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_第1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_第2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_第3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_第4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试题一、单选题46题,每题1.5分,共69分1.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出内环境的实例是A.受精过程中,精子进入卵细胞中 B.牛奶被饮入胃中C.氧气通过呼吸运动进入肺泡中 D.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进入内环境,A错误;B、胃直接与外界直接相同,不属于进入内环境,B错误;C、肺泡直接与外界直接相同,不属于进入内环境,C错误;D、生理盐水被注射到静脉中,是进入血浆,属于进入内环境,D正确。故选D【点睛】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人体消化道内的液体属于细胞外液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详解】人体的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A正确;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B正确;人体消化道内的液体属于外环境的成分,不属于细胞外液,C错误;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理解内环境组成和内环境作用是解题关键.3.淋巴和血浆的成分相似,但是()A.淋巴中无蛋白质B.淋巴中蛋白质比血浆中蛋白质多C.淋巴中蛋白质比血浆中少D.血浆中无大分子蛋白质【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淋巴中有小分子的蛋白质,A错误;B、淋巴中蛋白质比血浆中蛋白质少,B错误;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淋巴中蛋白质比血浆中少,C正确;D、血浆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D错误.故选C.【点睛】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O2、CO2、血红蛋白、H+B.H2O2酶、抗体、激素、H2OC.Ca2+、载体、胰蛋白酶D.Na+、HPO、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H2O2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故选D【点睛】5.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则①~⑤代表的依次是()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6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详解】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②与④可以相互渗透,④只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形成②,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⑤为细胞内液。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6.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A.血浆CO2浓度升高 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 D.血糖浓度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盐平衡调节。

在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中,当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压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而产生渴觉,因此,渴觉产生说明血浆渗透压升高了,在运动中,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除了CO2和乳酸增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大量出汗而失水过多。【详解】AB、血浆中CO2浓度升高和乳酸浓度升高都不会引起口渴的感觉,AB错误;

C、人长时间运动会大量排汗,造成体内水分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会产生口渴感觉,C正确;

D、长时间运动不会使血糖升高,D错误。

故选C。7.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答案】C【解析】【详解】有人服药后发生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从组织细胞中吸水,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A、B、D错误,C正确。故选C。8.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成分(mmol/L)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5.02.51.5103.36.0160③1474.01.251.0114.07.51.0④101402.510.3525-47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D.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据分析可知②为血浆,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B、据分析可知③属于组织液,②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③组织液增多,B正确;C、由于细胞內液中的K+浓度要远大于细胞外液,细胞內液中的Na+浓度要远小于细胞外液,故根据图中数据可知,④为细胞內液,C正确;D、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处在动态变化中,D错误。故选D【点睛】9.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答案】D【解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B项正确;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C项正确;由于细胞代谢的不断进行,机体细胞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项错误。【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10.下列有关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维持生物体pH的稳定B.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患病【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详解】A、pH是内环境理化特性之一,应维持相对稳定,A正确;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C、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D、血液的成分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其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D错误。故选D。11.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答案】B【解析】【分析】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或动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3、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详解】AB、反射活动的进行需要依赖完整的反射弧才能进行,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A错误,B正确;C、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但并非反射弧完整就出现反射活动,还需要适宜的刺激,C错误;D、反射是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答,而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因此二者的性质不相同,D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12.轴突是神经细胞的()A.一种细胞器 B.保护结构 C.分泌物 D.突起【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详解】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长而分枝少的轴突;一种是短而分枝多的树突。13.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A、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A错误;B、现象I的中枢在脊髓,现象Ⅱ的中枢在大脑皮层,故B正确;C、两个现象中现象Ⅱ属于条件反射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更多,C错误;D、两个现象中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应相当,D错误。故选B14.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里许多可以调节人体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排便、排尿中枢等,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具有传导的功能,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脊髓通过脊神经与人体大部分器言发生联系,来自人体大部分器言的神经冲动,先是沿脊神经进入脊髓,然后再沿上行的神经纤维传达到脑;脑所发出的大部分神经冲动先是沿下行的神经纤维传达到脊髓,再通过脊神经传达到人体的大部分器官,从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如果脊髓的某个部位受到损伤,它所控制的身体相应部位就会发生感觉丧失或行动瘫痰。【详解】由分析可知,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正常,因受伤部位在腰椎处,因此可能是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出问题。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都不能进行。15.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为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受到刺激时形成动作电位,钠离子内流,膜电位为内正外负。【详解】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的电位为静息电位,其电位表现是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受适宜刺激时,表现为动作电位,其电位表现是内正外负,综合分析①②正确,③④错误,A正确,故选A。16.在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当动作电位刚通过神经纤维细胞膜时,发生的离子移动主要是()A.K+内流 B.Na+内流 C.K+外流 D.Na+外流【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纤维静息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膜电位外正内负;产生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膜电位外负内正。【详解】当形成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B正确,故选B。17.图中的神经纤维上有A、B、C三个点,现将一个灵敏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则电流计偏转情况是()A.两次方向相同偏转 B.两次方向相反偏转 C.一次偏转 D.不偏转【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刺激C点,若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AB之间,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刺激C点,当刺激传到B点时,该点膜外为负电位,A点未兴奋,仍为正电位,此时电流方向即由A→B,电流计指针偏转;B点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电位,局部电流向A处传导,传至A处时膜外变为负电位,电流计指针偏转。所以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故选B。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递质是一种有机小分子物质,通常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迅速被分解。【详解】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A正确;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能释放神经递质,B错误;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C正确;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和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只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19.图示A、B两细胞间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①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B.⑥作用于⑦必然导致细胞B膜电位出现反转C.释放入内环境中的⑥不应持续作用于细胞BD.信号仅能从A向B方向传递而不会逆向传递【答案】B【解析】【分析】

