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解析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测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在人类不断突破既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局限的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思维逻辑和科学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不断在并行中发生交叉,产生交集,形成互动,激发出一种突破性发展的可能性。

科学与艺术、人文结合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艺术家设计出“情绪几何”。这是个结合了科技与艺术的互动装置,邀请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艺术某种意义上是在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熵”力。与数学家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抽象化相比,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工作基本是给这个世界“添乱”。“情绪几何”将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混沌性的个体情绪数据与纯粹的、抽象的几何数据进行耦合与杂交。这种“添乱”式的艺术实验的目标不为揭示任何纯粹的普世真理,只为呈现任意存在的个体真相。作品拒绝让观众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代数几何数学,而是让观众以感性的方式通过与几何图形的感性接触以及提供个体的情绪数据来与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完成一次无法预期的创作。

回溯人类进步的历史,实际上科技发展的同时,艺术一直如影随形,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交融、借鉴甚至陷入重大分歧的情形比比皆是。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雷诺阿,通过参考照片完成了诸多创作,导致西欧的绘画在很长一段时期主动对科技保持着疏离,画家们希望绘画艺术远离照片。而中国的国画更是以写意见长,强调意境之美,即使现代画家创作时从照片中寻找到一些思想内涵的元素和载体,但最终形成的作品还是旨在寻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节选自张富利《新技术与美学的互生之旅:人工智能艺术何以可能》)

材料二:

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2022年央视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舞剧《只此青绿》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火”到一票难求。近年来,“高冷”古画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动起来,换一种古画的“打开方式”。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这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特有的“打开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徜徉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中游”有了无与伦比的实现可能。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在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也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

融起来,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作为传统文化的视觉集成,古画不着一言、气象万千,能够集纳服饰、妆容、音乐、舞蹈、诗词等内容于一体,成为演绎传统文化的生动场景。在时下的国风国潮中,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和当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现文化的古韵与新貌,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去年火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就伴随着娇憨可爱的唐代女乐官的舞姿,徐徐展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等画面,舞与画呈现有趣“互文”。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视频形式的结合,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

活起来,用新讲法激发新创造。在系列短片《此画怎讲》之前,有许多“讲”画的方式,但这一次,画作上的人物自己开口了。“古画会说话”和之前的“国宝会说话”类似,意在以亲切的面貌、活泼的语态,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传统与当下的息息相通。讲述传统的方式变了,回应传统的方式一定也会变化。

当然,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只是开始;静下来、沉下来、传承创新下去,任重道远。传统浩浩荡荡,创造生生不息。传统文化的新表述,不仅要讲出趣味,也要讲出深度;不仅要讲出美来,还要讲出美背后的精神、理想与追求;不仅要面向当代受众,讲出新的时代内涵,还要面向世界,在更高维度上彰显中华文化与古为新的接续创造。

(摘编自《人民日报》胡妍妍《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同属大脑思维,艺术思维逻辑和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天然会产生交叉、交集、互动。

B.数学是对世界进行提纯化解释,艺术是对世界进行复杂化解读,后者是对前者的添乱。

C.与西欧绘画不同,中国国画并不排斥从照片中寻找元素,但更看重艺术作品的意境。

D.“人在画中游”的古画打开方式优于对原作的直接欣赏,它可以帮助普通人读懂古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绪几何”互动装置设计以代数几何为主,其主要目的在于展示科技对艺术的赋能。

B.印象派艺术家代表人物雷诺阿参考照片完成诸多创作,证明了科技和艺术一直如影随形。

C.春晚舞剧《只此青绿》与经典画作《千里江山图》“互文”,让“高冷”的古画出圈。

D.“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是说“动起来”的古画唤醒了人们对传统瑰宝的认同与自信。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依托图像处理算法,冬奥会开幕式“冰水爆”环节中,一滴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唤起人们心底的文化情结。

B.航天工自主研发全新的电机驱动系统,用16套由链条、钢丝绳和导轨组成的机械结构,使得冬奥开幕式上“冰立方”拔地而起。

C.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幅表现冰嬉场面的宫廷绘画长卷《冰嬉图》,借助三维动画,画上160组“运动员”们的冰上动作得以“复原”。

D.“果亲王”讲述古画《果亲王允礼像》中的文房摆设、服饰妆容,由一盆墨兰花里的灵芝,谈及兰芝竞秀、君子之交的传统文化寓意。

4.两则材料都提及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5.“科技赋能艺术”,有人认为这会让人们看到的世界更具艺术性,更美好;也有人认为这会使人们的自主感悟力退化。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材料具体阐述。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家父子

毕飞宇

老马的祖籍在四川东部,第一年恢复高考老马就进京读书了。后来老马在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川腔挂在嘴上。

老马的儿子马多不说四川话。马多的说话乃至发音都是老马启蒙的,四川话说得不错。可是马多一进幼儿园就学会用首都人的行腔吐字归音了,透出一股含混和不负责任的腔调。语言即人。马多操了一口京腔就不能算纯正的四川娃子。老马对这一点很失望。

老马这些年一直和儿子过,他的妻子在三年之前就做了别人的新娘了。离婚的时候老马什么都没要,只要了儿子。儿子是老马的命。

儿子马多正值青春,长了一张孩子的脸,但是脚也大了,手也大了,嘎着一副公鸭嗓子,看上去既不像大人又不像孩子,有些古怪。马多智能卓异,是老马面前的混世魔王。可是马多一出家门就八面和气了。马多的测试成绩历来出众,那些分数一出来就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了。学校高兴了,老马也跟着高兴。

