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1447-2011中国梨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1页
DB13-T1447-2011中国梨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2页
DB13-T1447-2011中国梨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3页
DB13-T1447-2011中国梨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4页
DB13-T1447-2011中国梨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01

B05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1447—2011

中国梨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DB13/T1447—2011

中国梨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中国梨木虱综合防治的相关术语和定义、虫情调查、危害程度划分及防治方法和防治

效果调查。

本规程适用于河北省中国梨木虱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8321.1~GB8321.6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中国梨木虱

中国梨木虱(PsyllachinensisYangetLi)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同

翅目(Homoptera)、木虱科(Psyllidae)。全国各梨区都有发生,是梨树的专一害虫,主要危害梨树

的叶片、果实和枝条的幼嫩部分,使树势衰弱,严重者造成梨树早期落叶,直接影响梨树的生长发育和

果品产量、质量。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见附录A。

3.2

直接危害

由中国梨木虱虫体直接刺吸梨树叶片、果实和幼嫩枝条内的汁液,造成梨树体内的营养消耗,树势

衰弱,发生在有虫体的整个生长季节。

3.3

间接危害

由中国梨木虱若虫发生期产生分泌物,分泌物被霉菌附生(主要是链格孢菌),在被害处生长、发育

并产生毒素,在霉菌及其毒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叶片、果实等形成被害斑,造成叶片早期脱落、果实表

面形成黑点。

4虫情及危害调查方法

4.1调查时间

每年4~6月份,每5天调查一次。7~10月,每10~15天调查一次。

1

DB13/T1447—2011

4.2调查方法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进行调查。

4.2.1普查法

在梨园内采取平行跳跃式或棋盘式取样方法,随机选取调查树,每1hm2选取调查树不少于18株,

在调查树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每个方位随机调查10片成龄叶片,详细记录调查叶片上中

国梨木虱各龄若虫数量、天敌数量和叶片危害级别。

4.2.2固定标准树调查法

在梨园内选择标准树(每100株树选择不少于5株)。在树冠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固定

2个枝,每个枝从基部向上数5片成龄叶,全株共50片叶作为调查样本,定期调查固定枝叶上的中国梨木

虱各龄若虫数量及危害级别。

5防治指标

5.1若虫化学防治指标

4~6月份当虫口密度达到0.4头/叶时,及时选用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

5.2间接危害化学防治指标

中国梨木虱间接危害程度即危害级别分为4级。见表1。7~10月份危害级别为1级时要加强监测,

并进行局部防治;当达到2级及以上时,必须全面进行化学防治。

危害指数=[∑(各级被害叶或果数×该级代表值)÷(总叶片或果数×最高级别代表值

)]×100%。

表1中国梨木虱间接危害程度划分

危害级别危害指数备注

00无危害

1≤20轻度危害

221~40中度危害

3>40重度危害

6防治方法

根据中国梨木虱发生规律,结合梨园的生态环境、天敌资源,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在必要进行化

学防治时,选用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将中国梨木虱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6.1农业防治

在秋季梨树落叶后清洁果园,将梨园内的落叶、杂草清理干净,集中烧毁;精细刮树皮,将老皮、

粗皮和翘皮刮净,清除越冬场所;在1月份浇1次冻水,将地表层冰封,使越冬的成虫淹冻而死。

6.2化学防治

6.2.1化学防治原则

2

DB13/T1447—2011

加强中国梨木虱的预测预报,做到有针对性的适时用药,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采用对天敌杀伤作

用小、安全、高效的农药,严格执行GB4285和GB8321.1~GB8321.6;对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

