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虹口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卷一、名篇名句默写1.按要求填空。(1)携来百侣曾游。
。(《
·长沙》)(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3)苏轼《赤壁赋》中“客”吟咏了曹操《短歌行》中的一句诗:
,
。二、名著阅读2.按要求选择。(1)下面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的一段论述。请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以“己”为中心,____________,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①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②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③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2)借助现象理解关键概念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以下现象不能有助于理解《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一项是(
)A.街坊邻里之间,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喜糖。B.商品交易中出现“杀熟”现象,利用熟人的信任谋取利益。C.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D.帮了别人的忙,对方表示感谢,我们热情地说:别客气,都是一家人嘛!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村庄笔记》自序南帆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作为知青在乡村生活了几年。乡村经验成了一个深刻而巨大的烙印,潜在地影响我为人处世的态度。②环顾左右,下乡插队是许多同龄人乡村经验的共同来源。更大范围内,乡村构成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一个特殊的情结。许多知识分子与乡村具有千丝万缕的复杂纠葛。他们渴求新知,投身各种社会运动,曾经踌躇满志,也曾经遭遇重大挫折。然而,无论走出多远,乡村始终是他们的一个潜在的精神轴心。③许多知识分子时常觉得,广袤的大地和辛劳的农民养育了他们。尽管置身城市,出入种种文化场所,他们仍然熟悉乡村,关注乡村,对于挣扎在重压之下的农民深为同情,以启蒙者的姿态号召农民挺起脊梁,反抗一切剥削和压迫,从而点燃乡村的革命火焰。陷入困厄的时候,这些知识分子又从城市星星点点地散落到乡村,接受农民的教育、改造和监督,反省各种自以为是的精神痼疾。如今看来,知识分子下放乡村既是一种惩戒,也是一种重返民间的社会调查。多年之后,知识分子摆脱了生存危机以及歧视、胆战心惊和委曲情绪,另一种收获逐渐显露出来:由于脚踏大地,手执锄头与镰刀,与农民嘘寒问暖,他们不知不觉地穿过了那个时代一套流行的辞藻组成的帷幕,亲眼见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④乡村是一个辽阔的地域,始终粗糙而坚硬地存在;乡村又是一个概念,拥有迥异的内涵,承载形形色色的诠释、期待、想象和叙事。各个历史时期,文学从乡村汲取的灵感远为不同。我曾在一篇论文中指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曾经塑造种种大相径庭的乡村形象:粮食生产基地的乡村,战火燃烧的乡村,负责精神生产的乡村,城乡对立的乡村,作为民族文根系的乡村,还有一些面目模糊甚至意义矛盾的乡村。这些乡村叙事的错杂交叠表明,历史文化曾经分配乡村扮演各种角色,完成预定的主题。⑤目前为止,传统的乡村文化正在解体,城市文化显现出强大的吸附力。年轻一代纷纷提起行囊移居城市,乡村的活力急剧衰减。工业与现代经济开始格式化靠近城市的那一部分村庄,土地与工厂、企业、科技园区、房地产、购物中心的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传统的粮食生产几乎无人问津。更多的村庄深藏于起伏的山脉皱褶之间,远离文化中心的辐射,荒芜的田野静静地摊在阳光之下,阒无人迹。⑥走访村庄时,我很快意识到,古代诗文之中恬静的园林山水已经一去不返,“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只能短暂地挽留清闲的游客。许多村庄拥有可圈可点的历史,可是,这些故事无法跨越巨大的历史断裂延伸到现今的生活。几个村庄存留了若干历史遗迹,令人遥想凭吊;还有几个村庄人去楼空,寂静而荒凉,偌大的村庄如同一具僵硬而空洞的躯壳。⑦村庄是农耕社会的基本单元,拥有悠久的社会关系以及古老的生产资料,多数农民生长于村庄,终老于村庄。然而,这个社会单元正在遭受各种力量的瓦解。许多人心目中,村庄的含义已经收缩为“故乡”。无法预知未来如何重塑村庄。⑧这本书所做的仅仅是,记录若干我对于村庄的所见、所闻、所思。3.依据内容推断,以下哪类乡村文学主题最不可能出现在这本书中。(
