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1页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2页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3页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4页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月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现代戏作为戏曲艺术的一个概念,据现有文献,可知其最迟在1955年就已经被使用。随着现代戏的成熟和观众对其的接受,我们对现代戏进行综合解读,可以发现现代戏具有以讴歌、赞扬和描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鲜明特点。

文艺有着歌颂和暴露的书写态度问题,作为关注现代历史和生活事件的现代戏,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抗日战争、阶级矛盾严重时期,显然对敌人的残忍、奸诈、恶行要暴露、鞭挞,对伟大的战士、人民要讴歌赞扬,以激发起群众昂扬的斗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38年,毛泽东观看秦腔传统戏《升官图》和《武家坡》时,发现群众非常喜欢,热情很高,就对时任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柯仲平说:“你看秦腔这种形式,群众这么喜欢,如果换成抗日的内容,就成为革命的戏了。你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搞?”随后柯仲平组织落实,上演了由马健翎创作的革命现代戏《好男儿》和《一条路》。看完这两出戏,台下观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八路军救国爱人民!”抗日斗志和爱党之情得到激发。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戏被要求“反映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同时也要反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历史”,此外“革命群众迫切需要的,是工农兵成为舞台上的主要角色,而且显示出他们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伟大气魄的现代戏”。基于这样的现代戏创作原则与方向,显然需要更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用歌颂的态度对待过去先烈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当今人民群众热火朝天地投身社会建设。在现代戏中,英勇、智慧的人民群众总能够通过战胜困难心想事成,如以婚姻问题为题材的《李二嫂改嫁》和《倒霉大叔的婚事》,前者成功塑造了通过自身的追求进步和群众的帮助喜结连理的李二嫂和张小六的形象,后者讲述了热爱生活、遇挫不馁的常有福和心地善良、爱憎分明的魏淑兰战胜阻碍终成眷属的故事。这类现代戏让人民真正成为舞台的主角,且对他们大胆追求个人幸福予以赞扬。

以在抗日战争中为抗日先后献出六位亲人的邓玉芬为原型创作的评剧《母亲》,以悲壮之美塑造了一位身份平凡而为抗日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母亲,讴歌了平凡的人民群众所具有的伟大爱国情怀。以反映浮夸风、瞎指挥的“大跃进”事实而创作的现代戏豫剧《谎祸》,塑造了生产队长李百锁坚持实事求是、绝不弄虚作假而遭到悲剧命运的普通共产党员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左”的错误给人民生活造成的触目惊心的苦难,但主体还是以歌颂人民智慧和党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且在结尾暗示了生活的光明与希望。

现代戏虽然是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剧目,但绝不是要以自然主义的态度把原始状态搬上舞台,单纯地展示生活中的幸福、美好或苦难、丑恶,而是要经过的深入生活的体验,坚持用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通过讴歌崇高、赞扬真善美、给人以生活艰辛之后就是希望和梦想的实现,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是基于这样基本的创作原则,才使得现代戏无论是讴歌英雄,还是描绘普通人民的生活艰辛,都能给人以正能量之美,让人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追求。

现代戏作为独立的戏曲艺术类型呈现出其独具的审美特征,不仅是社会和观众的需要,亦是其延展戏曲艺术生命的必然。当然,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创作的现代戏,可能会为观众创造更多的美学享受,观众亦可于现代戏的审美欣赏中感受到时代的律动。

(摘编自李志远《现代戏的美学特征探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的影响力有些下降,发展面临重重考验。这是因为评剧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能力整体下降造成的。这其中或许包括剧院体制机制变化、编剧人才缺乏、青年演员断层等多方面原因,但归根结底,造成的结果就是以现代戏见长的评剧,失去了自身的根本优势。因此,新时代评剧振兴的关键着力点,仍然是现代戏。

加强现代戏创作,首先要向本剧种的深厚传统学习。110年的评剧,无论是古装戏还是现代戏,无论是改编剧目还是移植剧目,都有大量典范。国家京剧院导演李学忠就曾称赞:“《杨三姐告状》永远是我们的教科书。没有大制作,没有大投入,却有大产出。”还有《花为媒》《三请樊梨花》《红丝错》等剧目,充分显示出评剧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深厚底蕴,都值得今天的评剧人常学常新。

另外,也要向兄弟剧种的开拓创新学习。现代戏创作已经日臻成熟,各剧种都不乏成功之作,也总结出一些普遍性的经验共识,比如:现代戏的题材不能狭窄化为当代题材;“现代化”和“戏曲化”并不矛盾,其在内容和思想层面上的现代化,不应妨碍其在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段上的戏曲化;要用心描写英雄人物,写出人物个性化的言行特征和心理世界……

现代戏需要敏锐体察时代发展趋势和人情世态变化,浸泡到生活深处,“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而这正是评剧的优势所在。

(摘编自杨晓华《振兴评剧现代戏仍是关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戏顺应时代要求,侧重描写人民热火朝天的劳动生活。

B.现代戏需要关注现代历史和生活事件,要暴露鞭挞阴暗面,讴歌赞扬正面的人和事。

C.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题材创作的现代戏,要坚持现实主义手法,给人以正能量之美。

D.现代戏要敏锐体察人情并浸泡到生活深处,先人民忧患而忧患,后人民欢乐而欢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戏若能用传统戏曲的瓶子装现代生活的酒,就定能激发群众昂扬的斗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戏应站在人民的立场,用歌颂的态度去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

