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激励性法律规制的具体措施-八一学院_第1页
民间借贷激励性法律规制的具体措施-八一学院_第2页
民间借贷激励性法律规制的具体措施-八一学院_第3页
民间借贷激励性法律规制的具体措施-八一学院_第4页
民间借贷激励性法律规制的具体措施-八一学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开放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民间借贷的激励性法律规制分部:八一学院学习中心:青海总队专业:法学入学时间:2014年秋季学号:1480101258505姓名:门二龙指导教师:郝海然论文完成日期:2018年10月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门二龙日期:2018年10月22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国家开放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以及出版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作者签名:门二龙日期:2018年10月22日目录摘要 摘要民间借贷现如今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借贷方式,这种金融手段,不论是为个人还是中小企业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民间借贷更是活跃了民间金融和资金的流通,从而间接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变化。尽管民间借贷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社会可信度低、操作不规范、缺乏可靠制度保障等弊端,产生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在一开始,我国针对民间借贷采取的是传统的法律规制手段,这种规制手段往往具有很强的控制性,这就使得民间借贷出现一种逆反心理,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当下有关于我国在民间借贷的相关管理方法缺少一些法律法规,而且关于这一方面民间借贷的准确解释也是比较模糊的,这样一个盛行的借贷方式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系统的支持是存在着极大漏洞的,因此必须对这一方面加强整理和修改。将原本的控制性的法律规制手段转变为激励性的法律规制手段。本文从我国民间借贷的问题着手,通过研究现行的规则路径模式,据此分析传统法律规制方法存在的缺陷及激励性规则手段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民间借贷激励性法律规制的具体措施,以期我国民间借贷市场能够更加科学、健康地发展。关键词:民间借贷;命令控制型;激励性;法律规制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近几年来,民间借贷已经成为许多人借贷的一种新型手段。民间借贷简便快捷的优点使得其已然成为了不可忽略的借贷方式。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民间借贷缺乏规范性,门槛低的特点也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并且由于民间借贷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一旦发生问题,就很容易引起连锁式的消极反应,为经济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民生问题。因此,关注民间借贷,对民间借贷进行规制和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民间借贷除却会造成一些极为不稳定的社会问题外,同时还会威胁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民间借贷涉及到的是整个民间金融体系,相对于正规金融体系来说,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运作体制也相对混乱,因而处于这种欠缺健全的金融环境下,民间借贷才有机可乘,借助混乱市场的掩护,进行了双方之间的借贷流程。而民间借贷的不正规性更是加剧了民间金融市场的混乱,使得国家对民间金融更加难以控制。因此想要更好地规制和规范民间借贷,避免其出现相应的问题就必须要遵循依法治国的核心方针,通过健全有效的法律手段来对民间借贷问题进行针对和管理,这样不仅符合我国的核心治理方针,同时也可以更和平的管理民间借贷问题。聚焦当下我国对民间借贷的管控,我国现行民间借贷法律规制属于传统的命令控制型(也称压制型),但是因为考虑一些设计和操作环节中的一些问题和约束原因,才导致了民间借贷缺少一些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制度编排。这种管理的方法是带有强制性的,因此使得民间借贷的双方只能逃避,想办法躲避这种手段带来的惩罚。这种方法不仅没有实现原本期望对民间借贷的合理管控,同时还加剧了民间借贷的发生,使得民间借贷更加混乱,更加不正规,这显然背离了最原始的初心。