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博兴三中高一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滨州市博兴三中高一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滨州市博兴三中高一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滨州市博兴三中高一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滨州市博兴三中高一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博兴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2.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流域文明。它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有明显的社会分化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古城以宫殿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它把中华文明起源前推到与古埃及等文明约同的时间。良渚文化A.形成了南北作物差异的格局 B。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社会体系C。丰富了中华早期文明的内涵 D.说明了世界文明具有同源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里良渚文化的诸多信息说明其是比较成熟的文明形态,时间比较早,丰富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内容和特征,这也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早,但并不能说明世界早期文明源头一致,故选C,排除D;南稻北粟的作物格局是从中国早期整体生产格局而言,只材料本身并不能体现,排除A;良渚文化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故选C。3.在二里头夏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最接近中轴线的位置,发现了鹰形玉柄形器、绿松石器、斗笠形白陶器、漆器等稀有、贵重物品。上述考古发现反映了A。封邦建国的出现 B.社会矛盾的尖锐C。宗法等级的确立 D.阶级分化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干信息“最接近中轴线的位置”、发现了“稀有、贵重物品”等信息可知,贫富差距已经很大,阶级分化已逐步形成,D正确;分封制、宗法制不是夏朝制度,与“夏文化”无关,排除A、C;通过考古材料无法判断当时社会各阶级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排除B。4.据史书记载,大禹晚年决定禅位给伯益,但四方诸侯比较属意禹之子启.禹死后,伯益与启争夺王位,启杀伯益而继之。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夏朝控制地方的手段单一 B.公共权力继承方式发生变化C。诸侯拥有国家事务决定权 D。国家权力实现了高度的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大禹晚年决定禅位给伯益,但禹之子启在禹死后杀伯益而继之。这说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即公共权力继承方式发生变化,故选B项;从材料本身看不出夏朝控制地方的手段单一、诸侯拥有国家事务决定权,故AC两项错误;秦朝开始国家权力实现了高度的集中,故D项错误。5.据文献记载,商王已有派遣亲近的宗族到别的方国实施监督的事例。西周时期,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这反映了分封制()A.推动了周政治文化的扩展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说明分封制传播了西周的制度文化,故A项符合题意;君主专制出现于秦朝,故B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下,西王室不能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不符合题意;贵族世袭与宗法制相联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6.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秦国有律法规定秦国女子所生之子为夏子,秦地即夏地;齐国认为田氏出身的陈国其祖先是夏朝始祖大禹的后人;魏国将中原一带的地域定义为“夏”,自称“夏王”。这说明A。西周礼乐制度的影响深远 B.华夏民族的主体开始形成C.政权的合法性依赖文化建设 D.统一文化的认同感在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以华夏子孙自称,强调的是民族认同感的加强,D正确;材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礼崩乐坏的现状,A排除;B错在开始,在此之前就已经形成,排除;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7.顾炎武指出:“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上述现象主要表明A。维系宗族政治礼乐制度在战国时期遭到破坏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工具C。战国时期儒家发展缓慢,法家崛起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与春秋相比,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不重礼信、不重祭祀聘享、不重视宗姓氏族,这些现象说明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不重视礼乐制度,意味着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A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法律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作用,排除B;题干内容与儒家思想、法家思想无法,排除C;题干体现的主旨是诸侯国在战国时期对礼乐制度的态度,而非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排除D。8.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其意在说明A。小农经济是国富民强的根本 B.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国家的统治C.人地矛盾导致耕作模式改变 D.以农立国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民事农则”“田垦"“粟多”“国富”“兵强",可知管仲明确指出了富国强兵的根本是发展以农民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A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管仲生活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因为人地矛盾,排除C;材料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而不是说农业和法治的关系问题,排除D项。9。孔子认为人生应扎根于社会现实,极力主张从道德领域解决人生及社会的一切问题。老子强调“清静无为”,主张从自然状态出发,从宇宙中去开启人生的智慧。两人的人生观A。蕴含着强烈社会责任感 B.是不同时代背景的折射C。体现出思想核心的差异 D.适应了统治者统治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孔子的主张是从仁衍生而来,主张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从道德领域解决人生及社会的一切问题.老子的核心主张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因此主张从自然状态出发,从宇宙中去开启人生的智慧,可见是两人核心思想的差异导致了其主张的差异,选项C正确;老子的主张并未体现出社会责任感,排除A;孔子和老子处于同一时代,排除B;孔子和老子的思想都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排除D。10.洪武三年,明太祖读(孟子),大发脾气,下令国子监撤去孔庙中的孟子牌位,之后又组织人手将所谓“大逆不道”的话语悉行删除,并规定“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孟子的主张中最可能让明太祖“大发脾气"的是A“仁政" B.“民贵君轻" C。“性本善" D。“君舟民水”【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最有可能让明太祖“大发脾气”,因为这与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的想法是相悖的,有可能动摇明朝的统治,因此是明太祖所不能容忍的,故选B;仁政是指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实行仁政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因此A项不是最有可能让明太祖“大发脾气”的主张,排除;性本善是孟子关于人性的一种判断,它不会危机明朝统治,因此C项不是最有可能让明太祖“大发脾气”的主张,排除;君舟民水是荀子的主张,而非孟子,排除D.1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跃升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他以咸阳宫为中心,命人仿建了六国宫殿145座.秦始皇如此设计咸阳的宫殿,其意图是A.君临天下,思想控制 B.天下共主,尽享极乐C.天下归一,皇权至上 D。彰显财富,发展商业【答案】C【解析】【详解】咸阳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之后,秦始皇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六国宫殿,这一建筑群的政治意义在于凸显了咸阳宫的中心地位,体现的是天下归一,皇权至上,C正确;秦始皇控制思想的手段是焚书坑儒,而非修建宫殿群,排除A;秦始皇确立的体制是皇权至上,而非天下共主,排除B;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治层面并不鼓励发展商业,排除D。