在一个风光宜人的下午老马被一辆丰田牌面包车接到了校内。依照校方的行政安排,老马将在体育场的司令台上向所有家长做二十分钟的报告。报告的题目很动人,很抒情,《怎样做孩子的父亲》。

老马是在行政楼二楼的厕所里头被马多堵住的。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老马摸过儿子的头,开心地说:“嗨!”马多的神情却有些紧张,压低了嗓门厉声说:“说普通话!”老马眨了两回眼睛明白了,笑着说:“晓得。”马多皱了眉头说:“普通话,知不知道?”老马又笑,说:“兹(知)道。”马多回头看了一眼,打起了手势,“是zhīdɑo,不是zīdɑo。”老马抿了嘴笑,没有开口,再次摸过儿子的头,很棒地竖起了一只大拇指。马多也笑,同样竖起一只大拇指。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行。

老马在回家的路上买了基围虾、红肠、西红柿、卷心菜、荷兰豆。老马买了两瓶蓝带啤酒、两听健力宝易拉罐。老马把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菜肴和饮料放了一桌子,看上去像某一个重大节日的前夜。老马望着桌子,很自豪地回顾下午的报告。他讲得很好,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一个下午的普通话。他用了很多卷舌音,很多“儿化”,很不错。只是马多的回家比平时晚了近一个小时,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马多进门的时候没有敲门,他用自己的双象牌铜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家门。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

老马搓搓手,说:“吃饭了,有基围虾。”老马看了一眼,说:“还有健力宝。”

马多说:“得了吧。”

老马端起了酒杯,用力眨了一回眼睛,又放下,说:“我记得我说普通话了嘛。”

“得了吧您。”

老马笑笑,说:“我总不能是赵忠祥吧。”

马多瞟了一眼电视说:“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

老马把酒灌下去,往四周的墙上看,大声说:“我是四川人,毛主席是湖南人,主席能说湖南话,我怎么就不能冒出几句四川话!”

马多说:“主席是谁?右手往前一伸中国人民就站立起来了,你要到天安门城楼上去,一开口中国人民准趴下。”

老马的脸涨成紫红色,说话的腔调里头全是恼羞成怒。老马呵斥说:“你到坦桑尼亚去还是四川人,四川种!”

“凭什么?”马多的语气充满了北京腔的四两拨千斤,“我凭什么呀我?”

“我打你个龟儿!”

“您用普通话骂您的儿子成不成?拜托了您呐。”

老马在这个糟糕的晚上喝了两听健力宝,两瓶蓝带啤酒,两小瓶二两装红星牌二锅头。那么多的液体在老马的肚子里翻滚,把伤心的沉渣全勾起来了。老马难受不过,把珍藏多年的五粮液从床头柜里翻上桌面,启了封往嘴里灌。家乡的酒说到底全是家乡的话,安抚人,滋润人,像长辈的询问一样让人熨帖,让人伤怀。几口下去老马就吃掉了。老马把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摊在桌面上,仔细辨认。马多被他的妈妈搂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儿子,妻子,老马,全是胸膛与胸膛的关系,全是心窝子与心窝子的关系。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它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他妈的不是肉。对四十岁的男人来说,只有家乡的酒才是真的,才是你的故乡,才是你的血脉,才是你的亲爹亲娘,才是你的亲儿子亲丫头。老马猛拍了桌子,吼道:“马多,给老子上酒。”

马多过来,看到了周岁时的光屁股,脸说拉就拉下了。父亲最感温存的东西往往正是儿子的疮疤。马多不情愿看自己的光屁股,马多说:“看这个干什么?”老马推过空酒杯,说:“看我的儿。”马多说:“抬头看呗。”老马用手指的关节敲击桌面,冲着相片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这才是我的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

“喝多了。”马多冷不丁地说。

“我没有喝多!”

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

老马的泪水一下子就汪开了。

(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家父子的矛盾聚焦于对“川腔”与“京腔”的各执己意,背后的根源是两代人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归属。

B.作品中的老马是个失败的中年人形象,妻子离他而去,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在外面八面和气,在家里却老是跟他对着干。

C.老马喝酒后拿出全家福仔细辨认,体现了对过往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生活的怀念,还有对与儿子沟通不畅的失望和沮丧。

D.马多两次对父亲说“喝多了”,简短的言语中折射出内心细微的变化,说明他对父亲的行为有了一些理解和体谅。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叙述老马的祖籍、读书定居北京的经历、启蒙马多讲四川话、对马多的“京腔”感到失望等等,为小说情节和冲突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B.“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看似平常的交代却为父子交锋提供了表述元素,这种场景中的相互生发,读来饶有趣味。

C.这篇小说不断转换叙述主体和视角,也常常跳出来以心理分析师的身份描述老马的感觉、思想等,这使小说的叙述呈现出多层次的审美效果。

D.“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这样的表述赋予熟悉的语言以新的意趣和张力,也构成作品的独特语风。

