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梨园春秋第十课梨园春秋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第10课11111111111111【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第10课梨园春秋
你知道为什么把戏曲称为“梨园”吗?
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梨园唐玄宗梨园春秋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
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成为我
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
的综合性“艺术学院”。后来就与戏曲
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
的代名词。
春秋指"历史",孔子编《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影响深远,后人常用"春秋"指代历史.《梨园春秋》,就是戏曲史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为什么叫“梨园”你们知道为什么把戏曲称为“梨园”吗?
梨园,原本不过是唐朝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成为了玄宗时宫廷所设的训练乐工的机构。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梨园与梨园弟子位于陕西临潼华清池的梨园,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唐玄宗李隆基临潼华清池梨园内教习梨园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现今在其遗址上,建起了一座集文博、歌舞、茶艺、沐浴于一体的文化博览和旅游娱乐的综合性建筑。唐玄宗梨园唐代华清宫梨园,亦称随驾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梨园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1995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唐华清宫遗址区域内获得重大考古发现,清理出唐华清宫梨园遗址,并在此旧址上建起一座集文博、歌舞、茶艺、沐浴于一体的文化博览和旅游娱乐的综合性场所。导入【思考】
中国戏曲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主要的戏曲形式?
源头——傩戏发展——南戏成熟——元杂剧鼎盛——京剧一、源头—原始傩戏二、形成—宋南戏三、成熟—元杂剧四、发展---明中后期昆曲五、繁盛—清京剧戏曲的发展过程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内容概述什么是戏曲?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歌剧、舞剧、话剧。【思考】中国戏曲的源头在哪里?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思考】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遇到可怕的事情总把它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在作祟,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1.产生背景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nuó)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大傩之舞“傩”产生的背景在原始社会,人们把疾病死亡等各种可怕的事情都归结为“鬼”或“怪”作祟。为辟邪消灾,他们带起相貌凶恶的面具,口中高呼“傩傩”之声,以惊吓、驱逐恶魔。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这是三星堆出土的铜人面具,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中国戏曲源头:傩戏
傩(nuó)和傩祭、傩仪是一种世界性的古文化事象,它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民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经历过原始社会阶段,有过信仰原始宗教的历史,并产生了本民族的宗教职业者——巫。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或傩祭、傩仪。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发展傩先秦汉唐祭祀中的傩仪傩戏傩仪与傩戏
傩仪,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
傩戏,戏曲的一种类别。流行于湘、鄂、赣、桂等省、区。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演出时多带面具,故又名“师公脸壳戏”。表演动作一般都较简单原始。音乐大多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故有的地方又称“和合腔”。傩戏面具傩戏面具傩戏面具江西婺源傩舞队表演“舞鬼”江西萍乡傩舞队在表演“耍傩神”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原始歌舞是先民节日庆典中的内容,它把歌唱、舞蹈(动作)和器乐(如石器)结合到一起,表达出对天地、神灵、图腾的敬畏。原始人类遇到可怕的事情总把它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在作祟。于是先民头戴着可怕面具,载歌载舞,通过娱神来祈求神灵的保护。这种巫术仪式——“傩”。
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祈求丰收狩猎胜利的娱神舞蹈,舞者要戴木刻假面,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简练,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傩舞三星堆铜人面具:方正脸,长刀眉,三角形立眼;长方耳,耳垂穿孔;蒜头鼻,高鼻梁直达额中两眉间;阔口,闭唇,颐方圆。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
三星堆铜人面具:方正脸,长刀眉,三角形立眼;长方耳,耳垂穿孔;蒜头鼻,高鼻梁直达额中两眉间;阔口,闭唇,颐方圆。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汉画像石——方相氏方相氏(宋·《三礼图》插图)西周和汉代,宫中设有驱傩的专职官员,扮方相氏的一个巫师带头大歌。方相氏身披熊皮,头戴黄金面具,有四个眼睛。方相氏一手拿着戈,一手拿着盾,率领率从人扮的“侉子”和十二兽,每逢腊月初一,举行大傩,在宫内边舞边喊,驱逐疫鬼。后传入民间,演化成傩舞和傩戏。贵州傩面具角抵图(选自明《三才图绘》)闹社火信子牛车(清代陕西制造。纵120厘米,横190厘米)
