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对基金争议解决的影响系列合集_第1页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对基金争议解决的影响系列合集_第2页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对基金争议解决的影响系列合集_第3页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对基金争议解决的影响系列合集_第4页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对基金争议解决的影响系列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对基金争议解决的影响系列合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发--私募基金行业法治化进程迈入新阶段《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核心内容及对基金争议解决的影响(上)《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核心内容及对基金争议解决的影响(中)速评《私募条例》兼论对私募基金争议解决的实务启示2023年7月9日,私募基金领域行政法规级别的监管规定2023年7月9日,私募基金领域行政法规级别的监管规定《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条例》)正式公布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条例》将于2023年9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针对私募基金行业监管规则体系形成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部门规范性文件-自律规则的一系列私募基金监有助于凝聚各部门及行业共识对于私募基金业界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条例》出台后私募基金行业法治化、规范化色彩将更加明晰有助于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投资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直接融资效率鼓励私募基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也更有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在答记者问中指出后续将根据《条例》规定进一步完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自律规则细化《条例》相关要求。《条例》明确了私募基金总体监管原则、私募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义务要求资金募集和投资运作规范针对创业投资基金设置专章规定及核心突破《条例》第二条明确了《条例》的适用范围,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设立投资基金或者以进行投资活动为目的依法设立公司、合伙企业由私募基金管理人或者普通合伙人管理为投资者的利益进行投资活动"。《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发布私募基金行业法治化进程迈入新阶段龚牧龙龚牧龙合伙人金融证券部万敏秀合伙人金融证券部陈志清金融证券部3《条例》基本沿用《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登记备案办法》)第二条规定。同时,明确私募基金监管的区域范围限于中国境内也与海南、深圳等地QFLP管理中对仅有境外投资者参与的私募基金豁免备案政策相互印证。(1)政府资金发起设立或者参股的私募基金《条例》第五条规定国家对运用一定比例政府资金发起设立或者参股的私募基金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即《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等规定中对于政府出资参与私募基金的特别要求如提前退出等安排在未修订前仍然适用相关特殊规定。(2)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业务《条例》第二条未明确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及前述机构依法设立的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子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纳入适用范围,我们理解,对于资产管理计划等产品仍需适用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及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基金业协会")的自律规则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设立私募投资基金的亦应符合《条例》所规定的相关要求(3)外资机构境外机构及境外业务《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外商投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外商投资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制定。境外机构不得直接向境内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私募基金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境外开展私募基金业务活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此前监管部门已对外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准入要求作出规定,如《登记备案办法》第十四条,但未对外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准入要求作出明确规定是否能够设立也依赖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把控《条例》上述规定表明有关部门年内可能将对外资私募管理人管理专门制定规则这样将有效统合各部门意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及营商环境改革(4)差异化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根据私募基金管理人业务类型、管理资产规模、持续合规情况、风险控制情况和服务投资者能力等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实施差异化监督管理,并对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证券投资等不同类型的私募基金实施分类监督管理2020年以来,基金业协会对持续合规运行信用状况良好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试行采取"分道制+抽查制方式办理私募基金产品备案。《条例》第六条进一步扩展了实行差异化管理的考量因素,即"业务类型管理资产规模持续合规情况风险控制情况和服务投资者能力等",相关指标可能会进一步量化。最终可能实现私募证券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及私募创投基金的分类管理及根据不同4、私募基金管理人及私募基金托管人的监管要求《条例》第七条规定以合伙企业形式设立的私募基金资产由普通合伙人管理的普通合伙人适用本条例关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规定。