8.小说没有具体写老马作报告的情景,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说,“老马的泪水一下子汪开了”,请结合全文分析老马流泪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年十余,丁父忧,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及祥练之夕,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褐辅国功曹,转参征虏军事。寻守廷尉,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优诏许之。九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初,隐之为奉朝请,谢石请为卫将军主簿。隐之将嫁女,石知其贫素,遣女必当率薄,乃令移厨帐助其经营。使者至,方见婢牵犬卖之,此外萧然无办。后至自番禺,其妻刘氏赍沉香一斤,隐之见之,遂投于湖亭之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B.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C.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D.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铨衡,衡量轻重的器具,引申为评量品鉴的意思,也指评量人才或执掌铨选的职位。

B.解褐,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褐是粗布短衣,古时是贫贱的人所穿着的衣服。

C.夷齐,伯夷和叔齐的并称,兄弟二人是历代仁人志士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

D.致事,指官员告老辞官,同致仕。古代致事的年龄一般是六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不久母亲也去世。他的身世十分可怜,让邻居甚至过路人都不禁为之伤心落泪。

B.吴隐之刚入仕便身居重要职位,这有赖于吏部尚书韩康伯对他的赏识;韩康伯如此器重他,又与韩母有着莫大的关系。

C.吴隐之赴任广州途中,酌“贪泉”而饮,当即赋诗一首,不仅体现出他超凡的见识,更体现出他清廉的志向与信心。

D.吴隐之有着清廉的操守和简朴的生活习惯,因此即便家境贫寒,他也不占便宜,不贪财货,甚至连应得的俸禄也分与他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2)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14.吴隐之在广州为官时最能体现其“清操”的事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诗人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诗人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诗人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锦里先生”园子里收获了很多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明他家的生活不算太穷。

B.颔联写朱山人家常有客人,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在台阶上觅食。

C.颈联“四五尺”与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中“深千尺”的表述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白沙”“翠竹”“柴门”等意象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出锦里先生住处的清幽与闲适。

16.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角巾,隐士之冠。”你认为隐士的特征是什么?结合诗句内容说说,杜诗是如何表现“南邻”这位隐士的特征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自己放声长啸,对着溪流把诗歌吟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之感情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当客陷入悲伤时,感叹人生短暂且个体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用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家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近年来,影视行业逐渐步入以“秒”为计量单位的时代,戏剧结构、精密逻辑正在被“高速”所解构重塑,微短剧逐渐成为年轻人休闲娱乐,打发碎片时间的新选择。然而,看似降低进入门槛的微短剧,却对制提出了更高的创意要求。

微短剧形式的出现给影视创更多可能和空间,低制作门槛、低资金投入、快拍摄制作、快现金回流,让所有怀揣电影梦想的人拥有尝试的机会。日前一部名为《我不是少年》的微电影在网上收获了一百多万的播放量,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由此可见,微短剧的拍摄和成功不再拘泥于大制作、大投入,普通人只要用心投入都会有收获。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观众希望微短剧能填补碎片化的时间,另一方面观众不愿将就片长缩短带来的重要信息丢失。微短剧不仅要在时间上精准把握,但是情节要紧凑合理,让观众快速理解。此外情节更是要跌宕起伏,因为“1秒钟10个反转才能吸引观众”的原因,突破观众预期才能使微短剧更具吸引力。总而言之,微短剧制作要在单位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让用户吸收更多信息,获得更多的快感,微短剧是在“长视频内容频繁注水,五六十集的网剧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出现的,解决的是观众快速观影的需求。唯有掌握这点,微短剧的制作才能有的放矢。

18.请用简短的话概括本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19.画波浪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意思要保持不变。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都①,“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等民间俗语皆是对节气饮食文化的提炼,直至今日仍不过时,因此,我围绕不同节气的特色美食,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对节气背后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我而言,色彩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元素。我注重在大自然中取色,②。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但从《立夏》到《大暑》,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春天的场景大多是暖色系,③,但在进行插画创作时,却可以打破常规,注重情绪的表述。插画《立冬·猫》,虽然窗外寒风阵阵,但家中的暖黄色壁纸、冒着热气的红色水杯,一只睡得香甜的橘色小猫,营造出暖意十足的空间基调,这未尝不是一种对节气面貌的真实记录。

四季交替,节气轮转,每时每刻都可以化作斑斓的色彩,留在画作中,更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20.请给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1.下列句中的“我们”与文中加点的“我们”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林庚《说“木叶”》)

B.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C.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朱光潜《咬文嚼字》)

D.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钱钟书《谈中国诗》)

22.“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等谚语在文中的表述效果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

23.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正确方向,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有了前行明灯。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新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广大文艺工与党同心同向、与时代同步同行、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奋力书写民族复兴壮阔史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新时代中国文艺牢记“国之大者”,勇攀艺术高峰,把文艺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中国的文艺有什么看法?结合生活实际和你平时的积累,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提示:①思考文艺与时代的关系;②思考文艺工的力量;③思考文艺作品的力量。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解析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测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在人类不断突破既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局限的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思维逻辑和科学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不断在并行中发生交叉,产生交集,形成互动,激发出一种突破性发展的可能性。