社火,源于古代的驱傩。陕西的社火,实为傩舞。到明代又将高跷、采莲船、走解、地吊、锣鼓、细乐,以及傀儡戏加了进来。从驱疫鬼到娱神,发展为元宵节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图中牛车上,由三个孩子扮的《白蛇传·断桥》场面,陕西称为“信子”,即宋代流传至今的“肉傀儡”。孩子扮戏中傀儡人物,或由大人擎到肩上,或载到马车上游行,不说不唱,动作由下边的人指挥。清初,北京称肉傀儡为"连像",后称为"耍小孩儿"。
2004年8月18日,贵州傩戏傩文化馆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落成。该馆藏有上百面精致的地戏脸谱以及演地戏使用的法器和道具等。贵州省拥有苗族、土家族、仡佬族、汉族等民族的傩堂戏、彝族的撮泰吉、汉族和布依族的地戏等丰富的傩戏傩文化资源。图为几位头戴面具的农民演员在演地戏。江西南丰石邮村傩神庙门联:“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安徽贵池傩戏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了贵池傩戏活动:“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湖南怀化傩戏西汉墓随葬品中的百戏陶俑(济南无影山出土)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墓傩戏画像石敦煌唐代壁画——看棚傩戏:从“娱神”到“娱人”的变迁
人们一直相信“傩仪”具有驱鬼酬神、消灾避难的神力。如今庄重、严肃的傩祭仪式被轻松、愉快的傩戏所取代,使古老的傩祭发生了从“娱神”到“娱人”的重要变迁。傩舞被称为“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联合国定其为“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
其实,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共生事象,原始的傩文化在世界其它地区都有存留,美国的“万圣节”、德国的“魔鬼大游行”都是这一原始文化遗留的痕迹。但是,似乎只有中国独生出来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戏曲。
穿戴绚丽服饰、载歌载舞是傩和戏曲的共同点。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娱人,并发展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表演艺术,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戏曲表演。所以,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源头之一。
【讨论】傩与戏曲有什么共同点?傩怎样演变成戏曲?一、戏曲的起源1.原始社会——傩(萌芽)2.战国——宫廷宴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戏曲元素。3.唐代——“梨园”、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1、起源:原始时代,安庆娱神的傩戏。特点:服饰绚丽、载歌载舞。2、春秋战国:特点:更多的戏曲因素。宫廷晏乐、杂技百戏。
3、唐代:歌舞戏特点: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叙事性、戏剧冲突;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梨园”。中国戏曲发展:宋代南戏
南戏亦称“戏文”。原为宋代流行于南方,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南宋时又称“温州杂剧”。元灭南宋后,渐以南戏称之,为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对明南戏——赤桑镇清两代的戏曲影响颇大。剧本今知有二百余种,但全本流传者仅有十余种,且多经明人改编。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图中人民正在做什么?南戏【讨论】怎样设计一种曲艺形式能博采众长,吸引观众?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1.产生背景傀儡戏勾栏百戏说唱顶竿《清明上河图》中的说话场面宋代南戏
这种戏曲流行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所以叫南戏。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指出这种戏曲流行的区域,并说一说为什么在这一地区戏曲获得了很大发展?宋代南戏
这种戏曲流行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所以叫南戏。历史原因: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专门的娱乐的场所——瓦肆。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思考:1、南戏形成的原因?
⑴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⑵市民阶层壮大;⑶出现专门娱乐场所——瓦舍⑷民间艺人的努力。宋代南戏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城市的繁荣,坊市限制的废弛,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永嘉昆曲折子戏《杀狗记》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材料一:南戏最初流行于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而得名,这些地区地处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材料二:瓦中多有货药、买卦、饮食、纸画、全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低暮。思考:1、南戏形成的原因?⑴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⑵市民阶层壮大;⑶出现专门娱乐场所;⑷民间艺人的努力。这种戏曲流行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所以叫南戏。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2.流行区域【原因】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戏形成于宋末元初,戏曲史界向来认定是单指温州一地,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20世纪60年代,有些专家、学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获得大量新的资料,认为在温州南戏形成的同时,东南沿海几个地方也先后有南戏出现,泉州即是其中之一。为别于其他地方的南戏,称为“泉州南戏”。