【详解】A、①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由兴奋部位传导到未兴奋部位;故A正确。B、神经递质使得突触后膜兴奋或者抑制,并不一定能产生动作电位;故B错误。C、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被相应的酶分解失去活性;故C正确。D、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D正确。故选B。20.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外流的结果B.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外排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D.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实现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答案】A【解析】【分析】

【详解】A、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A错误;B、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外排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C正确;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变,D正确。故选A。21.做膝跳反射实验时,若实验前告诉受试者,在其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膝跳反射可能表现会弱一些,原因是A.反射弧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C.感受器受到抑制 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A、反射弧结构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B、传出神经没有受阻,B错误;C、感受器正常,没有受到抑制,C错误;D、大脑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D正确。故选D。22.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A.脑干和脊髓 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答案】A【解析】【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脊髓中含有低级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如肌肉的牵张反射中枢,排尿排粪中枢、性功能活动的低级反射中枢,跖反射、膝跳反射和内脏反射等躯体反射;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三部分部分,主要功能在于控制呼吸,吞咽、心跳和消化等,小脑主要控制躯体平衡,大脑是高级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详解】“植物人”失去所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说明大脑皮层已受损伤;身体基本不能活动,说明小脑也已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一些必要的生命活动还在进行,如呼吸、心跳正常,说明脑干正常;脑干要通过调控脊髓来完成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由此说明脊髓也没有受损。

故选A。23.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具有直接控制四肢反射活动的能力B.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C.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常常通过控制低级中枢比如脊椎来直接控制四肢活动的能力,A错;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因为兴奋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而不能反过来,B错;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C错;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兴奋的传导、传递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24.关于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②直接进入血液③激素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B【解析】【分析】内分泌腺是没有分泌管的腺体。它们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直接进入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中,由血液和淋巴液将激素输送到全身。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胰岛、肾上腺、甲状旁腺、胸腺和性腺。激素作用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①激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①正确;

②激素经分泌后直接弥散进入血液,②正确;

③有的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如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③错误;

④激素含量很少,但对动物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④正确。

故选B。

25.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B.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是成功的关键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答案】A【解析】【分析】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分泌的,A项错误;B、沃泰默的实验分为三组:①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胰腺分泌胰液,②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在小肠内注入稀盐、酸胰腺仍分泌胰液,这三组组实验相互对照,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不受神经的控制,稀盐酸对胰腺分泌胰液不起直接作用,小肠黏膜的存在对胰腺分泌胰液发挥直接作用,但沃泰默却认为: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B项正确;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大胆作出假设:胰腺分泌胰液受化学物质的调节控制,为了证实这一假设,将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后制成的提取液注入同一条已切取一段小肠的狗的静脉内,结果胰腺分泌胰液,从而证实了这一假设的正确性,因此说斯他林和贝丽斯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C项正确;D、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项正确。故选A。26.较大剂量注射某种激素后,小白鼠渐渐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休克,该激素是()A.甲状腺激素 B.雄性激素 C.肾上腺素 D.胰岛素【答案】D【解析】【分析】1、甲状腺素对动物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性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产生,激发并维持动物的第二性征雌激素还能激发并维持雌性动物正常的性周期。

