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精研+拓展提升】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精研+拓展提升】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精研+拓展提升】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精研+拓展提升】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精研+拓展提升】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管理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十七课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

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

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

部派官员专门管理,

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对于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

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史纵横当屋居村落和氏族出现后,人类社会开始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是血缘同居范围的不断缩小,孕育出早期的“户”与“家”。这就为最初的户口管理和统计

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氏族之间的联系和合并,出现了部落式邦国,使人类团

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产生,邦国之间的联合与战争

时常发生,需要对人口进行有组织的统计和管理。使这种需要变为现实的因素很

多,其中最主要的,则莫过于兵员征集与赋税征收这两个因素了。——宋昌斌《中国户籍制度史》一、概念解析:户籍是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登记簿。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周礼》中的户口调查登记◆

据《尚书》、

《国语》、

《周礼》等记载...周天子在中央王朝设置六官:天官冢宰掌

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禁,

冬官司

空掌邦事。这六官及其下属的部分官员,都直接或间接负责人口的调查登记。◆王城之内,称为“国中”;王城周围百里以内称为郊,郊内设六乡,乡以下有州、党、

族、闾、比,乡内的户口调查登记,由各级乡官负责;郊外(即王城101里外至200里以

内)称遂,共设六遂,遂以下有县、鄙、郯、里、邻,遂中的户口调查登记,由各级遂

官负责。

——宋昌斌《中国户籍制度史》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1.战国: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强国知十三数: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稿之数”。——商鞅《商君书》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1.战国: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令曰: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

别男女大小,其不为用者,辄免之,有锢病不可作者疾之,可省作者半事之,并行以定甲士当被兵之数,上其都。

——《管子·度地篇》问死事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问少壮而未胜甲兵者几何人也?●●·●

·

·问独夫寡妇孤寡疾病者几何人也?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问乡之良家其所牧养者几何人也?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士之身耕者几何家?

…《

·问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1.战国: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为适应和鼓励小家庭生产,各国发展了户籍制度。楚的户籍登记了居住地和身份。宋还有与户籍配合的版图,

“泉阳令乃使吏案籍视图,水上渔者五十五家,上流之庐,名为豫且”——林浩《中国户籍制度变迁》“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在以农立国的传统社会,最大限度地占有、并尽可能适当地管理和使用土地和人民,从来被最为明智的统治者所关注。户籍制度以一定形式将人民固着在土地上,成为落实行政管理、征兵、赋税、

劳役的基础,也是施行封建教化、考核地方官吏、谋求基层治安的一项重要依据,

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制度的贯彻,关系甚密,王朝的盛衰存亡,大可从中窥见消息,理所当然地受到历代的重视。——宋昌斌《中国户籍制度史》1.战国: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

演变过程:——※集权国家正在形成,国家治理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战乱时代,出于征发兵役、赋税、劳役等的需要。1.战国: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

演变过程: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更加强了户口调查登记制度,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将载有人口数字的“计籍”送中央汇总。

……随着秦统一六国,这套户口登记、统计和上报制度也随之推行到了全国。秦代的户口、土地的调查登记,是首先让本人或户主申报。申报之后,也还有官府审验等程序。秦代的户口调查登记已经包括了职业、居所、爵位、年龄(或身高)、财产等项内容。——摘编自陈锋《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人口税的演进》2.秦朝:分类登记制度,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2.秦朝:分类登记制度,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隶臣、妾,即宫府的男、女奴隶。傅,即登记。这句话的大意是:小隶臣、妾成年,在八月登记为大隶臣、妾,从十月起加发口粮。其他社会成员是

否也在八月登记,还不好推定。◆小隶臣妾以八月傅为大隶臣妾,以十月益食O——

《秦律十八种

·

仓律》

(云梦睡虎地秦简)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大意是:男子甲自行投到,供称自己是士伍,住在某里,于本年二月不知日期亡自出爱乡某:男子甲自诣,辞曰:“

五(

)

,

某的一天逃亡,没有其他过犯,现来自首。里,以遒二月不识日去亡,毋(无)它坐。今来自出。经讯问,其姓名、身份确实,于二月丙”“问之口名事定,以二月丙子将阳亡,三月中逋筑宫廿日,四年三月丁未籍——亡五月十日,毋(无)它坐,莫子日游荡逃亡,三月份逃避修筑宫室劳役20天。四年(据考为秦始皇四年,即公元前243年)三月丁未日簿籍记有他覆问。以甲献典乙相诊,今令乙将之诣论,敢言之。曾逃亡一次,共五个月零十天,没有其他过犯,无须再行查问。将甲送交里典

乙验证,现命乙将甲押送论处,谨告。2.秦朝:分类登记制度,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

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院(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史记·萧相国世家》3.汉朝:丞相主管,户为单位,“编户齐民”,定期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秦有系统的户籍资料;由丞相或御史保管;汉承秦制,编户齐民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

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

.