泉州南戏渊源于宋元,而鼎盛于明清,流布于原泉州府、漳州府所属各县以及粤东海陆丰等闽南语系地区,明末清初更遍及台湾,并随华侨足迹而传入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泉州南戏以古老乐种“南音”(或称弦管、南曲)的清唱曲和“指套”为其音乐唱腔,故亦有“泉腔”之称谓。
泉州南戏较早形成的剧种有梨园戏与傀儡戏。明清之间,又有布袋戏、高甲戏、打城戏等剧种相继崛起。这些剧种均以泉州方言演唱,以南音为主要声腔,均属“泉腔”范围。早在明代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广为流布之时,“泉腔”南音与梨园戏剧种早已存在,并以其鲜明个性、独特风格屹立于戏曲舞台。
泉州南戏保存有大量宋元时期遗佚的古剧目,如《朱文太平钱》《刘文龙菱花镜》《王魁负桂英》《郭华》《吕蒙正》《刘先主跳檀溪》《织锦回文》等等。这些剧目使我们可以窥见其早期面貌,确实是重要的戏曲文物;同时也为泉州南戏的存在,获得可信的实物根据。据明人记载,温州南戏的演出形态是:“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又即以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而泉州南戏从它形成之初,就和温州南戏有明显区别。它诞生不久,在音乐上即不为民间歌谣小调所局限,而是吸取了古乐南音为自己的剧曲,其词调、节拍都极其严格,各曲都有宫调标明。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馀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多有人于此作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瓦子是商品贸易集中地,也称瓦舍、瓦肆,里面设有各种店铺和娱乐场所,五花八门,一应俱全。宋代·勾栏百戏说唱图宋代傀儡戏宋代·顶竿图《清明上河图》中的“说话”场面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张协状元》剧照
《张协状元》是中国最早的南戏剧本浙江永嘉昆曲折子戏《杀狗记》演出照
《杀狗记》是南戏的传统剧本之一南戏博物馆(位于福建泉州)内收藏的古戏本南戏博物馆内供奉的清代戏神——四都元帅塑像南戏博物馆内收藏的南戏行头南戏博物馆内收藏的民国时期的镜担南戏博物馆内收藏的木偶头返回返回一、形成:1、原始社会:傩仪——戏曲萌芽
2、春秋战国:宫廷晏乐、杂技百戏——更多的戏曲因素
3、唐代:歌舞戏——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叙事性、戏剧冲突
4、宋代:南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戏剧形成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完备——两宋南戏昆曲折子戏《杀狗记》南戏的传统剧本之一2、产生:两宋之际,浙江的温州一带;1、背景:⑴社会经济发展;⑵出现专门娱乐场所——瓦舍。3、特点:⑴多种表演手段,完整的故事情节;⑵主要在民间流行材料三:宋人周密记载,温州有个叫祖杰的恶霸和尚,勾结官府,欺压百姓,乡人告到官府,反而被下了狱。这时,旁观不平者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后众言难掩,才治恶霸之罪,这便是南戏作者以戏文伸张正义的例子。2、概括南戏的特点⑴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⑵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⑶作品揭露社会黑暗,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温州乐清县有个叫祖杰的恶霸和尚欺压百姓。乡人告到官府,祖杰行贿于官府,官府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将告状人治罪下狱。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艺人将之写成戏文上演,广为宣传,造成社会舆论压力,最后恶霸和尚被治罪。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思考南戏主要流行于社会中的哪个阶层?有什么社会功能?3.特色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与发展:
元杂剧和昆曲(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元代杂剧
元杂剧是把音乐、歌舞、表演、道白融一炉而形成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其基本形态是四折一楔。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楔,指使剧本结构更加完整、紧凑的短小开场或过场戏。元杂剧题材广泛,结构严谨,剧情合理,悬念强烈,更适于舞台演出,从而标志着中国戏曲走向真正的成熟。王实甫《西厢记》元代杂剧陶俑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广胜寺明应王殿(南壁东侧)元代杂剧壁画这幅高4.11米、宽3.11米的壁画,描绘的是元杂剧演出时的舞台场面。画的上端题有横额,上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大元泰定元年四月”。题款中的“散乐”是民间杂剧团体的通称,“忠都秀”是主要演员的艺名。原画在山西洪洞县赵城镇广胜寺明应王殿内。这幅画完成于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正当元杂剧兴旺之时。壁画反映了我国元代杂剧盛行时期的真实情景,是研究我国戏剧史的珍贵资料。画面表现的是一个戏班集体亮相的场面,11个人物中,生、旦、净、末、丑齐全,脸谱构画生动;笏板、刀、宫扇等道具的运用,鼓、笛、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这幅壁画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惟一元代戏剧壁画。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局部)前排的五个人,除了左起第二人之外,都是“洁面”化妆。左起第二人,画粗黑眉,勾白眼圈。这种在面部中心画大白斑的粉墨化妆,实为后世戏曲的丑角脸谱的主要样式。壁画中后排左起第三人,涂粉红脸,眉、眼均用黑墨作了浓重的描画,在眉、眼之间加了一道白粉,戴着假髯。这个正面人物形象的脸谱,夸张幅度不大,但却有点性格描写的色彩。一位戏曲学家说:“杂剧在元代出现并且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决非偶然。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元杂剧繁荣的社会背景又是怎样的呢?课堂设问仔细考察可以发现,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有两个高峰,即元杂剧和清京剧的形成、兴盛。而这正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两个王朝。为什么偏偏是在蒙古族和满族统治时期戏剧有如此巨大的发展?山西洪洞广胜寺的元杂剧壁画。参考答案除了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需要增加这些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有两个因素:一是统治政策。