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砚山二中2024年高三最后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二中2024年高三最后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二中2024年高三最后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二中2024年高三最后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二中2024年高三最后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二中2024年高三最后一模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天演论》的出版,一石激起千层浪。1906年《民报》主要撰稿人胡汉民评价《天演论》:“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这反映了A.《天演论》催生国人民族观念 B.维新思想已逐渐走向成熟C.“物竞天择”观念受民众推崇 D.“进化论”助推革命浪潮2.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写道:“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据此可知,他A.强调思想解放以身体改造为基础 B.指出中国急需开展体育教育C.认为中国国民身体素质普遍低下 D.鼓励青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3.如图为1951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土地改革下生产方式的变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兴起C.“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铺开 D.“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4.以历史事件为素材的诗歌、散文特别是历史剧在16世纪的英国深受欢迎,如托马斯·马洛里的《亚瑟王之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这些作品中关于不列颠的神话起源被不断提及,这有助于A.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文学艺术的大众化C.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控制 D.代议制政治的发展5.唐代选官重视容止有仪,并且鼓励门荫制度,由此官员子孙可以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这说明唐代A.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B.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补充C.重视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 D.出身仍是选官的唯一标准6.下表为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灌溉土地面积(万公顷)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民月工资(卢布)196598088353197516601228120苏联这一阶段农业的发展得益于A.改革一定程度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C.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据了优势地位 D.农业集体化进一步发展7.体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创造性运用”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B.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的建立C.“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8.马克恩指出:“仅就以上的条约(《天津条约》)内容而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似乎并未谋得外交上的特权,不过是迫使清廷放下了天朝大国的架子,承认了列强与清国的平等地位而已。其实大谬不然。”在这里,马克思意在强调《天津条约》A.确立了列强与中国的国家平等地位 B.适应了列强大规模商品输出的需求C.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实质上是损害中国利益的不平等条约9.西方军事理论家约米尼说:“一支军队假使采取绝对守势,则无论它的形势是如何有利,实力是如何坚强终究还是给敌人赶出阵地以外去。“下列最符合此言论的战争是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下图为美国某一时期的宣传海报,海报所要表达的意图是A.支持中国反抗法西斯侵略 B.帮助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C.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 D.加强交流适应经济全球化11.有学者统计,《史记》中有关汉人议论秦朝教训的记载“有作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施行暴政有六十七次”,《汉书》也多次痛批秦始皇。这样的评论A.根源于当朝统治者的需要 B.导致秦始皇成暴政代名词C.影响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 D.成为研究秦制的主要依据12.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C.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 D.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13.明神宗年幼即位,内阁首辅高拱为使“政归内阁而不旁落”,欲弹劾司礼秉笔太监冯保。冯保接到高拱的奏疏后并不转送内阁,而是留中不发。高拱再上第二疏,冯保只得发下内阁拟票,高拱草拟皇上批语“俱依议行”后,指使门生弹劾冯保。这体现了当时A.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 B.党争导致政局动荡C.内阁成为议行合一机构 D.专制皇权受到侵夺14.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某国的宣传画,该国家是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苏联15.同时用“君主专制”、“圈地运动”、“民族国家”、“手工工场”等概念可描述15—16世纪西欧的典型国家是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西班牙16.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美元特权”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他所说的“美元特权”是基于A.马歇尔计划B.布雷顿森林体系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17.公元1314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这一措施A.促进了元朝文化学术繁荣 B.终结了蒙古贵族特权政治C.体现了人才选拔地域公平 D.加速了元政权封建化进程18.“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美国汉学家芮玛丽上述评价中的“非凡努力”当指A.清末新政 B.维新运动 C.太平天国 D.洋务运动19.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番话表明孝文帝意欲A.表明拓跋氏的宗教信仰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强化汉文化的根基作用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20.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下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农具是A. B.C. D.21.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需统统大换血。这揭示出西方政党政治A.导致了政治人才的匮乏B.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C.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D.