科学与艺术、人文结合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艺术家设计出“情绪几何”。这是个结合了科技与艺术的互动装置,邀请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艺术某种意义上是在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熵”力。与数学家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抽象化相比,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工作基本是给这个世界“添乱”。“情绪几何”将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混沌性的个体情绪数据与纯粹的、抽象的几何数据进行耦合与杂交。这种“添乱”式的艺术实验的目标不为揭示任何纯粹的普世真理,只为呈现任意存在的个体真相。作品拒绝让观众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代数几何数学,而是让观众以感性的方式通过与几何图形的感性接触以及提供个体的情绪数据来与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完成一次无法预期的创作。

回溯人类进步的历史,实际上科技发展的同时,艺术一直如影随形,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交融、借鉴甚至陷入重大分歧的情形比比皆是。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雷诺阿,通过参考照片完成了诸多创作,导致西欧的绘画在很长一段时期主动对科技保持着疏离,画家们希望绘画艺术远离照片。而中国的国画更是以写意见长,强调意境之美,即使现代画家创作时从照片中寻找到一些思想内涵的元素和载体,但最终形成的作品还是旨在寻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节选自张富利《新技术与美学的互生之旅:人工智能艺术何以可能》)

材料二:

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2022年央视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舞剧《只此青绿》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火”到一票难求。近年来,“高冷”古画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动起来,换一种古画的“打开方式”。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这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特有的“打开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徜徉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中游”有了无与伦比的实现可能。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在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也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

融起来,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作为传统文化的视觉集成,古画不着一言、气象万千,能够集纳服饰、妆容、音乐、舞蹈、诗词等内容于一体,成为演绎传统文化的生动场景。在时下的国风国潮中,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和当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现文化的古韵与新貌,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去年火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就伴随着娇憨可爱的唐代女乐官的舞姿,徐徐展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等画面,舞与画呈现有趣“互文”。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视频形式的结合,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

活起来,用新讲法激发新创造。在系列短片《此画怎讲》之前,有许多“讲”画的方式,但这一次,画作上的人物自己开口了。“古画会说话”和之前的“国宝会说话”类似,意在以亲切的面貌、活泼的语态,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传统与当下的息息相通。讲述传统的方式变了,回应传统的方式一定也会变化。

当然,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只是开始;静下来、沉下来、传承创新下去,任重道远。传统浩浩荡荡,创造生生不息。传统文化的新表述,不仅要讲出趣味,也要讲出深度;不仅要讲出美来,还要讲出美背后的精神、理想与追求;不仅要面向当代受众,讲出新的时代内涵,还要面向世界,在更高维度上彰显中华文化与古为新的接续创造。

(摘编自《人民日报》胡妍妍《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同属大脑思维,艺术思维逻辑和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天然会产生交叉、交集、互动。

B.数学是对世界进行提纯化解释,艺术是对世界进行复杂化解读,后者是对前者的添乱。

C.与西欧绘画不同,中国国画并不排斥从照片中寻找元素,但更看重艺术作品的意境。

D.“人在画中游”的古画打开方式优于对原作的直接欣赏,它可以帮助普通人读懂古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绪几何”互动装置设计以代数几何为主,其主要目的在于展示科技对艺术的赋能。

B.印象派艺术家代表人物雷诺阿参考照片完成诸多创作,证明了科技和艺术一直如影随形。

C.春晚舞剧《只此青绿》与经典画作《千里江山图》“互文”,让“高冷”的古画出圈。

D.“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是说“动起来”的古画唤醒了人们对传统瑰宝的认同与自信。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依托图像处理算法,冬奥会开幕式“冰水爆”环节中,一滴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唤起人们心底的文化情结。

B.航天工自主研发全新的电机驱动系统,用16套由链条、钢丝绳和导轨组成的机械结构,使得冬奥开幕式上“冰立方”拔地而起。

C.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幅表现冰嬉场面的宫廷绘画长卷《冰嬉图》,借助三维动画,画上160组“运动员”们的冰上动作得以“复原”。

D.“果亲王”讲述古画《果亲王允礼像》中的文房摆设、服饰妆容,由一盆墨兰花里的灵芝,谈及兰芝竞秀、君子之交的传统文化寓意。

4.两则材料都提及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5.“科技赋能艺术”,有人认为这会让人们看到的世界更具艺术性,更美好;也有人认为这会使人们的自主感悟力退化。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材料具体阐述。

1.C2.A3.B

4.不同点:①材料一的论述重点在于艺术创作对科学的帮助,以及艺术创作与科技的分歧;②材料二的论述重点是科技在艺术作品传播与欣赏中的作用。

5.(示例一)我认同“会让人们看到的世界更具艺术性,更美好”。理由:①科技使普通人以创作的方式感受世界。比如“情绪几何”装置,让情绪变为可被视觉化的符号,参与者不仅能感受到,还能“看到”自己的情绪。②科技使观众的体验更丰富。比如科技使“古画”变得立体,“人在画中游”的欣赏方式带给观众多感官沉浸式的艺术体验。③科技能使观众同时体验多种艺术形式,感受到世界多样的美,如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多种媒介的融合。(示例二)我认同“会使人们的自主感悟力退化”。理由:①科技使得艺术作品的呈现外感化,人的自主感悟力会“肤浅性”退化。如“情绪几何”将情绪变为可被视觉化的符号,在数学、艺术、心理融合上是很大的进步,但将由“心”去感受的情绪转移到用“眼睛”去看,这是人们感悟力退化的表现。②科技作用于艺术作品的传播,观众的审美体验是被动的,感悟力会“自主性”退化。如“画游系列”使作品呈现的角度一致化、审美固定化,观众失掉了“卧游”古画时各美其美的个性审美自由。③科技作用于多种艺术形式或者媒介的融合,使观众的艺术感受纷繁杂乱,自主感悟力的“静悟”受到影响。如“此画怎讲”中人物对古画的讲解过于偏重故事性、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专业性。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艺术思维逻辑和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天然会产生交叉、交集、互动”错误,根据原文“艺术家的艺术思维逻辑和科学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不断在并行中发生交叉,产生交集,形成互动”,不是天然形成的。