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怀才不遇,只有将满腹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成了元杂剧的昌盛。二是文化观念。对于正统的汉族知识分子,戏剧、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他们的主要精力都用于考试做官上。而蒙古族、满族则相反,他们不但十分喜好,大力支持,而且还积极参与。元、清的统治者更是如此。因此,元杂剧和清京剧才会产生、发展,京剧才能最终形成为“国戏”“国粹”。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元朝娱乐场所元朝戏班图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古蛮族入主中国后,依据和蒙古人亲疏关系的远近及当亡国奴的“资历”,元政府依职业的性质,把帝国臣民更细致地划分为十级。元代知识分子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文学艺术水平。元曲元代戏曲的繁荣原因:1)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2)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又不愿在元朝做官,将才学纳入戏剧创作中。
蒙古人色目人(中亚)“汉人”
(中国北方人)“南人”(中国南方人)十级: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元代知识分子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文学艺术水平。元杂剧繁荣的原因观察:元朝的娱乐场所【探究】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认为是正统的艺术,而戏曲则被视为旁门左道。故元代以前的戏曲类艺术多为优伶、艺妓等下层人物为之,不受文人们重视,因此也很难产生高品位的作品。到元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高品位的戏曲作品。使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文学史上三大瑰宝之一。为什么许多元代的文人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曲创作之中?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总结】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很低,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将近80年,文人入仕的机会相对地说要少多了,九儒十丐,他们的地位仅高于乞丐,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的群众,有机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的文学艺术水平,使之逐渐演变为一种成熟而完美的艺术形式。元代杂剧的出现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艺术奇观。1.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①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②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③吸取前代艺术精华。总结:元杂剧繁荣的原因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1.兴盛原因1)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关汉卿—元杂剧的奠基者《感天动地窦娥冤》2)王实甫《西厢记》3、流行区域和特点1)北方地区2)特点A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结合B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戏台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1、特点:①多种表演形式的结合②完整的故事情节③角色配合⑴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⑵用虚拟动作表现时空场景更的替手法,形成中国戏曲的特殊传统2、代表:关汉卿(元杂剧奠基者)——《感动天地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和王实甫。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2.流行区域【学生活动】根据同学们掌握的知识,选择介绍一个代表人物或代表作,并谈谈自己的理解。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关汉卿(1230?—130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作家。据记载,关汉卿共创作了63个剧本,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画像《窦娥冤》插图《窦娥冤》书影《感天动地窦娥冤》元代剧本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戏曲的发展,以后的各戏种不断将之改编并搬上舞台。元曲已经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2.特点:
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和王实甫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元杂剧代表作家,被誉为“元曲的第一家”“曲圣”、“东方的莎士比亚”。(一)元杂剧——戏曲成熟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白朴流传下来的剧作有《裴少俊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其代表作;郑光祖的代表作则是《倩女离魂》。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与《窦娥冤》关汉卿,被誉为“元曲第一家”、“东方的莎士比亚”。一生不畏强暴,性格倔强不屈,自比为“蒸不烂、煮不透、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创作杂剧60余种,保留至今共约18种。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最有影响的作品是《西厢记》。表现了当时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的心声对元杂剧和古代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西厢记》插图关汉卿,被誉为“元曲第一家”、“东方的莎士比亚”。
