各个门类的研究组成,包括神话学、史诗学、传说学、故事学、歌谣学等,它们是民间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身又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门类。民间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存在于底层社会,与作家文学一道,是中国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始于欧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中国的民间文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期,尽管在学科发展初期曾受到国外理论的一定影响,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表现出鲜明的历史延续性和本土化特点,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取向的学术体系。因此,在“中国语言文学”下设置“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是符合学术传统和学理基础的。民间文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民间文学基础理论、民间文学史、民间文学研究史、民间文学方法论和资料学以及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的研究。民间文学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探讨民间文学的本体特征,更在于发现这种口头艺术与民众生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揭示它在民族文化史和民众思想史方面的意义。民间文学的研究,不仅是艺术的、情感的、鉴赏的和审美的,更是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和传统的。随着目前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快,作为承载民族精神和记忆民族历史的民间文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文学、艺术创作队伍中,在相关的教学、研究岗位上,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管理、宣传和展示机构中,都有更大的对民间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民间文学学科建设显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生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二)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文学语言艺术属性。在许多国家的大学里,民间文学研究常常被作为与作家文学研究相并列的一门学科,或者设置在文学系,与作家文学研究相互独立,例如美国俄勒冈大学的民间文学研究专业,为本专业硕士培养机构,就设置在英文系;或者成立独立的系或研究所,与古典研究、文学与文化研究等系所并立,例如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民间文学研究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均是本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些专业机构的成立,有的已经有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在国际民间文学研究领域长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则是在最近一二十年间获得发展并声誉日隆。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兴起,民间文学研究在欧美及日本、韩国、越南等亚洲各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拓展。在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民间文学研究就已经成为大学中文系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课程,作为本专业教学和研究重镇的北京师范大学,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曾先后培养了10多位民间文学的研究生,他们成为了新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基础力量。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一度中断的民间文学专业得到恢复,在学科规划体系中,中国民间文学被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从1979年起,该专业陆续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和辽宁大学等在内的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先后为本专业培养了大量的硕士和博士,其中许多人目前已成为我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和中坚力量。1997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目录调整工作的影响,“民俗学”作为二级学科被放在了“社会学”一级学科之下,而原“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民间文学”独立二级学科被取消,并作为研究方向,一分为三,分别划归到“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民俗学”三个二级学科之下,在研究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力度和规模等方面对已经自成体系、具有较强独立属性的民间文学专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1997年目录调整之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间文学专业虽然仍在招收研究生,但由于它只是被作为民俗学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来对待,其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效果受到了较大影响,学科建设受到严重冲击。在国务院学位办相关文件的指导下,2005年,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关于在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学科专业的实施办法》,本专业申请设立了独立的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于2007年开始招收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目前已毕业两届学生(共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三)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1、民间文学基本理论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民间文学本质特征、体裁等原理,对这一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文学现象进行系统的解释。民间文学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口头创作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的表现,是密切联系现实的民族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保护的时代课题。民间文学一直是北师大文学院的优势学科,也是本所继承和弘扬钟敬文先生开创的学术传统的重要方面。本研究方向现在已经呈现出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内外比较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兴旺景象,对全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2、民间叙事学民间叙事学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中的主要研究领域,它与一般叙事理论的研究关系密切。目前,有许多创新性的成果在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中独树一帜。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间文学集成(国家卷)在国内外影响深远。本学科点的神话学、故事文化释义研究、民间叙事类型学等研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民间叙事资料的收集整理、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广大民众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观念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因此,该研究方向既是文艺学的,也是民俗学的和历史人类学的,有诸多学术发展的生长点。3、口头传统的民族志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民间文艺学领域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对“民间文学”定义和内涵以及其历时性溯源方法的反思,成为其中的焦点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世界民间文艺学工作者倾向于用“口头传统”(OralTradition)或口头艺术(SpokenArt)取代传统的“民间文学”概念,随之而起的是对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强调。