基于此,本文对民间借贷规制的现行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完善激励性规制措施的建议,从而为顺应未来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趋势,完善激励性的法律手段对民间借贷进行规制,保障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学术建议。(二)研究现状民间借贷的日渐活跃引发了大量的借贷纠纷,激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但是由于其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学界在民间借贷概念的界定上尚存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则多集中于民间借贷的范围和侧重方向上。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学界对民间借贷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表象研究阶段。这一阶段大致是在20世纪末,那时才刚刚开始发展民间借贷,整个的发展方向大致侧重于民间借贷的界定概念、发展范围、发展形式、相关定性和出现原因。在这一阶段对于此类借贷形式的研究只是局限于其存在和发展的外形表现,研究的并不十分深入,而且研究的人员专业性不够强,人数也不多。研究的方式大多采用社会调研采取收集的一些信息,这样的信息报告学术性并不是很强。而且发展的也较为缓慢。第二个阶段:法理审视阶段。大约在21世纪初期的时候,中国的民间借贷迅速发展了起来,但是这个阶段是一个快速发展和问题并出的阶段。这个时候对于民间借贷的研究开始逐渐深入,对于研究的方向也转向了法律的领域,这样的一个性质转变也使得人们开始了对民间借贷的关注和研究。也使得对民间借贷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民间借贷的这一热点话题也有了学术支持和资料依托。并且在那时人们就开始发觉要用法律规范化的手段去规划民间借贷的发展方向,用科学的干预去引导民间借贷的发展走向。第三个阶段:法律规制研究阶段。2007年,对于我国的经济纠纷案来说,是一个有增无减的一年,而一系列与民间借贷有关的经济案件也层出不穷,这便催发了第三阶段的民间借贷发展。在这个时候,对于民间借贷的研究开始从国内的形式和案件本身研究,更多地从规范借贷本身来协调纠纷的发生。矛盾的纠纷加深了人们对这一阶段的民间借贷的重视。而且在此阶段对于民间借贷的研究方向虽没有达到统一,但是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规范民间借贷。这在中国国内也是掀起了不小的争议。而国外对于民间借贷的研究方向不同于中国国内的研究。中国国内的几乎是依托于经济纠纷案件本身来研究的,国外研究大部分是在经济和社会范围内的一次学术调研,很少去结合发生的案件,用法律的范畴来归置。在这一阶段的研究和调查中,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间借贷的法律化,但是还没有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二、民间借贷及其规制路径(一)民间借贷的形式与特点1.民间借贷的形式社会的变革给每个行业都带来了新的变动,在社会变革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民间借贷也变得活跃起来,由最开始单一的形式变得逐渐多元化。最开始的民间借贷是十分简单,主要就是存在于熟人亲戚之间的借贷关系。民间通过熟人借贷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随意性,主要通过借条、口头等途径实现,不仅期限、利率不确定,而且用途、担保制约性条件也模糊化,甚至收贷方式在法律的道义上都难以估量。胡文休:“民间借贷模式及其风险控制研究”,《西南金融》2013年第4期,第71页。因此最早的民间借贷很容易出现借贷关系不清,或者没有证据证明借贷关系的存在。而伴随着行业的发展,民间借贷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如今最常见的民间借贷形式主要分三种。其一是互助型的民间借贷。这类民间借贷是最早的借贷方式,主要存在于熟人或者亲戚之间,借贷双方具有较为亲密的社会关系,对彼此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他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也较高。其二是基于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发生的贷款关系。这类胡文休:“民间借贷模式及其风险控制研究”,《西南金融》2013年第4期,第71页。2.民间借贷的特点所谓民间借贷实际上是一种自发性的贷款行为,其可能存在于各个人物或者是机构之间,在民间借贷中只要双方的意思表示真实即是有效的。民间借贷往往具有一些独特之处,主要有三:其一,民间借贷的主体对于其他的借贷方式来说更加偏向多元化。以往非官方的借贷只存在于关系亲密的熟人或者朋友之间,但是最近几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民间借贷已经不止存在于熟人之间,更多新型的借贷主体随之加入到现代借贷行为之中,特别是在各种各样民间借贷资本的方式越来越多以后,就开始有了更大的风险投资的方式,相关的民间借贷也不再局限于它原本出现时的形式,正是因为它开始发生变化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才使得民间借贷投资开始越来越不稳定地发展。