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22023学年甘肃白银市第三中学高三年级一月月考语文试卷白银市第三中学高三年级一月月考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成熟与时代的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诗歌语言的成熟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这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唐诗的归真返璞,自然并不等于一味的素朴;所谓深入浅出更不就只是浅近而已。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但是时代的条件又决定着诗歌语言成熟得是否充分以及快慢如何。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
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收编其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这时也就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唐王朝的鼎盛之成为过去而同时成为过去。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维的山水诗绝不只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那些远离人世间的作品所能代表的。王维早年的精神状态乃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之一)那种生气蓬勃的少年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没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水诗,也就不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边塞诗。边塞风光其实正是时代豪情的考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这种坚强的生活信心,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之下,还有什么风光之可言呢?为什么盛唐高峰一过去,这些风光的歌唱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那辽阔的视野,奔放的豪情,反映着整个时代高视阔步的足音,这也就是历代称誉的盛唐之音的特色。而边塞诗又是以七绝、七言古诗的作品最为出色。从王昌龄的七绝到李益的七绝,边塞诗的歌唱又一次证明了绝句的广阔天地。而七言诗在整个唐诗高潮中的作用,在这里也就特别容易看得清楚。五、七言古诗作为一个整体的完全成熟,其实乃正是以七言古诗的成熟为标志的。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
(摘编自林庚《唐代这一诗歌高潮得来不易》)
材料二:
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横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述,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不仅涵盖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时还表述着高尚的社会愿望,体现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浓烈的社会责任心,这样的诗作情感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代表作品,例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盛唐时期的诗作相比较初唐时期,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凸显出了对人们和国家命运的关心。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书写了战乱时的艰辛和无奈,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情境,例如卢照邻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写到“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表述出了战乱时期人们生命的卑微,在进入盛唐时期,边塞诗中情感的叙述逐渐向乐观、浪漫的方向发展,虽然盛唐时期边塞的战事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去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树立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们能够通过诗句联想到战争胜利的欢快感,巩固百姓和将士对于战争的自信心。例如,高适在边塞诗《塞下曲》中写到“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初唐时期由于其处于唐朝建立的开始阶段,使得诗人在边塞诗中进行丰功伟业的情感表述时流露较为透彻,降低了旧社会生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让诗人能够随着自己的心境进行自由的创作,无所畏惧地诉说着对社会的不满,引导着唐朝诗歌逐渐走向激扬、豪迈的创作风格。在进入盛唐时期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放荡不羁的诗歌风格,但是相比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诗,语句中蕴含了更多的浑厚感和优美感,在整体意境构造上较初唐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在文字的运用上也更加地精练、准确。
(摘编自周文慧《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述的区别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以前,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B.没有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C.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
D.王维诗歌中反映的精神早年和晚年不一样,他早年的山水诗和边塞诗有一种昂扬之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从贞观到开元年间,边境比较稳定,社会也得到巨大发展,国势走向强盛,这是唐代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B.唐代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属于盛唐;唐朝安史之乱后,边境的安稳和平的环境被破坏,边塞诗也成为过去。
C.高适的《别董大》(其一)描绘了边塞的风光,反映出诗人坚强的生活信心,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
D.七言古诗的成熟是诗歌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边塞诗说明了诗歌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密切关系。
3.从材料阐述的观点看,下列唐代边塞诗中,不属于盛唐边塞诗的一项是()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咆哮了的土地(节选)
蒋光慈
夜已经深了。从寂静的田野间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和一种什么夜鸟的叫鸣,对于李杰来说那声音是很熟悉的,然而躺在张进德的表姐夫、贫苦佃农吴长兴家的竹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梦的他,总想不起这叫鸣着的夜鸟是什么名字。由那种凄清而愁苦的音调,他的内心里紧张起来一种说不出的,说悲哀又不是悲哀,说欢欣又不是欢欣的情绪。
他想起来了他的身世:富有的家庭、童年的娇养、小学、中学、对于王兰姑的恋爱……这一阶段的生活是怎样的甜蜜而平静!没有忧患,没有疾苦,有的只是温暖的天鹅绒般的梦。后来,他的思想忽然变化了。学生运动的参加,对于社会主义的沉醉,接着便和父母起了冲突。王兰姑的惨死促成了他和家庭的决裂。接着便是上海的流浪,黄埔军官学校的投考……于是李杰卷入伟大的革命的浪潮里。那过去的天鹅绒般的梦,在他的身上不留下一点儿痕迹了。他久已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穿着灰军服的兵士。他更久己不是一个少爷,而是一个坚毅的战士。对于他,久已没有了家庭,没有了个人的幸福,有的只是革命的事业……甚至于他的青春的梦,那个为他所爱恋的,已经死去了的王兰姑,也久已被他所忘怀了。
这次具着不可动摇的决心,他辞去了军中的职务,情愿回到自己的乡间进行农民运动。这是因为他看清楚了那所谓“革命军”的,未必真能革命,自己反不如走到群众中去,努力做一点实际的工作。二者也许因为他还存着爱乡的观念,总想对自己的故乡多有一点贡献,或者更因为他具着复仇的心情,他要立在农民的队伍中间,显一显威风给他那作恶的父亲看。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他,李杰,到底能不能将一些毫无知识的农民弄得觉醒起来?
