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6文言文阅读1.(2021秋·湖南长沙·七年级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义:文章的义理。B.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风:乘风。C.太丘舍去
去:离开。D.相委而去
而:连词,表转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咏雪》中的谢太傅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他们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分别有什么正面影响?(2021秋·湖南长沙·长沙县百熙实验学校七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乙文(1)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下列句子从内容上划分不属于谈论学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请读一读乙文中的语句,并写出两个出自《论语》中的成语。6.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理解。(2021秋·湖南长沙·长郡教育集团七年级校联考期中)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字元伯)为友。二人并告①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②。后期方至,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③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节选自《后汉书•范式列传》,有删改)【注释】①告:请假。②克期日:约定见面的日期。③馔:酒食。7.下列对文言字词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成语“果如所料”意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果真和预料的一样”,其中,“果”是“果然、果真”的意思,乙文中“巨卿果至”中的“果”与之意同。B.甲文中“相委而去”与乙文中“尽欢而别”中的“而”字的用法是一样的。C.“白”在文言文中有“白色”“纯洁、干净”“清楚”“禀告、陈述”等意思,文中的“元伯俱以白母”中的“白”是“禀告、陈述”的意思。D.“期”有“约定”的意思,乙文中“后期方至”的“期”应该也是这个意思。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B.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C.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D.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2)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10.乙文中的张劭有何特点?谈谈甲乙两文给你的启示。(2021秋·湖南长沙·浏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太极殿始成,王子敬①时为谢公长史②谢送版③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语信云:“可掷之门外。”谢后见王曰:“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韦诞④诸人,亦自为也。”王曰:“魏阼⑤所以不长。”谢以为名言。——(选自《世说新语》,有改动)【注】①王子敬:即王献之,字子敬。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②长史:官名。谢公指谢安。③版:此处指用来题写殿名、制作匾额的木板。④韦诞:三国时魏人,擅长书法。据传魏明帝筑凌云阁,非常高峻,先钉画,忘了题字,于是高高吊起一张凳子,让侍中韦诞坐在上面悬空题画,韦诞题完后,须发全白了,回家告诉子弟,不要再学这种书法。⑤阼:封建王登阼阶主持祭祀,指帝位。11.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A.文言文中多一词多义现象。甲文中的“太丘舍去”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的“去”意思不相同。B.文言字词积累要联系课内所学,乙文“时为谢公长史”与甲文“元方时年七岁”中的“时”意思相同。C.乙文“使王题之”中的“题”在此为名词用作动词,可以理解为“题字、题匾”的意思。D.乙文“谢以为名言”与《论语十二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以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B.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C.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D.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13.《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或心理活动。【场景】(谢公轻抚王子敬背,神色轻松地劝说)“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书诞诸人,亦自为也。”(王子敬)“魏阼所以不长。”14.请分别指出甲乙两文中各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元方和王子敬的“方正”?(甲乙两文均出自《世说新语》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2022秋·湖南长沙·雅礼教育集团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①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②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③归罪。寔徐譬④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⑤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后汉书·陈寔传》(节选)]【注释】①寔:陈寔,即陈太丘。②以:因为。③稽颡:qĭsǎng,即五体投地。④譬:教导。⑤宜:应该。15.下面对文中字词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与“寔徐譬之曰”、“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中的“之”用法相同,都作代词。B.“阴”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暗中、暗地里”“阴险”“覆盖”等义项,“是阴见”中的“阴”应为“暗中、暗地里”之意。C.“尊君在不?”中的“尊君”是敬辞,尊称对方的父亲。“令父”“令尊”“尊大人”也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D.“待君久不至,已去。”与“令遗绢二匹。”均为省略句,省略了前面的主语。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B.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C.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D.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自是一县无复盗窃。18.