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路遥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_第1页
浅谈路遥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_第2页
浅谈路遥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_第3页
浅谈路遥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_第4页
浅谈路遥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路遥作品中的儒家思想2010级汉语言文学7班冯富富庆城县桐川小学[摘要]:作为当代作家的路遥,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过程中竭力汲取的是儒家文化。在路遥的作品中,儒家所推崇的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农本思想成为他创作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因此形成路遥精神追求的一大特色,同时也对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现实价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路遥对优美德性的首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德政”思想的汲取、对人伦关系和伦理价值的探求、对“礼教”的接受以及对认知能力、奋斗精神、农耕文化、保守思想和土地情结的认同,构成了他精神体系的主轴,并使其作品蕴藏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路遥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积极入世”态度农本思想浅谈路遥作品中的儒家思想

路遥的思想和文化意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极大熏陶与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路遥极力表现着儒家所推崇的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以及农本思想,由此也构成了路遥精神追求的主体,并使儒化色彩成为了路遥作品的一大特色。

一、道德意识与伦理观念

儒家哲学的基本特征是把理想的道德和伦理意识作为衡量作人处世的价值标准,注重强调道德的力量和伦理、心理原则来满足人们日常的情感需求。路遥也说:“我喜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现实际上是真正惊人的东西,有些巨大的东西往往在细小的琐碎之中。”从路遥的文化意识与思想深层来看,这些“巨大的东西”便是儒家所强调的道德意识与伦理观念中所蕴藏的精神力量,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生活的大起大落,还是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其人物无不闪现着耀眼的道德光芒,同时也完全合乎儒家的伦理价值原则。

(一)道德意识

1、对优美德性的首肯。

儒家思想中“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始终保持向善之心,最终达到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即实现优美的德性。路遥说:“美好的品德对我们永远是宝贵的......不管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都是需要的,它是我们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所以路遥通过作品中许多普通人的生活,揭示着普通人身上的种种优美德性。他关注着普通人的痛苦与欢乐,幸福与不幸,成功与失败,前途和命运,并从各个侧面展露和烘托人的本性即“善”,人的德性即“美”的平凡人的生活和心灵。他所塑造的人物,无论是父辈一代,还是奋斗着的年轻一代;无论是走向城市的农村“知识者”,还是农村新人,都寓美好的品德于其生活和生命意识中。

《人生》中的德顺老人是路遥所描写的具有优美德性人物的代表。他有着一颗极其善良的心,有着乡土人生的全部知识,深懂如何做人的道理,对同村的孩子们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是路遥所描写的道义的代表者、维护者,是集传统美德于乡村老者的化身,他给人以启迪和教诲,是蕴涵“仁、义、礼”等儒家核心思想的“父辈式”长老。从他身上,充分体现出了路遥对儒家思想中优美德性的追求和向往。

2、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是统治者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的追求,而“贤”则是一般士大夫与普通老百姓可以追求的目标,所以儒家的理想人格更侧重于适合广大民众的“贤”人,贤人在儒家典籍中常用“君子”一词来表示(如“君子务本”、“君子诚之为贵”)。而“君子”本身所具有的仁爱礼让、真诚有信、坚毅顽强、重义轻利的高尚道德品质就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评判尺度。

路遥作品中的孙少安、孙少平、冯玉琴、马延雄......都体现着路遥追求理想人格的人生价值观,并凝聚了他对理想人格的礼赞和张扬,甚至于在他的作品中以理想化的真善美形象来体现这一价值倾向。《人生》中的刘巧珍,纯朴、善良、真挚、不矫饰,虽土但不俗,不知书却达理,自卑而不自贱,她的品格是扎根在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之中的,她的可爱、善良和无私,让我们的精神为之升华,她的品质与人格,集中反映着儒家“仁爱”的思想和“人恒爱之”的人本主义道德原则,她是路遥理想中“完美人格”的化身,她的言行伸再现,所以他的作品强调以表达伦理情感为中心,并与儒家的文化思想相融合,采取善、美、丑、恶交叉对立的形式,赞颂善美、否定恶丑、扬善抑恶,鲜明地体现着他对儒家人伦道德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3、对“礼教”的接受。