夜鸟还是继续着凄清而愁苦的音调,思想如翻腾着的浪潮一般,涌激得李杰无论如何不能合眼,他想爬起身来,将门开开,到外边走一走,呼吸一呼吸田野间的夜的气息,但是他怕惊动了吴长兴夫妇和张进德,终于没有照着他的念头去做。
想到了吴长兴夫妇,忽然晚间的一幕呈现在他的眼前:那披散着头发的女人的绝望的神情。那吴长兴的固执的面相和那向他所发射着的不信任的,迟疑的眼光……这些不禁使他感觉到自己的无力,而减少了对于自己的信心。“像这样无知的、野蛮的乡下人,”他想道,“我怎样对他才好呢?第一,他野蛮得要命;第二,他是不会信任我的……他那样迟疑地看我,为什么他要迟疑地看我?”
只顾思想,李杰没提防到自己的左脚抵了一下正在鼾睡着的张进德的后脑壳。张进德从梦中嗯了一声,用手摸了一摸自己的后脑壳,又重新睡着了。李杰一面惭愧自己的大意,一面忽然起了一种欢欣的心情。一瞬间,张进德将他从失望的海里救出来了。他想到,张进德是可以帮助他一切的,如果他能和张进德合得来,那他便有了过河的桥梁……于是他又不禁想到,在我们的时代里,该有许多奇特的事情!李杰本来是一个少爷。而现在和张进德在一张床上睡觉。张进德本来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矿工而现在居然是一个革命党人。并且在将来的工作上,李杰免不了要以他为向导!呵,如果地主李敬斋这时知道他的儿子,叛逆的儿子,和一个下贱的矿工、一个连家都没有的穷人睡在一张竹床上,那他将要怎样地不解而苦恼呵!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出乎李杰的意料,张进德忽然从梦中嗯嗯地唱起歌了。李杰不禁十分惊诧起来。“张大哥,你,你是怎么了?”
张进德被李杰的这一问惊醒了。他揉一揉眼睛,很迟慢的,不解所以地问道:“李,李先生,什么?你还没有睡着吗?”“你刚才唱起歌来,我只当你……”
“呵哈!我唱出声音来了吗?奇怪!我做了一个梦。”张进德笑着说道。“我梦着我带了许多人马,将什么……敌人的军队打败了……后来又开了一个大会,到了很多很多的农人,我在演讲台上唱起革命歌来。刚唱了两句,不料被你叫醒了。你说好笑不好笑?”
“真有趣!”李杰也笑着说道,“你已经做了革命军的总司令了。我愿意做你的参谋长,你高兴吗?哈哈!”