《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在元方指出他“无信”后感到惭愧,如果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句话来表现友人的自我反省,最恰当的一句是“”(用原文填空)。甲文中的陈元方和乙文中的陈太丘,父子俩的聪慧分别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说说。(2022秋·湖南长沙·七年级湖南师大附中校联考期中)小文: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中,老师布置了搜集“交友之道”的资料,你完成了吗?小语:完成了,我搜集了两篇古文,摘抄在了摘抄本上。古文阅读[甲文】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①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长也》【注释】①轻裘:轻暖的皮衣。[乙文】王濬冲①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②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③、阮嗣宗④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⑤。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⑥。今日视此虽近,邈⑦若山河也。”——《世说新语》【注释】①文中的王濬冲,即王戎(234—305),字濬冲,西晋名士。②黄公酒坊:酒家名。垆,酒店里安放酒坛的土台,借指酒店。③嵇叔夜,即嵇康。④阮嗣宗,即阮籍。以上三人都为“竹林七贤"的代表性人物。⑤亦预其末:也总跟在他们身后。⑥绁:本意指绳索,这里指束缚。⑦邈:远。19.【文言词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方法具体运用查阅字典A.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夭”有许多义项,如①夭折,过早去世。②摧残,摧折。③草木茂盛的样子。④灾害。【乙文】“自嵇生夭”中的“夭”应该是过早去世的意思。成语推断B.由成语“放荡不羁”可类推【乙】文中的“便为时所羁缱”的“羁”为约束的意思。课内迁移C.由“元方入门不顾”可得知【乙文】“顾谓后车客”中的“顾”为回头看。D.【乙文】中“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缈”中的“为”与课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为”意思相同。A.A B.B C.C D.D20.【文言断句】【乙文】中“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辂车”这一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辂车 B.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辂车C.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辂车 D.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辂车21.【文言翻译】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22.【联读发现】小文:你搜集的这两篇古文都谈到了与朋友之间的相处。子路的做法教会我朋友之间相处要(1),这不仅能让朋友快乐,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小语:王濬冲与好友们的友谊也让我动容,他对车客说的话,体现了他内心(2)(情感)。(2022秋·湖南长沙·浏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乙】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苟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③败:毁弃。23.下面是阅读文本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与乙文中“子令吾去”中“子”的意思相同。B.成语“穿针引线”中“引”的本义为“拉”,成语意思为拉着线通过针眼,后比喻在中间起联系拉拢作用。由此可类推,“下车引之”中“引”字也为此意。C.字典中的“期”有“日期”“一段时间”“盼望”“约定”等意思,文中“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期”是“约定”的意思。D.“汝何男子,而敢独止”中的“而”,应该是连词,表转折,“却,竟然”的意思,与“温故而知新”中的“而”字用法不同。2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是(
)A.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B.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合C.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2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26.简括文段中的陈元方与荀巨伯的人物形象的特点。两篇文段在为人处世方面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021秋·湖南长沙·明德教育集团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的古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黄琬巧对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⑤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⑥?”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②魏郡:古郡名。③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④食:同“蚀”,侵蚀。⑤诏:皇帝的命令。⑥初:一开始,刚刚。27.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思而不学则殆A.博学而笃志B.而深奇爱之C.俄而雪骤D.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28.、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公大笑乐”一句可以看出谢太傅更加欣赏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B.(甲)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既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又暗含作者对其才气的赞赏。C.(乙)文中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太后,太后就更加喜爱黄琼了。D.(乙)文中“琼大惊”是对黄琼的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了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的机敏、聪明。29.用现代文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30.甲文和乙文的主人公有什么共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谢道韫和黄琬的回答各自妙在哪里。(2021秋·湖南长沙·一中教育集团七年级校联考期中)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字元伯)为友。二人并告①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②。