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304005课程总学时/学分:36/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程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学科。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系统而全面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人地关系观念。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历史时期中国自然地理、政治地理、文地理、经济地理、人口地理、交通地理等方面的内容;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人地关系理论分析和解决历史地理学的基本问题。本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和实践的方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时吸收最新学科知识,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发展筒史(2学时第一节 当代历史地理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第三节 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本章教学要求:重点是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由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主要代表著作和代表人物;难点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以及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如何学好历史地理学。第二章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2学时第一节 三四千年前的温暖湿润气候第二节 三四千年来气候的变迁本章教学要求:重点是了解和把握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大势,气候冷暖交替的几个阶段、主要物候特征;难点是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气候与疆域变迁、人口迁移、经济重心区演变等之间的关系。第三章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2学时)第一节 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第二节 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原始植被状第三节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本章教学要求:重点是探讨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的变迁,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难点是把握近4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之间的关系以及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第四章 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4学时第一节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及其影响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变迁第三节 海河水系的历史变迁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历史变迁本章教学要求:重点是了解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洪灾和改道频繁的原因及其历史上的六次大改道;难点是掌握历史时期荆江河道的演变以及云梦与云梦泽的变迁,鄱阳湖与洞庭湖的兴衰,太湖的形成与演变等。第五章 海岸线的变迁(2学时第一节 辽东湾海岸第二节 渤海湾海第三节 苏北海岸第四节 长江口海第五节 杭州湾海本章教学要求:重点是了解历史时期辽东湾、渤海湾、苏北海岸、长江口海岸等海岸线的变迁与特点;难点是掌握海岸线变迁的规律和特点,认识贝壳堤、范公堤等海岸线形成的历史背景。第六章 沙漠的变迁(2学时)第一节 我国东部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沙漠的形成和变迁第二节 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沙漠地区的变迁本章教学要求:重点是了解历史时期中国东部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沙漠的形成与变迁及其特点;难点是认识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沙漠化之间的关系,沙漠化与农牧业界限的推移,淹没在沙漠中的绿洲文明等。第七章 历史时期疆域的变迁(4学时)第一节 夏商周时期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及其周边民第二节 先秦时期华夏诸国的疆域第三节 秦汉统一王朝疆域的形成和变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疆界的变迁第五节 隋唐统一帝国疆域的形成第六节 宋辽金时期各分裂政权的疆第七节 元代的疆域第八节 明时期中国疆域第九节 清帝国疆域的形成——中华帝国最终疆域的形第十节 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国土的沦丧本章教学要求:重点是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变迁;难点是西北、东北疆域的变迁以及近代中国国土的沦丧等。第八章 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4学时第一节 秦统一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第二节 郡县制的确立第三节 州郡县三级制的确立与解第四节 道路制度的出现与演变第五节 行省时代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本章教学要求:重点是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区制度的演变;难点是郡县制、州制、道制、路制、省制等一级政区制度的演变及其演变规律,政区演变与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第九章 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2学时第一节 战国至两汉时期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第四节 宋辽金元时期第五节 明清民国时期本章教学要求:重点是了解各时代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重心区的变迁;难点是了第十章 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2学时第一节 我国北部农牧界线的历史变迁第二节 我国古代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第三节 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及其变迁本章教学要求:重点是了解我国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变迁及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变迁;难点是掌握历史上关中、关东、江南、成都平原农业区的形成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主要粮食作物的引种、分布及其变迁。第十一章 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2学时第一节 丝棉织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第二节 雕版印刷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第三节 造纸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第四节 陶瓷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第五节 历代五金生产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本章教学要求:重点是我国古代重要工矿业的分布及其变迁;难点是了解历史上著名工矿业如陶瓷、造纸、丝绵等的地理分布与变迁。第十二章 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4学时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城市和交通第二节 秦汉时期全国交通——城市体系的形成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城市交通路线格局的变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全国城市体系的重建与发展第五节 宋辽金时期城市重心的南移与商业市镇的出现第六节 元明清时期城市重心的东移与工商业市镇的繁第七节 域外交通的历史发展本章教学要求:重点了解古代城市体系的形成及道路交通网络的变迁;难点是了解历史时期重要工商业都市的分布变迁和重要交通线路的变迁。第十三章 历史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4学时第一节 文化重心区的分布、转移与政治、经济关系第二节 方言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的地理背第三节 社会人群的地域差异本章教学要求:重点是历史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难点是几个主要社会人群的地域差异比较及其文化意义。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蓝 勇《中国历史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41995519976、唐晓峰等:《历史地理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7、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1年版。8、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9(81982-199110、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11、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2、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赵 荣、杨正泰编《中国地理学史(清代),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14、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5、谭其骧:《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6、王 恢:《中国历史地理(上下册,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版。17、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200619、任继愈:《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201220、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201221、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22、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3年版。24、孙靖国:《舆图指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国古地图叙录》,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年版。25聚落2012版。26、崔建新:《气候与文化:基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