(1930年)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使用了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的手法,渲染了夜间乡村的凄清氛围,表现了李杰内心的复杂感受。
B.李杰开始想把张进德作为“过河的桥梁”,后来自己要做张进德的“参谋长”,这是李杰革命不坚决的表现。
C.小说中“学生运动”“地主”等词语,以及关于李杰与家庭决裂的叙述,使小说具有了记录历史的意味。
D.小说结尾的梦境描述,暗示了工农革命的胜利和光明远景,体现了蒋光慈对中国革命性质的准确把握。
6.小说将现实与回想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有人评价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十地》是“红色经典的开山之作”“革命文学的历中范本”。从节选的这一部分来看,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做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做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做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帛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一》,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B.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C.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D.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信王之救己也”与“小信未孚”(《曹刿论战》)两句中“信”字含义不同。
B.德,文中意思是感激,与“惟吾德馨”(《陋室铭》)中“德”字含义不同。
C.弊邑,即敝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的谦称,也可用于指偏僻的地方。
D.“遂绝和于秦”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处境艰难,于是公仲明向韩王提出与秦国讲和,共同攻打楚国的主张。
B.楚国陈轸明晓韩国与秦国讲和利害,担心楚国受到秦国的攻击,在被楚王召见后,向楚王阐明了自己的意见。
C.楚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得到了楚国的救援,于是停止公仲明出使秦国。
D.韩王并没有采取公仲明的意见,最终上当受骗,导致韩军与秦军作战,大败于岸门,受到了天下人的嘲笑。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
(2)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
卢照邻
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卢照邻:字升之,范阳人,博学能文,“初唐四杰”之一,其一生怀才不遇,屡屡遭受谗言和诽谤。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中的“恩中绝”写皇帝已经恩义断绝,王昭君因远嫁匈奴内衷悲怨。
B.采用虚笔,由来交河探望的使臣日渐减少,引起昭君对往事的辛酸回忆。
C.颈联对比描写汉地草色葱绿,胡庭风沙肆虐,衬托出人物的内心忧伤。
D.尾联写主人公希望像雁儿一样每年都能回故国一次,表现出王昭君深切的思归之情。
13.这首诗中表述了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默写(共12分)
14.(1)《关雎》中描写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六、选择简答(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腻”属于形声字,“贰”表示其意义范畴。
B.此处如果删去“被”字不影响语意表述。
C.“角色”与“角逐”中的“角”读音不同。
D.“耳熟能详”可以用“耳濡目染”替代。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B.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C.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D.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17.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18.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钟华同学想在百度百科中创建“戏出年画”词条,请结合文段内容,帮他列出该词条的三个必备要点。要求:①语言简练;②每个要点不超过15字。
19.请运用文段中的有效信息点评下面这幅年画。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准确连贯;③不超过100字。
霸王别姬
七、作文(共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给全国青年朋友们写了一封特别来信——《不被大风吹倒》,他在信中回答了一个问题:如果人生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莫言说:“我无法告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解析,但可以与你们分享……当我遇到艰难时刻时,给我带来知识与力量的一本书和一个人。”一本书,是《新华字典》,在穷困的童年开启了他的阅读之路,为以后写小说奠定了基础;一个人,是他的爷爷,在狂风中拼力拉车,不让车子后退半步,仿佛一尊雕塑。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1.D2.C3.C4.首先提出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的成熟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这方面的代表是边塞诗。接着阐述盛唐相对和平的环境与边塞诗的关系,最后阐述盛唐生气蓬勃、充满豪情的精神与边塞诗的关系。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错误。从原文“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来看,“盛唐之音”是建立在之前诗歌语言发展的基础之上,故不能说“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的说法于文无据。
B.“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故“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是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选项说法绝对。
C.“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错误。从原文“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来看,“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与“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盛唐以后,人们没有了坚强的生活信心,面对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不会认为有什么风光。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体现了盛唐边塞诗豪迈、正能量的风格特点。