后期方至,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③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节选自《后汉书·范式列传》,有删改)【注释】①告:请假。②克期日:约定见面的日期。③馔:酒食。31.下列对文言字词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成语“果如所料”意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果真和预料的一样”,其中,“果”是“果然、果真”的意思,乙文中“巨卿果至”中的“果”与之意同。B.甲文中“相委而去”与乙文中“尽欢而别”中的“而”字的用法是一样的。C.“白”在文言文中有“白色”“纯洁、干净”“清楚”“禀告、陈述”等意思,文中的“元伯俱以白母”中的“白”是“禀告、陈述”的意思。D.“期”有“约定”的意思,乙文中“后期方至”的“期”应该也是这个意思。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B.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C.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D.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2)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34.乙文中的范式有何特点?谈谈甲乙两文给你的启示。(2022秋·湖南长沙·一中教育集团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乙】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②其大指③。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宋史·司马光传》)【注】①凛然:严肃的样子,形容令人敬畏的神态。②了:明白。③指:同“旨”,意思、意图。35.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人不堪其忧”和成语“不堪回首”中两个“堪”字意义相同,都表示“忍受”。B.乙文中“众皆弃去”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两个“去”意思相同,都是“离开”的意思。C.甲文中“于我如浮云”和乙文中“群儿戏于庭”两个“于”字表意相同,都表示“对,对于”。D.“闻”字有以下义项: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消息。③有名望的。④名声。⑤用鼻子嗅。⑥姓。乙文“闻讲《左氏春秋》”中“闻”是“听见”的意思。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B.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C.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D.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3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3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中记叙的两件事。乙文中司马光“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请从甲文中引用一句话来表扬他,说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哪里。(2021秋·湖南长沙·七年级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校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种世衡,宋名将也。初,知①环州。环州蕃部②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③,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左右曰:“地险不可往。”世衡曰:“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缘险而进。奴讹方卧帐中,谓世衡必不能至,世衡蹴而起,奴讹大惊曰:“前此未尝有官至吾部者,公乃不疑我耶!”率其族罗拜④听命。——(选自《宋史•种世衡传》有删改)【注】①知:做知州(官名)。②蕃部:少数民族。③屈强:倔强。④罗拜:围绕一圈跪拜。39.下列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或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引”是拉,牵拉的意思;“未尝拜谒郡守”中的“谒”字是拜见的意思。B.“元方入门不顾”中的“顾”字是环顾的意思;“素屈强”中的“素”是向来的意思。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是夕大雪”中的“是”字含义相同。D.“相委而去”与“遂缘险而进”中的“而”字用法相同。40.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B.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C.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D.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42.甲文中陈太丘与乙文中种世衡“守信”的表现各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请你联系生活谈谈对“守信”的理解。(2022秋·湖南长沙·七年级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校联考期中)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②,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注:①依附:依傍附从,跟随。这里指搭乘华歆与王朗共乘坐的船。②疑:犹豫。4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4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45.请根据下表提示,推测本文被编入《世说新语》中的哪一篇类?结合选文内容简述理由。《世说新语》篇类梳理篇类提示德行人的道德品行夙慧从小聪明过人言语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雅量人的宽宏气量…………(2022秋·湖南长沙·七年级统考期中)荀巨伯①探友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世说新语》①荀巨伯:人名。②值:恰逢,正赶上。③既:已经。4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今死矣/吾日三省吾身(《论语》)B.子可去/子在川上曰(《论语》)C.子令吾去/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D.大军至/待君久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47.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B.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C.俄而雪骤(《咏雪》)D.温故而知新(《论语》)4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49.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荀巨伯身上最令你感动的品质是什么?