)A.乡村经验的回忆与影响
B.乡村叙事文学多元思考C.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对立
D.“桃花源”式的田园幻想4.第2段中加点词“潜在的精神轴心”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5.第⑤、⑥段作者从
和
两个角度阐述了乡村现状。6.作者在《书城》杂志单独发表这篇自序时将原本在第①段尾部的内容调整为现在的第⑦段,请对这种调整的合理性作评析。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那些渐行渐远的生活王雁翎①除夕年夜饭,那个丢弃的暖锅又被母亲修补好端上了餐桌。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穷年月里的节俭,也是老辈人持家过日子的传统,一切都从长计议。③农闲时节,村里有补锅、箍缸、磨菜刀、弹棉花的手艺人。匠人们来来去去,走一个,又来一个,在村子里挨家挨户问有没有活儿。④一个箍缸的匠人,清瘦,戴厚茶色眼镜,头发花白。乡亲们都管他叫老张。⑤春天,洁白的杏花和梨花,雪一样飘落。老张坐在我家门前的树下,膝盖上垫一片脏得油光发亮的帆布,拿一把锃亮的篾刀刮竹片,缓慢,娴熟,长而柔软的竹片,像一根起伏、弹跳的琴弦。他干活慢腾腾的,好像做快了,上午把我家活干完,下午的时间就没法打发,要靠眼前这点活儿慢慢熬时间。他说,箍不同的器具,竹片的要求不一样,软硬和薄厚恰到好处,箍到缸上才能吃上力,不得劲。⑥村里好几户人家都有活等着,老张却没有那种在很短时间里挣更多钱的急切,神态悠然、安详。我家水缸冻裂成了三五块,老张不量,也不问尺寸,手指宽的竹片一圈圈缠上去,竟像量好的,不长不短。一点点刮出浅浅凹槽的竹条,随着缸的弧度紧紧扣在缸体上,严丝合缝。⑦四十多年过去,当年箍好的两口大缸,家里至今还用着。母亲说,装水,卧酸菜,一次都没漏过。⑧那时,生活里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修补的,有些东西请匠人修补,有的则自己动手,不论贫富,用东西都很爱惜,样样儿都会往长远处想。⑨母亲每年会为我们姐弟做一双新布鞋。旧布片,碎布头,一点一点扯平展,一层一层黏起来,贴到炕墙上,待干爽了,揭下来,按着鞋样儿剪成一个一个布鞋底儿,四五层剪好的鞋底叠在一起,包了边,就可以纳了。⑩白天忙田里农活,晚上,在忽闪忽闪的煤油灯下,姐姐拧纳鞋底的绳子,母亲纳鞋底。一层一层黏起的鞋底厚而硬实,戴在手指上的顶针在针屁股上使劲顶,粗针头不情不愿慢慢吞吞地穿出厚而瓷实的布层,刺——刺——,绳子紧跟着针被麻溜地拉出。针穿几下,母亲会将它在头发上润一润。一针针一行行,针脚细密,横竖有致,很好看。纳好的鞋底和做好的鞋帮要上到一起,针穿不过去,先用锥子扎一个眼,用针引麻线从眼儿里过去,再用锥子绕一下穿过去的麻线,形成一个扣,双手两边用力紧一紧。一双漂亮、结实的千层布鞋穿上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每双鞋上都有密集的细节、美感和温暖。⑩这些朴素的追求与传承里,人能看到生活、审美、情感和浓浓的爱。可是随着匠人们逐渐故去,一门门精致的老手艺,连同他们的苦难、追求、命运和生活,都在寂寞里跟着一起消失了。⑦新时代爆发着新事物,新人类追逐着新花样。____________。7.请分析第⑤段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8.请分析作者在第⑨、⑩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做鞋的用意。9.本文结尾处作者要用一句名言。请你替作者从以下两句中选一句,并说明理由。A.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面对呼啸着汹涌而来的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我想我们需要一些安静和省察,从欢喜,或者悲伤里,用心分辨出那些对生命真正有价值的永恒的东西。B.契诃夫说:生活正在逐日变得复杂,而人们却明显地变愚蠢了。10.小虹在阅读《<村庄笔记>自序》与《那些渐行渐远的生活》时想到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的一段话:文化是依赖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小虹决定在高一年级开展主题为“上海的乡土记忆”调查研究活动。请你结合上面的内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倡议。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少年游欧阳修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①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注】①晴碧:指蓝天下的青草。11.下列作品与本词在情感上类似的一项是(