B.“后者是对前者的添乱”错误,根据原文“与数学家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抽象化相比,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工作基本是给这个世界‘添乱’”,“添乱”只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说艺术传达的东西更为复杂,选项这个结论有失偏颇。

D.“古画打开方式优于对原作的直接欣赏”错误,根据原文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可知,原文说的是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其主要目的在于展示科技对艺术的赋能”错误。根据原文“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可知,目的在于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B.讲的是航天工自主研发全新的电机驱动系统,使得冬奥开幕式上“冰立方”拔地而起,与古画无关,故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原文“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作品拒绝让观众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代数几何数学,而是让观众以感性的方式通过与几何图形的感性接触以及提供个体的情绪数据来与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完成一次无法预期的创作”,可知,材料一提及艺术创作对科学的帮助,以及艺术创作与科技的分歧。

根据原文“近年来,‘高冷’古画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可知,材料二提及科技在艺术作品传播与欣赏中的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我认同“感受到的世界更美好”。

根据原文这是个结合了科技与艺术的互动装置,邀请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可知,这个装置,让情绪变为可被视觉化的符号,参与者不仅能感受到,还能“看到”自己的情绪表明科技使普通人以创作的方式感受世界。

根据原文“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也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古画动起来,不仅是对观众的'循循善诱’,也向创敞开了宝贵的审美资源和文化资源。3D动画形式的广泛运用,更为古画图像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大展身手提供了新的可能”,可知,科技使“古画”变得立体,“人在画中游”的欣赏方式带给观者多感官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根据原文“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视频形式的结合,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也通过更为综合的媒介形态不断'升维’”,可知,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多种媒介的融合能使观者同时体验多种艺术形式,感受到世界多样的美。

我认同“会使人们的自主感悟力退化”。

根据材料一“邀请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可知,“情绪几何”将情绪变为可被视觉化的符号,在数学、艺术、心理融合上是很大的进步,但将由“心”去感受的情绪转移到用“眼睛”去看,这是人们感悟力退化的表现。可见,科技使得艺术作品的呈现外感化,人的自主感悟力会“肤浅性”退化。

根据材料二“在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可知,“画游系列”使作品呈现的角度一致化、审美固定化,观众失掉了“卧游”古画时各美其美的个性审美自由。可见,科技作用于艺术作品的传播,观众的审美体验是被动的,感悟力会“自主性”退化。

根据材料一“‘情绪几何’将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混沌性的个体情绪数据与纯粹的、抽象的几何数据进行耦合与杂交”材料二“系列短片《此画怎讲》之前,有许多‘讲’画的方式,但这一次,画作上的人物自己开口了”可知,“此画怎讲”中人物对古画的讲解过于偏重故事性、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专业性。可见,科技作用于多种艺术形式或者媒介的融合,使观众的艺术感受纷繁杂乱,自主感悟力的“静悟”受到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家父子

毕飞宇

老马的祖籍在四川东部,第一年恢复高考老马就进京读书了。后来老马在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川腔挂在嘴上。

老马的儿子马多不说四川话。马多的说话乃至发音都是老马启蒙的,四川话说得不错。可是马多一进幼儿园就学会用首都人的行腔吐字归音了,透出一股含混和不负责任的腔调。语言即人。马多操了一口京腔就不能算纯正的四川娃子。老马对这一点很失望。

老马这些年一直和儿子过,他的妻子在三年之前就做了别人的新娘了。离婚的时候老马什么都没要,只要了儿子。儿子是老马的命。

儿子马多正值青春,长了一张孩子的脸,但是脚也大了,手也大了,嘎着一副公鸭嗓子,看上去既不像大人又不像孩子,有些古怪。马多智能卓异,是老马面前的混世魔王。可是马多一出家门就八面和气了。马多的测试成绩历来出众,那些分数一出来就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了。学校高兴了,老马也跟着高兴。

在一个风光宜人的下午老马被一辆丰田牌面包车接到了校内。依照校方的行政安排,老马将在体育场的司令台上向所有家长做二十分钟的报告。报告的题目很动人,很抒情,《怎样做孩子的父亲》。

老马是在行政楼二楼的厕所里头被马多堵住的。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老马摸过儿子的头,开心地说:“嗨!”马多的神情却有些紧张,压低了嗓门厉声说:“说普通话!”老马眨了两回眼睛明白了,笑着说:“晓得。”马多皱了眉头说:“普通话,知不知道?”老马又笑,说:“兹(知)道。”马多回头看了一眼,打起了手势,“是zhīdɑo,不是zīdɑo。”老马抿了嘴笑,没有开口,再次摸过儿子的头,很棒地竖起了一只大拇指。马多也笑,同样竖起一只大拇指。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行。