因此,这一研究方向充分顺应了国际民间文艺学界的最新发展动向,注重通过田野研究,对特定区域和语境中的口头传统的文类(Genre)、角色、表演行为和事件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描述与研究。本研究方向带头人曾经在国外权威民俗学专业机构进修,熟悉国际民间文艺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在口头传统的民族志研究方面取得过丰硕的成果,在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方向居于领先地位。这一方向既反映了传统民间文学学科在当代学术领域里的新发展,是国内民间文学学科领域里前沿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更容易同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相邻学科交融互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文学学科的建设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四)该学科的理论基础中国的民间文学学科,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民间文学研究专家和水平很高的著作,诸如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容肇祖的《迷信与传说》,江绍原的《发须爪》,钟敬文先生的《民间文艺丛话》、《歌谣论集》等,至今仍有较强的学术意义。改革开放后,以《民间文学论坛》和《民间文艺集刊》为阵地,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确立了民间文学的理论框架。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外学者亦非常重视民间文学的研究,不仅诸多民间文学家投身于此,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符号学家也参与其中,形成了诸多民间文学的研究流派,如历史-地理学派、神话学派、人类学派、功能学派等等,为丰富民间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下的民间文学研究中,立足于民间文学本体特征,涌现出了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等诸多理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结合本土实际,充分吸收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神话研究、民间叙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在当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民众口头叙事的民间文学不断受到冲击和破坏,民间文学的发生场域与传承方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如何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成为当代民间文学研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五)该学科与其相邻二级学科的关系民间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文学现象还是文学理论,缺少民间文学都是不完整的。与文艺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研究一样,民间文学同属中国语言文学下设的二级学科,都是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相互借鉴,存在着诸多共享之处。例如,都注重研究对象的语言艺术特性,注重体裁的区分,同时亦注重对文学现象的文化阐释等等。但民间文学又与文艺学、现当代文学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二者的研究对象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前者研究的是民间口头文学传统,是一个区域内广大民众群体创作和传播口头文学的活动,它是一个表演的过程和带有审美意味的行为方式;后者所关注的则是作家书面(经典)文学传统,两者在具体理论和研究视角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外两者的呈现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作家文学等同于文学作品,民间文学却并不尽然,真正的民间文学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在民间文学的演进过程中,尽管其与作家文学的确构成了互动关系,研究方法上也相互影响和借鉴,但两者的异质性非常明显。尽管民间文学现属于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两者的区别亦是非常明显。就学科形成而言,无论中外,民俗学的研究最早是以民间文学为开端的,因而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然而,尽管作为两个学科研究对象的民间文学同民俗一样,都具有传承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的特征,研究对象的相似性并不必然指向学科的同一性。就研究对象而言,民间文学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由具有明显的审美意识和生活特征交融的双重性,是一种审美型的生活、生活化的文学活动,同其他的民俗文化之间也存在本质的差别。就研究方法而言,民间文学的研究范式多立足于其作为文学的特质,无论是早期的历史-地理学派,还是当下的表演理论、口头程式理论、故事形态学等都是建立在民间文学的文学特质的基础上,而民俗学研究多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两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二、设置该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社会对该学科人才的需求情况随着目前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快,作为承载民族精神和记忆民族历史的民间文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文学、艺术创作队伍中,在相关的教学、研究岗位上,在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管理、宣传和展示机构中,都有更大的对民间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民间文学学科建设显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生机,在全国各地高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就在多方面参照了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各省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于本学科点。此外,作为民族历史的积淀, 作为民族国家文化建构的重要力量,民间文学能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提供文化依据,民间文学对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服务于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总之,民间文学体现出极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培养民间文学方面的研究人才,不仅能够重拾民间文学的研究队伍,更能服务于当下和谐的社会的建设。(二)设置该学科的目的北师大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原北师大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由于曾有钟敬文先生的长期领导和培育,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全国民间文学研究的重镇与龙头,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1949年,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的钟敬文教授来到北师大,初次将“民间文学”植入大学课堂。1953年起开始在国内首次招收这一专业的研究生;1955年创立全国第一个“民间文学教研室”。在民间文学界享有很高声誉的张紫晨、许钰、陈子艾、潜明兹等先生都曾在这里长期执教,进行神话学、故事学、传说学、歌谣学、史诗学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主编)、《民间文艺学原理》(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张紫晨著)、《中国神话学》(潜明兹)等民间文学教材和专著,在中国民间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本专业研究生必读的经典著述之一。改革开放以后,该学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1年民间文学学科被定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点,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一直是全国唯一的民间文学(含民俗学)博士点,为中国民间文艺学界培养、造就了大批专业人才。今天活跃在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等)研究前沿的学术骨干大部分都是从这里毕业出去的学生。