一个弱小无助的寡妇在流氓恶棍的坑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而斩首示众的故事,它反映了昏官的贪赃枉法,当时社会的不公正性。京剧《窦娥冤》剧照越剧《窦娥冤》剧照《窦娥冤》插图关汉卿,被誉为“元曲第一家”、“东方的莎士比亚”。代表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窦娥冤》:窦娥7岁被父买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10年后死了丈夫。地痞张驴儿和他父亲借口救了蔡婆婆,强行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要强迫她为妻,窦娥不肯,后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成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转而诬告窦娥,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为婆婆免于受刑,屈招了药死人的罪名。在赴法场的路上,她对天地大加斥责。窦娥的冤屈感动了天地,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六月大雪纷飞,三年不雨,草木干枯,最后她的父亲为她昭雪报仇。西厢记《西厢记》描写相国小姐崔莺莺私毁与家长所定的未婚夫郑恒之间的婚约,挣脱母亲的管束,与一见钟情的书生张珙相爱并委身。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由而抗争。张生的热烈执著、莺莺的含蓄蕴藉,红娘的锋利俏皮,都写得活灵活现。红娘这个晶莹亮丽的形象,在后世成了热心撮合男女恋爱婚姻者的共名。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记》,是元杂剧作品中最为杰出的经典,被誉为“杂剧之冠”《西厢记》插图王实甫与《西厢记》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词人,隩州(今山西河曲县附近)人。白朴自幼聪慧,早年习诗赋,后精于戏曲。白朴杂剧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插图
马致远《汉宫秋》插图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倩女幽魂》剧照白朴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词人,隩州(今山西河曲县附近)人。白朴自幼聪慧,早年习诗赋,后精于戏曲。白朴杂剧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马致远《汉宫秋》插图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著有杂剧15种,今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6种。郑光祖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元代戏曲作家,字德辉,所作杂剧共18种,今存8种《伊尹耕莘》《三战吕布》《无盐破环》《王粲登楼》《周公摄政》《老君堂》《翰林风月》《倩女离魂》。其中《伊尹耕莘》《无盐破环》《老君堂》是否确为郑作,尚有疑问。另有《月夜闻筝》存残曲。《哭孺子》《秦楼月》《指鹿道马》《紫云娘》《采莲舟》《细柳营》《哭晏婴》《后庭花》《梨园乐府》等9种仅存目。戴敦邦《西厢记》(国画)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作品中最为杰出的经典,第一次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社会响亮地喊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口号。京剧《西厢记》剧照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4)影响:①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②其中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的手法,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今版《全元戏曲》书影元代是戏曲大盛的时代,除了新兴的杂剧风行天下以外,在宋代就已形成的南戏在元代继续流行,只不过不像杂剧那样有大量剧本传世。明人开始刊刻杂剧总集,近人编辑元杂剧全集则始自20世纪30年代,这项工作于近年来更添后劲,颇受戏曲研究界注意。但汇集杂剧、南戏而成《全元戏曲》,则为首创。在王季思先生主持下,中山大学中文系整理、编辑《全元戏曲》,自1990年出版第一卷,至1999年全部12卷完成。返回返回(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昆曲(2)代表作:汤显祖的《牡丹亭》
(3)特点:载歌载舞,声腔婉转,舞姿柔曼。
(4)意义:
明代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昆曲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对众多剧种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百戏之祖”(1)概况:明中叶到清中期----鼎盛时期兴起于江南昆山四、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昆曲1、产生:明中叶到清中期----鼎盛时期兴起于江南昆山2、特点: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成为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表演艺术)3、代表:汤显祖的《牡丹亭》4、影响:发展为全国剧种;对众多剧种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响——“百戏之祖”。四、古代戏曲的成熟(二)明清昆曲1、名称由来:2、特点:3、代表4、地位:鼎盛时期:明中叶到清中期兴起于江南昆山,①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②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明中后期发展为全国性的剧种;被誉为“百戏之祖”
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昆曲——百戏之祖昆曲,原名“昆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著名的剧目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等。昆曲的兴盛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是名副其实的“国剧”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了。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昆曲是当时的“国剧”。惊叹”百戏之祖”—曾经的“国剧”昆曲明代声腔昆曲的特点:载歌载舞,无声不歌,无乐不舞;声腔婉转,极其细腻,格律、宫腔极其考究;故事至情至性.