替使用和合理混用;严格按使用浓度施用,施药力求均匀周到。药剂种类及浓度见附录B。

6.2.2化学防治方法

6.2.2.1成虫出蛰盛期防治

2月底3月初中国梨木虱成虫70%左右出蛰,还未产卵前,为第一个化学防治关键时期。

6.2.2.2第一代若虫孵化末期防治

4月上、中旬,梨落花95%左右时,中国梨木虱第一代卵孵化结束,若虫绝大多数处于1龄,且未

产生或有很少的分泌物,为第二个化学防治关键时期。

6.2.2.3按指标防治若虫,消除分泌物

5~6月份,根据梨园虫口密度调查结果,达到指标时及时进行化学防治,且依据中国梨木虱若虫

分泌物成分组成,添加助剂,在消除分泌物的同时将梨木虱杀死。

6.2.2.4防治分泌物附生霉菌,兼治虫体

7~9月份,按指标治虫的同时,消除分泌物,且重点防治分泌物附生霉菌,尤其在多雨、湿度大

的年份。

7防治效果调查

7.1调查方法

按照4.2的调查方法进行。

7.2防治效果计算

对防治若虫的梨园,自施药第2天始隔日进行虫口密度调查;防治间接危害梨园自第3天始隔2

天进行调查,统计分析防治效果。

若虫防治效果(%)=[(药前虫口密度-药后虫口密度)÷药前虫口密度]×100%

间接危害防治效果(%)=[1-(药前对照被害指数×药后防治区被害指数)÷(药后对照被害指

数×药前防治区被害指数)]×100%

7.3防治效果评定

药后8~10天调查。若虫防治效果达到90%为合格;间接危害防治效果达到80%为合格。未达到

防治合格指标及时进行补治。

3

DB13/T1447—2011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中国梨木虱生物学

A.1导言

本附录给出了中国梨木虱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的描述。

A.2中国梨木虱形态特征

A.2.1成虫

成虫体长3毫米左右,翅展7~8毫米。额突白色,复眼黑色。触角褐色,末端2节黑色。足色较

深。前翅端部圆形,膜区透明,静止时,翅呈屋脊状叠于体上。

成虫分为冬型和夏型两种。冬型成虫体形较大,灰褐色或深黑褐色,前翅后缘臀区有明显褐斑;夏

型体较小,黄绿色,单眼3个,金红色,复眼红色。成虫胸背均有4条红黄色(冬型)或黄色(夏型)

纵条纹。冬型翅透明,翅脉褐色,夏型前翅色略黄,翅脉淡黄褐色。静止时,翅呈屋脊状叠于体上。

A.2.2若虫

初孵若虫扁椭圆形,第一代初孵若虫淡黄色,复眼红色;夏季各代若虫初孵时乳白色,后变绿色;

末龄若虫绿色,翅芽显著增大,长圆形,突出于身体两侧。

A.2.3卵

卵为长卵圆形,初时淡黄白色,后黄色。一端钝圆,其下有一刺状突起,固定于植物组织上,另

一端尖细,延长成一根长丝。夏卵乳白色,越冬成虫地梨展叶前为的卵暗黄色,展叶后为的卵淡黄至乳

白色。

A.3中国梨木虱发生规律

中国梨木虱在河北省中南部梨区,每年发生6~7代,自2月中旬开始出蛰,2月底至3月初为成

虫出蛰盛期,3月底出蛰结束。3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4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同时卵开始孵化,梨盛

花期为卵的孵化盛期,梨落花95%时卵孵化结束。在4月下旬第一代若虫大量发生,界限较明显。以

后各代连续发生,世代重叠。中国梨木虱种群变动呈多峰曲线,每年有4~6个发生高峰,主峰在每年

的6月上中旬,主峰过后虫量迅速下降,以后有几个小高峰,但数量较少,直到11月下旬成虫开始越

冬。

A.4生活习性

A.4.1产卵时期不同,产卵部位不同

产卵部位随着生长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越冬代成虫将卵产在还未发芽的1~2年生枝条的

