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192023中考语文五年真题分类汇编(全国)16课内诗歌鉴赏(解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9-2023中考语文五年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16课内诗歌鉴赏
(2023·邵阳)古诗词阅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南乡子”是,这首词以“”字入题,引出下文,让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
2.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述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B.“悠悠”形容时间之漫长久远,兼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C.“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表述了胸中的不尽愁思和感慨。
D.“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认为只有曹操、刘备才称得上英雄。
(2023·北京)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诗的开头叙述诗人①,接着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结尾用人物问答的方式叙写了②。
4.列出第二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述效果。
(2023·牡丹江)赏析《雁门太守行》,回答各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首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描绘这两句呈现的画面。
6.诗的结尾很有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述了怎样的主旨?
(2023·贵州)阅读
渔家傲①
[宋代]曹组
水上落红时片片,江头雪絮飞缭乱。渺渺碧波天漾远。平沙暖,花风一阵萍香满。
晚来醉著无人唤,残阳已在青山畔。睡觉②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③来弱缆风吹断。
渔家傲
[宋代]净端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
轻舟再奈④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1.词牌;怀
2.D
(1)本题考查古诗常识及内容理解。掌握词的相关常识,理解古诗词含义,理解思想感情。2·1·c·n·j·y
(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以小见大)、心理描写、方位词、旁观者、数量词等不要出现内容放大或缩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情况。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1.南乡子:原为唐教坊曲名,这里用为词牌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望”是关键字。
故解析为:词牌、望
2.D:错误。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故解析为:D
3.出使塞上时轻车从简、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4.“征蓬”对“归燕”,“出”对“入”,“汉塞”对“胡天”。诗人选择“征蓬”“归雁”的意象,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句式工整,音韵和谐,营造出孤独飘零的意境,暗示诗人因为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作品的课下解释、译文,重点的地方尽量会背,这样可以加深理解。
(2)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具体是对对偶修辞的考查。侧重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对写作手法的掌握,针对此类题目,学生应在平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重点字词句的掌握。其次,老师在教学时候,应重视此类题目,并为学生总结常见的表现手法、修辞等。
3.该诗译文如下: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述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故解析为:第1空、出使塞上时轻车从简、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第2空、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4.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上下词性一样、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述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的好处是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征蓬”对“归燕”,“出”对“入”,“汉塞”对“胡天”。这句话是说自己像“征蓬”“归雁”一样,写出了内心的飘零之感,营造了孤独氛围,表述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苦闷和激愤。
故解析为:“征蓬”对“归燕”,“出”对“入”,“汉塞”对“胡天”。诗人选择“征蓬”“归雁”的意象,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句式工整,音韵和谐,营造出孤独飘零的意境,暗示诗人因为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5.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6.诗的结尾运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贤士的典故,抒发了官军全体将士忘身报国的情感。
(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主要是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将多个意象缝合成一定的意境,然后发挥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连缀成文。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诗句的所采用的手法的赏析及主旨的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从平时积累的对比、衬托、用典等手法中找寻最符合题干语句的一项,然后从创作背景,诗句表述的意思等角度分析和把握文本主旨。
5.首联句意为: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描写时要抓住表现色彩的词语“黑云“金鳞",加入自己的想象。如:敌兵滚滚而来,像一片片黑云,翻卷着,涌动着,逼近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了:我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适逢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耀人眼目。
故解析为: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6.“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玉龙”是宝剑的名字,代指宝剑。依据“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诗人借此诗句赞扬了将士们为报效国家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述了诗人的报国之志。
故解析为:诗的结尾运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贤士的典故,抒发了官军全体将士忘身报国的情感。
7.C
8.第二首词中人物钓鱼至晓,突闻声音喧扰,是烦躁;换地添饵重钓,是无奈;钓的鱼儿船里跳,是兴奋;呵呵笑,思量渔家好,是满足。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比较不同文本的所写内容的异同,要善于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结合选项的表述分析判断,选择最佳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情变化的能力。人物的心情可以根据诗歌中的字眼,还可以借助诗人表情达意的意象去分析和判断。当然人物心情变化是动态的,要善于用“先,再,然后,最后”的木薯进行描摹。
7.A.根据“残阳已在青山畔”,可以看出第一首词里有;
B.根据“平沙暖,花风一阵萍香满”可以看出第一首词里有;
C.根据“睡觉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来弱缆风吹断”可以看出第一首词里有;“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可以看出第二首词里有;
D.根据“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潘浩。木鱼噪”可以看出第二首词里有。
第一首词出现的情景有:夕阳西下、落英缤纷、船行江上。第二首词出现的情景有:船行江上,人声鼎沸。所以两首词中都出现的情景是:船行江上。
故解析为:C
8.这首词写的是渔人,即渔翁的生活。夜钓的生活独具魅力,天亮后人声喧动,但只要有良好的心态,钓翁很快又能获得旷达的胸怀和充分的心理满足。根据“斗转星移天渐晓”可知,渔翁夜钓到天亮,而天亮后“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忽然听见的鹈鹕叫声和山里寺庙传来的敲钟声然听见的鹈鹕叫声和山里寺庙传来的敲钟声以及前来祭拜的人发出的嘈杂声音,让他觉得连敲木鱼的声音都是“噪声”,心情也是烦躁的;从官道穿行而过,换了个地方,只能长江上乘着轻舟去垂钓,一个“奈”字,体现出渔翁的无可奈何。“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重新添了鱼饵后,引得鱼儿纷纷上钩,鱼多得都往船上跳了,所以此时渔翁的心情是高兴,愉快的。最后发出感叹“思量天下渔家好”,想来想去,还是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渔夫好啊,体现出渔翁对自己有限自由生活的满足之情。