C.现代戏具有浓郁的为人民而创作的主旋律色彩,不仅是观众的娱乐项目,也是非常好的教育载体。

D.现代戏如果能向本剧种的深厚传统学习,向兄弟剧种的开拓创新学习,就有可能展示出自身的优势。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代戏的一项是()

A.京剧《智取威虎山》,讲述了我军某部团侦察排长杨子荣改扮成土匪打入威虎山,最终与追剿队联手歼灭匪众的故事。

B.川剧《情怀》,是由潼南戏曲协会与县检察院联手创作并演出,表现当代反腐题材的戏剧。

C.豫剧《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民兵英雄刘二黑与同村少女小芹相爱,遭到迷信思想严重的双方父母反对的故事。

D.评剧《窦娥冤》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讲述了古代一个女子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奇愿一一实现的故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现代戏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永不消散的乡愁

黄怡琳

乡愁是无法被摧毁的,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它的存在代表着我们的灵魂有归处。即使那归处是水中月、镜中花,是可望而不可即、随时变化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

曾几何时,我时常思考,乡愁是否是有所寄托的、有形的物象呢?它是否能被摧毁?那时的我,每当因接触到与老家有关的一切而惆怅时,就会思考起这个问题。

六岁那年,我离开高州的奶奶家,去到佛山的爸妈身边。那时的我,对于高州,只有口音的嫌恶。小学是普通话教学,但是孩子们日常交流时常使用粤语,高州与佛山相距较远,两者的粤语口音不一样。幼小的我在听力上感觉不到,但土生土长的小伙伴们对我的口音是敏感的,他们轻易就能感受到,那也许细微但对他们来说却是巨大的差异,然后开口嘲笑我。骤然来到陌生的环境,白天里想融入学校环境的我常常不敢开口,最后只能用普通话回应他人的粤语对话,仿佛这样就能减少那种自认为是乡巴佬的自卑感。那时的我,唯一能接近乡愁的感情,大概就是晚上睡觉时对于声音环境的陌生罢了。我常常会因为开窗听不见熟悉的虫鸣而难以入睡,半夜惊醒后,也会在夜视中摸黑上厕所,而想念老家那静悄悄照明的月光。哪怕刚从梦境中苏醒,我也不会茫然,能清楚地意识到,这里不是我熟悉的归处。

后来,过了几年,我春节回家,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人、事、物,所见所闻所想,都是熟悉的一切。我被浓浓的乡音包围着,就仿佛在被安心包裹着,喧闹的鞭炮声也因久违的熟悉而多了一份亲切,餐桌上独有样式的耗,吃一口,尽是故乡的味道。我回到了儿时起最熟悉的一切,并感到如鱼得水。但有一些还是改变了,其实不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也不用“鬓毛衰”,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村里没有见过我的小孩儿,好奇地问我为何姓氏跟他们相同,但口音听着却像外地人。那一瞬间的我,仿佛在被两个空间的人都无意识地识别出并排斥了,而我的归处却不知道在哪里。于是,明明处在家乡,明明随眼所见都是熟悉的一切,却仍旧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感使我惆怅,使我对我的归处茫然。

再后来,我又远离了佛山,在广州求学。都说广佛同城,广佛线地铁的存在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地理位置之近,更何况我一直想去广州上学,按理说,我应该兴高采烈,过得风生水起。但不知是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很多个或众人喧闹或独处安静的夜晚,我也似乎懂得了纳兰性德词里的意味:“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会不自觉地由身边看似无关的事物联想到佛山的一切,以及老家那有虫声相伴的月夜。

但也不是所有引发联想的事物都毫无关联。班内同学自我介绍时,我全程神游,只记住了一些好看辨识度高的女同学和班内少有的几个男同学的大致模样。军训期间中秋举办晚会,以班级为单位聚集,我们在宿舍楼下集合,等待大队伍去操场观看精心准备的节目。我百无聊赖地站在班级队伍末尾,望着黑幽幽的草丛发呆,直到被身后那悄声却仍旧能被我精确识别且捕捉到的乡音拉回到现实。听到熟悉乡音的感觉,就好像短暂上岸的鱼又回到了令它安心的水里,尽管也因回想起家乡而惆怅,但又好像因为知道有归处而欣慰。大抵是被我无意识看了许久不好意思,那位同班同学结束手机通话后又腼腆地和我打了招呼:“你好呀,班内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就发现了,班内只有我俩都是高州人呢。”不知为何,我感觉心好像因为暂时找到了停靠的港湾而变得沉稳,回了句:“真好呀,能在广州这里碰见老乡。”然后我们又相视一笑,一起跟随队伍观看中秋晚会。那一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毕竟,它也是高州那一轮静悄悄的月。

人是极难永远都不离开家乡的,乡愁似乎也是难以避免的。说要摧毁乡愁,使乡愁消散,是痴心妄想的。乡愁永不会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乡愁非“愁”,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旅程的过去,意味着灵魂有归处,尽管那归处可能随时变化甚至同时有多处。于我而言,乡愁,也一直在给予远方的我以力量,成为我感悟文学作品之美的养料,让我获得慰藉。

席慕蓉写独属于她自身的《乡愁》时,就写出了不同时期对乡愁的认识与那复杂难以表味的情感。全诗短小精巧,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第三节写乡愁的永恒,写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全诗意境深幽,比喻新异,语言贴切自然、朴素优美。

乡愁也可以蕴涵更多的含义,即成为有关母亲、故乡的综合性的情感,乡愁不是一成不变

的,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事变化,想必其中情感的浓淡也一定有所变化。但是,母亲、故乡,永远是