老马在回家的路上买了基围虾、红肠、西红柿、卷心菜、荷兰豆。老马买了两瓶蓝带啤酒、两听健力宝易拉罐。老马把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菜肴和饮料放了一桌子,看上去像某一个重大节日的前夜。老马望着桌子,很自豪地回顾下午的报告。他讲得很好,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一个下午的普通话。他用了很多卷舌音,很多“儿化”,很不错。只是马多的回家比平时晚了近一个小时,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马多进门的时候没有敲门,他用自己的双象牌铜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家门。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

老马搓搓手,说:“吃饭了,有基围虾。”老马看了一眼,说:“还有健力宝。”

马多说:“得了吧。”

老马端起了酒杯,用力眨了一回眼睛,又放下,说:“我记得我说普通话了嘛。”

“得了吧您。”

老马笑笑,说:“我总不能是赵忠祥吧。”

马多瞟了一眼电视说:“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

老马把酒灌下去,往四周的墙上看,大声说:“我是四川人,毛主席是湖南人,主席能说湖南话,我怎么就不能冒出几句四川话!”

马多说:“主席是谁?右手往前一伸中国人民就站立起来了,你要到天安门城楼上去,一开口中国人民准趴下。”

老马的脸涨成紫红色,说话的腔调里头全是恼羞成怒。老马呵斥说:“你到坦桑尼亚去还是四川人,四川种!”

“凭什么?”马多的语气充满了北京腔的四两拨千斤,“我凭什么呀我?”

“我打你个龟儿!”

“您用普通话骂您的儿子成不成?拜托了您呐。”

老马在这个糟糕的晚上喝了两听健力宝,两瓶蓝带啤酒,两小瓶二两装红星牌二锅头。那么多的液体在老马的肚子里翻滚,把伤心的沉渣全勾起来了。老马难受不过,把珍藏多年的五粮液从床头柜里翻上桌面,启了封往嘴里灌。家乡的酒说到底全是家乡的话,安抚人,滋润人,像长辈的询问一样让人熨帖,让人伤怀。几口下去老马就吃掉了。老马把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摊在桌面上,仔细辨认。马多被他的妈妈搂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儿子,妻子,老马,全是胸膛与胸膛的关系,全是心窝子与心窝子的关系。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它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他妈的不是肉。对四十岁的男人来说,只有家乡的酒才是真的,才是你的故乡,才是你的血脉,才是你的亲爹亲娘,才是你的亲儿子亲丫头。老马猛拍了桌子,吼道:“马多,给老子上酒。”

马多过来,看到了周岁时的光屁股,脸说拉就拉下了。父亲最感温存的东西往往正是儿子的疮疤。马多不情愿看自己的光屁股,马多说:“看这个干什么?”老马推过空酒杯,说:“看我的儿。”马多说:“抬头看呗。”老马用手指的关节敲击桌面,冲着相片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这才是我的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

“喝多了。”马多冷不丁地说。

“我没有喝多!”

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

老马的泪水一下子就汪开了。

(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家父子的矛盾聚焦于对“川腔”与“京腔”的各执己意,背后的根源是两代人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归属。

B.作品中的老马是个失败的中年人形象,妻子离他而去,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在外面八面和气,在家里却老是跟他对着干。

C.老马喝酒后拿出全家福仔细辨认,体现了对过往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生活的怀念,还有对与儿子沟通不畅的失望和沮丧。

D.马多两次对父亲说“喝多了”,简短的言语中折射出内心细微的变化,说明他对父亲的行为有了一些理解和体谅。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叙述老马的祖籍、读书定居北京的经历、启蒙马多讲四川话、对马多的“京腔”感到失望等等,为小说情节和冲突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B.“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看似平常的交代却为父子交锋提供了表述元素,这种场景中的相互生发,读来饶有趣味。

C.这篇小说不断转换叙述主体和视角,也常常跳出来以心理分析师的身份描述老马的感觉、思想等,这使小说的叙述呈现出多层次的审美效果。

D.“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这样的表述赋予熟悉的语言以新的意趣和张力,也构成作品的独特语风。

8.小说没有具体写老马作报告的情景,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说,“老马的泪水一下子汪开了”,请结合全文分析老马流泪的原因。

6.B7.C

8.笔墨聚焦父子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小说矛盾冲突的展开;老马报告前的自信和报告后的自豪与马多的反应形成落差,给原本让人心酸的场景增添了幽默感;虚实结合,读者可以通过报告前的父子对话和报告后老马的回顾来推想,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

9.①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上定格的幸福,在现实的反照下使老马心头泛起苦涩滋味;②与青春期儿子难以沟通的中年单身父亲无人言说的隐痛;③从马多延缓的回答和放低的声调中,感受到儿子的反省和对自己的理解后的感动。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B.“作品中的老马是个失败的中年人形象”错,老马虽然离了婚,虽然儿子跟他之间有隔阂,但是不能就此人为他的人生失败。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

C.“不断转换叙述主体和视角”错。小说始终从老马的视角叙述事件,没有转换叙述主体。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及写作技巧的能力。