《条例》在第八条明确了担任私募基金管理人及成为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的禁止性规定相较《登记备案办法》有所限缩,《条例》实施后,《登记备案办法》及后续发布的细化规则指引与《条例》的衔接问题待进一步观察《条例》第十一条明确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履行的职责包括(1)依法募集资金办理私募基金备案;(2)对所管理的不同私募基金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进行投资;(3)按照基金合同约定管理私募基金并进行投资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4)按照基金合同约定确定私募基金收益分配方案向投资者分配收益;(5)按照基金合同约定向投资者提供与私募基金管理业务活动相关的信息;()保存私募基金财产管理业务活动的记录、账册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7)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和基金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本条规定通过开放式列举方式规定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募集管理私募基金过程中及私募基金清算完成后的职责,与《条例》第二十七条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将投资管理职责委托他人行使的相关规定勾稽明确了转委托的职责内涵,提供了明确的监管依据。《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了六类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途径:(1)自行申请注销登记;(2)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3)因非法集资、非法经营等重大违法行为被追究法律责任;(4)登记之日起12个月内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5)所管理的私募基金全部清算后,自清算完毕之日起12个月内未备案新的私募基金;(6)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情形登记备案机构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前应当通知私募基金管理人清算私募基金财产或者依法将私募基金管理职责转移给其他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条例》规定与《登记备案办法》中关于基金管理人注销相关条款也在细节要求上存在一定差异《条例》实施后如何衔接问题待进一步观察《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除基金合同另有约定外私募基金财产应当由私募基金托管人托管私募基金财产不进行托管5三、私募基金募集和运作规范要求《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自行募集资金,不得委托他人募集资金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另有规定的除外。本条规定删除了《登记备案办法》第二十六条委托具有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机构募集资金的表述考虑到《关于实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规定的独立基金销售机构销售私募股权基金整改期已届满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仅可从事公募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服务我们理解,《条例》的前述规定应意为区分了私募证券基金与私募股权基金即私募股权基(1)契约型基金显名要求《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运用私募基金财产进行投资的,在以私募基金管理人名义开立账户、列入所投资企业股东名册或者持有其他私募基金财产时应当注明私募基金名称。我们理解该规定的实际落地需金融监管及市场监管部门配合各地在《条例》实施后的实际情况有待观察。我们注意到深圳市先期开展的契约型私募基金商事登记显名化试点颇有成效,为各地执行《条例》提供了范本。(2)政府债务问题《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以要求地方人民政府承诺回购本金等方式变相增加政府隐性债务。政府隐性债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早在2017年,六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即指出地方政府不得以借贷资金出资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严禁地方政府利用PPP、政府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等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设立政府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时,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回购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担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损失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会资本方承诺最低收益不得对有限合伙制基金等任何股权投资方式额外附加条款变相举债《条例》规定紧跟热点问题从基金管理人监管角度出发与上述规定形成合力进一步限制地方隐形债务增加(3)私募基金投资层级问题《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私募基金的投资层级应当遵守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的规定。但符合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条件将主要基金财产投资于其他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不计入投资层级创业投资基金国家对运用一定比例政府资金发起设立或者参股的私募基金的投资层级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本条规定首先明确了私募基金原则上应当符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嵌套规定同时,在《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和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嵌套豁免规则的基础上,《条例》还新增了母基金(将主要基金财产投资于其他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的嵌套豁免,对培育长期机构投资者具有积极作用。6(4)投资顾问规范要求《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委托其他机构为私募基金提供证券投资建议服务的接受委托的机构应当为《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的基金投资顾问机构(5)关联交易《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运用私募基金财产与自己投资者、所管理的其他私募基金其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私募基金,或者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其他主体进行交易的应当履行基金合同约定的决策程序,并及时向投资者和私募基金托管人提供相关信息。私募基金关联交易的规范性将是监管机构的关注重点。《条例》设置了创业投资的特别规定专章,在全面注册制的大背景下,体现了对"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大力支持。其中第三十五条基本延续了《登记备案办法》对于创业投资基金的定义;第三十六条则明确了各部委对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支持的工作分工,即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现即发改委)负责组织拟定促进创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现即中国证监会)和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建立健全信息和支持政策共享机制,加强创业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政策和发展政策的协同配合登记备案机构(现即基金业协会)应当及时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报送与创业投资基金相关的信息。