一种不可割舍的关系。

乡愁永不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乡愁非愁,它承载了一个人的起点,传承了家族的特质,又将这些美好转化为人前进的动力。它的存在,能给予游子以力量,感觉心有归处,有所期盼,永不迷失家的方向,让一颗远在异乡的心灵在文学作品里获得共鸣。幸而有乡愁,离家远行的人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嫌恶高州口音,是因为当“我”来到佛山时,高州口音成为了小伙伴们嘲笑“我”、排挤“我”的理由。

B.“我被浓浓的乡音包围着,就仿佛在被安心包裹着”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感受到“我”此时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C.在广州求学时,“我”遇到了一位同样来自高州的老乡,这让“我”的内心感到沉稳,“我们”一起观看中秋晚会。

D.“那一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毕竟,它也是高州那一轮静悄悄的月”,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7.关于对文中的乡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开家乡的人似乎无法避免地会产生乡愁,且乡愁具有永恒性。

B.乡愁非“愁”,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有归处,即一个人的出生地。

C.乡愁会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事变化而有所变化,但也有不变的地方。

D.乡愁承载了一个人的起点,传承了家族的特质,给人前进的动力。

8.文章多处引用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章多处写到乡愁“永不消散”,是无法“被摧毁”的,其内涵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太吏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站/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B.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站/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C.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站/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D.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站/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的“善”指友好地,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善”相同。

B.“及小白立为桓公”的“及”指等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及”含义不同。

C.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如《史记·晋世家》:“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D.包茅,古代祭祀时滤酒用的包扎成束的菁茅草。楚王在立国之初,周天子让楚人上缴的贡品,就有这种茅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宽容大度,管仲因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不因为这种事情而说他的闲话。

B.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后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协同帮助下得以成就霸业,一举国正天下。

C.管仲认为鲍叔牙了解自己,比如鲍叔牙知道管仲多次被辞官不是没有才能,而是没有遇上时机。

D.管仲执政,善于将祸患转变为祥福,将失败转化为成功,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权衡利害得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②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14.司马迁是如何评价管仲的?请根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①。岂有谷城公②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③。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④?快投笔,莫题柱。

①韩五:即韩世忠,是南宋时期一位战功卓著的抗金名将。②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③骊山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④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言中的“忧边”即交代了此词的写作背景:此时边境有敌军侵犯。

B.上片二至五句连续发问,不知何时、未必没有,令人深省,情感激昂。

C.“谈笑起,两河路”实写韩世忠在谈笑中指挥大军、大败金兵的场景。

D.下片转入词人对自身经历的叙写,词人登楼远望,内心有着无限感慨。

16.简要概括词人的思想感情。

17.(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两句,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追问,曾皙推脱不愿表述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为了打消曾皙的顾虑,回应道:“?。”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理解自己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__①__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__②__,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徽墨__③__,其身上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不仅我揣摩到徽墨蕴含的千年底蕴,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序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研究大树对研究区域的生物群落演化以及生态适应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还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个科学谜题——如何把水分和矿物质营养从树根里面,送到高高在上的枝头呢?

比如说,科考队发现的不丹松,高度为76.8米,换算成居民楼,大概相当于25层楼的高度,如果没有水泵提供压力,我们根本无法在如此高度享受自来水服务。那么没有水泵的大树__①__?

最初,人们认为,__②__。所谓毛细作用,就是水会顺着很细很细的管道向上“爬”,这些管道越细,爬升的高度就越高。但经过计算发现,以大树输送管道(维管束)的尺寸所产生的毛细作用,根本无法把水分送到几十米高的地方。

实际上,大树还真的有个“水泵”——枝干顶端的叶子。叶子不停地向空气中释放水汽,树干维管束的水分就会来补充,通过这样的传递,__③__。因为跟蒸腾作用有关,这种特别的提升力就被称为蒸腾拉力。不过,这个供水系统究竟是如何常年运转的,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拉力,到目前还是个谜。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述效果。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典必然是艾柯所说的“开放的作品”,永远无法穷尽其含义。阅读经典寓言,你也往往能读出多重寓意。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述了“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对于《庖丁解牛》的寓意,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解答部分

1.B

2.A

3.D

4.①现代戏是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题材,②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③以讴歌、赞扬和描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戏曲艺术类型。

5.①文章首先引出现代戏概念和现代戏具有讴歌赞扬、描绘光明,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鲜明特点;②接着从现代戏的书写态度问题和创作原则的角度分析阐述;③最后,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并展望未来。

社会科学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结构脉络的梳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侧重描写人民热火朝天的劳动生活”曲解文意,材料一原文第三段“显然需要更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用歌颂的态度对待过去先烈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当今人民群众热火朝天地投身社会建设”,原文只说到站在人民立场进行创作,没有说明侧重以描写劳动为主题进行创作。

C.“要坚持现实主义手法”错误。材料一原文第五段“坚持用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并不是仅仅“坚持现实主义手法”,选项以偏概全。

D.“先人民忧患而忧患,后人民欢乐而欢乐”曲解文意。材料二原文最后一段“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是说要能够了解人民所需,包含人民的欢乐与忧患,而不是选项的“先人民忧患而忧患,后人民欢乐而欢乐”这一语意。

故解析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若能……就……”说法绝对,原文材料二第三段“另外,也要向兄弟剧种的开拓创新学习”和最后一段说“而这正是评剧的优势所在”,但并不是单指自身优势。也就是说不是向兄弟剧种的开拓创新学习,就能展现出自身优势。