专题6文言文阅读1.(2021秋·湖南长沙·七年级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义:文章的义理。B.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风:乘风。C.太丘舍去
去:离开。D.相委而去
而:连词,表转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咏雪》中的谢太傅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他们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分别有什么正面影响?【答案】(1)D(2)A(3)①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②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4)谢太傅对孩子的回答予以积极肯定,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友人虽有不足之处,但他能主动真诚地向元方道歉,有利于培养孩子知错就改的品质。【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相委”“去”是连续的两个动作。而:连词,表顺承;故选D。(2)本题考查句子断句。“日中不至”与“则是无信”是因果关系,“对子骂父”与“则是无礼”也是因果关系。“无信”与“无礼”是友人的两种表现。可据此断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故选A。(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有:俄而,一会儿,不久。欣然,高兴的样子。句意: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重点词有: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句意: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4)本题考查人物言行的分析。《咏雪》一文中,“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见谢太傅为孩子们创造了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长辈与孩子融洽相处;“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可见他善于引导、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由“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太傅对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激发对孩子们的求知欲。谢太傅的这些做法,都利于孩子的成长。《陈太丘与友期行》由“友人惭,下车引之”可以看出文中友人的不守信用,没有礼貌从反面教育的孩子,但他们知错能改,向元方道歉,又从正面影响孩子,使孩子也明白了知错就改的道理。【点睛】译文咏雪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2021秋·湖南长沙·长沙县百熙实验学校七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乙文(1)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下列句子从内容上划分不属于谈论学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请读一读乙文中的语句,并写出两个出自《论语》中的成语。6.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理解。【答案】D3.B4.(1)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2)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5.温故知新、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6.可以从自己如何“温故”来谈,也可以从“温故”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来谈(言之有理即可)【分析】2.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辨析。A.“自……来”是固定句式,应在“自”的前面断开,句意: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应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日”作时间状语,应在其后断开,“而”作连词,应单独断开,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忠诚。应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C.“而”是连词,表承接,应在其前面断开。“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故在“以为”前面断开,句意:复习旧的知识,并且巩固新的知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应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D.句意: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学习,那就会很疑惑,划分朗读节奏正确;故选D。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句意为: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属于谈论学问;B.句意为: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这是谈论诚信等道德修养的,不属于谈论学问;C.句意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属于谈论学问;D.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属于谈论学问;故选B。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1)重点字词:择,选择;善,好的、优点;而,表承接;从,学习;改,改正。(2)重点字词:知,知道;如,比得上;好,爱好;乐,以……为乐。5.本题考查成语。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体会。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见贤思齐:意思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后来指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6.本题考查的是综合表达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可以从自己如何“温故”来谈,也可以从“温故”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来谈。示例:对于所学,的确要时时温习,过目成诵,一目十行的人有,但是太少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即使做到了过目不忘,是不是学了就能理解呢?还是一个未知数。记住了和理解了不一样。知识只有真正的理解了,真正的弄懂了,而且经常温习,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证实了,才算是学会了,掌握了,这时才可以说你已经把这门知识学到手了。【甲】(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3)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4)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5)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6)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乙】(1)孔子说:“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是背弃道德的行为。”(2)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2021秋·湖南长沙·长郡教育集团七年级校联考期中)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字元伯)为友。