故解析为:第二首词中人物钓鱼至晓,突闻声音喧扰,是烦躁;换地添饵重钓,是无奈;钓的鱼儿船里跳,是兴奋;呵呵笑,思量渔家好,是满足。
9.C
ABD.正确;
C.有误,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的是静态远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的是动态近景。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把握诗歌文本,然后根据句意,并对选项进行逐一判断,做出选择。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对古诗词进行积累和理解,还要加强练习。
10.①C;②原因是: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孩子尚年幼,生活很贫困,苦不堪言,所以“泣”;形象是:关切人民痛苦的形象。
①C.《石壕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不满那场平叛战争”有误。
②“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意思是: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泣”的原因是多重的;联系“老翁逾墙走”可知,公公不在家;根据“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可知,丈夫死了,孩子尚年幼;“出入无完裙”,表现了生活的贫困;根据“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可知,婆婆被拉走,苦不堪言;据此可总结“泣”的原因。“如闻”指隐隐约约听到;诗人难以入眠听着动静,展现了诗人关切人民痛苦的形象。
故解析为:①C;②原因是: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孩子尚年幼,生活很贫困,苦不堪言,所以“泣”;形象是:关切人民痛苦的形象。
①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的情感态度。
②本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其情感的理解。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以下方法: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11.C
12.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1.ABD.正确。
C.有误,“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风景的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故解析为:C.
12.本题考查情感把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故解析为: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13.此处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草树”人格化,使无情之花草树木变得极为有情,生动活泼。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出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14.“杨花榆荚”虽然少色无香,但不藏拙,不畏讥,敢于为晚春添色;如米小的“苔花”,也敢于像牡丹一样努力绽放。二者都表述了对它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之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首先在理解诗句基础上确定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表述的情感,达到的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表述情感的掌握能力。需要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注意诗歌意象,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总结情感思想。
1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就要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使出浑身解数。草木本为无情物,在笔下却能“知”,能“斗”,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无情之花草树木变得极为有情,生动活泼。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出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故解析为:此处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草树”人格化,使无情之花草树木变得极为有情,生动活泼。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出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14.“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杨花榆钱虽然没有艳丽的色彩,只像雪花一样随风飘舞,也为留住春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乐观积极精神值得赞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台花虽然如米粒一般微小,依然如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同样表述出对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故解析为:“杨花榆荚”虽然少色无香,但不藏拙,不畏讥,敢于为晚春添色;如米小的“苔花”,也敢于像牡丹一样努力绽放。二者都表述了对它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之情。
15.B
16.合适。诗句意思是“希望你我二人平安健康,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年年一起欣赏明月”,同时表述了思念和祝愿。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或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把握的情感态度,最后根据选项的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诗句的赏析和语言表述之个性化阐述自己观点和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题干设置的情景去分析和阐述即可。
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参考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5.ACD.正确;B.有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故解析为:B。
16.结合诗句内容、情感,分析其用在毕业季赠给同学的理由。这句话意思是: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这两句诗表述了对亲人美好的祝愿,也表述了诗人乐观旷达情怀。可又来表述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所以适合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桌的刘梅。
故解析为:合适。诗句意思是“希望你我二人平安健康,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年年一起欣赏明月”,同时表述了思念和祝愿。
17.C
A、本词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介绍了作词的背景,任密州太守,政治失意,大醉作此词,怀念弟弟苏辙。该项理解正确;
B、上片由对明月的发问,写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下片从写月光的流转到写月下不眠之人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该项理解正确;
C、这首词表述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上片问天,有“天上”“人间”的徘徊与矛盾,下片问月,有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表述了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传达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该项“也有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属于无中生有,理解错误;
D、本词富有浪漫主文气息,表现了佳节思亲的传统主题,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一篇吟咏中秋的佳作,该项理解正确。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对词的理解。《水调歌头》这首词作于丙辰年(即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怀念弟弟,一边饮酒抒发情怀,直到天亮。词的上片问天,有对“天上”“人间”的徘徊与矛盾,下片问月,有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尾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述了对亲人团圆的美好祝愿。根据以上背景、词作内容和情感对选项进行分析,选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即可。
18.原句比“波浪涌起”更能突出大海的波澜壮阔。或;原句描绘的是大海波澜壮阔的录象,而“波浪涌起”指绘的是海水起伏涌动的景象。