B.为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体现了盛唐边塞诗乐观、浪漫的风格特点。
C.为卢照邻的《雨雪曲》,情感肃穆、悲凉,尾联表述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未体现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D.为王维的《使至塞上》,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具有浑厚感和优美感,符合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三段。
第一段,结合“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分析可知,材料一首先提出了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的成熟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这方面的代表是边塞诗。
第二段,结合“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分析可知,材料一接着阐述了盛唐相对和平的环境与边塞诗的关系。
第三段,结合“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分析可知,材料一最后阐述了盛唐生气蓬勃、充满豪情的精神与边塞诗的关系。
5.B6.①李杰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白天遇到的情景,使情节更加完整,更能给读者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②回想的内容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使人物由困惑到坚定的变化更加可信。
③现实中李杰和张进德合睡一床,回想佃农吴长兴一家的表现,展现了更广阔的社会风貌和社会背景。
④现实和回想交织在一起,丰富了小说内容,深化了小说主旨,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灵动,避免了平铺直叙。7.①以李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由启蒙者形象转变为受教育者,被革命阵营接纳。
②劳苦大众不再都是愚昧麻木保守的,他们已经觉醒,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
③工农大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导力量,知识分子屈居中国革命的从属地位。
④农村的土地革命必须和武装斗争相结合,才能彻底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⑤展现了广阔的社会风貌和社会背景,对于革命的复杂社会矛盾有深入地了解和思考。
⑥对工农革命的胜利和光明远景有准确把握,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这是李杰革命不坚决的表现”说法有误。这不是李杰革命不坚决,而是他的一种进步,借此说明知识分子要接受工农大众的教育和领导,革命才能成功。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叙述方式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他想起来了他的身世:富有的家庭、童年的娇养、小学、中学、对于王兰姑的恋爱……。后来,他的思想忽然变化了。学生运动的参加,对于社会主义的沉醉,接着便和父母起了冲突。王兰姑的惨死促成了他和家庭的决裂。接着便是上海的流浪,黄埔军官学校的投考……于是李杰卷入伟大的革命的浪潮里。那过去的天鹅绒般的梦,在他的身上不留下一点儿痕迹了。他久已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穿着灰军服的兵士。他更久己不是一个少爷,而是一个坚毅的战士。对于他,久已没有了家庭,没有了个人的幸福,有的只是革命的事业”,李杰的回想让我们完整清晰了解人物,使情节更加完整。李杰出身地主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过着无忧无虑的优越生活,属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果不是爱情婚姻的不幸,这位地主家的少爷很难割断与剥削阶级家庭的联系。他与贫苦农民的女儿兰姑自由恋爱被封建宗法家长强行拆散,从而导致兰姑自尽。这一爱情悲剧使他看清了封建地主家庭的等级制度和吃人本质,因此离家出走,与封建家庭决裂。在大时代的疾风暴雨中,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长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
“后来,他的思想忽然变化了。学生运动的参加,对于社会主义的沉醉,接着便和父母起了冲突。王兰姑的惨死促成了他和家庭的决裂。接着便是上海的流浪,黄埔军官学校的投考……对于他,久已没有了家庭,没有了个人的幸福,有的只是革命的事业”回想的内容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爱情悲剧使他看清了封建地主家庭的等级制度和吃人本质,“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他,李杰,到底能不能将一些毫无知识的农民弄得觉醒起来”“你已经做了革命军的总司令了。我愿意做你的参谋长,你高兴吗?哈哈”,使人物由困惑到坚定的变化更加可信。
“然而躺在张进德的表姐夫、贫苦佃农吴长兴家的竹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梦的他……”“呵,如果地主李敬斋这时知道他的儿子,叛逆的儿子,和一个下贱的矿工、一个连家都没有的穷人睡在一张竹床上,那他将要怎样地不解而苦恼呵”,现实中李杰和张进德合睡一床,“想到了吴长兴夫妇,忽然晚间的一幕呈现在他的眼前:那披散着头发的女人的绝望的神情。那吴长兴的固执的面相和那向他所发射着的不信任的,迟疑的眼光……这些不禁使他感觉到自己的无力,而减少了对于自己的信心”,回想佃农吴长兴一家的表现,展现了更广阔的社会风貌和社会背景。
“‘像这样无知的、野蛮的乡下人’他想道,‘我怎样对他才好呢?第一,他野蛮得要命;第二,他是不会信任我的……他那样迟疑地看我,为什么他要迟疑地看我’”“我梦着我带了许多人马,将什么……敌人的军队打败了……后来又开了一个大会,到了很多很多的农人,我在演讲台上唱起革命歌来。刚唱了两句,不料被你叫醒了。你说好笑不好笑”,现实和回想交织在一起,丰富了小说内容,深化了小说主旨,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灵动,避免了平铺直叙。
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后来,他的思想忽然变化了。学生运动的参加,对于社会主义的沉醉,接着便和父母起了冲突王兰姑的惨死促成了他和家庭的决裂。接着便是上海的流浪,黄埔军官学校的投考……于是李杰卷入伟大的革命的浪潮里”,李杰艰难的心灵考验和灵魂搏斗,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所经历的普遍心灵历程。他由启蒙者形象转变为受教育者,被革命阵营接纳,是“革命文学的历中范本”。
“我梦着我带了许多人马,将什么……敌人的军队打败了……后来又开了一个大会,到了很多很多的农人,我在演讲台上唱起革命歌来。刚唱了两句,不料被你叫醒了。你说好笑不好笑”,张进德这位农民革命英雄形象表明劳苦大众不再都是愚昧麻木保守的,他们已经觉醒,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农民成了土地革命的主要力量,工农出身的干部成了农民革命的主要领导者。这对后来“红色经典”着力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这次具着不可动摇的决心,他辞去了军中的职务,情愿回到自己的乡间进行农民运动”“一瞬间,张进德将他从失望的海里救出来了。他想到,张进德是可以帮助他一切的,如果他能和张进德合得来,那他便有了过河的桥梁……”“你已经做了革命军的总司令了。我愿意做你的参谋长,你高兴吗?哈哈”,小说中以李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本来是要教育工农大众,后来明白他应该做“参谋长”,显示了“工农大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导力量,知识分子屈居中国革命的从属地位”的观念。