3、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小白鼠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说明其缺少能量,而大剂量注射能导致缺少能量的激素是胰岛素,因其大幅度降低血糖浓度,使各组织尤其是脑组织葡萄糖供给不足,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减少,D正确,故选D。27.胰岛素是人体内降低血糖的激素,影响其分泌的因素有()①有关神经②某些其他激素③血糖浓度④二氧化碳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以降低血糖,也可以刺激葡萄糖感受器,使其产生的兴奋传至下丘脑由下丘脑发出相应的指令达到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分泌,当机体的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时,可以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详解】①血糖含量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①正确;

②当机体的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时,可以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②正确;

③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可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促进胰岛素的分泌,③正确;

④二氧化碳不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④错误。

故选B。28.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活动中,甲同学持有2张“糖卡”,乙同学保管“胰高血糖素卡”和“胰岛素卡”,丙同学持有4张“糖卡”。能够代表人体内胰岛的是A.甲同学 B.乙同学C.丙同学 D.甲同学和丙同学【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由于乙同学保管的是“胰高血糖素卡”和“胰岛素卡”,所以能够代表人体内胰岛的是乙同学;故选B。【点睛】29.如图表示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为维持体温恒定而进行的有关的激素调节过程,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当丙增多时会抑制甲的分泌B.乙为促甲状腺激素,当丙增多时,乙的分泌量会随之而增加C.丙为甲状腺激素,它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D.人体内激素含量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示可知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乙为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丙为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组织细胞。由于反馈抑制,当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升高时,会反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详解】A、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当丙(甲状腺激素)增多时会通过反馈作用抑制甲的分泌,A正确;B、乙为促甲状腺激素,当丙(甲状腺激素)增多时,乙的分泌量会因反馈作用而减少,B错误;C、丙为甲状腺激素,它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C正确;D、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在维持体温的过程中,该系统的工作效果丙的含量升高,反过来抑制了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B。【点睛】该题考查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要求学生识记有关激素的作用,并理解运用反馈调节。30.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的是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B.甲状腺素与肾上腺素C.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 D.生长激素与甲状腺素【答案】A【解析】【分析】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详解】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则是升高血糖浓度,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方面就表现为拮抗作用,A正确;甲状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和心脏,升高血压,B错误;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和心脏,升高血压,胰高血糖素则是升高血糖浓度,C错误;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甲状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二者不是拮抗作用,D错误;故选A。【点睛】解题关键:理解激素拮抗作用的概念,掌握各种激素的生理功能。31.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激素只分布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B.激素不提供能量,但能起催化作用C.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D.激素在体内含量很高,所以效率很高【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这三个特点。【详解】A、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随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A错误;B、激素是信息分子,不能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B错误;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可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C正确;D、激素在体内含量很少,作用效率很高,D错误。故选C。32.促胰液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分别是()A.小肠黏膜细胞和甲状腺细胞B.胰腺细胞和甲状腺细胞C.肝细胞和下丘脑细胞D.胰岛细胞和垂体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液的分泌,其靶细胞是胰腺细胞;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其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B正确,故选B【点睛】33.下列关于人和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B.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较广C.体液调节的速度较慢D.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较长【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传递方式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调节方式反射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作用对象效应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二者的联系: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详解】A、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A正确;B、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较局限,B错误;C、体液调节的速度较慢,C正确;D、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较长,D正确.故选:B。34.人体较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A.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 B.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C.大脑的躯体运动中枢兴奋 D.皮肤血流量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与散热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调节过程: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寒冷环境中,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A错误;

B、寒冷环境中,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激素增加,B正确;

C、一般而言,骨骼肌是受躯体运动中枢支配的,但在寒冷时,发生的是不自主收缩,不受大脑的躯体运动中枢支配,而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关,C错误;