二人并告①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②。后期方至,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③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节选自《后汉书•范式列传》,有删改)【注释】①告:请假。②克期日:约定见面的日期。③馔:酒食。7.下列对文言字词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成语“果如所料”意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果真和预料的一样”,其中,“果”是“果然、果真”的意思,乙文中“巨卿果至”中的“果”与之意同。B.甲文中“相委而去”与乙文中“尽欢而别”中的“而”字的用法是一样的。C.“白”在文言文中有“白色”“纯洁、干净”“清楚”“禀告、陈述”等意思,文中的“元伯俱以白母”中的“白”是“禀告、陈述”的意思。D.“期”有“约定”的意思,乙文中“后期方至”的“期”应该也是这个意思。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B.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C.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D.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2)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10.乙文中的张劭有何特点?谈谈甲乙两文给你的启示。【答案】D8.B9.(1)(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他)已经离去了。(2)张劭把这件事全都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10.张劭:诚实守信。启示:(示例)人要守信,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然就会失去别人的尊敬。(围绕守信答即可)【分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D.乙文中“后期方至”的意思是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这里“期“不是“约定”的意思,而是“日期”的意思。故选D。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混子焉”意思是“二年后我回到太学读书,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是由“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裙子暗”三个主语相同的主谓句构成。这三个句子的主语均为“范式”,因为是对范式的语言描写,翻译时主语为“我”。所以断句为“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据子而”。故选B。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1)重点字词:待,等待;久,很久;至,到;已,已经;去,离开。(2)重点字词:俱,全部;以,把;白,告诉;设,设置,准备;馔,酒食;以,来;候,等候;之,代词,他,指范式。10.本题考查人物分析及获得的启示。解答此题要结合相关内容分析。由甲文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等内容可知,做人要讲信用;由乙文中“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至其日,巨卿果至”等内容可知,范式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启示示例:若对别人许下承诺,就一定要信守诺言,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人。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两人同时请假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回到太学读书,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一起约好了日期。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约定的事情都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他母亲说:“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约定的话,你就那么认真地相信他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2021秋·湖南长沙·浏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太极殿始成,王子敬①时为谢公长史②谢送版③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语信云:“可掷之门外。”谢后见王曰:“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韦诞④诸人,亦自为也。”王曰:“魏阼⑤所以不长。”谢以为名言。——(选自《世说新语》,有改动)【注】①王子敬:即王献之,字子敬。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②长史:官名。谢公指谢安。③版:此处指用来题写殿名、制作匾额的木板。④韦诞:三国时魏人,擅长书法。据传魏明帝筑凌云阁,非常高峻,先钉画,忘了题字,于是高高吊起一张凳子,让侍中韦诞坐在上面悬空题画,韦诞题完后,须发全白了,回家告诉子弟,不要再学这种书法。⑤阼:封建王登阼阶主持祭祀,指帝位。11.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A.文言文中多一词多义现象。甲文中的“太丘舍去”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的“去”意思不相同。B.文言字词积累要联系课内所学,乙文“时为谢公长史”与甲文“元方时年七岁”中的“时”意思相同。C.乙文“使王题之”中的“题”在此为名词用作动词,可以理解为“题字、题匾”的意思。D.乙文“谢以为名言”与《论语十二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以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B.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C.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D.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13.《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或心理活动。【场景】(谢公轻抚王子敬背,神色轻松地劝说)“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书诞诸人,亦自为也。”(王子敬)“魏阼所以不长。”14.请分别指出甲乙两文中各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元方和王子敬的“方正”?(甲乙两文均出自《世说新语》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答案】D12.A13.参考示例一:紧绷着脸,不屑地说参考示例二:挺起胸膛,神色严肃地反驳(没有唯一答案,只要能扣住语境和王子敬不畏权贵、率性正直的品质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或动作、心理,任意一样或多样均可)14.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①他懂得“信”的重要;②他懂得“礼”的重要;③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④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王子敬的方正体现在:①拒不为太极殿题匾,②直言评价魏国不长久的原因,③不畏权贵、率性正直的品质。【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D.“谢以为名言”译文:谢安认为是名言。以为: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以为:以,可以;为,做。故两句中的“以为”意义不同。故选D。