故解析为: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窦娥冤》……讲述了古代一个女子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奇愿一一实现的故事”说明评剧是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剧作,不是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选材,不符合以现实为主题的现代戏的概念。

故解析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确定“现代戏”的属概念,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现代戏作为独立的戏曲艺术类型”概括出“现代戏”是“戏曲艺术类型”。

然后筛选出“现代戏”的特征:

结合“现代戏虽然是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剧目”概括出题材特点“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题材”;

结合“坚持用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概括出表现手法“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现代戏具有以讴歌、赞扬和描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鲜明特点”概括出主题特点“以讴歌、赞扬和描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最后用一个单句,即下定义的表述式“现代剧是……的戏曲艺术类型”表述,注意梳理语序。

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结构脉络的梳理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现代戏作为戏曲艺术的一个概念,据现有文献,可知其最迟在1955年就已经被使用”“现代戏具有以讴歌、赞扬和描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鲜明特点”,文章首先引出现代戏概念和现代戏具有讴歌赞扬、描绘光明,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鲜明特点。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第三段“文艺有着歌颂和暴露的书写态度问题,作为关注现代历史和生活事件的现代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戏被要求反映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同时也要反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历史”,文章从书写态度和创作原则两个角度展开。

根据材料最后一段“当然,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创作的现代戏,可能会为观众创造更多的美学享受,观众亦可于现代戏的审美欣赏中感受到时代的律动”,总结收束全文,总结观点,重申中心论点并展望未来。

6.A

7.B

8.①引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和“鬓毛衰”与“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作对比,潜移默化中“我”的口音听着像外地人,体现此时“我”内心的惆怅和对归处的茫然;②引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来说明“我”去广州求学时的矛盾心情,实现求学梦想“我”应该高兴,但联想到佛山时又感到一种乡愁;③引用席慕蓉的《乡愁》与“我”理解的乡愁作类比,丰富了乡愁的内涵,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

9.①开头部分是从乡愁的特点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是无形的、随时变化的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②第二处是从乡愁对个体的影响和意义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给予“我”力量,让我感悟到文学作品之美;③最后一处是从乡愁对家族、对群体的作用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给游子力量,感觉心有归处,让离家远行的人不迷失方向。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体会词语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词语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词语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述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词语的真实含意。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表现手法作用的能力。筛选解析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排挤‘我’”错误。从原文“那也许细微但对他们来说却是巨大的差异,然后开口嘲笑我”来看,小伙伴们因为我的高州口音而嘲笑“我”,文中没有排挤“我”的意思,选项无中生有。

故解析为: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有归处,即一个人的出生地”错误。根据原文“尽管那归处可能随时变化甚至同时有多处”可知,灵魂的归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出生地。

故解析为: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表现手法作用的能力。由“其实不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也不用‘鬓毛衰’,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那一瞬间的我,仿佛在被两个空间的人都无意识地识别出并排斥了,而我的归处却不知道在哪里。于是,明明处在家乡,明明随眼所见都是熟悉的一切,却仍旧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感使我惆怅,使我对我的归处茫然”可知,引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和“鬓毛衰”与“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作对比,潜移默化中“我”的口音听着像外地人,体现此时“我”内心的惆怅和对归处的茫然;

由“但不知是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很多个或众人喧闹或独处安静的夜晚,我也似乎懂得了纳兰性德词里的意味:‘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会不自觉地由身边看似无关的事物联想到佛山的一切,以及老家那有虫声相伴的月夜”可知,引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来说明“我”去广州求学时的矛盾心情,实现求学梦想“我”应该高兴,但联想到佛山时又感到一种乡愁;

由“席慕蓉写独属于她自身的《乡愁》时,就写出了不同时期对乡愁的认识与那复杂难以表味的情感”可知,引用席慕蓉的《乡愁》与“我”理解的乡愁作类比,丰富了乡愁的内涵,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由“乡愁是无法被摧毁的,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它的存在代表着我们的灵魂有归处。即使那归处是水中月、镜中花,是可望而不可即、随时变化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可知,开头部分是从乡愁的特点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是无形的、随时变化的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

由“乡愁永不会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乡愁非‘愁’,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旅程的过去,意味着灵魂有归处,尽管那归处可能随时变化甚至同时有多处。于我而言,乡愁,也一直在给予远方的我以力量,成为我感悟文学作品之美的养料,让我获得慰藉”可知,第二处是从乡愁对个体的影响和意义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给予“我”力量,让我感悟到文学作品之美;

由“乡愁永不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乡愁非愁,它承载了一个人的起,点,传承了家族的特质,又将这些美好转化为人前进的动力。它的存在,能给予游子以力量,感觉心有归处,有所期盼,永不迷失家的方向,让一颗远在异乡的心灵在文学作品里获得共鸣。幸而有乡愁,离家远行的人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可知,最后一处是从乡愁对家族、对群体的作用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给游子力量,感觉心有归处,让离家远行的人不迷失方向。

10.A

11.B

12.B

13.①所以命令符合下情就容易实行,百姓所希望的,就顺应着给予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而废止。

②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为他执鞭赶车,也是很欣然向往的呀。

14.司马迁认为管仲虽是贤臣,但有疑议。管仲没有勉励齐桓公实行王道,反而帮助他称霸;没有发扬君主的美德、匡正君王的过错、尽到身为臣子的礼节。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名句;名篇;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管仲名夷吾,颍上人。他年轻时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常要占鲍叔的便宜,而鲍叔始终友好地待他,不因为这种事情而说他的闲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时,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主持政事,齐桓公得以成就霸业,多次会盟诸侯,一举匡正天下,这都依靠了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和鲍叔一同经商,分钱财时,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顿,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上时机。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知廉耻,知道我不因小节有失而感到耻辱,却耻于功名没有显扬于天下。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呀。”