《条例》第三十七条及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应当简化创业投资基金登记备案手续;对合法募资合规投资、诚信经营的创业投资基金在资金募集投资运作风险监测现场检查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监督管理减少检查频次;对主要从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创业投资基金在投资退出等方面提供便利。登记备案机构在登记备案、事项变更等方面对创业投资基金实施区别于其他私募基金的差异化自律管理上述规定进一步细化落实值得期待如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手续是否会进一步简化、创投基金备案要求是否会进一步放宽、创投基金所投企业上市后锁定期政策能否进一步优化等。《条例》第五章及第六章规定了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相较此前行政法规的监管及处罚力度有大幅度上升事中事后监管手段进一步丰富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和威慑程度显著提高。《条例》第四十条与《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基本一致。《条例》第四十一条明确了监督检查或者调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或者调查的程序。《条例》第四十二条相较已有规定新增了中国证监会监管措施在发现私募基金管理人违法违规,或者其内部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管理不符合规定且逾期未改正或者行为严重危及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稳健运行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可以采取责令停业责令更换董监事或高管人员或限制该等人员权利责令负有责任股东或合伙人转股或限制权利及要求第三方机监会还可以采取指定其他机构接管、通知登记备案机构注销登记等措施。7在法律责任层面行政处罚的力度大幅提高且统一了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及私募证券基金的责任标准此前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规定仅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及从业人员适用《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处罚规定。相较《暂行办法》最高3万元的罚款标准,《条款》罚款金额最高升至100万元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责任人员最高可处30万元罚款,部分行为还可能被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条例》新增了诸多细节罚则如未持续符合财务状况良好或高管持股要求的,可能将被处以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其停止私募基金业务活动并予以公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并处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此外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未经法定程序擅自干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业务活动、托管人未建立业务隔离机制、未按规定对募集完毕的私募基金办理备案的及委托他人行使投资管理职责等行为,均在行政处罚之列此外《条例》还明确了民事赔偿先于行政处罚,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结语《条例》将于2023年9月1日正式施行。随着《条例》即将施行相关配套细则、指引等将会陆续出台私募基金行业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发展将进入到新时期。《条例》正式出台,标志着经过多年探索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已在激荡中找到了属于自身的法治定位。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今天私募创投股权基金已成为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力量也支撑着国民经济稳增长稳就业激发经济活力;私募证券基金则已成为资本市场结构优化的生力军对促进市场博弈提升定价效率、增强市场韧性起到重要作用。《条例》提供的制度供给将更好的为私募基金行业保驾护航同时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赖于全行业秉承信义义务提高专业水平守住合规底线亚太欧洲北美中东《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3年9月1日私募投资基金领域的顶层监管架构也确立了我国私募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的新格局。《条例》除对私募投资基金领域的行政监管产生重要影响外也对民商事和行政争议解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定合同性质和效力、厘定当事人权利义务、方面的影响同时我们会围绕监管职责、例》对行政监管及法律责任的影响确定法律责任等民商事争议解决监管措施和行政责任来探讨《条《条例》共七章六十二条分为总则、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托管人、资金募集和投资运作、关于创业投资基金的特别规定、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核心内容及对基金争议解决的影响(上)王囝囝王囝囝合伙人争议解决部李盛合伙人争议解决部9除去第一章的总则第四章有关创业基金的特别规定和第七章的附则核心的规定主要是第二章有关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相关规范以及第三章有关基金运作所涉募、投、管、退四个环节的相关规范这两章因涉及到基金关键主体的权利义务对民商事争议解决具有重要意义。而第五章和第六章涉及到行政监管机构及其职责和权限并进一步规范了当事人的行政责任对行政争议解决通观《条例》的规定并与上位法和下位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比较《条例》中很多内容是对效力层级较低法律规范文件规定的升格和统筹调和、对上位的法律规定的细化和重申,以及对既往司法实践的肯定。《条例》吸收了以往私募基金领域的部门规章及行业自律的监管规则,细化和强化了一些法律原则,也提高了处罚力度。从民商事和行政争议解决角度,我们可以将《条例》的核心内容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当然,《条例》本身还涉及到创业基金、刑事责任等其他内容可根据需要后续与各位同仁探讨和论述。在民商事争议解决实践中四个方面的判断尤为关键,即:性质判断、效力判断、权利义务判断和责任判断。《条例》在这四个方面对民商事争议解决均有影响在私募基金民商事争议解决中民事法律行为性质判断是纠纷解决的起点。比如,基金财产投资如果涉及到明股实债则底层投资法律关系是股权还是债权就成为审判实践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解决了民事法律行为的性质才能在性质认定基础上进行效力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厘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责任判断。