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王子敬当时任丞相谢安的长史,谢安派人送块木板,去让王子敬题匾,子敬露出不高兴的样子。“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中“为”是动词,作谓语,其宾语为“长史”,不能在“谢公”和“长史”之间断开,应在“长史”后断开,排除BC;“使王题之”中“使”为使令性动词,往往其后所跟内容为“让(使)某人干某事”,故不应在“王”后断开,应在“题之”后断开,排除D。故选A。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书诞诸人,亦自为也”的意思是“这是给正殿的题匾,你为什么不帮忙题匾呢?从前魏朝韦诞等人也是写过的呀”。题干所设计的人物动作、神态为“谢公轻抚王子敬背,神色轻松地劝说”,可以看出谢安因为王羲之不给他题写匾额,谢安略有不满,在对待题写匾额这件事上,谢安认为这种事在其他朝代发生过,不以为意,故神色轻松;而王羲之认为这事不正确,故应是非常生气,有些愤怒地反驳谢安,表现出王羲之不慕权贵的耿直性格,故此处王羲之应是“紧绷着脸,不屑地说”或“挺起胸膛,神色严肃地反驳”。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甲】文“待君久不至,已去”“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直接反驳陈太丘,指出陈太丘与自己父亲约定而没有如期而至,是一种失信行为;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当陈太丘感到惭愧后想拉元方的手,而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不给陈太丘刘面子,均可以表现出元方的正直;【乙】文“可掷之门外”“魏阼所以不长”,王羲之直接让人将谢安的木板扔到门外,不给题字,当谢安反问王羲之不题字并给出先朝例子时,王羲之毫不留情地说魏朝国运不能长久,反驳有力,毫不为权贵屈服,体现了王羲之的耿直、不慕权贵。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太极殿刚建成的时候,王子敬当时任丞相谢安的长史,谢安派人送块木板,去让王子敬题匾,子敬露出不高兴的样子,告诉来人说:“把它扔在门外吧。”谢安后来看见王子敬,就说:“这是给正殿的题匾,你为什么不帮忙题匾呢?从前魏朝韦诞等人也是写过的呀。”王子敬说:“这就是魏朝国运不能长久的原因。”谢安认为是名言。(2022秋·湖南长沙·雅礼教育集团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①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②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③归罪。寔徐譬④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⑤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后汉书·陈寔传》(节选)]【注释】①寔:陈寔,即陈太丘。②以:因为。③稽颡:qĭsǎng,即五体投地。④譬:教导。⑤宜:应该。15.下面对文中字词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与“寔徐譬之曰”、“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中的“之”用法相同,都作代词。B.“阴”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暗中、暗地里”“阴险”“覆盖”等义项,“是阴见”中的“阴”应为“暗中、暗地里”之意。C.“尊君在不?”中的“尊君”是敬辞,尊称对方的父亲。“令父”“令尊”“尊大人”也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D.“待君久不至,已去。”与“令遗绢二匹。”均为省略句,省略了前面的主语。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B.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C.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D.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自是一县无复盗窃。18.《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在元方指出他“无信”后感到惭愧,如果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句话来表现友人的自我反省,最恰当的一句是“”(用原文填空)。甲文中的陈元方和乙文中的陈太丘,父子俩的聪慧分别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说说。【答案】A16.C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关键词自是从此一全盗窃发生盗窃)1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陈元方的智慧体现在友人骂父时,他有理有据,维护了自己父亲的尊严;陈太丘的智慧体现在面对盗贼行盗,他从容大度,并勉励盗贼弃恶扬善,最终盗窃之事不再发生。【解析】15.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下车引之”与“寔徐譬之曰”中的“之”都是“代词,他”;而“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中的“之”是人名用字。故选A。16.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逐至于此”的意思是: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不善之人未必本恶”的主语是“不善之人”,“习以性成”的主语是“习”,两句主语不同,中间可断开;“遂至于此”是交代结果。故正确的句读是: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故选C。1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自是(从此)、一(全)、复(再)”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1)《论语十二章》中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意思是: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告诫人们要自我反思反省。这句话可以用来说友人在元方指出他“无信”后感到惭愧后自我反省。据此可填写作答。(2)从【甲】文陈元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写父,则是无礼”这回答友人的话可以看出,陈元方在友人骂父时,他有理有据,既指出友人的错误,又维护了自己父亲的尊严,可见其聪明;从【甲】文叙写的陈太丘对“梁上君子”进行说服教育的同时,还“令遗绢二匹”,使偷盗者受到感化,悔过自新,最终盗窃之事不再发生。可见其聪明智慧。【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严肃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屋梁上的那个人就是这样!”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详细地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而返回正道。然而这样做,是因为你的贫困。”陈寔命令人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2022秋·湖南长沙·七年级湖南师大附中校联考期中)小文: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中,老师布置了搜集“交友之道”的资料,你完成了吗?小语:完成了,我搜集了两篇古文,摘抄在了摘抄本上。古文阅读[甲文】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①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长也》【注释】①轻裘:轻暖的皮衣。[乙文】王濬冲①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②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③、阮嗣宗④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⑤。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⑥。今日视此虽近,邈⑦若山河也。”