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四中学语文八下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四中学语文八下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四中学语文八下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四中学语文八下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四中学语文八下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四中学语文八下期末统考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B.《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中叶的诗歌305篇。D.《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作者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2.(2分)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及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C.“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D.《登勃朗峰》的作者是法国的作家马克·吐温,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3.(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皎洁眼眶静穆大彻大悟B.翩然弥漫帷慕天衣无缝C.诬蔑阻碍浩劫穿流不息D.推搡浮燥矗立袖手旁观4.(2分)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他又吵架似的嚷嚷开了,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四岁孩子的模样。B.“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C.《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文章记叙了“我”和长妈妈的许多往事。D.各地严厉查处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5.(2分)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演讲稿的撰写和平时写作有所不同,特别需要充分考虑听众的年龄、身份、心理等特点,力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首尾精心设计、语言着力锤炼,从而提升演讲的效果。B.奥斯特洛夫斯基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巨著。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妻子达雅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虽历经磨难,但矢志不移。C.“对学生来说,圈点批注、摘抄和笔记是我们进行课内外阅读的重要读书方法。”一句的主干是“圈点批注、摘抄和笔记是方法。”D.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要根据关注的角度来定。6.(2分)选出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A.拥有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生活环境,呼吸新鲜空气,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B.看完《流浪地球》后,许多观众都对中国科幻电影竖起了大拇指。C.本期“教育大讲堂”的听众,除了城区教师外,还有大悟、汉川、孝昌等地的教师也参与其中。D.学霸就是学霸,他稍作思考,就十分自信地说出了这道难题的两种解法。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宫悉录②锯木屑,不限多少。成不解此意。后正会③,值积雪始晴,听事④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⑤,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⑥伐蜀装船,悉以作钉。(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及荆江二州刺史。②录:收取。③正会:元旦集会。④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⑤厚头:竹子根部截掉不用的部分。⑥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咸不解此意。(2)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陶侃是一个怎样的人。8、(3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论诗(南宋)戴复古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1.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___________的诗歌。(从诗歌内容角度作答)2.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9、(7分)默写。(1)盈缩之期,________。(《步出夏门行》)(2)愿驰千里足,________。(《木兰诗》)(3)________,秋云暗几重。(《听蜀僧濬弹琴》)(4)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蜀相》)(5)春阴垂野草青青,________。(《淮中晚泊犊头》)(6)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7)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8)稍近,益狎,________。(《黔之驴》)三、现代文阅读(25分)10、(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回忆老师陈寅恪①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②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③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地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④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寅恪师这种实事求是的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⑤在清华时,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我没到他家去过一次,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⑥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这里,我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有人说“名师出高徒”。我的老师和太老师们不可谓不“名”矣,可我这个徒就不太“高”了,忝列门墙,言之汗颜。但不管怎样说,这总算是一个中德学坛上的佳话吧!1.