1988年北师大“中国民间文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1997年被教育部列入“211工程”予以重点建设。该学科点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雄厚教学和科研队伍,曾多次举办国内外大型学术活动,建有全国最大的民间文化资料室,藏有25000多种专业书刊,这在国际同类研究机构中也不多见。还拥有全国普通高校的第一所民俗文物陈列馆,拥有可用于田野作业、教学和科研的现代化设备。还与日本、美国、韩国、俄罗斯、德国等国际民俗学机构和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民俗学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在国内民间文学界居于领先的地位。1997年,由于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目录调整工作的影响,“民俗学”作为二级学科被放在了“社会学”一级学科之下,而原“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民间文学”二级学科被取消,——原“中国语言文学”下的“民间文学(含民俗学)”被改成了“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民俗学(含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只是作为三级学科,分别被包含在了“民俗学”二级学科,以及“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下的“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三个二级学科之中。原中文系“民间文学”博士点也被自动转为“民俗学”博士点。但这一管理机制上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民间文学与文学的有机联系,削弱了民间文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一直以民间文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和对象的北师大文学院,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民间文艺学者建立起来的、在民间文学方面的悠久的教学和科研传统、原有的强大学术优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和发扬,反而大大削弱。另一方面,随着目前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快,作为承载民族精神和记忆民族历史的民间文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民间文学学科建设显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生机,在全国各地高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03年,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都设立了独立的民间文学博士点,复旦大学等高校也将民间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设立了博士点,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都加强了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这也从外部对北师大的民间文学学科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威胁到北师大的这一优势学科能否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军地位。因此,在当今总体学科建设的趋势下,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钟敬文先生在文学院创下的优良学术传统,继续发展和壮大民间文学的学科优势,保持并增强北师大的特色学科在全国的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北师大“综合性、有特色”的办学目标,我们认为:北师大应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恢复“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并将其建设为独立的博士点。多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生教学(在学科目录调整之后,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也仍然在“民俗学”的二级学科下招收研究生);2005年,本专业在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自主重新设置了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本学科培养了多名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博士,而且在教学相长的促进中,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的研究优势。(三)本单位设置该学科已具备的基础民间文学一直是北师大民间文学、民俗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点,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术实力雄厚。目前,“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的5位在岗专职教师中,有3位是以民间文学为专攻方向的,而且在国内民间文学研究领域里都处在前沿水平;另有2位教师,也以民间文学研究作为其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另有兼职教授、博导一人。6位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5人;有教授、博导3人,副教授、硕导2人,讲师1人。现任所长万建中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他长期致力于民间文艺学和故事学的研究,学术成果丰硕。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是民间口头散文叙事,在运用主题学方法研究民间故事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著有《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的禁忌主题》、《禁忌与中国文化》、《中国民间散文叙事文学的主题学研究》、《20世纪民间故事研究史》、《民间文学引论》等专著,其中,《民间文学引论》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多所大学选为民间文学教科书,影响颇深,多部学术论著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特等奖、中国文联和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刘铁梁教授在民间文学基本理论和民族志研究方面,有许多创造性的贡献,他对“民间文学”概念的反思、对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以及民间文艺学史的研究等,在国内民间文学领域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著有《“民间文学”的概念与20世纪中国的民间文艺学》、《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等论文。李真瑜教授在中国戏曲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将戏曲表演置于社会生活的语境中加以考察。不仅关注戏曲表演本身,而且关注戏曲表演的社会土壤。主要有《城市文化与戏剧》、《明代宫廷戏曲史》等。杨利慧教授是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及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的获得者,曾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美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的中心——印地安纳大学民俗学系——访问进修,比较了解国际民间文学领域前沿的理论和方法。她多年致力于神话学和民间叙事学的民族志研究,所运用的将古代典籍神话与现代民间口承神话相结合、将文本阐释与语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在国内神话学、民间叙事学领域具有开拓和创新意义,在国际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也居于前沿位置。她目前正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神话的当代传承:以遗产旅游和电子传媒的考察为中心”,在国内相关领域处于领先水平。著有《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女娲溯源》、《神话与神话学》、《现代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迁——以四个汉民族社区的民族志研究为个案》等学术专著。此外,康丽副教授在民间故事的性别视角研究,岳永逸副教授在村落庙会传说研究,彭牧博士在民间信仰与民间传说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本所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已经形成了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梯队。此外,在本所近两年的硕、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中,民间文学一直是主要的招生方向。有相当一批已经毕业和在读的硕、博士研究生专门致力于民间文学及相关题目的研究,如巧女故事、精怪故事、幻想故事、地方风物传说、乡村庙会传说、当代口传神话、神话母题等。