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史论基本概要【原始社会-五代十国】课件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中国通史史论基本概要【原始社会-五代十国】课件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中国通史史论基本概要【原始社会-五代十国】课件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中国通史史论基本概要【原始社会-五代十国】课件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中国通史史论基本概要【原始社会-五代十国】课件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通史史论基本概要

【原始社会-五代十国】中国古代史部分包括三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阶段、奴隶社会阶段和封建社会阶段原始社会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早期人类元谋人活动】-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时间的跨度最大】时期划分:从生产力角度,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和新石器时代【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4000多年】;从社会组织角度,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始于史前时期的初级阶段(约170万年前),属于旧石器的早期和中期】、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注:氏族公社又称作氏族社会,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基本贯穿于新石器时代始终。】;生产力发展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原始社会阶段特征:政治层面(“公天下”→“家天下”)、经济层面(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文化层面(兼收并蓄;多元一体;图腾崇拜)政治层面:(1)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新石器时代晚期即父系氏族社会阶段;阶级分化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3)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反映“天下为公”的社会状况,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经济层面:(1)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2)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产生;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地域差别:南稻北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手工业: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4)商业:原始商业、物物交换、偶尔进行、原始贝币(5)新石器晚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文化层面:(1)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地区发展不平衡、兼收并蓄;(2)中国早期文明具有多元性、本土性;以中原为核心,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3)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史料一位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随葬品的多寡,也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摘编自《中国早期人类史研究》史料二阶级、阶层或等级之类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强制性的公共权力系统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国家及其强制性的权力机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最初的统治与管理机构,是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冲突而发展起来的,是统治阶级压制被统治阶级的机器。——王震中《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组织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概括国家产生的主要条件。答案:(1)变化:社会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已被破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2)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建立。

1原始社会1(前170万年-前2070年)旧石器时代(约170万年前-约1万年前)①采集渔猎;②用火;③群居;④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前2070年)多元一体起源①磨制石器;②原始农业;③使用陶器(彩、蛋壳);④养畜业;⑤村落;⑥定居。

5000年以前:母系氏族(仰韶);

5000年以后:父系氏族(龙山红山良渚)

*三皇五帝(传说):炎黄始祖;尧舜“禅让”,“万邦时代”(城邦)考点1:起源特征:多元一体:多元(多个源头)

一体(各地交流;中原辐射)例:(2023年全国卷模拟)“考古中国”在2001年3月发布了三星堆遗址的最新发现。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特点,另一部分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具有古蜀文化的特点。这反映了(

A.古蜀文化代表中原文化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各地经济的平衡发展

D.青铜铸造世界领先

1原始社会2(前170万年-前2070年)考点2:5000年前母系:平等(仰韶文化,彩陶)

5000年后父系:贫富,阶级、城市国家出现(龙山黑陶、红山、良渚古城)例1、(2023年全国卷模拟)陶寺遗址,其绝对年代为公无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它是中国黄河中洲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陶寺遗址中的各类器具在大中型墓,尤其在大型墓中成套出现,如漆木器与陶器或互为配套,并在墓中有大致固定的位置。随墓主身份不同,器物的使用有着相当严格的限制。这表明(

A.当时手工业与已农业完全分离B.陶寺时期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

C.陶寺遗址实证了夏王朝的存在D.早期国家的等级分化较为严重例2、(2023年新课标2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禅让制(1)含义: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传给贤德之人。(2)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3)主要特征: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当选的部落联盟首领要具有高尚的品德。(4)意义:禅让制的特点是推选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人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一制度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来治理部落联盟。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1)“猿类”——古代猿类。(2)“正在形成中的人”——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3)“完全形成中的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的表现(1)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2)从文明起源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3)从遗址分布看,有江西上饶万年县仙人洞遗址、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山西临汾襄汾的陶寺遗址、浙江杭州余杭良渚古城遗址等。

2早期国家-奴隶制时代(前2070年-前770年)

夏朝:王位世袭制开始;聚族而居(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可能遗存)

商朝:内外服;王权有神秘色彩西周:分封制(天子封地、诸侯义务)、宗法制(血缘嫡庶);礼乐制(礼数)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主要为石器)

特征:神化王权;尚未集权;贵族政治;家国一体;等级森严;青铜铸造;工商食官考点: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的含义

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1(前770年-前221年)必备:春秋战国:大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由分裂向统一;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生产力:铁器牛耕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形成、私商出现;重农抑商(农本商末)上层建筑:

分封宗法礼乐制井田崩溃(周天子地位下降,争霸兼并战争);

封建制确立(变法运动:法治集权、小家庭、军功爵制、奖励耕织)

阶层改变:士阶层崛起、新兴地主阶级壮大、平民大量增加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打破、平民阶层入学。

百家争鸣:针对社会变革、分裂提出解决方案(各有特点又互相吸收)

华夏认同:四夷(戎蛮夷狄)对中原华夏制度、文化的认同(同源共祖)

春秋战国时期2(前770年-前221年)百家争鸣:(针对社会变革、分裂提出解决方案,各有特点又互相吸收)

儒家:仁尊卑民本;道家:道辩证无为;法家:法治集权

墨家:平民兼爱非攻

(一)秦的统一:

条件:客观(人民、经济),主观(秦国地理、统治、变法)

进程:秦国统一六国---秦朝征越族(桂林、南海、象郡)---击匈奴(收河套)(二)秦朝的治理: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庭议制利于避免政策失误;具有家国同构色彩。

郡县制:全国推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集权)