.

“编户

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

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户籍上的中国》3.汉

:丞相主管,户为单位,“编户齐民”,定期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齐民,是许多地位相同的百姓,在统治阶层的统治下,有一定的身份,其权利为国家法律所保护,同时他们也必须承担交税赋役的义务。齐民是隶属于国家统

治机构的百姓,是这一个庞大共同体的成员,但他们并不能分享共同体的主权。

主权是属于统治阶层的,并不属于编户齐民的百姓臣民。——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3.汉

:丞相主管,户为单位,“编户齐民”,定期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

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

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那、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

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

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

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东晋的“黄籍”和“白籍”填成

静景之好设媒母留mpm

理八甲一面二群八十呼束奔献个级弗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后政府为了增加赋税进行“土断”。(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东晋的“黄籍”和“白籍”◆

考:东晋户籍制度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原因变化。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核定户籍,惩处不实者。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以下,兼令

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

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隋书·食货志》4.隋朝:“大索貌阅”、“输籍法”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

演变过程: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4.隋朝:

“大索貌阅”、“输籍法”“大索貌阅”:使隋朝政府掌握更多的人口,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隋朝初年担任沧州刺史的令狐熙,他在任沧州刺史期间,沧州从开皇二年(582)的4万户,到开皇八年(588)的10万户,6年之间户数便骤然增长1.5倍,成效斐然。而从开皇八年(588)以后,到大业五年(605),沧州的户数只增长了2万多。可见,开皇五年(585)的这次“大索貌阅”成效之显著,以及北齐旧境人口隐匿之严重。

——一苇《细读隋朝四十年》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

演变过程:4.隋

:“大索貌阅”、“输籍法”“输籍法”:有利于打击地方官员对百姓的额外压榨。官吏不能随意加税,基层的吏治状况得到了改善。输籍定样:政府按照各类民户的财产、丁口多少,制定出相应的纳税税额标准,将各家民户缴税的税额分为若干等级。——《唐会要》卷85《籍帐》手实唐宋时在基层官吏监督下居民自报户内人口、田亩以及本户赋役承担情况的登记表册。在唐代,它是制定计帐与户籍的主要依据,每年填报一次。(唐朝)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民户申报户口的文书,要注明户主、家口、年龄、田地)、计帐(县乡会同阅定形貌,注明户等),赴州依式勘造。

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

....一通送尚书省,州县各留一通。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

演变过程: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

诸里正不觉脱漏增减者,

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诸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县内十口笞三十,三十口加一等……各罪止徒三年。

知情者,各同里正法。

——《唐律疏议·户婚律》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

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

——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客户(失去了独立的户籍,流亡他乡的人)在唐代已普遍存在,宋代因“田制坏”而进一步增多。客户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不在国家的赋税征收之列,且时有

“滋扰乡里”甚至“啸聚山林”之患。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

将客户与主

户(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

的户籍。宋代在主户和客户外还设置了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坊郭户作为正式户

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开创了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

式。此外,户籍中还有兵籍。宋代规定:

“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

……悉归枢密

院。”——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6.宋朝:分主户与客户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宋代的女户…妇人夫在日,已与兄弟伯叔分居,各立户籍。之后夫亡,本夫无亲的子孙及有分骨肉,只要妻在者,召到后夫,同共供输,其前夫庄田,且任本妻为主,即不得改立后夫户名。候妻亡,其庄田作户绝施行。——《宋会要辑稿·食货》(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7.元朝:以职业定户籍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

演变过程:※元代疆域辽阔,人种民族种类繁多,因此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不同的户籍。划分标准多样,有:民族种类、职业不同、信仰宗教,常见的有十种:民户、军户、站户、匠户、盐

户、儒户、僧户、道户。※另外按照民族的划分标准,在政治上满足了少数民族的需要,赢得本民族的支持,以此巩固统治。

“诸色户计”7.元朝:以职业定户籍,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

演变过程:在元代北方,除了当差纳税的一般民户外,军、站、匠三种人户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至元七年左右,北方诸色军数已达七十二万户。以后又续有签军之举。卫辉“郡当冲要,民为兵者十之九”。军户所有田土,初定视民田输半租。其后,所有军、站、匠户都享有在有田四顷限额内免缴地税的优惠。——周良宵《元史》7.元朝:以职业定户籍,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

演变过程: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

演变过程:7.元朝:以职业定户籍,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儒户】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复对北方儒户进行清理,“遣使试儒生于列郡,以经义、

