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学院
课程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
授课专业:体育教育
授课班级:2012级一班、二班
主讲教师:XXX
所属系别:体育系
教研室:理论教研室
教材名称:运动生物化学
出版社、版次: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2013年1月6日
XX学院教案(首页)
系别:体育系教研室:人体科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类别必修课(V)限选课()公共任选课()
讲授实践实验
总学时36学分23600
学时学时学时
授课专业体育教育授课班级12级本科、13专接本
授课教师XXX职称助教
课程目标:
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
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运动生物化学
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同时融入多学科的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与身体
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为增强
体质、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运动生物化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一门重要
教学目的
的专业理论课程。
和要求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人体变化的生物学本质、评定和监控运动
人体机能状态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运动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并能科学地指导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为进一步从事相关专业课
的学习和体育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糖代谢与运动;
教学重点、脂代谢与运动;
难点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1.张蕴琨、丁树哲.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张爱芳.实用运动生物化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主要参考
3.许豪文.运动生物化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资料
4.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
5.许豪文、冯炜权、王元勋.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授课题目(章节)绪论
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一周共2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
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用辩证的思维去看
待生命、看待运动中的人体。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
难点: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法)
通过介绍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中出现的生化现象,导入本节内容。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7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引导)
绪论
一、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与任务
(-)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
1、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解、及其在
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一门科学。
2、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生物化学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是研
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解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
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
1、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
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更微观、更透彻地揭示急性运动与慢性运动体内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的特点与规律,探讨人体化学组成与代谢能力对运动的适应性反应,分析改善和发展运动能
力的分子机理,诠释与论证各种锻炼、训练方法的原理,从而阐明长期、系统的运动对于改
善人体健康水平、提高竞技能力的机制。
例如,运动可以减体脂、控体重;力量训练增加肌肉蛋白质合成等。
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
应用运动生化理论和相应的生化指标监测运动负荷、合理掌握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了解
疲劳与恢复程度、评定训练和锻炼效果,使运动更科学,更符合运动者的实际,更具有针对
性和高效性。
3、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指导运动,可提高运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例如,怎样进行适宜的锻炼防治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如何采取合理的运动节奏和营养措
施等加速运动疲劳的消除和机能的恢复等。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一)发展
19世纪初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中已
涉及到一些运动生化的研究内容,如英国