“我梦着我带了许多人马,将什么……敌人的军队打败了……后来又开了一个大会,到了很多很多的农人,我在演讲台上唱起革命歌来”“你已经做了革命军的总司令了”,张进德已经认识到农村的土地革命必须和武装斗争相结合,才能彻底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接着便和父母起了冲突王兰姑的惨死促成了他和家庭的决裂”“二者也许因为他还存着爱乡的观念,总想对自己的故乡多有一点贡献,或者更因为他具着复仇的心情,他要立在农民的队伍中间,显一显威风给他那作恶的父亲看”“重要的是在于他,李杰,到底能不能将一些毫无知识的农民弄得觉醒起来”“那吴长兴的固执的面相和那向他所发射着的不信任的,迟疑的眼光……”“这次具着不可动摇的决心,他辞去了军中的职务,情愿回到自己的乡间进行农民运动”“一瞬间,张进德将他从失望的海里救出来了。他想到,张进德是可以帮助他一切的,如果他能和张进德合得来,那他便有了过河的桥梁……”“你已经做了革命军的总司令了。我愿意做你的参谋长,你高兴吗?哈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知识分子由启蒙者转变为忏悔者,乃至被改造的对象,《咆哮了的土地》对此进行了较为细致真切的描写,对于革命的复杂社会矛盾有深入地了解和思考。小说展现了广阔的社会风貌和社会背景。
在张进德眼里,作为知识分子的李杰只是革命的“帮手”,而不再是革命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了。相反,张进德在李杰的眼里,是非常坚强有力的,尤其是在李杰经受考验的时候,张进德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这种价值尺度以后来红色文学经典的衡量标准,既体现着蒋光慈对中国革命性质的准确把握,对工农革命的胜利和光明远景是我准确把握,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昭示着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杰出贡献。
总之,《咆哮了的土地》突破了作家以往创作“粗暴的呐喊”的弱点,注重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人物情感的层次性,注重对生活环境的描写。其在题材、人物、结构等方面的创新与经验,被后来的“红色经典”创作广泛借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本范式。从这种意义上说,《咆哮了的土地》堪称是“红色经典”的开山之作,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8.A9.D10.C11.(1)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
(2)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
“轻”的宾语为“秦”,所以应在“秦”后面断开,且“轻秦”与“应秦”为两个独立的动作,中间应断开,排除CD;
“免”的宾语为“楚国之患”,中间不应断开,所以应在“而”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信”,相信。句意: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
“信”,信用。句意:(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两句中“信”字含义不同。
B.“惟吾德馨”的“德”,品德。句意: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德”字含义不同。
D.“绝”,停止。句意:就同秦国停止讲和。
“绝”,横渡。句意:却能横渡江河。
两句中“绝”字含义不同。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挑选军队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得到了楚国的救援”错误。由原文“楚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可知,楚国挑选军队声言救助韩国。由原文“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可知,事实上并没有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并没有得到楚国的救援。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通过;“为和于秦”,状语后置,“于秦为和”;“赂”,送。
(2)“恃”,倚仗;“轻”,轻易;“必为天下笑矣”,被动句,“为”表被动。
参考译文:
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明对韩王说:“盟国不能依靠。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以一换二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就为公仲明出行做准备,将到西方同秦国讲和。
楚王听此消息,大为生气,马上召见陈轸并告诉他。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市,秦韩两国合兵向南,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已经实现了,楚国必然会被进攻。大王要听从我的意见:在全国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韩国如果不能听从我们,一定会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而来。这样秦、韩两国不和,秦兵虽然来到,楚国不会遭受大的损失。韩国如果能够听从我们,同秦国决裂,秦国必然大怒,因而痛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楚王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让使者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随心所欲地对付秦国,敝国为韩国将不惜牺牲一切地进行帮助。”
韩王十分高兴,便停止公仲明使秦。公仲明说:“不行,采取行动使我们吃苦头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何况楚、韩两国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预先约定共谋攻打秦国的,情况是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这才发兵声言援救韩国的,这一定是陈轸的阴谋。再说大王已经派人通知秦国了,如今使者不去,是欺骗秦国。忽视强秦的灾祸,却听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要后悔的了。”韩王不听从,就同秦国停止讲和。秦国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交战于岸门。楚国的救兵不到,韩国大败。
韩国的军队并不弱小,人民并不愚昧,可是军队被秦国俘获,谋略被楚国耻笑,是因为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明的计策啊。
12.B13.(1)对忠义兼备的昭君的赞美和仰慕;(2)对背井离乡、独入胡庭的昭君的深切同情;(3)借哀叹昭君之不幸,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发出感慨。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B.“采用虚笔”错误,应为“虚实结合”。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