)A.《登高》(杜甫)
B.《短歌行》(曹操)C.《声声慢》(李清照)
D.《归园田居》(陶渊明)12.对本词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善用数词,如“栏干十二”言其多却一一凭遍,显示凭眺之久。B.本词善用典故,用谢灵运和江淹的典故,强化离愁别绪带来的苦痛。C.“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进一层。D.“忆王孙”一句确知主人公是位深宫妃子,她于当春之际思念王孙。1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上片的景物描写。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师说(节选)韩愈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4.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彼童子之师C.小学而大遗
D.道相似也15.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16.请结合节选内容,分析作者借助对比说理的效果。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续师说黄宗羲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②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③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岂特弟子之过哉(2)作《续师说》以谢之18.用现代汉语翻译第②段画线句。19.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20.韩愈《师说》与黄宗羲《续师说》都谈到了“师道不传”现象,视角却有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六、作文21.根据要求作文。有人选择打卡的方式学习,有人选择打卡的方式旅游、观展等。请你谈谈对当下打卡生活的看法。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沁园春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峥”“嵘”“稠”“沁”“鳝”“穴”“稀”“鹊”。2.(1)B(2)B【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③句中的“不像”与①句中的“而是像”构成转折关系,所以③①两句为一组放在后面的两个空里;②句形容的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所以②句放在第一空。正确语序应为:②③①。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A.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努力厚薄而定。有助于理解《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B.费孝通认为,儒家的“人伦”就是通过差序格局这种人际关系网,构建了一种有层次、有规矩的社会秩序。在朋友和熟人关系中,儒家强调诚信和义气,即朋友之间要讲信用、守信用、真诚相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道德和义务的基础上,而不是利益或契约。“杀熟”现象,利用熟人的信任谋取利益,不符合“差序格局”的特点,不能有助于理解《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C.在传统社会,由于血缘和地缘关系,人们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种“爱有差等”的方式来理解并组织其主观世界,并据此同他人交往。从生物学上看,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更多关心自己的亲人。因为所谓爱,这种自然情感的意味,就一定是对人要有所区别。有助于理解《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D.差序格局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伸缩性,可大可小。“别客气,都是一家人嘛!”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有助于理解《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故选B。3.D4.他们熟悉乡村,关注乡村,觉得广袤的大地和辛劳的农民养育了他们。
5.