D、寒冷环境中,皮肤血流量减少,D错误。

故选B。35.将大白鼠从25℃的环境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A.耗氧量减少,体表血管收缩B.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血流速度减慢C.生长激素分泌量增加,立毛肌收缩D.血流速度加快,体温升高【答案】B【解析】【分析】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哺乳动物,当它处于低温环境时,一方面有关神经兴奋,使体表血管收缩,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通过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等产热量增加。另一方面,有关神经还可促进相关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使机体代谢活动加强,产热增加。【详解】A、大白鼠到寒冷环境中,新陈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A错误;B、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机体产热增加,同时血流速度减慢,减少散热,B正确;C、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与体温调节无关,低温环境时,立毛肌收缩以减少散热,C错误;D、血流速度减慢,以减少散热,大白舒是恒温动物,所以体温不变,D错误。故选B。36.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渴觉中枢兴奋同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1、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2、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渴觉中枢兴奋时,说明细胞外液渗透压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C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D错误。37.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B.若图示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感受器→①→下丘脑→③→垂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图示的各个结构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必定都有化学物质作为信息分子D.若图示的感受器是渗透压感受器,则该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中,大脑皮层将产生渴觉,⑤可以表示抗利尿激素【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若图示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感受器→①→下丘脑,为神经调节,而下丘脑→③→垂体为激素调节,B错。故选B。【点睛】38.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答案】D【解析】【详解】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构成非特异性免疫,主要是皮肤、黏膜和吞噬细胞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借助于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完成,故A、B正确。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故C正确,D错误。39.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的细胞是()A.T细胞 B.B细胞 C.吞噬细胞 D.红细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解:A、T细胞只能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A错误;B、B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B错误;C、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在特异性免疫中能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C正确;D、红细胞不是免疫细胞,不能发挥免疫作用,D错误.故选C.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40.下列免疫活动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消化液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 B.抗体抵抗天花病毒C.溶菌酶杀死细菌 D.白细胞吞噬病菌【答案】B【解析】【分析】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详解】A、消化液将食物中的病原菌杀死是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抗体消灭病毒,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

C、“体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白细胞吞噬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B。41.新华网2013年12月2日电:卫生计生委通报中国艾滋病疫情及防治工作情况时指出,截至2013A.与艾滋病人共同进餐 B.与艾滋病人共用文身、文眉器械C.与艾滋病人热情拥抱 D.与艾滋病人共用冲水马桶【答案】B【解析】【分析】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它的致病因素是结构上很相近似的一组病毒,这组病毒被统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此病毒能攻击并严重损伤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是损伤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从而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详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故选B。42.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特异性中和外毒素毒性的成分称为抗毒素,属于抗体,A对;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所以,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B对;C、只有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C选项错误。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例如:自身免疫病。所以,D正确。故选C【点睛】43.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C.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D.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答案】C【解析】【详解】A、T淋巴细胞的功能之一是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长分化,A正确;B、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B正确;C、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C错误;D、抗体具有特异性,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D正确。故选C。44.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故A正确,D表述错误;过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应属特异性免疫,B错误;记忆细胞也只有特异性免疫中才会产生,C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意在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属基础题。45.下表中哪项不属于人体第一次感染肝炎病毒时发生的免疫反应

项目

变化

A

吞噬细胞

活动加强

B

浆细胞

迅速增殖产生大量记忆细胞

C

效应T细胞

与肝炎病毒入侵的肝细胞密切接触

D

相应抗体

与肝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

A.A B.B C.C D.D【答案】B【解析】【分析】

【详解】人体第一次感染肝炎病毒时,吞噬细胞的活动加强,该病毒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毒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与肝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同时,T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肝炎病毒入侵的肝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该肝细胞裂解死亡。当人体第二次感染肝炎病毒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综上分析,B项错误,A、C、D三项均正确。故选B。46.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未切除和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A.造血干细胞 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1.淋巴细胞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由淋巴器官产生的,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T淋巴细胞(又名T细胞)和B淋巴细胞(又名B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随血循环到胸腺,在胸腺激素等的作用下成熟,B细胞则继续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然后再随血循环到周围淋巴器官,在各自既定的区域定居、繁殖,受抗原激活即分化增殖,产生效应细胞,行使其免疫功能。其中T细胞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关系。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通过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靶细胞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理解死亡,因此在器官移植过程中,免疫系统将移植的器官作为抗原,发生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对移植的器官发起攻击,发生免疫排斥。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除49题外,每空1分共31分)47.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据图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1)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①]_____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最后由大肠排出的是[②]未被吸收的物质。(2)呼吸系统可以吸入[③]_____,排出[④]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_____系统和_____系统的参与。(3)人体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⑤]_____才能完成。(4)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区别是:毛细淋巴管的末端是_____。(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调节网络。【答案】(1).消化(2).氧气(3).二氧化碳和少量水(4).呼吸(5).循环(6).内环境(7).盲端(8).神经—体液—免疫【解析】【分析】图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其中①是消化系统,②是未被吸收的物质,③是O2,④是CO2,⑤是内环境,⑥是有机废物、水和无机盐。【详解】(1)图中[①]是消化系统;由大肠排出的是[②]未被吸收的物质。(2)呼吸系统可以吸入[③]氧气,排出[④]二氧化碳和少量水.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参与。(3)[⑤]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区别是:毛细淋巴管的末端是盲端。(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点睛】本题结合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定的概念,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48.A、B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C图突触模式图,据图回答:(1)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_。(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递的原因是在A图的[⑥]_____结构中,信号的传递是单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方式为_____。(4)C图中⑤是_____,内部有_____;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