在效力判断上《条例》的影响较为明显和重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2)对于违反其他规定如一些监管原则如涉及到违反金融秩序的情况也可能因违反公序良俗原则而导致民事法律行为无效;(3)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刘贵祥大法官在全国法院金融审判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关于金融民商事审判工作中的理念、机制和法律适用问题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稿")若在后续立法中,金融监管规章的强制性规定是根据上位法如《条例》)的授权或者是为了落实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制定的,人民法院可依据《民法典》第153条第l款认定合同效力即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在权利义务判断和责任认定上《条例》中对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职责以及"募投管退"各环节运作要求均予以了明确规定。在当事人合同未约定或者约定违反《条例》效力性规定时司法机关可以根据《条例》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进而认定当事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鉴于《条例》所涉的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大部分内容在既往法律规定、规范性文件和司法实践中已有所体现,《条例》主要以升格、强化、细化方式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因而《条例》对当事人权利义务判断的影响相较效力判断的影响不是最为突出。(l)上位法和法律体系:在私募投资基金的法律规范体系(具体如图)中,《条例》的效力位阶为行政法规其上位法包括《信托基金业协会的自律规则等。设立投资基金或者以进行投资活动为目的依法设立公司、合伙企业由私募基金管理人或者普通合伙人管理,为投资者的利益进行的投资活动"。本条规定对此前《暂行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了统筹调和及效力升格(具体请见下图),在明确《条例》适用范围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亦是对私募投资基金作出了完整定义具体而言,《条例》中所指的私募投资基金应包括如下几项特征:a.基金的募集及设立均发生在中国境内且以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b.基金组织形式包括契约制(即本条所述的投资基金)、公司制及合伙制C.基金由私募基金管理人或者普通合伙人(仅适用于合伙型基金)管理;d.基金以投资为设立目的为投资者利益进行投资活动(3)对民事争议解决的影响:《条例》的效力位阶和适用范围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争议解决:a.《条例》效力位阶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判断的影响。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条例》作为首部私募基金领域的行政法规对于私募基金的"募""投""管9"退"各环节均予以了规范若违反其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会导致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其他两方面效力判断的影响可参见上文论述。b.适用范围对权利义务判断的影响。《条例》的适用范围影响当事人能否援引《条例》确定其权利义务和民事行政责任比如如果管理人并没有将其运营的基金备案而是将某些基金视作"有限合伙企业进行运作但是该类基金运营中设立的有限合伙企业一般充当"资金池的角色具有较强的工具性特点与一般的有限合伙企业在设立目的、经营范围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种情况下合伙企业除了仍需遵照有关合伙企业的法律法规在行政监管等方面还需符合私募投资基金的特别法此外《条例》要求私募基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募集及设立排除海外设立或仅向境外投资者募集资金的基金等,如QFLP基金等。因此,此类基金不能直接援引《条例》作为争议解决的依据,也当然不能据此厘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和责任。2.管理人责任金财产等。勤勉义务是指基金管理人履行职务应当为基金的最大利益尽到管理者通常应有的合理注意是一种积极义务。基金管理人的勤勉义务主要包括以下范围:基金管理人的忠实义务主要包括以下范围:在《条例》实施以前对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忠实勤勉义务主要规定在《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私募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等行业自律规范以及当事人的合同约定中。《条例》从行政法规的层级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忠实勤勉义务予以明确。《条例》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忠实勤勉义务的具体规定内容和《证券投资基金法》中有关公募基金管理人忠实勤勉义务的核心内容基本一致当然鉴于公募基金对公众募集的特征,《证券投资基金法》对公募基金管理人的忠实勤勉义务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规定整体而言在忠实勤勉义务上管理人的职责没有实质性变化其核心变化及对民商事争议解决的影响可以总结概括如下图。对于基金管理人责任所涉及的适当性义务和合格投资者审查义务基金管理人投后管理的常见义务及相应民事责任以及投资者自行起《条例》第四条规定私募基金财产独立于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托管人的固有财产;第二十一条规定私募基金必须显名化运行。前述条文也是本次私募条例的亮点之一。在《条例》出台之前,法院对于股权私募基金财产的独立性的认定,多参照《证券投资基金法》或援引《信托法》的规定。在《条例》出台之后由于《条例》性质为行政法规,为法律适用层面的直接法源法院可直接适用《条例》第四条的规定此外,《条例》第二十一条关于私募基金显名化运作也是对基金财产独立性的进一步强化该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运用私募基金财产进行投资的在以私募基金管理人名义开立账户、列入所投资企业股东名册或者持有其他私募基金财产时应当注明私募基金名称这意味着基金财产独立性进一步与财产登记和公示制度挂钩从而对基金财产独立性进行强化。具体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私募基金本质为信托,而信托不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也不能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一般均由基金管理人作为当事人提起诉讼。但由于私募基金财产独立于基金管理人,诉讼最终产生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初52331号案例此外在执行异议之诉中,若私募基金已经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办理了备案手续,以基金产品的名义按照规定开立账户足以证明基金财产已经具有独立性可以区别于基金管理人自身财产的固有财产。若基金管理人因严重违反忠实义务,应以其自身固有财产赔偿投资者,就执行标的(基金财产)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民事权益,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23)京民申2209号案例。由此可见《条例》中有关私募基金财产独立性已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如基金财产进一步可以显名公示化运作,则有助于区分管理人财产与基金财产或管理人管理的不同基金的财产进一步减少财产保全、民事执行等方面的争议。针对前述规定的主要变化及对民商事争议解决的影响我们总结如下图所示:4.