扩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间22.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B.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C.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D.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23.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和会的开幕式上,作为东道主的法国总统发表了如下演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凡尔赛宫)里。由于它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材料中“生于不义”是指A.普法战争 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C.普奥战争 D.参加反法联盟干涉法国24.罗马遗嘱继承法规定,遗嘱人可以自由安排他所控制的家族财产,后来又规定遗嘱人必须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定继承权。这表明罗马法A.坚持折中调和的审判原则 B.侧重民事纠纷的调解C.关注权利主体的利益平衡 D.遵循权力制衡的原则25.下表反映了当时苏联1980-1991年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表注:除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诸国的估算值A.经济运行有所好转 B.改革未能取得成效C.频繁调整经济政策 D.生产结构严重失衡26.洋务派官僚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制器,相辅以益其强”,更有淮军将领张树声批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是“遗其体面求其用”。材料反映了A.洋务派内部官僚矛盾逐步加深 B.“天朝上国”心理仍十分强大C.主张停止使用“中体西用”口号 D.洋务运动在实践中存在缺陷27.史学界普遍认可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对军机处设立的年份有不同的观点。下表最能说明设立时间认可的历史依据不认可的主要理由1726年为了用兵西北,设立“军需房”,参赞军务。临时性军务机构,无专职官员、无官衙。1729年正式更名“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只有兼职官员,皇帝随时召唤,在皇宫内设值房。1732年全称“办理军机处”直至清亡;专设军机大臣、章京等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军机处名称、职能等业已具备。A.历史解释往往有随意性 B.主观阐释难以还原历史真实C.史学研究决定历史发展 D.不同研究视角影响历史结论28.雅典妇女被允许参加宗教祭祀活动,有些妇女还担任了女祭司和女预言者的宗教职务。这一现象A.有助于缓和城邦内部矛盾 B.说明妇女参政地位得到改变C.反映了雅典民主的广泛性 D.表明城邦统治基础得以扩大29.在古代雅典,陪审员不知道当日受审案件,进入审判席后,不得互相交谈。审判遵循“有法可依者,当依法投票,法律所未详者,当本法意,尽我诚心,作合乎正义的投票”,案件的裁决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这说明古代雅典A.尊重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 B.强调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C.蕴含平等公正的法治意识 D.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高30.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A.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B.这个联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C.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辫子与历史材料一:“我(孙中山)剪去一生长成之辩发,往衣服店买得一套最新日本装穿好,……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若无此举,则不能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陆文灿《流亡之孙公》材料二:12月13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倡。——1911年12月17日《大公报》材料三: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剪辫法令》材料四:1912年2月19日的《申报》载,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山东都督周自济派宣传员到昌邑,宣传新政,劝导剪辫,激起民变,宣传员和无辫者27人被杀。材料五: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狂儒辜鸿铭》问题:(1)推测孙中山是何时剪辫子的,他为何要剪辫子?(2)袁世凯公开剪辫子有何政治意图?(3)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是指什么?(4)基于上述材料,你是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剪辫子”现象?32.人文主义在不同时代,有着永恒不变的内涵和不断发展的外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宇宙理性”,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因此也是符合理性的,人类及其社会也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也是有规律的。……他们在社会人生方面宣扬克己修身、恬淡寡欲,认为人生真正的幸福就是服从命运的安排,顺应自然地生活,反对追求快乐,主张克制一切欲望,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唯一的善就是德行材料二:《创世纪》局部——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材料三:紧随休谟之后,卢梭继续发起了对自然法及科学理性的攻击……在卢梭看来,人类理智教育和法律之下的文明社会,破坏了人在自然状态下那种自然同自由或精神的直接统一与和谐,使人的自然本性与精神和道德相分离。康德主张……个人作为自我意识的理性精神主体,他自在地拥有内在的主观自由领城,既只有根据自己的理性意志、主观认识来自主地判断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及其责任,个人才是真正自由的。——罗朝慧著《自由与权利的必然性和现实性从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出发》(1)指出材料一的观点属于古希腊的哪一思想学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学派在哲学和社会人生方面的基本观点。(2)指出上图作品的作者及绘画地点,并简述作者通过这一作品所表达的时代精神。(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卢梭与康德对于“理性”思想发展的理论贡献,并指出两人的贡献对于启蒙运动思想发展的意义。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成为军镇,行军大总管随即撤销。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大致在开元中,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天宝来年共有十个节度使,亦即十大军区。每一节度使有若干军、镇、城,配备定额兵士,发生战争时,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大军区制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简要评价唐代的大军区制度。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进化论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了革命的发生,因此D选项正确;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后,A选项错误;《民报》宣传的是革命思想而非维新思想,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民众对“物竞天择”观念的态度,C选项错误。故选D。2、A【解析】