首联“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以嗟叹起句,“合殿恩中绝”,指皇上的恩德被阻绝不能下达。交代了昭君的身世,又蕴藉着弃捐之意、艾怨之心。“交河使渐稀”,是进一步阐明“恩中绝”,昭君初嫁时,朝廷还时常派使臣去探望,到后来连使节也逐渐稀少了。足见皇帝已经将忠义之人忘却了,恩义断绝。
颔联“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是写当年王昭君肝肠寸断地辞别了汉宫,形单影只走向遥远而陌生的胡庭。昭君一介弱女子,为了国家毅然只身远嫁胡地和亲。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对忠义兼备的昭君的赞美和仰慕之情。
颈联“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写一边是尘土飞扬,风沙肆虐,一边是草色葱绿春意盎然。两相对照,衬托出王昭君的内心忧伤。这里诗人寓情于景,以有声有色的对比诗句,将人物的哀怨忧思抒发得淋漓尽致,寄寓了诗人对背井离乡、独入胡庭的昭君的深切同情。
尾联“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诗中主人公的感情闸门似乎终于打开,千般怨,万般恨,喷发而出,化作一个愿望:像雁儿一样一年回来一次。此处意由象外点:像鸿雁那样自由是不可能的,她的愿望只能空留遗恨。结合解释“一生怀才不遇,屡屡遭受谗言和诽谤”,可知诗人借哀叹昭君之不幸,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发出感慨。
1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窈窕、逑、渡、蹴。
15.B16.B17.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可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18.①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②以戏曲剧目为创作题材;③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④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⑤从形式上分为两种。19.这是根据戏曲《霸王别姬》创作的戏出年画。画面淡化背景,仅借两侧士兵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人物表情、动作的刻画,项羽眼望虞姬执其手显示不舍,虞姬高扬右手暗示离别。
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成语,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贰’表示其意义范畴”错误,“月”表意义范畴,“贰”表声音;C.“读音不同”错误,相同,都读“jué”;D.“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重在强调熟悉;“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重在强调影响。此处强调人们对剧目的熟悉程度,所以不能替代。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衔接补写能力。通过分析上文语境“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可知主体对象为“民间画师”,根据主语一致衔接最紧的原则排除AD。再结合“民间画师”这一职业可确定选项第二句主体对象为“画中人”,排除C。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为: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语病有:结构混乱,“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句式杂糅,删掉“由”或改为“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主语应该为人们,与上文主语为“戏出年画”照应不周,再结合后文“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需要前文以“戏出年画”为主体对象,另外“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语序也不当,除了供选解析还可改为“让人们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压缩语段的能力。在百度百科中,词条是其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对各种概念、事物、现象及最新发现等概念的解释。词条名应为专有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如“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根据词条的概念,结合文段中“戏出年画”的属概念和相关特点,我们找出确定“戏出年画”特征的相关语句,进行罗列即可。根据文段中“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可知,“戏出年画”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确定第一个词条;根据文段中“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可知,“戏出年画”的一个特征是:以戏曲剧目为创作题材的,确定第二个词条;根据文段中“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可知,“戏出年画”的特征为: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确定第三个词条;根据文段中“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可知,“戏出年画”从形式上分为两种,确定第四个词条;根据文段中“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即“戏出年画”的特征为: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确定第五个词条。由此得出解析,即①中国传统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券商运营信息报告范文
- 2025年西宁从业资格证货运考试答案
- 2025年湘西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题库
- 《教育技术环境》课件
- 2025解除购房合同协议书模板
- 2025新版广告墙面租赁合同样本
- 2025仓储保管合同4
- 2025小贷公司借款合同
- 培训讲义课件
- 2025个人借款保证合同 兴业银行欢迎您
- GB/T 12970.2-2009电工软铜绞线第2部分:软铜绞线
- 《扁鹊治病》教学课件
- 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管理及无痛病房
- 2022年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操作系统》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课件 【备课精讲精研】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 实习企业鉴定考核表
- 精编新东方考研英语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乱序版-绿皮书俞敏洪编着带中文翻译真正完全版资料
- 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技术概述课件
- 家教最新收费退费处理办法
- 《我的心儿怦怦跳》优秀课件
- 公积金提取单身声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