双备案制度(1)《条例》在双备案制度上的核心规定《条例》规定了私募投资基金的双备案制度即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依法办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私募基金产品备案具体规定了私募基金备案材料清单、私募基金管理人变更登记情形等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的关注要点,既有对过往审核实践中形成的监管标准总体而言,《条例》对于双备案制度的规定是对既往规则的重述。在《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基础上中基协于2019年及2023年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等自律规则进而规定"私募基金募集完毕应当备案"、"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基金业协会进行登记"、"未经登记不得使用基金或基金管理字样"等,形成了双备案制度的基本框架。特别地,在罚则方面,尽管《证券投资基金法》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和非公开募集基金未备案都规定了罚则,但罚则适用对象和范围存在不同理解,而《条例》则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与明确(2)对民事争议解决的影响双备案制度引发的核心问题在于未登记和/或未备案对民商事案件审理的影响"。《证券投资基金法》及《条例》并未明确规定私募基金办理备案手续是合同生效条件。由此引发了两部分问题一是私募基金产品备案手续是否影响私募基金合同的效力;二是由于管理人登记是其开展私募业务的前提管理人未登记是否影响私募基金合同的效力a.私募基金管理人未登记的合同效力和合同性质问题在《条例》发布以前,《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八十九条已在法律层面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履行登记手续",即法律强制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必须登记后才能开展私募基金业务。但是并非所有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行为都是无效的,违反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并不必然无效只有在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时民事法律行为才会直接被认定无效。在司法实践中,多数法院认为,《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八十九条规制的是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市场准入资格而非私募基金管理业务本身是否违法。《暂行办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设立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和发行私募基金不设行政审批允许各类发行主体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向累计不超过法律规定数量的投资者发行私募基金。"由此可知,管理人登记不是行政审批事项,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指导意见》第16条1之规定,管理人登记制度宜被认定为管理性强制性规定故此,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尚未登记的情况下与投资者签署的基金合同并不必然无效如不同时存在其他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则相应的基金合同应属有效。然而基金管理人如未登记实践中可能影响法院对涉案合同的性质认定司法实践中,通常会根据合同内容探究真实意思从而对合同性质进行认定认定最多的主要是借款合同性质和委托理财合同性质b.私募基金产品未备案的合同效力及合同解除问题无独有偶在合同效力层面私募基金产品备案制度也多被认定为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基金业协会依法开展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和私募基金备案加强自律管理与风险监测对违反本规定的,基金业协会可以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可见在基金合同并未约定基金备案属于生效条件的情况下不办理基金备案的法律后果主要是嗣后来自行业协会的自律处分并不涉及合同效力的问题司法实践也反映了同样的态度倾向认定强制性规定的类型。如果强制性规范规制的是合同行为本身即只要该合同行为发生即绝对地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无效。如果强制性握。"在基金产品未经备案不影响基金合同效力的前提下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未赋予投资者在基金未备案的情形下的法定解除权实践中投资者以私募基金未备案造成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为由主张依法解除基金合同的需要结合每个基金合同投资目的等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在基金备案未以适当方式体现为合同目的的情况下,投资者以基金未备案要求解除基金合同的存在难度。当然,实践中有基金合同约定合同在基金备案后生效的情况在该等情况下如果基金未能完成备案则可能影响基金合同的生效。鉴于篇幅有限,我们将在中篇和继续大家分享《条例》在集团化监管的影响、限制性募集行为、基金限制性投资行为、基金退出机制四方面的核心内容及其对民事争议解决的影响。感谢江雨旸、杨绎以及王栋栋对本文做出的贡献亚太欧洲北美中东和架构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了十大核心内容,并从性质判断、效力判断、权利义务厘定和责任认定的宏观层面探讨了《条例》对民商事争议解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针对《条例》十大核心规定中的上位法和适用范围、管理人责任、基金财产独立和明示制度、双备案制度展开了具体的分析详见将继续聚焦于《条例》影响民商事争议解决的其他四项核心内容即集团化监管、限制性募集行为、基金限制性投资行为及基金退出机制并会在下篇聚焦有关私募基金的行政监管和行政争议解决集团化监管《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第十条第十二条和第二十八条等内容将人等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有控制力的主体并在特定情况下扩展到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股东合伙人甚至是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私募基金管理人等主体由此建立集团化监管的整体行政监管格局成员禁止性行为规范、集团成员独立化运作以及集团成员关联交易审慎管理等几个方面界定和规范集团化监管具体可以参考下图所示核心条款:《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对基金争议解决的影响(中)王囝囝王囝囝合伙人争议解决部李盛合伙人争议解决部由此从行政监管角度集团化监管主要意味着监管对象的有益扩展由此使得监管机构对集团成员享有相应行政监管以及追究行政责任的权力。而从民商事争议解决角度集团化监管则意味着集团成员之间的运作和交易更为规范减少损害投资人利益的情形。从集团化监管的几个向度来看可能会较大程度关联民商事争议解决的主要还是集团成员的禁止性行为、独立化运作和关联交易。就此我们结合《民法典》和《公司法》的规定从法人人格否认角度来概括介绍集团成员独立化运作的意义和影响以及从我国关联交易法律制度角度来探讨基金管理人关联交易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民事责任。在基金成员运作中若基金管理人存在滥用法人独立地位逃避债务的情形,特别是集团成员违反有关禁止性行为、独立化运作和关联交易的要求达到集团成员之间存在人格混同过度支配和控制的程度的则可能适用我国《公司法》有关法人人格否认的制度。