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安然无恙”具体指什么?2.选文第③段较为详细地叙写冰心先生有何用意?3.依据选文,陈寅恪先生对“我”有哪些影响?4.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1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有麦青青于野刘新昌①深冬,读老树画画,读到一句“有麦青青于野,有你在我心头”,心底温泉一般,汩出一汪暖意。悸动的心,立刻想起家乡的冬野里,那一垄垄泛着春绿的麦子。②家乡的麦田,是冬日里最蓬勃的一抹亮色。如果有时间,一个人慢悠悠地走在田埂上,空气清冽,视野开阔,远山近水,屋舍阡陌,皆是一部黑白默片,肃穆清寒。唯有这青青小麦,鲜亮亮地撩动你的心,那一片片嫩绿的麦叶,像绿色的火焰,在你的视野里熊熊燃烧。③麦子耐寒,跟梅花一样,喜欢雪。当雪降临时,梅花喜欢将孤傲写在枝头,而麦子呢,卑微地匍匐起来,跟大地亲吻。因此,雪地里,看到梅花,人会觉得冷,而看见麦苗呢,就会觉得暖,其实,这是一种视觉体验。但父亲却将这种体验拟人化了,他说,麦子是个朴实的阿哥,它秋天发芽,冬天成长,春天拔节、夏天成熟,普通,却给人一种安全感。而梅花呢,是个冷艳的贵妇,它疏影横斜,不蔓不枝,孤傲清冷,香冰气寒,美艳,却给人一种距离感。④我觉得,这是父亲最诗意的一次表达,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用多年的生活体验,感悟出诗一样的语言,他也像麦子一样,用他的勤劳,朴实和坚韧,让我们五姊妹有了一种最实在的安全感。⑤记得小时候,父亲爱种麦。每年秋天,农闲时节,别人已在家享受清闲,而父亲,却转入另外一个战场,他将房前屋后的土地,一寸一寸,深耕细翻,然后,播麦种,盖薄膜。父亲说,除了水稻,麦子和农民最心意相通,只要你够勤快,懂节气,能准时把它播种到土壤里,它就不会辜负你的期盼。干旱也好,冰灾也罢,春天一到,麦苗总会生机盎然地出现在你的视野里,给你长出白面馒头和幸福日子。⑥那些年,每到三四月份,大米总是青黄不接,别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我们家,总能吃到香甜酥糯的馒头、馍馍、面疙瘩。后来,上学了,读课文,读到“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心里竟沁润出一种温润润的熨帖感和稳妥妥的踏实感。⑦不过,雪地里,也有些小“破坏分子”,总在打着麦苗的主意,比如几只田鼠,或一只野兔,悄悄地钻进麦田里,躲在积雪下,偷偷啃噬麦苗。父亲见了,也不去赶,只是嗔怪地喊——冰天雪地的,吃点叶子赶紧回家吧。而我,趁父亲不注意,总用弹弓射那些鬼头鬼脑的家伙。有一年,下雪后,我在麦田四周,放了八个老鼠夹子,第二天一大早去看,我的乖乖,八个夹子,夹了两只兔子,七只田鼠,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那两只田鼠是怎么同时踏进“雷池”的。⑧现在,我们五姊妹都已成家立业,父亲也老了,身体已不允许再种麦田了,但每每看到有麦青青于野,我就觉得,不管生活怎样艰难,前面总有一片绿油油的希望在等着。注:老树画画,网名,又名老树,原名刘树勇,画家。1.文章开头引用老树的诗句“有麦青青于野,有你在我心头”有何好处?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文章不仅写麦子,还写了父亲,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有关父亲的细节。___________→父亲爱种麦子养家→___________________4.赏析下面的句子。干旱也好、冰灾也罢,春天一到,麦苗总会生机盎然地出现在你的视野里,给你长出白面馒头和幸福日子。5.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但每每看到有麦青青于野,我就觉得,不管生活怎样艰难,前面总有一片绿油油的希望在等着。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12、(5分)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完成小题。①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②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央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③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香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④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⑤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马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⑥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⑦每次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1.选文中AB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甸甸的包裹”指的是____________2.从选文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3.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一次他在成长过程中冲破“铁环”的经历。13、(5分)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学习了“狼”专题后,班级开展“狼”专题研究活动。1)写出关于狼的成语两个:2)汉语里有不少关于狼的谚语,请写出三个来,并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3)《母狼的智慧》中称“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作者这么说有何根据?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五、书写与作文(53分)14、书写(3分)15、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题目一:走进博物馆,那里的每一件展品,乃至一梁一栋、一联一匾、一草一木……都在向我们讲述着过去与未来的故事。请以“听博物馆讲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题目二:旅行的确是多姿多彩的——能见到令人难忘的自然风光,能感受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能产生不同寻常的心情感悟。请以“多彩的旅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C【解题分析】

C.将“现实主义”改为“浪漫主义”。故选C。2、D【解题分析】

D.法国——美国。故选D。3、A【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B:帷慕——帷幕。C:穿流不息——川流不息。D:浮燥——浮躁。4、A【解题分析】

A.“三、四岁”中不用顿号。【题目点拨】句子中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之间停顿,要用顿号来表示,但表示约数的相邻整数之间不用顿号。如:他只有七、八元钱。“七、八元钱”表示约数,其中顿号应删去。应注意的是,相邻的整数不是约数,又是并列关系,整数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的,就要用顿号。如:“我们要尊重领导同志和退居二、三线的老同志。”5、B【解题分析】