Berzelius(1807)的论文“肌肉的机器”中最
萌芽时期早报道了肌肉收缩产生乳酸。Chauveau(1887)
20世纪初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此期对高能磷
酸化合物的代谢、糖酵解和生物氧化等能量代
制的硒密取徂7击苑出展
V
20世纪50年代前后,运动生物化学专门研究
机构的建立,使这一门学科从理论上的研究逐
中期
用砒到而向■!云初文帏一
V/1968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的国际运动和
/体育联合协会的倡议下,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
尔召开了有几十个国家代表参加的第1届国际
2二二4,4/I,人",r+V*4.n-+ifM
成熟-------------------------------------------
(二)现状
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渗透到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的所有领域,相互促
进,融为一体。
2、生物化学研究的巨大进步影响着运动生物化学。
(三)展望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必定发展的更快、更深入。主要体现在
两方面,一方面,在研究单个化学成分作用的基础上,更深入探讨机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
互作用于运动能力关系。另一方面,更深入探讨运动时代谢基质间、运动时代谢过程之间
的相互关系。
三、学习运动生物化学的意义与方法
(-)运动生物化学的地位
运动生物化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运动人体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越来越多地
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的共同语言,当今已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二)学习运动生物化学的意义
1、树立整体观、动态观;2、注重掌握基本原理;
3、加强实验环节;4、紧密结合运动实际。
复习题:
1、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
2、结合实际谈谈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学生对本课程认识较浅,不善于主动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工作。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
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授课类
理论课授课时间第周至第a周共4学时
型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酶催化反应的特点;熟悉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
理解运动引起人体物质组成及酶的适应性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酶催化反应的特点。
难点: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10分钟,教学方法:讲解)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7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引导)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第一节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
一、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
(一)人体物质组成的分类
有机分子:糖质、脂质、蛋白质、核酸
1、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分t维生素
无机分子:水、无机盐
能源物质:糖
物质组成含量功能
Y质、脂质、
水60%-70%体重主要构"Z人体的体液。
2、根据代谢过程
糖质2%人体干重主要以肝糖原、肌糖原及血糖的形式存在。
中的能量变化情况
分脂质30-40%人体干重略蛋白质
蛋白质54%人体干重是人体主要的结构和功能物质。
非能源物质:核
酸、水核酸5—15%细胞干重略
无机盐4-5%体重既可以作为结构物质,也可与蛋白质相结合
无机盐、维生素
维生素含量很低参与体内辅酶的构成,调节代谢等。
(二)人体物质组成的含量与功能
二、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
1、加快人体内物质的化学反应
2、影响体内的调解物质
第二节物质代谢的催化剂一一酶
一、概述
(-)概念: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二)化学组成
1、元素组成:C、H、0、No
2、分子组成
「单纯酶:完全由氨基酸组成: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核糖核酸酶。
Y
结合酶:酶蛋白+辅助因子:如ATP酶。
/'
金属离子有机化合物(辅酶)
3、多酶复合体:由几种不同的酶经非共价键相互嵌合形成,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二、酶催化反应的特点(讲授为主,10分钟)
(-)高效性
(-)高度专一性
(三)可调控性
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底物浓度与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二)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四)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四、运动与酶适应
(-)酶催化能力的适应
有效的运动训练可以使机体对酶的调控能力增强,酶更容易被激活。
(-)酶含量的适应
运动训练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使酶含量适应性增多。
五、运动与血清酶
1、血清酶来源
「血清功能性酶:脂蛋白脂肪酶、凝血酶等。
Y
血清酶-
非功能性酶:GPT、GOT、CK、ALD等。一般所讲的血清酶是指血清非功能性酶。
2、运动与血清酶
正常情况,人体组织有少量酶逸出,血清酶的活性相对稳定。当身体的机能状态急剧改
变时,血清酶的活性升高。运动时血清酶活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训练水平、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方式、环境
第三节运动时物质代谢
一、糖代谢