在纵向层面控制股东、实际控制人构成滥用法人独立地位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现行《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对纵向层面的法人人格否认进行了明确规定,即"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结合长期司法实践经验,《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九民纪要》")对于实践中常见的滥用法人独立地位的三种类型即人格混同、过度支配与控制、资本显著不足进行了总结在横向层面股东利用其控制的多个公司,没有合法原因随意调拨资产、划拨资金,使得相关公司人格"躯壳化工具化"的,各公司应对任一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股东同样承担连带责任横向层面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也称"三角刺破"。《九民纪要》第ll条有关过度支配与控制的条文首次在司法文件中将关联公司的横向否认作为法人人格否认的情形之一具体可参见金融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前瞻--刘贵祥专委讲话稿研读(下):有效治理"逃废债的法律适用及金融民刑交叉案件审理如何确认一项私募基金的交易行为是否属于关联交易是实操中相对复杂的问题。《条例》第二十八条1将关联交易的范围限定在"私募基金管理人运用私募基金财产与自己、投资者、所管理的其他私募基金、其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私募基金或者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其他主体进行交易的情形(1)关键性关联主体的判断:私募基金管理人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私募基金在《条例》第二十八条确定的诸多关联主体中,容易产生争议的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私募基金,即"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管理人……"这里涉及到"实际控制人"和"控制"两个概念的理解和界定我们通过中国基金业协会("中基协")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到,在目前规范体系下"实际控制人采穿透审查和识别的原则即穿透到最后自然人、国资控股企业或集体企业、上市公司、受国外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境外机构。具体可参见如下规定:2022年4月15日中基协发布的《关于发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案例公示的通知》明确指出:"根据《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须知》第五章第(四)条相关要求实际控制人应一直追溯到最后自然人、国资控股企业或集体企业、上市公司、受国外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境外机构。A公司在填报实际控制人时未按实际控制人认定要求穿透填报至最终实际控制人C上市公司。"2023年2月24日中基协发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指引第2号--股东合伙人、实际控制人》第十八条对应当予以披露的关联方进行了细化的规定其中包括对受同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直接控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相关类型机构第十八条还规定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于与私募管理人存在特殊关系的主体也构成关联方。2023年2月24日中基协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备案办法》")第四条指出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管理的私募基金进行穿透核查(2)关联交易合规性判断的核心要素法律并不禁止关联交易但考虑到关联交易可能涉及损害投资人或债权人利益的情况我国法律对关联交易设置了更高要求。《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不得以私募基金财产与关联方进行不正当交易或者利益输送进行关联交易的应当履行基金合同约定的决策程序并及时向投资者和私募基金托管人提供相关信息。由此从实质要求来看关联交易不得构成"与关联方进行不正当交易或利益输送"。从程序要求来看关联交易应当履行基金合同约定的决策程序并及时向投资者和托管人披露。有关关联交易的合规性判断,可参见我们有关上市公司争议解决(-)|论关联交易及董监高权责界限这篇文章。概言之应当从私募基金关联交易是否违反监管规则规定的程序要件、私募基金关联交易对价是否公允、私募基金关联交易目的是否正当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私募基金管理人运用私募基金财产与自己、投资者、所管理的其他私募基金、其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私募基金,或者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其他主体进行交易的,应当履行基金合同约定的决策程序,并及时向投资者和私募基金托管人提供相关信息。"20(3)投资人的追责路径对于不同类型的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管理人进行关联交易侵害投资人权益的相应追责路径不尽相同在公司型私募基金背景下如果公司型私募基金的董监高、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因实施关联交易损害私募基金及投资人利益的根据《民法典》第八十四条2以及《公司法》第二十一条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然而董监高和控股股东往往控制公司型私募基金基金不主动对董监高或控股股东等提起诉讼的作为股东的投资人可以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三款4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五)》第一条第二款5规定提起派生诉讼。合伙型私募基金与公司型私募基金追责路径类似当合伙人实施关联交易造成私募基金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若执行事务合伙人怠于提起诉讼的根据《合伙企业法》第六十八条第七款投资人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起派生诉讼。对于契约型私募基金主流观点认为其属于信托法律关系,《条例》第一条规定依据《信托法》制定本条例,从立法层面将其定性为信托法律关系然而司法实践层面有许多法院认为其属于委托法律关系,并以"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由进行立案但无论将其如何定性私募基金管理人利用关联关系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都可能构成违约行为或者侵权行为继而投资人根据基金合同追究管理人责任或者按照侵权追究管理人和关联人的责任赔偿责任。"事会或者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股东可以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赔偿所造成的损失,被告仅以该交易已经履行了信息披露、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公司没有提起诉讼的,符合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条件的股东,可以依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七)执行事务合伙人怠于行使权利时,督促其行使权利或者为了本企业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2122、限制性募集行为针对私募基金,禁止公开宣传、禁止管理人保本保收益承诺以及禁止变相规避合格投资者要求是既有私募基金监管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条例》对私募基金的募集方式及限制性行为作出了重要修订1.