在此之下,相关民间借贷所发生的经济纠纷案件也越来越复杂。在民间借贷还是存在于熟人之间的时候,民间借贷事件产生的案件是较为简单的,人员之间的关系相对单一,借贷事情也不涉及其他。但是最近几年来,由于借贷主体多元化,借贷渠道的多样化,使得人物关系和借贷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就像民间的传销类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也会存在一些多重的法律牵扯,在涉及多重法律问题和多个民事主体时,这样的取证难度也会加大。再加上民间融资机构也成为了房贷的专业主体,而且一些私密房贷的债权人隐蔽性较强,很难发现和处理。纠纷金额巨大,案件形式复杂。这也是民间借贷不同于其他借贷形式最大的特点。事实上,民间借贷与高利贷有着极强的相似性,因此民间借贷往往会涉及到违法内容,所以民间借贷总是很隐蔽。而且有很多的民间借贷在保护放贷人的同时借助法律的庇护,去用法律的空隙加上自己对合同陷阱式设计,让很多高利贷借款人不能归还欠款时,不合法的民间借贷人还能依照法律向法院诉讼,钻法律的空隙和制度的漏洞来达到他们不合法的目的,保护他们不合法的利益。这是需要立即完善的。(二)民间借贷的潜在风险如上所述,民间借贷已经成为了借贷的主流手段,民间借贷的隐蔽性等特点使得民间借贷更容易滋生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通常来说,民间借贷极易产生三方面的风险:其一,民间借贷容易造成群体性伤害,危害社会稳定。从借贷人的角度来看,民间借贷来钱较快,但是随之而来的高利率很容易给借贷人带来极高的压力。从出贷人的利益出发,资金链条一旦在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出钱的人很可能会血本无归。因此民间借贷不仅会给借贷人带来很大的负担同时也加重了出贷人的风险,容易造成群体性的伤害,危害社会的稳定。其二,民间借贷资金流向脱离实体经济,容易引发资产泡沫化风险。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民间借贷资金并未参与到正常金融体系的流转之中,开始变成了为资金而演化的产业,成为了一个空心的产业现象。这样带来的资金变成了泡影。参与借贷投资的钱大部分并没有转化成为实体经济,变成了一种数字金额更多地流入了房地产行业或者其他投资行业之中,这样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使得产房现象十分火爆。更有大资产企业借助民间借贷来进行炒房,他们收获的是资金,但是这对我国的经济却是十分不利的。再就是,这样相对自由的民间借贷几乎脱离了相关管理的控制,而且造成了很大规模的财政税收流失。如果再放任自如,这样的监管难以控制到位,就更加无法把控借贷资金的来源和流向。由于对其现金流无法进行有效把控,自然导致无法清晰把握其现金流的动态,也就无法对其应缴税款实施监控,最终使得税收金额减少。除此之外,关于民间借贷极其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经济诈骗和非法洗钱行为的保护伞,这样就使得监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让这样的不法行为进一步危害市场经济的秩序,进一步分散我们的国家资金,从而引发市场经济的纠纷和法律问题等一系列不便。(三)民间借贷的规制模式1.命令控制型法律规制模式命令控制型法律规制模式也叫压制型法律规制模式,顾名思义是指政府或相关国家机关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民间借贷的各项事宜,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公共利益是我国现行民间借贷法律制度设计框架中的核心也是其最根本的出发点,经济安全则成为其执行的最高准则,这类模式的假设条件为信息高度完整,即一切行动的前提是已获取完整的信息。正是因为民间借贷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而且其后果和严重性已经威胁到正常的社会经济体制的运转,需要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来对民间的各种借贷行为进行“硬性”管控,但是规制机构必须掌握海量的有效信息才能够完成法律执行状况、治理效果的准确判断。因此如果仅靠单一行政法律手段强制治理,带来的结果是守法行为承担较高成本,但是逃避法律的行为获得更高的收益,进而形成“扭曲性激励”,也就违背了法律设置的初衷。我国民间借贷最早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然而遗憾地是,1992年以来,全国人大、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人民银行等机构先后发布了10余个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文件,这些文件因缺乏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激励机制和激励工具,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岳彩申:“民间借贷的激励性法律规制”岳彩申:“民间借贷的激励性法律规制”,《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第123页。