小说没有具体写老马作报告的情景,这样写更能突出报告前后老马父子的变化。作报告前,“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而他的儿子则要求他讲普通话,“老马眨了两回眼睛明白了,笑着说:‘晓得。’”“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行”。作报告后,老马自我感觉良好,“在回家的路上买了基围虾、红肠、西红柿、卷心菜、荷兰豆。老马买了两瓶蓝带啤酒、两听健力宝易拉罐。老马把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菜肴和饮料放了一桌子,看上去像某一个重大节日的前夜”,他还感觉“他讲得很好,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一个下午的普通话。他用了很多卷舌音,很多‘儿化’,很不错”;而儿子却认为很糟糕,“马多进门的时候没有敲门,他用自己的双象牌铜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家门。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还讽刺老马“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由于没有写报告的内容,就使得老马报告前的自信和报告后的自豪与马多的反应形成落差,给原本让人心酸的场景增添了幽默感;

另外不写报告的内容,笔墨聚焦父子之间的互动,突出父子俩对报告的不同感受,有利于小说矛盾冲突的展开;

从读者角度看,虚实结合,读者可以通过报告前的父子对话和报告后老马的回顾来推想,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老马为何把马多一周岁时的照片找出来,马多跟儿子无法沟通,青春期的儿子不能理解老马,他内心有说不出的隐痛,只能怀念儿子小的时候的幸福生活,流泪的原因也在此;

而那时候确实幸福,“马多被他的妈妈搂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儿子,妻子,老马,全是胸膛与胸膛的关系,全是心窝子与心窝子的关系”,那时的幸福又与现在的不幸福形成反差,使老马心头泛起苦涩,这也是流泪的原因;

还有就是儿子后来的表现,马多听到父亲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这才是我的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时,内心也有所触动,“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从马多延缓的回答和放低的声调中,感受到儿子的反省和对自己的理解后的感动,这也是他流泪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年十余,丁父忧,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及祥练之夕,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褐辅国功曹,转参征虏军事。寻守廷尉,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优诏许之。九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初,隐之为奉朝请,谢石请为卫将军主簿。隐之将嫁女,石知其贫素,遣女必当率薄,乃令移厨帐助其经营。使者至,方见婢牵犬卖之,此外萧然无办。后至自番禺,其妻刘氏赍沉香一斤,隐之见之,遂投于湖亭之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B.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C.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D.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铨衡,衡量轻重的器具,引申为评量品鉴的意思,也指评量人才或执掌铨选的职位。

B.解褐,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褐是粗布短衣,古时是贫贱的人所穿着的衣服。

C.夷齐,伯夷和叔齐的并称,兄弟二人是历代仁人志士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

D.致事,指官员告老辞官,同致仕。古代致事的年龄一般是六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不久母亲也去世。他的身世十分可怜,让邻居甚至过路人都不禁为之伤心落泪。

B.吴隐之刚入仕便身居重要职位,这有赖于吏部尚书韩康伯对他的赏识;韩康伯如此器重他,又与韩母有着莫大的关系。

C.吴隐之赴任广州途中,酌“贪泉”而饮,当即赋诗一首,不仅体现出他超凡的见识,更体现出他清廉的志向与信心。

D.吴隐之有着清廉的操守和简朴的生活习惯,因此即便家境贫寒,他也不占便宜,不贪财货,甚至连应得的俸禄也分与他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2)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14.吴隐之在广州为官时最能体现其“清操”的事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0.A11.D12.A

13.(1)(以至于)冬天没有被子,他曾在洗衣时,(因没有替换衣服)只好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

(2)离广州治所不到二十里处,有一个地方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喝下泉水的人就会怀有无尽的贪欲。

14.①食菜及干鱼;②帷帐、用具与衣服等交付外库置办;③处罚进鱼人。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去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来供给每天的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也不能分得他的一点俸禄。

“振”的宾语是“亲族”,“家人”是后文的主语,应在“亲族”后断句,排除CD;

“朝夕”是“供”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致事的年龄一般是六十岁”错误,古代致事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的身世十分可怜,让邻居甚至过路人都不禁为之伤心落泪”错误,依据原文可知,邻居、路人伤心落泪不是因为他的身世,而是被他的孝顺感动。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浣”,洗;“勤苦同于贫庶”,状语后置句。

(2)“未至州二十里”,离广州治所不到二十里处;“厌”,满足。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原文“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可知,他经常的食物不过是蔬菜和干鱼;

依据原文“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可知,他将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置办;

依据原文“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可知,帐下人向他进奉鱼时,每每剔去鱼骨只剩鱼肉,吴隐之觉察到他的用意后,给以处罚并加以黜降。