19.示例一:我推荐古筝。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示例二: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题干问的是景象有何不同,实际上是对“洪波涌起”的赏析,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突出了什么样的特点,“波浪涌起”描绘的又是怎样的景象,二者的不同点是什么。作答时,根据以上要点来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韵律和主旨理解。题干要求选择乐器为《观沧海》配乐,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特色,适配的乐器可以配合诗歌的节奏韵律,传达情感。所以,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我们对《观沧海》这首诗韵律和主旨的把握。本诗的韵律特点是质朴刚健、音调铿锵,主旨是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从这两点来说,古筝和编钟与本诗比较适配。作答时,从乐器特点、本诗韵律特点、主旨表述三方面来进行。
18.“洪波”指汹涌澎湃的波浪,“洪波涌起”的意思是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交宇宙吞没,描绘了一幅汹涌澎湃的海浪图,突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特点。而“波浪涌起”描绘的则是海水起伏波动的景象。二者相比较,“洪波涌起”比“波浪涌起”描绘的景象更壮阔,更好。
故解析为:原句比“波浪涌起”更能突出大海的波澜壮阔。或;原句描绘的是大海波澜壮阔的录象,而“波浪涌起”指绘的是海水起伏涌动的景象。
19.在体裁和韵律上来说,《观沧海》是一首四言乐府诗,可以和调而歌,最大的特点是质朴刚健、音调铿锵。
在内容和主旨上来说,《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赋予了海洋动荡不安的性格,并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因此,选择的乐器要能贴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笛子的特点是发音动情、婉转,古筝的特点是古朴、刚劲、悠扬,唢呐的特点是音色明亮、音量大,编钟的特点是庄重、洪亮、悠远,二胡的特点是柔美悠扬、婉转缠绵。这5项乐器中古筝和编钟与本诗的韵律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主旨,任选其一即可。
故解析为:示例一:我推荐古筝。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示例二: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20.第一问: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照耀史册
第二问:示例:直抒胸臆,收束全诗。“人生自古谁无死”一问振聋发聩,引人深思;“丹心”“照汗青”的回答坚定有力,气势磅礴,情调高昂,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照耀史册”。“当如撞钟”指诗句有气势、有力度,“清音有余”指诗人真挚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直击人的心灵,令人动容。据此作答即可。
故解析为:
第一问: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照耀史册
第二问:示例:直抒胸臆,收束全诗。“人生自古谁无死”一问振聋发聩,引人深思;“丹心”“照汗青”的回答坚定有力,气势磅礴,情调高昂,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本题对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里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无依。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照耀史册。
21.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22.相同点:两首诗,表述了诗人对国家破败、沦丧的悲伤、担忧、痛苦之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不同点:甲: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乙:这首诗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表述了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1)考查描绘诗中画面的能力。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比较阅读和思想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考生应读诗歌进行逐句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找准诗歌的异同,进行阐述。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描写画面的理解。
根据《南安军》首联“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可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对比阅读和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相同点:
根据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知,其意思是: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表述了诗人对国家沦丧的担忧、悲伤之情,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根据乙"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可知,其意思是: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表述了对国家沦丧的悲哀、痛苦之情;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两首诗都表述了诗人对国家破败、沦丧的悲伤、担忧、痛苦之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不同点:
甲: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意境图: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根据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知,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根据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知,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也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根据甲"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由此可知,甲诗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乙:
根据"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可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根据"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可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根据"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可知,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这一句暗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和丁令威的“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
根据"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可知,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这句诗用了伯夷、叔齐故事,商朝亡国后,宗室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终于饿死在山上。从广东开始,文天祥就开始绝食,准备饿死在家乡,绝食八日依然没事,就继续进食。就在文天祥写《南安军》的同一年十月初一晚上,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作了三年两个月零九天的囚徒后壮烈牺牲。这两句,运用典故,表述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
由此可知,这首诗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表述了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乙:这首诗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表述了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23.C
24.这首诗写的是乡愁,表述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1)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的情感态度。
(2)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3.A.有误,首联“客路”,指诗人要去的路;
B.有误,“诗人因此感到悬心”有误,应为“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C.正确;
D.有误,让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不是“漂泊异乡的诗人希望大雁能从洛阳捎来一封家书”。
故解析为:A
24.诗歌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故解析为:这首诗写的是乡愁,表述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25.B
26.示例一:这两句诗写的是: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扬起高高的帆,远渡碧海青天。表述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示例二:最后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5.B.有误,诗的开头“斗十千”“直万钱”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其目的不是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而是为接下来写感情的激荡变化做铺垫。