2.激励性法律规制模式与压制性的法律控制这种方式相比,激励性的模式在法律的设定上起着更积极的作用。相比之下,优势显著。它以信息不对称作为制度设计的前提,将奖励机制合理引入到政策实行过程中,利用支付报酬(购买手段)的方式向民间借贷主体收集第一手信息,这就大大方便了规制机构根据已获取的信息对规制的效果、作用、适用条件等作出更为客观、准确地分析和评估,在信息高度匹配的情况下决定规制内容并保证实施。总之,这种模式摒弃了前者的信息完整假设理论的谬误,将法律实施决策还原到真实的信息状态下,即承认信息存在不对称这一事实,进而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弥补信息错位的漏洞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49页。我国的法律也是正在进一步地缩小民间借贷的范围和影响力。如果不能够隐蔽民间借贷的适度激励措施,那么势必会使得民间借贷为了追求利益而走向更隐蔽的发展形式。这样的后果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在规避了道德和管理以后的自由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可以想象的。纵观我国经济改革的政策变化,这些不断修正更新的新经济政策,旨在引导民间资金的合理流动,鼓励适合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的经济关系,其中就包括民间借贷。当然,激励性法律规制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些文件规定的限度过于宽松,也就降低了对民间借贷市场不规范行为的压制程度。情况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缺少相关或者具体的规制激励方案,那么将会造成更多因法律纠纷而不能有效解决的案件。所以构建一套命令型与激励型相互补充的法律规制模式势在必行,这种融合了传统压制与新型激励的双重优势,使得治理达到一种既约束又均衡的状态,有利于民间借贷走出现有的困境。三、民间借贷激励性法律规制的必要性长久以来,对于纷乱的民间借贷市场,我们主要用了打击和压制其自由发展的方法,而这样不在法律控制下的自由经济所带来的风险是难以估计的。而且这种经济发展并不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市场进一步优化和配置市场资源,也不能够有效地引领和规范经理市场。所以,存在的风险是难以避免的。也更加削弱了我国经济的调控和管理能力。(一)传统法律规制方法的缺陷1.不能有效引导民间资本合理配置通常来说,民间借贷只是涉及民间流通的基本资金。金融市场的变革往往涉及到对于资源的促进和调配,因此金融市场往往具有优化资本配置的作用。传统的金融机构的借贷,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样也具有良好的服务水平,但是民间借贷却不能有效的引导民间资本的优化配置。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民间借贷常常涉及到高利息,高利率的问题,民间借贷的不正规使得它开始偏向黑社会性质的金融借贷,民间借贷利率的增高,使得国家开始逐渐失去了对民间借贷产业的控制,高隐蔽性更是使得国家难以管控,传统的规制手段缺乏激励性更是使得借贷双方出现逆向选择。因此,传统手段下对民间借贷的管控往往会由于民间借贷的高利率无法被管控而影响企业或者个人的健康发展,从而威胁民间金融市场,带来极大的负担。2.交易成本存在严重失衡现状从借贷主体双方的交易成本来看,由于命令控制型法律规制是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规定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行为是被允许还是被禁止、违法需要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单向度的价值取向等一系列内容,所以这就决定了民间借贷的主体范围、交易方式、整个流程等都会受到严格约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无形作用力被严重削弱。正是存在信息错位的情况,借贷主体倾向于利用法律覆盖不到的边界以及本身存在的漏洞而规避法律惩罚,而将借贷过程中暴露出的法律风险通过利率又转嫁给资金使用者,民间借贷成本整体性增加,法律规制与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这也解释了民间借贷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而压制型法律规制在法律实施上也未能达到应有的目的。3.规定借贷双方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监管机构被迫依赖惩罚,尤其是刑事惩罚,执行成本高,进一步增加了执法成本,边际效率低。对于大量的小额私人贷款,惩罚成本会较高,导致高成本和低效率的监管困境。