鲍叔推荐管仲后,自己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也在齐国世代享有俸禄,享有封地的有十多代,常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认为管仲的贤能难得,而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

管仲在齐国当宰相执政后,凭着小小的齐国处在海边的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恶。所以说:“谷仓充实了才懂得礼节,衣食充足了才懂得荣辱,君主遵循法度,‘六亲’才会稳固。礼、义、廉、耻不发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发命令像流水的源头,要顺从民心。”所以命令符合下情就容易实行,百姓所希望的,就顺应着给予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而废止。管仲执政,善于将祸患转变为祥福,将失败转化为成功,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利害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怀恨少姬另嫁,所以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借此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齐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而管仲就借此命令燕国实行召公时的政令。齐桓公与鲁国在柯地会盟,后来却想背弃鲁国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根据当时的形势劝桓公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便是获取,这是为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比得上诸侯公室,有建筑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享宴的设施,但是齐国的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去世之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令,常比其他诸侯国强盛。以后一百多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子。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可是孔子瞧不起他。难道是因为周王室国运衰微,齐桓公既然贤明,而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帮助他称霸吗?古话说“发扬君主的美德,匡正君王的过错,所以君臣能互相亲近”。难道这讲的是管仲吗?晏子伏在庄公的尸体上痛哭,尽了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去,这难道是“见义不为,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的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君主威严,这就是所谓“在朝想着尽忠,退朝想着补正朝政缺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为他执鞭赶车,也是很欣然向往的呀。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管仲的财富比得上诸侯公室,有建筑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享宴的设施,但是齐国的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去世之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令,常比其他诸侯国强盛。以后一百多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子。

“于公室”是“拟”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C;

“于诸侯”是“强”的后置状语,应在“于诸侯”后断开,排除D。

故解析为:A。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而鲍叔始终友好地待他。/不如趁机友好地对待他。

B.错误。都是等到的意思。句意: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等到过了三年。

故解析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后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协同帮助下得以成就霸业”理解有误,由原文“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可知,应是依靠了管仲的智谋,没有提到鲍叔牙。

故解析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卑”,符合下情;“予”,给予;“去”,废止。

(2)“假”,假使;“执鞭”,执鞭赶车;“忻慕”,欣然向往。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可知,管仲没有勉励齐桓公实行王道,反而帮助他称霸;

由原文“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可知,没有发扬君主的美德、匡正君王的过错、尽到身为臣子的礼节。

所以司马迁认为管仲虽是贤臣,但有疑议。

15.C

16.①希望朝廷能够放宽尺度,重用人才,切勿不思进取,错失良机;②自己虽年华逝去,但仍想报效国家、建功立业;③呼吁爱国之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实写”错误,根据前文的“当年”可知这里是想象、虚写。

故解析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上阕在介绍了国势危急之后,表述了想要像终军一样建功立业的豪情。接着写“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未必”道出了的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如不信,试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浑号,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遇神仙指点,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有了这些名将贤相,“国脉微如缕”的惨状也就有扭转的可能了。“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又连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可见上阕主要是希望朝廷能够放宽尺度,重用人才,切勿不思进取,错失良机;

②下阕联系到自己的遭遇。“棋柝联句”,表述报国从军的夙愿。但这一宏愿都成了过去的梦了。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一声长叹,将那长期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心情,尽数迸发了出来。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边两句,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运用张巡和许远的典故,表述自己虽年华逝去,但仍想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③最后两句“快投笔,莫题柱”大声疾呼:好汉们,不需再计较个人得失,不需发无聊之呻吟,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呼吁爱国之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17.(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繁、寡、聒、察。

故解析为: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⑵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⑶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18.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各式各样);束之高阁(置之高阁);不负众望

19.①拟人手法。“耳鬓厮磨”赋予墨与砚台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出墨与砚台相伴相生的特点;②“横插一杠”赋予墨汁人的行为,生动地表述了对墨与砚台被现代科技冲击而遭受冷落的惋惜。

20.在寻找徽墨中,我不仅感受到徽墨蕴含的千年底蕴,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验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述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这里指科技发展使得书写工具种类繁多,可填“五花八门”或“形形色色”“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变幻多端或比喻花样繁多。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各式各样:指许多不同的样式或方式。

②书写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自然没有什么用处,只能搁置起来,可填“束之高阁”或“置之高阁”。束之高阁:本义是把东西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指弃之不用或置之不理。置之高阁:意思是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③这里是说虹关徽墨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可填“不负众望”。不负众望: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拟人手法。“耳鬓厮磨”意思是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恋人相恋的亲密情景。此处用来写墨与砚台,赋予墨与砚台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出墨与砚台相伴相生的特点;

②“横插一杠”比喻局外人插进来干扰。此处用来写“墨汁”,赋予墨汁以人的行为,再结合结果“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生动地表述了对墨与砚台被现代科技冲击而遭受冷落的惋惜。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都是“我”,“我”应放在“不仅”之前;

二是搭配不当,原句“揣摩到……底蕴”动宾搭配不当,可将“揣摩”改为“感受”。

21.是如何将水从树根送到枝头的呢;大树是通过毛细作用来提水的;树根吸收的水分就被“抽”上来了

22.将大树枝干顶端的叶子比作水泵,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叶子不断输送水汽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语句连贯;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述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述效果。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如果没有水泵提供压力,我们根本无法在如此高度享受自来水服务。那么没有水泵的大树”可知,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引导我们思考没有水泵的大树如何把水送上枝头,再结合第一段“如何把水分和矿物质营养从树根里面,送到高高在上的枝头呢?”可知,可填入“是如何将水从树根送到枝头的呢”。