成为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表演艺术昆曲与弋阳腔
昆曲,原名“昆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著名的剧目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等。昆曲《本无·色空》剧照
《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国粹”京剧徽剧《古城会》中的关羽扮相俞振飞、言慧珠等演出昆曲《长生殿·惊变》1958年巴黎演出剧照
《长生殿》,清初洪昇作,历十余年始成,曾三易其稿,共50出。该剧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京剧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吸收了昆曲、秦腔等戏曲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为它是在北京形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所以被称为京剧1.京剧简介京剧之美【思考】京剧有个“京”字,那么它地区土生土长的戏曲形式呢?为什么叫京剧?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的。因为它是在北京形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所以被称为“京剧”。①既然叫“京剧”,我们能不能认为京剧就是北京地区土生土长的戏曲形式?如果不能,那为什么叫京剧?②在京剧产生之前,北京地区流行哪些戏曲形式?③为什么这些戏种都要到北京表演?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的。因为它是在北京形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所以被称为“京剧”。1.产生背景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称为“雅部”的昆曲,为宫廷所垄断,深受士大夫文人喜爱;第二类叫“花部”,包括了除昆曲外的所有地方剧种。昆曲由于脱离群众、曲辞深奥,逐渐衰落。“花部”的地方戏高度繁荣,最为流行的是弋阳腔体系。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如果京城要搞什么庆典活动,就更成为各戏种展示自己的良机。
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三、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五、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1、背景:⑴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⑵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⑶四方艺人聚集,博采众长不断创新;⑷京剧本身通俗质朴的特点。“四大徽班”为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俱为徽调著名戏班,据载,三庆班于1770年进京为乾隆帝祝寿,后为乾隆帝所宠爱。因为臣下议论,道光帝将他们驱逐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思考:京剧形成的标志: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京剧形成的关键是什么?此后京剧走上了什么样的道路?徽班进京,并被驱逐出宫;京剧走上大众化的道路。五、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2、历程:①乾隆末年:徽班进京;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兼收昆曲、秦腔等唱腔,表演方式形成;⑴形成:同光年间(“同光十三绝”)⑵成熟:①清末民初全国流行;②民国以来走向世界。⑶传播:①京剧的发端遇到了什么契机?②京剧发端的标志事件是什么?③在北京地区地方戏曲繁荣发展的情况下,假设你是徽班的班主,你要怎样才能使你的徽班在北京站住脚跟,吸引观众,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2.产生过程标志事件是徽班进京(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京剧的发端的契机是: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为我所用。清乾隆年间弋阳腔系统的四大徽班入京后,对秦腔、昆曲等诸腔调兼收并蓄,并大量融进了北京语汇,使京城观众耳目一新。嘉庆、道光年间又和进京的汉调艺人合作,使西皮、二簧两种声腔合流,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北京市民承认,成为人民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很快风靡全国。京剧成为我国戏曲中最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被公认为“国剧”。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2.产生过程四大徽班进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徽戏剧团——三庆班进京献艺。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三班相继进京,统称“四大徽班”。徽调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徽班进京电视版乾隆皇帝与和珅京剧发端的契机是: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标志事件是:徽班进京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后,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进京,称为“四大徽班”。京剧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关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后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京剧鼻祖——高朗亭高朗亭(1774—1827),艺名月官,清代著名徽调演员,演花旦,以演《傻子成亲》一剧而著名。祖籍宝应,住县城北门外安徽会馆附近。他生性聪慧,扬州三庆班班主收他为艺徒,曾到杭州、扬州等地演出。17岁于徽班扬州三庆班领衔主演,30岁始任该班班主。善南北曲(昆曲),兼工小调。清高宗弘历曾多次观看高朗亭演出,对他的演技备加赞赏。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弘历80寿辰,征调三庆班进京献艺,轰动京师。嗣后,扬州的四喜、春台、和春与三庆四大徽班经常会演于北京的广德楼、千妙楼、三庆园和庆乐园等著名戏园,而高朗亭之三庆班始终居于领衔地位,誉为“京都第一”。高朗亭38岁时被清廷内务府委为“精忠庙”会首,负责解决伶界纠纷,筹建梨园益事业。高朗亭晚年是在北京度过的,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正是京剧孕育形成的时期。他从汉剧、秦腔、楚腔、昆剧等剧种及民歌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徽剧的表演形式和声调唱腔,培养了陈喜官、邱玉官、苏小三、双凤官、沈霞官和沈翠林等著名旦角,为促进徽剧向京剧演变作出了贡献。《同光十三绝》: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胜奎(《战北原》诸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四郎探母》杨延辉)。3、成就:徽调在京扎根---《同光十三绝》
京剧走向成熟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同光十三绝》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胜奎(《战北原》诸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四郎探母》杨延辉)。五、戏剧的鼎盛阶段—京剧的形成1、形成:过程及原因①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达官贵人、商人云集,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大,四方艺人纷纷聚集北京。②徽班进京,众多艺人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奠基: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形成: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兼收其他剧种的腔调和表演方式,京剧形成。(清朝中叶以后)③统治者的推崇,民间的喜爱原因过程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80寿辰“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徽戏进京道光年间,汉调进京,徽汉二腔合流,此为京剧形成的基础同光年间(“同光十三绝”),京剧成熟清末民初全国流行民国以来走向世界京剧的发展道路1905年电影《定军山》剧照(谭鑫培)1961年京剧《长坂坡》剧照