规定借贷双方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权利和义务是法律框架中无法避开的一对概念,因此,当务之急的法律制度是政府干预民间借贷的基本途径,其合法性来自于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现行的民间借贷法律规制是以政府具有信息优势、压制具有合法性的前提为前提的。长期以来,国家控制金融资源是国家的需要。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和资源自由配置。权利义务的设计违背了公平原则。民间借贷主体承担过多的义务,享有较少的权利。宪法保障的私有财产权在民间借贷管理中受到不合理的限制甚至剥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私营经济和私人资本发展的文件,但由于政策性强、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监管的实践表明,在很多情况下,政府没有信息优势,对民间借贷的压制也不合理,缺乏基本的社会伦理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在民间借贷治理中长期运用刑法,给民间借贷制度留下了诸多隐患,甚至成为不公正法律制度的典型范例,监管的合法性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二)激励性法律规制的有效性这样的鼓励性支持可以说对于传统法律规制带来的缺陷做了良好的规避,并且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有益作用。首先,采用激励性法律规制的手段可以避免传统的贵之手段中因为信息不流通,不对称而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出于道德考虑并且往往先出现一种逆向选择。而在民间借贷中,由于特殊信息的闭塞和约束,借贷双方往往不了解彼此的信息,这也是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借贷最大的不同。正是因为这种原因,规制机构与被规制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一旦采取传统的规制手段那么就会因为缺乏让借贷主体说实话的机制,而导致了一种危险的选择,就是前文提到的逆向选择。例如会去逃避法律,钻法律的漏洞等等。而采取激励性法律手段,一旦民间借贷出现问题,由于激励性手段含有“说实话”的激励手段,那么就会避免这些逆向选择。其次,采取激励性法律规制的手段,可以促进市场机制的良好运行,同时也可以更加深入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去降低民间借贷所需要的成本。采取规制性法律手段通过付相对合理的信息报酬,继而就间接提高了借贷双方之间信息的流通,并且提高了借贷双方的积极性,通过采取法律制定较多的规制民间借贷的手段,从而在保证了借贷双方自由交易的空间之下,同样也保证了双方的积极交流。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基础作用,民间融资的自由目标和效率目标可以得到更好地体现,借贷交易的效率因而得到提高。同时,采用激励性规制可以减少民间借贷的违法风险,交易费用因此进一步降低。四、民间借贷激励性法律规制的具体措施(一)实行减免差异化税收为了采取有效的法律监管措施,规范民间借贷,第一步是调整税收。税收的作用是消除市场的外部性,鼓励某些行为,提供适当的激励,并通过特殊的减税或税收抵免创造灵活性。因此,如果采取特殊的税收措施,就可以巩固民间借贷进入整个市场。事实上,民间借贷由于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逃避法律,而归根究底则是为了避税。所以想要解决民间借贷的隐蔽性问题,就要追根溯源,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此可以合理的去减少税收成本,从而起到激励作用。在民间借贷税收制度的设计中,可以考虑根据主体的行为而不是主体的身份来实施差别税收制度。首先,对于纯粹的民间借贷,由于其不盈利或盈利不明显,可以明确免税。从美国一些州的经验来看,非盈利性或有贷款不符合管理贷款人的法律,也不必根据借款纳税。其次,商业民间借贷由于其经营性融资活动,应适当纳税。但是,对于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私人贷款(如农业、农村、农民投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等),可以参照农村信用社或者农村共同基金合作社的规定,并享有优先权。税收减免。第三,根据民间借贷交易的特点,可以采用税收激励手段引导民间借贷投资于国家鼓励的领域。例如,与正规金融机构的政策相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的私人贷款可以给予更多的税收减免或金融补贴。差别税收减免实际上是对私人借贷双方的转让信息进行定价,并提供相应的租金。税收减免制度的效果取决于税收减免对出借人成本和收入的影响,即应给予多少信息租金。基本标准应该是贷款人负担的税负低于法律保护带来的收入。如果税收负担超过法律保护的利益,贷款人为了利益而逃避法律,信息不对称将加剧。如果税负小于法律保护的利益,借款人将自愿接受法律约束。一旦民间借贷自愿进入法律调整,信息不对称程度就会降低,监管的预期目标也会得到更好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主体的行为而不是主体的身份进行差别化的税收可以起到三个激励作用:一是提高民间借贷的积极性,接受法律调整,从法律上解决民间借贷问题;第二,减少民间借贷监管中的逆向选择和负外部性;第三,引导民间借贷。