这些研究多数将民间文学的研究与不同民俗空间的民众生活结合起来,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理论,有大量的新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其他高校和相关同行专家的广泛赞誉。总之,原有的深厚传统、本所近期新的实践与成果和已有的师资力量等都为“民间文学”二级学科的设立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四)该学科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快,民间文学作为承载民族精神和记忆民族历史的文学遗产,也作为现实生活中最普遍存在语言艺术现象,具有文艺学研究和多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价值,在文学、艺术创作队伍中,在相关的教学、研究岗位上,在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管理、展示活动中,都需要更多的民间文学专业人才。三、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适应三个“面向”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较高的民间文学理论素养,系统掌握现实的和历史的中国民间文学知识,并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民间文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独立地解决本专业一、两个前沿理论课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博士生培养主要面向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毕业生应能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能胜任民间文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本专业博士毕业生至少应该能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同时应掌握电脑和其他本专业必需的技术设备的操作。(二)生源要求和选拔方式1、考生须符合教育部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所规定的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全部条件。2、须较好地掌握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熟悉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3、具备一门(或以上)较强的外语能力,能够初步运用该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理论著作。4、通过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和文学院所规定的所有考试,进行选拔。(三)培养方式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教学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的学习,掌握民间文学研究的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在学期间从事田野调查,培养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1本专业课程采取讲座和研讨班两种形式,其内容分为两部分:先由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教师或国内外同行专家作主题报告,再围绕主题报告进行专题讨论。主题报告的内容必须是涉及国内外有关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状况,并形成正式的书面学术报告。要求论证充分,其观点具有新意,或是有所突破。主题报告的题目事先公布,使学生能有所准备。要求每个学生参加6次前沿讲座课,考核方式为提交主题报告的书面评论或相关的读书报告,字数不少于8000字。充分利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术资源,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同时,积极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课程学习之外,要求学生阅读培养方案中的必读书目并撰写读书笔记,并交予导师定期检查。4、充分利用本学科点已有的田野调查基地,要求学生参与田野调查并撰写学术论文,以期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田野调查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5、充分利用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北京师范大学短期访学资助,鼓励学生出国访学,吸收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与国际学界保持联系。(四)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不能少于三年。(五)课程设置与学分1、公共必修课(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3学分(2)博士生外语4学分2、学位基础课(1)民间文学基础理论3学分(2)中外民间文艺学史3学分(3)田野作业的理论与实践3学分3、学位专业课(1)民间叙事学3学分(2)口头传统的民族志研究3学分(3)故事学研究3学分(4)传说学研究3学分(5)神话学研究3学分(6)民俗学导论3学分(7)中国社会—文化史3学分(8)世界民俗学导论3学分(9)民间社会制度研究3学分4、学术前沿讲座6次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总学分不能少于13学分。(六)学科综合考核学科综合考核一般在修完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之后进行,通常在第三学期末。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院长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备案。对无正当理由逾期未考者,一律按不合格处理。考核小组由3-5人组成,组长由博士生导师担任,组员由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博士生导师1-2名,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副教授1-2名组成。鼓励聘请校外本专业或相近专业专家参加考核小组。考核由博士生介绍专业学习状况、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考核小组成员和博士生以提问答辩、讨论分析等方式进行。考核小组对博士生的学科专业知识、科研能力、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评议,提出是否通过的建议。考核成绩达到优秀、合格者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如本人仍要求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则必须重修有关课程,半年内重新参加学科综合考核。补考合格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如重新补考仍不合格,将被报研究生院批准给予其中止学习,按博士肄业处理;系同等学力考取博士者,经本人申请,院系所批准后改做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申请硕士学位。(七)学位论文1、学位论文选题的确定及开题报告在确定论文选题之前,博士研究生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查阅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主要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的学术史,熟悉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博士生应以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内重要的、或原来研究比较薄弱的问题(含现实的和历史的两方面),以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起到辅助参考作用的课题作为论文的选题。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工作。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培养小组的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应在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研究领域提出新的重要学术见解。论文要观点鲜明,言之有据,结构严谨,行文流畅。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达到概念准确、分析严谨、推理严密、论证明确、语意通达、数据可靠、结构完整的要求。论文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中文和英文摘要(含若干个关键词)、目录、前言、正文(应有脚注)、结论、中文和外文参考文献及附录。3、学位论文写作的时间及字数博士学位论文必须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时间不少于两年,用于直接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三个学期。博士学位论文的正文不少于10万字,学术史部分不少于1万字。博士学位论文的部分章节应达到(或经过修改后达到)在国内权威刊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