俞振飞、言慧珠等演出昆曲《长生殿·惊变》1958年巴黎演出剧照该剧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京剧的艺术特色京剧将唱、念、做、打作为艺术手段;其传统剧目的服装,基本上都以明代衣冠为归依;根据不同性格勾画不同的脸谱来表现人物,以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等;依据人物性别、年龄和身份、职业,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分为生、旦、净、丑各行当。从而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模式。京剧请概括其特点:四大行当:气氛渲染:艺术手段:艺术特色:3.京剧欣赏4、特点:材料一: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材料二:为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从脸谱、服装、唱腔、动作等分为四大行当……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凈、丑四大行当材料四: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多采用虚拟性动作,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抽象化,虚实结合、形神兼备。A.京剧的四大行当行当生(男性)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旦(女性)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闺门旦净(男性花脸)架子花脸铜锤花脸二花脸丑(丑角)文丑武丑三花脸彩旦生丑旦净京剧的四大行当生“生”,是生疏的意思。而生角的演出老练成熟,故反其义为“生”旦“旦”指旭日东升。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毛净武净正净副净副净净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净”。丑“丑”指属相,丑属牛,牛性笨。而演丑角的人,则要求伶俐、活泼、聪明,所以反其名为“丑”。孟良李逵黄盖孙悟空鲁智深廉颇张飞窦尔敦净解析与探究京剧行当生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旦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等分支;净俗称花脸,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以表现其或粗框豪迈、或阴险毒辣等不同性格;丑一般在鼻梁、两眼之间画一块白粉,属喜剧角色。1.邮票《京剧脸谱》中的角色各属于哪一类行当?2.中国传统戏剧与古代诗词、绘画、园林等艺术门类,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通之处?京胡月琴弦子单皮鼓大锣小锣B.京剧的气氛渲染C.京剧的艺术手段唱念打做材料三:抬起头来,看见几个仁人义士,或全忠,或劝孝,当场奉为师表;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谁报迟、谁报速,归家说与子孙。将唱、念、做打结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艺术特征——综合性唱念做打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3.艺术特征——综合性唱念做打唱念做打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3.艺术特征——写意性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3.艺术特征——写意性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3.艺术特征——写意性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3.艺术特征——写意性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艺术特征表现内容综合性唱戏曲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念戏曲中人物间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打指戏曲中对战斗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写意性舞台布置一桌二椅: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人物化妆戏曲脸谱:观众睹脸则知其人,这是戏曲简便、形象的一面。人物服饰长袖善舞:忽略季节、时代等特点,只考虑与人物塑造的相关性及可舞性。舞台行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取决于生活实际,而取决于人物和情节的需要。3.艺术特征
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的艺术程式。①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②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相结合④用各种脸谱表现人的性格、忠奸。③各种乐器的综合运用(2)艺术特征的写意性:表演艺术发扬象征虚拟的传统,取得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五、戏剧的鼎盛阶段—京剧的形成(1)艺术特征的综合性:3、特点:四、戏曲的鼎盛——“国粹”京剧(新高峰)3.特点:A.四大行当:生旦净丑B.艺术手段:唱念做打(综合性)C.气氛渲染:乐器众多D.艺术特色:写意性
4.影响:新的高峰,“国粹”a.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b.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c.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d.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京剧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如关羽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粗率如包拯、张飞、李逵、项羽、杨七郎黄色的脸谱表示彪悍、凶狠残暴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刚强骁勇、粗犷、桀骜不驯的人物,程咬金白色的脸谱一般象征阴险狡诈的坏人,如曹操、严嵩、赵高、秦桧、司马懿等。作品赏析脸谱颜色的含义A.忠勇正直;B.刚正威严;C.一种是用于童颜鹤发的英雄、将官,一种是奸凶武人;再一种刚愎成性;D.铁面无私,性情猛直;
E.显示神仙面现金光,鬼怪的青面獠牙。
F.人物之骁勇凶暴;G.人物之刚强阴险;H.人物之暴躁勇猛;五、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3、特点:⑴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⑵表演手法象征虚拟、歌舞并重;⑶唱、念、做、打艺术手段;⑷锣鼓、京胡二胡等管弦伴奏;⑸“字正腔圆”唱腔、念白。4、地位:将中国戏曲推向新高峰,被誉为“国粹”京剧为何称为国粹?因为京剧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吸取了众多地方戏曲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一种融做、念、唱、打于一体的表演程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更广泛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被传播到国外后,很快就被各国所认可和瞩目。中国京剧在音乐、唱腔、表演、伴奏、化妆等方面的独一无二性和它的普及性,使它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中国的国粹。