借款更多的是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实行大额贷款登记是一种典型的信息提供行为。在民间借贷法律规制机制的设计中,理论上可以要求所有民间借贷都要进行登记,一些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规定了登记制度。登记无疑增加了借阅成本,在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实践可操作性差的情况下,许多地方的民事借阅登记中心的运行效果并不好,其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已经出台(或起草)的地方性法规为了激励民间借贷自愿登记,规定“法院应当优先受理经登记备案的借贷当事人起诉案件”,或规定“经登记的材料可以作为效力较高的证据”等。此类规定超越了地方立法权限,干预了司法机构的审判权,实施后果难以达到立法的预期目标,甚至可能增加法律适用的矛盾。登记作为转让信息的制度安排不必强制性地适用于所有的民间借贷,应以大额民间借贷为适用对象,并对登记主体实施差异化的利率上限、税收减免及债权保障,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二)实行大额贷款登记关于大额借贷的具体认定标准,可由各省金融管理部门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自行确定。作为对登记主体的激励(给予信息租金),登记后的大额民间借贷可以在法律上享有三项权利:更高的利率浮动权、税收减免优惠和优先受偿权。同时,对大额借贷主体的隐私权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防止民间借贷主体以外的人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大额民间借贷的信息,并禁止登记机构对外披露大额民间借贷的信息(但不包括民间借贷的统计信息等)。对于没有登记的大额民间借贷主体,不必设定额外的法律责任,只规定其不享受登记后的利率浮动权、税收优惠权和优先受偿权即可。这种登记与资金价格、税收的标准、债权利益的纠纷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地促进着民间借贷交易,要尽可能地激励,以鼓励为主,加以适度的保护,增加主动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民间借贷的规模也可以尽可能地实现保护债权人之间的信息安全。(三)放宽准入条件在这样没有条件限制的借贷活动中,准入条件的设置决定着市场的走向,其不仅可以约束整个市场,同时更可以实现法律的激励性。在我国民间的金融市场上,由于民间借贷的便捷性,因此民间借贷的需求是非常繁盛的。这是源于我国一直具有很深的民间借贷的传统的原因,自从改革以来,大量资本流向了民间,这使得非市场化的存款利率变得很低,从而导致实体经济十分薄弱。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因此要放宽民间借贷市场的准入条件,这要求在法律上正规的去正视民间借贷这一市场,从而给予其合法的地位,设置合适的准入条件,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民间借贷变得正规起来,支持现有民间借贷形式的发展并鼓励新型民间借贷的出现,以覆盖不同层次的民间融资需求并给予民间资金自由选择的空间。王建文,黄震:“论中国民间借贷存在的依据、问题及规制路径王建文,黄震:“论中国民间借贷存在的依据、问题及规制路径”,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一期,第29页。五、结语就目前来看,民间借贷还是不够规范,尽管我们不可忽视民间借贷也有一定的正面和积极作用,但是现阶段民间借贷显然是弊大于利。由于我国现阶段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规制体系和手段,并且正规的金融体制也不够完善,因此民间借贷就有着很大的余地,但是民间借贷的混乱也对金融市场和社会秩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对民间借贷采取规制手段刻不容缓,因而要对民间借贷采取法律规制手段是一条必走的道路。而想要规制民间借贷,就要采取激励性的法律规制手段,需要准确定义民间借贷、明确参与主体资格、建立专门性法规、合理控制借贷利率、加强金融监管和行业自律建设。只有从这几方面下手,才可以规避民间借贷可能带来的威胁,从而规范金融市场,既保证民间借贷的正面意义存在,又可以良好的避免民间借贷带来的负面作用。但是在对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手段进行优化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民间借贷所带来的威胁是方方面面的,法律规制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对于法律规制的手段进行改革并不能解决民间借贷带来的所有问题,同时影响民间借贷的也不只是法律规制这一方面,其他方面对于民间借贷的影响有时候已经超越了激励性法律规制手段的边界,只是通过这种规制手段是难以解决的。因此针对民间借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