二、脂质的代谢
三、蛋白质代谢
四、水代谢
(-)人体水的来源与存在形式
1、水的来源:、/I
人体内
的水
2、存在形式
f游离水:约占95虬
细胞中水1
结合水:约占4-5%。
(二)水平衡与运动
五、无机盐代谢
(-)无机盐的分类
根据含量多少分「常(宏)量元素
Y
无机盐[
微(痕)量元素
(二)无机盐功能
详见课本26页表1-3-30
六、维生素代谢
(-)定义、来源与分类:
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
的一举小分子右机物.
2、生物学功能
(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2)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
(二)肌肉活动时ATP的代谢
1、肌肉活动时ATP的利用
2、ATP的再合成途径
二、生物氧化(讲授为主,40分钟)
(-)概述
1、概念:是指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
第一阶段:糖、脂肪和蛋白质经过分解代谢生成乙酰辅酶A;
第二阶段:乙酰辅酶A进入三竣酸循环多次脱氢,使NAD+和FAD还原成NADHH+和
FANH2,生成二氧化碳;
第三阶段:NADHH+和FANH2中的氢经呼吸链将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氧化过程中释
放出来的能量用于ATP的合成。
3、生物氧化的发生部位:主要部位在线粒体。线粒体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4
个功能区间。
4、生物氧化的特点
(1)物质的氧化方式主要为脱氢;
(2)在细胞内37C及近中性的水环境中,通过酶的催化作用逐步进行;
(3)物质中的能量逐步释放,ATP生成率高;
(4)生物氧化中生成的水由物质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碳由有机酸脱竣产生。
(二)呼吸链
1、呼吸链的定义: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
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2、呼吸链的组成
(1)复合体I:即NADH脱氢酶,含有FMN和铁硫蛋白。作用是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
递至辅酶Q,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M侧)转移至膜间隙(C侧)。
(2)复合体H:即琥珀酸脱氢酶,含有FAD和铁硫蛋白。作用是催化电子从琥珀酸转移
至辅酶Q,但不转移质子。
(3)复合体III:即细胞色素C还原酶,含有细胞色素b(b526、b566)、细胞色素cl和铁硫
蛋白。作用是催化电子从辅酶Q转移到细胞色素c,每转移1对电子,同时有4个质子由线
粒体基质移至膜间隙。
(4)复合体IV:即细胞色素c氧化酶。作用是将从细胞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
移1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
3、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
4、水的生成:物质代谢脱下的成对氢原子经两条呼吸链的传递过程,最终与氧结合,生
成水。
(三)ATP的合成
1、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高能化合物,如甘油酸T,3-二磷酸、烯醇式丙
酮酸磷酸和琥珀酸辅酶A可使ADP磷酸化合成ATPo这种代谢分子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
ADP生成ATP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简称底物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细胞内ATP生成的主要方式。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
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P/0比值:是指在ATP形成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可确定氧化
磷酸化反应中ATP的生成数量。
三、二氧化碳的生成(讲授为主,5分钟)
通过脱峻基的代谢过程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此过程没有ATP生成。
四、生物氧化的意义(讲授为主,5分钟)
1、生物氧化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1)能量逐渐释放,持续利用;
(2)合成人体的直接能源
(3)产生热量,维持体温;
2、运动时生物氧化的意义
复习题:
1、维生素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
2、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3、生物氧化合成ATP有几种形式,它们有何异同?
4、试述ATP的结构与功能。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本章是对生物化学的一个总体概括,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少数同学基
础知识匮乏,课前预习不充分,所以个别知识点掌握不是很好。
注:L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
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
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4周至第二周共4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糖的概念、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合成的关系;
了解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糖代谢的不同化学途径及其与ATP合成的关系。
难点:糖代谢的不同化学途径。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10分钟,教学方法:讲解、引导)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7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引导)
第二章糖质代谢与运动
第一节糖质概述
一、糖的概念和化学组成(讲授为主,5分钟)
(-)概念:糖质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化学组成:由C、H、03种元素组成,其分子式绝大多数都可以用Cn(HQ)n表示。
一'糖的分类(讲授为主‘5分钟不能用水解方法再降解的
最简单形式的犍。
由多个糖分子缩合而成的