据材料“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可知,陈独秀认为,青年生理年龄虽处于“青年期”,但是思想却极其的陈腐朽败,据此他强调思想解放以身体改造为基础,故A选项正确;陈独秀强调的是青年人的思想腐朽,而不是身体素质,故B、C选项错误;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3、A【解析】

据材料“1951年出版”可知,陈永康的互助组是1950-1952年土地改革下生产方式的变革,A项正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兴起于1953年,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都产生于1958年,C、D项错误。4、A【解析】

“关于不列颠的神话起源不断提及”强化了对不列颠的认同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从而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选A;B项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摆脱罗马天主教控制的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代议制发展的内容,排除D。故选A。5、A【解析】

唐代的选官制度重视容止有仪,并且还让一些官员子孙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表明唐朝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选拔官吏,唐朝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故选A;唐朝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途径,而不是补充,B错误;材料是有关选官内容,不是强调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C错误;D说法不准确,排除。6、A【解析】

据材料“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可知,其灌溉土地面积、农业总产值和农民工资都大幅增加,这是因为此时的农业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A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是以信息化为特征,农业不是其实施的主要领域,B说法错误;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据优势的是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而不是农业,C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在位时期的20世纪30年代,D与材料无关。7、C【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创造性运用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C正确;A、B、D与“祖国统一”无关,排除。8、D【解析】

依据材料中“大谬不然”等信息可知,马克思认为《天津条约》并非只是列强要求获得平等地位,也并非没有谋得外交特权,其实质是损害中国利益的不平等条约,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大谬不然”的表述,排除;B选项是损害中国利益的具体体现,包含于D选项中,排除;《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选项错误。故选D。9、C【解析】

据材料“一支军队假使采取绝对守势,则无论它的形势是如何有利,实力是如何坚强终究还是给敌人赶出阵地以外去。"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的在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为“保船”,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港,不准巡海迎敌;故威海卫战役,日军占领了黄海海面,并通过辽东战役,占领了花园口,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正确;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都是主动迎敌,而不是“采取绝对守势”,A、B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是奋起反抗的,与材料“采取绝对守势”不符,D错误。10、A【解析】

图片中的信息表明当时中美国之间正在合作互助,共同抗击法西斯,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整个中国,并不是特指蒋介石,排除B项;图片中涉及的是战争的场景,与CD所述内容不符合,排除。11、C【解析】

“有作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施行暴政有六十七次”“《汉书》也多次痛批秦始皇”表明这样的评论影响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C正确;《汉书》《史记》是私家著史,排除A;秦始皇暴政在前,评论在后,两者不构成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D中“主要”表述绝对,研究主要依据史料,排除。12、D【解析】

苏(俄)联历史上对粮食政策即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和俄国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D项正确;巩固工农联盟不适用于粮食专政政策,A项错误;集体农庄基础地位无法体现整个题意,B项错误;苏联的计划经济开始于1928年,C项错误。13、A【解析】

明代在内阁首辅与司礼秉笔太监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冯保不敢一再压下首辅高拱的奏疏,只能发下内阁拟票等,体现了当时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当时的政局动荡,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内阁掌握执行权,内阁为议行合一机构的结论不成立,C项错误;内阁与司礼监的制衡,不能说明皇权受到侵夺,D项错误。14、D【解析】

图中人物是斯大林,关键信息是“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结合所学,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从法律上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成果,标志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故D符合题意;德国、英国和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5、C【解析】

根据“圈地运动”即可判断这个典型国家是英国,故选C项;法国、德国和西班牙都没有出现圈地运动,排除ABD项。故选C。16、B【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美元特权”和所学史实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货币政策,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A项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援助西欧的计划;C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组织;D项关贸总协定是国际性的贸易组织。点睛:材料“美元特权”“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地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是解题的关键。17、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元朝恢复科举制,以《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并按民族分化政策进行考试并分别录取的制度,有利于元政权封建化进程,D正确;A、B与材料无关;C不是材料主旨。【点睛】材料的关键词是“公元1314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最终实现了封建化。18、D【解析】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这与题干中提到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相符,故D正确;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开始,清朝灭亡于1912年,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相矛盾,A错误;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与题干中“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不符,故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于1851年,与题干中“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不符,故C错误。19、C【解析】

根据“魏之先出于黄帝”等信息可知,魏文帝强调自己也是炎黄子孙,是要强化汉文化的根基作用,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鲜卑族的来源,而不是生活习惯,也与平等无关,排除BD项。20、C【解析】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故C符合题意;原始社会后期,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商周时期使用青铜农具,如青铜耒,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1、C【解析】

材料显示,西方多党制选举造成政治人才的政党化和闲置,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选举制度下政党对政治人才的争夺和政治人才的闲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A项错误;多党制下,不同党派秉承不同的政治理念,体现出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不同政党的政治人才随政党共进退,在野党政治人才无法参与国家管理,缩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间,D项错误。22、B【解析】

根据材料中投票人在不认识当事人的情况下,仅凭个人感觉,让人代为投票的现象,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不是真正的民主和理性的判决,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的局限,而不是充分的民主,A项错误;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对维护民主政治起了一定作用,C项错误;材料中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不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D项错误。23、A【解析】