B.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不是“在妻子达雅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而是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故选B。6、C【解题分析】

考查对病句的分析。C.成分多余。删掉“也参与其中”。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7、1.(1)大家都不理解这样做的用意。(2)于是全用木屑铺盖在上面,一点也不妨碍走路。2.陶侃办事认真严格,日常工作非常勤勉(陶公性检厉,勤于事),收集木屑铺雪路,收集竹根部做竹钉,课件陶侃是一个节俭,考虑长远,顾全大局的人。【解题分析】选自《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年代:南朝宋参考译文:陶侃性情俭省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建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除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官府用的毛竹,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伐蜀,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都用这些竹头作钉。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咸”,都;“悉”全、都;“覆”,覆盖。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2.本题考查概括事件和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和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可概括为两个事件: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从这两件事中可得出陶公的性格特点:节俭、勤勉。8、1.忧国伤时2.作者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鸣,将大量与之相反的诗歌,则贬为残阳下群蝉乱哄哄的聒噪,对比鲜明,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类诗歌的推崇与厌恶之情。【解题分析】1.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诗歌大意,根据诗中的关键词来分析判断。这首诗评诗人,感叹当时诗坛寥落。在内忧外患交逼之日,诗人们没有如杜甫、陈子昂那样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来鼓舞人民,挽救危局,而一些流连光景之作,却还能传诵一时。诗的前两句表达对“杜甫”“陈子昂”的赞美,可以看出作者坚忧国伤时诗的推崇。2.此题考查学生结合重点诗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结合对前两句的理解,不难看出,作者后两句用“鹤鸣”暗喻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用“蝉鸣”来暗喻那些“流连光景之作”,这样鲜明的对比,既表达了作者对前者的喜爱与赞美,又表现诗人对后类诗的厌恶。9、(1)不但在天(2)送儿还故乡(3)不觉碧山暮(4)两朝开济老臣心(5)时有幽花一树明(6)铁马冰河入梦来(7)小桥流水人家(8)荡倚冲冒【解题分析】

“暮”“幽”“倚”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题目点拨】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三、现代文阅读(25分)10、1.指顺顺利利地旁听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意思对即可)2.为下文描写陈寅恪先生上课的情形做铺垫,用一次“不太顺利”的旁听经历来反衬陈寅恪先生的课给作者以“无法比拟的享受”,展示了两位大师不同的形象、风格,从而使陈寅恪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3.实事求是的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朴素无华的品格令“我”受益无穷;影响“我”由研究外国文学转向研究佛学。4.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陈寅恪先生的朴素无华与当时留洋归来的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们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陈寅恪先生穿着朴素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陈寅恪先生的无比敬重之情。【解题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除了要知道词语的本义外,还要根据语境理解出语境义。“安然无恙”本义指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这里是“我”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很顺利平安。2.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先描写冰心先生一堂课的情形引出下文描写陈寅恪先生上课的情形,为下文做铺垫;用“我”旁听经历的“不太顺利”来与陈寅恪先生的课给作者的“如坐春风”之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陈寅恪先生的课“无法比拟的享受”,突出陈寅恪先生“教书为人统一,为人始终如一的特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记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要理解传主的主要事迹,结合这些事迹具体的分析即可。根据“寅恪师这种实事求是的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他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寅恪先生朴素无华,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这里,我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作答即可。4.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将陈寅恪先生的朴素无华与当时留洋归来的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们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寅恪先生名扬海内外,但衣着朴素,表达了作者对陈寅恪先生的无比敬重之情。11、1.照应题目,引领全文,使内容的表达更富有诗意,同时也告诉读者文章不仅写“青青于野”的麦子,还要写心目中的“你”—父亲,可以看作全文的文眼。2.对比。通过冬天雪地里麦子与梅花的对比,写出了麦子给人带来的独特感受: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安全感。3.父亲对麦子的诗意表达,父亲嗔怪麦田里的“破坏分子”4.“生机盎然”写出麦苗的旺盛,“长出白面馒头和幸福日子”则写出了父亲的辛勤劳作有了收获,给家庭带来了实惠和幸福;同时也告诉读者“人勤地不懒”的道理。5.写出了“有麦青青于野”给自己带来的深远影响,麦田、父亲给了自己温暖更给了自己生活的勇气、动力和希望;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解题分析】1.