词赋两科中选得为免差儒户”。通过这次拣选,“诸路儒户通文学者三千八百九十,并免其徭役。洪武三年,以宁国知府陈灌所创“户帖”,

“颁行天下”,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人口普查。户帖记载“一户:某府、州、县、乡、都、保附籍,户计

家口:男口,成丁、不成丁,妇女口,大小;事产:基田瓦草屋”...——林浩《中国户籍制度变迁:个人权利与社会控制》8.明朝:户帖制度;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

演变过程: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8.明朝:户帖制度;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其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

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规定人户的籍属,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民籍…还有儒、医、阴阳等户。军籍…还有校尉、力士、弓、铺兵等。匠籍…手工业户,要向政府承应工匠差役以及厨役、裁缝、

马船等。——南炳文、汤纲《明史》明朝政府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丈量土地,以一个粮区为单位,记载每块田

地的亩数、质量、方圆四至,以及田主的姓名等,

并绘制成图。因所绘的田亩形状像鱼鳞,故名《鱼鳞图册》——南炳文、汤纲《明史》8.明

:户帖制度;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鱼鳞图册(《鱼鳞图册》制定后)明朝政府经过这一次普遍的土地丈量,清查出了不少隐瞒的土地。洪武二十

六年(1393年)

“核天下土田,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14),是明代见于记载的耕地数额最多的一次,这与洪武二十年开始的土地丈量是有

一定关系的。——南炳文、汤纲《明史》8.明朝:户帖制度;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演变过程:鱼鳞图册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

演变过程:9.清朝:沿袭明制;相对松弛;永停编审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根据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程,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的原因。●

特点:①严密性:户籍登记种类渐趋精细②等级性:户种等级不同③世袭性:户籍世袭④限制性:制约人口流动⑤继承创新性:宏观继承、适时而变⑥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时期户籍制度战国以五家为“伍”编排户口,男女都登记秦户籍分类登记:户、宗室、宦、市籍等汉丞相主管,户为单位,

“编户齐民”两晋分“黄、白”籍,后期增加赋役隋唐“大索貌阅”、核定户籍、三年一造宋分主户(有地税户)、客户(无地佃户)元按职业划分,“诸色户计”世代相袭明袭元制,造“黄册”详列人、田、房清袭明制,管理松弛,作用削弱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一、基层组织的内涵: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

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基层。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二、

基层组织的演变:※夏商周

: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

“郡县制”逐渐推行,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

: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国”

:指王城和国都。在王城的城郭以内,叫做“国中”

;“郊”

:城郭以外相当距离的周围地区,叫做“郊”或“四郊”。——

“六乡”

:

“国”以外和“郊”以内,分设有“六乡”。“野”

:

“郊”以外相当距离的周围地区叫“野”。——“六遂”

:在“郊”以外和“野”以内,分设有“六遂”。

、基层组织的演变:※夏商周: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

“郡县制”逐渐推行,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

: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

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汉书》载: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

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二、基层组织的演变:※夏商周: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

:“郡县制”逐渐推行,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管。”——应劭《风俗通》※“十里一亭,置亭长、亭侯,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司奸盗,亭长持二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续汉书·百官志》引《汉官仪》

、基层组织的演变:※唐朝: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宋朝:保甲制(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明朝: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清朝: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保长、甲长、牌长每天傍晚稽查各户,乡里制与保甲制结合。)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的演变:※唐朝: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宋朝:保甲制(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明朝: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清朝: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保长、甲长、牌长每天傍晚稽查各户,乡里制与保甲制结合。

)自春秋战国时起,统治者为了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控制...把民众分成一个个小单位,每个单位都设专人管理,形成严密的层级节制、左右关联的网状控制体系。

...以“节节相制,

彼此相保”的株连方式把高度分散的乡村居民纳入国家控制体系之中,使平民百姓之间相

互监督,以实现“制一人足以制一家,制一家足以制一乡一邑”的社会管理目标。——吕洁《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研究》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的演变:※唐朝: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宋朝:保甲制(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明朝: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清朝: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保长、甲长、牌长每天傍晚稽查各户,乡里制与保甲制结合。)※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

: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县是基层行政单位,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是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

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乡官实际以啬夫为主……啬夫承担乡一级的一切政务,

管理行政、司法、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是乡里百姓最直接的统治者,因而当时

有“但闻啬夫,不知郡县”的说法。——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征发以及地方教化、狱讼和治安等事,是乡里百姓最直接的统治者。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三、

基层组织的意义: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一、产生的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唐朝水旱灾害频发

周臣(明)

《流民图》

(局部)