禁止公开募集宣传、禁止保本保收益、禁止以托管人名义宣传、禁止向代持人募集或转让公开宣传、禁止保本保收益承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不得以虚假、片面、夸大等方式宣传推介私募基金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或者转让""不得向为他人代持的投资者募集或者转让"及"不得以私募基金托管人名义宣传推介",规范的内容更为全面、详尽对于保本保收益承诺及向不合格投资者销售私募基金产品对基金合同效力的影响实践中针对保本保收益承诺保底或者刚兑条款通常不在资产管理产品合同中明确约定而是以"抽屉协议或者其他方式约定不管形式如何按照目前《条例》的禁止性规定后续金的行为违反公序良俗原则从而宣告相关基金合同无效。《条例》确立的禁止保本保收益承诺与禁止向不合格投资者销售私募基金的规则在未来可能会成为法院确认基金合同无效的依据之一私募基金业务实践中管理人可以通过签订委托代销协议的方式将基金销售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机构。《条例》原则上限制委托募集,不过以但书方式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另有规定的除外",目前我国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主要通过以下规定允许私募基金代销行为:23上述规定目前尚未失效或被修订我们理解仍在一定程度上落入但书范围后续根据《司法部证监会负责人就〈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答记者问》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4月发布的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证监会下一步将根据《条例》修订配套办法并指导中基协配套自律规则我们也会进一步关注证监会是否会就委托募集的规则进一步发布相关规范。《条例》明确了投资标的范围包括"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债券基金份额其他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以及符合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投资标的",明确禁止"用于经营或者变相经营资金拆借、贷款等业务"。此外,《条例》还增加了"不得以要求地方人民政府承诺回购本金等方式变相增加政府隐性债务内容。24在《条例》明确禁止基金财产经营或变相经营资金拆借、贷款等业务情况下,如果基金底层投资构成名股实债,底层投资合同效力如何认定?"债"的效力主要考虑超越经营范围的合同是否无效是否因损害公共利益而无效以及是否因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探讨:(1)超越经营范围的合同《民法典》第五百零五条明确规定"不得仅以超越经营范围确认合同无效",名股实债的"实债背景下投资人不具备贷款业务资质或贷款不属于其经营范围导致"债"超越经营范围的并不必然导致底层投资合同无效。但是在违反特许经营规定的情形下根据《九民纪要》第30条可能被认定为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7《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理解与"在认定某一违反特许经营的行为是否无效时要根据有关主体不合格的相关规则来综合认定,不能笼统地以违反特许经营为由就一概认定合同无效。"在既往司法实践中有法院结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的立法旨意即"引导私募基金回归证券投资、股权投资等重申投资活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本质,严禁使用基金财产从事借(存)贷、担保、明股实债等非私募基金投资活动严禁投向类信贷资产或其收(受)益权,不得从事承担无限责任的投资,不得从事国家禁止投资、限制投资以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土地管理政策的项目等。同时遵从商业惯例允许私募基金以股权投资为目的为被投企业提供短期借款担保借款或者担保余额不得超过该私募基金实缴金额的20%。"认定借贷款项的行为既违反了我国有关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亦超越了其经营范围从而认定无效,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19)京民终854号案。(2)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对于为生产经营需要所进行的临时性资金拆借行为法院通常认为该行为不属于违反国家金融管制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形,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20)沪民终46号案换言之临时的资金拆借可能难以认定构成经营或变相经营对金融秩序的影响相对有限不会以违反金融秩序等公共利益为由否定底层投资合同效力。在《条例》颁布后由于《条例》中明确基金财产不得用于"变相经营资金拆借",如果确系构成"经营"或"变相经营",考虑到金融领域的"经营和金融秩序的关联度相对较高,不排除后续以违反金融秩序否定底层投资合同的效力,进一步限制基金的投考量强制性规定所保护的法益类型、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及交易安全保护等因素的基础上认定其性质,并在裁判文书中充分说明理由。下列强制性规定,应当认定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强制性规定涉及金融安全、市场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公序良俗的;交易标的禁止买卖的,如禁止人体器官、毒品、枪支等买卖;违反特许经营规定的,如易数量等行政管理性质的强制性规定,一般应当认定为"管理性强制性规定"。25(3)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企业间借贷若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第二次修正)》第十三条8所规定的非法转贷、职业放贷等构成要件应直接认定借贷合同无效。如私募基金是为募集资金和出借资金而成立把借贷行为作为主营业务而不是企业间的临时资金拆借行为可能因违反《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等规定即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从事非法金融业务活动,而被认定借贷行为因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如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8)湘民终679号案当然鉴于《条例》本身就是行政法规如果上述禁止基金财产经营或变相经营资金拆借、贷款的规定为效力性强制规定,则不排除可以直接援引《条例》认定相应底层投资合同无效。这时,需从底层投资合同系股权还是债权投资的性质、是否违反《条例》以四、基金退出机制私募基金争议解决中的投资者索赔往往围绕管理人责任展开聚焦投资者的适当性管理人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等。在此基础上《条例》则对管理人失职时的基金事务处理机制进行根据《条例》,管理人失职时其他专业机构可以行使更换管理人、修改和终止基金合同、组织清算等职能的关键是有"相应合同约定或有"有关规定确定"即有合同或者法律法规层面的依据目前,除了《条例》外针对私募投资基金尚无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管理人以外其他专业机构在管理人失职情况下当然得以行使上述权利。这样目前立法背景下其他专业机构在管理人失职情况下得以行使权利的关键还是在于基金合同的约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三)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四)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六)违背公序良俗的。26《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失职处置规则的空白在新规之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仅规定了公募基金的退出机制。《备案办法》第五十八条9认可了除私募基金管理人以外的私募基金托管人、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或者持有一定份额比例以上的投资者可以按照基金合同约定成立专项机构或者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来对基金财产做出处置。