高分子有机物。
三、糖的生物学功能
(-)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
1、血糖:空腹时其浓度约为4.4-6.6mmol/L,总量约为6g。
2、肌糖原:约占肌肉重量的lT.5g/100g湿肌,总量约为350-400g。
3、肝糖原:约为15-80g/kg肝组织,总量约为75T00g。
(二)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
1、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2、调节脂肪代谢;
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第二节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的无氧酵解(讲授为主,35分钟)
(-)代谢过程
1、代谢过程:
1”二修或「海总
I「一一一1
0卷・-b-匕
5咯依廿油量
2-3髯tf小m
3我痛号人再到58
M演,计疝等12疑二照小相
2、ATP的生成数量:参见课本49页表2-2-1。
(二)生理意义
1、正常生理条件下,少数代谢活跃、耗能较多的组织细胞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
2、剧烈运动时,能量的供应主要依靠糖酵解作用来获得。
二、糖的有氧氧化(讲授为主,30分钟)
(一)基本代谢过程
可分下列三个阶段:
1、葡萄糖或糖原氧化分解成丙酮酸
这个阶段也是在胞液中进行的,与无氧酵解过程基本相同。
2、丙酮酸氧化脱竣生成乙酰辅酶A
胞液中的内酮酸透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后,经内酮酸脱氢酶系催化,进行氧化脱竣,
并与辅酶A结合而生成乙酰辅酶Ao
3、乙酰辅酶A进入三竣酸循环
(二)ATP的生成:参见课本53页表2-2-3。
(三)生理意义:
1、产生的能量多,是机体利用糖能源的主要途径
2、三竣酸循环是人体内糖质、脂质和蛋白质三大代谢的中心环节。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
总结本节课内容。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10分钟,教学方法:讲解)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7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引导)
第三节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
一、糖原的合成(讲授为主,10分钟)
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
(-)基本代谢过程:
(1)葡糖-6-磷酸的生成,这步反应与葡萄糖酵解的第一步相同。
(2)葡糖-1-磷酸的生成。
(3)尿甘二磷酸葡糖(UDPG)的生成。
(4)糖原的生成。
1、运动补糖的生化基础
2、运动后糖原合成增加的机制
二、糖异生(讲授为主,10分钟)
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基本代谢过程
-U—
(\(4)
(»口)《,”伊是・兄生作用
的关■反应
窜展乙・通尚俄俊体的
4-10
(二)在运动中的意义
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2、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
乳酸循环
第四节糖代谢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一、糖原与运动能力(讲授为主,15分钟)
(-)肌糖原
1、肌糖原与无氧代谢运动能力:肌糖原储量过低,可抑制乳酸的生成,从而降低无氧代
谢能力。
2、肌糖原与有氧代谢能力: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45-200分钟),运动前肌糖原储
量决定了运动员达到运动力竭的时间;肌糖原储量与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在长时
间运动的最后阶段,肌糖原水平的高低可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二)肝糖原
1、运动时肝葡萄糖的生成
(1)肝糖原的分解
(2)糖异生作用
2、运动时肝葡萄糖的释放:运动时肝葡萄糖释放速率是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加快的。
二、血糖与运动能力(讲授为主,15分钟)
(-)运动时血糖浓度的变化
1、安静时
2、1-2分钟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
3、4T0分钟的全力运动时
4、15-30分钟的全力运动时
5、1-2小时的长时间运动至疲劳时时
6、超过2-3小时的运动至疲劳时
(二)运动时血糖浓度的调解
1、组织器官的调解
2、激素调解
3、神经系统的调解
三、乳酸代谢与运动能力(讲授为主,15分钟)
(-)安静状态的肌乳酸和血乳酸浓度
1、肌乳酸与血乳酸浓度的动态平衡
2、肌乳酸与血乳酸浓度
A
四、糖代谢与运动适应(讲授为主,10分钟)
(-)运动训练与糖代谢适应
1、无氧代谢能力训练的适应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提高无氧耐力素质方面。
2、有氧代谢能力的适应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改善糖有氧代谢能力方面。
(-)体育锻炼与糖代谢适应
1、无氧代谢能力锻炼的适应性变化
(1)力量锻炼的糖代谢适应性变化
(2)速度、速度耐力锻炼的糖代谢适应性变化
2、有氧代谢能力锻炼的适应性变化
(1)肌糖原
(2)肝糖原
(3)血糖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
总结本节课内容。
复习题:
1、简述糖的生化功能。
2、简述糖在人体内的分布及储量。
3、比较糖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的异同。
4、什么是糖异生作用?糖异生作用在运动中有什么意义?
5、简述人体血糖、血乳酸的来源、去路。
6、试述肌糖原储量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糖代谢属于本课程的重点知识点,学生课前做好了预习工作,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师生
互动效果比较好,而且重点讲述了糖代谢与运动的关系,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顺
利完成。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
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脂代谢与运动