“仁、仪、礼、智、信”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影响了路遥所塑造的每一人物形象的性格,更深刻影响了路遥作品中众多女性形象的个人品德、道德观念、心理原则等各个方面。在这些女性人物当中,除了呈现着儒家所推崇的优美德性之外,其言行却受传统的“止于礼仪”、“守于妇道”等思想影响。尽管路遥也描写了田晓霞、杜丽丽这样一些具有强烈个性意识的现代女性,但其情感意识与情感表露仍旧限于一种“礼仪”的层面。而其更多的女性人物形象,路遥将其置于儒家文化的深层来进行开掘,并刻画出了一个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儒生意中人”形象。除了前面做过分析的善良、质朴的刘巧珍以外,田润叶、贺秀莲、冯玉琴、兰香.....,都是路遥笔下具有着鲜活生命力的独具瑰力的女性人物形象,但他们的言行却明显地受着儒家“礼教”的支配与约束,且在生活中处于“附属”地位。

《平凡的世界》里善良、勤快、朴实的贺秀莲,在与孙少安共同支撑的大家庭里,俨然是个孙少安生活与事业上的助手,是儒家标准的“贤内助”,她为了自己的丈夫和整个家庭,整日奔波操劳,毫无怨言,是深懂“礼仪”的代表,其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是无可争议的。而本分的近乎“愚味”的兰花,更是在“仪礼”与“从一而终”妇女观影响下的传统女性,即使丈夫长年累月浪荡在外,甚至做出“不轨”行为,而他只能“服毒”了结生命,而无反抗之力,其礼教影响与“依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就是懂事聪颖、善良真挚的知识女性田润叶,在前期还没有爱情的与李向前的婚姻里,依然以“仪礼”为准,并不惜以压抑自己个性而维持着表面上的“模范夫妻”。虽然路遥也反感于儒教的“男女之大防”、“授受不亲”等封建清规戒律,但他在男女之间情感描写上仍然持传统的谨慎态度,这与儒家“礼教妇女观”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成就了路遥女性人物形象的独特光彩之处。

二、“积极入世”的态度与农本思想

从哲学思想来看,儒家思想的主导是“入世”的,主张重视现实,力求改善现实,最终达到世界大同。路遥在其文化心理的承袭和具体创作中,正是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着力表现社会生活,并成功塑造了许多农村人物形象。由于路遥思想的“根”在农村,他也自觉地认同和接受了儒家的农本思想,使以“土地”与“农”为主要内容的农本思想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

(一)“积极入世”的态度

1、理智的认知能力。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从个人的立身处世到国家的大治,是内修与外修共同作用才可以达到的。内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方面,即“修身”;而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则要有对客观世界的清醒认识,有对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一种认知力,即“外修”,这也正体现着儒学很强的实践性,“儒家先哲不能坐视世界的衰落而无动于衷,他们无论在平时或是乱世,都不能忘情于怎样变无道为有道。正是儒家这样一种实践精神所造就的“儒生”的认知力,路遥也才成功刻画出了“城乡交叉带”这样一些人物形象。

路遥所塑造的“城乡交叉带”人物形象,其自身都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且理性地面对现实,勇敢地承受挫折。高加林、孙少平、高大年(《痛苦》),他们都是从农村成长走向城市的青年,他们从小对自己所面对的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尽管“从未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但对自己的命运都有着认知与洞察力,他们正视了生活道路上的磨难,以清醒的认知力去改变他们的生活,并最终在认知力这一“外修”的实践中,走出农村,开创了他们各自新的生活天地,实践着“修身、治国、平天下”这一儒家人生道路。