乡村的经济
乡村的历史
6.第⑦段的内容讲的是乡村的瓦解,而第①段的内容讲的是知青与乡村的关系,并且第③的内容讲的也是知青与乡村的关系,显然第⑦的内容与①③段的内容不符;然而第⑥段的内容正好讲的是乡村的瓦解,放在第⑥段的后面,作为对上文内容的总结,正合适。【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村庄笔记》自序的内容可知,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对村庄的见闻,是对现代化冲击下迅疾变化的乡村世界的敏锐观察,从乡村的形象演变,到乡村的历史沿袭,再到更为深层的乡村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而《桃花源记》里面的村庄是与世隔绝、没有纷争、自食其力、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与本书内容不符,所以最不可能出现在这本书中。7.画线句运用比喻,把竹片,比喻成琴弦,写出老手艺人动作的娴熟、优美,表达了对他们技艺的赞美,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崇敬。
8.①从内容上看,这两个段落详细描写了母亲做鞋的过程,要先黏布、裁鞋样、粘鞋底、纳鞋底、上鞋帮,过程繁琐,写出做鞋的不易;②运用细节描写,如写母亲如何纳鞋底、上鞋帮,动作描写细腻,饱含着作者对老手艺的崇敬,对母亲的赞美;③从结构上看,这两段承上启下,照应第⑧段中的“有的则自己动手,不论贫富,用东西都很爱惜”,也开启第⑩段“这些朴素的追求与传承里,人能看到生活、审美、情感和浓浓的爱”。
9.选择A句。《那些渐行渐远的生活》具体描写了老张箍缸和母亲做鞋两件事,通过回忆过去穷年月的节俭生活,表达了对过去传统生活方式的赞美,也包含对传统技艺的赞美和对传统手艺人的崇敬,同时也有对老手艺、传统生活方式即将消失的痛惜,警醒我们珍惜传统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应该把它们传承下来,传递下去。引用的名言应该表达面对新事物,也应该保留一些传统中有价值的内容,让它们成为永恒,丰富我们的生命。A句符合要求。B落脚到“愚蠢”,不符合文本的主题。
10.示例:希望老上海人能够参与我们的调查研究,说出你的“乡土记忆”,帮助我们传承老手艺,传承老上海的精神;欢迎年轻一代的上海人参与我们的调查研究,用你的家族故事谈谈你对“上海的乡土记忆”的认识。【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效果,一般可以从修辞、用词、句式等角度展开。本文“像一根起伏、弹跳的琴弦”,运用比喻修辞,把老张手里的长而柔软的竹片,比喻成一根起伏、弹跳的琴弦,写出老张箍缸时动作的娴熟、优美,表达了对老手艺人技艺的赞美,也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崇敬。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语段作用主要从内容、结构、手法等角度展开。从内容上看,这两个段落详细描写了母亲做鞋的过程,如“旧布片,碎布头,一点一点扯平展,一层一层黏起来,贴到炕墙上,待干爽了,揭下来,按着鞋样儿剪成一个一个布鞋底儿,四五层剪好的鞋底叠在一起,包了边,就可以纳了”“一层一层黏起的鞋底厚而硬实,戴在手指上的顶针在针屁股上使劲顶,粗针头不情不愿慢慢吞吞地穿出厚而瓷实的布层”“针穿几下,母亲会将它在头发上润一润”“纳好的鞋底和做好的鞋帮要上到一起,针穿不过去,先用锥子扎一个眼,用针引麻线从眼儿里过去,再用锥子绕一下穿过去的麻线,形成一个扣,双手两边用力紧一紧”,做鞋要先黏布、裁鞋样、粘鞋底、纳鞋底、上鞋帮,过程繁琐,写出做鞋的不易;此段还有很多细节描写,如写母亲如何纳鞋底“戴在手指上的顶针在针屁股上使劲顶,粗针头不情不愿慢慢吞吞地穿出厚而瓷实的布层”、上鞋帮“先用锥子扎一个眼,用针引麻线从眼儿里过去,再用锥子绕一下穿过去的麻线,形成一个扣,双手两边用力紧一紧”,这些动作描写细腻,文中说“一双漂亮、结实的千层布鞋穿上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每双鞋上都有密集的细节、美感和温暖”,细节描写中饱含着作者对老手艺的崇敬,对母亲的赞美;从结构上看,这两段是照应第⑧段中的“生活里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修补的,有些东西请匠人修补,有的则自己动手,不论贫富,用东西都很爱惜,样样儿都会往长远处想”,也开启第⑩段的抒情句“这些朴素的追求与传承里,人能看到生活、审美、情感和浓浓的爱”。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情感的能力。本题采用选名言作结尾的形式,本质考查的还是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能力。《那些渐行渐远的生活》具体描写了老张箍缸和母亲做鞋两件事,通过回忆过去穷年月的节俭生活,表达了对过去传统生活方式的赞美,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穷年月里的节俭,也是老辈人持家过日子的传统,一切都从长计议”,也包含对传统技艺的赞美和对传统手艺人的崇敬,同时也有对老手艺、传统生活方式即将消失的痛惜,如“这些朴素的追求与传承里,人能看到生活、审美、情感和浓浓的爱。可是随着匠人们逐渐故去,一门门精致的老手艺,连同他们的苦难、追求、命运和生活,都在寂寞里跟着一起消失了”;警醒我们珍惜传统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应该把它们传承下来,传递下去。结尾处前半句“新时代爆发着新事物,新人类追逐着新花样”说的是现代生活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尤其是青年的生活方式花样繁多;引用的名言应该表达面对新事物,也应该保留一些传统中有价值的内容,让它们成为永恒,丰富我们的生命。A句符合要求。B重点在“生活复杂”“人们变愚蠢”,落脚到“愚蠢”,不符合文本的主题。10.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拟写倡议内容的能力。分析《乡土中国》中这段话,“文化是依赖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此句将“文化”“个人记忆”“社会共同经验”联系起来,表明个人记忆能够代表社会共同经验,从而让文化得以传承;“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个人今昔之间”“社会世代之间”构筑桥梁,都需要通过“记忆”“回忆”来联通。然后再看小虹的调查活动,主题为“上海的乡土记忆”,“乡土记忆”表明是对过去生活方式、人们的精神状态等的调查,根据《乡土中国》的提示,可以从“个人记忆”“社会共同经验”,“个人今昔之间”“社会世代之间”等角度发出倡议。如倡议老上海人参与这项调查活动,通过回忆个人过去生活的具体事件,呈现“社会共同经验”,展现当时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取出有价值的、值得传承的内容,包括技艺和生活态度等方面;还可以让这些老上海人说一说面对新时代的变化,他们有哪些感受,有哪些东西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的,体现“个人今昔之间”的变化;倡议年轻的上海人参与这项调查活动,说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面,有哪些是来自于祖辈的传承,展现“社会世代之间”的传承与发展。11.C12.D