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0周至第工周共4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脂质的概念与功能、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了解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及运动中酮体
代谢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酮体代谢的意义
难点: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10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7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引导)
第一节脂质概述(讲授为主,15分钟)
一、脂质的概念:脂质是指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二、脂质的分类
指由脂肪酸和醇类所形
_________N1成的酯。
口单纯脂
指由脂肪酸、醇类和其他
脂质复合脂1
-----------------------►1----------------物质组成的脂类物质。
三、脂质在运动中的生物学功能
(-)脂肪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二)复合脂质和衍生脂质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三)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四)脂肪防震和隔热保温作用
(五)脂肪的氧化利用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消耗的作用
第二节脂肪的分解代谢
一、脂肪的动员与水解(讲授为主,5分钟)
脂肪的动员:是指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
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脂肪的水解:是由脂肪酶催化将脂肪分解为1分子甘油与3分子脂肪酸的过程。
二、甘油代谢及其生物学意义(讲授为主,15分钟)
(-)甘油的分解代谢
1、代谢过程:
葡萄糖C02+H20+ATP
糖原
2,ATP的生成:参见课本76页表3-2-1。
(二)运动时甘油代谢的生物学意义
1、糖异生作用的重要底物
2、甘油所吸附的固定水可补充体液,防止运动性缺水。
三、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讲授为主,20分钟)
(-)脂肪酸的B-氧化
1、脂肪酸的活化:在脂酰辅酶A合成酶的催化下,脂肪酸转变为脂酰辅酶A的过程,称
为脂肪酸活化。
2、脂肪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脂酰辅酶A不能透过线粒体内膜,需依靠内膜上的肉碱携
带,以脂酰基的形式跨越内膜而进入基质。
3、脂酰辅酶A的B-氧化:每次B-氧化作用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4个连续的
反应过程。
4、脂肪酸完全氧化和ATP的合成
RGYH「CH?YOOH
HS-CoA
R-air
厨酹CoA
R-QIr&=CH-CO-SCOA
堪续送行I用限输mA取
。一氯化黑陶
n绊限辅牌A水
合两
m力一期祥找辅酹
(-)脂肪酸B-氧化的生理意义
1、B-氧化是体内脂肪酸分解的主要途径
2、是脂肪酸的改造过程
四、酮体代谢(讲授为主,20分钟)
(―)酮体的生成
肝内酮体的生成
OH
0-羟丁酸
CMJ—CH—Clfe—COOH
(二)酮体的利用
(三)酮体代谢与运动
1、运动对血酮体浓度的影响
2、运动时酮体代谢的生理意义
(1)酮体是体内能源物质转运的一种形式
(2)酮体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
(3)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解
(4)血、尿酮体浓度可评定体内糖贮备状况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讲授为主,5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为主,10分钟)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讲授、提问、引导,75分钟)
第三节运动时脂代谢的特点
一、运动时的脂肪代谢(讲授为主,15分钟)
(~)骨骼肌内的三酰甘油
肌细胞内三酰甘油为5-15mmol/kg湿肌,平均为12mmol/kg湿肌,而脂肪组织为
400-800mmol/kg湿重。在进行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耐力运动时,脂肪酸在肌细胞内氧化供能有
重要作用。
(二)血浆内的三酰甘油
血浆三酰甘油的供能作用很小。在中等强度运动时,血浆三酰甘油浓度变化不明显,但
存在血浆三酰甘油转换加快。长期训练使人体内血浆三酰甘油浓度降低。
(三)脂肪组织中的三酰甘油
脂肪水解产生的脂肪酸只有少部分被释放进入血液,供其他组织利用;而大部分脂肪酸
在脂肪细胞内直接参与再酯化过程。
实验证明,运动开始后30min脂解强度迅速提高,在运动中脂解速率进一步加快,运动
2h时甘油动员速率提高4倍,表明运动中脂肪组织内直接过程处于持续稳定的激活状态。
二、运动时脂肪酸利用(讲授为主,15分钟)
(-)运动对血浆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1、在安静、空腹状态时,血浆FFA浓度相对较低。
2,在运动过程中,血浆FFA浓度升高,其转运率也随之加快,并与运动强度的增大有密
切关系。
(-)运动对血浆游离脂肪酸利用的影响
1、安静时血浆游离脂肪酸利用
2、运动时血浆游离脂肪酸利用
三、影响脂代谢的因素与运动能力(讲授为主,15分钟)
1、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
2、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3、脂肪动员和脂肪酸转运的能力
4、脂肪酸的碳链及饱和度
5、膳食干预
(1)咖啡因
(2)肉碱
(3)禁食
四、脂肪分解代谢与运动适应(讲授为主,15分钟)
(-)耐力训练与脂肪分解代谢的适应
(二)产生适应的机制
第四节运动、血脂代谢与健康
一、血脂的概念、分类及功能(讲授为主,5分钟)
“是指人体血浆]「分类参见课本91
<中的传话而尖2-4.1
定义分类
血脂
与载体蛋白构成脂蛋白,血
浆脂蛋白是血脂的运输形式
二、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讲授为主,10分钟)
(-)运动对血脂含量的影响
(二)运动对血浆脂蛋白含量的影响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讲授,5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
复习题:
1、运动中脂质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2、什么叫酮体?酮体代谢的意义是什么?
3、运动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利用有何影响?