故解析为:B
26.根据题目要求,要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结合“赐金放还”的背景,诗句既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豪迈气概。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故解析为:示例一:这两句诗写的是: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扬起高高的帆,远渡碧海青天。表述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示例二:最后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27.B
2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理由:这句话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如果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所以这句能给人以希望,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能给人在困境中有着坚持下去勇气。
(1)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的情感态度。
(2)本道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述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述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27.B.这首诗歌是诗人蛰居山阴农村老家时所作,五六句主要描写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并不是思乡之情,所以B错误。
故解析为:B
28.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这句话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如果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所以这句能给人以希望,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能给人在困境中有着坚持下去勇气,所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合适。
故解析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理由:这句话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如果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所以这句能给人以希望,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能给人在困境中有着坚持下去勇气。
29.(1)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2)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曹操这首《观沧海》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沧海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它的性格。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作形似的摹拟,而是力求表现沧海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由于景物不是客观的描写,而着重刻画了诗人对海景的独特感受,所以诗中对于气势雄浑的沧海的歌咏,也正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壮阔胸怀和宏伟气魄。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志向的理解。曹操这首《观沧海》一个“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故解析为:⑴气势雄伟,胸襟开阔。⑵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根据对诗歌的理解,概括出笔下描写事物的特点,要注意抓住表层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
⑵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志向的理解。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30.像建幽州台的燕昭王一样的明君;明君(或“圣人”)。
31.①明君不见(不见古贤),②壮志难酬(不见今贤),③人生短暂(天地悠悠),④孤独寂寞(独自孤单)。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注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情感表述的缘因。
30.本题考查诗句中的字词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思是: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本诗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后有感而发,“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表现了诗人渴求明君的赏识,发挥自己的才能;可见“古人”指的是像建幽州台的燕昭王一样的明君,“来者”指的是明君、圣人。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怆然涕下”形容诗人倍感凄凉而落泪;联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可知,本诗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后有感而发,“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诗人渴求明君的赏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现实是诗人屡遭贬谪,可见诗人因不见古贤,不见今贤,壮志难酬而悲伤落泪;“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诗人登楼眺望,看到空间的辽阔无限,联想到世事的沧桑易变,天地浑然一体,唯独自己独立于幽州台上,因天地悠悠,人生短暂,自己孤独寂寞而悲伤落泪。
32.(1)浑:浑浊(不清);没有固定(确定、预定、既定、约定)的时间,即随时
(2)诗句原意:山重重叠叠,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⑴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浑”,浑浊。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为: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无时”,没有固定(预定、既定)的时间,即随时。
⑵本题考查诗句蕴含的哲理。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为: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华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此联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又富于哲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故解析为:⑴浑:浑浊(不清)没有固定(确定、预定、既定、约定)的时间,即随时⑵诗句原意:山重重叠叠,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字词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正确的把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意及蕴含的哲理的思考。解答此题考生要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太阳伞的基础上,结合语句的内容,准确把握诗句所蕴含的哲理。
33.江城子;题材
34.“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⑵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述了怎样情感。
33.本题是对文学常识和表述方式的考查。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解答。这首词的是我国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从本词的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故解析为:第1空、江城子
第2空、题材
34.本题考查炼字能力,要注意结合词作的内容来分析其表述效果。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以席卷而过的狂风风来比喻疾驰的马队,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之多,行走之快,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壮志以及踌躇的英雄气概。
故解析为:“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35.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描绘了泰山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
36.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表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⑴解答描绘诗句画面题的关键是抓住诗句中描写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要用优美语言描写。
⑵理解诗歌表述的思想感情要注意:①抓住诗题;②抓住关键词句;③抓住意象特点;④注意诗歌给出的解释。