2、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

儒家不仅积极入世,而且强调身体力行,以“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状态实现自己的价值。路遥汲取了儒家的这一营养,描写出了积极奋进、历经磨难而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这些不向挫折、不向命运低头的奋斗型人物,同时寄托着路遥“儒化”的审美理想。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就是一个正直、善良、执着的奋斗型的硬汉子,他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内心充溢着一种强烈的憧憬新生活的情感冲动,并不懈地以自己的努力实现着他的目标与价值。孙少平的意识是理智的,他要努力使自己“从思想挣脱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自我的价值”。他能从农村走向城市,最后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他是凭着他的吃苦耐劳和坚韧来一步步实现的,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他都坚守人格的尊严,以“可杀不可辱”的硬汉品格,在积极的人生态度下奋斗不息。孙少平的成长经历与奋斗历程,是其“内修”品格在社会现实中的实践,是路遥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注入奋斗者生存意识的集中体现。

(二)农本思想

1、对农耕文化的认同

中国文化“农”的特征有着悠久的历史,儒家的先辈对“农”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孟子的“十亩之田、五亩之宅”、陶渊明心往的“世外桃源”,都蕴含着“农”的思想。而作为出身农村的路遥来讲,他的“根”在农村,他自觉地把农耕文化作为其特有的精神品质,并消融在他的潜意识当中。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和心理意识,所以在路遥的作品当中,儒家所信仰的“农”的文化特征无处不在,“重农”思想、“农本”观念贯穿在他的作品之中,特别是农耕文化的群体性与和谐性特征表现的尤为突出。“中国农民大多缺乏一种强烈的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自我’被群体消融,而消融于群体中的自我,又因其缺乏毕露锋芒却能够在互相依存中得到心理的平衡。”这种“消融于群体”与“依存中得到心理的平衡”,即农耕文化的“群体性”与“和谐性”特征。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玉厚一家,就是路遥所描写的体现这种农耕文化特征的代表。孙玉厚的家庭生活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传统家庭生活的缩影,其家庭成员互相理解、体贴,共同维护“家庭群体”的整体利益与尊严,并为生活目标而齐心努力,他们全家建立在人伦感情基础上的人格平等与理解,是农耕文化里理想情感体现出的“和谐”之美,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路遥所向往和追求的。

2、对思想保守性的认同。

赵学勇教授的观点认为:长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极其狭窄的生活天地,使中国农民长期形成了一种对于土地的无法动摇的情感依赖,并由此发展成了维护旧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伦理的顽固和保守惰性。这种现象在路遥的作品中表现是非常深刻的,其主要体现在他所刻画的“老一辈”形象之中。

《人生》中的高玉德,是一位地地道道、勤劳忠厚的庄稼人,他固守着庄稼人的本份,安于恒久以来的生存状态,奉行着自己的道德标准,意识中甚至存在着儒家“乐道”的思想。作为高加林的父亲,他虽然对高加林被大队书记高明楼挤掉教师资格而气愤,但他当时只能让儿子面对现实,出山劳动,在他所生活的轨迹里沿袭一种恒久以来的传统,甚至于他还让高加林母亲为高明楼家送菜而去不得不讨好他,这样一种缺乏斗争意识、忍气吞声的思想正是儒家农耕思想保守性影响的结果。“农耕文化的长期积淀,势必形成民族缺乏创造机制,乐于‘安贫乐道’,不思进取,逆来顺受,心安理得。”

3、土地情结。

儒家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并将土地作为“本”。而与农村和土地有着牢固精神联系的路遥,他将依托和归依土地作为人生活的基础。他认同土地、热爱土地、赞美土地,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带着他对土地的思考和探索,并以此来表达着他对土地深深的情感,甚至产生出一种“恋土情结”。

在《人生》中,路遥塑造了离开乡土、最后又回归乡土的高加林这一形象。他是农民和土地的儿子,但他不满足于农业生产的落后状态,不情愿象他的父辈一样生于黄土,刨挖于黄土,终老于黄土,所以他企图依靠个人的奋斗来争取自己的前途,但“作者有意识地让高加林离开土地后处于精神流浪和灵魂失重的状态,而让他再次返归土地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从而肯定了乡土对当时的一个农村青年难以摆脱的牵坠力,这也集中反映出路遥自己对乡土的深情和无保留的认同。

综上所述,路遥的作品中集中体现了儒家所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