4、影响脂代谢有哪些因素?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本章属于有氧供能系统,也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重点知识,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听课认真,
积极性高,讲授过程中与糖代谢联系密切,学生的知识衔接较好,而且学生能积极思考和提
出问题,教学过程顺利。
注:L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
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上_周至第周共4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蛋白质的概念、分子组成和基本代谢过程,以及运动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的
一般规律;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了解运动与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适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动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的规律。
难点: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为主,10分钟)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讲授为主,结合提问、引导,75分钟)
第四章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蛋白质及蛋白质代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内的蛋白质的基本作用是执行生理功能,但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也存在蛋白质
净降解和氨基酸参与供能的情况。蛋白质分解代谢首先生成氨基酸后再进一步进行代谢。
第一节蛋白质概述
一、蛋白质的概念与功能(讲授为主,5分钟)
(一)蛋白质的概念
蛋白质是含氮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二)蛋白质的分类
按照蛋白质的组成,可以分为
,简单蛋白(simpleprotein)
•结合蛋白(conjugatedprotein)
(三)蛋白质的功能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讲授为主,10分钟)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一氨基酸
存在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300余种,但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仅有20种,且均属L-
氨基酸(甘氨酸除外)。
氨基酸的分类
1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
2极性中性氨基酸
3酸性氨基酸
4碱性氨基酸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主要有C、H、0、N和S。
有些蛋白质含有少量磷或金属元素铁、铜、锌、镐、钻、帽,个别蛋白质还含有碘。
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讲授为主,10分钟)
(一)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体内蛋白质所特有的空间结构与其发挥特殊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1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2肌肉的分子组成与功能
第二节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过程
一、相关概念(讲授为主,15分钟)
(一)氮平衡
由于蛋白质分子的典型特征是含氮量比较稳定,一般是16%,因此,人们常常用含氮量
的变化来推测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及其趋势。
(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
1必须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指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共有8种:Vai、
Ile>Leu、Thr>Met、Lys>Phe>Trp0
2非必需氨基酸
3氨基酸代谢库
蛋白质的代谢体现于体内氨基酸库的动态变化。
体内氨基酸的来源有:
(1)内源性氨基酸
(2)外源性氨基酸
氨基酸的去向有:
(1)合成蛋白质
(2)合成含氮的能性物质
(3)分解代谢
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讲授为主,5分钟)
(一)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情况
(二)蛋白质合成代谢简述
三、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基本过程(讲授为主,30分钟)
(-)脱氨基作用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其方式主要有联合脱氨基作用和喋
吟核甘酸循环等。
1联合脱氨基作用
2喋吟核甘酸循环
天冬氨酸与次黄喋吟核甘酸(IMP)相作用生成腺甘酸代琥珀酸,后者在裂解酶作用下分裂
成延胡索酸和腺喋吟核甘酸。腺口票岭核甘酸在腺甘酸脱氨酶催化下水解脱掉氨基,生成次黄
喋吟核甘酸(IMP)的过程,称为噂吟核甘酸循环。喋吟核甘酸循环是在骨骼肌、心肌普遍存
在的脱氨基方式。
(二)氨的代谢
经脱氨基作用脱下来的氨可在体内通过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和合成谷氨酰氨两
条途径迅速分解。
1合成尿素
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在肝脏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因为肝细胞中含有将NIL、C0,合
成尿素的酶。每次循环有两个氨基和一个二氧化碳结合生成尿素。
运动引起血尿素浓度升高的机理
(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加强。转运进肝脏的丙氨酸增多,使尿素生成增多;
(2)运动加速肌肉中酶老化,其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尿素也增多;
(3)长时间激烈运动时,当肌肉能量平衡遭到破坏、ATP不能迅速合成时,生成的AMP
在肌肉中脱氨基也会转变为尿素,使血尿素增加;
(4)运动使肾脏缺血时,血尿素廓清速度减慢,使血尿素潴留。
2经氨基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