考查文章开头引用诗句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文章开头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妙引诗词名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文采。“有麦青青于野”照应题目,富有文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你在我心头”中的“你”指心目中的父亲,诗句点明了文章的写作中心,不仅写“青青于野”的麦子,还要写心目中的父亲。2.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第③段“麦子耐寒,跟梅花一样,喜欢雪。当雪降临时,梅花喜欢将孤傲写在枝头,而麦子呢,卑微地匍匐起来,跟大地亲吻。因此,雪地里,看到梅花,人会觉得冷,而看见麦苗呢,就会觉得暖。”将麦子与梅花做对比,突出麦子能给人带来暖的感受。3.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父亲爱种麦”在第⑤段,第一空就要在第⑤段之前寻找,第③段,父亲说“麦子是个朴实的阿哥,它秋天发芽,……香冰气寒,美艳,却给人一种距离感。”概括为:这是父亲对麦子最诗意的一次表达”;第⑦段“⑦不过,雪地里,也有些小‘破坏分子’,总在打着麦苗的主意,比如几只田鼠,或一只野兔。”概括为:父亲嗔怪麦田里的“破坏分子”。4.考查赏析文句。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到赏析的角度,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人物描写等角度来理解。此句“麦苗总会生机盎然地出现在你的视野里,给你长出白面馒头和幸福日子。”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麦子拟人化,“生机盎然”突出了麦子在父亲的照料下长得很旺盛,父亲的辛勤劳作换来了“白面馒头和幸福日子”,父亲用他的勤劳,朴实和坚韧,让我们五姊妹有了一种最实在的幸福;同时也告诉读者“人勤地不懒”的道理。5.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中心思想要分析。结合文章人物的事件来看,通过写父亲辛勤的劳作,给家庭带来了实惠和幸福。只要人够勤快,懂节气,能准时把它播种到土壤里,它就不会辜负你的期盼。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不管生活怎样艰难,只要够努力,够勤奋,就会有收获。父亲用多年的生活体验,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动力和希望;起到深化的主旨的作用。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12、1.保尔·柯察金(保尔)朱赫来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2.钢铁般的意志(意志坚强、顽强的毅力);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心系祖国和人民、为祖国和人民献身)3.(1)铁环:病痛、伤残的折磨让他丢失工作、生活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的怯懦、精神的痛苦。(2)经历:示例1:保尔在波兰的战斗中受重伤,受英雄形象牛氓的影响,坚强面对伤痛,重返战斗。示例2:筑路过程中,保尔患病濒临死亡,在烈士公墓思考生命价值,树立了革命理想信念,重返战斗行列。示例3:保尔失去工作和战斗能力想自杀,经过思想斗争,发愤读书,想通过文学重返战斗行列。示例4:保尔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坚持学习,开始艰难创作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示例5:保尔的书稿丢失,在战友的鼓励和邻居的帮助下,重新开始并完成了创作。【解题分析】1.要求学生结合原著内容分析人物。结合选文中的“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冻坏的双脚”“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可以判断:“A”“B”两个人物分别是保尔和朱赫来。“沉甸甸的包裹”指的是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的书稿。2.结合选段内容分析精神品质。结合“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香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得出:钢铁般的意志(意志坚强、顽强的毅力);结合“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得出: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心系祖国和人民、为祖国和人民献身)。3.根据“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和原著中面对疾病的摧残折磨,保尔想到自己将要失去工作能力,无法为党和人民效力,反而成为革命队伍的累赘,因此想到自杀等情节,可知“铁环”指的是病痛、伤残的折磨让他丢失工作、生活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怯懦和精神上的痛苦。然后在叙述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写出保尔与疾病、伤痛、死亡等作斗争的情节即可。13、学习了“狼”专题后,班级开展“狼”专题研究活动。1)写出关于狼的成语两个:狼狈为奸、狼吞虎咽、杯盘狼藉、狼子野心、狼狈不堪、鬼哭狼嚎、狼心狗肺……2)关于狼的谚语:①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②狼披羊皮还是狼③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④不开猎枪,打不住狼(对待敌人要坚决斗争)⑤狼到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3)根据:A.狼以动物的胃作“皮筏”带全家过河。B.猎人追捕时,爬坡延迟猎人追捕的速度,赢得了隐藏“儿女”的时间。C.把小狼藏在干骆驼粪堆里,使小狼能在温暖的驼粪下呼吸喘气,并用尾巴抹平痕迹,瞒过老猎人。同意的,可据文中所述,提出这样的看法:母狼虽聪明,一时瞒过了猎人,但最终还是被猎人找到两只狼,识破了秘密;表示不同意的,可以其它资料为依据,说出比狼聪明的动物来。【解题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情况。作答时可依据自己的日常积累或是查成语词典的方法。有“狼”字的成语有很多,如狼吞虎咽、如狼似虎、鬼哭狼嚎、狼烟四起、狼狈为奸等。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谚语的积累与理解。关于“狼”的谚语有不少,如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等。写出谚语包含的意思即可。第(3)小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了解《母狼的智慧》一文的内容,根据有关狼的几个故事,可以看出狼的聪明智慧。还可以根据其它作品对狼的描写,谈不一样的看法。五、书写与作文(53分)14、多彩的旅行今年国庆长假的第三天,作业已经完成得差不多,所以下午,我们选择了出游。于是,一次难忘的旅行就这样开始了。车行了半个小时左右,在一处名为“圌山天沐温泉酒店”的地方停了下来,走进大厅,趁着爸爸去前台拿手牌时,我细细打量起这个大厅。大厅的四周是大理石的瓷砖,天花板上缀着一个巨大的吊灯,即使是白天也开着,让人感觉灯火辉煌。大厅很大,有七八间房那么大,左手边是沙发,有不少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