参考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在他十余岁时,父亲去世,他每次大声哭泣时,连路过的行人都为此流泪。他侍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他家中贫困,没有人击鼓,每当他哭吊母亲时,就有双鹤在附近鸣叫,到了丧期进行祭祀的傍晚,又有一群雁聚集在他家附近,当时人都认为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因他而悲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伯说:“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就登上了显贵的官位,他一出仕就担任辅国将军功曹,又调任征虏将军参军事。不久,他担任廷尉,升任左卫将军。他虽然出任高官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及族人。(以至于)冬天没有被子,他曾在洗衣时,(因没有替换衣服)只好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晋安帝隆安中,朝廷任命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离广州治所不到二十里处,有一个地方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喝下泉水的人就会怀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于是他来到泉水处,舀起泉水喝下去,并作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等到他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吃的食物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置办,当时许多人认为他是假装清廉,然而他却始终不改变。帐下人向他进奉鱼时,每每剔去鱼骨只剩鱼肉,吴隐之觉察到他的用意后,给以处罚并黜降。后来他升任中领军,但清廉俭朴的作风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去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来供给每天的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也不能分得他的一点俸禄。晋安帝义熙八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朝廷颁下措辞褒美嘉奖的诏书予以同意。义熙九年,吴隐之去世,被追赠为左光禄大夫,加官散骑常侍。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在他退休一直到去世,受到优厚的赏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此为荣。起初,吴隐之担任奉朝请时,谢石请他担任卫将军主簿。吴隐之将要嫁女,谢石知道他清贫简朴,嫁女一定会从简,就命令将厨房移去帮助他料理婚事。被派遣的人到吴家时,正见到婢女牵着狗去卖,此外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预备。后来,吴隐之从番禹返回京城,他妻子刘氏带了一斤沉香,吴隐之见到后,就取出扔到了湖亭的水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诗人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诗人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诗人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锦里先生”园子里收获了很多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明他家的生活不算太穷。

B.颔联写朱山人家常有客人,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在台阶上觅食。

C.颈联“四五尺”与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中“深千尺”的表述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白沙”“翠竹”“柴门”等意象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出锦里先生住处的清幽与闲适。

16.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角巾,隐士之冠。”你认为隐士的特征是什么?结合诗句内容说说,杜诗是如何表现“南邻”这位隐士的特征的。

15.C16.示例:我认为隐士应该过着恬淡闲适、不忧不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南邻》这首诗歌中杜甫通过院子里笑语相迎的孩子,台阶上悠然自得的鸟雀以及朱山人的居住环境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位悠然自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物形象。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述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分析错误,颈联“四五尺”是说明一个客观事实,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没有任何情感附着,而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中“深千尺”寄托着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角巾,隐士之冠”中角巾指方巾,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冠饰。

隐士,即隐居之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隐士应该过着恬淡闲适、不忧不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而且能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

《南邻》这首诗歌中“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以及朱山人拥有“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这样的居住环境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位悠然自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物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自己放声长啸,对着溪流把诗歌吟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之感情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当客陷入悲伤时,感叹人生短暂且个体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用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家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登东皋以舒啸②.临清流而赋诗③.寄蜉蝣于天地④.渺沧海之一粟⑤.烽火连三月⑥.家书抵万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皋”“啸”“蜉蝣”“烽”。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近年来,影视行业逐渐步入以“秒”为计量单位的时代,戏剧结构、精密逻辑正在被“高速”所解构重塑,微短剧逐渐成为年轻人休闲娱乐,打发碎片时间的新选择。然而,看似降低进入门槛的微短剧,却对制提出了更高的创意要求。

微短剧形式的出现给影视创更多可能和空间,低制作门槛、低资金投入、快拍摄制作、快现金回流,让所有怀揣电影梦想的人拥有尝试的机会。日前一部名为《我不是少年》的微电影在网上收获了一百多万的播放量,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由此可见,微短剧的拍摄和成功不再拘泥于大制作、大投入,普通人只要用心投入都会有收获。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观众希望微短剧能填补碎片化的时间,另一方面观众不愿将就片长缩短带来的重要信息丢失。微短剧不仅要在时间上精准把握,但是情节要紧凑合理,让观众快速理解。此外情节更是要跌宕起伏,因为“1秒钟10个反转才能吸引观众”的原因,突破观众预期才能使微短剧更具吸引力。总而言之,微短剧制作要在单位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让用户吸收更多信息,获得更多的快感,微短剧是在“长视频内容频繁注水,五六十集的网剧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出现的,解决的是观众快速观影的需求。唯有掌握这点,微短剧的制作才能有的放矢。

18.请用简短的话概括本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19.画波浪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意思要保持不变。

18.微短剧入门门槛低,但是对制要求高。

19.微短剧不仅要在时间上精准把握,而且情节要紧凑合理,让观众快速理解。此外情节更是要跌宕起伏,因为“1秒钟10个反转才能吸引观众”,所以突破观众预期才能使微短剧更具吸引力。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能力。

材料由三个段落组成,第一段交代“微短剧入门门槛低”,由“然而,看似降低进入门槛的微短剧,却对制提出了更高的创意要求”则转到下面内容的具体介绍,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段则具体分析了微短剧制作的特点,明确指出“微短剧的拍摄和成功不再拘泥于大制作、大投入,普通人只要用心投入都会有收获”。然后第三段通过“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转而分析微短剧制作的规律,具体为“微短剧不仅要在时间上精准把握,而且情节要紧凑合理,让观众快速理解”。这里主要是说明了微短剧对制要求很高。因此本段材料的主要内容应从“然而,看似降低进入门槛的微短剧,却对制提出了更高的创意要求”一句得出,注意字数不能超过20字。最后可得:微短剧入门门槛低,但是对制要求高。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三处语病:

(1)不合逻辑。句中表示递进关系,应将“但”改为“而且”。

(2)结构混乱。“因为”与“……的原因”句式杂糅,应删掉“……的原因”。

(3)成分残缺。“1秒钟10个反转才能吸引观众”与“突破观众预期才能使微短剧更具吸引力”构成因果关系,故应在“突破”前加上“所以”。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自古以来,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