新规第三十四条规定亦是对《备案办法》第五十八条的肯定也进一步强化了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特别是能够有效防止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资质或失联后基金陷入无人组织推进清算程序的困境在管理人异常情况下就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是否有权组建清算组、能否将管理人排除于清算组或更换、解任管理人以及基金托管鉴于《证券投资基金法》所规定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基金合同终止:基金管理人或基金托管人职责终止,在六个月内无新主体承接或基金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仅适用于公募基金,《条例》所称"提前终止私募基金合同所对应的应该主要是协商解除和按照约定解除的情形为降低基金管理人异常情形下的沟通协商及争议解决成本私募基金合同可参照公募基金的相关规定明确约定"私募基金管理人依法解散失联、被撤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等无基金管理人履职的情形将导致基金合同终止"。如果未能协商一致且也不满足约定解除条件则考虑《条例》所称专业机构是否有权提前终止基金合同但最终仍取决于是否满足法定解除条件。可参见基金争议解决(十二):契约型基金清算退出四问(上)。理人、私募基金托管人、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或者持有一定份额比例以上的投资者,可以按照基金合同约定成立专项机构或者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妥善处置基金财产,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行使下列职权……27鉴于篇幅有限下篇我们将围绕《条例》的另外两大核心内容即监管职责、监管措施和行政责任以及跨境监管来继续分享《条例》对私募基金领域行政争议解决的影响。感谢杨绎、江雨旸以及王栋栋对本文做出的贡献亚太欧洲北美中东2023年7月9日,2023年7月9日,章六十二条全方位从私募基金"募、投、管、退"的各阶段对各参与主体国务院正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下称的权利、义务、责任予以规定相比于此前的监管规范可谓十分详实、全面发布当天即引发业内广泛关注讨论事实上,自2014年8月证监会颁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下称"《私募暂行办法》")后,该办法就一直被作为《证券投资基金法》(下称"《基金法》")《信托法》项下私募基金行业的纲领性文件但随着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以及相关司法、监管争议问题凸显使得《私募暂行办法》"统筹发展和安全部分内容已无法更好地适用于私募基金行业。在规范条例》进一步完善了私募基金法规体系为私募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制度供给本文将对《私募条例》的一些重大要点变化进行梳理并对私募基金争议速评《私募条例》兼论对私募基金争议解决的实务启示宋思宇宋思宇合伙人争议解决部朴程健律师争议解决部乔同超争议解决部关嘉安律师助理292014年《私募暂行办法》颁布后,无论是证监会还是基金业协会均根据私募基金行业发展陆续制定并发布了相关监管规范,如《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下称"《募集行为管理办法》")《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等,地方基金业协会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相关规范指引如深圳市私募基金商会(原名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发布的《深圳市问题私募投资基金退出操作参考(试行)》。该等系列规定在适当性管理、投资者权益保护基金规范运作以及基金退出指引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对一些前沿问题也进行了有益探索,有效促进了私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但是,在《基金法》《信托法》项下并无行政法规层面的有关私募基金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本次国务院发布的《私募条例》将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填补法律与部门规章之间的法律渊源空白,私募基金行业的监管体系将更为立体长期以来在私募基金合同纠纷案件中,有关违反《私募暂行办法》等证监会、基金业协会发布的规定是否会对基金合同效力产生分规定毕竟较为原则、概括在个案中适用亦存在较大论证难度《私募条例》作为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在法律渊源上可以作为判断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依据,日后如基金合同的约定或私募基金法律关系项下各方主体的行为违反《私募条例》,将直接对基金合同的效力产生影响或至少将引起较大争议此前的《私募暂行办法》更多系从管理人信息披露的角度规定管理人应当向投资人"披露投资收益分配事宜但并未对投资人获得收益分配的依据予以明确规定。《私募条例》则在第四条规定:"投资者按照基金合同、公司章程、合伙协议(以下统称"基金合同")约定分配收益和承担风险该条款明确了投资人在获得收益、承担风险方面需以基金合同的约定为准。本条规定一方面赋予各方当事人契约自由另一方面也对管理人托管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更加注意基金合同中有关投资人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条款的拟定。该等条款不仅将成为日后投资人主张收益分配以及管理人、托管人抗辩投资人应自行承担投资风险的依据更将成为监管部门判断管理人托管人是否需要承担行政责任的审查标准。此外对于当事人自行在基金合同中约定的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条款如与《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的规定不一致时司法机关如何认定相关约定的效力和可执行性仍有待进一步观察相较于《私募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从"消极不作为的角度规定管理人的职责《私募条例》在第十一条则更多从"积极作为的角度列举了管理人应当履行的各项职责,包括募集资金;办理备案;分别管理;依约投资;建立风控制度;信息披露;依约进行收益分配;保管资料等。值得注意的是,第十一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管理人(从表述上看,更多指的是契约型基金)需为基金财产利益及时对外行使诉讼权利或采取法律措施在私募基金合同纠纷中就管理人是否已尽勤勉尽责义务方面的抗辩点和举证要点将在更高位阶的行政法规层面展开,管理人在此后需要更加重视履行勤勉尽责义务的证据留痕。30《私募暂行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私募管理人委托销售机构销售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销售机构应当采取前款规定的评估、确认等措施。"此后的《募集行为管理办法》也均允许私募基金通过管理人委托代销机构的方式进行代销。但本次的《私募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私募管理人应当自行募集资金不得委托他人募集资金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九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向投资者充分揭示投资风险根据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匹配不同风险等级的私募基金产品。"由此可知,监管层面对于私募基金代销行为系采取原则性禁止的态度,相关细则和指导意见亦将陆续出台近年来,有关私募基金代销纠纷日益增加,囿于合同相对性以及相关主体之间的争议解决条款不统一实践中司法机关一并处理投资人、代销机构、管理人之间争议并划分责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