第二空,根据后文“所谓毛细作用,就是……”,“但经过计算发现,以大树输送管道(维管束)的尺寸所产生的毛细作用,根本无法把水分送到几十米高的地方”可知,最初,人们认为是毛细作用把水分送到几十米高的地方的,据此可填“大树是通过毛细作用来提水的”。

第三空,根据前文“叶子不停地向空气中释放水汽,树干维管束的水分就会来补充,通过这样的传递”可知,第三空填入的是一个结果句,说明通过这样的传递水就会从树根送到枝头,据此可填入“树根吸收的水分就被‘抽’上来了”。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大树还真的有个‘水泵’——枝干顶端的叶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是“枝干顶端的叶子”,喻体是“水泵”,把枝干顶端的叶子比作水泵,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枝干顶端的叶子不断输送水汽,将水从树根送到枝头的作用。

枝干顶端的叶子不断输送水汽的过程抽象难懂,而水泵抽水的现象生活中常见,将枝干顶端的叶子比作水泵,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

23.略

材料作文;立意准确;结构严谨

材料要求分析《庖丁解牛》的寓意,题干已经给出了两种思考方向,有人读出了“顺应自然”,有人读出了“保全天性”,如果从庖丁的角度思考,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才获得的自由,“缘督以为经”是他十几年解牛经验的总结,是解牛之“道”,也就是解牛技巧的“大纲”。如果从庖丁解牛遇到筋骨盘结的难为之处所采取的“怵然为戒”、凝神专注的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得出遇到困难,行事更要小心谨慎的寓意。庖丁成功后“善刀而藏之”,教导我们的是凡事应内敛,不宜过于张扬,要“顺应自然”才能“保全天性”。当然还有人读出了其它的寓意——避开矛盾,顺应规律,注重实践,善于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等。

写作指导:题干要求学生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明观点,言之成理,言之有物即可。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论点,如“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规律的特点;接着论述违背规律的弊端;最后阐述顺应规律的好处;结尾回扣主题“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立意:

1.顺应自然,尊重规律。

2.避开矛盾,从空隙处下手。

3.注重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4.善于思考,总结规律。

5.认识和掌握规律,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月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现代戏作为戏曲艺术的一个概念,据现有文献,可知其最迟在1955年就已经被使用。随着现代戏的成熟和观众对其的接受,我们对现代戏进行综合解读,可以发现现代戏具有以讴歌、赞扬和描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鲜明特点。

文艺有着歌颂和暴露的书写态度问题,作为关注现代历史和生活事件的现代戏,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抗日战争、阶级矛盾严重时期,显然对敌人的残忍、奸诈、恶行要暴露、鞭挞,对伟大的战士、人民要讴歌赞扬,以激发起群众昂扬的斗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38年,毛泽东观看秦腔传统戏《升官图》和《武家坡》时,发现群众非常喜欢,热情很高,就对时任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柯仲平说:“你看秦腔这种形式,群众这么喜欢,如果换成抗日的内容,就成为革命的戏了。你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搞?”随后柯仲平组织落实,上演了由马健翎创作的革命现代戏《好男儿》和《一条路》。看完这两出戏,台下观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八路军救国爱人民!”抗日斗志和爱党之情得到激发。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戏被要求“反映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同时也要反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历史”,此外“革命群众迫切需要的,是工农兵成为舞台上的主要角色,而且显示出他们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伟大气魄的现代戏”。基于这样的现代戏创作原则与方向,显然需要更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用歌颂的态度对待过去先烈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当今人民群众热火朝天地投身社会建设。在现代戏中,英勇、智慧的人民群众总能够通过战胜困难心想事成,如以婚姻问题为题材的《李二嫂改嫁》和《倒霉大叔的婚事》,前者成功塑造了通过自身的追求进步和群众的帮助喜结连理的李二嫂和张小六的形象,后者讲述了热爱生活、遇挫不馁的常有福和心地善良、爱憎分明的魏淑兰战胜阻碍终成眷属的故事。这类现代戏让人民真正成为舞台的主角,且对他们大胆追求个人幸福予以赞扬。

以在抗日战争中为抗日先后献出六位亲人的邓玉芬为原型创作的评剧《母亲》,以悲壮之美塑造了一位身份平凡而为抗日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母亲,讴歌了平凡的人民群众所具有的伟大爱国情怀。以反映浮夸风、瞎指挥的“大跃进”事实而创作的现代戏豫剧《谎祸》,塑造了生产队长李百锁坚持实事求是、绝不弄虚作假而遭到悲剧命运的普通共产党员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左”的错误给人民生活造成的触目惊心的苦难,但主体还是以歌颂人民智慧和党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且在结尾暗示了生活的光明与希望。

现代戏虽然是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剧目,但绝不是要以自然主义的态度把原始状态搬上舞台,单纯地展示生活中的幸福、美好或苦难、丑恶,而是要经过的深入生活的体验,坚持用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通过讴歌崇高、赞扬真善美、给人以生活艰辛之后就是希望和梦想的实现,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是基于这样基本的创作原则,才使得现代戏无论是讴歌英雄,还是描绘普通人民的生活艰辛,都能给人以正能量之美,让人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追求。