蝗灾隋唐在318年中,较大的自然灾害有515次。其中旱灾134次,水灾120次,风灾65次,地震55次,雹灾37次,蝗灾35次,霜雪灾27次,疫灾17次。平均每年

受灾1.6次。——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一、产生的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产生的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据统计,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自然灾害爆发总次数为5964次(明朝2822次,清朝3142次),平均每年发生灾害10.96次。灾害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

点,如水灾、旱灾、虫蝗灾、地震、风潮、冰雹、雪灾、瘟疫等各种灾害一应

俱全,其中以水旱灾害最为频繁,水灾总计2278次,占全部灾害的38.20%,旱

灾总计1386次,占全部灾害的23.24%。——庄华峰《明清时期长江下游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研究》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产生的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如永乐十二年(1414年)

:“十月,崇明潮暴至,漂庐舍五千八百余家”。成化八年(1472年):

“南直隶浙江大风雨,海水暴溢,南京天地坛、孝陵庙宇、中都皇陵垣墙多颓损,扬州、苏州、松江、杭州、绍兴、嘉兴、宁波、湖州

诸府州县淹没田禾,漂毁官民庐舍、畜产无算,溺死者二万八千四百七十余人”。

万历三年(1575年)六月:

“杭、嘉、宁、绍四府海涌数丈,

没战船、庐舍、人畜不计其数”。天启六年(1626年)九月壬申,“滨海之邑如泰兴一县,海潮江浪一夜骤涌,

庐舍冲没,人民溺死者无算”。--庄华峰《明清时期长江下游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研究》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产生的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王制》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七患》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二、社会救济的表现: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并鼓励民间建立义仓。(公元前54年)

(耿)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朵,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汉书·食货志上》河北蔚县常平仓政府救助中的粮仓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平来法,即政府在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汉武帝时…创立平准法,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

物价。宣帝...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低至一石五钱,“农人少利”。此时,“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

…耿寿昌又于五凤四年(前54)奏请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余,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该制度

王夫之称其为“利民之善术也”。——摘编自王文涛《社会救助视角下的汉宣帝中兴》洛阳含嘉仓遗址(官仓)政府救助中的其他作为秦汉以来,地方发生灾荒都要及时逐级如实报告,官员复查核实按轻重定级,国家无偿发放救济钱物,实行不同程度的蠲免、减征及缓征赋役,汉代除免征田

租外,还免征耕地附加税、戍边代役钱、人头税。官府往往腾出官邸,设置医药救治,地方政府大多设临时收容所,把平时常设的如居养院、普济院等动员起来收容贫而不能自存的灾民。唐朝官府让灾民兴修水利工程,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

并及时从外地调运粮食支援灾区,调运粮食平抑粮价;组织引导灾民有序流动,到丰裕地区就食糊口。宋代除继续推行劝奖民间纳粟助赈外,还采用纳粟赎罪、散给僧道度牒等方式筹措赈灾钱粮,元明清有入粟补官及捐纳制度。——摘编自赫治清《我国古代救灾防灾的经验教训》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二、

社会救济的表现: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并鼓励民间建立义仓。为了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当政后实施的社会救助措施达116例。内容涉及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尊老恤老、鳏寡孤独救助、疾病与残疾救助、优抚和减免租调

贡物等方面。孝文帝时代的社会救助实践是非常突出的,不仅争取了人心,赢得了

更多人对社会改革的支持与拥护,而且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乃至后世君主的恤

民思想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王文涛《北魏孝文帝时代社会救助试论》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二、

社会救济的表现: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并鼓励民间建立义仓。唐朝统治者...颁布了不少社会救助相关法律…除了采取设立义仓、免除赋税、残疾人收养、贫民救助等行政性措施外,朝廷还开始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社会力量,如以工代赈,让社会力量参与到自救活动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救灾实

施过程中构建起密切的协调配合机制,这使唐朝成为古代社会救助体制发展的重

要时期,社会救助体制的规范化深受时人好评。——摘编自丁建定《唐代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管理》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二、社会救济的表现: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并鼓励民间建立义仓。开皇五年,隋朝中央政府采纳度支尚书长孙平的建议:“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双课出职权重,于当社造仓窖贮之。”长孙平在隋文帝的支持下,采取强有力措施,将民间自发兴起的义仓推广至全国。开皇十五年,隋文帝下令在西北地区实行义仓管理与储备粮源方面的变革试点:将这里的义仓由当社民间自己管理改为由州或县管理,将义仓粮食由劝募形式变成变成按户等定额。——摘编自魏明孔《从义仓设置看隋代制度创新》二、

社会救济的表现: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

防荒年,并鼓励民间建立义仓。※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救济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洛阳含嘉仓遗址(官仓)陕西丰图义仓遗址俗说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藜[cóng]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正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