因为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吸取了众多地方戏曲的精华,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更广泛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一种浓缩。另一种原因是因为它被梅兰芳等人传播到世界上,并被世界人民所认可和瞩目。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
京剧四大名旦
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梅兰芳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精心创造,善于革新,塑造了众多的优美的妇女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梅居其首。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出生于京剧世家。梅兰芳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精心创造,善于革新,塑造了众多的优美的妇女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梅居其首。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梅蘭芳(左)演出霸王別姬越剧黄梅戏豫剧粤剧评剧中国的地方戏曲除京剧以外,中国还形成了其他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据统计,有360多种,称得上世界之最。黄梅戏《天仙配》中国的地方戏黄梅戏《女驸马》中国的地方戏豫剧《穆桂英挂帅》中国的地方戏中国的地方戏
豫剧《花木兰》越剧《红楼梦》中国的地方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的地方戏评剧《刘巧儿》中国的地方戏
1954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左为袁雪芬饰祝英台,范瑞娟饰梁山伯)知识链接中国的地方戏
1958年越剧《红楼梦》(徐玉兰饰贾宝玉,王文娟饰林黛玉)知识链接浙江越剧小百花剧团《五女拜寿》剧照知识链接黄梅戏《天仙配》(严凤英主演)知识链接黄梅戏《女驸马》(潘璟琍、严凤英)黄梅戏《打猪草》(丁紫臣、严凤英
)知识链接黄梅戏《龙女》剧照(马兰主演)知识链接黄梅戏《女驸马》(韩再芬主演)知识链接马师曾在粤剧《关汉卿》中饰关汉卿马师曾知识链接粤剧《搜书院》(马师曾饰谢宝,红线女饰翠莲)知识链接粤剧著名演员红线女剧照知识链接川剧绝技“变脸”演出现场知识链接川剧绝活“吐火”演出现场知识链接“川剧变脸”邮资明信片知识链接三、“梨园”的未来传统戏曲唱响现代道德风尚
2017年3月根据珠海路街道为老服务工作原创的吕剧选段《爱心门铃》
三、“梨园”的未来向国际社会唱中国声音,念中国故事2018年4月26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新京剧”创始人、兰新剧团团长储兰兰女士,应邀出席在成都举办的现代农业“一带一路”促进活动,并在活动上演唱“新京剧”著名唱段《永以为好》。赢得参加活动的200多位中外嘉宾的热烈掌声。三、“梨园”的未来传统戏曲与现代影视结合
2018年
2008年
1905年
1993年
三、“梨园”的未来根植文化自信基因代传不息
2017年6月6日北京市灯市口小学
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京剧汇报展演
戏曲的名称时期产生的背景或原因特点发展阶段傩戏(傩仪、傩)南戏元杂剧京剧中国戏曲的发展先秦时期两宋时期元朝时期清朝时期穿戴绚丽服饰载歌载舞源头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认知水平有限崇尚鬼神等信仰社会、城市经济发展通俗文化繁荣市民娱乐兴起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元朝注意保护艺人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成熟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们的娱乐文化需求;统治者的重视;艺人的努力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将唱、念、做、打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鼎盛说唱脸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喳喳哇……
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
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
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
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
咙个哩个三大件
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
吸引当代小青年
……
老爷爷你别生气
允许我分辩
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
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
要革新要发展
哇呀呀……
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
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课后设计:思考京剧如何革新发展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请你在广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京剧革新的措施和办法。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1.产生背景2.傩的发展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1.产生背景2.流行区域3.特色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1.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2.流行区域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1.产生背景2.产生过程3.艺术特征小结:一、源头(萌芽)—傩戏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珠宝鉴定师面临的挑战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税务师考试核心难点试题及答案
- 战机创意美术课件
- 2025豪华公寓租赁合同
-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物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掌上华医(医院版)自测三基三严考试题及答案
-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应用中子物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传媒学院《设计基础(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恩施州三校联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数学试题含解析
-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工程传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工业园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产业园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 《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件:灭火设备:防护式呼吸装置
- 《幼儿园混龄民间游戏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 《脊柱肿瘤》课件
- 礼仪部计划书
- H酒店品牌管理策略研究
- 物业费用测算表
- S7-200-SMART-PLC-应用教程电课件
- 无人机地形匹配导航
- 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二册-Unit-5THE-VIRTUAL-CHOIR精美课件
- 一身边的“雷锋”(课件)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