现代戏作为独立的戏曲艺术类型呈现出其独具的审美特征,不仅是社会和观众的需要,亦是其延展戏曲艺术生命的必然。当然,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创作的现代戏,可能会为观众创造更多的美学享受,观众亦可于现代戏的审美欣赏中感受到时代的律动。

(摘编自李志远《现代戏的美学特征探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的影响力有些下降,发展面临重重考验。这是因为评剧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能力整体下降造成的。这其中或许包括剧院体制机制变化、编剧人才缺乏、青年演员断层等多方面原因,但归根结底,造成的结果就是以现代戏见长的评剧,失去了自身的根本优势。因此,新时代评剧振兴的关键着力点,仍然是现代戏。

加强现代戏创作,首先要向本剧种的深厚传统学习。110年的评剧,无论是古装戏还是现代戏,无论是改编剧目还是移植剧目,都有大量典范。国家京剧院导演李学忠就曾称赞:“《杨三姐告状》永远是我们的教科书。没有大制作,没有大投入,却有大产出。”还有《花为媒》《三请樊梨花》《红丝错》等剧目,充分显示出评剧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深厚底蕴,都值得今天的评剧人常学常新。

另外,也要向兄弟剧种的开拓创新学习。现代戏创作已经日臻成熟,各剧种都不乏成功之作,也总结出一些普遍性的经验共识,比如:现代戏的题材不能狭窄化为当代题材;“现代化”和“戏曲化”并不矛盾,其在内容和思想层面上的现代化,不应妨碍其在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段上的戏曲化;要用心描写英雄人物,写出人物个性化的言行特征和心理世界……

现代戏需要敏锐体察时代发展趋势和人情世态变化,浸泡到生活深处,“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而这正是评剧的优势所在。

(摘编自杨晓华《振兴评剧现代戏仍是关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戏顺应时代要求,侧重描写人民热火朝天的劳动生活。

B.现代戏需要关注现代历史和生活事件,要暴露鞭挞阴暗面,讴歌赞扬正面的人和事。

C.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题材创作的现代戏,要坚持现实主义手法,给人以正能量之美。

D.现代戏要敏锐体察人情并浸泡到生活深处,先人民忧患而忧患,后人民欢乐而欢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戏若能用传统戏曲的瓶子装现代生活的酒,就定能激发群众昂扬的斗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戏应站在人民的立场,用歌颂的态度去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

C.现代戏具有浓郁的为人民而创作的主旋律色彩,不仅是观众的娱乐项目,也是非常好的教育载体。

D.现代戏如果能向本剧种的深厚传统学习,向兄弟剧种的开拓创新学习,就有可能展示出自身的优势。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代戏的一项是()

A.京剧《智取威虎山》,讲述了我军某部团侦察排长杨子荣改扮成土匪打入威虎山,最终与追剿队联手歼灭匪众的故事。

B.川剧《情怀》,是由潼南戏曲协会与县检察院联手创作并演出,表现当代反腐题材的戏剧。

C.豫剧《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民兵英雄刘二黑与同村少女小芹相爱,遭到迷信思想严重的双方父母反对的故事。

D.评剧《窦娥冤》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讲述了古代一个女子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奇愿一一实现的故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现代戏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B

2.A

3.D

4.①现代戏是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题材,②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③以讴歌、赞扬和描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戏曲艺术类型。

5.①文章首先引出现代戏概念和现代戏具有讴歌赞扬、描绘光明,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鲜明特点;②接着从现代戏的书写态度问题和创作原则的角度分析阐述;③最后,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并展望未来。

社会科学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结构脉络的梳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侧重描写人民热火朝天的劳动生活”曲解文意,材料一原文第三段“显然需要更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用歌颂的态度对待过去先烈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当今人民群众热火朝天地投身社会建设”,原文只说到站在人民立场进行创作,没有说明侧重以描写劳动为主题进行创作。

C.“要坚持现实主义手法”错误。材料一原文第五段“坚持用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并不是仅仅“坚持现实主义手法”,选项以偏概全。

D.“先人民忧患而忧患,后人民欢乐而欢乐”曲解文意。材料二原文最后一段“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是说要能够了解人民所需,包含人民的欢乐与忧患,而不是选项的“先人民忧患而忧患,后人民欢乐而欢乐”这一语意。

故解析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若能……就……”说法绝对,原文材料二第三段“另外,也要向兄弟剧种的开拓创新学习”和最后一段说“而这正是评剧的优势所在”,但并不是单指自身优势。也就是说不是向兄弟剧种的开拓创新学习,就能展现出自身优势。

故解析为: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窦娥冤》……讲述了古代一个女子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奇愿一一实现的故事”说明评剧是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剧作,不是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选材,不符合以现实为主题的现代戏的概念。

故解析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确定“现代戏”的属概念,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现代戏作为独立的戏曲艺术类型”概括出“现代戏”是“戏曲艺术类型”。

然后筛选出“现代戏”的特征:

结合“现代戏虽然是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剧目”概括出题材特点“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题材”;

结合“坚持用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概括出表现手法“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现代戏具有以讴歌、赞扬和描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鲜明特点”概括出主题特点“以讴歌、赞扬和描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最后用一个单句,即下定义的表述式“现代剧是……的戏曲艺术类型”表述,注意梳理语序。

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结构脉络的梳理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现代戏作为戏曲艺术的一个概念,据现有文献,可知其最迟在1955年就已经被使用”“现代戏具有以讴歌、赞扬和描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鲜明特点”,文章首先引出现代戏概念和现代戏具有讴歌赞扬、描绘光明,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鲜明特点。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第三段“文艺有着歌颂和暴露的书写态度问题,作为关注现代历史和生活事件的现代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戏被要求反映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同时也要反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历史”,文章从书写态度和创作原则两个角度展开。