——《世说新语》【注释】①文中的王濬冲,即王戎(234—305),字濬冲,西晋名士。②黄公酒坊:酒家名。垆,酒店里安放酒坛的土台,借指酒店。③嵇叔夜,即嵇康。④阮嗣宗,即阮籍。以上三人都为“竹林七贤"的代表性人物。⑤亦预其末:也总跟在他们身后。⑥绁:本意指绳索,这里指束缚。⑦邈:远。19.【文言词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方法具体运用查阅字典A.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夭”有许多义项,如①夭折,过早去世。②摧残,摧折。③草木茂盛的样子。④灾害。【乙文】“自嵇生夭”中的“夭”应该是过早去世的意思。成语推断B.由成语“放荡不羁”可类推【乙】文中的“便为时所羁缱”的“羁”为约束的意思。课内迁移C.由“元方入门不顾”可得知【乙文】“顾谓后车客”中的“顾”为回头看。D.【乙文】中“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缈”中的“为”与课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为”意思相同。A.A B.B C.C D.D20.【文言断句】【乙文】中“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辂车”这一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辂车 B.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辂车C.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辂车 D.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辂车21.【文言翻译】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22.【联读发现】小文:你搜集的这两篇古文都谈到了与朋友之间的相处。子路的做法教会我朋友之间相处要(1),这不仅能让朋友快乐,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小语:王濬冲与好友们的友谊也让我动容,他对车客说的话,体现了他内心(2)(情感)。【答案】D20.B我以前和嵇康、阮籍一起在这个酒店痛饮过。22.乐于分享对好友的怀念或失去朋友的痛苦\难过【解析】19.考查词语释义。D.“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缈”中的“为”的意思是介词,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为”的意思是动词,做,担任。故选D。20.考查断句。句意:王戎担任尚书令时,有一次身穿官服,坐着轻便马车。根据句意可断句为: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辂车。故选B。2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昔,从前。共,一起。酣饮,痛快的喝酒。于,在。此,这。22.考查比较阅读。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可得:与朋友分享。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也”可知,作者自从好友亡故以来,就被时势所束缚。今天虽然离这间酒家很近,想起往事,却像隔着山河一样遥远。斯人已去,往事只得追忆,表现了作者对亡去故友的怀念,对往事情景的追忆,以及自己内心的痛苦之情。【点睛】参考译文:【甲文】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乙文】王戎担任尚书令时,有一次身穿官服,坐着轻便马车,从黄公酒垆旁经过。他回头对后车的客人说:“以前我和嵇康、阮籍一起在这个酒店痛饮过。竹林中的游玩,我也总跟在后面。自从嵇康早亡、阮籍去世之后,我就被时势所束缚。今天虽然离这间酒家很近,想起往事,却像隔着山河一样遥远。”(2022秋·湖南长沙·浏阳市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乙】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苟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③败:毁弃。23.下面是阅读文本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与乙文中“子令吾去”中“子”的意思相同。B.成语“穿针引线”中“引”的本义为“拉”,成语意思为拉着线通过针眼,后比喻在中间起联系拉拢作用。由此可类推,“下车引之”中“引”字也为此意。C.字典中的“期”有“日期”“一段时间”“盼望”“约定”等意思,文中“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期”是“约定”的意思。D.“汝何男子,而敢独止”中的“而”,应该是连词,表转折,“却,竟然”的意思,与“温故而知新”中的“而”字用法不同。2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是(
)A.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B.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合C.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2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26.简括文段中的陈元方与荀巨伯的人物形象的特点。两篇文段在为人处世方面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A24.C你(们)让我离开,毁掉道义来获得生命,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26.(1)陈元方:聪明、勇敢、明理(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荀巨伯:重情重义,舍生取义。(2)我们要做品德高尚的人。(言之有理即可)【解析】23.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有误,“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子:孩子(儿子)。“子令吾去”,意思是你却让我离开。子:你;故选A。24.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友人有疾”中“友人”作主语,“有”作谓语,“疾”作宾语,结构完整,应断开;“不忍委之”,动宾短语,省略主语“我”,结构完整,应断开;“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宁以”作谓语,“我身”作宾语,又作“代友人命”的主语,“代友人命”为动宾短语,结构完整,应断开。据此可知正确断句为: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故选C。25.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句中重点词语:子,你;令,让;去,离开;败义,毁掉道义;岂,难道。26.第一问,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甲文中元方面对“友人便怒曰”时依然能对答如流,说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种有理有据的话语,说明元方并不惧怕友人的怒气,而且这个时候还能机智对答、语气平和,足见其机智善辩、懂得礼数;从最后“元方入门不顾”,又可以看出面对友人的粗俗,元方展现出正直不阿的性格;乙文中,从“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可看出荀巨伯看重视情;从“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可以看出荀巨伯危难时刻对朋友不离不弃;从“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可以看出荀世伯面对危难和胡人威胁毫无畏惧;“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可看出他重情重义、大义凛然,宁愿以自己的性命代替友人,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综合以上分析概括即可。第二问,考查感悟启示。甲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由“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乙文叙写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赞扬了荀巨伯的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告诉我们,要坚持道义,重视友情。