依据材料“1919年1月18日”“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并结合德国的统一可知,这指的是德国在1871年通过普法战争,战胜法国实现了统一。A正确;一战发生在1914-1918年,时间不符,B错误;普奥战争发生于1866年,时间不符,C错误;反法联盟是在1793年到1815,时间不符,D错误。故选A。24、C【解析】

材料“遗嘱人必须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定继承权”表明罗马法即保护家庭成员的权力又保护了遗嘱人的自由,家庭和自由都得以保护。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的规定,未涉及折中调和的审判原则,A错误;一项内容不能概括整个罗马法重视民事纠纷,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权力制衡的原则,D错误。故选C。25、B【解析】

表格信息表明苏联1989年之前经济在增长,但幅度不大,1990年之后经济却呈现负增长。说明苏联的经济改革未取得成效。B正确;经济好转只适合1989年之前,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苏联频繁调整经济政策,C排除;材料未体现苏联生产结构的比重,不能得出结构失衡的结论,D排除。故选B。26、D【解析】

材料指出了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实践中的缺陷,D项正确;材料体现郭嵩焘和张树声对“中体西用”的反思并不体现洋务派内部矛盾,A项错误;材料体现洋务派官僚对“中体西用”的反思并不是“天朝上国”心理作用,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体西用”口号停用了,C项错误。故选D。27、D【解析】

据材料“表格信息军机处设立的年份有不同的观点。”可知,军机处的设置经历了“临时性军务机构,无专职官员、无官衙”到有“兼职官员”及“名称、只能等业已具备”的过程,因此影响了对军机处年代的确定,这说明研究的视角不同,得出的历史结论也不一样,D正确;A违背史实;主观阐释受主体认知的局限性及社会环境的制约,难以还原历史真实,但B与材料无关;生产方式决定了历史发展,C说法错误。28、A【解析】

雅典允许妇女参与祭祀活动及担任宗教职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城邦在政治上排斥妇女引起的矛盾,A项正确;雅典妇女参与祭祀活动及担任宗教职务,并未改变其不能参政的地位,雅典的民主仍属于成年男性公民,排除B;雅典参政权属于男性公民,其不具有广泛性,排除C;允许妇女参与祭祀活动及担任宗教职务不代表妇女具有参政权,因此不能说明城邦统治基础扩大,排除D。29、A【解析】

据材料“陪审员不知道当日受审案件,进入审判席后,不得互相交谈。审判遵循‘有法可依者,当依法投票,法律所未详者,当本法意,尽我诚心,作合乎正义的投票’”可知,为保证审判公平、合理,陪审员不知道当日受审案件,进入审判席后,不得互相交谈,而且审判遵循法律办事,A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陪审员的陪审程序与“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无关,B错误;据材料体现的是陪审员的陪审程序,不能得出“蕴含平等公正的法治意识”,C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高”,强调的是陪审员的陪审程序及审判遵循的依据,D与材料无关。30、A【解析】试题分析:美、英、苏、中在宣言中签字排序的特殊性,反映了其他各国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作用,故选A。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作用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1895年后(或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出于政治避难需要。(2)显示拥护共和,示好南方革命党;并给清廷以压力,以便夺取政权。(3)旧的思想观念(或传统观念)。(4)具体要求:观点准确;史实与材料运用恰当;论证论述充分;组织表达叙述清楚。答案l: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能结合材料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如:辫发属于身体,其变化反映着政治、生活、观念的变迁,见证着中国近代化艰难的历程。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能从一至两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如:辫发折射着政治、生活和观念等变化,具体要求同上,但略低。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只进行单一维度一般性分析,未深入分析或分析较肤浅。如:蓄发体现着顺从(专制),剪辫子喻示革命。具体要求同上,但较低。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解析】

(1)时间和原因:根据材料“日本自战胜中国后……若无此举,则不能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可知,孙中山剪去发辫的时间是在1895年后(或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原因在于出于政治避难需要。(2)政治意图:根据所学可知,袁世凯剪去发辫的政治目的在于显示拥护共和,示好南方革命党;根据材料时间,其剪去发辫时间为1911年12月13日,此时清政府尚未垮台,因此袁世凯剪辫目的还在于给清廷以压力,以便夺取政权。(3)“心中的辫子”指的是:根据所学可知,心中的辫子指的是旧的思想观念(或传统观念)。(4)从材料可以看出,辫发属于身体,但剪或者留却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生活观念的变化,由此可以得出观点:近代辫发的变化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观念密切相关。论证过程可以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和社会观念角度展开。如孙中山、袁世凯等剪除发辫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剪辫法令》体现出,新政权试图通过更改社会风俗,追溯汉族士大夫在满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