根据材料最后一段“当然,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创作的现代戏,可能会为观众创造更多的美学享受,观众亦可于现代戏的审美欣赏中感受到时代的律动”,总结收束全文,总结观点,重申中心论点并展望未来。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永不消散的乡愁

黄怡琳

乡愁是无法被摧毁的,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它的存在代表着我们的灵魂有归处。即使那归处是水中月、镜中花,是可望而不可即、随时变化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

曾几何时,我时常思考,乡愁是否是有所寄托的、有形的物象呢?它是否能被摧毁?那时的我,每当因接触到与老家有关的一切而惆怅时,就会思考起这个问题。

六岁那年,我离开高州的奶奶家,去到佛山的爸妈身边。那时的我,对于高州,只有口音的嫌恶。小学是普通话教学,但是孩子们日常交流时常使用粤语,高州与佛山相距较远,两者的粤语口音不一样。幼小的我在听力上感觉不到,但土生土长的小伙伴们对我的口音是敏感的,他们轻易就能感受到,那也许细微但对他们来说却是巨大的差异,然后开口嘲笑我。骤然来到陌生的环境,白天里想融入学校环境的我常常不敢开口,最后只能用普通话回应他人的粤语对话,仿佛这样就能减少那种自认为是乡巴佬的自卑感。那时的我,唯一能接近乡愁的感情,大概就是晚上睡觉时对于声音环境的陌生罢了。我常常会因为开窗听不见熟悉的虫鸣而难以入睡,半夜惊醒后,也会在夜视中摸黑上厕所,而想念老家那静悄悄照明的月光。哪怕刚从梦境中苏醒,我也不会茫然,能清楚地意识到,这里不是我熟悉的归处。

后来,过了几年,我春节回家,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人、事、物,所见所闻所想,都是熟悉的一切。我被浓浓的乡音包围着,就仿佛在被安心包裹着,喧闹的鞭炮声也因久违的熟悉而多了一份亲切,餐桌上独有样式的耗,吃一口,尽是故乡的味道。我回到了儿时起最熟悉的一切,并感到如鱼得水。但有一些还是改变了,其实不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也不用“鬓毛衰”,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村里没有见过我的小孩儿,好奇地问我为何姓氏跟他们相同,但口音听着却像外地人。那一瞬间的我,仿佛在被两个空间的人都无意识地识别出并排斥了,而我的归处却不知道在哪里。于是,明明处在家乡,明明随眼所见都是熟悉的一切,却仍旧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感使我惆怅,使我对我的归处茫然。

再后来,我又远离了佛山,在广州求学。都说广佛同城,广佛线地铁的存在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地理位置之近,更何况我一直想去广州上学,按理说,我应该兴高采烈,过得风生水起。但不知是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很多个或众人喧闹或独处安静的夜晚,我也似乎懂得了纳兰性德词里的意味:“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会不自觉地由身边看似无关的事物联想到佛山的一切,以及老家那有虫声相伴的月夜。

但也不是所有引发联想的事物都毫无关联。班内同学自我介绍时,我全程神游,只记住了一些好看辨识度高的女同学和班内少有的几个男同学的大致模样。军训期间中秋举办晚会,以班级为单位聚集,我们在宿舍楼下集合,等待大队伍去操场观看精心准备的节目。我百无聊赖地站在班级队伍末尾,望着黑幽幽的草丛发呆,直到被身后那悄声却仍旧能被我精确识别且捕捉到的乡音拉回到现实。听到熟悉乡音的感觉,就好像短暂上岸的鱼又回到了令它安心的水里,尽管也因回想起家乡而惆怅,但又好像因为知道有归处而欣慰。大抵是被我无意识看了许久不好意思,那位同班同学结束手机通话后又腼腆地和我打了招呼:“你好呀,班内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就发现了,班内只有我俩都是高州人呢。”不知为何,我感觉心好像因为暂时找到了停靠的港湾而变得沉稳,回了句:“真好呀,能在广州这里碰见老乡。”然后我们又相视一笑,一起跟随队伍观看中秋晚会。那一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毕竟,它也是高州那一轮静悄悄的月。

人是极难永远都不离开家乡的,乡愁似乎也是难以避免的。说要摧毁乡愁,使乡愁消散,是痴心妄想的。乡愁永不会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乡愁非“愁”,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旅程的过去,意味着灵魂有归处,尽管那归处可能随时变化甚至同时有多处。于我而言,乡愁,也一直在给予远方的我以力量,成为我感悟文学作品之美的养料,让我获得慰藉。

席慕蓉写独属于她自身的《乡愁》时,就写出了不同时期对乡愁的认识与那复杂难以表味的情感。全诗短小精巧,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第三节写乡愁的永恒,写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全诗意境深幽,比喻新异,语言贴切自然、朴素优美。

乡愁也可以蕴涵更多的含义,即成为有关母亲、故乡的综合性的情感,乡愁不是一成不变

的,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事变化,想必其中情感的浓淡也一定有所变化。但是,母亲、故乡,永远是

一种不可割舍的关系。

乡愁永不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乡愁非愁,它承载了一个人的起点,传承了家族的特质,又将这些美好转化为人前进的动力。它的存在,能给予游子以力量,感觉心有归处,有所期盼,永不迷失家的方向,让一颗远在异乡的心灵在文学作品里获得共鸣。幸而有乡愁,离家远行的人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