【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匈奴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可能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匈奴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匈奴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郡县都因此得到保全。(2021秋·湖南长沙·明德教育集团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的古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黄琬巧对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⑤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⑥?”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②魏郡:古郡名。③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④食:同“蚀”,侵蚀。⑤诏:皇帝的命令。⑥初:一开始,刚刚。27.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思而不学则殆A.博学而笃志B.而深奇爱之C.俄而雪骤D.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28.、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公大笑乐”一句可以看出谢太傅更加欣赏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B.(甲)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既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又暗含作者对其才气的赞赏。C.(乙)文中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太后,太后就更加喜爱黄琼了。D.(乙)文中“琼大惊”是对黄琼的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了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的机敏、聪明。29.用现代文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30.甲文和乙文的主人公有什么共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谢道韫和黄琬的回答各自妙在哪里。【答案】D28.C29.(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2)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太后。30.两位主人公都聪明机智、才华出众、细心、想象力丰富、随机应变能力强(任答一点即可)。谢道韫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时轻盈的姿态,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黄琬说日食后的样子是像刚出来的月亮或如初升的弯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日食的样子。【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虚词含义。例句句意: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无所得。而:表转折,却;A.句意: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并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而:表并列,并且;B.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而: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在此表示时间短;C.句意:十分喜爱他。而:表递进,可不译;D.句意: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而:表转折,却;故选D。2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C.根据(乙)文中“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于是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可知,本句主语是“琼(黄琼)”,是黄琼因为黄琬回答特别,所以黄琼特别喜爱黄琬;“太后就更加喜爱黄琼了”表述有误;故选C。2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讲论:谈论;文义:文章的义理;(2)以:把;状闻:听到的情况。3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理解。根据(甲)文“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可知,谢道韫将雪花的轻盈之姿与形似柳絮的特点,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雪花随风飘扬的姿态,有冬去春来之感,赋予雪花生机与活力,表现了谢道韫才华过人,细心而又想象力丰富;根据(乙)文“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可知,黄琬将日食后太阳的样子说成新月,如实而生动的展现了日食的样子,表现了黄琬观察细致,想象丰富,聪明机智。据此回答意对即可。【点睛】《咏雪》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黄琬巧对》译文: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七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于是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2021秋·湖南长沙·一中教育集团七年级校联考期中)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字元伯)为友。二人并告①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②。后期方至,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③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统计计算与应用软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玉溪职业技术学院《材料科学基础(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美术学院《民航服务英语(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数据模型与决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中医临床》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工具书与文献检索》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信息技术员劳动合同
- 厂家厂房承包合同
- 宾馆经营权承包合同
- 养殖产销买卖合同协议书
- 社会认知力测试题及答案
- 肉鸡供需合同协议网页
- “条令条例学习月”主题授课课件
-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全面剖析
- 2024年湖北省中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2024年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隧道全断面开挖施工方案
- 卫星科普知识
- 档案管理实务与技能试题及答案2024
- 北京市朝阳区2025届高三一模质量检测一 语文试题(含答案)
-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件:1 2 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