35.此题考查的是描述画面的能力。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的内容,语言要生动形象。注意诗句中精彩的字词,由于山高,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描绘了泰山山南山北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
36.此题考查结合重点诗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仔细品读诗歌内容,抓住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揣摩诗人情感,并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凌绝顶”表露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7.B
38.《夜雨寄北》的后两句采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何当共剪西窗烛”是的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身在郁闷、孤寂的雨夜里憧憬着团聚的美好场面,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秋思》的后两句采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寓情于事的表现手法。“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写出诗人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又开封”的动作写出了诗人开封验看,写出了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无比珍视。诗人将对亲人的眷恋熔铸在了临行前因担心又开封的行为中。
⑴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①了解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②把握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③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④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⑵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述技巧,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述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ACD.正确B.有误,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错误。故选B。
38.本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的分析。《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实写当前景,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秋思》诗人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非常细腻地表述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寄深情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诵,却意味无穷。
39.B
40.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开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贴切自然,意蕴丰
⑴古诗的赏析,要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述的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遣词造句、意象使用等方面的特点。
⑵比兴,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39.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B.理解错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抒情主人公的美好向往,是他的幻想而非真实。故选B。
4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写作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这本是诗人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因此这里运用“起兴”的手法,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41.A
42.B
(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解答此题需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句的意思来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4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与分析。A.有误,四周星:四周年。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着深挚沉痛的感情,富有艺术感染力BCD.正确。故选:A。
4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ACD.正确。B.有误,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故选:B。
43.D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述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的情感。
44.C
4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⑴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句的意思来理解每一个选项涉及的内容,从字、词、句、表述诗人的情感等多个方面去分析。
⑵鉴赏诗歌“炼字”艺术
炼字是指诗词中那些经过反复推敲,用得贴切、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古人所谓炼字,主要是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副词、连词等),此外,数词、叠词等也常有涉及。
解答比较赏析类的炼字题型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比较分析,注意比较字的含义、词性、连带的修辞手法、与上下文的组合(或照应)关系及其产生意境特点、流露的情感基调等的细微差别。
44.本题考查古诗鉴赏。“造化”是大自然的意思,不是运气、神气,故选C。
45.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阴阳割昏晓”的意思是:高大巍峨的泰山把南北分成晨夕。“割”的意思是截断。这里是写泰山的南北分界明显,使用“割”字直截了当,写出了阴阳的分明,更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总结为:“割”字,用夸张手法,说“昏”和“晓”是泰山“割”开的,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特点)。
46.王维笔下的花草碧绿鲜艳,表现了盛春的景象;白居易笔下的花草零星矮小,表现了早春的景象。
47.诗人运用融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述了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46.本题考查比较诗歌意象的特点。王维笔下的花草是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十分迷人。表现的是盛春的景象;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
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故解析为:王维笔下的花草碧绿鲜艳,表现了盛春的景象;白居易笔下的花草零星矮小,表现了早春的景象。
47.本题考查抒情方法。这首诗歌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初、早、新、渐、浅”紧扣“早”字来写。“初”写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新”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抒发对西湖美景喜爱之情。“最爱”写出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故解析为:诗人运用融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述了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48.(1)C
(2)选择图画一。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喜悦开朗的心境。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
描绘黄昏的风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注教育服务合同
- 改正错误的决心书示例
- 企业间借款合同格式模板
- 房屋买卖合同字体的页眉文字对齐
- 公交公司服务原则
- 网吧电脑系统采购协议
- 债权转让协议模板
- 照明工程分包合同
- 自然人图书库存采购合同
- 培训班合作渔业合同
- 2024届高考英语词汇3500左右
-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3
- 旅游产品及开发
- 2024-2030年国内环保垃圾桶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儿科吸痰小讲课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社区服务实务赛项)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届浙江省学军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年02月26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