上计制:考核官员。文书制:传递官方政令、信息(小篆、道路、驿站)

经济:统一货币(秦半两钱)、度量衡(客观上利于经济交流发展);

思想:焚书坑儒(法家)(实为思想专制);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隶书);(三)秦的灭亡:秦的暴政(根);严刑峻法(直);刘邦项羽起义(前207年)(四)楚汉之争(前206年-公元202年):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力(利用分封制)三、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前221年-前202年)

四、大一统发展的两汉(前202年-公元220年)(二)汉初:无为而治,稳定政权

1、政治:郡国并行制(利于汉初政权稳固,但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景帝部分解决诸侯王问题(诸侯国的行政任免权收归中央)。

2、经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3、思想:黄老“无为”(道家)。

4、民族关系:匈奴问题,由武力转向和亲。(三)汉武帝时期:积极有为,昂扬奋进***!!!***

1、面临问题:相权重、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商业膨胀、思想不统一、匈奴犯边

2、巩固大一统措施:

政治:强化皇权(设置内朝;重用外戚);强化中央集权(推恩令、设刺史);察举(德行)

经济:①盐铁酒官营;②官铸五铢钱;③抑制土地兼并;④均输平准;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兼采百家),儒学正统、文化主流;

民族:征匈奴,出使西域;(前60年西域都护府,东汉班超任西域都护)(四)东汉时期:地方割据,思想多元

政治:置尚书台加强皇权;宦官外戚专权;州郡县三级制形成(刺史成州牧,形成割据势力)

经济:田庄经济(豪强地主,大量使用奴婢,自给自足)

思想:儒佛道并存(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道教在东汉末年产生)

三国【220年-280年】两晋【266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阶段特征:①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②小统一,大分裂;③局部统一的时间短,分裂时间长,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④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三国鼎立时期【三次战役】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格局初步形成夷陵之战:使三国鼎立格局最终形成注: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时期,死后被其子追授帝位三国【220年-280年】两晋【266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政权建立都城势力魏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洛阳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汉221年,刘备建立,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成都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吴229年,孙权称帝建业

西晋时期(1)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五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4)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三国【220年-280年】两晋【266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原因条件:①北方人的南迁,带来了劳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和劳动力资源②南方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③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④国家政策的支持(东晋)发展表现: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②江南开发促进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③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历程①两晋南北朝:奠定基础;②安史之乱后:逐渐南移;③南宋:最终完成三国【220年-280年】两晋【266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东晋(317-420年)与南朝(420-589年)1.东晋的建立与士族的形成(1)东晋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的形成①含义: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②原因:(了解即可)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B.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C.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③表现:(了解即可)A.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B.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C.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D.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④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三国【220年-280年】两晋【266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东晋(317-420年)与南朝(420-589年)2.南朝的政权更替(1)南朝和“六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2)南北对峙形势: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到陈朝,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三国【220年-280年】两晋【266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2)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2.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后被东晋击败于淝水,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前秦政权战败后迅速崩溃,稍显缓和的民族关系又加剧三国【220年-280年】两晋【266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3.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建立: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改革时间: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3)改革措施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4)意义:①民族关系: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经济发展: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对后世: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三国【220年-280年】两晋【266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4.北朝的政权更迭(1)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2)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3)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政治上,割据混战;南北对立;政权更迭;门阀政治经济上,江南开发;技术进步民族上,五族内迁,民族交融(民族分裂、冲突→民族交流、关系缓和→民族交融)三国【220年-280年】两晋【266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阶段划分:隋朝(581年-618年);唐朝(618年-907年)阶段特征:【总述】封建社会的繁荣和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政治上,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发展,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文化上,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重大影响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兴亡1.隋朝的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2.隋朝的建设(1)仓库: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2)洛阳城:雄伟壮丽,闻名于世。(3)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3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政治(1)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管理体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2)完善科举制度,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3)节度使的设置使地方分裂势力增强,导致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经济(1)农业:曲辕犁、简车(2)手工业:制瓷形成南查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大量外销;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3)商业:大运河开凿有利于商品流通;长安城的坊市制;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文化(1)思想:三教并行,佛、道挑战儒学正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2)科技: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3)文学:唐诗以李白、杜甫等为代表。(4)书法绘画: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在草书方面成就较高;著名画家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755-763年)(1)原因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②军事失当: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2)影响: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由盛转衰。①破坏了北方的经济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③边防空虚,边疆不断告急④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藩镇割据:(1)形成: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和税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2)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3.黄巢起义:(1)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2)黄巢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沉痛打击了唐朝统治。(3)唐朝的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4.五代十国(1)五代:唐朝灭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3)后周世宗改革: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唐朝处理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和特点1.方式(1)设立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2)册封首领: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3)武力征服: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进攻,唐军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维护了北部边境安定。(4)政治和亲: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5)会盟通好:唐与吐蕃会盟巩固了双方友好关系。(6)经济文化交流。2.特点(1)政策开明。(2)措施灵活,方式多样。(3)加强民族间的联系与交流。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史料一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贞观政要·论安边》史料二朕之小女,长自宫闱,言适远方,岂不钟念?但朕为人父母,志恤黎元,始允诚祈,更敦和好……降(嫁)彼吐蕃赞普,即于今月廿七日,朕亲自送于郊。——《唐大诏令集》(1)根据史料一判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原则是什么。(2)史料二表明唐朝统治者采取了和亲的民族政策,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什么?答案:(1)团结少数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2)实现唐蕃“和好”。

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给我们的启示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3.人才和合理的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4.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5.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6.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7.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