叶痕处,待发芽、开花后有利于初孵幼虫就近取食。第l代成虫将卵多产于叶柄沟内,少部分在叶背面,

第2~5代成虫将卵多产于叶缘锯齿间,少部分产在叶脉周围,第6代成虫产卵于叶柄和枝条上。

A.4.2隐蔽危害

4

DB13/T1447—2011

若虫喜欢在叶柄和叶丛基部(前期)、卷叶内、叶果粘贴处、果袋内、密闭果园的叶背面和其他阴暗

处危害。

A.4.3耐寒性

在12月中旬气温零下2℃时若虫还可在枝条上取食危害,并产生分泌物,少数若虫在1月上旬零

下3℃时还能生存,但若虫不能越冬。成虫在(2月10日)零度左右出蛰活动。

A.4.4群居性

中国梨木虱在梨园和树冠内的种群分布均属于聚集分布,往往一处有几头、十几头若虫在危害。

A.4.5产生分泌物

中国梨木虱若虫孵化后1~2天就从尾部分泌出一种无色透明的线状蜡纸物,随之分泌一种无色透

明的粘稠液体附着在线体周围,以后粘液逐渐增加而将若虫包埋。若虫只有在蜕皮时才爬出粘液,蜕皮

后继续产生分泌物,使分泌物大量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从叶上滴落到下部的叶、果或地面上。

A.4.5.1分泌物成份

中国梨木虱分泌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PH值为5,呈弱酸性,其中水占57%、糖类占

41.68%、氨基酸占0.58%、蛋白质占0.4%、微量元素占0.061%、其他杂质(包括若虫蜕的皮、蜡质

等)占0.28%。

A.4.5.2分泌物附生菌发生条件

相对湿度是引起霉菌在分泌物上附生的首要条件,只有日平均相对湿度超过60%时,霉菌在梨叶、

果和枝条上的分泌物及其残留物上附生。

A.4.5.3分泌物附生菌种类

附生霉菌种类有枝孢菌(C1adosporium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和少量的镰孢菌

(Fusariumsp。)、曲霉菌(Aspergillussp.)、青霉菌(Penicilliumsp。)等,都属真菌的半知菌。其中只

有链格孢菌,可浸染到被害组织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为各种组织的致病菌,而枝孢菌和其他霉菌

不能浸染到被害组织内且不能使其致病。

5

DB13/T1447—2011

BB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中国梨木虱化学防治方法

B.1防治中国梨木虱危害常用化学药剂

表B.1防治中国梨木虱危害常用化学药剂

商品名常用剂型防治对象使用浓度(倍液)

阿维菌素2%乳油若虫2000~4000

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若虫1500~2000

乐斯本(毒死蜱)40.7%乳油成虫、若虫1000~1500

高效氯氰菊酯4.5%乳油成虫、若虫1000~2000

双甲脒20%乳油成虫、若虫1000~2000

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若虫4000~6000

氯氟氰菊酯(功夫)2.5%乳油成虫、若虫2000~3000

甲氰菊酯(灭扫利)20%乳轴成虫、若虫2000~4000

氰戊菊酯20%乳油成虫、若虫1500~3000

辛疏磷45%乳油成虫、若虫1000~1500

烯唑醇(速保利、特谱唑)12.5%可湿性粉剂附生霉菌2000~4000

氯苯嘧啶醇(乐必耕)6%可湿性粉剂附生霉菌1500~2000

氟硅唑(福星)40%乳油附生霉菌6000~8000

腈菌唑12.5%乳油附生霉菌1500~3000

戊唑醇43%悬浮剂附生霉菌3000~5000

苯醚甲环唑(世高)10%水分散颗粒剂附生霉菌2000~3000

大生M-4580%可湿性粉剂附生霉菌800

B.2喷药技术

B.2.1施药时间

晴天应在上午9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施药,不要在有露水时、风雨天和烈日下施用农药,药后4

小时遇大雨须重喷。

B.2.2药液配制

应严格按照农药生产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书使用农药,特别注意施用浓度和药剂用量。

B.2.3喷药方法

喷雾顺序先上后下,先里后外,在其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