13.①“晴碧远连云”一句是点,“千里万里,二月三月”,两句为染;②“千里万里”承接“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限;③“二月三月”呼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生长的时间上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A.《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B.《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C.《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D.《归园田居》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主人公是位深宫妃子,她于当春之际思念王孙”错误。“忆王孙”意思是又想起了远行之人,所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能力。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远连云”是点的内容,这是一个晴日,碧绿的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千里”两句为“染”,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是盛春的二月三月间。“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将春草生长的具体事件进行具体陈述、准确渲染,突出一个“春”的美好,展现出春天的无限哀愁,极其鲜明突出草滋生之盛的特点。14.C15.C
16.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能否从师学习对比,以子与己的择师与耻师对比,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自认为无人可以为师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深刻揭露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所以”,古今同义,用在上半句主语和谓语之间,提出需要说明原因的事情,下半句说明原因。句意: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B.“童子”,古今同义:均指“孩子”。句意: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C.“小学”,古今异义词,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小学教育。句意: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D.“相似”,古今同义,均指“相类、相像”。句意: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不译。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句意:古代从师的传统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古时候求学的人必然会有老师。C.都是副词,竟然。句意: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D.连词,表并列,不译;/连词,表承接,就。句意: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文章连续用了三组对比。第一,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的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通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这样层层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深刻揭露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参考译文:唉!古代从师的传统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有疑惑解决不了,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电概念设计基础》课件-运行时行为
- 2024外墙保温材料绿色施工技术与材料购销合同协议2篇
- 换签租赁合同(2篇)
- 2024年版项目管理实践之招投标策略3篇
- 2024年田土承包与土地整治服务合同协议3篇
- 2025年宝鸡货物从业资格证考试题
- 2025年中卫货运从业资格证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杭州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0题题库
- 2025年福州货运从业资格证考500试题
- 2025年哈尔滨货运从业资格考试
-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期末数学模拟试题(附答案)
- 第23课+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教材课件)【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个人生涯发展报告
- 《同型半胱氨酸》课件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讲座
- 线性规划课后题答案
- 2023河南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英语题
- 压裂作业质量、安全、环保管理体系与措施
- 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生物模拟试题(附答案)
- 国防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运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