12.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夏朝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西周时,实行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持政治等级,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位世袭,所以材料中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B正确;秦朝不存在地方分权,A排除;秦朝没有封国制,排除C;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都是创制于秦朝,不符合题干中“继承"之说,排除D。13.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修阿房宫、建始皇陵,求仙访药,又“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还有刑罚严苛,人民摇手触禁,以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这些内容反映的是A。秦朝统治腐朽 B。秦朝的暴政C。秦朝的建设轰轰烈烈 D.秦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秦始皇修建宫殿、陵墓,横征暴敛不得民心,这些都是其暴政的体现,故B正确;A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14.秦朝“焚书坑儒”,厉行法治;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面上是思想的争斗,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体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兼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西汉延续了法家的治国方略B.独尊儒术与法家思想的原则一致C.儒家法家思想内容逐渐融合D。西汉儒学“民本"观念逐渐淡化【答案】B【解析】【详解】“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思想文化专制,故B项符合题意;西汉从汉武帝起采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主流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儒家法家思想内容存在明显差异,故C不符合题意;西汉儒学“民本”观念没有逐渐淡化,故D不符合题意。15.中国象棋是中国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主要流行于华人及汉字文化圈的国家,象棋是中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之一。2008年6月7日,象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下面棋盘,请你判断这一棋类运动的产生可能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A。国人暴动 B.楚汉之争C。吴越争霸 D.晋楚争霸【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源自楚汉之争,B正确,ACD排除。故选B。16。汉文帝下令“开关梁,驰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这说明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商贾社会地位提高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政府摒弃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开关梁,驰山泽之禁”的意思是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砍柴、捕捞,以补助生活;“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意思是商人遍布各地经商,促进经济的繁荣。汉文帝的这些措施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材料体现汉文帝是经济政策,并没有体现义利观的改变,并且“根本”说法绝对化,A错误;B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17.汉武帝对盐业生产和销售进行了规定: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用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收购,敢私自煮盐者受釱左趾的刑罚。这一规定A.使盐税成为国家最主要收入B.不利于提高食盐产品质量C。有利于实现国家利润最大化D。不利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产品由官府收购",政府最大限度节省了煮盐的开支,增加了销售的收入,实现国家利润最大化,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盐税的内容,故A错误;材料叙述了国家控制食盐的生产与销售管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食盐产品质量,故B错误;材料主要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加以论述,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产品由官府收购”,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西汉的专卖政策分析解答。18.汉武帝时期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教育系统(如下图)。汉武帝的这一举措A.成为教育官学化的开端B.利于统一国家的意识形态C.使儒学在民间得以独尊D。改变了教育贵族化的倾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汉的儒学教育,意在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解.汉武帝时期在长安兴办太学,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学官学化和教育儒学化,这是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的表现,有利于统一封建国家的意识形态,B项正确.汉武帝的举措促进了儒学官学化和教育儒学化,教育官学化在商周时期就存在,排除A项;儒学在民间得以独尊是儒学得以推广的影响,排除C项;西汉时期的教育举措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但是并未改变教育贵族化的倾向,排除D项。19。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A。“七国之乱"的爆发 B。“八王之乱"的兴起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帝王寿命来看,这一时期帝位更迭频繁,这主要和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有关,C正确;七国之乱是在汉初,A排除;八王之乱是在西晋时期,B排除;五胡十六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D排除。故选C.20。司马迁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 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 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司马迁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材料表明司马迁著史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无从反映,故A不正确;司马迁著史极其重视文献记载,故B不正确;材料所述司马迁也较为重视实地考察,故C不正确。2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处局面的长期存在.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处局面的长期存在”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故答案为B项;当时北方经济水平超过南方,排除A项;北方长期战乱,不利于恢复生产,排除C项;D项中的“阻断交流"说法绝对,排除。22。西晋末年,匈奴单于刘渊自称汉朝刘姓子孙,以复汉为名,建立汉政权,同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三祖五宗(西汉、东汉、蜀汉8位皇帝)神主而祭之。对刘渊尊汉的合理解释是A。反映了汉朝在历史上影响巨大 B。表明刘渊企图统治全国的野心C。尊汉的目的在于获取政治资本 D.刘渊提倡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答案】C【解析】这一题需要从刘渊尊汉的目的去考虑。“以复汉为名,建立汉政权"说明刘渊尊汉的目的是要打着尊汉的名义,来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本,最终建立汉政权,故选C。刘渊尊汉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因为汉朝影响大他就尊汉,故排除A;当时已是西晋末年,全国是统一的,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是其尊汉的表现而不是目的,故排除.23.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宋书》(南朝)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曲辕犁在江南的推广 B.