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催化下,氨和谷氨酸结合成无毒的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合成酶存在于肝、肾、脑、肌肉等组织中,因此,谷氨酰胺的生成对肝外组织
清除氨毒,减轻肝脏的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外源性氨:在肠道中细菌作用引起蛋白质腐败
内源性氨:主要来自以下代谢途径:
(1)谷氨酰胺脱氨基作用;
(2)谷氨酸在谷氨酸脱氢酶催化下,氧化脱氨;
(3)口票吟核甘酸循环中AMP脱氨;
(4)其他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脱氨;
(5)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在单胺氧化酶催化下脱氨。
去路:
(1)在肝脏,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这是氨的主要去路。正常人体内80%—90%的
氨以尿素形式排出;
(2)在脑、肝脏和骨骼肌等组织合成谷氨酰胺。合成的谷氨酰胺可透过细胞膜到血液中,
所以谷氨酰胺是氨的运输形式,谷氨酰胺生成是解除氨毒的一条重要途径;
(3)合成氨基酸或一些含氮化合物。
氨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运动时高血氨浓度是中枢产生疲劳的因素之一。较严重的高血氨症明显影响中枢神经系
统,使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思维连贯性差,最后失去意识。
氨对许多生化反应起不良作用。降低丙酮酸的利用、减少摄氧量;抑制丙酮酸的竣化作
用和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从而危及三竣酸循环。
(三)酮酸的代谢
体内多数氨基酸脱去氨基后生成a-酮酸可经糖异生途径转变成糖,这些氨基酸称为生糖
氨基酸。可生成乙酰辅酶A和乙酰乙酸的氨基酸称生酮氨基酸(如亮氨酸)。
1氧化功能
2经氨基化作用生成非必需氨基酸
3转变为糖或脂质及其代谢物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讲授,5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为主,10分钟)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讲授为主,结合提问、引导,75分钟)
第三节运动时蛋白质代谢
在正常的情况下机体的蛋白质摄入量与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短时间激烈运动时蛋白质
基本不参与供能;长时间耐力运动时,能量需求的失去平衡,为了补充骨骼肌和大脑正常活
动对糖的需求,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代谢增强,氨基酸的糖异生作用加强。长期接受力量性
运动训练可以明显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引起运动肌壮大。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结构成分和酶等特殊的功能性物质,并在几乎所有生命活动过程中发
挥关键性作用。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收缩活动影响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这种运动的影响
还延续到运动后。
一、蛋白质代谢与运动适应(讲授为主,15分钟)
长时间激烈的耐力训练,由于肌肉中能源物大量消耗,蛋白质供能。运动使细胞膜透性
增加,细胞酶外泄,蛋白质代谢加强。
(1)运动后恢复1小时内,骨骼肌内蛋白质合成明显减弱
(2)运动后第2小时内蛋白质合成速率上升,并在尚未确定的时间内持续上升。
影响运动后肌肉蛋白质合成的因素:
(1)运动时细胞受到牵拉变形或多胺含量增加,促使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进入细胞内
的游离氨基酸数量增加,为合成蛋白质提供了基本原料。
(2)在运动后30分钟内肌细胞内ATP、CP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3)肌浆中Ca"浓度升高,可诱导氧化酶活性升高。
(4)因运动引起的内环境酸化和体温上升,在运动后逐渐恢复正常,使对蛋白质合成过程的
阻遏作用解除。
(5)由运动中ATP浓度暂时下降诱导的多胺含量增加,它的作用之一是直接促进氨酰
tRNA合成酶和氨酰tRNA转移酶活性,从核糖体水平提高蛋白质合成速率。
(6)激素浓度改变,加速复制转录mRNA。
耐力训练的作用:耐力训练使骨骼肌线粒体的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线粒体蛋白质量和
组成酶活性提高。(谷-丙转氨酶,葡萄糖-丙氨酸循环)
力量训练的作用:快肌中收缩蛋白增多。
二、外源蛋白质与蛋白质代谢(讲授为主,5分钟)
三、对运动时蛋白质代谢的评价(讲授为主,5分钟)
第四节运动时氨基酸代谢
影响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之间相互的转化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来自外部运动因素的影响,因
为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负荷和运动时间等因素的组合与不同特点的练习或训练内容对
机体造成的刺激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运动可以改善机体代谢调节能力,从而促进蛋白质与
氨基酸之间的转换。
一、骨骼肌的氨基酸代谢与运动(讲授为主,25分钟)
(一)骨骼肌的氨基酸代谢库
(二)葡萄糖-丙氨酸循环
运动时葡萄糖一丙氨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1)将运动肌中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转变成丙氨酸,可以减少乳酸生成量,起着缓解肌肉
内环境酸化和保障分解代谢畅通的作用;
(2)肌内氨基酸的a-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合成丙氨酸,促进氨基酸的氧化代谢;
(3)丙氨酸在肌内生成和转移到肝脏代谢的过程,以无毒的形式转运氨基,避免血氨过度
升高;
(4)肝内丙氨酸异生成葡萄糖,有利于维持血糖浓度和供中枢、运动肌吸收利用,对维持
运动能力、抗疲劳有重要意义。
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的意义在于: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防止运动肌
肉丙酮酸的浓度升高所导致的乳酸增加;将肌肉中的NH3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
浓度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
二、个别氨基酸代谢与运动(讲授为主,25分钟)
(一)谷氨酰胺的代谢与运动
1谷氨酰胺代谢