江南经济的持续开发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家庭手工业发展迅速【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司马迁记载江南地区人烟稀少,说明当时并未开发,但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得到了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在江南地区从两汉到魏晋时期持续不断开发,B正确;曲辕犁是在唐朝发明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C与题无关,材料仅仅涉及江南地区,排除C;D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24。晋元帝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北方大族王导支持。此后,王导位高权重,政令己出,王氏子弟分布内外,声势显赫,时人语之日:“王与马共天下"。这说明东晋A。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B.时局混乱导致王权旁落C.世家大族左右政治 D。门阀势力垄断地方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司马睿得到王导的支持而称帝,此后“王与马共天下”,说明当时的世家大族左右政治,C正确;“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反映的是皇权和门阀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王权旁落不符合史实,排除B;题干未涉及到门阀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排除D。25。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孝文帝旨在说明A。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B.徙居平城的必要性C.移风易俗的必要性 D。文武兼治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体现的是孝文帝强调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主要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26.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原因是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享乐欲望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大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依据是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西南地区经济的没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没有隋炀帝,大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可知,材料体现了大运河开凿的必然性,主要是由于当时南方经济发展地位不断上升,大运河主要是起到沟通南北经济联系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大运河开凿的必然性,主要是由于当时南方经济发展地位不断上升,与北方民族大融合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隋炀帝时期国家是统一的而非分裂对峙,B项错误;大运河的开凿与西南地区经济没落无关,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27。贞观二年(628年),太宗对大臣说:“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是经营衣服粮食的,以不耽误时机为本。想要不耽误时机,作为君主,他的政策措施就应该精简,让人民静养。”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A.以农本,重农抑商 B。以民为本,与民休息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 D.以民为本,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体现了唐太宗的“以民为本"思想,“让人民静养”体现了唐太宗的“与民休息"思想,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28。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唐高祖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这说明A.唐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鲜卑人是唐朝的统治民族C.唐朝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D。唐朝对鲜卑实行和亲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高祖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等信息可知,在唐朝时期各民族之间有频繁的交流和融合,导致唐朝皇后、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人后裔,故C选项正确;材料“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并不代表唐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没有体现鲜卑人是唐朝的统治民族,并且也不符合史实,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没有体现唐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故D选项错误.29。武则天时,有人用丹漆在龟腹上写“天子万万年",伪作祥瑞以进之。凤阁侍郎李昭德以刀刮之并尽,奏请将此人付法。武则天答曰:“此非恶心也,舍而勿问.”由此可知A.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正统 B.女主当政招致官僚集团反对C.武则天以宽刑省法治国 D.统治者以祥瑞作为政治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有人“伪作祥瑞以进之”,而武则天却不对此进行惩罚,这反映出她想以祥瑞作为政治工具,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佛道思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官僚的反对,排除B;武则天让大臣“舍而勿问”,不加以惩罚,并不是她以宽刑省法治国的体现,排除C。30.“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是唐朝末期的社会现状,反映了藩镇割据,中央政府控制力减弱,地方不听中央节制,国家面临分崩离析的状况。其实质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并非是君权与相权、文臣与武将的矛盾,由此可知,B项正确,排除AC;材料反映的内容不涉及少数民族政权,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尼赫鲁材料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温家宝在哈佛大学的演讲(1)材料一中的“字”可以追溯到什么朝代?指的是什么文字?(2)材料二中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答案】(1)商朝;甲骨文。(2)“仁”和“礼”【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较成熟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2)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和“礼"32.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材料一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史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明史·舆服志》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皇帝制度的特点。(2)依据材料三、四,写出皇帝制度的另外两个特点。(3)综合上述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本质.【答案】(1)特点:皇帝独尊.(2)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3)本质:君主专制或专制主义【解析】【详解】(1)特点:由材料“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等信息可归纳为皇帝独尊。(2)特点:由材料“皆决于上"“倚办于上"可归纳为皇权至上;由材料“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归纳为皇位世袭。(3)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郡县制等都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其中皇帝制的实质是专制主义。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巳上,习性巳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巳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1)材料一中的“魏主"“帝”指的是谁?(2)材料一中的“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3)材料二中的“正音”指什么?在其改革中曾将拓跋氏改姓什么?(4)上述材料反映的改革在当时民族关系方面起了什么作用?【答案】(1)北魏孝文帝。(2)(河南)洛阳。(3)正音:汉语.姓:元。(4)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解析】【详解】(1)根据“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可知,材料反映是北魏孝文帝主张迁都洛阳,“魏主”是孝文帝。(2)根据“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可知,北魏孝文帝主张迁都洛阳。(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