耐力运动时谷丙转氨酶、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增高,喋吟核甘酸循环速率加快。
2运动对谷氨酰胺代谢的影响
3外源性谷氨酰胺的补充对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二)支链氨基酸的代谢与运动
支链氨基酸是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缴氨酸的统称
1支链氨基酸代谢
肌肉是氧化支链氨基酸的主要组织。安静时,人骨骼肌总能量消耗的14%由支链氨基酸
氧化过程提供,属于非糖的能量来源。
支链氨基酸是一种高效氨基酸的组合,是人体中最主要也是最易缺乏的氨基酸,占氨基
酸总量的30%。它有很好的抗分解和促合成作用,能阻止肌肉松弛、萎缩,保持体形,提高
肌肉蛋白的储存,在组织的修复中起到节省氨基酸的作用。同时,支链氨基酸还能还能刺激
胰岛素的分泌和增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含量,促进蛋白合成。当体能消耗大时,
支链氨基酸会大量流失,需要即时补充,否则支链氨基酸不够,其它剩余的氨基酸都会时效,
身体便会分解肌肉细胞,使肌肉质量下降。人体自身不产生支链氨基酸,大都来自食物,这
远远不够的,特别是运动者,支链氨基酸是必备之品。
2支链氨基酸与运动型中枢疲劳
3外源性支链氨基酸的补充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三)芳香族氨基酸与运动
儿茶酚胺是体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其主要对心脏、血管其作用,使血管收缩,心肌活动
加强,血压上升,但对血管的作用不是持续性的。
芳香族氨基酸与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存在较大的联系。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讲授,5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
复习题:
1、试述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基本过程。
2、试述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本章讲述的是蛋白质代谢与运动,大部分学生能提前预习,能较好的和教师讲解节奏同
步,但少数同学比较懒惰,总是逃避难点,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加强学生的引导和思想教育
工作。
注:L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
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保定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
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10周共2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骨骼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和过程;了解运
动过程中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进一步理解代谢能力、供能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骨骼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代谢特点和相互联系。
难点: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为主,10分钟)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讲授为主,结合提问、引导,75分钟)
第五章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
第一节运动时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氧化分解的共同规律(讲授为主,5分钟)
1、乙酰辅酶A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共同的中间代谢物。
2、三竣酸循环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最终的共同途径。
3、三大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均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健中。
肌因收制
(Muscecontradlon)
-、能量供应的相互联系碑蟀帝碑
(Nerveconduction)
合成代制和笠改
(Synthesisandgrowth)
士勒吸收
(Energy)
(讲授为主,10分钟)(Aclivoabsorption)
0卷
(Secre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漳平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上海市虹口区2024-2025学年高三英语试题下学期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 徐州工程学院《体操(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高安市第四中学2025年中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二)含解析
- 江西省高安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入学测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复习质量监测(五)语文试题文试卷含解析
- 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2025届数学三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吉林艺术学院《数据库技术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杉达学院《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制图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厂房及配套设施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校园管制刀具排查记录表
- 3 春夜喜雨课件(共16张PPT)
- DB32∕T 3921-2020 居住建筑浮筑楼板保温隔声工程技术规程
- 基桩低应变检测2
- 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规划
- 图解副热带高压
- 铝合金脚手架操作规程
- 视觉形象设计VIS清单
- 林海雪原阅读题及答案
- 动火作业前安全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